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实施的行动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47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3—6岁是个体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发展情绪情感能力、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情感社会性教育对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中系统性、专门性的情感社会性课程稀缺,还需要多借鉴国外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良好性格特质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①情绪情感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正确识别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并且能够正确适度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交往中的分享、合作等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同伴关系朝着更加协调与友好的方向发展,幼儿也能够积累处理冲突、矛盾的策略。
情感社会性的发展会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问题解决模式,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没有接受到情感社会性方面的教育,在面对问题时,情绪调节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的缺失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当在幼儿的行为最具可塑性时,预防、减少和制止其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有益且具有高成本效益的手段,可以中断从早期行为问题到后来的犯罪和学业失败的发展问题。
(二)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来多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在公众视野下。产生校园欺凌问题的因素众多,归根结底,个体自身的原因是最根本的要素。个体从幼儿时期接受到积极的情感社会性教育,从情绪情感上以及社会性教育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发展,攻击性行为就会大大减少,亲社会行为就会增加,校园欺凌等问题行为也就随之减少。为使幼儿从小打下积极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仅通过随机性、渗透式的引导不足以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完整发展,幼儿园提供系统性、连续性的情感社会性课程更为有效。②可见,学校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开设情感社会性课程是必要的。
......................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美国社会性与情感学习(SEL)的探讨以及对其课程体系中的“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关于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提供初步的理论支撑,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寻找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实施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可能性,使幼儿的情感社会性教育成为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中的“移情”和“问题解决”两个单元的实施,发现情感社会性课程可以提高幼儿在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上的发展,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情感社会性课程在幼儿园的实施提供了实证依据。目前我国对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与现状分析上,少数干预项目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缺少对幼儿园情感社会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本研究可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我国学前教育阶段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行性的探索。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实施“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对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改进,探寻该课程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使其适宜幼儿的发展。同时,促进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发展及情感社会性知识的积累,不断获得成长。

本研究以“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对课程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一致认为该课程具有在我国幼儿园实施的可行性,在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并探讨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进行的下去,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及课程形式是否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幼儿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怎样调整、运用该课程使课程的效果达到最好。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实施“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行动研究的定义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①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②在该研究中,两名幼儿园教师不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与“行动”这一双重的活动,幼儿园教师这一研究主体将对在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反思、调整与再实施,在此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基于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探讨情感社会性课程在幼儿园的适宜性和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五个研究阶段,如图2-1.

(一)课程准备与资料收集
课程准备与资料收集阶段是进行研究的基础。首先,研究者将“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资料进行翻译、整理与梳理,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方式,并且思考该课程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收集与情感社会性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该课程产生的背景、实施现状、实施结果,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支撑。
(二)制定研究计划
本阶段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意见,了解现阶段幼儿园以及班级中的课程安排、课程进行方式等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初步掌握幼儿的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基于对幼儿园课程及幼儿发展情况的了解,向幼儿园提出实施情感社会性课程的提议,并向幼儿园教师介绍了“第二步”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方式等基本情况,幼儿园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个专门的情感社会性课程来促进幼儿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于是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商定课程的进行时间及内容,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

第三章 “第二步”课程的背景及内容........................................ 20
一、“第二步”的由来 .......................... 20
二、“第二步”项目主要内容 ........................................... 20
第四章 “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实施与改进.............................. 27
一、前期:聚焦课程内容的调整 ......................................... 27
(一)课程内容中发现问题......................... 27
(二)讨论与反思.................. 28
第五章 对“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的思考与讨论............................ 44
一、“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适合在我国幼儿园实施 ..................... 44
(一)课程自身的完整性降低了在幼儿园的实施难度.................... 44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灵活为课程实施提供可能........................ 44

第六章 建议与反思

一、教育建议
(一)促进“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实施、
教育实践与社会需求需要情感社会性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各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国家应支持情感社会性教育的发展与独立,在独立学科支持的背景下,研发不同教育阶段相对应的情感社会性课程,规范情感社会性教育,巩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在情感社会性课程实施过程中,配有专业的情感社会性教育教师,使这一课程拥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独立学科、专门课程与专业教师的支持下,情感社会性的教育及发展将会满足教育实践与社会需求两个层面的需要。但当前我国各阶段情感社会性教育缺失,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急需国家教育部门干预,推动幼儿园情感社会性课程的研发。在此之前,可借鉴国外优秀情感社会性课程,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我国适合幼儿发展的本土情感社会性课程。
“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是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有力措施,其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能够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适用。为了使课程在实施时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需要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需改变课程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我国的语言表达习惯;需考虑我国幼儿在园生活的实际,增加或调整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情境。
鉴于当前我国各阶段情感社会性教育缺失,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引进类似“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这样既系统、完整,又专业、易操作的情感社会性课程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幼儿园应意识到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在缺乏成体系的课程内容的现状下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经适度调整之后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当中,使我国幼儿的情感社会性发展有独立于幼儿园其他课程的课程支持。
............................

结语
本研究参照美国儿童委员会的“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以行动研究为范式,在幼儿园开展课程实践的研究,旨在探寻一种适合我国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情感社会性课程。3—6岁是个体快速成长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发展情绪情感能力、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情感社会性教育对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中系统性、专门性的情感社会性课程稀缺,还需要多借鉴国外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在研究中,通过对“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的实施,幼儿的情绪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同伴的交往技能也得到发展。同时,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行动研究的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的循环中得到提升。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深挖情感社会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利用已有的教育经验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其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反复反思和调整,力求使该情感社会性课程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适用于幼儿的发展。希望幼儿教师将行动研究的思路延续下去,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由于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等因素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能力的水平有限,本研究存在较多不足。例如研究者是第一次接触该课程,对课程产生的背景以及课程中隐含的教育价值了解不够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只涉及两名,如果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那么对课程的反思与调整将会更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更快的提升。希望本研究能够给幼儿园开展情感社会性课程提供一些思路,并且也希望今后有机会对“第二步”情感社会性课程做更深入的研究,为探寻适宜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