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职业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农民工的出现,源自于我国特殊国情和特殊社会经济政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据农民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2014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 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501 万人,增长 1.9%。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尽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平衡城乡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日益凸显的各种农民工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推进,甚至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始终受到学者们关注。 “农民工”产生以来的 30 多年里,国内外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管理者从各自的角度就中国农民工的历史贡献、发展现状与对策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期关于农民工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是沿用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方法研究农民工的流动问题,较为典型的如李强(1999,2003)[2-3]将农民工流动划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并运用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模型对流动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国际上相比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户籍制度;后来许多学者则侧重于研究农民工权益保障,如刘林平[4-5](2006,2007,2011)研究农民工工资决定和权益保障,指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工资和权益的正向影响;2005 年前后许多研究开始聚焦于探索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力求转变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如申兵(2011)[6]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在于实现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双转变,获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因此要增加制度供给及公共服务供给。但是农民工一直在留城与返乡之间徘徊的尴尬发展现状,让这一群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呈现出“外出-留城-返乡-再次外出”不稳定的循环波动(李成华等,2011)[7]。Gmelch(1980)[8]和 Zhao(2002)[9]认为这是多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拉力”和“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农民工“留城”与“返乡”决策的形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Constant 等,2002)[10]。Newbold(2001)[11]和 Wang(2006)[12]强调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时,往往是与农民工个人的教育、迁入地语言的掌握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变量相关,且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选择进城务工,不愿意选择留乡务农(Kenneth,1997;Scott & Alan,1999)[13-14]。当然,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非农职业选择,将有利于缓解城市大量剩余劳动力多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Ma,1999)[15]。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概念厘清与界定,教育培训相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的归纳和总结,并试图建立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的概念模型。 (2)农民工教育培训及其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数据、二手资料整理和实地访谈资料,了解并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现状。 (3)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分析。依据调研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4)对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
2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农民工相关概念厘清与界定
建国以来,农民工这个群体经历了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产业工人、流动群体、暂住人口、新移民等众多称谓的演变(汪勇,2007)[18],直到 1984 年张宇林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首先使用“农民工”这个称谓后得到了最广泛使用,国务院 2006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在官方使用这一提法(肖云等,2014)[19]。 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民工概念做了多种界定,多数以身份和职业视角来进行,但对农民工仍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20]将“农民工”定义为农村户籍还是农民身份却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并以工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刘小年(2006)[21]认为,“农民工”就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经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那一群在职业与身份上的农民与工人的奇妙结合体。郑功成等(2007)[22]则指出“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 综上所述,本文比较倾向于农民工的概念定义为农村户籍,注明的身份职业是农民,但实际职业己经是工人,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主要收入来源形式为工资的劳动人员。广义上,农民工既包括进城务工(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就地从事有偿非农产业(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上仅指前者(周化民,2012)[23]。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义农民工。
.........
2.2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可追溯至 18 世纪,萌发于 18 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根本性变革的大工业时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曾在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到人的才能与其他各种资本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他认为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都是资本的组成部分,他还分析了人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财富生产的重要作用,认为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带来更好收入,这是把人所蕴含的有用能力视为资本的最早论述。此外,李斯特、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萨伊等也都提出过自己的人力资本思想。 费雪在 1906 年刊出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正式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但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应该归功于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30]他是研究人力资本最著名的代表人物,1960 年他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要通过投资而形成并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因此教育投资很重要。(舒尔茨,1961)[31]加里.S.贝克尔(1964)[32-33]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由于增加了人的资源并影响了未来货币收入的投资,就是在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用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本。 赵秋成(2001)[34]归纳总结指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明塞尔、丹尼森、斯加斯特德、韦斯伯洛德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曾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人力资本理论;哈比森、贝克尔、鲍曼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则派生出大量分支学科,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在这些经济学家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下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
3 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 13
3.1 我国农民工基本状况概述 ..... 13
3.2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 17
3.2.1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政策阶段划分.... 17
3.2.2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效.... 19
3.2.3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3.3 江阴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 22
3.4 本章小结 ......... 24
4 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分析 ..... 25
4.1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25
4.1.1 研究对象........ 25
4.1.2 样本情况........ 25
4.1.3 调查对象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状况...... 26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34
4.3 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 36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37
4.3.2 模型回归分析...... 39
5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 41
5.1 总体思路 ......... 41
5.2 基本原则 ......... 41
5.3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架构与运行 ......... 42
5.4 本章小结 ......... 44
5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5.1 总体思路
从宏观视角来看,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农民工技能素质、职业素养等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能够顺利实现就业,且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并能够实现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同时,亦能解除长期困扰企业的“民工荒”、“技工荒”烦恼,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保障,并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服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农民工而言,则是实现其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教育培训模式的选择和构建,需要认清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和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使教育培训的主体(企业)和客体(农民工)都等保持高昂的、积极的参与热情。 基于前文的调查分析研究可知,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每次培训时间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策略上,必须重点关注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项重要指标,企业在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方面的这三项诉求。在教育培训组织实施的路径上,需要从确定需求、构建体系、制定计划、开展实施和效果评估等五个方面着手展开,并且需要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反馈机制和考评机制等都是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整个流程的高效运行。当然,企业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禀赋条件,以及当下的需求和不同的层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指标体系,来构建相应的教育培训模式,但其原理还是相通的。
.....
结论
本文在总结归纳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基本概况以及其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参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人数和规模也逐步增大,新世纪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措施,有效推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了农民工个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有效助推了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当然,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一些重要问题也未得以有效解决,主要表现为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顶层设计不足,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落后,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教育培训市场上则出现了培训机构运营机制不规范、培训信息传导不通畅、信任度不够等问题;而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也不足,参加教育培训的观念也偏保守,心理上又存在羞怯自卑、经济条件受限下自身愿意投入的教育培训费用有限。
第二,控制了社会-人口等统计变量后,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民工的职务晋升和岗位转换也有积极影响,教育培训的各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各个维度有正向影响,部分变量的影响不十分显著,其中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每次培训时间的影响尤为显著。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二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巨大进展。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技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技校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将经济跨越式前进中提出的要求不断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这种要求具体表现为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从以往的重体能、学习与技能,延伸至了对其自身合作能力、文化素养、礼仪修养等多方面要求。 作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我国历来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从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到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更是将礼仪从对个人的要求,上升至了整个国家兴旺强盛的重要因素。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中,礼仪作为一种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也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促进了人类自身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要求下,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借用一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现场做说的一句话,“首先要选一个合乎企业文化与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技能以后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而礼仪修养是最能直接体现素质的。”专业技术的高低不再是唯一标准,个人的良好素养也成为评价一个员工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个人礼仪则成为个人修养最直接的体现。所以,礼仪修养的高低也成为学生竞争实力直接加减的砝码。 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却很尴尬。一方面中职生现有的礼仪修养远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由于“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就存在参差不齐、学生入学的起点低、礼仪修养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堂课,或者是一个 PPT、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与不是很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这一主体来说,教师的“一言堂”,乃至于自问自答,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网络、影视、书刊等一系列宣传影响,学生更注重个性,特别是在中职这样一个学生性格尚未形成时期,很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乃至产生畏难和抵触的情绪。那么,如何在职业教育“礼仪”教学中,采用一种先进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自我提升礼仪素养的教学方法,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礼仪教学是一门公共课,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也是实现顺利就业、走向社会,乃至于事业成功的必备基础。近年来,蒲白技校的礼仪教学存在课时安排少、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兼职授课等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学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本研究在明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有礼仪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明确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行动导向法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学校行动导向教学法成功经验的借鉴,结合蒲白技校礼仪课程、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具体方法的展示,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化、优化,达到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学生为主,提升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增强其获取知识的主动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运用,真正使学生礼仪修养得以提升。 在蒲白技校礼仪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将行为导向法教学理念推广到蒲白技校其他公共课的教学当中,首先能促进蒲白技校公共课教学改革。其次,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具体方法引入礼仪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塑造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讨论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探索的精神,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以上体验的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良好的品质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当中,使其既能融入团体,又能单独作业,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发展。
........
第二章 行动导向法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要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引入中职礼仪教学课堂,就必须对这一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有深入的了解,明确其是否更比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优势,以达到以先进的理论引导的作用。
2.1 概念界定
行动导向法,又称行动导向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氛围活跃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们的学习活动来构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叫职业行动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等四个方面。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充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的一种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指中职礼仪课程在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两种主要教学活动为类型的基本结构框架。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课、发问,学生回答问题,评价这三个部分构成了行动导向教学基本模式,其中学生学习部分是该教学模式的主要部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行动导向教学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怎么做”、“怎么做才更好”这两点,这也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按照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选取与将来的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点,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过程也必须围绕职业的工作过程开展,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行动来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
.......
2.2 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眼、耳、脑、手都会投入其中,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包含了听的过程、看的过程、听看的过程及实践的过程。但是,这四个过程中各自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即听的过程达到的效果占到了整体效果的 20%,看的过程达到的效果占到了整体效果的 30%,看听过程达到的效果占到了整体效果的 50%,实践过程达到的效果占到了整体效果的 90%。因此,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能力提升,这也成为学生最有效的一种学习途径。另一方面,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其学习成就感,反作用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进而达到激发认知动机,这一反向循环不仅能调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吸引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还能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和需求发生变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正是建立在以上心理学基础之上,通过特定学习环境、情境的创设,在学生个性施展和能力发挥中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和对教师的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礼仪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通过切身体验,在自主实践与教师评价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来发现自身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主动整改,提升个人素养的目的。
..........
第三章 中职礼仪教学的现状 ..... 13
3.1 中职礼仪课程性质、总体目标与教学特点 ........ 13
3.1.1 中职礼仪课程性质、总体目标 ........... 13
3.1.2 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特点 ........ 13
3.2 社会对中职礼仪教育的期望 ........... 14
3.3 中职礼仪教学现状 ...... 15
第四章 中职礼仪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8
4.1 调查情况说明 ....... 18
4.2 调查统计结果 ....... 18
4.2.1 礼仪课程认识度的调查统计 ........ 18
4.2.2 教师教学的调查统计 ...... 18
4.2.3 学生学习的调查统计 ...... 19
4.3 礼仪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9
第五章 行动导向法下的中职礼仪教学实践应用及效果 .......... 22
5.1 行动导向法下的礼仪教学模式 ....... 22
5.2 行动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礼仪教学实践 ..... 22
5.2.1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礼仪课程设计 .......... 23
5.2.2 以角色扮演为主的礼仪课程设计 ....... 24
5.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法 ..... 27
5.3 行动导向法指导下中职礼仪教学效果 ......... 29
5.4 行动导向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 32
第五章 行动导向法下的中职礼仪教学实践应用及效果
正是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得出的社会、教师、学生三方面的需求,完全吻合了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就使得用行动导向理念来指导中职礼仪教学成为可能。行动导向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也使其成被教师引入礼仪教学过程成为必然。
5.1 行动导向法下的礼仪教学模式
基于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了解,按照行动导向法理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的教师,如何来建立适用于中职学校礼仪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在实际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尝试,总结出行动导向法下礼仪教学模式如下表所示: 这种闭环教学过程的建立,对于学生自我控制学习,将学习流程由形式内化为自我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也使得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同时,在小组合作中也训练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符合中职礼仪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提升信息搜集、整理、处理的能力及课程类型总结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结论
在前期对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得出了将行动导向理论引入礼仪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在为期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将行动导向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蒲白技校礼仪教学过程,在新旧教学理念的碰撞下,我校公共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方法也由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教学任务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教授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融合,使得现在的课堂有声有色。同时,课程的教学评价考核方法也由过去的笔试为主,转变为现在的课堂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笔试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这样的礼仪教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增强了教师的教育成就感。 特别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这两种方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对中职礼仪教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思想上让他们由当初的“叫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感知、自我分析,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得到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能主动地将书本学习到的礼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多种评价好和方式的融合,让学生告别了枯燥的“一纸定输赢”的笔试时代,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评价方式的运用,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这不仅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全方位地使学生发现自我优点,增强其自信心,能促进其不断完善,达到了教育目的。 当然,心动导向理念在引入教学实践,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行动导向法引入中职学校指导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符合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即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中,依托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完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进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三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育发展一般是指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受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教育投资效率的提高、教育结构的优化升级、教育设备的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的加强、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的扩大以及教育决策民族化的推进等变化过程。教育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其根本在于经济体制的决定。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非常令人振奋的成绩。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技能型的人才,通过两部“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可以看出中央政策不仅仅对职业教育重大任务予以了支持,而且投了了非常大的资金力度。与此同时,陕西省以及延安市的职业教育也有了蓬勃的发展,但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的缓慢。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各类职业教育中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对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现实生产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所转化。所以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城市综合实力进行提升、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能够将巨大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进行转化、有利于教育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实现和有利于对人才结构的完善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延安市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对“红色旅游兴业、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化工强市”的三大战略进行大力实施,经济一直平稳增长。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也为延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延安市各区县培养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为延安市人民的生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延安市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指向效率。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教育资源也必然向那些能给教育者带来较高经济回报的学校和专业,促进教育发展向效率目标倾斜。因此,学生和家长已经集中将目标定位普高,这样不仅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市场非常的萎靡,而且还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困难,因此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与困难。
...........
1.2 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恩格尔在 1977 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世界医疗卫生界引发了巨大的医学观念与认识上的变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属于自然人和社会人,从医学整体论的角度对心理、生理、社会和自然等最多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的分析。这个医学模式的核心主要是对社会因素决定性作用进行了强调。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在了解病人病史与疾病的时候,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基于病人心理变化与社会背景出发,对病人患有的疾病全面的诊断与分析,进而指定有效的综合护理与资料的方案,对病人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与观察能力进行提高,这样的治疗效果才能进一步提升。所以说,医护人员对社会与人文科学知识是必须要求了解的背景知识,是对待病人服务充分的利用人文精神是必须的根据与条件。实践过程中,病人价值能够通过人文精神进行体现,主要是对病人尊严和人格、需求与权利和健康与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对护理与治疗需要的人性氛围进行体现,而且还能够让医护人员得品格与素养有更好的凸显。这个理论对职业素养中医学教育职业精神有进一步的体现。所以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社会与人文知识进行提升,在校园中进一步的为学生与教师营造这样的认为氛围,是现如今我们首要建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
..........
第二章 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此选择延安市卫生学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因为延安市卫生学校创建于一九五一年,是陕北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一流的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卫生学校,在陕北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并且方便得到第一手资料。
2.1 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现状
延安市职业教育相对其他发达城市发展比较晚,这类学校建设具有基础比较弱、学校底子薄和摊子大的特点。职业学校自 1996 年来由 25 所逐渐调整到 36 所。其中有 16所职业高中,6 所技工学校,7 所成人中专,5 所普通中专和 2 所高职学院。其中有 4所县级卫生进修学校,1 所中等医药卫生专业学校和 4 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现如今,延安市职业学校有 3.2 万余在校生,共设置有五十多种八个大类的专业,但是依然还是不能够满足全省、宝塔区和延安所有成人培训和学生上学的需求。延安市应届初中毕业生每年有六万多名,但是升入普通高中生的初中毕业生比例只有 43.3%,资源上中专、普通高职等职业学院的初中毕业的学生在 2005 年只有 10%左右。近些年来初中学生入学率非常的高,平均增长速度在每年 8000 人。我们可以看出依然每年将有三千多名高中毕业生和两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分别待业在家或进入社会。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家庭。延安市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每年约有 50 万,大部分都是盲目进行求职的,这些青壮年大部分都没有过职业技术与教育的培训。延安市每年 7000 多高中复读生的产生,不仅是对家庭经济负担有了加重,而且还让教育资源造成了重复浪费。中等职业教育为了更好的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对现如今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对调整教育布局工作。2003 年,延安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延安市的发展,特别是卫生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出了更好的规划。但是通过现如今的发展现状看出发展速度依然不是令人满意,实质性的措施与政策比较少,市政府与市委知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示重视的态度而已。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预计延安市在 2015 年增加 3 所高等职业学校,建成 8 所省级重点、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
.........
2.2 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资料我们可以针对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具体分析如下:学校占地 168 亩,校舍面积 38000 平方米,有 5000 平方米设施完善的学生公寓楼一栋。学校拥有种类齐全教学实验仪器完备的实验室 22 个和四个多媒体教室,有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29 处,图书馆藏书 89000 册,有各学科电教片 300 余部,校内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一所朝气蓬勃而又蕴积无限发展生机的国家级重点的中等各职业卫生学校。学校有 130 余名教职工,102 名专任教师。 延安市卫生学校现已开设:护理、药剂、助产、口腔修复工艺、医学信息管理、卫生管理、中药、中医、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等十二个专业,其护理专业 2008 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示范专业。 近 3 年来实际招生数量经过短暂急速上升后又急速下降。造成上升是因为在 2009年左右全国医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医院扩大,数量增多,而且要求三个病床需配备两个护士,因此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
第三章 促进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0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20
3.2 以教育规律为依据 .... 20
3.3 以学校两权分离为核心 ..... 21
3.4 以全价收费为主线 .... 21
3.5 以组建集团为拓展 .... 21
第四章 推进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2
4.1 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 22
4.2 建立全面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 ......... 23
4.3 压缩规模,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 23
4.4 加大对卫生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 24
4.5 加强对我市职业教育的重点扶持 ..... 24
4.6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 25
4.7 以人为本,促进卫生职业教育终身化、人性化进程 ..... 27
第四章 推进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4.1 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加强宏观调控
延安市医学教育自建国 60 多年来,经历了培养数量从少到多,培养层次从低到高,规模从小到大的过程。延安市医学教育提供了非常优秀和数量多的医药卫生人才,推动了延安市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但是,医学教育随着 60 多年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对医学教育的规模、布局和层次进行新的调整与审视。所以说,通过对卫生部、教育部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卫生工作会议决定,结合延安市的具体情况,政府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宏观的领导与管理有非常迫切的强化,并且还需要对延安市医学教育提出进一步的规划。 长期的资源短缺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影响不断的产生了沉淀与积累,属于政策性强和较广的牵扯面的复杂问题。需要对《调整意见》与《发展纲要》紧紧的参考是解决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结合延安市卫生发展实际和中等卫生教育状况,本着有利于办学效益的基本精神与指导思想、办学质量的提高、卫生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发展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和优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导向对区域卫生进行规划,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结构进行稳妥、积极和科学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以专业设置为杠杆,关键问题是压缩,对卫校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进一步的进行规范。卫生厅对办学条件好、办学效益高和具有升格资格的学校需要给予全面地升格工作的支持。卫生厅要求对于一般的办学效益、水平、条件和规模的学校的特色的突出、规模的限制、专业的调整和管理要进一步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出专业对口、数量合适和质量较高的中等卫生技术人才。卫生厅要积极协调学生低素质、不对口的专业、差效益、小规模和不合理的布局的学校,能够统一当地政府对这些学校实行转、并、停、关的措施。
.......
结语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受到了各级部门与政府的重视,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就业和再就业、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所以说全国各地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出台了非常多办法和政策,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愿意看到这样的形势,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抓住上述重要的机遇这一主要的课题。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对社会和谐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延安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策在近些年来对高度重视和发展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由于教育的投资不是还一个短期就能见到效果的工作,特别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如今面临着非常多且复杂的问题。所以说,在这个大好的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抓住基于发展和做强做大是现如今非常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需要非常多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对整个工作思路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和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随着地域与时代的不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呈线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时进行发展。本文针对延安市中等卫生职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能够给予延安市或者其他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有些许参考作用。 通过对本文的写作,笔者逐渐的认识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缺乏。在写作过程中,虽然收集了非常多的材料,但是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时候,仍然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非常多的数据只是口头得知,具体的文件没有找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研究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能更好的生存与打破窘迫现象的思考和招生与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借鉴了多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者的见解。笔者在本文即将结束之处表示深深的谢意。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大力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新世纪以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国策的指引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行业企业参与举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激励外部因素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顺应化会变革发展的需要。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让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出要让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纲要的出台,对于推动企业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具有重大的意义。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转变生产方式、调节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为发展目标,发挥好政府统筹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使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同步,与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从而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不难看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
1.2相关研究及其简评
国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了比较详细地研究,并得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研究结论,这对于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黄日强、邓志军将国外企姐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因素归纳为:"普遍动因是企业依靠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劳动者的劳动能为;直接动因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能获得诸多利益和实惠;保障因素是各国政府倡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制订相关政策和法规"。卢環认为,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一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能够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吉是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企业对自身所需人才的要求。冯旭芳、李海宗总结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包括"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知名度;外在动因包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有扎实的法律保障、有崇尚技术的化会氛围、有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周红利认为"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除了历史动因、经济动因、政策动因外,还有文化动因、结构动因。由于自身培养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因此德国企业把培训员工看作固定资本投入,送是企业对培训进行投资具有很高积极性的文化动因;由于高度的专业化生产,德国中小企业都拥有独口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在职业学校和其他公司都学不到的,因此企业不得不招收大量的学徒,培养后备人才,这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动因"。张凤娟,陈龙根等认为美国企业素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其参与职业教育动机主要为"社会公益服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降低成本、招募员工等;阻碍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主要包括培训成本的高昂、经济大环境的波动、相关法律规章的制约、企业内部的阻力与信息的不对称等".
........
第二章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时考察
2.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概况
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形式出现之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学徒制"方式来传授职业技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形式的出现,不仅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大大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校企合作在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作为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投入大量的财为物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教育事业随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此后,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这无形中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教育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升学的愿望,基于这种情形,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计的指导下,倡导"半工半读"的思想应运而生。"半工半读"是一种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的办学形式是工厂办学校。举办半工半读学校,成为该时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1958年,天津市国棉一厂开办了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该厂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即六个小时的劳动、两小时学习的"六二制"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之后,刘少奇同志发表了题为《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该讲话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两种制度相辅而行"。
..........
2.2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为和财力,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髙,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不得不寻求与职业院校合作,以期从职业院校获取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也积极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有效合作,不仅提升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让企业在获得所需人才的同时増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成效。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同志提出的有关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两种制度得到了推广,衍生出"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该教育形式使得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不断彰湿。特别是企业直接举办职业学校,使得企业可以—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培养工人,提高工人的职业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半工半读"教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题。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共同资源,与就业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共同为企业培养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教育形式从"半工半读"到校企合作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跟壮会发展的大方向,吻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大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
第三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内在动力的系统分析......20
3.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础和能力......20
3.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内在动力的系统分析......23
3.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26
3.3.1院校主导模式......27
3.3.2校企联合主导模式......27
3.3.3企业主导模式......27
第四章激发企业深度参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29
4.2强化企业自身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30
4.3増强职业院校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32
第四章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
4.1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要使我国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发展得到保障,使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国家、主管部口以及地方政府部口需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校企合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将校企合作作为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标准么一。首先,国家应制定完善校企合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者(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权利、义务和责任。国家应尽快召集相关人员和企业代表组织召开起草校企合作法事项,这些相关人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带头人、法律专家以及巧业等,通过人大立法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规定企业与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具体规定双方合作的细则问题和合作模式,以及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相关义务与责任,包括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问题;还规定了惩治措施,对于未能履行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惩罚;同时,也规定了政府在统筹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协调发展方面的责任。除以上措施外,国家还应该颁布学生有关实践必修课的法律,规定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实践必修课,这个必修课有学分规定,学分修满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毕业的首要条件,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必须要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并获得相应实践学分。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在法律上首先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使参与合作的双方主体都有保障条件来促进合作,其次明确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以及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具体条件。
..........
结语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到众多的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有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广大的社会消费者等。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内在动力问题,就必须解决好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问题上的关系。在该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和难题需要研究与解决。比如,提升企业自身办职业院校的能为、加大政府对企业参与办学的支持力度的问题;拓宽职教市场开放度、鼓励各种狂会力量兴办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保证它们与公办院校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与待遇问题;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倡导和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并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的问题。总之,鼓励企业等各种参与社会经济巧动的主体投资兴办学校,并逐步引导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利益驱动机制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能动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企业的参与与合作。尽管我国现阶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还不足,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换代的完成与完善,中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定会是越来越迫切,对高技能髙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定会在质和量上都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转变。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五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面向经济发展和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教育部, 2015)数据显示,2014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目和人数分别为1327和337.98万。高等职业院校人数已超过1000万,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 半壁江山”,然而与不断扩大的数量和规模不相匹配的是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即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迅猛转变。要实现高职教育“质”的飞跃,必须由规模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自上世纪 60 年代被提出来后,引起教育界相关人员的极大关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趋势。教师的专业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的支持系统来保障。国家虽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后,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只能将有限的资金先投入到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以及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扩大其优势专业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却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9)对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做了相应的规定,即不仅要掌握英语综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而且需要精通行业英语。高职英语教师的师资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等。此外,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缩短了公共课程的学时,亦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这些教师的培训进修。作为公共英语教师,其自身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改变思路,为培养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决定了教育必将处于优先发展,是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中小学教师以及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研究却很少。笔者所在的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实行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之后校外实习一年),并加大了学生的在校实训和校外实习时间,从而缩短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公共英语教师的学时数相应地从之前的三个学期缩成两个学期,第二学期的周学时数也从之前的 4 学时缩短为 2 学时。因此,在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下,公共英语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 笔者在深入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客观概念、内涵及标准的基础上,联系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公共英语的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通过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影响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
第二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
2.1 历史背景
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半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过程。18 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使教师同其他行业区分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特征。随后欧美等国进一步实现了教师教育的制度化。20 世纪以后,教育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教师教育体制提高了教师教育的质量。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由于受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质量却参差不齐,人们的焦点聚集到教育质量上。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视为专门职业(UNESCO,1966)从此开启了世界上对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序幕。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于 1986 年发表的《国家为培养 21 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的报告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车丽娜,徐继存,2008) 进入 21 世纪,网络时期的到来,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专业协会的成立与发展,使专业性职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深化。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POD)、国际教育发展联盟(ICED)和教职工与教育发展联合会(SEDA)等教育专业协会的建立,对规范、指导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从教学、研究、个人发展等全方位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咨询、指导和培训。
........
2.2 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就业导向性在客观上要求公共英语教师了解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而将其内化至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实现职业教师的专业化。英语交际能力在国际化的今天已经是许多公司、单位招聘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企业、公司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随着技术的变革、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必要的,直接关系着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关系学校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杨柳,2009)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呈现以下特点:学生是高考的失意者,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差,自信心缺乏,就业预期值低等等,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公共英语教师不能再停留于之前的语言技能传授、单一知识教学的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尽快实现。
..........
第三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现状及问题 .......... 12
3.1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师资现状 ........ 12
3.1.1 学历结构 ......... 13
3.1.2 职称结构 ......... 13
3.1.3 年龄结构 ......... 14
3.2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 14
第四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足的原因.......... 20
4.1 专业化发展目标定位不准 .... 20
4.2 准入机制不够严格,很多教师不具备专业化知识基础 .... 20
4.3 职前培养目标同一化,培养模式不科学 .... 21
4.4 职后培训机会少,缺乏系统规划 ........ 22
4.4.1 职后培训无规划 ...... 22
4.4.2 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 22
4.5 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外部激励机制 ........ 22
第五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 24
5.1 加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 24
5.2 优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 .... 26
5.3 完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质量保障 ........ 27
第五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在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差距和原因后,提出相应的专业化发展策略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要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我们首先得清楚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阐述如何达成这样的发展目标,即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体系;最后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专业性职业需要的知识是由本专业知识和多个相关学科知识的总和。(唐建怀,2015)“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拥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俗称“一专多能”的人才。孟庆研(2010)认为, “复合型”人才就是一专多能的人,即专业知识深厚,通晓相关学科知识,操作能力强且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颇受市场青睐。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因为市场经济和职场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只从事一种事业,而且用人单位也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品质,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技能,这些都不是单一专业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来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学科壁垒必将被打破,跨学科的专业和技能成为必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不能独善其身,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专业发展空间,成为“复合型”的专业教师。“复合型”教师素质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即需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不能局限于语言基本能力的教学,要以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为根本,不断改善和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能力。(贾爱武,2005)
..........
结语
本文以高职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化的教师发展为培养目标,契合高职英语教学课改要求,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专业化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必然选择。本着“解读内涵与政策导向,分析专业化现状,明晰专业化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通过已有的理论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目前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现状,反思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差距,从而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本研究丰富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从而为公共英语教师成为专业化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同时,加强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研究,能够提升高职公共英语专业化内涵的系统性,从而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并为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国国情、具本校特色的高职公共英语专业化策略,方能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水平的提高源于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然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引导、学校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自身为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诉求而不断努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研究主要立足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所有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此外,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化需求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六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这门通用的国际性语言,也经历了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越来越突显出英语在国际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英语早已成为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营理念,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家庭重要成员的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强对外交流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却很难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面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着力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此,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出发,反映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凸现职业性与实践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公共英语教学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会影响到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 由于受到本科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却并不尽人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孤立地位,其教学也仅仅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意义,教授内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达到快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职业”意义,也未能有充分的体现,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脱节,无法有力体现出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致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与不学英语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教学开展费时且低效,学生的英语技能也没有明显提高,最终,导致社会各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技能不满度呈现上升趋势,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陷入教学课时逐渐被减的“窘境”。但是,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和国外企业的不断本土化,国际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沟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处理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因此,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就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其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开展职业英语教育的宗旨,而职业英语教学是把英语与职业紧密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应试教育仍然是多数职业院校的必修课——公共英语所坚守的培养模式,与跨越式的专业课程改革速度相比,其教学改革速度明显滞后许多。目前,位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知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许多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尚未起步或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分类指导等。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直接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合当前各行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分析总结目前推行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将是今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对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进行依据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实践教学,调研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同类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英语乃至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的依据分析
为了更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步伐,必须对职业英语教学相关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本章通过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资料搜集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顺利进行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支持。
2.1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式和良好机遇。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教育部于 2009 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对 2000 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加具体化为“强调课程定位要突出培养职业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所具备的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其次,还着重提出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兴趣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其就业竞争优势。此外,课程设置方面要强调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这为高职英语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公共英语课程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与职业英语课程进行相互渗透和衔接,直至成功转型。 《基本要求》突出了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应具备“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明确建议英语教学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与职业或专业有机渗透和结合,明确界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为高职院校进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职业化方向,即推行职业英语教学,进一步突出英语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2.2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比本科教育而言,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公共英语课程,总的来说,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就业时缺乏社会竞争力,高职英语教学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因此,要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有改革才能有发展,而进行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无疑给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因为职业英语教学的初衷是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和未来职业所需的语言技能(赵娜 2012)。
........
第三章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调查与分析 .... 16
3.1 调研结果统计和问题分析 ........ 16
3.1.1 学生方面 ......... 16
3.1.2 教师方面 ........ 21
3.1.3 教学过程 ........ 23
3.1.4 用人单位对职业英语学习需求调查 ...... 25
3.2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7
第四章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 30
4.1 更新教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 ...... 30
4.2 重构教学内容,按需施教 ........ 31
4.3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 35
4.4 推行多元评价,完善考评体系 ...... 39
4.5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充实师资配置 .... 41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44
5.1 研究结论 ...... 44
5.2 研究中的不足 .... 44
5.3 启示及建议 ........ 45
第四章 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通过第三章关于职业英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有助于较为全面、客观地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更科学地定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是,成功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且复杂的工程,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尚且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章就目前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期望能够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步伐。
4.1 更新教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
从 2000 年和 2009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由“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已经逐步细化到了“侧重培养学生在职场或岗位工作环境下具体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听说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也更为明确。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领会国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并把这些精神贯穿到教学当中去,以便准确的定位职业英语教学目标。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学理念落后,势必会导致职业英语教学目标有所偏离。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应用英语,即职业英语运用能力,职业化必将是今后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的趋势。教师应打破原来的“以应试为主,重视英语基础教学”教学局面,向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方向转变,尤其突出职场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岗位需求确定英语教学目标。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设计出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任务,融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兴趣点,以工作过程引领教学任务,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大地提高。另外,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的转化,充分意识到实施职业英语教学,教师的主体地位会发生改变,会由原来纯粹的领导者变成居于多重身份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和监督者。而角色的转变,也会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多刚性的要求,如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职业英语教学特点的把握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等。
.........
结论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仍旧沿用传统的本科英语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视技能提升。教师依然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学生也仅仅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教学目标仅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英语交际能力,也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途何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忽略对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用英语解决涉外事务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善于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沟通和解决。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需要进行的涉外事务日渐增多,因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是愈来愈高,原有的传统公共英语教学已无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而这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要求必备能力之一。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正是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角度为出发点,将英语教学和学生未来职场相结合,充分体现其职业性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英语学习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学校、教师和用人单位的通力协作,才能为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注入活力元素,彻底进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各行业多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口人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必须要大为发展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建设目标。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山西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在有序推进。2010年,山西省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借此契机,着重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并对山西省进行资源型的经济转型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要求人才培养结构不仅与生产型企业而且要同服务型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建立愈来愈紧密的联系。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转型必然要求有充足的人力资源,W满足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对多元人才的需要。因此,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确立政府在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使职业教育与企业都能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转型发展双赢的道路。
.......
1.2研究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应用领域,加速生产技术更新,培养适合经济转型发展的各类人才。山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存在着产业单一的严重缺陷,在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也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转化,这样山西省就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山西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人为资源保障,为提升山西省的综合竞争力,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重大战略,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索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普惠山西广大民众、促进再就业的需要,是实现人为资源强省的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近年来,德国尝试构建一个名为"跨教育领域且学习结果导向"的资格体系框架(DQR),该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职业教育的升学与进修渠道,使其可与普通教育进行有效的对接和互通,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德国政府将为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别提供4.5么欧元给企业作为补贴资金。据德国研究报吿显示,仅2008-2009年度,有将近四成的高等学校増设了"双元制"课程,接受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増加了11%。
.........
第二章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1办学规模稳步增加
近年来,山西省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达到562所,其中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共有55所,中职院校507所饱括普通中专92所、职业高中234所、成人中专119所和技工学校的所),初职院校83所3。山西省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中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呈现下降趋势,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从表2.1可以看出,2005-2013年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2009年出现高峰期,有逐渐下滑趋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为507所,比2012年减少了49所,比2009年减少了81所;2013年招生人数为化万人,比2012年减少了近5万人,比2009年减少了近11万人;2013年在校生为50万人,比2012年减少了10万人,比2009年减少了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2013年为995人,比2012年减少了84人,比2009年减少了14乂个百分点。从图2.1可以看出,山西省中职招生人数占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比例呈现起伏状态,2005年比例是68.62%,在2009年山西省中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大体相当,但到2013年比例却变为了57.03%。从2005年到2013年,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却一直保持数量稳定的现状。把表2.1和表2.2结合起来可W看出,虽然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出现萎缩,普通高中招生数量有所增加,但同期的离等职业教育规模却在不断地扩大,这说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很大一部分考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2.2办学设施逐年改善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生均校舍面积、固定资产值、教学仪器设备数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实训条件与相邻省份相比也开始居于领先地位。从表2.3可以看出,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事业性经费从2009年的20.59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9.10亿元,增加了8.51亿元;个人部分由2009年的11.99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5.87亿元,增加了3.88化元;公用部分由2009年的8.60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3.23化元,增加了4.63亿元;基建支出由2009年的0.4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35亿元,增加了1.91化元。基础建设费用所占比重的多少体现了教育投资是否关注长远发展,2013年山西省中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建设支出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巧.%%。从图23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事业费支出金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
第三章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7
3.1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意识不强.......17
3.2山西省。地方特色"尚不明显.......17
3.3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18
3.4多元化办学模式未能开多成.......20
3.5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21
3.6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23
3.7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6
第四章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29
4.1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29
4.2构建山西省。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30
4.3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31
4.4提升"四项建设"为主的基础能力.......32
4.5强化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4
4.6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36
第四章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4.1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探索职教集团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八届王中全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发展方向。因此,山西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要以深化全面改革为统领,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当前,在山西省的社会环境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过去相比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多数人的意识中,精英教育仍占据着统治地位,重"学术"、轻"技能"的思想仍然是普遍存在着。受其影响,在升学考试中,人们更愿意选择普通的学历教育而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往往成为分数低、成绩差的学生的无奈选择。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的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宣传为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宣传方式加深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力量对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让大众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战略意义,引导公众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并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引导社会成员从内也深处尊重职业教育,正确对待职业教育。其次,在学校层面,积极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社会层面,政府要对企业的用人行为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有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的人员。
.......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综合国力的竞争随之日益加剧,要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归根结底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对于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来说,亦是如此。山西省目前正处于经济与化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推动山西省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是为山西省提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稳步前进,是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推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因此,山西省的职业教育必须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政府要明确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统筹,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四项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形成良好的职教集团模式,保证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提升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只有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线,才能用人才实现山西经济化会的转型发展。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八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高等教育体制框架内,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举足轻重的一份子,它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理论又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后为适应和满足经济建设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又先后出台了多个权威性文件,进一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旨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而良性发展。 近 20 年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在数量上得到了迅猛增加。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化发展转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办学特色、人才素质、课程设置、社会认可、师资能力等方面也突显出许多紧迫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方兴未艾。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管理和环境,更离不开优秀的培养者。高等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两个要件:“硬件和软件”,而作为软件因素之一的师资力量更是重中之重。要创建一流的高职学院,必须具备优秀的师资。高职教师的质量能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的需要,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并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和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从课程设置目标方面来说,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类课程,更是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随着内涵建设的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地位边缘化、改革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依然突出。改变现状不仅来自于宏观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从根源上更需要从事公共英语课教学的教师自身的改变和作为。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特别强调了教师素质在教学和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问题“重拾案头”,是帮助公共英语课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在我国高职教育已占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大背景下,面对高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任重道远。深度思考高职学院教师培养的对策,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呈现出从注重“群体外在”转为关注“个体内在”,并且由原来被动的教师专业化转变为向更加主动的、终身的专业发展。从1966年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至今, 在理论界,学者普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实践中,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否进行高效学习和教师素质戚戚相关。提高教师质量将是教师发展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情感、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体现了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必须具备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2]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接轨,我国教师发展的建设和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卓有成效。 但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领域来看,相比较中学教育和本科大学教育,纵览整个教育体系,缺少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化成果。对照高职教育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与高职教育特点的契合度不高是高职教师教育素质比较凸显的问题。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趋势与硬性要求,相对于高职专业教师发展的研究而言,教育研究界对公共英语课教师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更是薄弱。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心理学上认为素质是人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素质是建立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的,但更是由后天所受教育和所经历的生活阅历和职业实践所积淀而成的。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养成的并直接作用于和体现在教师教育生活中,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有些学者认为教师素质的特征表现在:它具有倾向性和专业性,而且它也表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这些侧重的是老师作为一项职业,它和其他职业相比的独创性。 [8]叶澜提出,教师素质包括基础性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复合型素质;杨小薇教授认为,教师素质应该包含基础性素质、共通性素质、核心学科教学素质和教育实践素质。在这里基础性素质和共通性素质是许多未从事教师的人也具有的,但是教师这两种素质越宽泛和深厚,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素质会关系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并且总是以教师的基础性素质为基础,教师素质的几个方面不是一直线上升的,而是经过不断探索回旋发展。[9] 具体而言,教师素质内在的包含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教育理念、职业知能和教育实践。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教师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教师管理班级、组织教学的实践能力都无疑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和制约。
.......
2.2.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先提出的。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得到教育行业人、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在国内外教育发展方面的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教育理论将教育的时间范围扩展到了人的一生、将教育的空间观念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方方面面。人一生所受的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甚至非正式教育它几乎全部囊括。因此终身教育理论在指导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方面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 关于终身教育的特点,保罗·朗格朗有这么几个观点:首先终身教育,顾名思义它有终身性。它几乎包含人一生所要接受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因此它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坚持的老式教育模式和构架,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没有逗点、连续、完整的过程,一个人一辈子所接受到的各种类型教育它几乎全部涵盖。其次,终身教育具有广泛性,一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不管在哪学、在什么地方学、接受怎样的教育,都在范畴中。再次,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即接受终身教育的对象可以是社会所有的人,反对精英教育,倡导平民教育。最后,终身教育还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你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结合一些其他的影响制约因素,自由地选择。
......
第三章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分析 ........ 17
3.1 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 17
3.1.1 调查方法 ........ 17
3.1.2 调查样本情况 ....... 17
3.1.3 访谈样本情况 ....... 19
3.2 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基本情况 ......... 19
3.3 公共英语课专业素质不足 .... 27
第四章 影响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因素.......... 29
4.1 学校方面的因素 ...... 29
4.1.1 学校专业发展政策方面——重视专业课,忽视公共基础课 ........ 29
4.1.2 学校文化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不理想 .... 29
4.2 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 30
4.3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 31
第五章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 32
5.1 学校制度方面 .......... 32
5.2 教师自身方面 .......... 34
第五章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提升专业素质纵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它不仅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生成。教师的发展过程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两种类型。虽然内源发展是主动因素,但作为辅助性因素的外源发展其价值在促进内源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只有当内源和外源二者达到协调平衡时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1 学校制度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模式”理论强调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完全靠自己,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策略与风格的改变,有赖于“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25] 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不可能不对教师的学习产生影响。在调查中,不少教师提到,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不好等原因外,就是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不重视。的确,由于高职教育凸显技术性和实用性以及实践性的价值追求,诸多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建设重视有加,公共基础课建设往往被忽视。这种管理制度方面的偏斜,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的工作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政策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改革行为和热情得不到校方充分的认可,挫伤了公共英语教师的课程优化与学术科研方面的积极性。 所以,高校一定要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方面建立一定的制度支持: 一是构建公共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尤其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整合社会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尤其要结合授课专业行业特点,学习与行业有关的知识,以期达到起职业院校课程与实践相融通的效果。 二是构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长效体制。学校应时刻把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特别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锻炼和提高;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和专门的英语教师进修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采用非学历与学历、短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方式,鼓励公共英语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选派教师到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听课等活动。定期选送教师出国培训提高。确保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不同阶段发展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
结 语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在规模化发展之后的本质追求。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就不能被忽视。但从目前来看,高职师资素质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 我们学院有先进的评教系统,目前已在全院学生中做过四次教师教学情况测评。每一次教学督导室将结果反馈到系部,都会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老师,自认为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学生打的分数却不高;有的老师,大家认为特立独行、个性张扬,在学生中却拥有很高的人气。我们基础部还专门座谈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老师质疑:是我们不会当老师了,还是学生的评判标准出了问题?有的同志甚至生气地说:这种测评有啥标准!而我认为,这种测评有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教师的内涵。你做老师或睿智、或幽默、或文雅、或淳厚,只要有让学生折服和学习的地方,学生通通会回报你以很高的分数和评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才华平平还是学富五车,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一成不变。将教师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必修课,这对老师来说是必须的。 从理论上讲,公共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公共英语课程在职业院校中的边缘化地位又是突出存在的。我从 1994 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工作和英语教学,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学生的交流,以及自身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公共基础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功能、价值以及现状有了直接而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公共英语课如何发展,如何发挥自身的课程价值,如何满足高职学生需要,实现教师自身职业认同与价值等问题值得深思。我深深的觉得,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改变不仅来自于宏观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从根源上需要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自身的改变和作为,更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是在高素质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使公共英语课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点,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真正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所以在结尾时,我脑海里想的做多的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从《幼学琼林》里的一句话得到启发: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弟子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九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了上百万的全日制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专门性技术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我国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使人才的增长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及学生的后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史蒂芬.斯托加茨说:21世纪社会需要高技术劳动力,如果你想进入高科技行业,你必须对数学得心应手。若放弃数学,你根本不会有这些机会。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数学是一种方法性学科,它能够教会学生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长期的学习,能够逐步形成独特的思维形式,对锻炼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严谨的生活习惯及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推进作用。第二,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工具性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铺垫,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必不可少的学科,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出现和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数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社会的各个行业,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与数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测量学、工程学等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离开数学这些学科就无法进行,学生加强对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必须、够用” 的原则要求下,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应使学生学到更丰富、更有用的现代数学知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保障;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运用数学工具和技术的能力,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素质保障。而在现实教学中,笔者经过大量资料查阅及实地调查,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等数学课程由原来的两学期压缩为一学期,导致高等数学学时严重不足,教师方面出现第一学期课时量过量而第二学期又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一方面用到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时却不够用、没学过或者还没学到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没能起到高等数学应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高等数学没有作用,不喜欢学高等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幅度下降,数学课迟到、旷课、早退现象严重,课堂上学生做其他闲杂事情的比较多、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比较厉害,不及格人数在大幅度增加。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围绕“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教学目标、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环节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目的有以下四点: (a)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传统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学体系,从高等数学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 (b)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研究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关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服务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好、学精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c)改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不合理之处,逐步完善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我院高等数学教学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整改,提高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第二章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对电子、机电、会计等专业开设,对不同专业开设时数不同。其中电子、会计等专业开设一学期,总计 48 学时,主要在第一学期开设。机电专业在第一、二学期开设,72 学时。学生使用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候风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是经济数学由关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开设一学期共 48 学时。针对我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我院教师及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与调查问卷。
2.1 教师基本情况
研究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高职院校目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和现状、成功和失败、重点和难点、深度和尺度等方面,搞清事实,了解发展趋势。然而本研究从多种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首先认为在教学改革中起主导作用的师资是重要的。基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我们对师资的现状分析如下:从上图 2-1 中可以看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师年龄都在 30 岁以上,30 岁以内的教师没有,31-40 岁之间的教师有 6 人,41-50 岁之间的教师有 3 人,51-60 岁之间的教师有 7 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师年龄出现了老年化趋势,而且,在将来的几年内,将会有 4-7 位教师退休,数学教师将会严重不足。青年教师刚走出校园,来到教学岗位,在大学中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可以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带到学校中来,并且能够接受新的教学观念,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
2.2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情况
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了深刻的调查。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学院各学工办协调,随机抽取部分班级,把调查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作者亲自发放回收,发放问卷 800 份,回收 800 份,通过专家分析,有效问卷 787 份,有效率 98.4%,问卷答案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不感兴趣、感兴趣、一般感兴趣、较感兴趣、非常感兴趣,统计分析结果如下:从图 2-5 可以看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让人担忧,不感兴趣的学生有 326 人,占调查人数的 41.4%,感兴趣的有 186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23.6%,一般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学生分别为 145 和 112 人,分别占 18.4%和 14.2%,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只有 18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2%。通过对学生座谈和教师的座谈,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有:首先,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数学知识课程内容相对较深,而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这两年招生制度的改革,自主招生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自主招生的这些学生整体文化课水平较低,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次是实用性的数学教学内容较少,缺乏实践应用性,基本都是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与工程数学及专业的结合很少,很难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学习的课时量较少,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对许多问题只是一知半解。
...........
第三章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 17
3.1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 17
3.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 .... 19
3.2.1 更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 19
3.2.2 编写和出版适合本校学生基本情况和特征的数学教材 ...... 19
3.2.3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3
3.2.4 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 ...... 24
3.2.5 改进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 25
3.2.6 教学评价的改革 ...... 26
第四章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及效果 .... 27
4.1 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 27
4.1.1 确定实验组学生 ...... 27
4.1.2 学生数学成绩检验办法 .......... 27
4.2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 27
4.3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0
第五章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基本结论与启示 ...... 33
5.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33
5.2 注重教师的终身学习 .... 34
5.3 完善数学实验室的建设 ........ 34
第五章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基本结论与启示
通过近几年对我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本文所探索的改革方案有效解决了我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与此同时,分析改革方案和实验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分析如下,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5.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1.1 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在单纯追求学生数量的魔力影响下,对学生基本都是“宽进宽出”的管理制度下,学生进入学校后,认为学不学都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学习的动力与自觉性不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早上晨读的学生人数很少,晚自习学习的同学很少,而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高职院校整体学习氛围比较差。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的手段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做到言出必行,不仅是平时考勤制度的严格执行,对期末考试 5 门不及格的学生给出学业预警,对更多门次不及格的建议做留级或退学处理。
.......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文化课的能力,因为在高职院校,许多应用性的技术都需要通过数学来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成败就在于他对学生学习专业课有无帮助为前提。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实际,通过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教学的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观点,旨在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找方法,找措施,为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改革做出贡献,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不是顺风顺水,必经一波三折,数学教学改革也一样,需要整个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的共同智慧才能完成。本文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努力的。在对我院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可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用教材与专业结合不够,不能做到为专业服务。第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但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比较枯燥、单一和机械,不能与时俱进,有待进一步更新。第四、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没有作用、学不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第五、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不能考查学生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统计结果显示,以上几点是我院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发现研究了其解决方法,从高等数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改革实践建议。 美国数学教育家在 1988 年召开的“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报告”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指出,“对于中学以后数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使数学成为一门对于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都有吸引力的学科,要使大学数学对于不同的前程都是一种必要的不可少的预备”。然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是为专业课学习而准备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数学成为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必不可少的课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逐步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关注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改革,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略)
职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十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
21 世纪是一个科技与人才竞争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而我国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1]自 2002 年以来,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植力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2 年 6 月 1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 年)》,在此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师资力量不断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保持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这是发展过程中的次要矛盾,学生厌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约从 15、16 岁开始到 18、19 岁结束,按年龄阶段划分,正处于人生最宝贵的青年初期,经过小学、初中的教育和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经基本成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但是理性思维还不够稳定,易于冲动。[3]处于这一特殊的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得他们既成熟又幼稚,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迫切的想实现自我价值,却又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过多的仰望星空,不愿脚踏实地,学习态度不认真,加上学校管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学生厌学问题的困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正在稳步前进。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对推动张家口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人通过翻阅书籍,浏览网上数据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早,模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方面作用巨大。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学生厌学的问题。由于国外心理学发展的根基较厚,对于学生厌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厌学现象与学生认知、动机等方面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较早,尤其英国、美国、德国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对学生的厌学问题。这对于我国研究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改善学生厌学问题有较大帮助。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动机这一概念是与行为的原理紧密相联的:凡是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22]人或者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2.2.2 需要层次说
需要层次说的全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说,指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
........
2.2 概念的界定
2.2.1 中等职业学校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的中专部和中等职业学校等。” 关于厌学,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解释各不相同,[30]《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厌学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黄凡亮认为,厌学就是学生对学业或者学习产生的一种厌倦或者厌恶的心理,再加上学生的自卑及自信心不足从而此引起的厌学行为与厌学态度[31]。 由于学生的厌学属于心理问题。只能通过行为的外在反映上来进行有效的考察和定性分析,从定量上是很难进行界定的。[32]所以本论文采用高利兵对于厌学的界定,“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 [33]。 在学习和借鉴前辈所用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欲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为了保证被调查者认真作答,本问卷共计 34 道题,都是封闭式的单选题。考虑到学生对于学习状况的敏感性,本试卷尽量少用“厌学”等负面词语。在前期测试取得信度0.079 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发放。题型设计主要归为四大类: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行为表现和心理体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 13
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 13
3.2 学校教育的原因 ......... 15
3.3 家庭因素的影响 ......... 19
3.4 社会因素的影响 ......... 21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对策........ 23
4.1 加强学生自身素质 ....... 23
4.2 完善学校教育系统 ....... 24
4.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30
4.4 优化社会环境 ...... 30
第五章 结 论 ...... 32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此,我们就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学生自身素质
4.1.1 拥有乐观积极的心理
为了满足中职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理解他们,尤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要纠结一次失败的考试分数,对学生责备挖苦,在生活上多关爱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产生自我肯定自豪感,获得被尊重的喜悦,觉得自己努力学习是有价值的,它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肯定,他就会努力维持或进一步改善自我的这种形象,争取让自己更优秀,同时会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俗话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习也是一样,从狭义上讲学生就是在学校受教育的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路上有失败、有困难、有错误,这些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认识这些困难、失败。[45]当中职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为自己找借口,这样不仅不会进去,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推卸责任的坏毛病。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借口的现象,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多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归因,怎样去客观的分析问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其心理素质,普及一些心理保健知识。
.........
结 论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师资力量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厌学的问题,使得教育发展后劲儿不足,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在以往的对学生厌学的研究中,人们大部分研究导致学生厌学的学校与制度的原因,很少有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影响。 本研究在强化理论、需要层次说、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的指导下编制调查问卷,通过对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张家口现代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张家口市侯家庙职教中心、张家口市张北县职教中心四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厌学现状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张家口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而在厌学科目上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专业课和实训课较为感兴趣; 在深入分析中发现原因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其次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再次是社会的不良影响。其中学生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影响是长期被忽视的方面。在以后的教育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协同作用,全方位、多角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变“厌学”为“乐学”。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