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立足于满意度相关研究和利益相关者、教育公共产品等理论基础,以学生、家长、教师等主要参与群体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课后服务相关利益主体满意度现状进行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小学生课后“脱管”问题备受关注
课后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共同影响的时代产物,其主要的功能是缓解社会转型和家庭职责社会性外化环境下,小学生放学“早”与家长下班“晚”的现实矛盾,同时满足孩子看护和教育需求。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随着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家庭模式,大多数学生家长因工作等原因难以承担孩子课后教育和看管职责,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在孩子的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却力不从心。同时,校外托管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坚持商业化运营,由于缺乏有力监管机制,校外的托管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教育品质参齐不齐,急需整治。
因此,保障学生课后监管“真空期”得到可靠的保护、照顾、管理以及良好的教育,是万千家庭和无数家长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年幼的小学生,如何有效地解决小学生课后“脱管”问题,不仅是万千家庭的关注焦点,而且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小学生放学后何去何从?这问题背后折射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无数家庭对于课后服务的普遍需求。
(二)教育政策制度的导向和驱动
为寻找小学生课后无人接送、无人监护、无人辅导难题的破解之道,加快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17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第一个有关开展课后服务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②(下称《指导意见》),以政策制度方式首次阐述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宗旨和意义,将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定性为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急难愁盼问题、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是持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能力、增进百姓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从国家政策层面,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规范保障制度支撑。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进一步做好小学课后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深入了解学生、家长、教师、校方管理者等不同参与群体对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的满意度现状,探寻课后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总结提升小学课后服务满意度的相应策略,为完善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增益,促进课后服务政策更高质量推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建设意义:
(1)就理论建设层面而言,目前我国对于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效,文献材料日益丰富,以往研究大多是从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视角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不同深广度的探讨,从多方参与者评价角度切入探讨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从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期望可以为丰富课后服务科学评价体系和相关理论的建设提供一些研究资料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满意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阐述,试图为提升各主体课后服务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拓展满意度理论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为课后服务深入精准推进相关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探索意义: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课后服务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发展的衍生品,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举足轻重。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是助力家长解决孩子放学“脱管真空”现实问题的途径,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达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对于政府要求学校为主导组织开展的课后服务,其效果是否让人们满意,能否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回应家长期盼,作为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基本上可以作为测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作为任务承担者的老师和学校,他们对于课后服务工作实施的满意度,也能为客观准确评价课后服务工作效果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参考。综合调查和整合课后服务工作各参与主体的满意度,有利于科学精准评价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成效,为课后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提供实践参考,进一步优化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促进课后服务工作稳健发展。
............................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服务”指为一定的对象而工作,即为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①而“课后服务”一词最早在2017年《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这里强调“课后服务”并非是对学生进行“延时补课”或者集体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②但国内学者却未曾对其进行过明确的概念界定。关于课后服务,业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和理解:一是将课后服务称为课后托管或看护等,将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概念等同起来;二是认为课后服务与课后托管之间相互关联,但在内涵上又相互区别。
根据相关文件的解读,我们可归纳出课后服务是指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学校利用自身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优势,在完善安全保障基础上,回应学生与家长需求,面向放学后有托管与学习需求的学生,开展的系列个性化和社会化能力培养的教育服务。④在以往我国的课后托管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更倾向于把课后服务界定为家长为解决按时接送孩子矛盾,委托校外教育机构在家长下班前为学生提供安全管理,并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的课后托管和学习辅导服务活动。
如果从该角度界定和辨析,那么课后服务便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延伸,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时间错位矛盾,实现双方有机衔接的一种服务,也是指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学习计划后,由学校、机构等为学生提供照顾、看护和教育管理的多类型服务总称。⑥但截至目前,学界对课后服务概念尚未形成统一且权威的定义,不同地区之间课后服务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共服务理论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变迁,教育权力逐渐由家庭转向社会、国家,教育从家庭私人领域的活动慢慢演变为国家层面的事务。尔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教育公共服务由此应运而生。今天我们谈及教育公共服务,通常是指由政府主导、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在教育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中所承担的相关职责及履行的职能。①根据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公共教育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等),具有基础性、普惠性和公平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的公共教育需求,运用公共权力的公共资源所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
从教育公共服务的视角看,结合教育部关于2021年秋季在中小学全面推行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要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后服务是由政府主导,学校为服务实施主体,通过有偿收费和适当补贴支撑持续运转的教育公共服务产品,这使其具备明显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因此,本文认为课后服务具有的社会化服务价值,属于教育公共服务领域。
鉴于此,在课后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坚持非营利模式运营,在精准把握和满足学生和家长多层次、异质化需求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力求惠及更广泛的学生。同时可合理收取家长一定费用,适当补贴提供服务的教师,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成本共担机制,才能保障课后服务政策更好更长远地运营,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家长、教师等多元主体的满意度。
........................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实施..........................23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23
二、取样学校课后服务现状...........................23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分析...............................31
一、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31
(一)学生满意度整体状况.....................32
(二)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33
第五章课后服务各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70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70
(一)学生参与体验各异...............................70
(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70
第六章提升S小学课后服务各方满意度的策略
一、对标学生个性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及形式
就调查情况看,当前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中“作业辅导+兴趣类活动”是主流的服务形式②,但也有不少地区和学校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如福建泉州实施的“菜单式”课后服务模式③。因此,S小学应当结合目前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体系,在“因校制宜”原则下,竭力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课后服务活动,促进课后服务扩容提质,尽力满足学生与家长对课后服务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一)科学设置服务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感
一方面,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设置要精准对标学生需求、彰显特色,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学段要求和校方资源实况,按年级分层设置课后服务相关活动,合理安排服务时间、时段。另一方面,鼓励“一校一策”,以S小学为例,在课后服务“5+2”的“2”上寻找创新点,巧做文章:一是分层分类设置,高年级阶段以辅导学生作业为主,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消化课堂所学,解决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困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二是低年级阶段实行分时段的课后服务,第一节服务内容以辅导课后作业为主,第二节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侧重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作业之余,提升素质、加强锻炼,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二)丰富服务形式与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
只依靠学校的渠道力量开展课后服务效果有限,S小学应当充分借助地处广州的地缘优势,引入社会、家长、退休教师等力量,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一是借力社会资源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开展经典阅读、诗文朗诵等传统文化类服务活动,力求“以读养德”;组织乐器、科技、书画、陶艺、茶艺、编织、折纸等技艺类活动,实现“以技促能”;开展舞蹈、戏剧、棋艺、武术、球类等喜闻乐见的文体类活动,贯彻“以乐促智”。二是利用好地处广州C区地域优势,适当运用C区9所大专院校、乡村振兴基地、特色小镇、各色果蔬林园、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机构的亮点特点,设置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清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其满意度。
.........................
结语
(一)假设检验
经过调查分析和资料数据整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验证情况如下: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本研究立足于满意度相关研究和利益相关者、教育公共产品等理论基础,以学生、家长、教师等主要参与群体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课后服务相关利益主体满意度现状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广州市C区S小学作为研究个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实施实况调查,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并对教师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及访谈调研,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非结构性访谈和类属分析,从学生、家长、教师视角了解了S小学课后服务整体满意度及其“环境设施、服务内容、服务师资、服务成效、服务管理、服务安排方式、服务补助”等多方面的满意度现状,并且分析了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群体不同的身份及特质在满意度上的差异性、相关性。
研究发现:学生对S小学课后服务满意度最高,总体满意度均分为4.32,家长满意度相比学生明显偏低,均值为4.03,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效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均分3.9,属于中上满意水平。而教师满意度总体上处于基本满意状态,在参与调查的191名在岗教师当中,只有62.83%的老师对课后服务作出满意的评价。究其根源,影响学生、家长教师等相关群体满意度的原因多样,因人而异,但主要集中在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充分满足,家长对课后服务政策有认知偏差以致于期望和要求过高,教师工作压力陡增及个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