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毕业论文,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1 社会比较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1990 年,Kruglanski & Maylesess 则对社会比较作出较广泛的界定,认为“社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评估”。1995 年,Gilber 提出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健康状况、学业成绩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动的、自发的、无需人的主观努力的,而且又是相当普遍的。1996 年,Wood 认为,社会比较是一个思考与自我相关的他人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获取社会信息,该信息可以来自相似他人,亦可来自想象中的他人;思考社会信息,指观察他人与自己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对社会信息做出反应,这一阶段涉及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1954 年,Festinger 首次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也称经典社会比较理论,并提出了相似性假说(similarity hypothesis)。他认为,人们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需求或驱力,当情境中缺乏客观标准用于自我评价时,人们为减低其不确定感,便会通过与相似他人进行比较,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Festinger 所指的社会比较,是个体在缺乏具体、客观的评价标准时,通过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用于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观点的渠道或方法。
………
1.2 社会比较的类型
社会比较是一种灵活多样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分类如下:
(1)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式可分为:向上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2)社会比较按比较群体可分为:内群体比较;外群体比较。
(3)社会比较按比较对象是否存在可分为:现实性社会比较;建构性社会比较。
(4)社会比较按比较内容可分为:观点比较;能力比较;情绪比较。
(5)社会比较按比较时是否有明确目标可分为:外显比较;内隐比较。
(6)社会比较按比较的主动性可分为:主动社会比较;被动社会比较。
………
1.3 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
第 2 章 研究构思
2.1 问题提出
社会比较自 1954 年提出后,经过 60 年的发展,到今日理论内涵以十分丰富,学业社会比较作为社会比较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子概念,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现在对于学业社会比较的研究虽已初成规模,但研究不太系统也不太深入,所以学业社会比较对高中生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笔者迫切想清楚的问题。心理健康程度对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高中生的方方面面,对高中生的行为、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继而影响到高中生的学业成绩。高中生是存在学业社会比较的。那么高中生的学业社会比较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关系有多密切,也是笔者想了解清楚的问题。既往的文献也可了解到,我们对个体心理健康程度描述是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的,如个体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反应以及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等。这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描述的众多指标中,会呈群的形态存在,即某些对个体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描述的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指标会组成一个群,来概括性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描述。同样的情况在学业社会比较的领域也同时存在。那么,对个体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描述的几个群的指标和对个体学业社会比较程度进行描述的几个群的指标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会存在何种关系?笔者认为阐明上述提出的疑问,也就回答了个体的学业社会比较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和关系的问题,本文也遵循着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研究。
……….
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学业比较这个概念是脱胎于社会比较这个母概念的子概念,社会比较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着长足的进步,社会比较理论在对高中生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学业比较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自提出伊始,就有着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不断的完善,发展。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否,决定着这个的生活质量。本文把学业比较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展了学业比较概念的应用方面,同时也丰富了心理健康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在以后解决高中生因学业比较而产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时候,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方面的解答。所以研究高中生学业比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
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个体在高中时期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多种心理特征。所以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的行为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研究,对控制和改善高中生的不良行为,发展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高中生平稳的度过高中学习生活,并在高中之后的人生发展中拥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
第 3 章 研究方法.........14
3.1 被试选择......... 14
3.2 测试工具......... 14
3.3 统计工具......... 14
3.4 数据分析......... 14
第 4 章 讨 论......28
4.1 量表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 28
4.2 对量表维度的分类处理...... 28
4.3 量表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28
4.4 核心维度的重要性....... 28
4.5 改善高中生学业比较情况和心理健康程度的措施.... 28
4.6 研究缺陷......... 28
第 5 章 结 论......28
第 4 章 讨 论
4.1 量表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做 P 相关,可得相关系数为0.31**(在0.01的水平上双侧显著),R2=0.0961,即两个量表的得分可相互解释 9.61%的变异。在得出两个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后,我们要对本次测验的被试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与否进行检验在对两个量表被试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t=1.84,df=414,Sig=0.066>0.05,说明在本次抽样中男女被试在心理健康程度上有微弱的边缘显著。说明至少在高一、高二阶段,男女被试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存在很微弱的差异,但不显著。在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中 t=-1.38,df=414,Sig=0.170>0.05,说明在本次抽样中男女被试在学业社会比较的程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无论男女被试,在对学业比较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这符合高中生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中的各个维度进行性别和年级方面的差异检验可发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偏执、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这四个维度在 0.01 水平上显著,表示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中,各维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这两个个维度在 0.01 水平上显著,表明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中,比较取向、向上比较、平行比较、自我完善和自我贬低五个维度在 0.01 水平上显著,表明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
结 论
(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相关系数为 0.31**,R2=0.0961,两个量表的得分可相互解释 9.61%的变异。本次抽样中男女被试在心理健康程度上有微弱的边缘显著,在学业社会比较的程度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被试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差异不显著,在学业社会比较的程度上差异显著。在偏执、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在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方面年级差异显著;在比较取向、向上比较、平行比较、自我完善和自我贬低方面年级差异显著。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进行聚类分析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 3 个维度,分别是:适应不良、心里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有 2 个维度,分别是:比较取向、自我贬低。
(3)适应不良、心里不平衡性别差异显著,情绪不稳定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比较取向、自我贬低性别差异不显著。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年级差异显著;比较取向、自我贬低年级差异显著。
(4)在比较取向为因子的情况下,此维度与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相互作用不显著;与心里不平衡相互作用显著。在自我贬低为因子的情况下此维度与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里不平衡相互作用显著。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尹少淳教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总序中提到:“基础美术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门类,它随着普及教育的诞生而诞生。此前的美术教育除了民间绘画、工艺教育之外,基本都是小众的,只针对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名媛雅士,帮助他们会的所谓修养和提高品位。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普及 6 年初等教育的思想,其时面向社会成员的普及教育开始蔓延。”①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是在布卢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运作技术领域”三个目标领域的发展和升华。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务部颁布的新课标。新课标分为前言(即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目标)、课程内容(分为内容说明、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大块。同时,本次课标也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以及注重创新精神。全体学生里包含了农村的孩子们,如何在农村将美术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来。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现代日兴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也越来越受到更充分的重视。许多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课程,一些农村学校也都积极参与。但老师们在进行农村美术活动课程时也对一些问题感到很困扰,最明显的便是如何开发乡土教材,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美术活动得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也应该根据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调整、更改或补充,尤其美术学科的自由度更大些。但老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善于利用农村当地资源来更好的开展美术课,实现基础美术教育的核心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培养审美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调整、更改或补充必须符合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实际,是农村学生可以达到和能够接受的。讲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问题梳理。主要以现代美术教育的背景、当下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美术教育的要求。同时重点论述霍邱县岔路中学美术课程的开发来说明老师应扣住教育的功能以及善于利用农村当地资源开展教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论述。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美术教育的不足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验证,记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从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中基础美术教育的要求与具体实施。
……….
二、霍邱县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与调查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美术不再以单纯的绘画为主,雕塑、摄影、设计等内容都被选上了美术教科书,成为美术课程所学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美术教科书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不熟悉的甚至有些都是没见过的,这更加拉大了城市和农村孩子学习美术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教学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霍邱县农村地区的美术教师以及学生展开调查。农村美术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自笔者教学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了解如何利用周围环境乡土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因此,笔者设计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老师)。主要是从教师对利用周围乡土环境资源、所在学校的资源情况利弊、教学中如何调整课程结构进行教学的效果及体会等情况逐一进行了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资料(1-3 题);教学工作现状(4-8 题);教师对美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情况(9-15 题)。其中以结构型问题为主,包括几道多选题,共有问题 15 道。(见附录一)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教学情况,实施针对其有效地解决方法,笔者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农村孩子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情况(学生)。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资料(1 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2-4 题);学校美术课的现状(5-9 题)。个人对美术活动的看法(10-15 题)其中以结构型问题为主,包括几道多选题,共有问题 15 道。(见附表二)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不断充实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丰富教学思想。然而这里的情况却是很多美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具学具,上课只能像讲故事一样或者只能对着教材上的图片及文字照本宣科,这大大的减少了美术课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术老师是身兼数职的,这对美术教学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每个教师的精力有限,如果其他的职务事务繁杂就会对美术教师正常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6-10 年教龄的老师居多,占了 48%的比例。说明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是应该具有一定拓展课程内容的能力的。在针对农村美术教师教学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农村学校对美术课程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不重视,有的学校对美术课程还是有一定关注度;在对教学环境的提问中显示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美术课程的开展,长期在单一的教室里上课学生会对上课的兴趣大大减少;大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按照教材要求来的,仅仅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并没有深入进行摸索研究,这对美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是不利的;大多数教师还是通过自身看书以及相互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根据教师对影响教学的原因尚看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主要是硬件上有所缺失的原因。最后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上大多数教师仅仅停留在有想法但是没有切实计划的层次。
…………..
三、霍邱岔路中学特色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发 .........14
(一)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14
(二)针对学生特点灵活教学方法.........15
(三)借助优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17
(四)面向农村学生提高教学有效性......19
(五)利用生活资源实施美术课外活动 .........20
四、霍邱岔路中学特色美术教学的实施案例 .........23
(一)美术资源开发案例《霍邱柳编》 .........23
(二)灵活教学方法案例《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27
(三)美术课外活动案例《生动的小泥塑》..........30
四、霍邱岔路中学特色美术教学的实施案例
(一)美术资源开发案例《霍邱柳编》
显性内容与目标:了解霍邱柳编的编结方法、造型特征等基本知识,初步认识不同编制材料的特性和编结要求。学会简单的穿插、编结方法,了解编结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隐形内容与目标:通过对霍邱柳编的学习与制作,锻炼学生的制作能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以及对立体造型的整体认识和控制能力。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不易,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学生在收集线条状材料时有可能以毛线居多,这种材料不适宜进行立体编结,应提醒学生注意收集到的条状材料是否适合做立体编结。练习编结方法时学生往往不能将穿插在一起的线条固定很容易散开,可以让两三个同学共同练习互相帮助,或者是用透明胶、细线加以固定再继续编结。简单的穿插、编结方法怎样产生立体的造型是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教师适时、适当的演示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柳编工人的编制过程是有效的方法。
………
结语
美术是美的教育,而生活中就蕴藏着许多美。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会创造美的人才。城市有规整之美,人文之美;农村有素朴之美,自然之美。农村中学在硬件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美术教育与其他相比,特点就在于可以利用教学中的各种技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便身处农村,教师也应该利用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让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活动,依据学生情况和课程需要对当地可利用的各种资源进行梳理和重新分类。岔路中学便是一个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变劣势为优势、丰富教学内容,美术教学开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特色的农村中学。岔路中学的美术教师通过有效利用当地生活资源与校内外课程资源相融合编写了《霍邱柳编》、《丰富多彩的鞋垫》、《疯狂的石头》、《葫芦的新衣》、《趣味羽毛贴画》、《树叶贴画》等校本教材。除了开发校本教材,注重教师发展也是岔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个特色。在岔路中学任教的美术教师王宝老师立足于农村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美术课程。他以研促教,不仅个人在美术教学领域获得成功还创办了名师工作室带动了整个霍邱县的美术教师共同进步。其实,岔路中学的特色教学其他的农村中学也能进行借鉴,比如对身边资源的利用和改变教学方法。虽然在课程内容上农村有许多美术课程资源,但在这么多的课程资源里,教师应该有效进行选择和利用。首先应该满足课程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收获;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另外也要考虑周边的环境,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比较常见的内容;最后应该选取方便教学,师生容易操作的内容。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元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多元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时代更加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二是伴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理念也朝着个性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个性化教学应当得到推广。三是多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并影响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因而以往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将朝着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还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性的评价,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个性化教学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相关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笔者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来看,有关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文献很少。因此,本研究对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索,这对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美术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合肥市第六中学开展的美研课作为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出发点。从挖掘美研课的教学思路为抓手,探索合肥市第六中学教师如何对高中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延伸,充分展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的价值。根据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通过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倡导学生分组学习,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寻找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2.研究的内容
(1)个性化教学的背景。主要从时代的发展对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来展开阐述。
(2)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现状。主要对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3)对个性化教学在合肥市第六中学美研课中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索。主要对合肥市第六中学美术教学的理念、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存在的不足。
3.研究的意义
探索出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运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优越性,有可能梳理出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合肥市第六中学美研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探索,进一步梳理出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最终希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
……….
二、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目前,对于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国内外教育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讲到的个性化教学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变得更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国内对个性化教学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邓志伟从性质角度出发,他认为“个性化教学的本质是寻求各种不同的变体和途径,按照不同的个人特点去达到一般的教学培养目标”。[1]魏胤、王涛等人认为个性化教学应当是以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姜淑颖则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将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等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对个性化教学进行定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从研究者多角度对个性化教学内涵进行定义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个性化进行定义,都具有以下的几点特征:一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二是在教学中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三是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实现。四是教学的评价应当是多个层次的。以上是对个性化教学内涵的总体理解,在美术学科中个性化教学的本质也不例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其本质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相关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行为当中。因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应当是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美术的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美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
………
(二)国内关于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1 年 8 月,国际个性化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中指出要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为了学生全方面的和谐发展。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个性化教学的重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个性化教学在国内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我国学者对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性化教学的定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二是对个性化教学存在的特征进行研究。三是对个性化教学的缺失进行了研究。四是对个性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这些已有的研究,加深了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理论的理解,促使了教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形式,但是这些研究同样存在一些不足。在这些已有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与实际的教学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些研究往往是处于对理论的探讨或者是提出了一些假设,并没有将具体的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没有为我们提供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从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系统阐述个性化教学的著作主要是邓志伟的《个性化教学论》。郭良璞、魏胤、田燕等人则探讨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和实施策略。在资料搜集中,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个性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唐斌、何旭鑫等人对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进行了研究。包志坚、张云等人则对个性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而对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进行研究的成果有贡加兵的《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闫朝阳的《浅谈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吕晓霞的《让美术课堂闪烁个性之光——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探究》等。
………..
三、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合肥市第六中学的美术教学新理念....7
(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美研课教学........7
(二)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7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形式....8
四、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合肥市第六中学的美研课教学设计与研究....9
(一)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美研课目标的确立........9
(二)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美研课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0
(三)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美研课设计思路....11
(四)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分组合作学习策略设计....12
(五)基于个性化教学的评价设计....13
五、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合肥市第六中学的美研课教学实施与研究........15
(一)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15
(二)美研课教学实施的原则......15
(三)美研课教学实施的方案......16
(四)美研课成果评价......19
(五)美研课教学实施效果反思........20
五、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合肥市第六中学的美研课教学实施与研究
传统的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确定之后,往往要比较忠实地执行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情况进行微调。个性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前者注重生活主体,而后者注重知识主体。因而,个性化教学也符合了新课标下要求高中美术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基于个性化教学下美研课的教学设计由于具有更大的弹性,因此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在美研课的教学组织中,更多的是从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心理气氛等方面形成教学中的自由秩序。在美研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诊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总的来说,基于个性化教学下美研课的教学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美研课教学实施的原则、美研课教学实施的方案、美研课成果评价、美研课教学实施效果及反思。每一个环节都是美研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个性化教学的相关理念在美研课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 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
美研课最终的教学实施目的是为了探索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有哪些效果和不足。为了引起更多的高中美术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关注及探索,从而推动高中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研课的教学实施目的是为了探明个性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优势,引起更多的学者对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展开研究。从搜集的资料中发现,个性化教学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很少,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对个性化教学相关理论的探讨,缺乏具体的教学实践。
2.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从中探索出个性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3.美研课教学实施目的是通过个性化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美研课教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
结论
个性化教学是以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教育。个性化教学强调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掘和不断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合肥市第六中学美研课的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合肥市第六中学美研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经验中,笔者得到了启发,并提出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是教师要对个性化教学理论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树立个性化教学观。二是对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延伸,选取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当然,要在学生对高中美术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之后,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美研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在考虑到每组的学生差异时,忽略了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差异性,这是美研课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是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五是建立个性化的美术评价体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多元的学生评价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重视美术学习中个人或小组成员表现的评价,这将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将个性化教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了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并进行了教学反思,从中探索出高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这对今后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教学实践参考价值。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探寻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新视野
一﹑研究的缘起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在天水的一些农村中小学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知道画些什么。一面国旗,几只鸟,一座小房子,几朵孤零零的小花,这就是我所任教的小学三年级孩子的美术作品,几乎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如出一辙,当然这也并不能武断地说孩子没有创造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落后的教学体制。在农村,能有一套完整的美术用具的孩子在一个班里屈指可数,而美术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针对大中型城市的孩子,所以农村小学孩子的美术课就成了其他文化课的点缀,教师想起了就上一节,美术课也就是孩子们的娱乐时间,“画什么都可以”,“不想画的还可以写作业”,美术课形同虚设。在农村小学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寥寥无几,有也是被绑在其他主课身上,由于评价体制的不完善,美术教师们也力不存心。早在 90 年代初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就已经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又进一步提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2]所以美术学科确实有它非常重要的一面,但是面对农村薄弱的师资,要上好美术课,开发当地资源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给农村美术课堂带来新鲜的血液。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研究,以此来宣传我们天水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特别是天水的石窟艺术,不应该在新的一代上销声匿迹,教会他们欣赏美,感受美,感受古人伟大的雕刻技艺,同时要他们学会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唤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是光有保护是不行的,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要让他们成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的中坚力量。要将更多的美术资源引入到农村小学课本,将呆板的课堂变得富有生趣,让孩子们更喜欢美术课,同时也是为农村美术老师找到一条“出路”,美术课堂变得有血有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让我们直面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状况,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与解决的途径,让美术教学能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开鲜花,素质教育能真正开展起来。甘肃天水美术资源丰富,特别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佛像的造型艺术吸引着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更有各大美院的绘画者前来观赏临摹。天水民间艺术也是比比皆是,剪纸﹑雕刻﹑绘画﹑皮影﹑工艺美术等等,在这一方土地上无不彰显着各种灿烂的艺术魅力。这些不朽的艺术需要我们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俗话说:孩子是明天的太阳,应是能使学生自觉地关注、思想上认同,进而了解、熟悉当地的这些地方美术资源,那么就要引导孩子们参与天水民间美术的传承,让孩子直接去感受当地的文化艺术魅力,达到对自己家乡产生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社会荣誉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产生为传承家乡文化出力的愿望。这里美术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补充地方美术资源,使这些优秀技艺不至于中断,可以继续延续发展。
……….
第二章 天水市地方美术资源概况
一﹑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析
资源:从资源科学研究对象的角度而言,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前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后者则是指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包括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科技与教育等社会资源。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从其界定可知,教育资源来源于社会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美术课程资源,必然依存于广泛的社会资源,是以实现美术课程目标为目的的各种因素的总集。中国宋代朱熹曾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 "课程" 一词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现在用来指学校的课程,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美术课程资源是以美术为传达手段,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体系。美术的视觉特点是美术具有独特价值的前提,美术是文化社会的一部分,因此,美术课程必然依存于广泛的社会资源,是以实现美术课程目标为目的的各种因素的总集。美术课程资源寓于课程资源的体系之中,也符合课程资源的总体要求与规律,同时,由于自身的特点,以美术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会形成相对应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
………..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各个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地方美术课程开发潜质的美术课程资源。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地方属于中间层次,因此,地方课程资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使美术课程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10] 甘肃天水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我省东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这里自然风光雄浑博大,柔媚灵秀,这里土沃水沛﹑物华天宝﹑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自然资源:天下奇秀麦积山﹑“陇上林泉之冠”仙人崖﹑“西部黄山”石门山﹑南国风光九曲溪﹑人文圣山卦台山。地方文化资源:有古人留下来一些文化遗产如:人文始祖伏羲﹑先秦故地,﹑东柯杜甫草堂﹑李广墓﹑胡氏民居﹑秦安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现代所重建的一些人文景观,如人民公园﹑儿童乐园﹑北山公园﹑马跑泉公园﹑麦积山地质公园﹑麦积国家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古民居建筑;文化机构:如学校﹑天水博物馆﹑天水市图书馆﹑天水美术馆﹑天水书画院﹑群艺馆﹑市美术家协会﹑大秦美术中心﹑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麦积文化馆﹑美术家协会﹑电视台﹑报社等。地方民俗:如公祭伏羲大典﹑庙会﹑“上九”朝观﹑曲艺﹑皮影﹑社火等;地方工艺:如麦积风筝﹑雕塑﹑根雕﹑麦积软木画﹑石佛鸟笼﹑陶艺﹑天水黄河雕漆﹑天水丝毯织造技艺等。
………….
第三章 天水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策.....21
一、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同当地资源.......21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佛教造型、彩妆泥塑、石窟开凿等.........21
(二)民间美术........26
二、提取乡土美术造型材料 开发利用随处可得的媒材.....28
第三章 天水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挖掘乡土美术资源 ,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同当地资源﹑建立自豪感、保护及传承意识﹑以及表现兴趣。
笔者根据以上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记录,了解到在农村小学美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喜欢美术课,而现有的课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又开展不好,而我市又有大量的地方美术资源,为何不能引入到美术教材中去呢,在了解地方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书本上了解天水的地方文化艺术,推荐学生们从书本上先去感受地方艺术,比如在介绍麦积山石窟艺术时《麦积风光览胜》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说明:麦积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泥塑造像宝库,号称“东方雕塑馆”。它代表了我国泥塑造像中最高水平,其雕塑尤其是泥塑艺术手法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近乎万计的塑像中,有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雕。不论是庄严慈悲的佛陀,还是温婉和蔼的菩萨,或者虔诚肃穆的供养人,或者威武雄壮的天王护法,他们个个都神采飞扬,生动逼真。[12]另一本书《麦积史话》中这样描述:被称为“东方微笑”的一尊小沙弥造像,身高 0.25 米,面形方圆,细领削肩,头微右侧,低眉微笑,内着僧袛支,腰系地长裙,外披袈裟,上身微微扭动,一手牵衣,一手端物,碎步前行,面容丰润娟秀,略带天真稚气,表现出虔诚恭敬的仪态和温婉敦厚的性情,是刚刚度过孩提时代的少年形象,塑像比例匀称,技巧纯熟,造型优美,塑造手法精妙,从两侧亦能看到小沙弥用眼之余对人的天真笑容。尤其是第 44 窟的主佛释迦摩尼像,为圆塑,高 1.05米,顶作漩涡纹高肉髻,面形方圆适中,容貌端庄润秀,双耳下垂,蛾眉凤眼,胆鼻小口,微微俯视,露出笑意。内着僧袛支,腰间束带并作蝴蝶结,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衣摆覆盖座前,一角搭于左肩,手作施无畏与愿印,结铗趺坐于须弥座上。衣褶为水波纹,繁复富丽,层次分明,舒畅自然。
………….
结语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工作,终于完成了论文的的写作,从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一步对我来说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毕业后独立完成的最大的任务,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有了独立学习和实践的经历,由于论文的写作,在这期间查看了相关的资料,阅读了大量书籍,让自己模糊的思维逐步开始明朗起来,使自己非常稚嫩的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导师的审阅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今后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和想法,呈现了一个拓展美术教学内容的新思路,对于天水地方美术资源的利用研究笔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利用家乡的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艺术,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家乡的文化有了继承和发展,再有就是了解天水的民间艺术,重点写到武山剪纸,对于天水农村地区缺少教学资源的情况这是一个好的途径,最后利用农村特有的媒材,随处可得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开发美术资源,丰富课堂内容。笔者在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与措施,具体实施的层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以及其他可能实施的举措未能涉及,要从更本上改变天水农村小学的美术现状,积极的开发乡土教材,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这是不够的,要改变,还是要加强重视程度,我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广大的农村有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要将他们都纳入到美术课堂,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工作中,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改变以往的认识,大力推进小学农村美术教育。但笔者认为,长期坚持进行这种有益的探索,无疑能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开辟新的广阔天地。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研究综述
1.1 学困生与学优生的研究现状
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是教育界上重点讨论分析的问题。这类学生被普遍称之为“学困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学困生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学困生高比例的存在不应该是教育界不可改变的现象。因此,改变学困生的现状,提高其学习能力是教育学、心理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纵观国内外研究,对于“学困生”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界定。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于 1988 年提出,学困生常常伴有多种异源性失调,尤其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陈栩,郭斯萍(2006)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神经系统问题,如果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会导致个体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出现严重障碍[1]。而巴班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为了使所学知识获得及格,需要花费比一般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学生(王凯湘,2003)[2]。洪虎(1987)认为差生是指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理解能力与反应方面比一般学生差的学生[3]。这类学生常伴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学习效率低下,常常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姜一鸣(1987)认为差生是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特别是语文与算数不能达到及格水平,这类学生一旦在道德上产生恶习变成了双差生[4]。缑国禧、李曜明(1988)的观点与洪虎的观点类似,他认为差生要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5]。梁超(1990)把差生定义为考试成绩全部不合格以及只有几门刚刚合格的学生[6]。卢鸿鸣(2003)把之前的差生叫做“学习困难生”,这类学生成绩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原因可能有智力低下、行为不良 、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自身的兴趣等[7]。基于以上国内外对学困生的分析与理解,我们在本研究中对学困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界定。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不存在感官障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学习成绩显著低于一般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且不能完成预期目标。
………
1.2 选择性注意与无意视盲
选择性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们钟爱的主题。选择性注意是注意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必须懂得如何取舍。而这一现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为:当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信息输入大脑时,我们要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的刺激,这一过程为选择性注意的体现。作为选择性注意典型的现象为鸡尾酒会效应,在酒会上充满着各种嘈杂的声音,当人们沉浸在某段优美的音乐或是朋友们的交谈中时,注意也能集中到远处某人提到自己的姓名,对于这种听觉注意现象正是选择性关注。近几年许多研究集中于选择性注意的加工机制。这些研究的焦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信息激活的研究,即关注对目标物的选择与加工;另一方面是在抑制机制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期研究者们在知觉、学习记忆的研究结果中证实抑制机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对选择性注意的关注也逐步转向分心物抑制的研究。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2.1 问题提出
如上所述,有 关抑制机制、启动效应的众多研究均表明学困生与学优生注意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学困生的分心物抑制能力不如学优生,从而使得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差异显著。因此,有必要探究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再者,关于无意视盲的研究很少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接近真实情景,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试图从无意视盲的两个关键方面(知觉负载,新异刺激意义性)来探讨学困生与学优生在注意机制上的差异,以进一步推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认知差异。
…………
2.2 研究构想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系列实验。研究一通过控制知觉负载水平,探究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无意视盲差异。采用 2(被试类型)×2(知觉负载)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学困生与学优生,以及知觉负载,高知觉负载(目标物和干扰物运动速率快)与低知觉负载(目标物和干扰物运动速率慢),因变量为关键试次中新异刺激的觉察率。如果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注意力上存在差异,则无论认知负荷高低,学优生都会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导致无意视盲的发生率高于学困生。研究二通过操纵新异刺激的意义水平,研究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学困生与学优生;新异刺激的类型,高意义水平(恐惧面孔)与低意义水平(中性面孔)。因变量为关键试次中新异刺激的觉察率。如果集中注意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则能诱发注意偏向的高意义性刺激——恐惧面孔能同等程度的引起被试的注意,即学优生和学困生发生无意视盲的概率无显著差异;如果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则无论非期望刺激意义高低,学优生均能合理的抑制它,即不同意义刺激引起的无意视盲率无显著差异。
………
2.3 研究意义
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受众多因素影响,以往研究多围绕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等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展开探究。但也有研究表明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上的差异最为明显。这类研究多集中探讨学困生与学优生抑制分心物能力上的差异,且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单一,所以本文综合考虑现实情境,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试图探究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注意机制差异与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何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地学习。众所周知,注意是学习的窗口,知识的阳光正是通过这扇窗口照进学生的心里的。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研究曾表明,注意力集中条件下的学生,只须熟读课文9 遍就能够背出这篇课文,而注意力不集中条件下的学生,竟然读 100 遍课文也不能背出来。可见注意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要想改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就要改善其注意品质。实践与教学均表明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也正是其注意能力的差异。学优生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并且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而学困生则不能集中注意,常做小动作,极易受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本研究通过动态无意视盲范式进一步考察学困生与学优生注意机制上的差异,试图找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学困生高比例存在的现状,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3 实验研究......14
3.1探究学优生与学困生无意视盲率 ..........14
3.2对学优生与学困生无意视盲率的影响 ........17
3.2.1 实验目的.........17
3.2.2 实验方法.........18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18
3.2.4 讨论......19
4 总讨论........21
4.1 知觉负荷及新异刺激的意义性对学困生......21
4.2 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1
4.3 本研究的教育启示 ......22
3.1.4 讨论
从实验 1 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实验结果表明,关键试次中,知觉负荷对无意视盲有显著影响,从学生整体上看,普遍存在高知觉负荷下的视盲率高于低负荷条件下的视盲率。另外分别对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无意视盲率进行研究比较也发现高低知觉负荷水平条件下的无意视盲率差异显著。当注意集中于某项任务时,是否会影响无关刺激进入到人的意识呢?这似乎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问题了。随后出现了注意早期模型与注意晚期模型。早期模型认为当注意力集中时,会影响无关信息进入意识。而晚期模型认为注意不会影响早期知觉。为解决早晚期模型的争论,Lavie 对两种主张进行了整合。而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也符合知觉负载理论。从此理论中,我们可知当知觉负荷水平提高时,被试会分配更多的资源在主要任务上,那么个体对新异刺激的觉察率会大大降低。换句话说,任务的难度影响资源的分配。众多关于无意视盲的研究均表明知觉负荷水平对无意视盲率有重要影响。在传统的动态无意视盲的范式中,两组队员互传篮球,当被试的主要任务相对较简单时的无意视盲显著低于中心任务较难的无意视盲率。
……..
结 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知觉负荷与新异刺激的意义性是影响无意视盲的重要因素,知觉负荷越高,发生无意视盲的比率越高;新异刺激的意义性水平越高,无意视盲率越低。
(2) 低知觉负荷条件下,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不显著;高知觉负荷条件下,两类学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显著。
(3) 当新异刺激为低意义水平的中性面孔时,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显著;当新异刺激为高意义水平的恐惧面孔时,两类学生的无意视盲率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类学生的注意机制在本能上差异不显著。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社会对人才的诉求不在着眼于以个人为中心的技能型人才,而是放眼于具备整体意识的全能型人才,即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技术、善于交流与合作的人才。随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逐渐优越,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合作交流意识淡薄、难以融入社会。在此境遇之下,“合作意识”开始渐入人们的视野,对于开放的世界而言,合作意识不单单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处理,更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协调。因此,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对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至关重要。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在此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育作为现代教育之骨干,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性,造就乐观的人生态度,无形之中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发现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中,以美育促进学生发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及权威人生的关注与认可。“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①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意义重大,尤其表现在合作意识的培养。近年来,伴随“合作意识”在国内兴起,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问题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却仍处于只言片语的状态,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成为教学过程的参照。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形成具体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深刻的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 1700 年,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美国于 20 世纪70 年代就教学中的合作问题开始正式研究,目的在于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促进教学发展[1]。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前苏联正式研究关于学习中的合作表现,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理论,实现通过人际交往促进认知结构形成,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与重视[2]。随即研究产生出多种合作的模式成果。较有反响的模式分别为斯莱文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模式、沙伦的团体探究模式、卡根的结构方法模式、科恩的复杂指导模式以及伯里顿和巴内斯的合作方法模式等[3]。但是,与其他领域研究相比,关于合作的研究领域中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应用到多个层面的模式。1990 年以后,国内教育界人士接触到国外对关于教育中的合作思想,教育家王坦先生对教育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许多关于教育中合作表现的理论成果,获得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推广。至此,各个地区教育研究单位开始对合作方面的教育理论开展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展开了关于合作意识培养的探索研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富庶养料[4]。在研究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理论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实践探索,却始终无法获得能够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进行实施的具体培养模式。
……..
2 合作意识的概述
2.1 合作意识的概念界说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探讨,首先必须对合作意识的概念范畴认识理解。严格地说,合作意识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国内外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开展的协同行为,属于个体间高级的协作行为[5]。方晓义①和周宗奎②等人将合作定义为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个体间协同实现利益的行为或情感[6]。心理学家多伊奇称“合作是个体的协同,目的是完成共同目标”,贝和彼特森③表示“具备共同目标且获得实现目标的方式,协同行为才能产生”[7]。国内外不同心理学家的观点中,虽然从不同的侧面对合作的发生进行了阐释,但是一致认可合作的发生是因为符合彼此共同的目标并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对意识的辨析同样是引人争论。康德称在一切情况下意识是意义的觉知,意识存在的唯一形式,是概念的作用和推理的解释;黑格尔则表示,意识的职能是认识;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直深化的;我国心理学教授王博文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深刻阐述了意识的本质,他认为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意识的初级形式,而理性的想象思维等都是意识的高级形式,人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功能,是客观现实折射的反映,而情感同样是意识活动的表现[8]。综合上述两个概念的解释来看,对合作意识的概念界定,是指社会个体间为达到彼此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行为的心理认知与情感。既包含对合作行为的认知水平和程度,又包含在合作行为中能够与人协调、配合完成共同目标的情感态度,通俗地理解其意义就是知行的统一。合作意识在概念上看似简单,却具有深刻的内涵,将知识、现实、认知、思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自身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社会个体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转化成个体的合作实践行为,体现人的综合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2 小学美术教学与合作意识培养的关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机械学习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①事实上,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不得不说美育的思想观念与之相契。美育作为现代教育之骨干,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性,造就乐观的人生态度,无形之中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生活的美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指出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在此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美术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上处于发育的起点,是行为习惯的塑造期,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是美术课培养学生审美认知最佳时期,具有小学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学美术教育想要发挥真正的学科效用却困难重重,一方面,小学教育“重文轻美”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小学美术教学的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过于草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培养,以至于对美术教育的轻视成为必然结果。
………..
3 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理论探讨........9
3.1 教育学理论角度进行探讨.....9
3.2 传播学角度进行探讨........... 11
3.3 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13
3.4 其他角度进行探讨.......15
4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和方法........18
4.1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18
4.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具体方法.......21
4.3 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24
5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实践研究.....28
5.1 实践前学生合作意识观念调查报告的结果与分析...........28
5.2 教学策略与案例...........33
5.3 实践后学生合作意识观念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43
5.4 教学实践的反思改进...........51
5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前学生合作意识观念调查报告的结果与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研究过程中理论建构需要建立在实践探索层面之上,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通过之前构建的理论指导课程的实践探索,在检验理论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形成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并行的研究成果。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通过课程设置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在实践教学前,笔者将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小学(图 5.1)作为实际调研的地点,之所以选择郭家沱小学是由于该校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之间,涵盖了城区与周边区县学生人群,研究对象的具有普遍性特征;其次,郭家沱小学并非省级重点小学,教学师资水平与学生综合能力符合当前普通小学的存在现状,能够代表当前国内大部分小学的实际情况,促使研究成果具有的代表性与说服力;最后,学校教学设施相对齐全,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对郭家沱小学的实际调研能够了解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大致情况,并且在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中,能够探索出适合大部分小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的具体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研过程中,实际参加调查问卷填写与教学实践的学生涉及小学四个年级(图 5.2,图 5.3,图 5.4),分别是二、三、四、五年级,代表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基本情况,总共 410 名学生参与。其中人数分别为:男生 170 人,女生 240 人,独生子女 330 人,非独生子女 80 人。从合作经历、合作认识、合作能力、合作意向四个方面对上述四类人群进行调查、汇总、分析,考虑学生自身特点的差异性与外部合作因素影响,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中探讨该学校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大体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 B)
………..
结论
当今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激烈的竞争日趋加剧,这样的环境致使人们的工作学习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仅凭个人能力渐渐开始难以对付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并采取有效手段处理。社会的压力无形之中要求人们具备合作意识的整体价值观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5]。”必须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交流,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学会运用合作的力量来解决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36]。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中的合作环节,美术学习热情高的学生带动热情低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带动学习慢热的学生,知识面宽阔的学生带动见识浅薄的学生,在这种活跃的美术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态度发生了转变。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过程中,教师从以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重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漠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逐渐变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心理情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合作意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影响,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37]。学生形成基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参与学习,当团队遇到苦难时,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积极主动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困难;当团队遇到意见分歧时,学生能够互相倾听、互相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统一意见;当团队获得荣誉时,学生能够共同分享、互相勉励、互相认可合作中付出的劳动,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具体的显现[38]。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理由
21 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时代,新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新世纪的到来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美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中小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审美能力以及美术素养,对于适应社会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部 2011 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学习活动方式,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美术与历史文化、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愈发凸显了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2001 年起新课程改革在中国正式开始。十多年来,美术学科走出了一条有学科特色的课改之路。目前高中的美术课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在向现代、开放、深入的方向发展。在这过程中美术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结合学生审美心理的特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重点,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以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并根据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进行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分析。通过分析、总结来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
1.2 研究的现状
截止目前我国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研究非常之多,在国内外众多资料中对审美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也颇多,本文研究使用“高中美术欣赏”、“审美能力”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对 2000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发表的文献,进行“硕士”论文检索,一共 34 篇文章,又对“期刊”进行论文检索,一共 56 篇文章,在这其中具有典型的有代表的研究成果有以下:
1、王雨发表在《美术大观》上 2006 年 12 期的《浅析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及其主要途径》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美术欣赏是一种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欣赏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在作品欣赏的想象上,这种知识的连接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把带有个人色彩的审美能力推及社会,引起整个社会鉴赏力的提高。
2、施淑贞发表在《科技视界》上 2014 年 18 期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感悟》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美术教学”、“欣赏课”、“审美教育”为关键词进行美术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进行了探讨,文中作者认为在高中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非常重要,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抓住审美教育这条主要线路,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
第二章 高中美术欣赏课认识
2.1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最新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欣赏定义为: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个含义全面、系统的包涵了美术欣赏课的组成和特点,美术欣赏课凸显视觉性,这是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特点,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时进行“感受”、“体验”就是依靠视觉性这一特点。通过这个定义,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美术欣赏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对艺术作品的认知首先是从自身角度开始的,也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美术作品产生“联想”、“分析”、“判断”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审美能力。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首先由教师介绍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的角度、方向,“分析”同样也是由教师进行正确理解方向的引导。所以美术欣赏课实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正确指导下对作品的正确分析、理解、体会、想象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单独面对优秀美术作品时能独立欣赏、评价,通过自身积累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
2.2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
高中学生正处在的人生的活跃阶段。这个时期内高中学生不但在身体发育上走近了成人的门槛,而且在心理上也逐渐独立。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都有极大的变化,许多社会现象也相对集中地体现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高中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等等都逐渐提高,他们追求独立希望摆脱束缚力求成为生活中的主角。同时他们对美的认知也有了强烈的变化,他们对美的概念日益清晰,审美心理结构也日渐完善。所以高中生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正确的、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境美的赏析,引导他们欣赏美,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发现美、探索美。高中生在身体上快速发育,他们无论是在身高体重还是生理机能都已接近成人,走向成熟是高中生在这个阶段的重要表现。心理学家对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阶段对人生、工作、未来、理解、包容等问题感兴趣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性的相关问题。性问题还不是令高中生最感兴趣的,“将来的工作”、“理解他人”等问题往往更令高中生感兴趣。所以在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人生、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想象。
…………..
第三章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分析..........16
3.1 高中美术欣赏课现状描述..........16
3.1.1 对美术欣赏课现状的认识.....16
3.1.2 美术欣赏课的几种课堂教学........19
3.2 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影响因素.....22
3.2.1 受高中教育管理影响......22
3.2.2 师、生自身因素的影响.........24
3.2.3 外在因素的影响.......26
第四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28
4.1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28
4.1.1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能力........28
4.1.2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的想象能力.....28
4.2 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29
第四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
4.1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相反的,欣赏的过程是根据作品的外部形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自己探索能力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美术欣赏作品在欣赏时,需要让学生去感受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初步感受,对作品的外部形象有所了解,以及作者的构图、线条、用笔、用色等技法手段。在学生最初的欣赏时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有时会因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感到兴奋、悲伤、伤痛等,这说明作品引起了学生注意。美术欣赏从第一印象开始的,也就是作品的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是获取审美的重要基础。最初的直觉感受是学生对美术作品整体的、直观的感受,因此,学生对美术作品在脑海中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引导的及时,就能使学生有效的、正确的把握住美术作品的整体情感。例如在欣赏《石雕艺术》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 PPT 看到秦兵马俑的图片时,学生立刻会被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所折服,他们都认为,古代工匠技艺超群,尤其是每个将士的面部依然清晰可见。在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马上会有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对衣着破烂的纤夫产生怜悯之情。这时,学生直观感受所产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
结束语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讲美术欣赏课列为高中必修课程,是因为高中美术欣赏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中美术课堂实施现状比前些年有所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迎接新挑战,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了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定义、分类,提出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正确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欣赏美。最后分析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问题,提出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对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由于本人能力、知识有所不足,在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与高中教学管理者访谈交流过程中感到教育教学知识匮乏,问卷设计的不够贴切实际,访谈问题不够精准等等。在论文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导师的认真指导和支持,同时老师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感谢所有老师在这三年里对我的培养,在这三年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做事的修养。感谢朱华老师给我指引了积极面对人生、面对学习的方向。在这里,郑重的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在信息化的社会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国民素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一致,基础教育美术是重中之重。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施就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而开展的,但是作为发展较晚的美术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高中的美术教育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方向,本文从美术鉴赏课的实施现状,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行论述,结合当前的教育理念,用新思想,新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创建一个新的途径。美术鉴赏课是把美术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因此,我们实施美术鉴赏课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又能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同时对促进美术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 研究的思路
笔者是一名基层的美术教师,通过对抚宁县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了解了不足之处。在此基础处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使农村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笔者在抚宁县的农村高中三年,也了解了一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情况,看到了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窘迫,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笔者尽量以农村美术鉴赏课教育的主题去研究,以现实教育问题作为基础,从多角度去理解美术鉴赏教育,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去总结研究结果,提出适合农村美术鉴赏教育的新方案,新思想和一点建议,让农村的美术鉴赏能受到重视,未来一片光明。
(二) 研究的意义
美术鉴赏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美和最高理想价值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种追求人的最高素质并走向卓越的“人”的终身的文化生活,美术鉴赏面对的是全体国民,增强人们的审美受教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美术鉴赏课是从事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普及了美术鉴赏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美的教育,理解了画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并对作品进行评价,美术鉴赏课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知道作品好在哪里,这也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1987年10月至1988年9月国家教委又组织力量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当地许多许多领导部门的负责人,开始认识到艺术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素质也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身在农村教育第一线,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掌握了一系列的资料,为今后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有望对农村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增光添彩,有所改进,把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并且对于学生人格完善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美术鉴赏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接受现代理论变革的召唤,将在未来的思想,未来的精神,未来的心理,未来的文化中发展创造。这个意义上来讲,笔者研究河北省农村地区高中美术鉴赏课--------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意义
一、 美育功能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功能,美术鉴赏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美术鉴赏的活动,引起人的思想,行为方面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鉴赏的教育功能的基础是审美价值,美学的教育意义很重的,使受教育者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审美境界,都离不开个体的不懈努力。受教者把从美术鉴赏真正体会到的,转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达到对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感悟的认知,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审美观是人对美丑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具有知识性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有的人司空见惯,却不懂得欣赏,有的人不懂得美,甚至把丑的看成是美的,美术鉴赏文化能通过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创作美。学会鉴赏美术作品对培养人的爱美之心,对人的心灵的健康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如何提高人的审美心理能力?审美心理结构和意志结构联系在一起,高中生要提高审美或艺术素质,主要是学习美学知识和艺术理论,参加审美或艺术活动,特别是艺术欣赏活动。在艺术欣赏中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跟着艺术人物一起高兴、欢乐、悲伤、紧张,这些艺术作品有血有肉,很有情理,引人入胜,使人产生审美享受。人的心灵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它需要各方面的文化营养才能培养起来,故此,美术鉴赏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
二、 智育功能
所谓智育,即知识和智力的教育。加德纳认为,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青少年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果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可以投入全身心去做,可以关注艺术细微的、复杂的特点。美术鉴赏是与智育相关的,尤其是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阶段。在美术鉴赏课这门课程的课本中,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其中都包含着许多的知识,比如自然地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美术作品与历史年代、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即欣赏了美,又学到了相关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对大脑的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鉴赏课的智育教育。美术鉴赏是一个人的再创造,人们进行感受、体验获得享受并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学生的智力的开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对个人社会是及其珍贵的,美术总与创作相伴,不同的思维形式对人脑的刺激是不同的,直觉思维的美术作品是作为人脑开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是一种视觉传达,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这种能力,传统美术教育注重技法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在和美术有关的图片、图像中很多数据低于美国,而在算术、常识等项目中,只有一个数据低于美国,所以美术教育很迫切。
……….
第三章 抚宁县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育现状.... 9
一、 调查研究的对象 .... 9
二、 调查研究的工具 .... 9
三、 调查研究的过程 .... 9
四、 调查研究的结果 .... 9
第四章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5
一、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15
二、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 19
第五章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 教学案例分析 ........ 26
一、案例一: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 26
二、案例二:现代主义绘画教学设计 ........ 33
第五章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案例分析
一、 案例一: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本章所讲述的教学案例都是笔者自己的完成的,系统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不断实践与研究。此次大案例都是公开课的案例,也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实践反思,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个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树立持之以恒的研究态度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要把每一次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教学研究项目”来认真对待,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发现目光,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潜移默化中必有收获。
……….
结 论
本研究从美术鉴赏的教育意义入手,来阐述学习美术鉴赏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对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育现状调查,找出了当下农村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态度的问题,对美术鉴赏教育重视不够;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美术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主观接受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落后这四个方面。这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在农村高中里是普遍存在的,笔者通过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村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引导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大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以及硬件支持;提高教师的能力;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几方面的对策研究。虽经过多方调查走访,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第四章中,笔者列举了实际的教学案例,这是笔者从基层农村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农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首要是明确影响因素,把不利因素解决掉,发挥有利因素,开拓教学思路,了解发展动向,通过教学新模式实现现代化的美术鉴赏教育。研究报告至此已经结束,但是报告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快速解决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条件有限。然而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扶持基层学校的教学建设,学校的条件会得到逐步改善,笔者也在为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做着微薄的贡献,未来是美好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评价与自尊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一直处于严肃的权威的地位,而学生则被要求听从教师的一切安排,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能较大程度上的影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肯定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同,否定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示不满或反对(不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长期以来,肯定性评价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是受到一致推崇的,而对否定性评价却众说不一,分歧较大。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积极的正性评价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的不断的进步,但在实践中教师有时必须对学生做出一些批评的言行才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完善自己,可这些否定性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情绪消极,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既能使学生完善,又不会伤害到学生的教育方法。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它时而积极,时而消极,从这种看法中可以看出个体是不是一个有信心的人,是不是一个不仅相信自己的能力、成就、地位而且相信自己是被他人赏识的人(Cooper-smith, 1987)。正如詹姆士(1890)在探讨人的自我时提出的“自尊=成功 / 抱负”,相同的“成功”,抱负水平低,人的自尊就会提高,而抱负水平高,人的自尊就会降低。这说明个体的抱负和自尊有紧密的联系,也是彼此影响的。在不一样的环境下,自尊决定着个体会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的行为以及自己会对什么样的事情有所期待。在自尊的基础上个体会提出对自身的要求,并与自尊相一致,也就是说自尊水平越高,对自己的要求越高,为了达到要求的努力程度也会取决于自尊水平的高低。例如,如果一个高自尊的人体会到了自己的成功与功绩并且在他所在的集体中有着显赫的名望和地位,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更加地积极向上、勤奋努力、不知辛苦地学习和劳动。
………
1.2 评价与情绪
情绪能够引起个体内心活动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在动机来源于生物内驱力,动机可以激发并维持个体的行为,而情绪则可以提高行为活动的效率。人们通常倾向于运用情绪调整来处理日益复杂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人们学会调节情绪、自我控制以及对消极情绪的宣泄。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带给学生一种犹如鲜花一般的感觉,它带给学生自信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有时甚至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和削弱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规来讲,那些积极的正向的情绪,如快乐、开心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嫉妒、痛苦、忧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会妨碍学生的学习。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采取某些措施之前,都会需要依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估计一下自己即将采取的措施会使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比如课堂上批评学生是否会令这个学生非常羞愧,产生消极情绪。Elwyn 等人(2011)强调,在众多的社交场合中,人们都需要更准确地对他人的情绪进行预测。从改善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讲,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社交场合,教师正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可以帮助教师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从而改进教育活动,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和学生的交流用语,对教师选择在与学生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上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积极的依据。
……….
2 问题提出
教育是一个关于教师与学生理性和情感的人际交往过程,所以培养学生不能只是教书,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而教师的评价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十分迫切地想得到老师对他们的积极评价,这份评价是学生的期待,也是老师的责任。对于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积累生活的经验,需要适应群体的规则,需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只有慢慢去学习,慢慢去尝试才能逐渐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很多事情,他们不会做、做不好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教师如果经常批判、否定学生,经常采用批评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当学生做错了事,就横加指责,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也会让孩子心中充满自卑、自我否定等难以释放的消极情绪。因此,研究不同评价对学生情绪和自尊的影响是很一个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关于评价对自尊的影响以及评价对情绪的影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想要真正的揭示评价对学生自尊及情绪的作用,就需要把三者结合起来整体分析它们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在分析评价的作用时,学生的自尊、情绪与评价这三个因素要归纳到一个合并的模板中去研究。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自尊、情绪的影响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不同评价对小学生外显自尊以及情绪的影响,从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出有效的建议。很多研究都认为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以自尊为中介,也有研究认为以情绪为中介,间接地影响自尊。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评价会直接影响情绪。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评价与自尊对情绪产生的交互作用,以及评价与情绪对自尊产生的交互作用还没有人做过研究,尤其针对小学生没有做过专门研究。
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对情绪和自尊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已有很多,但同时也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三个变量中,两两之间的关系上,即不同的评价导致了怎样的情绪,不同的评价对自尊水平不同的影响以及情绪与自尊的相互影响,而没有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2、在自尊的研究中,没有对自尊进行区分。以往研究表明,自尊按其意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结构或特质,有很低的相关。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自尊进行测量时,应将二者区分开。
在前面的综述中,已详细论述了评价对个体自尊和情绪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因此,本此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评价对不同外显自尊被试的情绪有何影响,以及不同评价对不同情绪被试的外显自尊水平有何影响。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全面地研究分析了自尊、情绪受到评价影响的过程,以往的大多数研究是探索关系评价(即被接纳或被拒绝)对自尊或者情绪会产生何种影响,而本研究是探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自尊和情绪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二者对这种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使得研究能够不仅丰富而且完整。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下:1. 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对被试情绪的影响因被试的外显自尊水平而不同,评价和外显自尊有交互作用;2. 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对被试外显自尊水平的影响因被试的情绪而不同,评价和情绪有交互作用。
………….
3 研究一 不同评价对不同自尊水平小学生情绪的影响.......10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10
3.2 被试......10
3.3 研究工具.....10
3.4 实验设计.....11
3.5 实验程序及材料.......11
3.6 结果分析.....11
3.7 实验一讨论........13
4 研究二 不同评价对不同情绪小学生外显自尊水平的影响......15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15
4.2 被试......15
4.3 研究工具.....15
4.4 实验设计.....15
4.5 实验程序及材料.......15
4.6 结果分析.....16
4.7 实验二讨论........17
5 总讨论与建议.....19
5.1 总讨论.........19
5.2 结论与建议........21
5 总讨论与建议
5.1 总讨论
研究表明, 接受肯定性评价的小学生,其外显自尊的水平显著提高, 接受否定性评价的小学生,其外显自尊的水平显著降低,即评价对小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主效应显著。老师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反,老师一句否定性或批评性的评价,就会像绳索一样紧紧捆绑着学生,伤害着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教学中,和谐的氛围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那么维持这种和谐就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由短期的兴趣转变成长期的爱好成为可能。相反,如果学生一直在消极的情绪中,情绪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产生阻碍,并且影响学生的水平正常发挥。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经常的思维堵塞,不敢面对问题,感到困倦、消极、害怕,那么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若持续这样失败的消极情绪体验,没有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原本正常的学生也会逐渐出现偏差,反应迟钝。消极情绪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产生对老师的布置任务随便处理一下的想法,这样无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更需要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避免消极的情绪状态。小学生情绪稳定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教师对小学生合适的评价语言,扮演着稳定情绪、激发积极情绪的角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情绪背景。老师经常适当的表扬、安慰、鼓励的肯定话语,可以使学生感到关怀、尊重、被理解和接受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如果在同一时间获得老师的语言支持和一个眼神、微笑、点头或者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小学生就会感受到更多的信任和温暖。教师否定性的评价则会影响小学生的自尊、自信,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情绪、自尊的正常发展。只要教师用另一种方式说出这些评价的话语,少说打击学生的话,多说肯定性的评价,你会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变得更好了,学生的情绪更加积极了,自信心也都变得更强了,这就是肯定性评价的力量。
………..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了不同评价对小学生不同情境下外显自尊和情绪的影响,得到如下两条结论:
(1)肯定性评价下,无论外显自尊水平高低,小学生都会产生积极情绪;否定性评价下,高自尊小学生依旧保持积极情绪,中、低自尊小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
(2)肯定性评价下,积极情绪小学生比消极情绪小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提高得多;否定性评价下,消极情绪小学生比积极情绪小学生外显自尊水平降低得多。鉴于以上结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不正确、不够合理的回答,要抱有包容的心态,以鼓励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建议,想办法慢慢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正确的答案上来。以此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问题积极的讨论,形成一种轻松、自由、情绪高涨的课堂氛围。为提高小学生的自尊水平,应更多地给予他们主观支持、关心和爱护。首先有必要去了解、观察学生当时的情绪状态如何;其次,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评价,尤其注意在学生处于消极情绪下时,不要再对其进行批评与指责,对情绪消极的小学生不要过多地指责,这样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的做法是宽容、耐心地对待,多进行鼓励表扬,通过以身立教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逐渐促进学生自尊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到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尊心。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肯定性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激励,使他们更多的体验到积极情绪,在积极情绪下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又会更大的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对于美术教育,我一直抱着十分的热情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在本科四年期间里我所学之专业亦为美术学,刚好与我在研究生期间的所学专业都属于教育范畴。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学校与导师的帮助下提供了我实习与锻炼的平台,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当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体系与模式,从而为我的课题探究做了更充足的实践准备。本课题是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我个人的兴趣作为探究的基点,前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大量实践工作从而最后所敲定下来的。在我国,随着当下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美术教育体系受到社会因素的不断冲击,初中美术教育向多元化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大众化的需求。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就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完整人格的教育,然则所谓的人格,应该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1]随着初中美术教育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初中美术课程凭借其特有的课程属性成为当前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初中美术课程是我国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每一名学生都要进行学习的必修课程,也是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初中美术教育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兴趣、爱好、乃至是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等诸多方面。同时,初中美术课程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想象与协调学生在手脑之间的协调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方面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创新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其往往能够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相关问题的检索分析同时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的整合,从而提出具有积极性的观点或手段。学生通过创新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敏锐力和精进力。同时创新思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初中美术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由于一直受到传统经济文化影响的原因,以至于使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只关注对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部分的美术老师都是唯心地让学生关注感受体验美的过程而已,以至于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以至于最后形成“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基于此现状,笔者用“创新”、“思维”、等相关词语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独秀网进行检索;通过对检索后的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仔细的分析,同时结合阅读相关的专著内容,得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尹少淳(1995)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造力培养的首要条件,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特征的,而发散思维同样适用在美术创作的教学当中-具体可以通过(1)改变事物的正常逻辑关系(2)通过辅助工具获得新形象(3)改变正常比例(4)局部重组(5)改变功能(6)改变视点的方法,以上几种方法来进行美术创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王五一等人(1999)在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二十一世纪基础美术创造性教育模式研究》中,针对在我国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当中,普通存在“技能传授式、程式化的单项性传递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个人经验为中心,以美术绘画技能为重点,以师徒传授为途径”的封闭、局部、狭隘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其在文献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以审美的创新教育来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以(美术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为突破口,提出了要把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创设能够包涵审美、体验、活动、表现、创新思维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
………
二、美术教育与创新思维
(一) 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的改革急需具有创新性人才的推进,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改变又离不开“创新”这个永恒的话题!其是一种完整的运行体系,体系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关系。那么怎么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术作品的创作其本身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对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独到认识与实践。美术学科以其特有的课程属性成为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最为有效的一门学科。其通过让学生对物体的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的仔细观察同时配合动手操作实际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指手头上的神经细胞及时地把获取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内传送到大脑,同时大脑结合来自听觉、视觉、触觉等诸多方面的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再处理,不断发出神经指令来更好的协调手上的动作。这个过程,让学生的手脑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系统锻炼,从而为创造灵活的思维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大脑发育是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再造的广阔天地。
…………
(二)思维、思维分类、思维形式
总所周知,对事物的定义进行相关的分析往往是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对“思维”的定义是什么呢?其实对思维这个定义一直都是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概念,这里我引用较为普遍的概念:“思维最初是指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其是以感知为基础,但往往又能突破感知的界限,是属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扮演着发现和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规律的角色,其是通过对脑内新输入信息与已储存的经验知识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心智操作对比的过程”。正如马正平教授对思维的概念:“思维亦是人类在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世界,创构未来理想世界、应变现实环境的(秩序化)意识行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对思维做出合理正确的分类的话,那么就为我们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然则关于思维的分类也是同思维的定义一样,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因为思维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通过目的、用途、标准等多种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优秀博硕论文网络数据库以及在独秀等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研究成果罗列下来。
………
三、当下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10
(一)模式化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10
(二)升学压力下应试教育的发展状况........... 13
四、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一)初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 14
(二)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
四、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 初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的黄金阶段,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能够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多数的初中生的入学年龄基本是在 11 岁上下浮动,经过七年级、八年级与九年级这三年的学习之后,才可以迈入高中的学习阶段。而年龄处在11 岁到 15 岁左右的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学生由原来的不成熟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机能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在初中生的身体外形(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成长和内脏机能的不断健全(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在包括在脑和神经系统等方面)以及在学生性的成熟等这些方面。同时在这个特殊阶段,伴随着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考和解决整个问题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学生自我意识这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为四个阶段,(l)感知运动阶段(0 一 2 岁),(2)前运算阶段(2 岁一 1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 一 11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一 16 岁)中学-生正是处于第四阶段,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不同命题之间的关系,也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法来发现和探索问题。[1]但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个性心理特点”与其他发展特点相比较而言尤为明确;这个阶段的学生,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渴望有鲜明的个性,迫切的希望能够在其所参加的各项活动中一试身手,用以证明和表现自己,有一种希望能够被周围的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如果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这个过渡阶段,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抓住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初中学生正处于是由“以自我为中心的随意涂画时期”向“写实主义萌芽过渡时期”的一些绘画表现特征,从而可以更好的去拓展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正如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样“美术由于其学科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操作的实践性等决定着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2]”
……….
结 论
创新思维作为人类实施创造性行为的第一信号处理系统,在整个创新行为当中具有指引性的作用。对初中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关乎着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美术学科以其特有的课程属性成为培养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应结合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因势诱导合理加强在美术课堂内容的扩展,深度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在学习当中支持表扬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多种方法来让学生参与到美术实践的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前提条件下来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受到传统美术教育误区的影响,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绘画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偏离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完善的人格。所以我们美术教学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提升。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美术教师错误的评判标准,采用学生自主评价、师生互评、鼓励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社会正在逐步地演变为技术创新的社会,创新这个词汇在所有的制造业当中一直都是能够起到改革新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的高精尖的行业当中应用的最为之广泛。例如我国的阿里巴巴、Tmall 商城、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这样的行业当中对创新技术的需求尤为显著。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冲击着各大商业平台,无创新就无进步!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作为初中生阶段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个时期的学生其心智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加强对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意义尤为重大。而美术学科以其特有的课程属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诚然,如何在美术教育的这个行业当中通过更多渠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一直都要努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