第一章综述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人类的学习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长期以来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常常成为困扰国内外教育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焦点,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回归自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等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与实际的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调查现状表明: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仍偏向于理论的学习和习题的运算,而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方面的缺陷日益凸显出来。近几年来,我国物理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无论从教材编排、课堂教学还是学生习题的训练上都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关注,重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明确规定课程基本理念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中提到“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②”。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技能、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和锻炼。
然而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把与生活有关的物理知识当做常识来讲述,而使与生活联系的物理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本课题依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从与物理相联系的生活情景入手,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生活情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式,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对物理与生活关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国内研究
中国最早提及生活对教育的影响的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强调了生活环境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系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是教育家陶行知。191年,陶行知从美国归来,受其老师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 } 1859一1952的影响,结合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他把社会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拆除社会和学校之间的“高墙”,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对社会的作用。除陶行知以外,对生活化教育影响比较大的近代教育家还有陈鹤琴和杨贤江。陈鹤琴在1939年正式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倡导课程以自然和社会为出发点,学生在学与做中求进步。杨贤江也指出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大力倡导“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课改纲要的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教学建议,倡导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物理学习的情境。在此基础上结合STS新型教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国内部分教育学者和中学物理教师也在积极探索“生活情景化教学”的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南京师范大学的刘炳生教授在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其编写的《自然常识自制教具集锦》中就记录了43件自制教具作品。内蒙师大的张伟、北京师大的郭玉英、南京师大的刘炳升在《物理教师》2005年09期杂志中共同发表论文“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首次提出“非常规物理实验”的概念,主张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生活物品、材料、器具进行物理实验。因为这些物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自主寻找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动手实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
[2] 康永久.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J]. 教育研究, 2008,(06) .
[3] 杨培荣.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7,(Z1) .
[4] 黄祖寄. 科学课程生活化途径探析 http://sblunwen.com/gzjxlw/[J]. 科学教育, 2008,(02) .
[5] 王攀峰.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
[6] 刘兵. STS与基础科学教育[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
[7] 付秀丽.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源”与“流”[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1) .
[8] 傅道春. 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J]. 人民教育, 2001,(12) .
[9] 邢红军,陈清梅. 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10] 叶澜.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J]. 上海教育科研, 2001,(02) .
[11] 顾建元. 重视物理情境创设,促进物理意义建构[J]. 物理教师, 2006,(03) .
[12] 郭元祥. 论“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论教育中的生活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5) .
[13] 周建平. 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01) .
基于生活情境的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综述 8-12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8-9
1.2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9-12
1.2.1 国内研究 9-10
1.2.2 国外研究 10-12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 12-16
2.1 杜威的教育思想 12-13
2.2 脑科学对学生认知的研究 13-14
2.3 STS 教育理论 14-16
第三章 生活与物理关系的界定 16-22
3.1 物理世界和生活世界 16-18
3.2 物理模型与生活用具的演变 18-19
3.3 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 19-22
第四章 基于生活情境的物理教学的理论分析及实践 22-36
........................................
第五章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6-50
5.1 能力的内涵 36-37
5.2 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37-41
5.3 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41-44
5.4 思维能力的培养 44-50
第六章 教学案例 50-64
第七章 问卷调查与问题反思 64-68
.................................
致谢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