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一
一、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好的现象,重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培训、课时设置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学生生存的根本,轻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置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必然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势必会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氛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作为会计道德建设重要环节之一,值得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为各领域的服务对象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服务质量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会计核算失实、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失信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违纪犯法现象,这与相关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低下密不可分。故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作为会计学的下属学科——会计电算化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会计人才。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向社会输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操作,能在会计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会计事业接班人。由此可见,搞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对提高新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总体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2.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性分析,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充实,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对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加强和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2) 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对加强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利于在实践中加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力,以适量的投入得到较大的回报,其研究成果也可直接应用于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之中。
(二)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许多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职业道德教育在国外是财务人员必须接受的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日益被重视,有学者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的观点。如加拿大著名会计学家莱昂纳多•J• 布鲁克斯(Leonard J.Brooks)说:几乎没有一件财务丑闻是由于技术运用上的方法错误所导致的——大多数都是由于运用技术方面的判断错误或披露不当所导致的。在这里,有些判断错误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而导致错误解释所造成的,而另外一些则是由于违背了诸如诚实、正直、客观、应尽关注、保密性和将他人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承诺等道德价值观所造成的。也有学者提出如何进行此方面教育的问题。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倡向学生传授品行事宜,同时,反对试图强加品行。同时还建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适宜使用品行伦理理论,并描述了这个理论中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普遍可以接受的品行、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完整的道德判断标准、道德榜样。另外,美国会计学会(AAA)也曾说明在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缺失。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 职业道德相关概念
1.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其他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要受经济基础决定,并且都要为其经济基础服务,这点是共同的。但是,应该指出,上层建筑中的每一个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首先,道德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反映社会存在的形式和其他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根本不同,它不仅仅限于概念和范畴的逻辑体系,还提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因此,规范性是道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所谓道德规范性,是说道德主要是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准则去活动。按照道德规范去做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反之,不按照道德规范去做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因此,人们常说:“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抓住道德的这个重要特点来讲的。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个人之见的道德关系,并且提出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靠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和执行。它是用来分清和调整人们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它不是靠强制力量来执行道德规范,而是依靠人们的意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维持的。应当看到,道德不是靠强制,但是往往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指责、个人良心的责备而对人们发生极大的作用。
三、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个案研究 .... 16
(一)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个案现状分析 .... 16
1.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 .........16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 .....18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效果 .......20
(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 22
1.培养目标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现不充分 .....22
2.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知程度不高 .......22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效果不佳 .......22
4.相关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发展实际不符 .....23
5.实习期间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23
6.其他问题 .....2
四、加强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24
(一)优化新疆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24
1.调整新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 .....24
2.转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和观念 .......24
3.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评标准 .....25
4.撰写符合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实际的校本教材 .......26
5.共同努力落实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6
(二)立足新疆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 27
1.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27
2.提高学生自我评价水平 .....28
结论
一般高职院校评价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时通常以普通高校的学生评价为标准甚至是最高的社会会计标准去要求学生,而不是根据高职生身体和心理、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特点做出分层评价。这种做法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自身发展是不利的。而学生能否正确地对自己做出评价,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学生做出自我评价时,教师应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与自己所做出的评价作一比较,如果结果相近,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若相差甚远,教师可以先肯定结果中的相同似点,再与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达到共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其实这也就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只有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是高等教育改革、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者,他们较普通院校大学生而言表现出一些群体特征,比如积极要求上进,但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不能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不能及时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另外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舆论也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了压力,造成无法摆脱的自卑的阴影,难以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于奋斗目标不是很明确,心理存在一种失落感的高职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社会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以保证其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编委会.会计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3
[4]傅锡原.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5]吴联梓.会计与出纳常用法律法规应用解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3
[6]程思 王辉.会计法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7]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法规汇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5
[8]注册会计师业务法规选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9]中国行为法学会.会计法实务与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8
[10]高文 邓贵安.会计法实例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5 第二版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二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不再停留在实践或理论中的经验分析总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选择定性定量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且在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统计学当中的研究方法。现在使用统计方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和成果与日俱增,那么在此领域现状如何,应用如何’值得探讨。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关于统计方法在各种学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关注着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但其中,一方面涉及统计方法应用概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另一方面关注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学者目前主要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者群体、研究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至于具体到专门对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基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这样一个研究现状,即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缺乏对于统计方法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应用的足够关注,本文主要想就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个概述、分析及总结。
1.2文献综述
对于统计方法在教育研究以及心理研究的讨论国内已有很多。主要是分三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对于所采用的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二是对于统计方法的误用及缺陷研究,三是对于统计方法本身的质疑与讨论。但是具体来说,这三方面的研究都比较集中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应用。毕竟在人文社科中,心理学在运用统计学方法上更为广泛、久远及成熟。
1.2.1对于所采用的统计方法进汇总分析
很多学者以《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期刊为数据源,分析近年来统计方法的应用情况。首先对于统计方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分为描述及推断统计方法与多元统计方法,另一种分为描述性方法与涉及统计推断的方法。再者,对于分析对象有三。一为针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二为针对教育学领域的分析,三为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比分析联系。虽然对于统计方法的分类不同,但对于具体的统计方法,结论大致相同。主要用到的统计方法中,描述性统计量有均值、方差、百分数等;推断统计的方法是方差分析、检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多元统计中的方法有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针对现状趋势及建议,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多研究表明描述性方法与推断统计的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多元统计的方法的使用仍然尚少。但由于数据源的时间及来源不同,暂不在此详述。
1.3本文的研究思路
随着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知识背景的丰富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统计方法己经开始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此时今日,对于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统计方法应用的调查、分析、概述,有其对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核心期刊论文中,搜集其中运用到统计方法的论文;对这些论文中采用的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并探寻其常见的统计方法误用及缺陷;针对具体问题,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个小调查;总结得出结论,进行统计思想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对象是运用到统计方法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其主要形式是期刊文献,其主要数据来源是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至2012年三年共18期的论文。本文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其中又可分为三个维度:一为统计方法运用概况,包括总量分析、主题分析、作者情况分析、统计方法的使用分析等;二为统计方法运用的具体情况,包括统计方法使用的分布情况、统计方法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趋势等;三为统计方法使用恰当与否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等。需要说明的是,统计方法有很多,但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描述性统计量有均值、方差等;推断统计的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多重比较、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中的方法有多因素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本文研究的文献中,运用到的统计方法不止于此,但由于,某些统计方法过于基础,如百分比等,某些统计方法又使用过少过偏,而目前对这两种情况的分析意义不大,所以从分析效率及效益的角度考虑,本文如此有选择的分析研究文献中的统计方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多因素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也是推断统计方法,但考虑到关心问题的要求,将其从推断统计里剥离出来,单独分析。
2.数据的基本内容及分析
2.1数据的基本内容
本文研究样本源自于由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数学教育学报》。《数学教育学报》是一本集科学性、导向性、创新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数学教育核心期刊,其办刊宗旨为服务于中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及为其服务的高师院校数学系课程改革。同时,在《数学教育学报》中登发的论文中,使用统计方法的频数也较多于其他同类期刊。故在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杂志中,《数学教育学报》因其权威性和研究性,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查阅其2010年至2012年三年18期共506篇的论文(其中已除去征订启事、书讯等)后,最终确定入选样本共有98篇文章。样本入选的主要依据在于其是否使用本文研究所关心的统计方法,即描述性统计量有均值、方差等;推断统计的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多重比较、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中的方法有多因素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本文对入选样本的主要关注指标有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作者情况及研究中所采用的统计方法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与简洁,本文在后文中,将入选的使用统计方法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论文,统称为统计类论文,将使用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研究,统称为统计类研究。
3.针对统计方法的深入分析........... 16
3.1对釆用的统计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6
3.1.1应用概况 ..........16
3.2探寻统计方法的误用及缺陷.......... 19
3. 2.1数据的产生.......... 19
3. 2.2数据的描述.......... 20
3. 2. 3具体统计方法的运用.......... 21
3. 2.4对统计结果的解释.......... 21
4.针对上述问题的小调查..........23
4.1调查结果.......... 23
4. 2 —点期待.......... 23
5.总结设计方法使用情况 ..........25
5.1统计思想分析——显著性检验.......... 25
5.2可行性建议 ..........26
结论
从2010年到2012年的《数学教育学报》数据来看,学者们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巾小学教宵的趋势呈上升形势。其中热点研究主题为学生与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高中生、初中生、教师与准教师是统计类论文关注度高的群体;样本的规模大部分达到大样本的要求,但抽样方式的交代情况很不理想;62.24%的统计类论文由多人合作完成,而小于40岁的学者和博士硕士为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群体,普通中小学的研究者参与度依旧不高;统计类论文量较高的地域和单位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五地和温州大学、华东师大、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四所大学;并且在统计类论文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多为30-49岁的多产的较为成熟研究群体;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推断统计方法最常见,平均每篇使用2.93个统计方法;最常采用的具体统计方法为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信效度分析和描述性统计量;统计类论文中,存在测验材料或者调查材料不明朗以及存在对偏样本和小样本的分析的现象,表格和统计结果的呈现需要规范,对统计原理的理解仍待加强,在统计结果的解释上也需要更加准确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希儒,倪国熙.数理统计学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92—98.
[2]郑俊池.实用医学统计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11.
[3]李松柏.社会调查方法[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56—59.
[4]焦璨,黄泽娟,张敏强等.心理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元分析——以《心理学报》《心理科学》(1998——2008)统计方法应用为例[J].心理科学,2010,33(1): 48—54.
[5]陈启山.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3): 200—206.
[6]张雪怡.统计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与教育学论文使用统计方法的研究报告[J]统计应用,2007 ( 3) :45-47.
[7]王宽明,夏小刚.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元研究一基于2005-2009年中国期刊网数据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78—81.
[8]王宽明,夏小刚.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1,12:82—85.
[9]陈本友,黄希庭.从元分析看传统心理统计的局限性[J]心理学探新,2005(2) :62-64.
[10]温忠麟,吴艳.屡遭误用和错批的心理统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1):47—54.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 论
首先分析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其次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从而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论文的框架结构,最后对本次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传统的中师计算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的班级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一言堂”、“满堂灌”,即平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一节课可以容量大,传授的知识点可能多,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阻碍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缺少了动手的机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抑制。中师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还受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最近几年来,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家放宽高校招生计划,连年扩招,导致普通高中的普及,许多地方就出现了“普高热”,[1]中等师范这类学校在招生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就可想而知。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二是招收的学生质量有问题。[2]最终就是招生数量急剧减少、生源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通过分析以上原因,不难看出,中师的课堂教学肯定会出现大的问题,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各学科(包括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太不理想。中师学校要想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应该从课堂教学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2007 年 12 月 20 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第十二条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重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信息社会里,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我们强化研究,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背景,将它引入计算机学科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选题意义
长久形成的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机械的听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甚至大大阻碍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是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听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彼此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才能完成小组的任务,赢得小组的荣誉。组员间即使出现小矛盾小摩擦其他成员也能积极主动的调解,这样渐渐的组员间就会形成一种融洽、友爱、亲密的伙伴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分配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尽量让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自己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贡献,才能有成就感,自身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识,对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加深对小组学习模式的理性认识。组内成员依照各自分配的任务认真合作,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组内有学困生,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也能逐渐跟上小组的步伐,掌握好了恰当的学习方法,也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和观点。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搞科研开发,要想成功,单凭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动物们都知道合作捕食成功率高,人是高级动物更应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应该成为现代人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应该让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中师生早日养成,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将来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有重要意义。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 2 章 小组合作学习与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学
根据研究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本章首先讲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和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课的性质与特点,最后对在中师计算机课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2.1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认识
当今世界,教学理论体系繁多,但很少能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相提并论,因为合作学习被普遍认为富有创意,且在具体应用中又非常实效。由于它能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能改善课堂内学习的气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7]“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8]合作学习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小组相互依存,互动交流来促进学习,小组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不是以单个成员的成绩来评价,而是以小组总的成绩作为标准。合作学习小组有三种类型:正式的、非正式的和合作性基础小组。把各国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和实践概括起来看不难发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小组,实施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系统的利用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评价标准是小组获得的成绩。合作学习小组有三种类型,即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合作性基础小组。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时间较长,有时一堂课有时两三周;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时间很短,长的也不超过一节课,短的也就几分钟;合作性基础小组一般成员稳定,长期合作,最少维持一年。典型的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是 2~4 人,但基本原则仍然是越小越好。小组规模越小,小组成员责任心越大,对小组越有贡献。小组的规模越大,小组成员之间两两互动的机会就越少,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越淡薄,个人的支持也就更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更要具有合作的技巧。
第 3 章 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学小组合作....17
3.1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与原则....17
3.2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8
3.2.1 教学策略一:互助预习法...... 19
3.2.2 教学策略二:互助学习法...... 23
3.2.3 教学策略三:互助复习法...... 30
3.3计算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32
3.4计算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 36
3.4.1 教师评价小组........ 36
3.4.2 小组评价个人........ 37
第 4 章 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学小组合作....39
4.1 教学实践方案设计.... 39
4.1.1 教学实验目的........ 39
4.1.2 教学实验对象和实验所用教材.... 39
4.1.3 教学实验时间、方法及结果........ 40
4.2 教学实践课实施........ 40
4.2.1 教学实例一:电子邮件.... 40
4.2.2 教学实例二:微机的组装...... 44
4.3 教学实践课的数据结果统计...... 48
4.4 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 51
4.5 教学实验结果总结.... 54
第 5 章 反思与展望 ........56
5.1 结论.... 56
5.2 反思.... 57
5.3 展望.... 57
结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学习代替了原来的变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带动作用。组建小组的原则是“优”、“差”生搭配,且每个成员要有“荣辱与共”的观念,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全力,还要全力去帮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这种在学业上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彼此关心和尊重,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小组成员的成绩有很大的互赖性,要想自己和所在的小组得到奖励,除了自己尽最大努力外,还要帮助其他成员,也要鼓励其他成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自己不认真,不仅自己的成绩不好,还会连累整个小组,会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埋怨,因此,“优生”会主动去帮助“差生”,来共同提高。在中师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后,他们的计算机成绩与平行班级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互相学习;小组与教师之间接触增多,为了组的成绩,经常请教老师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莫忆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2]许成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环模式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刘玉静.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美]David W.Johnson Roger T.Johnson 著,伍新春译: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美]大卫.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爱迪斯.约翰逊.贺路伯著,粟芳译:合作性学习 ABC[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8]冯婕.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改革与开放,2009(10):226
[9]蔡晓云.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实践[J].镇江高专学报,2007(3):110.
[10][美]罗卜特.E.斯莱文著.王红泽译: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 年第 1 期.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四
1 引言
联合国早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人格教育已被认定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反思如何使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社会正在努力促使素质教育的实现[1]。如今,法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法学教育有所发展,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其一席之地,一直被忽视。因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学教育形成极大反差,也是其薄弱环节,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法律职业道德的缺失会影响法律的正确实施,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十分不足,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是非常缺少的。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2]。如今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丞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法律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传授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也要进行法律职业道德的指引,完整的发挥法律人的职责。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该自觉担负起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高度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不断发展、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但光辉的背后也隐匿着不能忽略的问题。高校过于注重了法学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而相对的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司法腐败也正是由于法律职业道德的欠缺。我国现代教育的通病即是忽视人格、道德的培养,法学教育主要表现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实施相应的教育计划、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目前,我国教育部设置的法学专业课程里的十四门课程里很明显,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我国各高校很少有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3]。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匮乏的,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法律人才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国家很难培育出专业的法律人才。同时,很难想象,没有接受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了解法律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法律职业道德人格的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如何行使其公平公正的原则的[4]。其严重者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由于欠缺法律职业道德而产生的。本文探讨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研究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其问题的成因,通过总结经验,提出相应措施,进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对策及其创新之处,通过本文希望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可参考的启示,从而加强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为主导,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律职业是一个享有很高社会地位的精英团体,法学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此同时道德修养也要高度重视。法律职业享有崇高这种地位的一个重要保证则是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专业技能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自身价值,也正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内涵,才能支撑和巩固法律职业的价值。提高其道德素质,培育法学专业学生成为法律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本文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以及基本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内涵,对高校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指导作用。同时,法律职业者学会用法律职业道德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法律职业道德与其他领域不同,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亲身经历的关系形成的,如律师与当事人,律师与立法者以及律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伦理关系。使得法律职业者经常面对复杂局面,稍有不慎就会损害职业形象,严格遵守法律职业道德也是自我保护的的手段,遵守法律职业道德除了自我约束外,还要通过教育使法律职业的人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建立这种意识以后才能自觉遵守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也正因如此,法律职业者稍有不慎,就会触碰法律的威严,而也正因为法律职业者的专业技能,如果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去威胁社会,则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后悔。本文通过提出的新对策,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更加的系统化,更具有操作性,这对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认真界定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及充分认识高校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探索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相关概念
2.1 职业道德
所谓的职业道德,是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符合职业的道德标准,它既是对专业人士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0]。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每个职业都有自己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想在行业有所发展进而提高自己,必须遵循自己行业的职业道德。社会职业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泛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狭义的职业道德则是特指在一定职业特征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调整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各行各业都要严格遵守自己行业的行为规范。不同的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传统与观念则就形成了职业道德的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职业道德的专业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只是针对于本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和适用性,职业道德是根据职业的内容及条件、交往范围制定的行为规范,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样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非常灵活多样的。
2.2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让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在生活与工作中面临的矛盾问题。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职业道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各行各业都要严格遵守自己行业的行为规范。不同的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传统与观念则就形成了职业道德的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职业道德的专业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只是针对于本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和适用性,职业道德是根据职业的内容及条件、交往范围制定的行为规范,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样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非常灵活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准则性,职业道德的特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具有的准则性。这就明确的高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道德不是书本上就能学习到的内容,必须通过学生实践来更好的实施职业道德。实践性是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够使学生获得经验的重要手段[11]。
3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3.1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8
3.2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10
4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3
4.1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3
4.1.1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13
4.1.2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 13
4.2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 14
4.2.1 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地位不明确 ....... 14
4.2.2 师资力量极度薄弱以及教学方法单一 ....... 15
4.2.3 国家司法考试的不足 ..... 15
4.3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因....... 16
5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7
5.1 树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17
5.1.1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法律职业特征相结合........ 17
5.1.2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信仰为中心........ 17
5.1.3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道德认知.... 18
5.2 完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 18
5.3 创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 20
结论
高度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法律职业者懂得自觉遵守法律职业道德的方式和自我保护意识。当法律职业者处于复杂艰险的局面中,如果稍有不注意就会损害职业形象,严格遵守法律职业道德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除了自身的意志克制外,还要通过教育使法律职业者精通法律职业道德。形成为自身意识,抵制各种干扰,为我国法律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的创新点是根据研究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等问题,大胆的构想上提出了独特的对策,研究不足便是其对策过于笼统而不够全面,还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董悦.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3):56.
[2]张俊.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74.
[3]张乐.社会主义法治下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87-188.
[4]罗旭.我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改革维度[J].职教论坛,2009(11):53.
[5]贺志明.法律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38-140.
[6]陈群,艾希繁.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 (3):31.
[7]牟文义.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15.131-132.
[8]李碧,梁宋满.浅谈高校法学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9 (32):182.
[9]Max Weber.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 [M]. AlgoraPub,2008.
[10]无违反职业道德证明[EB/OL].(2012-4-21).201203.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五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21 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要求培养出的新型人才不仅仅是继承者,更要善于寻求新知,能够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而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时代的需求。
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还提出,学生要“知道生物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第七点就明确指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生物科学史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的优秀素材,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物科学史料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材料探讨出一条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探究性教学相结合之路,使生物科学史料成为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良好契机,也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探究活动变的有效、深刻,另一方面使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
(二)运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教学理论。在 20世纪 50 年代末,西方兴起的科学教育现代化革新运动中,美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将“探究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大力倡导探究教学,并对探究教学原则、过程模式及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为探究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探究教学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了探究教学的深入发展。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惠威尔在 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中,“重视科学史教育”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科学史教育的奠基人美国科学史教育家乔治?萨顿,他创办科学史杂志,他一生以极大的热情阐述和宣传科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63 年施瓦布主持设计了著名的中学生物课程——BSCS(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该课程在突出探究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科学史教育①。英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计划也明确规定“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显示科学具有人类的面貌”,向学生介绍科学发现的大量背景知识、不同观点和方法论。近些年来,英、美等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还陆续设计了一些科学史课程,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在现行的科学教育体系下,科学史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更没有为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走进课堂。
二、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探究式教学理论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科学史
科学史的创始人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把科学史定义为:“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①科学史并不只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简单的描述,它的目标是解释科学精神的发展,解释真理被逐步发现的过程,呈现人们的思想从黑暗和偏见中逐渐获得解放的历史。科学的历史在其广义的形式之下也就是人类的思想和文明史。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实证知识,科学史是实证知识的积累史。实证知识实际就是通过经验来确证的知识。实证主义科学史的代表人物之一萨顿在把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记录下来,按照年代的顺序编写出来,形成的是实证知识的编年史。以法国科学史家柯瓦雷为代表的观念论科学史家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观念,科学观念的发展是内在的和自主的,科学史是观念内在更替的思想史。所以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②本文中所描述的科学史偏向于萨顿的定义,将科学史定义为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三、 将生物科学史运用于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26-49
(一)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源.............. 26-28
(二)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28-34
1、 科学史教育有利于科学素质的培养 ..............28-30
2、 科学史教育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30-32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怀疑精神.............. 30-31
(2)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1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 31-32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2
3、 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2-33
4、 科学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34
5、 生物科学史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4
(三) 生物科学史的探究式教学实验过程 ..............34-49
1、 确定研究对象.............. 34-35
2、 选择学习内容.............. 35
3、 制定研究计划 ..............35-36
4、 教学实例.............. 36-49
四、 结果与分析.............. 49-53
(一) 实验结果.............. 49-51
1、 实验前、后整体情况比较.............. 49-50
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情况比较分析.............. 50-51
3、 实验前、后期末成绩对比.............. 51
(二) 结论.............. 51-53
五、 反思和展望 ..............53-55
(一) 反思.............. 53
(二) 展望 ..............53-55
结论
笔者通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利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基础保障教师对教材中的科学史应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保证探究思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还应对探究活动有一个透彻到位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因此备课时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查阅,适当资料补充科学史相关内容,并对不同的科学史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2、创设课堂探究氛围是重要条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创新求异,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轻视和随便否定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注意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注意适时建立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的实施手段在科学史教学中,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过程,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材料。此时教师不要急着讲授,不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推进探究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 .北京:比较教育研究,1999(3)
[2] 乔治? 萨顿著,刘 珺珺译.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5)
[4] 玛格纳.生物科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 董华、张晋虎.生物学史研究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6)
[6] 孙定建.科学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理论观察,2003.3
[7] 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9] 李娘辉,唐田主编.生物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 陈国,范国军.高中生物学探究式教学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9(21 卷)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绪论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它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一种是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里,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均采用的是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并以其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2011 年新修订的美术教育大纲,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美育的核心目标,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原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 2001 年(实验稿)>)删减了过重的和不合时宜的美术技法部分,《新课标》除了保留原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以美术作为学科中心的主导作用,还提出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新要求,使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这次课改自 2004 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厅、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 11 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 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2001 版实验稿)的实验情况。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与此同时,向相关的89 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尤其是对“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突出美术的学科特点。并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将对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议程上来,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以“美的教育”为主导的,而非单纯技法上的传授。即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要求掌握过多的美术技法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在美术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美术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哲学思维和掌握立体空间的想象力、以及培养一种热爱生活、发现美的情感。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要站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确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问题来完善教学,方才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因此,对《新课标》中关于“美的意义”的内化和应用是本文亟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由于现当代科技的发达,信息量庞大,良莠不齐。而中学生又处于青春期初期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自己完整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模糊了双眼,不能真正辨“美”“丑”。除此之外,当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和信息时代下人们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也弱化了学生们的审美素养。所以,对于“美”的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美的?为什么美?如何界定美?在艺术教育中如何体现美呢?本文提出“美的意义”,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学会自主分析艺术,理解艺术。同时,在进行知识的学习、吸收、内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敏锐的视觉思维思考能力,发挥艺术教育的功用,完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树立更好的生活态度。第三,由于对“美”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比较宽泛的命题,因此美的意义固然要从一个具体的点来出发,绝非泛泛来谈,所以笔者将美的概念范围界定于《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对“美”所要理解和掌握的范围之内,再由此引申出“意义”的层面进行诠释和解读,并有针对性的落实到真实生活和实际教学中去。在探讨大纲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调查选取了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普通初级中学作为样本,将九年级美术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与实践,在论证美术教育中“美”的意义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构想。
.......
第二章 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及文献综述
2.1、选题背景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英文单词“Art education”直译成中文是“艺术教育”,实际在过去的“艺术教育”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指美的教育。因此诗歌、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均可以称为“美术”,意为“美的艺术”。然而在近代,由于学科的分裂,逐渐将美术教育的称谓保留到“Art education”,意指美术教育,主要以绘画或者说类似美学的教育为主。那么西方的“Art education”概况如何呢?这里将单独介绍一下西方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关于“美”的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以神话、逻辑和艺术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曾被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后人奉为理想。希腊人尤其热衷于游戏。于是,在公元前 776 年希腊人确定每四年为自己召开一次奥运会。其中,运动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奥林匹克的五项最基本的运动,即赛跑、跳远、标枪、铁饼和搏斗,这是对原始时期与死亡抗争的纪念。在竞技过程中,希腊人不用任何物体来遮掩自己的身体,目的就是为通过竞技来展现人体本身的美。另一类是艺术和辩论比赛,在希腊这个文质彬彬的国家里,人民特别热爱荣誉和尊严,如果某人在辩论和绘画或者演唱中脱颖而出,就意味着获得极高的荣誉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便出现了诸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代著名的雄辩家,毕德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等美学哲学家,以及音乐、建筑、雕塑家。除了游戏,希腊人也热爱荷马史诗,热爱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并把音乐、建筑、绘画、雕塑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希腊人在雄辩中学习了知识,在思辨中发现了哲学,并从此理解了“美”,发展了“美的教育”,先哲们奠定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更加说明古希腊是西方研究“美”的源头。[2]
........
2.2 国外与“美的教育”相关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例
综上所述以及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与美术教育发展呈正相关变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艺术的接受程度。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对艺术的接受程度越高,社会宽容度越好,美术教育发展的越好、理论越先进。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德国的美术教育,而且,在这两个国家里,人们对于“美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研究的也较为系统、细致和完善。下面以美德为例,简要阐述下两国对与“美的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本章节的前半部分,笔者简要介绍过 DBAE 教学模式,这里有关其背景及相同内容不再重复,重点分析 DBAEA 教学模式的四大板块:即艺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美学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的英文名称是“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缩略形式为DBAE,直译成中文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以学科为基础”主要分为两层含义:其中一是将艺术教育定位于人文学科领域中,把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予以设置和讲授;二则表示这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由四门人文学科整合而成,具体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艺术种类不同,所呈现的艺术门类和文化族群也不同。[8]在这个学科群内,每个单独的学科与其他三者总是相辅相成,处于互补性的有机整合中,构成学科的交叉关系。其中,艺术创作是把有意义的体验、观察、认识和情趣有机的整合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史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搞清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在获得相关的艺术知识和鉴别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了解和欣赏艺术在人类事务中的延续性和复杂性,培养历史感和强化历史意识。艺术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对艺术美和欣赏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阐述或概括,而在于凸显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的认知和社会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所创造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从而审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并深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
第三章 对“美的意义”的解读........13
3.1 概念的界定...... 13
3.1.1 何谓“美”........ 13
3.1.2 美感...... 19
3.2 从“美的意义”的角度来看《新课标》.......21
3.3 小结....31
第四章 在理想与现实中徜徉——从《新课标》回望“美的意义”....33
4.1 淡化单一学科为本位的审美教育是当下之所趋.........33
4.2 普通知识越多,快乐越多..........35
4.3“休闲”的价值...... 36
4.4 多元智能理论下对新课标构建的影响..........37
4.5 美的意义在新课标中的徜徉......38
4.6 小结.....40
第五章 对浙江省温州市某初级中学九年级美术课程...... 41
5.1 选取九年级作为案例调查的原因.....41
5.2 教材与教科书......... 41
5.3 被试学校周边以及学校的环境.........44
5.4 调查问卷....495.5 教学研究调查案例........ 52
5.6 总结和分析出现的问题.......56
第六章 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对“美的意义”的研究的补充
2011 版《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表述了美术课程的实施建议,除了教学建议以外还有教材编写的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本章就这两个建议进行简单的扩展,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对“美的意义”的研究作简短的补充。
6.1 校本课程研发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育部以及各教研部门编写的教科书,另一部分则是教师通过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着力编写的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尤其是对与边远地区,很多课程并不适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所以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也是不错的课程资源。在调查期间,笔者也发现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学生的社团兴趣小组相结合,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因为校本课程不占用过多的资源,实施方便易行,而且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学习融汇到一起,很好的起到美化生活和审美教育的意义,在很多学校校本课程都有开设,而且收效甚广。以下附图两张,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在上校本社团课制作丝网花艺的过程。
..........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九年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修订版)》并以实际调查的方式 论述了“美的意义”,目的之一也希望通过自己对“美的意义”的这种教学方法论的探究,可以给广大教师、及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以一些或多或少的启发,文中主要从国外美术教育、国内美术教育的现状,对课标的研读以及实际的调查来论证美的意义,对美的意义做了详细的解读。美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三者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纵览全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外美术教育对美的研究相对比较全面,但国外美术教育虽好,却不能直接拿来照搬,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编才能用。
二、无论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都是处于二元上升的状态,即在一个阶段或时期内注重对技术和学科的关注,到下一个时期注重审美欣赏的品味提升,再下一个阶段在前一基础上又体现了对技术和学科的培养,再向下又开始在前一段的基础上体现审美欣赏的能力提升,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进步。但不论怎样上升,美术教育都体现了对于学科的关注和对于审美品位的提升,而且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愈来愈普遍,因此,对“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课标的制定越来越倾向于建议性,综合性,表述更为精致,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一定的高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培养一个“专业画师”,而是培养一个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学会生活的、积极乐观看问题的、生命中充满了美的意义的完整的人,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宽容的仁爱之心,并积极研究课程与教材,带领学生探索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才体现大纲的精神。
四、发现美的方式有很多种,同样,美术教育授课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不在局限于单一的“说教”的教学形式,是很多学生的愿望,也是很多老师想要追求的教学状态,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种美好的愿望会一步步实现。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古代少数民族美术与中原美术的融合
第一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草原青铜艺术
考古史学资料表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器的出现大体与中原地区同期,北方草原青铜艺术有其自身发展的渊源,同时也与中原青铜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艺术风格的草原青铜器出现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证明鼎盛时期的草原青铜文化出现在这一时期。随着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青铜器与亚欧草原的艺术风格达到一致并有所创新,草原青铜芝术与汉族的青铜器艺术互相借鉴,使民族文化得到了加强,同时获得制作技巧的深入交融,在这种开放而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促使草原青铜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多样性艺术面貌。创造了比较丰富的青铜艺术的少数民族,当推雄踞我国古代北方的匈奴。匈奴,在秦^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军事、政治极为强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据大漠南北,以匈奴^狄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青铜器艺术,是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巧志性特点是"动物风格"。这种风格的青铜器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典型代表,象征权利的青铜刀具一一鄂尔多斯靑铜小刀(如图1)是匈奴青铜文明的主要文化遗存。整体造型丰富多变,以动物造型、纹饰为主。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美术与中原美术的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致使人口大量迁徙以躲避频繁的战乱,民族大迁徙客观上促成了各族同胞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大同化。在这纷争的H百年里,却是一个精神上解放、自由,富于热情和智慧的历史年代,美术得以蔡茂发展的宝贵社会背景,因而形成了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A美术思想转变的关键,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年代东汉末年,许多少数民族向关内迁徙,与汉族杂处于中原地区,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各民族混居现象。至西晋以后,在中国北方和己蜀地区出现了 "十六国"。大量的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大量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争,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南迁,向关外等少数民族地区北迁,客观上形成了民族间的互相交往乃至同化。在这一时期,西域文化对中原染织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中原丝網上有异国风情的图案。西域富有民族特点的服装款式也对中原地区的印染工苦产生重大影响。这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拥有多种风格的织物图案。在这个阶段,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把他们本民族的服饰带入中昂《中原社会掀起了胡服热,一些胡服因素融入中原服饰。我国古代的鲜卑族,是活跃在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么一。鲜卑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开凿的大同云冈和洛阳的龙口石窟,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概括来讲,在各族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和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美术的整体格局为艺术元素多元化并存共进,与外邦交往的深入,有力的推动了汉族美术与少数民族艺术的融合,中原美术在传统的汉代绘画艺术基础之上,不间收外来表现技法,为汉族美术注入新的活力,此时期的画坛创作非常丰富。开始出现职业画家,东吴的曹不兴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画家。魏晋南北朝的美术成就,昭示着盛唐画坛创作高峰的即将到来。
........
第二章商周时期:少数民族青铜艺术与中原青铜艺术的交融与发展
第一节青铜艺术概述
青铜是锡、铅和红铜的合金,这是一项伟大的创造,青钢被发明以后,伴随着它的盛行,人类历史迎接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一一青铜时代。"青钢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峡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铁器时代,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当时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晩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产品的其它领域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在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祭巧的礼器和青铜武器。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最重大的事情是对外战争和祭祀。"国之大事,在祀及戎"。这一点可以从夏、商、周时期出止的青铜器类型上得到佐证,大量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出止物都是武器和祭祀用具,除此么外的青铜制品,也是围绕礼器和武器的其他青铜附属器物,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特点,和国外青铜器功能有很大区别。我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物,可分为兵器、礼乐器、杂器送些种类。编钟等青铜乐器主要使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之时。礼器是在我国古代的各种礼仪上使用的,有的于庙堂之上,有的用于盛洗宴饮,或者作为知葬的专用器具。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青铜大鼎数量格的区分,我国古代社会的青铜礼器,便从普通生活器皿的身份,一跃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青铜器物中,数量最多的要算礼器,礼器中包括有水器、酒器、烹炊器和食器类。青铜礼器的制作非常讲究和精美。作为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体现了我国最高水平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极盛时代,这一时期大量的青铜出止物,制作精美,各种文饰品异常丰富。
...........
第二节少数民族青铜艺术与中原青铜艺术相互的联系、区别、影响
自商周开始,到春秋时期,在美术史上又被称之为青铜时代。除了中原地区的青铜艺术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外,中国少数民族的青铜艺术,也犹如灌臻的星辰闪耀在中国的南疆北土。创造送些青铜艺术的少数民族,是共同创造中华古文明的主要民族,其中包括匈奴、胡族、乌桓族从及鲜卑族等。青铜饰牌集中代表了草原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品。青铜饰牌的实用功能主要是马具和服装上的装饰。这种类型的铜饰牌,制作材料以青铜为主,有的镶嵌金银。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平面化艺术手法,所以比圆雕青铜艺术具有更多的自由表现空间,内容的存储量也更大。铜牌艺术一经到了匈奴人手里,便把它推上鼎盛时期。匈奴铜牌艺术不仅题材内容拓宽,技艺搁熟,风格多变,而且动物本身也呈现了千姿百态;仁邸、俯仰、安详嬉戏、惊恐嘶鸣、厮杀格斗俱在方寸么间。在人物饰牌中,将人物的表现置于自然景观之中,更増添了芝术的感染力。虎和鹰是匈奴人最喜欢表现的动物之一,这应当与其图腾崇拜及萨满教信仰有关。匈奴族的人物铜牌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直接反映草原生活习俗与情趣。匈奴的工匠们,善于将写实风与图案风相结合。再现了匈奴人也、中的动物世界和他们的风止人情的铜饰牌艺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以及强烈的民族个性和审美意识。
........
第三章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佛教美术与中原美术的交融与发展......13
第一节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女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背景....13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的艺术特点....1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佛教美术....14
一、新疆地区佛教艺术的独特成就....14
二、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美术与中原美术.....17
第四章西域美术与中原美术的交融与发展....27
第一节唐代美术发展的文化背景....27
第二节西域茗术的特点....27
第三节西域画派与唐代美术的相互联系与影响....28
第四章唐代西域美术与中原美术的交融与发展
第一节唐代美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盛唐时期大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百代画圣",他笔下的道释人物,色彩的晕染也采用的是凹凸法,能表现出骨骼高化和肌肉的起伏,使画面具有较强立体感。吴道子还将凹凸法运用在山水画中,画中怪石的体积感真实的使观者似乎可以触摸到,泉水也好像能捧起来喝。吴道子还吸收了西域画中"屈铁盘丝"的铁线描技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提高,创造出"兰叶描"线描技法,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与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吴带当风"。从"屈铁盘丝"的线描到"吴带当风"的面貌,这不仅是线描风格上的差别,更是线描技法上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它使中国画线条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这种追求线条艺术的极度表现力成为以后中国画孜孜以求的目.标,线条的张力成为评判国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从西域至长安,从克孜尔至大漠教煌,从尉迟己僧再到吴道子,从"屈铁盘丝"到"吴带当风",清晰地刻画出我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那就是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么路后,中原文化流传西域;佛教在希腊、印度、波斯等地的兴起,也致使这些地区的佛教艺术风格进入西域画坛,这些外来的艺术样式与西域本土民族美术有机结合,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面貌一西域画风,这种新画风以铁线描与凹凸法相结合为主要技巧特征。
...........
结论
"我国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国土面积广大,五十六个民族在历丈长河中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无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中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整体性是非常明显的。但这个整体性的形成并非只有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所形成,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中华文化有极强的整体性,人们往往以没族文化作为这种整体性的代表,但代表并不是代替。代替了也就等于取消了中华民族文华的丰富。有了少数民族艺术,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有如此坚实的整体性、炫丽的丰富性和坚强的凝聚力。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民族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之一。可以说,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每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同样高度依赖于其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大量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文化教育如果能够真正意义的发挥出其传统导向功能,对于推动该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而地方民间文化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美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骨干①。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将美术教育作为小学一直到高中学习阶段核心骨干科目。而在我们国家,美术教育过去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排挤,至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地方民间美术了。实际上,本人认为学生漠视地方民间美术教育并不是中国传统美术已经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而是由于地方民间美术教育中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生不能深入认识和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对地方民间美术不屑一顾。基于上述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将民间艺术纳入我国基础美术教学体系中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美术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美术教育中民族特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笔者从实践教学经验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所在,针对当前阶段民族文化继承缺失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具有众多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出发,选择了《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加以研究,期望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裨益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各国的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思想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共同点。国外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的理论很多,如社会本位理论、感官教育论、个人本位论等。影响我国美术教育比较深刻的是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是经验改造,必须和生活、学习紧密相联。美国教育学家艾斯纳提出的本质主义教育观也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本质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特殊价值和本质特征的理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外来的文化的闯入,闯入后的融合过程中,文化的冲突和碰撞是在所难免的,在本国传统以及外来的文化取舍和兼容中,有许多方面能给我们启示。欧洲借助梵蒂冈、卢浮宫等美术馆的大量开放进行博物馆教育,使学生能在孩童时就充分了解本国和外国的优秀艺术作品,让他们从小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爱护意识。
.......
第二章 地方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地方民间美术概况
本文中所引用的地方民间美术主要是指那些我国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以美化环境、丰富精神生活为主要目标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美术形式。①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地域特征,不同地域具有自身特色民间美术,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以汴绣、钧瓷、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②。在中国历史上,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形态不一的灿烂文化,其具体造型艺术习惯性的被称之为“民间美术”。根据考古界的研究显示,我国的民间美术由来已久,早在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制作最为原始的颈饰。而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为代表的早期民间美术形式同样震惊世界。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民间美术的表达形式不断丰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着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可以说,民间美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加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密切,民间美术受到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客观上来说,当前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单一甚至单调的生活环境,导致传统的手工、服饰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逐步走向衰亡,民间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来冲击而日渐衰弱。
.......
第二节 初中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 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美术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率的创新,同时也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新课标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响应新课标要求以及呼应初中美术教育改革,本文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是民间美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三方面。初中学生当前心理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开始有能力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展开想象,并以此为基础来表达抽象性的概念和内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化特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总体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开始出现明显的提升,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往往还要以响应的感性思维作为基础。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并对自我价值的展现报以浓厚的兴趣。这无疑为其兴趣的扩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第三章 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3
第一节 地方民间美术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24
第二节 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确定策略.... 25
一、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的确定.... 25
二、以“设计应用”为主的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的确定.... 26
三、以“欣赏评述”为主的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确定........ 27
四、以“综合探索”为主的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确定........ 28
第三节 地方民间美术教学模式选择策略.... 30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学模式的确定策略.... 30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教学模式的确定策略.... 31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教学模式的确定策略.... 31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教学模式的确定策略.... 32
第四节 地方民间美术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33
一、传统讲授法 .... 33
二、过程演示法 .... 33
三、多媒体教学法 .... 34
四、课堂讨论法 .... 34
五、分类比较法 .... 35
六、分组合作学习法 ........ 35
七、探究法 .... 35
八、表演展示法 .... 36
第四章 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36
第一节 地方民间美术的欣赏.... 36
第二节 陶瓷.... 42
第三节 剪纸教学案例........ 49
第五章 总结........ 55
第四章 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地方民间美术的欣赏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我国辉煌的文化,其中地方民间美术也是我国辉煌文化的一部分。地方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与人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的文化表现形式。地方民间美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如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如今的地方民间美术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性在显著下降。这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感观娱乐性使得人们一时遗忘了我国地方民间文化的内在价值。十八大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作为积淀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精华的地方民间美术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重视。为了弘扬我国地方民间美术,学校美术教育方式是其不可或缺的渠道。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地方民间美术的魅力,理解到地方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性,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地方民间美术。
......
总结
地方民间艺术为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它能够引导教师重新认识初中美术教学课程的实质。这同样也是初中美术教学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合理的安排地方美术课程。所以,本文研究得出地方民间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要贴近生活、考虑地域性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然后下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美术项目,如剪纸、陶瓷、年画、风筝、染绣、皮影、脸谱和泥塑等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美术项目为例,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展开讨论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目标的确定策略;再次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分别阐述了突破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策略;最后分析了地方民间美术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本课题对民间美术教学的难度、普遍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本课题中选择了一些较为典型的民间美术案例进行论述,但并没有强调不同地域的美术特色。另外,受到篇幅的限制,对于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案例的说明较为简单,这也有待于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的缘由
自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快速的传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速更新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不断进步的要求。在整体背景的发展下,人们眼界的开拓、获取知识途经的多样、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多元化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教育理念被人们广为熟知。美术作为最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之一,在全面发展人的教育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学校美术教育由于受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制约,而社会多面的需求使得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以破竹之势得到迅猛发展,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规模及数量得到了大力发展,此为笔者研究的现实依据。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二年级期间,曾在温州S中实习过一学期,并且跟随老师考察过温州其它三所公立学校的美术教育情况,另外笔者曾在温州地区的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中担任过兼职美术教师。在考察和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学校美术教育受多重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待美术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懒散的,不积极的。而在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中,学生对待美术非常地积极热情,二者的差距,使笔者惊讶于不同的美术教育方法和手段会对学生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差异,同时也让笔者对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中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情况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上两点作为笔者选择此题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缘由。
......
2、研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术在少儿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美术培训机构不断增多,但面对眼花缭乱、名目繁多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现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家长究竟该如何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对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现状调查,深入分析其特点,描述校外美术教育现代理念在课程中的巧妙设计,客观展现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对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过程,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丰富该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
2.2 实践意义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及亲自实践,对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是如何对少儿进行有效的美术学习,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开放性空间教学有利因素有哪些,弹性化分配课程时间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对所选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梳理、反思和总结,对学生在不同课程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完成美术作品的客观呈现,发掘校外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力图为在一线教学的美术老师在实践中提供更多新的教学经验。
.....
第二章 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教学现状
1、美术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经济繁荣,历史悠久。温州素有“中国经济指向标”、“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人亦被称之为东方的犹太人。在这里,温州凭借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条件的优越性,促使近年来各种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发展迅速,相较于学校美术教育,温州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自主招生,按学生学习水平划分班级
温州地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基本上实行自由宣传,有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以发宣传单进行宣传、有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以打电视广告或通过其他视频进行宣传,有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以家长的口碑进行宣传,各培训机构通过自己的宣传手段,自主招收学生,对学生自身的美术水平不作过多要求。学生及家长根据对培训机构的培养方向、招生性质、教学理念等的了解实行自主选择,自愿报名参加。相较于学校按学生年龄一刀切编制班级的横向划分,温州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更多的是根据报名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或能力、以学生实际具体的情况进行的纵向划分,教师的美术教学面对的不再是统一年龄段而是同一阶段学生。
.......
2、教师现状调查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通过教学中担任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及合作者的多重身份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培训机构中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水平的高低还与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名誉息息相关。笔者通过对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教师的走访,共发放57份教师问卷,回收56份,其中,残卷1份,有效问卷55份,对教师的年龄、工作量、工作后是否参加过继续深造活动、是否愿意长期留在培训机构等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根据教师的年龄情况调查统计图可以看出:选择30周岁以下的教师人数为48人,占总比例的87%,选择31-40周岁的教师人数为5人,占总教的9%,选择40周岁及以上的教师人数为2人,占总比例的4%,这不难发现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中,3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为教学的主要力量。Q画室的管理者对这种情况的观点是: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开放,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家庭压力较小,能很好地完成培训机构里布置的各项任务。
.....
第三章 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教学特点的剖析.....32
1、校外少儿美术教学的优势 .......... 32
1.1教师善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2
1.2学习时间充裕且灵活 .......... 33
1.3情境空间丰富 ........ 34
1.4注重发挥和家长的联合优势..... 34
2、校外少儿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 36
2.1师资不稳定,教师流动较快..... 36
2.2没有统一教材,课程缺乏系统性......... 37
2.3过于依赖对物质材料的运用..... 38
2.4家长盲目跟风,教学质量无保障......... 38
第四章 对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反思 ..........40
1、对学校美术的借鉴 ........ 40
1.1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使用专用美术教室的优势....... 40
1.2温州学校美术教育中开发和利用专用美术教室现状......... 41
2、校外美术教育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42
第五章 对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建议 ....44
1、稳定师资,注重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44
2、架设科学合理的课程监管体系.......45
3、从重物质材料到重创新意识的培养...........46
4、合理宣传,理智选择.......47
第四章 对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反思
1、对学校美术的借鉴
经过校内外美术的分析、对比及可实施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对学校美术最大的借鉴是应开设和利用专用美术教室。由于美术专用教室里摆放的是一些具体的美术作品或设施,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视觉性和实践性,直接存在的教学情境,使专用美术教室更贴近生活实际,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容易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美术学习兴趣。专用美术教室的的美术专业性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资源,如C活动艺术中心在美术专用教室的一角(如图4-1)以木工制作为主,里面设有割锯木头的的刀具、周围摆放多样的木工成品等的专业设施及教具学具,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一进入到这里仿佛就像进入到各种奇特的木头世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兴趣。从S艺术各班(其中一班以6——7岁的学生为主,二班以8岁的学生为主,三班以9岁的学生为主)对专用美术教室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专用美术教室教学设施、教具学具等的专业性,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现其不一样的价值。一间专用美术教室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的一些简单要求,又可以充分的发挥其专业优势,满足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实现一间教室供多个阶段学生共同学习的需要。
.......
结语
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分支,固然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美术需求,但是我们在看到它在美术教学方面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校外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应注重对自身内在的不断完善,使自身有一个全面的提高,而家长也应看到校外美术教学的双面性,对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做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结合着学生自身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涉及温州校内校外学校十所,回收的有效学生问卷二百六十一份,家长有效调查问卷九十六份,教师有效调查问卷五十五份,对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教学现状所涉及的多方面进行了解认识,深入挖掘其内在原因,最后以现实分析对比提出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借鉴和以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校内外美术教育应密切配合为结尾,阐释了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特点。以上仅是笔者在本次对温州地区美术教育的研究所得,本文作为研究温州地区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一个突破口,虽看到了一些问题,校内外专业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地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实施这些建议,如对于借鉴校外培训机构专用美术教室,学校设置美术专用教室的资金来源问题,对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培养研究型教师根据现存的不足做出了相应建议,但教师能否具有研发出适合与本地相适应的美术教材的能力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解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篇十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早在电影诞生之前,戏剧已经以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了 2000 多年,世界戏剧艺术最早是出现在距今约 2400 年前的爱琴海边的古希腊。而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记载,在 13 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 300 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随着中国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其舞台美术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所说的“舞台美术”指的是空间场景营造、舞台景物用具、舞台灯光运用、人物形象设计等等成分。这些元素也是戏剧的重要组成元素。随后,电影兴起,但中国的电影发展始终伴随着戏剧的影子,特别是解放前的“文明戏”,“爱美剧”,“国防戏剧”,“抗战戏剧”等的风靡,使得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初期就受到了戏剧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是通过大量借鉴戏剧优秀元素而逐步发展壮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电影最早被称之为“影戏”就可见其因果关系。“影戏”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拍摄的特殊性和中国早期电影价值观,也反映了中国初期电影和中国戏剧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源远流长。中国早期的影片创造,大多借鉴于戏剧的剧本元素,哪怕是早期的电影演员大大部分也是戏剧演员,所以戏剧在中国电影诞生初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的反应在了舞台美术上。中国舞台美术设计是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源动力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最初的戏剧舞台场景元素搬运到电影场景中来,到现如今的电影场景完全建立有自己的美术设计体系。舞台设计在电影或戏剧艺术当中依然展现着其最本质的魅力,保存有其存在的重要性。电影提携戏剧,戏剧搀扶电影。而戏剧美术与电影美术均为其视觉领域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样板戏电影”中几乎照搬戏剧中的美术设计到现在,特别是在当下《白鹿原》、《智取威虎山》等戏剧作品改编电影逐渐成为了我国电影一种潮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大多数人会从空间场景方面来对比中国戏剧美术设计与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异同。我们所知道的有关电影著作将中国戏剧美术设计与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概念划分为:中国戏剧美术是在戏剧中一切与空间造型相关的事物,其中包含了戏剧空间场景、光线运用、人物形象造型、舞台背景以及相关道具等。这些元素的整体运用被叫做戏剧美术设计。中国戏剧美术设计是结合了多方艺术,与事物之间有很多的关联性,它是将各种因素相结合进行的再次创作,所以戏剧美术设计具有依赖性。中国电影美术设计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美术创作,对于电影美术的工作任务及范围也有明确的解释,即通过环境造型为影片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造型从人物外部的形象塑造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属性,创造典型人物的内在形象。中国早期电影美术由于只包含了画面与语言两个方面,所以很多部分吸收了中国戏剧美术的空间造型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人物造型设计以及场景空间布置等。所以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的早期,深深受到中国影戏观念的影响,早期中国电影美术只是单纯的生存与影片制作,延续了中国戏剧美术布景的创作方式,那么在中国戏剧美术设计方面的文献就有:胡妙胜学者强调舞台不只是向观众提供物质世界的信息,它也对观众提供精神世界的信息。舞台设计在整个戏剧系统内也可揭示剧作的意义和增强动作的精神情绪表现力。《戏曲舞台美术概论》中话剧舞台美术在近十多年来所显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其原因之一就是敢于从戏曲传统中汲取它的美学精神。例如:假定性、虚实结合、意境、不确定的流动空间、开放舞台等理论。
........
2 中国戏剧美术设计与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观念形成
2.1 中国戏剧美术设计观念的根源探析
“中国戏剧,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讲,它有三个特点:程式化、虚拟化、节奏化。我们这里着重谈程式化。戏剧是程式的,艺术都是有程式的。没有一门艺术没有程式。艺术形式是这个艺术作品总的形式,是表现它内容的手段方法的综合。而程式,包括了表现内容的各种手法手段。单位跟组织艺术结构的方法。中国戏剧的程式尤其的明显。比别的程式鲜明。程式,有民族的程式,也有西洋的程式。中国戏剧的程式就是传统的程式,独特的程式”[1]。中国戏剧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程式,所谓程式,是指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手段和规则,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生活可以更崇高、更自由的呈现在舞台上。中国戏剧美术的发展朝着程式化的方向迈进。中国戏剧美术的程式性特征所决定了它的程式化所在。张庚先生曾经说过,“戏剧的程式化不限制与其自身,像中国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声音语调、形象造型等很多方面都有相对固定的表现手法,这就可以被称为中国戏剧的程式化。对于戏剧而言程式化的东西需要保留下来,这样才是戏剧本身所要表现出来的样式。”
.....
2.2 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起步源于戏剧
100 多年前的 1895 年 12 月 28 日,电影以世界艺术的形式诞生。电影是世界艺术史上人们所认知的独一无二的艺术。自从电影诞生于法国的时候,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既电影美术。电影美术可以解释为:电影美术是绘画艺术与电影结合演变而成的,既包含有美术元素符号特点,也脱离不开电影的沃土的空间造型艺术。我们可以将电影美术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早期电影美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电影美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美术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美术。电影美术的场面设计最早受到戏剧舞台布景的影响很大,戏剧的画面每个场次里面是一成不变,但是转化场景需要及时变化背景幕布。伴随着当今中国电影的茁壮成长,电影美术逐步被认识到其重要性,随着中国电影观众对镜头画面,空间造型需求逐步增加,电影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登上了改革发展的大舞台,它不仅能够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真实性的表现,更容易使电影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与观众产生共鸣。[13]电影更是一门描绘真实空间造型的艺术,需要利用到空间造型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加强故事的发展。从中国电影史来看,中国电影吸取了最早使用空间美术造型设计电影导演梅里爱的场景经验,直接同外国的电影技术一起套用到了国产电影中来。电影美术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其本身也在变化发展,在电影发明早期,电影美术受舞台美术的熏陶,基本效仿着舞台美术发展,跟着舞台美术前进,就连电影布景的称呼都是从舞台布景那里学习借鉴来的。经过不断演变发展到如今,电影美术已经发展到脱胎换骨的形态,他的发展和变化涉足到很多重要方面。
.........
3 中国戏剧传统对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影响 ....13
3.1 中国戏剧符号性设计元素对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影响 ...... 13
3.2 中国戏剧“意境”观对中国电影美术的影响 .... 15
4 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独立变革.......20
4.1 从第六代导演时丢掉戏剧美术设计中的拐杖” ...... 20
4.2 数字 CG 技术推进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大跨步........ 23
5 结 语......26
4 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独立变革
4.1 从第六代导演时丢掉戏剧美术设计中的拐杖”——以影片《三峡好人》为例
从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导演,他们不但接受了多元化的教育,并且更接触到了很多外国的电影理论知识及影片拍摄方法,这就是中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造就的第六代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们对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有着自己的亲身感触和独特见解,见证了电影艺术从高高在上的地位逐步被真实性、现实性所代替,进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思想大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与前几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大有不同,他们在电影创作上没有向市场妥协,不是单纯地通过制造虚幻的快感,而是更多地表达出社会中所存在的真实社会现象,更显出勇于面对现实的担当和真实。在选取题材上,他们关注的是当代都市、特殊人物,盗贼、舞女、待业青年这些特殊任务频繁在影片中出现;在电影故事的叙事设计上,他们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电影人物相结合,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电影拍摄风格上讲,他们追求的是真的光线与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他们所需要的真实镜头画面语言。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反映出真实的当代中国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情况。在中国近现代电影时期,白景晟率先发表要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他认为人们长期以来的电影发展都受到戏剧的影像;白劳先生作出了这样的反问,电影的出现是受到洗具深远的影响,可以电影的发展就不能脱离戏剧而存在吗?针对这个问题,他从戏剧故事情节、戏剧空间造型、台词声画三方面进行了诠释。戏剧故事情节方面,故事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冲突,戏剧就不能很好地存在。中国电影,尤其是有情节的故事片,并没有全部吸收戏剧故事情节冲突的来达到视觉冲击效果。与戏剧相比,电影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表现形式;电影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自从声音出现在电影之中,便把太次对话接见到了电影的领域。台词与声音的完美结合,不仅使电影抛弃了戏剧的呆板的台词与僵硬的画面,更使得电影的发挥空间开阔很多,这就是电影的蒙太奇艺术。除此之外,音响作为电影里面的因素非常重要,它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表现手段,在电影中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
结 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导演,他们不但接受了多元化的教育,并且更接触到了很多外国的电影理论知识及影片拍摄方法,这就是中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造就的第六代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们对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有着自己的亲身感触和独特见解,见证了电影艺术从高高在上的地位逐步被真实性、现实性所代替,进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思想大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与前几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大有不同,他们在电影创作上没有向市场妥协,不是单纯地通过制造虚幻的快感,而是更多地表达出社会中所存在的真实社会现象,更显出勇于面对现实的担当和真实。在选取题材上,他们关注的是当代都市、特殊人物,盗贼、舞女、待业青年这些特殊任务频繁在影片中出现;在电影故事的叙事设计上,他们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电影人物相结合,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电影拍摄风格上讲,他们追求的是真的光线与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他们所需要的真实镜头画面语言。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反映出真实的当代中国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情况。电影美术的构图、形象塑造以及色彩在中国电影美术设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促进性效果。总所周知,电影中的影视视觉效果决定了这部电影是否成功。是因为观影者往往被电影的情节所打动时,不仅仅是因为电影赋予了人物语言和文字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电影美术中的声音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过电影作为一门学科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电影美术对其自身也必须有更高更严格的标准要求。电影美术本身从早期的戏剧美术中走了出来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多结构、多空间交叉的独特艺术,影视美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达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层面。所以来说,提高一部电影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是需要电影其本身的素质涵养和电影美术的视觉效果。电影的被大众所认可不但需要总导演的精心设计与计划,电影美术的成功运用,以及画面效果的正确营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影鼻祖是《定军山》, 但中国电影的美学特征的源头, 反而出现在了《定军山》诞生之前。《定军山》虽然是受西方先进的与技术的影响, 但是《定军山》的美学特征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对电影的理解与感知的综合体。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