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供教育界同仁分享、借鉴,共同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教育学术论文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发表教育论文的著名学术期刊、丛书有《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学报》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引 言
排球运动的起源
于 19 世纪 80 年代,美国霍利沃克城基督教干事威廉•G•摩根,这位对世界充满爱、对体育充满了热情的青年在观察研究许多不同类型的人进行运动后,得出了年龄对运动者锻炼方式的选取有着极大影响的结论。19 世纪后半期是篮球运动诞生不久且正流行的时期,摩根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得出,篮球运动需要长时间跑动并且时常伴有剧烈的撞击,相比而言体格健硕的年轻人进行这类锻炼会更加合适。那么何不发明一项不那么剧烈,使年纪稍大的人也能够接受的运动呢?经过长期探索,摩根结合了网球等多种球类运动的特点,于 1895 年创造出了排球运动。它刚开始时被称作“小网子”,首先被基督教会中的青年所接受喜爱。经过不断的思考探索,于第二年,摩根公布了排球竞赛规则,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承认的排球比赛规则。后来,这项运动的爱好者根据比赛规定不能落地这一点,形象地以“volleyball”为其命名,“volleyball” 在美语中意为空中击球,这个名称被人们认可,直至今日都在使用。
………
排球运动的传播
排球运动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它主要是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传播开来,后来又因战争,经由士兵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先感受到排球魅力的是美洲人民,20 世纪初,排球六人制先后传入了加拿大、古巴等国。亚洲也属于较早学习排球的地区之一,印度最早,1900 年便已经出现排球运动,1905年,几经辗转排球终于传入中国。不同于美洲,亚洲排球最初为 16 人制,后来经过了12 人制、9 人制两个阶段才逐渐发展为 6 人制的形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最初时排球运动在人数上并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而且由于传播人物、时间、途径都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如今世界各地排球运动存在差异的局面。
……….
现代排球的发展
上个世纪 80 年代,全球一体化的影响逐步扩大,最终影响到体育行业。各个国家体育战队频繁切磋,使排球打法战术愈加丰富,并仍在持续创新中。以往一支球队连冠多年的局面不复存在,一种全攻全守的思想正在世界排坛悄悄蔓延开来。这种打法是结合了中美两国女排、男排的战术方法,而总结得出的一种强调速度、前后排配合形成全面进攻局面的技术型打法。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在详细研究亚洲、欧洲多个国家的战术打法后,创造性的研制出了一套攻守得当,变化多端的打法,并明确提出“以高制亚洲,以快制欧洲”的战略方案。凭借这套技战术打法,袁伟民带领我国女排在 1981 年至 1986年期间,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及奥运会上 5 次夺得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取得如此伟业的队伍。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正值我国初步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排在世界赛场上所取得的荣耀,是当时十几亿国民的骄傲,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也使旅居海外的侨胞扬眉吐气,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之前,仍记得有外国人嘲讽中国体育运动,认为:“在大球项目上中国不可能取得如同小球项目一般的成功”历史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女排的成功无疑给了那些人最响亮的一个耳光,证明了中国人对球类运动的擅长绝不局限于小球,我国球类运动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而美国男排则是从手法上运用了跳发球和后攻战术,冒险式地采用了立体进攻模式,也于 1984 年至 1988 年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四连霸的好成绩。
………..
1 文献综述
1.1 排球运动的专项技术特点分析
排球运动项目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攻防隔网对抗项目,球队总体攻防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由某个运动员实力上升就能够实现的。它的整体水平不等于每个运动员实力的叠加,而是取决于全体运动员能否互相协作,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对于篮球这类身体接触较多的集体运动而言,排球运动中的干扰性因素并不多,但竞技比赛的得分特点决定了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仍然是关键竞技能力,没有过硬的技术动作,根本无法实现比赛目的。“技术全面、发展高度、快速多变”是当今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运动员身材普遍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今天,进攻战术的运用更注重实效性,以往跑龙套式花哨的进攻战术已经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实效、更具威力的进攻。综上所述,在排球运动中,作为控制肢体基本动作的轴心,核心区力量训练就越来越被运动员重视,发展核心区力量,能够为运动员扣球前助跑、起跳、跳跃中流畅动作的完成以及整个运动链中的动量传递提供帮助,使运动员击球动作更加接近“快、稳、准”的要求。
………..
1.2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力量之上的。《运动训练学》中明确提出,力量是一切体育锻炼的源泉。人体的运动无论是往哪一个方向移动,无论是采用直线还是曲线运动,只有在有力量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1]。排球运动是一项攻防隔网运动,对抗双方基本没有身体接触,但是其变化多样的技术打法,跑跳结合的运动方式,身体每个部位的力量协调都对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排球运动是一项实际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因此排球运动员需要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力量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素质能够过关,那么能够给其他素质的提高带来许多便利。当然运动员拥有强健的肌肉群与过硬耐力并不是对其力量提高的全部要求。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还需要有快速激发力量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拥有“爆发力”。相关专家肖杰[2]曾说,作为一切素质的源泉,好的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其他素质得到提高,它还有助于人体对抗引力,进而更高更快的完成流畅的动作。而运动员常见的较细微损伤,通常通过对相关部位有针对的力量训练,能够起到帮助恢复的作用。近些年来作为竞技运动,排球赛况朝着愈加激烈的境地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排球运动员,没有强大的核心区力量做支撑,很快会被淹没在优胜劣汰中。至今,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大多数还停留在采用“稳定状态下进行抗阻力练习”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仅仅关注大肌肉群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力量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小肌肉群。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6
3.1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分组依据 ..... 16
3.2 身体素质指标成绩对比分析 ......... 16
3.3 助跑摸高的测试分析 .............. 18
3.3.1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18
3.3.2与对照组助跑摸高的纵向对比分析........ 18
3.3.3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19
3.4 原地四次摸高的数据分析 ...... 19
3.4.1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19
3.4.2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20
3.4.3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的横向对比分析....... 20
3.5 立定十级跳的数据分析 .......... 21
3.6 抛实心球的数据分析 .............. 22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分组依据
实验前将被试 24 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平板支撑和掷羽毛球的测试方法,得出实验前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数据。通过对表 7 显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性的结果:训练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核心力量方面并不存在较大区别,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没有差异性。然后按单双号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上分组体现了完全随机分组原则。表9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八级腹桥测试差异性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通过实验组前后核心区力量训练测得的平均值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没有出现差异性变化(P﹥0.05)。分析结果如下:在实验组的训练中加入了稳定状态下的静立练习训练。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静立练习可有利于增长肌肉耐力,从一定层面上,核心区力量训练能够训练到更为深层的小肌肉群。肌肉耐力的增长导致试验后实验组对比对照组的八级腹桥时间上有了明显提高。表 10 表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数据实验前后之差,分析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在该项指标上均未出现明显进步(P﹥0.05)。导致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原因,其一是由于本次实验周期仅有 12 周,每周实验参与者只训练三次,总共训练的次数实在太少,而且每次训练的时间也保持在 30 分钟上下,而当中运动员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时间占整个训练时长的比例的 50%,采用该训练方法的时长不够可能是导致两项数据没有显著差异的因素之一。其二,运动员对八级腹桥动作的不熟悉,也有可能导致最终测试数据之间差异的减小。
………..
结论
通过 12 周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实验数据向我们展示相比传统力量训练本研究中所实施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在帮助运动员矫正动作模式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 12 周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后,八级腹桥等指标都有了显著性增长,说明核心区力量训练可以有效的发展排球运动员的核心区耐力,而且训练效果比单纯传统力量训练增长明显。通过 12 核心区力量训练,使排球运动员的肌肉收缩能力得到优化、改变运动员发力的动作模式,较传统力量训练,这种方式对排球运动员技术发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更大的帮助。通过加入核心区力量训练这一新型的训练方法,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有了增加。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引 言
1996 年 6 月 13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当今世界,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有关教育部门对青少年教育体制与结构、内容与方法和培养人才的模式,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是很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全部基础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样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改革教育的前提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开始多样化,为增强学生对趣味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终生体育意识的认知,中学开设的体育课程越来越符合学生的生活。中学的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枯燥的体育逐渐开始向健身、娱乐、生活、实用性方向发展,更加符合时代气息,而学校体育也从传统型体育向素质型体育开始转变。传统运动竞技型的体育教育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造成了教学中对运动竞技的追求,追求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速度、高度、远度,直至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而且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太过死板,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开始、准备、活动、结束四个部分,且课堂教学必须是列队练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知识的理解,忽视了教师和学识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很难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校学了十多年的体育,但是在走出校园,却与参加体育训练越来越远的普遍现象。在学校教育的改革下,“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开始走进学校体育课堂,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由“灌输式”的追求体育竞技向增强学生健康体质和健康行为转变,增强对学生的表现、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转变。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技项目。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舞蹈,它是通过男女舞伴之间紧密默契的配合,在音乐的旋律下,运动员利用自己的自身条件和动作表演,把不同舞种各自特色的风格,以及其优美的形体外貌表现出来。体育舞蹈内容丰富,舞种繁多,可以让习舞者在训练中每一个关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均衡的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肌肉,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提高习舞者的内在气质。体育舞蹈分为两个项群:拉丁舞(Latin Dance)和摩登舞(Modern Dance)。其中拉丁舞项群由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和斗牛舞五种舞组成;摩登舞项群由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五种舞组成。每一个舞蹈都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和风格,是以各自舞蹈的音乐节拍和动作要求,编成成套的舞蹈套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应该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统一的安排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美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今在当代社会,体育文化也成为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一部分。美是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是美的大集成,是美的大世界。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就在《体育颂》中赞叹“啊,体育,你就是美丽!......可以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2]体育运动蕴含的独特魅力,是亘古不变的源泉。而体育舞蹈在各舞种的特定音乐旋律下,舞伴之间可以贴身,可以分离,可以在固定的场地自由变换方向,通过对胯部和身体的摆动,完成技术要求,舞姿妩媚潇洒,婀娜多姿。曲调缠绵浪漫,活泼热烈。中学生可以和舞伴尽情的跳舞,不仅能强健身体,塑造优美的体型,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舞蹈的服饰色彩搭配五彩缤纷,使学生风采倍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
1 文献综述
1.1 体舞舞蹈的特征
规范性首先体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对足法、方位、角度都有精确的要求。体育舞蹈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完整的比赛规则和规程,对比赛的场地和人数都有特定的要求;其次体育舞蹈表现在其动作技术的规范性,每一个舞种都有规定的音乐和基本动作。体育舞蹈是新兴的舞蹈,融合体育和舞蹈为一体,同时还把音乐、服装、礼仪和形体等包含在体育舞蹈里面,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还有有参与的可能。体育舞蹈通过男、女舞伴双人之间的默契配合,加上丰富的跨部拧转和肢体的摆动,穿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和独特的舞蹈造型,在优美的音乐下,翩翩起舞,向人们展示了体育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无论是在日常表演中还是在激烈的比赛,都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体育舞蹈的美学特点。
………
1.2 国外体育舞蹈研究现状
体育舞蹈被当代人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3],简称“国标”,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体育舞蹈由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间舞演变而成。在 1780 年,最原始的华尔兹舞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开始盛行,之后受到欧洲宫廷贵族的喜爱,得以广泛发展,并且流传至整个欧洲大陆,被誉为“欧洲宫廷舞之王”[4]。1919 年,在英国,“翰蒙史密斯豪华舞厅”[5]成立,成为世界现代第一个舞厅,随之舞厅的发展越来越壮大,舞厅的场地和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在体育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里,1924 年是一个里程碑,欧美各国舞蹈家、舞蹈界人士聚集一起,将当时流行的交谊舞、社交舞和宫廷舞等舞蹈,对其舞姿、舞步、方向和音乐进行了美化和加工,使舞蹈更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且得到世界各国所认可的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6],在 1925 年正式颁布了六种交谊舞,即: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和伦巴[7]。1950 年,世界舞蹈组织(ICBD)在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性的舞蹈大赛“黑池舞蹈节”[8],随后,英国“黑池舞蹈节”在每年的五月份举行,黑池成为了当时“国际标准交谊舞”的圣地。1960 年,“老国标”经过世界性的推广,得到飞速的发展,在新的国际标准交谊舞中又增加了拉丁舞,并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至此,“国际标准舞”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在各国舞蹈家不断的演变、创新和合并,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标准交谊舞”。目前,国际上有两大最重要的体育舞蹈组织:1950 年 9 月 22 日在英国伦敦成立的“世界体育舞蹈及体育舞蹈(WDDSC)”[9]和 1935 年在布拉格成立的“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10]。1992 年,体育舞蹈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上演了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眼球的表演。1995 年 4 月,国际奥委会对体育舞蹈给予承认资格。1997 年 9 月 4 日,拥有七十四个会员国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正式成为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2000 年,体育舞蹈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再次等上了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舞台。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0
3.1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10
3.1.1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现状.......10
3.1.2 枣庄市普通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10
3.1.3 枣庄市普通高中学校硬件设施现状....11
3.1.4 枣庄市普通高中体育舞蹈师资力量分析.......12
3.2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 ......12
3.2.1 场地设施.....12
3.2.2 教师教学能力........12
3.2.3 体育舞蹈课程理论体系.......13
3.2.4 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13
3.3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分析..........13
3.3.1 体育舞蹈的作用与功能.......13
3.3.2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22
3.3.3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能够.....23
3.3.4 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定的喜爱程度....23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
从表 4 中的数据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还是以常规的体育项目为主,所占比重较大的还是传统体育项目,比如田径、足球、篮球等,对开展新兴的体育项目重视程度可课程力度不够,只有不超过 33%的学校开展了体育舞蹈课程。而且对在校的学生和老师实地访谈调查中得知,像体育舞蹈、健美操这些新兴的体育课程,在开展的高中学校内,也仅仅是刚开设。体育舞蹈项目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融合了体育、舞蹈和艺术,教学中不仅要求师生完成教授和学习体育舞蹈的目的,还要体现体育舞蹈的艺术欣赏性,因此对硬件设施要求极为重要,必须要有专门的体育舞蹈运动场地,教室场地必须是光滑木质地板教室,教室内必须要安装镜子、把干和音响等。从表 6 我们可以得知有 77.78%的的学校拥有舞蹈教室,音响设备基本齐全,可以满足学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需求。韩愈讲过“师者,所以传业、授道、解惑也”[18],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是不可替代的角色,是体育课程能否开展的首要条件。对枣庄市普通高中 45 名艺体组教师的调查中,男教师有 26 名,女教师 19 名。
………
结论
1.枣庄市普通高中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还是以常规的体育项目为主,在全市 9 所学校中只有 3 所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不高,但有进行学习的强烈愿望,体育舞蹈在枣庄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鉴于目前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现有体育教师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不高;大有 13 名专业体育舞蹈教师,具备了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师资队伍;各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很好,各学校都有操场、大部分学校有舞蹈教室和体育馆。
2.影响枣庄市普通高中体育舞蹈课程的因素包括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水平。
3.枣庄市高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因素包括:体育舞蹈具备了功能特点适合于教育教学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体育舞蹈内容丰富,能为体育教学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枣庄市普通高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领导、教师的态度是枣庄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的人力基础;枣庄市高中具备了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场地条件,是枣庄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喜欢程度很高,也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需求,学生对体育舞蹈的需求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引 言
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1]中提出“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此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正逐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对体育工作进行改革。而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高中学校运动会是学校通过运动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一场体育教育活动。以运动竞赛形式开展,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国家服务的前提,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3]同样指出,坚持“健康第一”应该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益。在新时期,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和学校运动会发展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很多学生在竞技运动较为强烈的运动会中沦为看客,这与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原则发生了冲突。
传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已不适应我国在新形式下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理念。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体育运动长期借鉴苏联体育模式,国内早期运动会也叫“田径运动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国内“以人为本、三维体育观念”等教育思潮的影响之下,当前国内体育教育已经形成诸多代表性思想。例如“快乐教育”和“终身教育”。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则明确要求中学校在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逐渐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已经成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从这点而言,传统学校运动会已经无法担任起重要责任,无法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其次,传统中学运动会长期以选拔优秀人才为基本举办目的。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不能以“精英体育教育”为前提条件的。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根据现代三维健康观的基本理念,不断拓展课程学习内容,以构建起新型课程内容体系。最后,田径比赛的项目设置和组织形式是传统中学运动会的主要参照依据。但随着学校体育的逐渐发展,部分运动会项目已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法开展。例如 5000 米、标枪、铁饼、跨栏等等。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五个层面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运动会项目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内容严重不符。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进行深入的调查,全面了解学校运动会开展的时间、规模、内容、组织形式。从而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学校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促进学校运动会的改革,使校运动会真正成为人人喜欢、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快乐体育”运动会。
………..
1 文献综述
1.1 运动会相关概念解析
我国的《体育大词典》中指出:运动会是集体多项运动的个人或团体,在预定的规程、方式及时间的条件下,依照各项运动规则举行比赛[4]。运动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运动会主要是指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指包含各种运动项目和运动内容的大规模运动会。例如奥运会、大运会、亚运会等。狭义的运动会则主要特指田径运动会,主要是指整个运动项目倾向于田赛和径赛的小型运动会。学校运动会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举办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运动竞赛,其举办目的在于通过某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为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关平台。除此之外,国内学校运动会还往往起到选拔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作用。按照学校等级划分,学校运动会一般分为高校运动会、中学运动会和小学运动会等。
……..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同样会举办运动会,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节日之一。国内学者吕叔庭、刘德佩于 2007 年在《体育社会学》[5]中曾经指出,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企业组织,围绕员工而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是单位体育。潘敬安、杜凤翠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程》[6]中提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可以有效的增进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生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在心理上就有了交往联系的基础,还由于趣味运动会的娱乐性和开放性就会使同学们更容易的参与到运动会的各个环节部分,就会使氛围更加融洽。最后,由于所有参与同学的共同竞争和较量,使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得到提高,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的良好品格也得到培养。马永明,刘超 2011 年《全国农民运动会发展思考》[7]文中,认为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赛事文化日益丰富。而现实是农民缺乏主导地位,影响着农民运动会的发展,提出了全国农民运动会必须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原则。徐娜则在《对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问题的思考》[8]中充分提出,以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社区体育比赛的主要内容形式。张洪庆在其《学校运动会改革的思考》[9]中指出,国内中小学以及大学运动会,无论是在比赛,竞赛的形式或者项目的设置上,几乎都是田径项目,项目设置主要以跑跳投为主,在内容层面与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够很好的反映体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体育运动会参与者同样大都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让学生在心理层面疲于奔命,学生参与性非常低、教师同样不参与到运动会项目之中,这与国家体育教育“人人参与”原则严重相悖,不利于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柯建民则将抗击“非典”与学校运动会相互联系在其《从抗击非典看学校运动会的地位》[10]中表明,用竞技体育比赛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对运动会的教学和比赛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不断降低经济体育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并简化相关参赛规则,真正让所有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运动会项目之中。从当前现实学生和素质教育角度情况来看,传统体育竞赛模式与当前体育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产生严重错位现象。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1
3.1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开展情况 ....11
3.2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相关情况 ........26
3.2.1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的动机.....26
3.2.2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的比例.........27
3.2.3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学生运动伤病发生...28
3.2.4 学生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功能认知.........29
3.2.5 学生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评价奖励机制认知.......30
3.2.6 学生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期望认知.........31
3.3 邯郸市区高中教师对学校运动会的认知情况 ........35
3.3.1 教师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举办的目的认知.....35
3.3.2 教师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学校体育影响的认知.....36
3.3.3 教师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全民健身宣传意义的认知.......37
3.3.4 教师对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改革情况的认知.....37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开展情况
在对邯郸市市区十所高中进行调查,发现邯郸市市区高中每年都会举办学校运动会,只有邯山区一所学校,因为在运动场旁边修建教学楼的原因,所以间断了一年,现在每年都在举办校运会。这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的要求。有 9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当前“宣传栏”是运动会宣传的途径之一,还有 83.33%的体育教师认为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将报名信息下达到各个班级,这充分说明“宣传栏”和“校园广播”在运动会开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认为通过“会刊宣传”的体育老师只占到 16.67%;除此之外,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表示非常青睐“电视录像”和“网上点播”的重要性,只是由于学校硬件达不到的原因,所以不能实现。同样表示自己学校会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教室墙报对运动会进行宣传,这对学生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这是非常明智的。邯郸市区高中运动会的宣传筹备阶段是赛前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由图 3 显示:认为在一周内,做准备的体育教师占 10.00%,认为在 1-2 周内,做准备的体育教师占60.00%,认为用 2 周-4 周,做准备的体育教师占 20.00%,认为一个月以上做准备的体育教师占 10.00%,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准备的时间不固定。从这一点,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在运动会宣传筹备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这说明宣传筹备阶段的工作十分重视。
……….
结论
1.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每年都会举办,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率不高,发生运动伤病的原因较多,有部分教师参加比赛。总体上,运动会沿着竞技运动会的开展模式,结构比较完整和稳定,但缺少变化。
2.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一般在秋季开展,多为一天半至两天内完成所有比赛项目,且举办的时间比较集中。
3.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由学校自己筹集。评价奖励机制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奖励范围较小,缺少对教师的评价。
4.邯郸市区高中学校的场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均占有场地资源少。
5.邯郸市区高中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以田径类为主,集体类和趣味类的项目比较少,传统的赛制限制了报名人数。
6.邯郸市区高中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学校运动会应该改革,但实际进行改革的学校很少。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及培养体育习惯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各级小学推广实施,必然会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各要素产生影响。2007 年《标准》正式颁布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是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不断完善的重要举措。《标准》实施后,对其研究的文章呈现各种观点。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标准》实施效果研究;第二,《标准》所测项目设置的合理性研究;第三,《标准》与之前各标准的比较分析研究;第四,体育教师对《标准》的认知与理解。本文将着重研究分析《标准》实施后呈现出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学生体质变化状况,提出相关建议。《标准》在小学阶段实施后,由于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是评定学生体质与健康和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势必对小学体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各项研究中,都很少看到有关《标准》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发展不能缺少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标准》实施与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关系,以期望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标准》的推出,引起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然而在众多研究中以大学生体质研究和体质健康评价的研究为主,很少涉及《标准》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而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八里庄学区十三所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以及对 2011 年至2013 年八里庄学区中的十三所小学学生三年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探索分析《标准》实施对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学发展的建议对策,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
1.3 研究任务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解《标准》及其实施和小学体育教学相关资料研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借鉴。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法现场观摩《标准》测试现场和在八里庄学区小学实习体育教师观察一线体育教师上课情况,并通过访谈学区特聘的体育特级教师李凤石教师及四名从教二十年以上的高级体育教师了解当下体育教学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设计体育教师问卷分析《标准》实施后对体育教学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调查研究结果和 2011 年至 2013 年学区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目前《标准》实施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对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学的影响。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查阅国家图书馆和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下载大量相关及期刊论文,并搜集了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其实施的大量研究成果和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 实地考察法
在实习期间,作者通过自己给学生上体育课以及认真观摩学校教师上课,并观看学区十三所学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总结各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同时与学区教师交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到十三所学校三年体质测试成绩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并参加朝阳区小学体质测试抽查,现场进行观看。表 1 为十三所小学 2011 年-2013 年各年级学生人数,表 2 为八里庄学区 2011-2013 年参加测试项目,测试成绩标准(见附录)。
2.2.3 访谈法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考察的基础上,根据论文研究目的和任务,采用灵活发问访谈方式,向一些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有关专家、小学体育特级教师及教龄在二十年以上的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本论文研究的意见,为解决《标准》实施对北京市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学影响中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见附录)
2.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北京市八里庄学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教师调查问卷》(见附录)。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标准》实施后对小学生上体育课及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标准》实施后对体育教师工作、学校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标准》实施后对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及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等三大方面。
………..
3 结果与分析...........10
3.1 八里庄学区体育课开设现状分析.....10
3.2《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11
3.3小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结果的分析..............23
3.3.1 2011 年-2013 年学生身体形态变化的分析........23
3.3.2 2011 年-2013 年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的分析........28
3.3.3 2011 年-2013 年学生身体机能变化的分析........33
4 结论与建议...........37
4.1 结论............37
3 结果与分析
3.1 八里庄学区体育课开设现状分析
评价学校体育教学情况,体育课开设情况无疑是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学校要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开展体育教学工作[29]。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八里庄学区十三所学校能够全部按照《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规定,正常开设体育课,做到小学 1-2 年级每周 4 节体育课,小学 3-6 年级每周 3 节体育课[30],开课率达到 100%。
……….
3.2《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变化是绝对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处于暂时不平衡一一变化调整一一新的相对平衡状态;因为条件的变化,会产生新的暂时不平衡状态,然后进入下个循环,因而新的循环使教学系统上升至更高的平衡状态。因此,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的运行过程中,体育教学过程的状态决定体育教学系统运行会产生新的正向或负向结果。所谓正向结果,是指当教与学的过程处于协调关系时,教学系统就会呈现正向结果,反之,当教与学的过程处于不协调的关系时,教学系统就会呈现负向结果”[31]。李秉德提出教学“七要素”即学生、教师、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并认为这些要素不是独立而生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是有目的的,其最终结果是为了完成预期目的,完成教学目的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最后由学生表现出教学效果,得出教学反馈即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环境都会对教学参与者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教学中的参与者也会反作用于环境,更重要的是教学参与者中的教师应该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学习产生有益影响[32]。
……..
结论
4.1.1《标准》实施,对学生学习压力影响不大,却有效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人数和锻炼时间。与此同时,《标准》实施对学生体质产生影响,在 2011-2013 年学生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但是正常体重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而肥胖和较低体重、营养不良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学生柔韧性略有改变但速度灵巧素质仍在下降;耐力和心肺功能在有效改善。
4.1.2《标准》实施后,八里庄学区多数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工作更为努力;同时,多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师地位在学校有所提高。
4.1.3《标准》实施前后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侧重点有明显变化;多数教师把身体健康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重视学生的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掌握,但是基本忽视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
4.1.4《标准》实施后,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学内容以《标准》测试项目为主,不考虑学生兴趣,重视教学中的负荷强度安排;体育教师对教材的认知理解程度较低,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和《标准》有机结合。
4.1.5《标准》实施后,八里庄学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身体练习、负荷强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使得学区体育教学方法更为单调枯燥不具灵活性。
4.1.6《标准》实施后,八教师里庄学区体育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把《标准》测试结果与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相结合评定教师工作成果。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参与到一项当前开展火热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也称为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按照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拉丁舞与摩登舞两大类。拉丁舞它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牛仔五个舞种,它以独特的舞蹈风格与魅力更受到年轻朋友们的喜欢和热爱。1960 年拉丁舞才正式成为世界公认的体育舞蹈比赛项目,拉丁舞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几十年时间,但是变化却很大。从之前的娱乐舒缓的宫廷舞蹈发展到现在的复杂多变的竞技舞蹈,选手在技术、体能、表现力等上面均有飞跃的发展,拉丁舞的竞技水平有着很大的提高。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交谊舞”传入中国,到 1986 年文化部成立“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和 1991年 5 月 3 日国家体委成立“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中国开始举办各种体育舞蹈比赛,选手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一直到2004 年,我国栾江和张茹获得了“黑池舞蹈节”大赛职业新星拉丁舞冠军,这是中国体育舞蹈历史上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冠军,实现了该项目新的突破。近几年,我国涌现出部分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斩落头角,拉近了与国外选手的差距。而且,很多一线城市开办了专业的体育舞蹈学校,培养专业的体育舞蹈人才。国家教委 1987 年就为一批高校增设了体育舞蹈课的内容,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991 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体育舞蹈课程分为两种形式,一般普修课和选修课。到 2003 年,我国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育表演(或舞蹈表演)专业,该专业包括了体育舞蹈的拉丁舞专项,专业的师资与专业的训练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拉丁舞选手,推进了中国拉丁舞的发展。在《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一书中,毛振明教授强调:体育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从事运动、观赏、锻炼、娱乐能力。拉丁舞融入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的特性和良好的健体、心理调节、审美娱乐等功效,深得高校学生和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体育市场运作呈现出模式化和产业化发展,我国每年各省市都掀起拉丁舞培训和比赛的热潮,各种大小赛事、舞蹈培训班不断开展起来,更是加速拉丁舞项目从业人员的数量。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本文拟通过调查中国优秀拉丁舞选手、采访知名拉丁舞教练员和专家,了解先进的训练方法、科学的训练内容及教练员的训练指导经验,在拉丁舞理论研究和训练成果上,构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体系。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拉丁舞选手提供支持与方法,也能为高校拉丁舞专业的学生与老师、社会上的业余拉丁舞爱好者与教练员提供理论参考。
1.2.2 选题的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拉丁舞的现状调查,在拉丁舞训练方面也只是研究了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课程和业余选手的训练方法。而针对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甚为缺乏且不够深入,我国大部分优秀拉丁舞选手都有师从国外顶级拉丁舞大师学习,不仅能够吸收西方拉丁舞文化内涵,学习拉丁舞技术,更多的是了解国外先进科学的拉丁舞训练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舞蹈国家奥林匹克队 A 组拉丁舞前 12 名、中国职业组拉丁舞前 6 名的优秀选手、中国知名的拉丁舞教练员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选手的训练与教练的指导。结合训练学原理、舞蹈学原理和拉丁舞技术教材为理论依据,归纳总结出拉丁舞训练相关内容 ,努力尝试构建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拉丁舞教学实践为一体的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拉丁舞选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等院校拉丁舞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推动我国拉丁舞的发展。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体系,调查的对象是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主要包括 2012 年—2014 年中国体育舞蹈国家奥林匹克队 30 名拉丁舞选手。这些优秀选手基本上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深圳骏艺艺术学校、大连国际舞蹈学校、上海市国际标准舞进修学校。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人于 2014 年 3 月开始通过中国知网、百度文库、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对拉丁舞、拉丁舞训练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解。这些对寻求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有很大帮助。对本研究问卷的设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及对策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在自己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请相关专家查看并提出建议,经过导师的悉心指导,遵循科学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设计了“选手调查问卷”。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8
3.1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身体形态训练内容与特点.........8
3.2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技术训练内容与特点........ 10
3.3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体能训练内容与特点........ 15
3.4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训练内容与特点..........19
3.5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心理能力训练内容与特点.......23
3.6 建立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体系......... 25
4 结论与建议.......27
4.1 结论.......27
4.2 建议.......27
5 主要参考文献..........29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身体形态训练内容与特点
舞蹈选手和普通人从外形的差别就是具备非常优美的身体形态,拉丁舞选手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的优秀拉丁舞选手经过多年的芭蕾形体训练,身体匀称,四肢修长,从外观上看就是美的象征,这样在舞蹈中才会更好的展示美、诠释美。调查显示:83%的选手都经过 7 年以上的芭蕾形体训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 10 年的学习时间了,很多选手从中专开始学习 6 年的芭蕾形体,接着在大学期间继续学习 2 年至 4 年,长期系统的芭蕾形体训练,让这些选手们具备了优美的身形,超强的身体控制能力,所以,从外在形象看,他们的舞蹈会更加的唯美。而这些优秀选手中学习芭蕾形体时间没有 4 年以内的,足以见得,要想取得优异的拉丁舞成绩,必须经过长期的芭蕾形体训练。根据选手们多年的训练经验,总结出拉丁舞选手的身体形态训练主要包括:站姿训练、手位训练、脚法训练和舞蹈造型训练。每一种舞蹈都会有相对应的舞蹈站姿,拉丁舞的基本站立要求原地时两脚并拢,可小八字,抬头、含颚、长颈、沉肩、挺胸、收肋、直椎、收腹、提臀、夹腿,打开时要绷脚,八字脚可稍微大一些。按照这个要求每天都练习一次,练习量根据自己情况来定,优秀拉丁舞选手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除了在跳舞的时候加强身体姿态的训练,生活中也非常注意自己的形态。
………
结论
4.1.1 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训练、技术训练、体能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心理能力训练等。身体形态训练是拉丁舞训练的前提条件,也是拉丁舞选手选材的重要依据;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是拉丁舞选手训练内容中关键的环节,也是核心重要部分;体能训练是绝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拉丁舞训练的物质保障和竞技比赛的动力来源;选手的心理能力是拉丁舞训练的内在需要,也是拉丁舞选手比赛的必备能力。
4.1.2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很多专业院校学习拉丁舞项目,学生能够从小系统学习专业技术,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对成绩的急功近利、训练内容的不科学等很多因素阻碍了我国拉丁舞选手舞蹈道路的长远发展,中国拉丁舞选手提高比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舞蹈内涵、按照训练体系进行科学化训练、保障足够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突显个人风格和舞蹈特点。
4.1.3 经过这些年训练实践与理论探索,我国已经培养了很多的优秀拉丁舞选手,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训练理论体系,这是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多次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力保证,当然随着拉丁舞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体系也会不断发展与趋于完善。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前 言
1.1 选题依据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自古以来国家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到我国人口总数的 46.27%,占了较大的比重,因此农村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学校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年龄老化、教学工作量大、薪酬待遇不合理、职称晋升缓慢,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改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这一现状,我国于 2006 年 5 月,由教育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鉴于我国实施特岗计划以来,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中央有关机构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于 2009 年将“特岗教师招聘计划”的实施范围由原来的西部十二个省区,扩大到中西部地区 22 个省区的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以及省级重点贫困县,并且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特岗教师计划,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在这项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的重要探索。自我省实施以来,以历时五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与肯定。但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逐步解决。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我国基础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因素,我国中西部贫困、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学历偏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的补充困难、缺乏专职的体、音、美教师等一些列突出问题。“特岗计划”的实施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举措,对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意义。这些特岗教师大都年轻力强、富有干劲、思想新颖、吃苦能干,愿意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加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活力,受到当地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特岗体育教师的招聘数量相对于目前紧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目前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很多农村中小学还是“一体难求”。有些分配下来的特岗体育教师面临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苦、晋升职位难、发展前途受限等问题,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重文化、轻体育的传统思想,使特岗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本文旨在针对河南省濮阳市特岗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市乃至我省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得我省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调查对象为 2009 年至 2013 年期间,濮阳市市所管辖的五县二区所招聘的“特岗体育教师”。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络资料、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了解有关“特岗计划”、“特岗教师”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确立研究的任务和内容,进一步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为科学研究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2.2.2 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所涉及到的调查问卷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工作在一线的农村特岗体育教师,对于他们目前的工作量、继续教育情况、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2.2.2.1 调查对象的选定与问卷回收
本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各县区的特岗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例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 140 份问卷,回收 131 份问卷,回收率为93.6%,其中 120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 91.6%。
2.2.3 访谈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为了从多方位的了解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对 10 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实地探访,并对特岗体育教师与其同事进行访谈,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特岗体育教师访谈提纲》,《普通教师访谈提纲》。并且针对访谈做出详细的书面记录,总结,最大化的做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10 所调查学校包括:范县濮城镇中心小学、范县陈庄中学、台前县清水河中心小学、台前县侯庙镇中心小学、清丰县明月湖小学、清丰县马庄桥镇初级中学、南乐县西邵乡苑村中心小学、南乐县福堪乡福堪街中心小学、濮阳县新习乡刘堤口中心小学、濮阳县庆祖镇第一中学。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2
3.1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研究 ......12
3.2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对策研究 ........23
3.2.1 解放思想,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3
3.2.2 采取有效地措施,促进特岗体育教师的发展.......24
3.2.3 加强跟踪管理,解觉实际问题........25
3.2.4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业务水平........26
3.2.5 注重自我成长,提升专业化能力 .........26
3.2.6 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地位........27
3.2.7 加强学术研究,注重科教同步........27
4 结论与建议.........29
4.1 结论 ...........29
4.2 建议 ...........29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研究
河南省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计划于 2009 年开始实施,至2013 年共计招聘特岗教师 5 万余名。特岗体育教师全省共计招聘 3185 名,其中濮阳市从 2009 年至 2013 年这五年来共计招聘 229 人。其中农村小学共计招聘167 名,约占总招聘数量的 73%;中学共计招聘 62 名,约占总人数的 27%,如表 2。范县共招 49 名,台前县共招聘 77 名,清丰县 30 名,南乐县 9 名,濮阳县 44 名,其中范县台前两县共招聘 126 名,这两个县的招聘人数几乎占到了整个濮阳市的 60%,如表 2 所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与我市各县区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吻合的。范县与台前县同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上的落后,教师资源更为紧缺,在特岗体育教师的人数需求上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县的人数数量。另外,我们可以从表 2 中清楚地看到农村小学特岗体育教师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中学特岗体育教师的数量,这说明农村小学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更为强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说明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稳定性较强,体育教师的补充较小学来讲相对较为到位。
……….
结论
4.1.1 随着人们对于体育学科的日益重视,濮阳市农村中小学校对于特岗体育教师依然具有较大的需求量。
4.1.2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很好的得以展现,且未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4.1.3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对于目前的工作量较为认可,但是对于工资待遇、福利以及社会地位等不太满意,这些都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4.1.4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利于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
4.1.5 濮阳市农村特岗体育教师在整体的能力结构上表现较好,但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成为了国内教育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职业教育又通过对学生的分流,成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手段,从侧面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针对美术类各热门专业的市场空间大,前景良好,各岗位人员需求量大,因此各职业学校中纷纷将其视为一个热门专业,并争相开设。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现今职业学校中,美术类专业在面对市场冲击及社会飞速发展时,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职学校所开设的美术类专业是一个发展更新较快的专业,学校在开设美术类课程时,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对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只有保证了人才输出的质量,才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基于笔者本身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关注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因而反思,中职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不是适合学生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的探讨,解决在教学时的一些困惑,并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帮助;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选择方向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在毕业时选择就业,可以选择三校生高考进入高职院校,也可以选择参加目前十分火热的“美术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接受教育,但是,不管是参加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其最本质的目标,终将是落在“就业”这个问题上。“市场从来不会对中职教育缺乏需求,只是有效的需求不足和供给质量的不优,使得供与求上出现了尴尬和矛盾。”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是许多中职学校教师与管理者们不断在思考的问题,中职美术类专业教育,在关注于学生现在的同时,还要关注其未来的后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二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发展历程
美术按照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的划分为几类:建筑、工艺美术、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等;如果按照功能性来划分,它又可以分为纯美术和实用美术两大类,“所谓纯美术,主要指满足欣赏和娱乐等精神需求,以审美为目的的美术,主要包括雕塑、绘画、书法、篆刻;所谓实用美术,主要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美术,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等。应该说,这种划分是相对的,纯美术并不排斥功利目的,实用美术也追求审美目的,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4不管是纯美术还是实用美术,其目的都是追求美,而这种美的创造,都是需要以“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对人类精神的良好作用为基础和目的”。设计艺术学又叫艺术设计学,它的前身是工艺美术专业。美术类专业中“艺术设计”是一门很特殊的分类,“艺术设计是一种把计划、设想通过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现代艺术设计”将“美”的概念融汇始终,给这些“计划,设想”赋予了审美的形势。昆明市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设置主要以美术类专业中的美术设计类专业为主,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得对艺术的欣赏融入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市场对于这些“艺术”的延伸专业有着较多的需求,而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方向时,也正是以这些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参考的;另一方面,因学制、中职学校规模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限制,中职学校要开设所有美术类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不具备现实条件。
……….
第二章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美术类专业教育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特别是在现今在强调创造力培养与发展的大环境下,使得人们在美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走入一个误区,“似乎艺术是一种率性而力的事情。”而受这种观念所影响的美术教育,“就表现为不讲规律,或者过分强调艺术和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以疏淡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这样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是,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教师对于教育规律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对于教育行为规律的认识不足,使得他们常常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甚至于导致了教学工作无法展开等现象。在中职教育开始步入困境的今天,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应该认真分析现状,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将困难转变为机遇与挑战,在现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中长期立足。“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9它由以下的四个方面所构成:其一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其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其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其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10如果将其简化为公式,即:目标+过程与方式(也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
第二节 国内外对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职业学校(包括了高职与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中职学校美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却是较少涉及。在查阅相关的论著资料时,不难看出,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国内的职业教育模式则是以“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出发点,从而进行延伸。下面具体来分析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双元分别是指职业学校,及指企业单位。学校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事业单位让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掌握职业技能,共同培养“专深型”人才。它的特点是:首先让企业的生产岗位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的结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企业中接受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并且使学生能够直接的接触到当前企业或行业中所使用的设备与技术,减少学校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衔接的断层,减少学校实训的耗费,这样的培训直接以生产劳动的方式来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使得学生在及时上岗工作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
第三章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第一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21
一、引导学生对“美”的审判与辨识...........22
二、对于民族文化延续的历史责任........22
第二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23
第三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25
一、树立合理的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观念..........25
二、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26
三、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教育要正确的处理教学基本关系..........26
四、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生源的划分...........28
五、中职学校美术类高考与美术类“高考”.....28
六、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就业方向.....30
第四章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应该主动担负起艺术教育中的一些责任。这些责任是什么呢?我们在艺术学领域的著作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最令人满意的东西。……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约翰•拉塞尔在《现代艺术与意义》中这样激情的宣言,让我们认识到,美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技能培养,而是应该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了解时代,审视自身,能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自我,不断进步。“21 世纪,传统的美学必须承担起全新的责任和全新的课题,包括:在普泛平庸或过于散淡的生活中树立起一个理应如此的、更能促使人格的成长和人性的美好的理想境界,有效地帮助人们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更多人的心灵世界获得健康的协调的发展。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代美学有责任担负起激励人们关爱自然、关怀人性、关注精神、守护信仰、守望灵魂的神圣使命,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化大潮和网络化洪流面前,依然能够拥有世间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一份精神享受,学会拒绝世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物欲浸润和名利的诱惑。”艺术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美术类专业教师,面对着变化万千的社会,承受着各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同时也承担着一份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们有必要对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与艺术审美中雅俗共赏的问题进行慎重的思考,并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判。
……..
结语
本文聚焦于昆明市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今社会对美术类专业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应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专业。对昆明市中职学校而言,大部分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装潢设计”、“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是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昆明地区相关中职学校的美术类专业,对美术类专业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院校的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的调查及访谈,指出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存在问题,主要在几个方面:第一,缺乏适合的教育理论支撑;第二,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第三,学生文化知识修养过低,阻碍了其在社会上的发展;第四,在自身的升学优势上,没有有效的投入;第五,作为为社会培养适用岗位人才的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仍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差距。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作为学校教育,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首先要肩负起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及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来实行,尽管这样的长期目标可能是几年内无法表现出来的,但仍应是美术类专业教育所需要努力去达成的理想;学校要树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观念,过去中职学校美术类教育中单一的技能学习,经过社会不断的更新,使得其在人才的培养上已经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与美术类专业的教师,要积极与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添加实际综合案例,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校与社会的差距缩小。在学生毕业方向的选择上,学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三校生、艺术类高考及就业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文献综述
自尊(self-esteem)一词起源于拉丁语 aestimate,意为“评价”,因此自尊具有“个体对自我的评价”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研究自尊,对自尊的概念内涵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983)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认为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实际成就与潜在抱负水平之比,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20 世纪初,库利等人对自尊的研究又往前进了一步。 他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以此来解释自尊的形成和发展。他认为儿童的自尊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的“镜像过程”中形成的。所谓“镜像”是指以他人为镜,通过其他人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对待方式等)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20 世纪 50 年代麦克莱恩等人提出了自尊的差距理论,认为“自尊由现实的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决定。差距越大,焦虑越高,自尊感就越低。20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关于自尊的研究又受到重视开始迅速展开。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罗森伯格(1965)在自尊概念的界定中,引入了个人“价值感”。他认为“自尊是个体对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让个体感到自己是否一个有价值的人,能否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高自尊,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内在的价值感的外在体现。
……….
1.2问题提出
自尊,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这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自尊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自尊与焦虑,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索罗门(1990)在其自尊恐惧管理理论中曾指出,自尊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焦虑。儿童通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获得自尊,社会适应过程是焦虑减少的过程,即获得和维护自尊的过程。而精神分析学派一直把低自尊置于抑郁的中心位置。Erika.L.Bidy(1998)指出较高的抑郁倾向和较低的自尊相关。Branden(1969)认为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钱铭怡,肖广兰(1998)认为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青少年,他们能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遭遇挫折后所产生的躯体化症状、神经症性等反应也会相应减少。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研究对自尊的干预可以为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提供参考。初中生,亟需被关注的特殊群体。首先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好处于心理断乳期,被一些心理学者称之为是“狂风骤雨”般的非常时期。在这期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的心理上出现了种种危机。一方面他们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如果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出现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实践领域中亟待回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初中生群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而又意义的。其次初中阶段自尊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魏运华(1997)的研究发现:10~12 岁,自尊发展呈上升趋势,进入青春期和由小学升入初中后(13~15岁),自尊发展呈明显下降趋势。张文新(1997)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尊在初中阶段是不稳定的,在初二阶段(14 岁左右),自尊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Harter(1982)指出,初一阶段是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的一个转折期,自尊从初一开始出现下降趋势。Rosenberg 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在 12-13 岁之间开始下降。13-15 岁正好是初中阶段,初中生生理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他们又背负着家庭、学校、社会所提出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另外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出现了较高的自我意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引起自尊水平的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
第2章 调查研究
2.1 研究方法
从上海市松江区,闵行区,徐汇区,三所初中的预初、初一、初二、初三四个年级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研究对象,收回问卷 768 份,除去无效问卷(包含没有完整作答和 MHT 量表中测谎量表≥7 分的问卷),实际有效问卷共 611份。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 2-1。使用的是 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 ,用于评定青少年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和感受。该量表由 10 个题目组成,其中 6 题正向计分,4 题反向计分。采用4 级评分,1 表示非常同意, 2 表示同意,3 表示不同意,4 表示非常不同意。1,2,4,6,7,8 题非常同意计 4 分,同意 3 分,不同意 2 分,非常不同意1 分。3,5,9,10 题非常同意计 1 分,同意 2 分,不同意 3 分,非常不同意计 4 分。总分范围是 10~40 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采用理论中数 25 分来划分自尊水平的高低,≥25 分自尊水平较高,反之自尊水平较低。此量表是国内外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 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 88。
………..
2.2 调查结果
自尊量表的总分为 10-40,分数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根据对初中生自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由表 2-2 可见初中生的自尊均值为 29.89,参照理论中数 25,初中生的自尊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自尊最低分为 10,最高分为 40,标准差为 4.886,可见初中生自尊水平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年级的自尊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P=.031<.05,结果见表 2-4。可见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一年级与预备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一年级的均值为 30.74。进入初一年级后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明显提高,初二年级自尊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这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初三,初二到初三的下降不明显。从均值来说,自尊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一、预初、初二、初三。由 表 2-7 结 果 可 见 心 理 健 康 总 体 水 平 在 性 别 上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P=0.001<0.01,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显著优于女生。除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外,男女生在学习焦虑(P=0.01<0.05)、对人焦虑(P=0.02<0.05),过 敏 倾 向 ( P=0.001<0.01 ) 、 身 体 症 状 ( P=0.001<0.01 ) 、 恐 怖 倾 向(P=0.000<0.01)、冲动倾向(P=0.000<0.01)这几个维度的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第3章 实验研究....34
3.1 研究方法..........34
3.2 干预结果..........37
3.2.1 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的干预结果....37
3.2.心理活动课效果的评价结果.........39
3.2.3 成员自我评价调查结果.......39
3.2.4 成员书面材料调查结果.......40
3.3 讨论....43
3.3.1 对课程干预有效性的讨论..........43
3.3.2 影响有效性因素的讨论.......44
结论.......52
4.1 研究结论..........52
4.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52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方法
表 4-1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班级 SES 量表和 MHT 量表得分比较所对应的 P 值分别为 0.97 和 0.40,均>0.05。说明三个班级 SES 量表和 MHT 量表总分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班级均可视为平行班,其中 1 班和 3 班的差异更小,故在本研究中选择 1 班和 3 班作为研究对象。将 1 班确定对实验组,3班确定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干预之前,两个班级的 SES 量表总分和 MHT 量表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干预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尊总分出现显著差异,P=0.04<0.05,即通过干预后实验组的自尊得分有明显提高,说明干预对提高自尊水平效果明显。而干预之后实验组心理健康的得分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分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44>0.05,即干预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效果不明显。
………..
结论
4.1.1 初中生的自尊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4.1.2 初中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女生。
4.1.3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一年级与预备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从均值来说,自尊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一、预初、初二、初三。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存在年级差异。
4.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自尊的总体水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1.5 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这四个因子均对自尊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1.6 干预之后,实验组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和符号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逐渐地增大,新型图像媒体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视觉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视觉文化丰富了我国青年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些视觉文化产物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少年儿童开阔了视野,又可能让他们沉溺其中,发生某些负面的影响。在视觉文化时代中,随着视觉认知研究的不断发展,视觉文化的出现拓展了传统美术的内涵,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代美术教育在视觉文化的浪潮中将会迎接新的挑战。
……….
(二) 问题提出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可分为8对,彼此相对独立,在这八对智能中,空间智能与以视觉感知为特点的美术紧密相关,尤其对6-9岁儿童来说,这一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发展儿童的智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儿童美术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特别是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怎样在被良夷不齐、鱼目混珠的视觉图像充斥着的视觉环境中引导儿童用适当的方法去观察、去了解、去鉴别、去思考,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思考想象,以达到发展智力潜能的目的,对这个阶段的儿童以及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
(三)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视觉文化的分析理解,厘清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智力三者的关系,从三者的共通点切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窥探与剖析当代儿童智力发展的特性、规律,拓展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理论,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并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美术教学实践,同时,针对儿童观察、记忆、思维能力与心理特征,结合美术学科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具体的策赂与方法。本研究交织穿插美术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两门学科。首先釆用文献综述,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归纳出视觉文化、美术教育、智力培养的联系。其次,选用理论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角度综合考虑,研究儿童在智力成长时的心理特征与规律。再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提出具体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2. 研究意义
解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对比了 2003年与2011年两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的,凸显了新版“视觉形象”的重要性,积极对视觉图像传达背景下如何培养儿童观察、记忆与思维的问题做了探索和尝试。本研究多从智力构成因素(感知、记忆、思维)的角度出发,培养智力的策略与实践中要注意事项描述更为具体,为进一步研究利用视觉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发展智力的问题提供一些探讨路径。
……..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现状
本课题缘起于美术教育价值的探索。古代欧洲艺术起源于古希腊,经过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塑造精神、陶冶情操的自由学科与体力活动性质的一般学科中转化,其艺术教育的价值也在服务宗教与纯技艺性的工匠教育中游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周全的教育”,其中就包含从身体智力方面发展学生。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美术教育全面发展,70年代末,在里德和罗恩菲德的思想影响下的美术教育目的出现“培养感受性与形象思维”。80年代,DBAE是一种旨在培养“完人”、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理论不仅仅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全球范围内的美术教育都有重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瑞正是其发起人和提倡者,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有使人性完美与充实的目的。90年代,德国包豪斯的教育观念中将“技”与“艺”统一起来,这就为艺术界创造出通用的“符号语言”,把视觉设计推向人们的视野,不仅孕育了新的审美形式,也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思考方式。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之一的“本质主义”是把美术视作与其他自然学科一样严谨的课程,崇尚科学理性,内容上强调比例与透视,由此来实现美术的价值。“工具主义”则是倾向于浪漫表现主义,唾弃临摹和其他机械的学习方法,把美术教育作为有利工具来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其中包括智力发展。
………..
(二) 综合述评
近二十年来依据素质教育的方针,我国关于美术教育发展儿童智力的研究多了起来,在数百篇文献中,相关研究有如下特点:1.肯定美术教育发展智力的价值。如我国教育家齐湘玲认为,作为美育基础的智力相应地又可以进一步促进自我发展。发展智力因素中多提到观察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中对感知观察有多种表达方式,如“看”、“眼力”、“发现问题”,并提到“视觉形象”的概念。创造性思维则多结合形象思维叙述,如罗起联在《论美术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认为形象思维很多时候表现为创造性思维。3.美术课程资源多以传统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为主,鲜有在美术教育中运用视觉艺术的文章,仅有胡知凡在《课程?教材?教法》中提出把美术学视为视觉文化学习。4.对智力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界限模糊,如观察感知、记忆想象、创造力、兴趣、情感、意志等没有明确区别叙述。5.单独针对智力基础因素的研究不多,如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中谈到具体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激发情感感知等。在美术教学中说明形象思维与智力的关系并提出了训练的方法有如趣味联想、形象描述等等。6.美术教育中智力幵发多针对幼儿,在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中比较不受重视。
……….
三、相关概念解释.........6
(―)视觉.......6
1视觉-用眼睛了解世界 .......6
2.视觉文化的起源、本质与特征....... 7
3.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发展.......8
(二)美术教育 .......9
1.诉诸视測教育 .......9
2.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与冲击.......10
3.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价值的拓展.......11
(三)儿童智力发展....... 14
四、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策略....... 19
(一)感知觉培养....... 19
(二)记忆力培养 .......22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 .......26
五、培养儿童智力的美术教学案例....... 30
(一)理论依据....... 30
(二)案例设计 .......31
(三)总结与反思 .......32
六、反思与展望
(一) 美术教育中利用视觉文化培养儿童智力的回顾
美术教育中利用视觉文化培养儿童智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研究需要合理利用视觉文化的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一步加深研究深度和与生活自然的结合度,并拓展至最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可推广的课例或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方面也存在许多限制和问题,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有意识地训练儿童观察感知和记忆,为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系统地让儿童掌握观察和记忆方法,如何改变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如何让智力因素全面发展,如何衡量教学效果对智力的影响,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特别是如何平衡教学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教育作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既要避免不合理的“灌输式”、“临摹法”的应用让美术课堂变成儿童思维发展的“绊脚石”,更不能任其发挥、放任自由,使儿童无从下手。这都是教师和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应当重视的问题。随着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研究趋势日新月异,对于儿童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越来越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美术教育中训练儿童观察、记忆和想象的方法设计层出不穷,且在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基础上加以引导也确有成效。在有意引导下,儿童能够掌握方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确实有了改善。在浙江、上海一带的儿童美术教育就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展开部署,并考察“漫画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利用的可能性。
………..
结语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对儿童美术教育来说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机缘,同时亦是考验。智力培养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眷注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们对儿童美术教育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也在不断拓展,美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也需作为开发智力的工具。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提高儿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对自身情感的积极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能让孩子们自由地表达脑海中的奇思妙想是广大美术教育者们共同的愿望与目标。
............
参考文献(略)
硕士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1.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老人摔倒了,你敢扶吗? ”“小孩跌倒了,你会扶吗? ”这些问题叩问着每一个社会人,无条件助人话题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实际上,扶老人孩子行为出于自愿,不计报酬,不避风险,只为帮人,既属于亲社会行为,有的更属于利他行为。扶人者,就其扶人原因,或出于不假思索的即时反应,或出于道德压力下的深思熟虑,或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同身受,但无论是出于哪种动机,遇人陷困境,勇于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实乃仁心义举,更是为人之本。然而,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实施利他行为,在一定情境下多少人会实施利他行为,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本人的研究兴趣。众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时发现,移情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移情对亲社会行为起决策作用,而利他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而且是非常特别的一种,移情对于利他行为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但就当前来看,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却并不充分,本研究则正是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着重以实验的方法探究移情的产生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利他行为的程度方面。如何在研究时将研究方法设计得更贴近实际生活,依据人们的真实反应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这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如能成功,亦是对心理学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的一定有价值的探索。本研究可帮助我们认识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需要给予他人帮助的情境中时,是否会因为情境的触动,也即产生状态移情,而更愿意给他人施以帮助。
…………
1.2已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显著,移情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假设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认同。但国内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主要以借鉴国外已有的为主。且借鉴的研究方法以问卷法、量表法为主,主要是使用量表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分析特质移情和利他行为的关系,而对状态移情与利他行为则研究得不多。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移情
移情(Empathy)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认为移情就是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按照《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1989)的定义,移情(empathy) “作为心理学一般用语,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即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尽管对于移情的定义尚存在许多争议,但研究者一致认为移情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分享、观点采择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从移情的启动方式来看,主要有意识启动和无意识启动两种。意识启动可以通过情境设置(e.g. Baron, 1974)或者观看图片、录像(e.g. Davis,Jay,Young, & Warren, 1987; Piff et al.,2010)来进行;无意识的移情启动可以通过词语搜索的方式来实现(e.g.Williamsetal.,2010)。
………..
2. 2利他行为
法国哲学家孔德最先提出利他主义(Alturism)—词。有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个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另外比较具体的定义是指个体不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做出的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的行为(Mussen&Eisenbejrg,1977)。Piliavin对亲社会行为所做的限定,即由社会所限定的,一般的有益于他人和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Piliavin,1975)。也有学者认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等同的(时蓉华,1998)。这是基于两类行为结果都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而言。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并不能等同,这是基于两类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而言,从目的和动机来看,亲社会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获取奖励、避免惩罚等等,而利他行为的是出于自愿的,旨在为他人谋利益,而自己并不企图因此能获得任何好处。所以可以这样推理,利他行为从属于亲社会行为,只是亲社会行为中比较特别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最纯粹最高尚的一种。
…………
2. 3移情和利他行为的关系
由于很多研究者在做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相关课题的研究时,并未将利他行为特别细分出来,但利他行为又和亲社会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亲社会行为中重要而又特别的一种,因此在接下来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在介绍移情与利他行为二者关系研究现状的同时,也将综述有关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在国外开始得比较早,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情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常常在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已有研究证实,移情对亲社会行为起决策作用,其中有2个代表人物,一是霍夫曼(Martin L.Hoffinan),其移情动机理论、移情信息理论都与之密切相关;二是巴特森(C.Daniel Batson),其移情-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及支持这个假说的一系列实验也为二者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对此都从动机性和信息性两个角度就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决策作用作了阐述。但他们2人首要关注的都是移情的动机功能,而将移情的信息功能只是作为其动机功能的补充,因此,下面就主要介绍两人关于移情的动机功能的研究成果。
………..
第三章研究一:不同程度的移情启动与利他行为..........9
3.1实验被试.......... 9
3.2实验材料.......... 9
3. 3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9
3. 4实验仪器.......... 10
3. 5数据处理方法.......... 10
3.6数据处理结果 ..........11
3. 7讨论.......... 12
3. 8结论.......... 14
第四章研究二:不同的利他行为代价.......... 15
4.1实验被试.......... 15
4. 2实验材料.......... 15
4. 3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15
4. 4实验仪器.......... 16
4. 5数据处理方法.......... 16
4. 6数据处理结果.......... 16
4. 7讨论.......... 21
4. 8结论.......... 22
第五章总讨论.......... 23
第五章总讨论
2个实验的移情启动效果问卷的独立样本r检验都结果显示方差+齐性,移情启动效果问卷得分移情组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控制组,可以肯定,贫困山区儿童视频对被试的移情启动是比较有效的。这一结果一方面再次证明本次实验使用的修订的移情启动效果检测问卷可以达到检测效果。另一方面,这一结果说明移情启动达到了实验要求的效果,视频启动之后的实验程序是成立的。移情组和控制组分别处于Vitaglione等人对移情所作的2种分类中,移情组被贫困山区学校视频这一特定情境唤醒,处于状态移情中,而控制组观看的是海洋风景视频,几乎未得到移情唤醒,处于在不同场合下都表现出来的一般倾向,即特质移情状态。在2个实验中,从被试的贫困山区儿童回信志愿书回信统计情况来看,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都基本达到实验被试总人数的一半,说明乐于助人还是社会的主流风气。在实验1中,移情组和控制组回信情况差异非常显著,移情组回信率显著高于控制组,但实验2中,虽然移情组回信率还是高于控制组,但差异并不显著。从全部137名被试的回信情况来看,移情组和控制组回信情况差异非常显著,移情组回信率显著高于控制组,与实验1结果一致,验证了实验假设1——移情启动组会比控制组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即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可以显著地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无论移情组还是控制组,实验2愿意回信率都比实验1中的低,而且具体看两组的情况,虽然移情组的愿意回信率依旧高于控制组,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实验2与实验1的结果一致,而就2个实验程序设计而言,实验2除了在志愿服务邀请书中增加了回信时间类别选项以外,其他方面与实验1并无不同,这说明应该是明确利他行为的代价,对被试是否实施利他行为会造成一定影响。实验2中回信率下降也许正是受到此方面的影响。面对非常明确的利他行为的代价,人们的一腔热血、一股热情略为减退,理性开始占据更大的位置,结合感性做抉择。在经过了有效的移情唤醒后,对利他行为的代价也有确切的了解的前提下,个体对自身助人能力、助人条件也会开始进行理性的估量,当实际情境所要求的助人能力超过了助人者的实际能力或实际条件时,即使助人者有很强的亲社会倾向,实际的亲社会行为也不会发生。
…………..
结论
本研究所获结论如下:
1.移情组会比控制组的人表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即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可以显著地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代价会影响其利他行为,一般情况下(此处指未发生移情时),人们在实施利他行为时,会以自身所付出的代价最少为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但当发生移情后,人们在实施利他行为时则不一定会倾向付出更少的代价,而是会针对实际情境的要求去作考量,一旦做出实施利他行为的决定,一般会尽一己所能尽之最大努力。移情组相较于控制组,会愿意花更大的代价(时间)来帮助他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