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7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色彩感知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影响,又或者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因素影响,都会造成色彩感知能力产生差异。而培养色彩感知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中学生阶段。因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也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大。他们充满好奇心,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对美的认识也有了提高。 色彩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不管是对产品的设计、服装服饰的搭配甚至是路上的交通标志,都需要色彩。所以培养学生认识色彩,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美术课堂中,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获得对美的感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综合审美素质。 但是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个人喜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美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的喜欢暗淡、朴素的颜色。在调查中了解他们对色彩的喜好,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对美进行鉴赏和理解,提高色彩感知能力,学校的美术课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美术课可以在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可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现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过多的强化于美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运用。而淡化、忽视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美的感受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对色彩的理解、感受不同,甚至有部分学生天生在色彩方面就有缺陷,所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提高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方法,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

1.2概念界定

对色彩的感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看,所以首先了解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见图 1.1)是在自然环境下,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再通过晶状体反射成像在视网膜上,连接视网膜的神经把这些信号报告给大脑,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世界上美丽的事物①。看到了世界上的事物,我们大脑又是怎么处理,理解这些事物呢?这就需要人的感知能力了。 谈到色彩感知能力,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色彩,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关于色彩这个词的解释分两个方面:一是“颜色”,比如色彩的浓度,颜色绚丽多彩等,是指不同的物体因为吸收和反射的光量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的复杂的色彩现象。第二种是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者是对事物的某种情调,比如浪漫主义色彩,喜剧色彩等②。笔者在本文中讨论的色彩就是第一种,它可以让人看到它产生对色彩美感的联想,感受到美。 其次就是了解什么是感知,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简单的解释就是感觉和知觉,是一个偏感性的东西。 感觉是人脑通过物理信息的传感器接收到的刺激。感官就是负责接收特定的物理刺激,再将刺激转换成可被人脑理解的电化学信息的物理系统①。 知觉就是人大脑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阐释的一组心理过程,通常就是指在大脑中进行的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阐释的教程②。知觉是在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期望、先前的经历和文化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并赋予其意义。然而,感觉和知觉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因为感觉有时也会受到先前经历的影响。 最重要的就是什么是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就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而且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

............

第二章 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有了感觉和知觉才能够从各种感官中获取信息。对于初中生来说,在美术创作的作品中对色彩的感知更为重要,那么培养与应用色彩感知能力有些什么样的意义呢?笔者分析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大自然中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赤、橙、黄、绿、蓝、靛、紫,每种颜色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色彩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颜色,我们应该了解世界上的色彩,对色彩产生兴趣,产生美的联想,引导他们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每一种颜色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了解每一种颜色的含义,并且能够通过色彩的组合,与色彩在画面中是比例和位置等,运用色彩,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尽情的使用这些与色彩有关的知识,不干涉他们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提升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色彩更加敏感。色彩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同一种色彩在不同的画面中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或者同一个画面中,加入其它一点点的颜色,都有可能改变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作为老师应该通过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敏锐的感知到色彩的变化,抓住色彩变化的规律及其情感的转变。在看到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画面的色彩体会到画家的用意,通过色彩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色彩创作的能力。

.........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也离不开色彩的影响。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对其产生的联想都不可避免的与它自身的色彩有关,由此可见色彩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的品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学生要多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正确的运用色彩,比如学习书籍的美化装帧,通过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搭配,运用色彩装饰自己的书本,这样既让书本变得美观又起到了保护作用。通过培养色彩感知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感受到每个季节不同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并且能将内心的情感用色彩表达出来,与四季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形成一幅幅有自己特色与饱含情感的创作作品。并且能够让欣赏画作的人感同身受,既能够体会到作画人的情感与思想,又能够结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富于它新的生命力。

.......

第三章 色彩感知能力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11

3.1 益智中学学生色彩感知能力调查设计 ....... 11

3.1.1 调查目的 ....... 11

3.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11

3.1.3 调查工具 ....... 12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2

3.2.1 有天生缺陷的差异 .......... 12

3.2.2 对光的敏感度有差异 ...... 13

3.2.3 性格对色彩的理解有影响 ....... 14

第四章 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差异的原因 ........... 17

4.1 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态度 ...... 17

4.2 教师素质的影响 ..... 18

4.3 家长对学生艺术教育的培养 .... 19

4.4 学校对于美术的重视程度 ........ 19

第五章 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培养的方法 ........... 23

5.1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 23

5.2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 27

第五章 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总结与分析,发现中学生关于色彩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待解决,而中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提高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培养呢?笔者通过实习期间的课堂实践,加上实践导师的悉心指导,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5.1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美术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是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积累来实现的。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初一年级的美术教学应该以情感为主线,在美术课当中,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鉴赏等方法,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加强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正确的感知和理解,并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当学生有了足够丰富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能力,再加上一定的理论知识,看到美术作品的时候,自然就会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色彩知识由浅入深,为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首先应该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色彩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才能够了解色彩,了解色彩给人的感觉,更好的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现在很多老师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虽然对色彩基础知识略有涉及,但是并未深入的让学生进行理解。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够灵活的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作为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小的色彩训练,在训练中强化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记忆,更好的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

......

结论

学校积极开展与艺术有关的艺术活动,特别是关于色彩方面的,组织学生,教师一起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同时,让他们多去感受新鲜事物,体验、探索去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通过艺术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笔者在益智中学实习期间,十月份的时候学校就组织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图 5.2),主题是“我们身边的色彩”,并且邀请了湘潭电视台来拍摄。在绘画方面,形式不限,有的学生用的是水粉颜料,有的是马克笔,都通过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方式画出了一幅幅优秀的作品。很多学生看到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就画了一片灰茫茫的天空,用灰色既表达了当时的环境颜色,又表达了自己看到严重污染后内心的压抑与难过;还有一位学生作品画面是一片火红的,笔者便疑惑的上前询问明明是秋季为什么将画面画成红色,学生回答因为他现在很愤怒,因为跟同学吵了一架,所以就用红色来表达出内心的愤怒。可见学生们,都或多或少的能够正确的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课堂的限制,让他们无法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学校多进行一些艺术活动,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内心想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刚开始并没有想到会有多少学生报名参加活动,结果比赛当天下午开始的时候,准备的桌椅都完全不够用,很多来参加的孩子都没有桌子可以画画,但是这也没有打消孩子们对画画的热情,他们就直接趴在地上开始创作。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充分调动了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脱离了课堂也可以开展美术教育,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色彩感知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实行和国人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儿童美术教育近几年异常火热,校内外儿童美术培训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而且越来越多的儿童不仅接受课堂教育,还要进行课外的艺术辅导。因此,艺术培训机构快速的增长。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能够通过校内外的艺术培训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并参与各类证书考试,通过这些证书获得升学考试的加分;也有部分家长希望学生通过艺术机构的培训,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不管家长是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选择孩子在校内进行美术教育并参加校外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但在美术教育与课外培训发展的过程中,校内外的艺术培训出现了一些问题。校内主要普及教育,校外是精细教育。校内的教育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普及美术教育。校外的教育中由于部分儿童进行培训的目的是参加证书的考级,或者是为了考试加分。部分家长和培训机构的功利心太重,过于看中孩子的培训成绩,从而过多的传授儿童艺术技能技巧,忽视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孩子难以真正喜欢上艺术学习。最后,由于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这些培训机构的质量却相差甚远。校内外的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笔者通过对校内外美术培训机构的目的、教学方式等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分析不同方式的优缺点。可以为校内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校内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从而丰富我国儿童美术教学的理论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将湘潭市 A 画室与株洲某县中心小学的美术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出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完整的展现出两者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反映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问题、缺点提出解决措施,以出色的教学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内容。本文研究选用参与及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和反思的方法,总结 A 画室和株洲某县中心小学的美术教育中优秀的经验,提出两者在美术教育中的优点和缺点,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建议和借鉴。 本文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真实客观的结合笔者在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以及实习学校进行一线教学的经验,并结合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校内外美术培训机构的教师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解决措施。很多美术教育者自认为深入的理解了理论知识,且对教育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一定能够设计出优秀的课程安排,也不一定能够较好的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本人在 A画室与株洲某县中心小学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了教师的优秀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知识,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凝练和升华,为今后的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第二章 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学现状的比较

2.1 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学任务和作用不同

对于儿童来说,校内教学统称为小学,目前在我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学习不需要缴纳学费,主要的教学任务除了语数外之外,还有音乐、美术以及体育等副科。校内教育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及计划开展,通过班级模式进行授课,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主要特性除了统一性之外,还有强制性以及公益性。校内的美术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横向发展上。校内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普及美术教育。 除了小学教育之外,社会上还有诸多团体以及机构可以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对于校外教育机构的认定,国家教育和文化部以及共青团中央在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给予了明确,认为少年宫、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业余学校以及文化团和儿童乐园、野外营地等都能够称作为为校外教育机构。另外还有有关少年儿童的中心馆站以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团体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所以这类机构也可以被称作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学习、生活以及娱乐的重要途径,这种教育模式不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服务性以及自愿性等特点。校外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体现在:让美术教育纵向发展。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感知能力的培养,促使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专业能力。

.........

2.2 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学生源和对象差异大

在小学阶段,入学年龄大致在 6 周岁,除极少数地区采用五年制之外,通常是六年制教学。校内教育具有强制性,属于国家扶持,因此生源无需担忧,甚至部分学校还供大于求。其中校内教育中的老师都具有固定工作时间以及相应的班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校内教育是按照统一政策进行招生,并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校外教育的招生年龄基本上从三周岁就已开始,而且学习年限也没有具体要求,采用自愿报名原则。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源则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小学生之外还有中学生甚至对绘画感兴趣的成年人也可以参加学习,所以从教育对象上来说校外教育的自由度更高。只不过从实际的学员中可以发现成人学习的基本没有,且更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另外就是小学生到中学生。校外教育没有强制性,其本质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校外教育大部分学费都需要自身负担。校外教育,老师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固定的,班级的学员都是由老师统一管理,具体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另外校外教育的限制因素也颇多,比如教育时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节假日。另外校外教育如果自身质量不佳,可能会面临无学员学习的窘境。

..........

第三章 校内外儿童美术课程设计对比 ...... 14

3.1 校内儿童美术课程设计 .......... 14

3.2 校外儿童美术课程设计 .......... 17

3.2.1 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目标 .......... 17

3.2.2 校外儿童美术课程案例 .......... 18

3.3 校内外儿童美术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20

第四章 校内儿童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 21

4.1 从美术教学作用和任务出发——体现美术的课程特色 ....... 21

4.2 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 23

4.3 借鉴校外美术教学环境——设立专门的美术教室 ...... 25

4.3.1 环境氛围引发美术兴趣 .......... 26

4.3.2 教师多方面引导 ............ 26

4.3.3 活动的感受与和体验 ..... 27

4.3.4 交流创新与展示 ............ 27

4.4 以校外美术教学形式补充校内美术教学内容和提升美术学科建设 ...... 27

第四章 校内儿童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对比,也分别介绍了校内外学习的作用、任务、生源、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校内美术教学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普及性的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大纲的编排,还是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对象都是以全面发展的形式展开。但是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个体差异及能力还有家长的需求,单单的校内美术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了。所以这一部分个体差异学生,必定会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教学,而校外美术便可以出来承担起这份重任。所以校内校外儿童美术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补充,校内普及,校外升华。可以将校内外美术教育之间的优势结合成为以下几点成为一股高效力来服务于校内美术教育。

4.1 从美术教学作用和任务出发——体现美术的课程特色

校内和校外的儿童美术教学可结合来完成儿童阶段的美术学习。对于学校外面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它们课程教学非常丰富多彩,同学校进行比较来看,可以利用的资源比较多。当前学校在开展美术课程的时候选择性比较大,它们可以通过画展、参观美术作品、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参加儿童教育活动等等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班化教学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美术课程最明显的一项就是外出写生,它通过让孩子接触自然,避免孩子闭门造车,让他们以更好的灵气参与到美术创作上来,以亲身体验自然之美,以听和感受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所以外出写生是最符合学习美术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让孩子们更加贴近自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获取较好的艺术素材,是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在组织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时,随意性比较大,儿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不必一定要按照某种形式,只需要按照自身的喜好,教师在旁边给予一定的支持,不必完全的介入,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水平。

..........

结 语

校内儿童美术教学可结合校内和校外美术教育的优点,笔者并非夸大校外教学优势贬低校内教学,而是结合现状做到客观分析,扬长避短,发挥出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首先要从美术教学作用和任务出发,体现美术的课程特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校内的班级授课教学不可能得到实施,所以在除了班级授课以外,学校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增设美术兴趣小组,并且按照学生的年龄,水平以及能力来进行小班制教学。通过外出写生让孩子接触自然,避免孩子闭门造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按照教学题材时,还可以从自身或学生的生活、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等进行教学。还需通过组织孩子们参与艺术鉴赏,提高孩子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他们的阅历水平。 其次校内教学目前设立专门的美术教室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可以借鉴校外的教室布置来教室,只是在墙璧上或走廊进行装扮,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融合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学形式的优点。当前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对儿童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实际要求,充分挖掘孩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组织孩子参与各种兴趣活动,在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艺术情景增强学生体验,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体验能力。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赖于一群高素质公民的参与。而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普遍薄弱,公民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成功转型。因此,强化公民教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稳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素质和行为能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操,而且可以促进公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并且指出其内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报告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战略主题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也第一次进入国家教育政策领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公民教育内涵,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十八大明确了公民教育是培养拥有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大学生公民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把大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公民是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德育课替代。这种现状使得大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的内涵,更无法完全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因此,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公民,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①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将公民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 ②本研究将致力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地区特点,从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公民存在的问题出发,努力探索现代大学公民教育的规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公民教育体系。

1.2.2 实践意义

①通过在湖南省地区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不再是将各种公民理论以单纯的概念形式空放于纸上。通过实证研究,一方面它可以为公民教育找到合理的教育途径;另一方面,对于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指导模式提供实践检验基础。 ②依据国情,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切实可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其宗旨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或者国家需要的合格公民。

..........

第二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2.1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公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其历史源远流长。“公民”概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性质下存在较大的差异。“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公民”一词主要来源于“城邦”,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公民是城邦的护卫者,“一个真正的公民要懂得怎样依照正义的要求去进行统治和被统治。”①从这里可以看出,“公民”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与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②公民权是一种特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雅典的公民指的是城邦中的少数人,主要包括奴隶主和部分自由平民,他们拥有法律上的特权,可以参与有政治决策权利的公民大会,享有政治自由。而工匠、商贩、农民、奴隶不享有公民权。在这一阶段,“公民”是一个特权阶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奴隶身份相区别。近代公民的概念形成于 15 世纪前后,在 17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及各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使得公民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自由、平等、独立、权利等价值观开始渗透到“公民”内涵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概念的现代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意义,公民不仅是少数人的特权,它已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需要。“公民”具有了最广泛的涵义,即任何具有国籍的个体都理应成为公民。 在我国,“公民”作为舶来品,其历史较为短暂,但是,由于其与我国的政治历史的变迁紧密联系,所以其内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公民”最早是从辛亥革命前后传入我国。康有为和梁启超要求士绅“自治其身、自治其乡”, 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梁启超提出的“人人生而应得之权利,即人人生而应尽之义务”等思想中都孕育了近代我国“公民”所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权利与义务等基本价值取向。其意义在于彰显中国早期的政治民主化和对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觉醒的呼吁。

..........

2.2 公民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公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道德教育,这是由公民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从目标上来看,公民教育重在社会成员的政治素养的培养,要求把公民具有平等、公正、法治、权责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而道德教育注重社会成员的伦理和道德培养,强调的是一种给予、奉献的精神,并把它看成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道德教育倾向于“义务”忽视个体的“权力与自由”。从内容是看公民教育包括了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伦理和道德。从内涵上理解,当前的公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强调公民应履行相关义务,同时也倡导积极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力,培养每个公民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作为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公民教育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公民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雷骥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公民教育这个大范畴,只是它主要指公民教育中那些公民‘思想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的思想’问题”。

.........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17

3.1 大学生对公民教育认知情况.....17

3.2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 ........18

3.2.1 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18

3.2.2 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22

3.2.3 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25

3.3 调查中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27

第四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成因分析.........31

4.1 历史和传统文化缺乏孕育公民教育土壤 ............31

4.2 家庭和社会环境缺乏公民教育氛围...........31

4.3 大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32

第五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改进策略....35

5.1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障公民教育的整体实施.........35

5.2 以系统的高校公民教育体系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公民综合素质.........35

5.2.1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35

5.2.2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36

5.2.3 大学生公民教育课程设置.....39

5.3 以和谐校园氛围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40

5.4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公民参与实践能力..........41

第五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改进策略

对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教育的策略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主要通过从系统的制度建设,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寻求对策。

5.1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障公民教育的整体实施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体系,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外部的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大学本身的制度保障。政府应从一名合格大学生公民培养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宣传,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并且督促各大高校建立具体可行的大学生公民制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可以组建相应的专门负责部门来负责全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相关教育活动, 如公民教育委员会。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精神文明办公室和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是很好的例子参考。除此,大学本身也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如学校章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可做制度规范。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公民教育效果极为显著的美国。在美国的一些洲的学校把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写入了学校的章程,《美国宪法》、《美国历史》规定为必修课程。如乔治亚大学就在其章程的第一章上提出:乔治亚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实现民主。①有关公民权责问题也在很多学校的政策文件中涉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策计划(Stragetic Plan)中明确指出学校将教育引导学生,乐意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包括选举和信奉法律的精神。②公民教育的贯彻实施需得切实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公民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主力军,就有必要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培养其责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其友善、合作、诚信意识。大学生所具备的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奉献社会的重要因素。同时,要真正实现公民教育的普及,就需要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而笔者在对湖南地区五所高校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公民教育目前在高校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育者们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在把公民教育的相关活动体现出来,实效性严重不足。至于大学生对公民教育也是似懂非懂,并不能明确所谓的公民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把公民教育就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更不能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公民素质,其权责意识、参与意识、诚信意识比较欠缺。究其原因是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缺乏孕育公民教育的土壤、家庭和社会环境缺乏公民教育的意识和氛围、学校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纵观当前存在的公民教育的问题以及分析出来的原因,就必须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来改善当前的困境。当然,本人由于视野和能力所限,研究不够深入,提出的措施可能有失偏颇。对于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文化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何在将公民的现代意识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建设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学科体系,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民教育教师队伍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社会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纵观近几年的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政策方针,从整体上来看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实施校企合作的学校越来越多,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校企合作教育,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我国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为设计公司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改善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提高学生设计素养和社会竞争力,这是摆在中职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现阶段,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争取并依靠相关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通过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本文以湘潭市工贸中专为例,探讨该校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利于湘潭市工贸中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同类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借鉴。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研究的专家背景和经历不同,不同专家对校企合作中合作内容理解也不同。有一部分学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养的合作。如崔国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内容和毕业生就业浅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明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主要内容是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和学校共同培养,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和进企业实际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水平,为企业培养专门的后备人才。 有专家和学者们根据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的自身特点,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分不同层次的合作模式:浅层次、中等层次、高层次①。浅层次是以学校为主导,主要培养想升学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安排一些比较多的文化基础课程;高层次是以企业为主导,主要培养企业对口的职业技术性人才,比如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人才,学校直接派学生去企业工作学习,这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的工作岗位度过,毕业后直接到实习企业上班。如如李本元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层次探究》就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合作层次,有一些探索。职业教育名家姜大源编写的《职业教育研究新论》提出了不同层次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

第二章 中职电脑美术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概念

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初中生毕业生的职业教育。这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有一些普高毕业学生参加,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和小部分高中毕业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学习内容包括:部分高中基础文化知识、社会不同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知识。这种层次的教育特点是专业实用性很强,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比较多,就业针对性较强。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高中则是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文化知识储备。相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中等职业教育门槛较低,几乎大部分初中毕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具有更加广阔的受益人群。 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为了为自身培养人才,也专门开设了针对初中学生的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它们的加入丰富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型①。这些新建的学校大部分属于民办性质,教学形式、目标和政府开设学校的有些不同,专门为企业培养相关工作岗位的初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②。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个人能力的提高,需要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生产联系。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能,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必须要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蒸汽时代之前,社会上的生产劳动分两种,一种是专门的脑力劳动,另外一种是专门的体力劳动,这两种劳动相对独立。进入蒸汽时代,原来的手工作坊逐渐被一些资本家的机器工厂取代,大机器生产客观要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前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需要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人才,并且对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是之前的简单操作机器生产。现代企业需要大量本行业专业人士,因此,中职教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企业的一些生产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相关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理论①,这种教育要求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脑图形图像设计软件的能力,结合电脑美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设计师。

.........

第三章 湘潭市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 9

3.1 湘潭市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概况 .... 9

3.2 合作企业概况 .... 9

3.3 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 9

3.4 教学合作 ......... 19

3.4.1 理论教学 ..... 19

3.4.2 校内实践教学 ......... 20

3.4.3 课程的设置 ....... 22

3.4.4 教材的形成 ....... 22

3.4.5 校企双方师资交流 ........ 22

3.5 校外实习、实训合作 ........ 23

3.5.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 23

3.5.2 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 24

第四章 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6

4.1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26

4.2 校企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 28

第五章 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主要对策研究 .... 30

5.1 政府方面 ......... 30

5.2 中职学校方面 ........ 31

5.3 企业方面 ......... 32

第五章 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主要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笔者分析产生的原因,对合作教育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探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政府方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方面、参与合作的设计公司方面。

5.1 政府方面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可以让这种合作教育健康发展①。要解决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和设计公司的合作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应该做到这几点: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和设计公司合作教育并不看好,在很大程度上和政府的一些政策引导有关②。目前在我国现阶段,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电脑美术设计专业,鼓励学校和设计公司合作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正面宣传。政府相关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每天都讲一些关于大专或者普通本科院校的一些活动,而忽视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报道。通过这些正面宣传,可以增加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使得社会民众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关注度提高。其次,鼓励更多的设计公司参与到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合作教育中来。对参与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表现优秀的公司给予一些奖励。最后,政府要经常举行一些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设计比赛,让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很多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

结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确实存在校企合作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校企合作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双方深入合作方式研究,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程过多,合作设计公司实力薄弱。于是笔者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校企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的办法。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和设计公司合作教育的社会环境,指导建立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行业协会调节合作双方,完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作的方式;学校方面要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和参与合作的设计公司共同编写专业教材;企业方面,参与合作的设计公司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并且增强自身的实力,便于在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本人知识面、阅历、研究角度和篇幅的局限性,本文对一些问题并未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育中男生与女生的不同情况,从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学科、性别、地域差异没有分析,仍存在缺陷。今后有机会,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项研究。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各地的美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美术课程都是实施国家统一的安排,美术教科书基本上是唯一的美术课程资源,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而这种唯一的教学资源并不能达到这种目的,需要地方课程资源的补充,这不仅能够让各地的学生了解我国的地方文化和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还能让地方美术文化得以传承。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进行了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1992 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把中小学课程从管理权限上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大类,由此,提出了地方课程的概念。同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增加乡土教材的比重,需达到总课时 10%~20%的比例,并要求教材内容不但要反映本地社会生活,还要反映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 版实验稿)》中提出应尽可能地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②。在 2011 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非常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下,努力做好相关工作,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同时要调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充分利用,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活动③。这些条文为美术教师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提供了政策依据,深入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美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

1.2 研究意义

如今国家现代化进程很快,但同时许多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淡化和消失。而这些宝贵的资源正是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因为它们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是伟大的前人智慧,是科技与现代艺术不能替代的民族艺术。美术教育要求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创造性,将地方资源开发成美术课程资源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那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的意识内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初中美术课堂枯燥、单板、内容单一,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多数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脱节,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多么紧密,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刚刚能够提供这种紧密的可能性。相对于教科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来源于学生的身边,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觉得亲切,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会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互动增多,不再是老师讲学生画,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堂上他们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丰富了学生对多种文化的体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了审美情操,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

2 美术课程资源的核心概念界定、分类、特点与筛选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学校、教材、社区与家庭中所有能够帮助学生综合发展的各种资源,其中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吴刚平在《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提出了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广义的课程资源指能够有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仅能够促成课程形成的直接因素来源。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形成的来源因素(即素材性课程资源,如技能、经验与知识等方面的因素)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即条件性课程资源,如人力、财力、时间、环境等因素)①。有学者指出我们可能对狭义的课程资源的理解会固定在物质条件上,如专业教室、教学设备、仪器、教学用具、材料等②。因此,可以将课程资源理解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中所有能够利用的各类人文、自然、社会资源。

2.1.2 美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拥有多质性的特点,同样的一种资源在利用的用处上并没有规定只能用于一门学科,可为多门学科课程开发与利用。例如一处古迹建筑,既能作为历史课程资源,成为学生研究建筑风格的对象,还能成为政治学科课程资源,可以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状态,同时还能作为美术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场写生的风景资源。因此,凡是能为美术课程服务,进入美术课堂,完成美术教学并实现美术课程目标的资源,都可以把它称作美术课程资源。

..........

2.2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美术课程资源理论文献后,将美术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空间分布、性质等 3 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素材性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对美术课程起作用,并且是能够组成课程的材料的资源。如知识、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以及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美术课程资源主要指美术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其中包括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时间、场地、人员、设备等)。主要特点是直接作用于美术课程,并不是美术课程形成的直接来源,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对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起着很大程度上的决定作用④。但很多资源并没有明显特征区分,具有双重特征。如地方美术展览馆,不但可以为美术课程提供所需的内容材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户外实践学习的场地。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指在校园内能够用来进行美术教学的各种人员、团体活动、教学场地、设备仪器和校园文化环境等资源。具体包括:师生群体、美术教材和书籍、美术兴趣小组、艺术节作品展览、教学的活动场所、美术室、美术教学用具、校园环境建设等。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以外可供开发与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例如社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中能够被用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所有社区资源条件、各种锻炼设施、丰富的网络信息与自然资源等①。也包括校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各单位,如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具有指导地方课程力量的单位。具体指研究机构、纪念馆、博物馆、民间美术、名胜古迹等②。社区美术课程资源主要有社区活动、雕塑小品、房屋建筑、小区绿化等。家庭美术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家庭的装饰用品、家庭藏书、电脑、与美术相关的一切事物、以及家长自己的美术知识、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等。社会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式多样的媒体资源,如影视、广告、设计等。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民间美术等具体的美术形式外,还包括物产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③。

.........

3 新津县美术课程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状况 ......... 17

3.1 新津县部分初中学校简介 ..... 17

3.2 新津美术课程资源概况 ....... 18

3.3 新津县初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 22

4 新津县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 32

4.1 新津县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 32

4.2 新津县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实施 ...... 33

4.3 国家美术课程资源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的关系 ....... 38

5 新津县观音寺壁画艺术的教学案例 ........ 39

5.1 单元教学课题:《新津观音寺壁画艺术》 ..... 39

5.2 教学评价 ..... 45

5.3 教学成果分析 ........ 46

5 新津县观音寺壁画艺术的教学案例

新津观音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毗卢殿的明代壁画,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2013 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 16 课的课题也是《新津观音寺壁画》,可见选择观音寺壁画艺术作为新津县初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是符合社会、学生发展需求与老师能力的。本次教学案例设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津观音寺壁画》一课,进行美术单元教学。

5.1 单元教学课题:《新津观音寺壁画艺术》

通过对观音寺壁画艺术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观音寺壁画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使学生对观音寺壁画产生兴趣与探究热情。 通过欣赏图片、小组讨论的过程,理解佛教文化在壁画艺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与归纳能力。 通过感受观音寺壁画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课后小结:本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在学生听笔者对壁画艺术的详细讲解后,学生对自己家乡有如此宝贵的文物而自豪,并表现出了愿意去研究学习的愿望,这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

结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新津县初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研究等调查方法。分别对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新津县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做了概念界定,并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了归纳分类。笔者对新津县初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分析,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津县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包括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具体实施、国家美术课程资源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关系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和地方特色进行了《观音寺壁画艺术》的单元教学,以进行新津县初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从研究结果来说,本课题选择笔者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进行开发,进行多个模块教学(线描、版画、剪纸),同时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将其充分利用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解决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内驱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资源接受度很高,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与保护家乡文化的意识;能解决国家美术课程不能满足新津县地方美术教育需求的问题,丰富美术课堂;能解决新津地方资源的丰富与开发利用薄弱的矛盾;同时还能为新津县兄弟学校及其它相似地区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的资料。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高等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一个全新课题,继 2001 年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就开始有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优秀美术教师陆续投入到研究当中,分析、讨论基于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究竟该如何开发。 随着当今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要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更重要的反映在对今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开拓意识要求上。对于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观察点很多,这其中就包括了做作为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自身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其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教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其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但在我国美术教师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于自身美术课程资源建设开发的研究意识普遍不强,对于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没有足够重视。高校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其相应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层次,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所培养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视野与研究意识。对基础美术教育而言,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会直接影响其所需求人才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高校美术教师教育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的实践发展。高校美术教师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均占优势的前提下,原有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相对不能满足作为今后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教师的职前教育需求,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艺术教育美国标准》、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条文。①对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方面的举措,美国和日本的高等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美国对于美术师范生的培养要求非常明确,尤其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综合化,开设的美术课程兼容并蓄,跨越种族、文化以及学科,真正彰显了美术教育的内涵。②日本也是不断丰富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重视学校实习课程对于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美术课程资源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③。 美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对高等院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在查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尚未发现其他国家的学者,对本文研究的川师大美术学院教师教育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情况研究的调查文献。

.........

2 川师大美院教师教育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1 美院教师教育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所具备的优势

学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这座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可供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各类资源非常丰厚。 美院是四川西部地区美术师资力量的培育摇篮,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研究(硕士)人才培育基地。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拥有省属院校唯一的艺术类教学实验中心,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各类设备和仪器,能满足美术学及艺术设计实验、科研、教学的需要;有独立专业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藏书;有被成都市文联命名为“成都美术馆”的西部地区美术院校中最大、最完备的院内大型现代美术馆,作为四川及成都地区艺术作品展示基地,多次成功举办了中外各种展览,成为教学成果、实验成果的直接展示基地,为学生们进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内美术氛围良好,有利于各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 美院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是 2008 年在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原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演变而来。原专业 1995 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2004 年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省级特色专业”。通过多年来美院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川师大美院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美术教育专家教授以及大批有着丰富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的美术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教师学者,美院目前有专兼职教师 150 余名,其中包括外籍外聘教师 2 人,教授 16 人、副教授 10 人,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近万人,为省内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美术教师教育广泛的人脉资源。川师大美院的教师们整体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相对年轻化,这样的年龄结构容易激发更强的创新热情,作为美术教师教育的执教者,拥有比较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寻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多方面的功能。

..........

2.2 美院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15专家教授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美院集聚了很多具有丰富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其中专门从事美术课程资源研究的专家教授就占了一半,这些专家教授都有丰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经验,而且其中有很多在美术教师教育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以系主任陶旭泉教授、吴丹教授、李世菊老师为最典型代表。其中陶旭泉教授在美术学的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比如:《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问题与构想》、《论项目管理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羌族民间美术传承与美术新课程实施互动研究》等,其中参与编制的《美术教学论(二十一世纪高师教材)》已经被陕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用作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材,在美术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力。陶教授从 2008 年至今一直主持川师大美院所承办“国培”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同时也去往全国各地指导当地的国培计划,参与教育部相关美术教师教育文件的制定。吴丹教授编著《简笔画基础教程》、《大学实用美术》等美术教育书籍,其中《大学实用美术》被省内外部分高校用作素质教育通识教材。李世菊老师从教师素质、实践实训、基础教育与高师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撰写了大量具有现实启发性的文章,如《高师美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试论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关系研究》、《高师美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教师素质应成为美术课程第一资源》。

.........

3 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及其对美院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 12

3.1 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认识 ....... 12

3.2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 12

3.2.1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 12

3.2.2 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 ......... 13

3.3 对川师大美院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 14

3.4 美院教师教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 15

4 川师大美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9

4.1 校内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 19

4.2 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 26

4.2.1 不拘一格的本土物质文化资源开发 ..... 27

4.2.2 学用共进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 33

4.3 川师美术课程资源信息化开发利用 ........ 37

5 结论 ...... 40

4 川师大美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的指导纲要来看,是培养具有基本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促进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可将新《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作为指导,充分分析和掌握新《美术课程标准》对新时代下美术教师基本素质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于教师培养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把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的指导意见,共同作为促进美术课程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依据。

4.1 校内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照上述标准教育部给出的解读标准和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办学特色、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在校内美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层面上主要可包括四个方面的举措,即课程的具体设置、课程教材研发、教师资源的建设、学生资源的利用。

.......

结论

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仅是为对应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学水平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手段。随着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全面推行,现代化的美术课程教育需要积极开发利用有利于新时代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海量课程资源,并且不断的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美术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立足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为研究案例,对于目前川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最后在对川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主要从校内资源开发、校外资源开发以及信息化资源开发三个途径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庞大工程,离不开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和教师团队的合力作战。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开发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展思维方式;学生研究主体应具有较强自主意识。近些年来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鼓励地方院校结合地方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地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应结合川师大现有的资源,进一步完善改进,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师资、学生资源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完善。我们应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举全院师生之力,进行广泛的资源收集整合;逐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将大量的课程资源做包括数字信息化在内的多途径开发保存,完善课程资源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有机建设体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1 “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理论基础

我国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学校教育就一直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从 2011 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①来看,与旧版《课程标准》存在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以往的教育目标很重视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而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将教育目标更多的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来。因此,“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1.1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创作”的界定

2011 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课程基本理念有着这样的描述:“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②。“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③。并且进一步提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④。这些都足以表明,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创作”教学。通常提到“音乐创作”,人们都会与音乐中的“作曲”相提并论,认为只有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才能称之为“音乐创作”。然而,这个观点是过于偏激的。 音乐美学中,对“音乐创作活动”是这样定义的:“音乐创作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开端与基础”⑤。音乐创作不仅仅是指将构思好的音乐写在五线谱上的这种创作行为,也包含了一些没有真正记谱的各种创作活动,例如:我们通常所遇到的钢琴即兴伴奏。演奏时,只有旋律不完整的乐谱,演奏者通过和声织体、和弦等各个音乐要素的构思与组合,即兴的为乐曲配上伴奏。虽然没有将伴奏记录下来,但从本质上来讲,与作曲家们所进行的创作活动是一致的,都可称之为“音乐创作”。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民间口头流传音乐。口头流传音乐很明显是没有进行记谱的音乐,甚至我们无从考察其创作者究竟是谁,但传承者们依据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将原有的作品加入新的元素,从而实现自我的“音乐创作”。当然,通常我们所说的“二度创造”①也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方式。其实一首音乐作品,作曲家将其创作出来后,由他人进行演奏与欣赏,这些演奏者或欣赏者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思考,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意味,也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再度创作”。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具有狭义和广义上的两种概念。狭义的音乐创作“仅仅是指音乐最基本的音响结构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作曲”。而广义上的音乐创作不仅仅只包含作曲家或人们的“作曲”行为,“它还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音乐的演奏、演唱也是一种再创造的音乐创作”③。简而言之,在音乐实践中的即兴性、再度创造的活动也可称之为“音乐创作”。

..........

1.2 “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21 世纪以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满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重要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人民教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尤其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教育。音乐学科被认为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音乐创作”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随着 2011 年版的《新课标》颁布,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专家与音乐教师都将“音乐创作”教学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将课程性质划分为: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个方面。其中对“审美性”有着这样的描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技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④。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第二条便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①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同样强调了音乐课程对于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价值,并将旧版的课程标准“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②。

.......

2 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及分析

虽说在中小学实施“音乐创作”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创作”教学的形势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既有学校的不重视、教师本身能力的有限、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匮乏,也有客观原因,例如:我国的音乐教育基础薄弱,人口基数较大,不能与西方国家的学校音乐教育相比等等。因此,本章节笔者将对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现状研究、教材分析、教学课例的解读,从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为更好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1 中小学 “音乐创作”教学的现状

笔者通过自身的音乐学习经验和音乐教育实习经验,对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创作”教学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预估: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能够上满整堂“音乐创作课”的微乎其微;而在常见的欣赏课、唱歌课、器乐课或是综合课中,有部分教师会设计几分钟到十分钟的“音乐创作”教学内容。由此可见,“音乐创作”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中较为缺乏和少见,是一个音乐教学的盲区。教材被视为教育中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媒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补充教学的作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常见音乐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简称人音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实验教材。使用率最多的就是人音版实验教材,因此本节中所分析的音乐教材为此版本。 “音乐创作”版块在人音版的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兴律动(例如:“随乐曲跳一跳”、“随着音乐做动作”等)、即兴伴奏(用小乐器或敲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即兴编创(为歌曲编创歌词、舞蹈、音乐情景短剧,改编乐曲或旋律等)、即兴创作(创作音响、节奏、旋律或自己的歌)等。

........

2.2 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调查,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现将突出的问题总结如下: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作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屈指可数。许多教师表示喜欢并尝试过音乐创作,但创作的内容一般为创编歌词、音乐短剧、舞蹈和简单的儿歌等。《新课标》中规定:7—9 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创 4 至 8 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如果教师本身的创作能力不能在此要求之上,那么就大大增加了创作教学的难度。调查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会运用到简单的歌词、节奏、旋律创编,或是编创音乐情境小短剧、舞蹈等,但能引导学生创作音乐小曲的却寥寥无几。如此这般,影射出的不仅是当代教师“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过于局限性,照搬教材甚至连教材内容也无法完成的不在少数。教学内容可分为:教材、课堂以及课外三个部分。多数教师会在课堂上完成教材规定的创编创作题目,将其视为任务来完成。这样的“音乐创作”教学怎能推陈出新?怎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与兴趣?除了教学内容的单调外,当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半开放式”的命题创作(即给出一定的音乐素材,学生有选择性的“音乐创作”),因而创造性、创新性相对较低。学生无法从这样的课堂上得到真正的音乐释放,发自内心的进行“音乐创作”。

.........

3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 ...........26

3.1 增强中小学生“音乐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26

3.1.1 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对学生进行音高、节奏、速度..........26

3.1.2 培养良好的视唱及记谱能力 .....26

3.2 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能力及教学能力 .......... 27

3.2.1 提高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及教学能力 ..... 27

3.2.2 提高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创作及教学能力 ....... 28

3.3 完善中小学“音乐创作”的教学内容. ........... 28

3.4 突破传统中小学“音乐创作”的教学方法 ..... 32

3.5 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课例设计 ........... 34

3 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次对郑州市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笔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但也同样得到很多启示。针对以上才出现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提供有效对策。

3.1 增强中小学生“音乐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最关键也是最难之处就在于,学生能够独立或在教师帮助下进行音乐写作,也就是在书面谱写出自己的创作。这就需要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即乐理知识、视唱及记谱能力。乐理是音乐教学中是相对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不容易接受,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因此,教师应利用生活常识或是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音高教学时,可以让孩子们敲击生活中的物体,自行探索声音的高低;进而加入有音高的训练,如找出 7 个高低不等的学生,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依次给予昵称“do、re、mi、fa、sol、la、si”,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各个音高。节奏的训练,可以通过走、快走、跑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的训练;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利用停下站立、半蹲、蹲下来表现十六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通过联想的方式建立起音值的概念。在高年级,则可以在原有的感性认识上,进行反复的运用和书面练习,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

结论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近年来全球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的焦点之一。“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将“音乐创作”教学贯穿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以即兴音乐创编为基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助,使学生达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音乐创作的水平。这不仅符合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有相当深厚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法;美国本土的综合感音乐教学法等。无论从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还是音乐教育学来看,对中小学进行“音乐创作”教学都是可行和必行的。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即兴模仿、即兴编创、即兴表演和音乐创作,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力、创造力。 通过对郑州市部分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现状调查,笔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前在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情况。通过整理分析数据,笔者从中发现了一些教学亮点和教学盲点,针对突出和较普遍的问题,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能力及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小学学生“音乐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合理化的建议。并选取中小学音乐教材(人音版)中的内容,设计课例,希望能为广大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我国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发展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学校的重视、家长的配合、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接纳程度都是直接影响“音乐创作”教学成效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进行“音乐创作”教学,因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正确借鉴和应用西方优秀的音乐教学法,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和总结,找出更多好的方法和策略,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发展,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导 论

全球空间作为地理位置的概念正在普遍地扩大,政治共同体(如欧盟)、经济共同体(如亚投行组织)和文化共同体(也包括精神共同体以及具体衍生的形式,如大学发展联盟)以及科学共同体(如高校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等观念开始大规模涌现,紧密联系着、共生式发展的全球社会/世界共同体已经形成。随之,人们在理解地理空间①及其文化现象时显然比以往更加复杂了。这一过程,就是“全球化”,它“意味着空间障碍在不断地被克服,地球上的人类生活越来越紧密地相互交织”,而且它“只能是一个过程,它绝非一个最终的现实,谁也无法预测这个进程将会在哪个地方终止”。②处于某一地理空间位置的事件、人物和时间等等,不仅与其空间内部的其他要素发生关联,而且与整个外部世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整个世界进程中,事物/介质与事物/介质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是建立在生产力等物质基础上的最为关键动力学因素。之于“空间”的全球化动力,国家与国家、地方与地方的“交通史”,是辨认注重共同体形成的历史主体因素。在当前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新丝路”、“高铁外交”和“亚投行”等都展现了主动的、经济自信的姿态,这与160 多年前以“现代性阵痛”(鸦片战争)被动纳入世界体系有了本质性的差异。伴随着 1970 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中国一方面取得了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傲人成绩,同时也将汉唐以降的文化开放传统加以弘扬。其中,中国高校与国际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深入。作为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古时期的日本向中国派遣唐史、清季民族危机中借助庚子赔款开启的清华留美、当今的孔子学院建立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世界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的镜像比对显象化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留学生教育实际上是“以洋为师”(法国、日本、美国)的思路,表达了快速现代化的想象,体现了由内向外的“输出—反哺”的模式。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展开,则是教育交通史的另一支,它在当前中国战略性崛起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选择与改革背景中凸显了出来。

21 世纪,“生态思维”在世界全球化加剧而形成彼此依存的整体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得到了关注,而环境退化、物种凋零、人口爆炸和生态失衡等“现代病”的集中爆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的反思。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历史命运,与“生态共同体”联结在了一起。由此,生态问题成了几乎当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生态学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生态学甚而获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③可以说,生态危机的出现与解决,需要“生态思维”加以“生态治理”,更为关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生态治理是全球化话语下善政与善治的新体现”④,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如此,小至一个学校及其教育系统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进行体系化研究,并实现其生态最优化,促进其质量提高和整个高等教育变革,是兼具时代性与全局性的课题。

..........

一、研究缘起

世界范围内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留学生教育活动,具有极其久远的历史,但是零散性的,真正大规模、体系化的留学生教育借助了近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才出现。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其先导是商业资本主义,紧接着才是工业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展而不断发展,这是世界史所热衷叙写的主线:“万国博览会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彻底革新了修的生产体系,且已处在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体系的进程中。在 19 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在英国巩固了其根基,并开始征服整个世界。”⑤而在当代,虽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要素淡出,但以资本主义带动的全球化彻底胜利了,甚至使世界成为了“地球村”。研究留学生教育必须坚持世界性的视野,但中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显然并非是线性的而是更加的立体和复杂。出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想象,中国留学生教育与传统资本主义诱致是相一致的。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本土化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内生动力,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也就需要敏锐地把握中国的本土性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时代背景

处于全球社会的国家与政府组织,从所未有地面临着经济文化的打击,21 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悲观主义”,正如之前的“新千年恐惧”。当前经济文化症候,既有着社会转型的困境,也面临着重振快速发展活力与可持续复苏的历史任务。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福柯悲泣人也死了之后,福山也认定历史已经终结,他直言:“历史不是各个重大事件的盲目堆砌,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人类关于对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的本质就是在这个整体中自我发展起来并产生影响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出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这个现实世界的世界,或者未来世界没有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来体现对当今秩序的彻底改善,我们就应该承认历史本身已经走到了尽头。”⑥与全球化所展示的图景不同的是,在整个世界生态系统中每一个链条,都悄然发生着悸动和分裂:“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秩序的混乱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随着一种新的生产过程取代另一种生产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种无情的现代化进程。”⑦跨过现代性/现代化的陷阱,或者说是全球化的陷阱⑧,已经成为世界共同体成员必须审慎对待的普遍问题,必须要思考重新寻找出路、抓住转机重新出发。 从 1950 年代开始,中国便明确将“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并保持着几十年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骄人成绩,1992 年的经济转轨以及 1997 年经济危机成功规避的经验迅速使得中国壮大为世界级经济体。但经济的繁荣并非一定带来文化的兴盛,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终究抵挡不住严峻的现实条件,80 年代末巨大的历史‘震惊’尚未平复,90 年代接踵而来的市场化大潮更加猛烈地拍打、冲刷着人们的思想、伦理和感情底线”⑨。因此,自 1990 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信仰在逐渐打破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之后却又陷入了更深的现代性焦虑——金钱、市场、资本以及电子传媒与消费主义的联合,使整个社会迷失了,道德秩序前所未有地崩解,工具主义/工具理性在整个社会急剧蔓延,这似乎又进入了全球性的现代化危机。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价值转型与改革的诉求

追求教育的独立性,或许并非不是对教育具备或不具备独立性前提的审思,而是对于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现实情形的带有倾向性主张的判断——“教育获得应有的独立性”。在 1840 年的船舰大炮让中国被迫性地打开国门,这种战争与压迫式的“现代性阵痛”就一直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历史。1872 年 8 月 11 日,30 名拖着长辫子的儿童在上海黄埔码头,经由渡轮踏上去往美国留学的征程,“以洋为师”的现代性想象正式得到了实践层面的落实②,但这与 30 多年前的战争一样,也是充满着恐惧,即使这一次旅程明显包含着“拯救中国”的民族主义关怀。马克思对近代中国这样判断:“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③特别是这种“新鲜空气”背后的战争与殖民的扩张,也逐渐使得中国要救亡图存就必须走出国门学习,即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说呼吁的“开眼看世界”。应当说,出于现代性焦虑的现代化,推进了国家的开放,而这正是进行国际间教育文化交流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及留学生教育的独立性问题。虽然说由近代内向外输出的“外向型留学生教育”(或者说“海外留学生教育”)一开始就有着工具性的诉求,但这种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构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因而才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只不过留学生教育的本体价值受到了削弱,必然会影响留学生教育的独立性及大规模开展。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也同样是出于对新生共和国的呵护,对留学生教育也赋予了诸多政治性的想象,但也在极大程度上保持了留学生教育的独立性,即以保持民族独立与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国际教育交流的基本主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的深入,中国在看待留学生教育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留学生教育需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既要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也要重视本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第二,“走出去”的海外留学生教育在经历了数量爆涨之后转向了质量的提高,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始终强调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促进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目标”①,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逐渐从政治性诉求回到了文化性、“教育性”的诉求;第三,无论是海外的留学生教育,还是本土性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其实践合法性和价值彰显必须服从于国家建设的需要;第四,作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隶属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子系统和有机部分,已经被认识到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是紧密相联,而不是纯粹的“政治外交事业”或“经济利益工具”。

........

三、研究现状 ...... 13

(一)教育生态研究的基本主题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13

(二)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维度及其核心议题的研究 ...... 15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考察 .... 16

(四)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梳理 .......... 17

(五)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问题及其破解策略的研究 ...... 18

(六)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环境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 20

四、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 20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21

(二)研究立场与方法选择 ..... 23

五、立论基础与总体思路 ........ 32

(一)论文立论的理论基础 ..... 32

(二)论文总体思路的说明 ..... 43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优化:原则、策略与国际经验

来华留学生教育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既受制于诸般客观因素,也源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无论如何,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将近 70 年时间里,其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其价值与实践地位也在日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全球化竞争日益剧烈的形势下,强化对外交流、促进国际理解、提高教育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水平的呼声也逐渐成为国人的基本共识。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期,越来越彰显综合改革与整体改革的生态治理思维。不可否认,“教育学者如果缺乏介入意识,始终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教育实践,就有可能使教育理论因不具有实践适切性而失之虚空;如果没有清醒的距离意识,模糊了学术研究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就有可能消解教育学者在审视教育问题时本该具有的冷峻的批判意识和超拔意识”。①本研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生态学的理论建构和系统考察,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是试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基于此,在本章中,就需要根据生态学的具体原理和教育的规律,对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一些原则、宏观策略、国际经验等关键性/方向性的问题作分析,并以探索其生态优化的总体路径。

.........

结 语

1840 年,中国被迫地纳入一场“现代性的阵痛”——鸦片战争,就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新中国建立以来,这种被动参与世界交流与交往的历史彻底结束了,中国主动参与世界体系的自信姿态开始得到彰显。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产物,中国的留学生教育无论是从“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绩。就作为“引进来”或者说对外开放的一种特殊文化交流形式,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见证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1950 年,中国接收了东欧五国的 31 人来华留学生,到 2014 年遍布全球 200 多个国家的 37.7 万人,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将近 70 年的发展史表明,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国际和平形象的塑造,同时有利于促进国际之间的理解与交往。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动态发展的整体。以当今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性的生态系统,不同与不同的生态要素相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图景。1935 年,自从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首次明确提出“生态”的概念,此后“生态”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生物学和环境地理学的层面,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思维架构。可以说,在当前的 21 世纪,“生态思维”在世界全球化加剧而形成彼此依存的整体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得到了关注,而环境退化、物种凋零、人口爆炸和生态失衡等“现代病”的集中爆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的反思。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历史命运,与“生态共同体”联结在了一起。由此,生态问题成了几乎当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生态学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日益交叉融合”, “生态学甚而获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① 本研究就是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来审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概念,一方面是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看成是客观的、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以生态的思维、立足教育的立场去梳理、反思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试图彰显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生态思维”,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未来变革的路径。因此,在本研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体系化建构,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回应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样貌、基本价值和现实状态,并挖掘并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生态学思想资源。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女性艺术不同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指由女性发起的一场为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男女平等,跨阶级跨种族的社会运动。女性艺术,则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下产生的一个派别,它是指女性艺术家创作出的带有女性独特视角的,表达女性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的艺术作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传入到中国,它如一阵春风唤醒了还在沉默中的中国女性,并在中国的土壤中萌生出本土化的女性艺术,它不会像西方女性主义一样激进的去和男性“宣战”,而是更多的添加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与温和。 但将女性艺术提出时,会有人质疑“艺术是否有性别划分”,当然我们在观赏一幅作品时并不会在意创作者的性别,但作品中流露出的个人风格与情感恰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性别特征,女性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男人偏重关注社会使命,女人则偏重关注家庭使命,所以相对于男人社会化、政治化的作品,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更趋向于私密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写真。作品的差异化正是男女两性差异化的体现,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无可厚非,但其因生理差异被社会制度、习俗、观念等规范划分为两类,形成了“社会性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认为女性的性别角色和身份意识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构建,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被社会逐渐划分在附属的地位。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史实质是由男性主宰的历史,社会制度的拟定也是以男性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女性则被定格在“闺阁”之中,或是被抛弃在“道德”之外。女性艺术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这种从属的观念一直伴随着她们并影响着她们的创作,徐虹为此分析:“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关女性应有品质的观念影响深远,而且在思想和心理上内化为女性的自觉。新中国建立后,宪法有关男女平等的规定,也无法彻底解决社会心理层面两性不平等的问题,这些,对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必然是深远的。”[1]显然,社会性别的划分导致两性中的不平等问题,而客观因素的改变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既然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为了解决两性不平等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从后天教育中改变这种观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中国的女性主义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女性主义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更多的是由西方著作翻译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逐渐被大众知晓,耿幼壮在 2003 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是中国最早的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著作。 接踵而至的女性艺术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国清代女史家汤漱玉就曾编著《玉台画史》,这本著作收录我国古代 201 位女画家,是一部考察女性画家极为重要的史料书籍。书中记载自原始社会至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画家,追踪她们为人类为社会留下的宝贵的女性绘画的足迹,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中另一半边天的空白。陶咏白、李湜合著的《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是一本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女性绘画史。廖雯的《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分析了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表达方式。徐虹所编写的《女性:美术之思》结合古代与现代的女性艺术,对其进行深入解刨和分析。 从社会性别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与性别的关系,并进而研究女性主义教育观,肖巍的《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一书中,就借助女性主义哲学观的视角分析教育的价值与方法论,并且以哈佛大学为例分析高校中针对性别开设的课程和意义,启示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去做。查啸虎和陈玉梅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中发表过一篇文章《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文章主要讨论学校教育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并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女性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除了关注学校教育平等的文献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中刊登过一篇文章《女性教育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从人的意识出发,论述要实现男女平等不仅在客观因素上要实现平等,还要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实现平等,要树立平等意识,增强女性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我国对女性艺术的研究和女性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将女性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至今还很少。

.........

2.从女性绘画到女性艺术

2.1 女性主义的兴起

生命是一种延续,是繁殖的需要,这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目的。为了繁殖,两个异体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两个异体代表了性的差异,精子与卵子所带着不同的染色体,它们的结合不是为了区别性,而是为了产生个体,这个个体具有性别特征但不具有任何性别特质。生命的起源本就如此,它是平等的。 但激素的作用决定了两性的体质,男性强壮、魁梧,女性柔弱、纤瘦,而这种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两性的社会属性,女性气质决定她们理所应当的成为“附属品”。儒家主张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道家用“无为”培养女性逆来顺受的思想,佛教教化女性将未来寄托于“来世”,用此虚无缥缈的寄托作为她们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慰藉。 女性天生就是弱者,但这个社会需要强者去做霸主,恰是男性,他们帅气、威武、勇敢、坚强??他们可以操控这个世界,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父权社会,而弱者只能是他们的附属品。有人会说她们是如今的半边天,她们可以参政,可以工作,可以接受教育,可以享受人身自由,这是社会的解放,是人类的进步。但如若没有禁锢何来解放,没有滞后何来进步呢。女性为了争取这些权利与父权制社会的强大力量做着抗争,但换个角度,这种以争夺为基点的方式已经带有了男权社会的特征。两性的分歧与争夺,这种不平衡差异的起点是何时开始的呢,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原初来分析。

......

2.2 女性绘画到女性艺术的发展

女性绘画从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女性画家创作的绘画作品,如果从绘画的题材和角度思考,表现以女性为主的绘画作品,无论创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女性绘画。综合二者,可以概括为女性绘画是由女性画家创作,并且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现女性的生活体验与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绘画。 女性艺术则是于九十年代才出现的称谓,虽然这是新兴的词汇,但她的存在由来已久。在西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二十世纪,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但由于受到父权社会的压迫,她们无法在历史的洪流中与男性艺术家齐头并进。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与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终于可以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女性艺术也因此出现。中国的女性艺术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女性绘画,但也为数不多。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开展自己的女权运动,她们更多是借鉴于西方女性主义的经验,并与自己的特征相结合,所以中国的女性艺术更带有东方女性的气质。

..........

3.女性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3

3.1 存在的问题........ 13

3.1.1 艺术中的性别化差异 ...... 13

3.1.2 社会性别下的不平等问题 ........ 13

3.2 性别与教育........ 14

3.2.1 概念的理解 ........ 14

3.2.2 教育理论 .... 15

3.3 女性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16

3.3.1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 16

3.3.2 必要性 ...... 17

4.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9

4.1 问卷调查分析...... 19

4.1.1 设计目的: ........ 19

4.1.2 设计思路: ........ 19

4.1.3 问卷调查对象及人数: .... 19

4.1.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19

4.2 研究结果反映的问题...... 23

5.女性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 27

5.女性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

案例一《女性艺术的魅力》

教材分析:人类由两性共同构成,中西方对两性出现的缘由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记载人类最早出现两性是在《圣经·创世纪》中,耶和华用尘土创造了男性亚当,而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性。中国则流传着女娲造人的说法,《山海经》就记载女娲用黄土捏泥人造出男人和女人。这些传说代表着先祖们对生命的敬畏,但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西方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由男性的肋骨幻化而来,东方则将女娲视为女神,女性为造物的主导,这也是人类最为短暂的母系时代,随着封建时期的到来,男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此父权制度成为世界的统治标准。 男性长期的统治地位,主导着社会的价值标准、评判标准以及道德标准,他们至尊的优越感使得女性只能依附他们,甘愿被藏于深闺之中,埋没自己的才华,牺牲自己的价值。如若没有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为此抗争,也许我们今天就很难看到历史上留过痕迹的伟大女性了。 从绘画领域来看,虽然我们挖掘出一些历史上有记载的女性画家,但就其数量和名望远远不及男性画家,这就是琳达·诺克林提出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而如今我们要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培养学生建立平等的观念,使男生减少天生的优越感,使女生获得自信和独立。

.........

结语

女性艺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促进女性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创新,作为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知识的普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与交流,而女性艺术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女性亦是如此。但社会的差异性对待与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屡见不鲜,这不仅需要社会的重视,更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性的社会性别意识。 作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他们才开始建立社会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就更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对待性别差异,通过教育使他们建立平等的意识。美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而且培养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感知与情感的体验。将“女性艺术”作为课程资源传达给学生,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女性艺术的非凡魅力,给他们建立女性的榜样,更能促进他们对性别平等的观念。但要达到最终的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教学实践,并且需要美术教师的认同与付出,要实现性别平等,不止要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更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去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两性的平等,社会的和谐。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一 相关概念

目前对美术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美术治疗、艺术治疗与绘画治疗的三者的定义亦没有明确的辨析。查阅我国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一书中把“art therapy”译为“艺术治疗”,将之划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艺术治疗即指通过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而广义的艺术治疗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①。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模棱两可的译法造成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同样是探讨“绘画”方式的心理治疗,在相关数据库中,有的文章用“艺术治疗”,有的用“美术治疗”,有的用“绘画治疗”。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大致一致。可见人们更加习惯于用“艺术治疗”和“美术治疗”来表达与“绘画”有关的治疗方式。当然,这也是因为在“美术”的各种表达形式中,“绘画”仍然是占主要地位的,而其他的艺术媒介则很少被使用,故而在本文中统一以美术治疗一词槪之。 经总结在美术治疗方面相对发达的国家对于该概念有如下几种定义: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在划分方式上多种多样,从接受的年龄、到提供教育的场所、再到美术教育取向的不同都能进行③,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美术教育是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术教育目标,选择与组织美术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计划并予以实施的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和美术课外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程是使学生得以抒发情绪,增强自信,升华情感的课程④。这也为融入美术治疗手段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依据。

........

二 选题的缘由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关注力度的加大,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⑤。国外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16.79%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少年(初中生)为 13.76%,青年初期学生(高中生)为 18.79%⑥,并且伴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国内方面,根据 2013 年中国心理学会的调查,抽取的全国 22个省中,据初步估计有三千多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⑦。可以说目前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学生全都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压力,从这个角度讲,尝试将美术治疗融入普通美术教育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同时,选择“美术治疗”为选题是也是出于对当前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思。根据前面提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从当今的美术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依旧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趋于单一,过分注重技能教学等方面的不足。其次从教学主体来讲,目前的美术课堂中关于调节学生心理状态,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这方面的课程内容依旧不多。很多相关的美术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试图通过了解绘画治疗的特色,从而实现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融合。并着力探究将美术治疗的原理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情境下的可能性与价值。

........

第二章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背景

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海南省的中学里面小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关注。比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每年会举行数次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学生缓解各种压力。同时也存在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把全部关注集中在学生学业情况的现象。当今美术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依旧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学评价方式趋于单一,过分注重技能教学等方面的不足。

.........

二 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及对象

从 2014 年 5 月-6 月,对海南中学、海口实验中学、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美术课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海南省海口市的中学生、家长、以及一线美术教师等。

(二)调查方法

采用访谈、问卷以及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等形式进行调研。 1、对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美术治疗融入中学美术教育课程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 2、对学校师生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将美术治疗融入普通美术教育的可能性。

(三)具体实施步骤

1、对学校师生发放关于美术治疗的问卷调查(见附录 1),深入了解将美术治疗融入普通美术教育的可能性。 2、对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美术治疗融入中学美术教育课程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感受。 3、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

第三章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 ....... 17

一 实验研究方法和思路 ...... 17

(一)研究对象 ...... 17

(二)研究目的 ...... 17

(三)研究方法 ...... 17

(四)研究工具 ...... 17

(五)研究设计 ...... 18

二 前测量表数据统计 .......... 23

三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的教学实验环节 ........ 23

四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44

(一)前后期 SAS 与 SDS 量表分数结果比较 .... 44

(二)课堂参与度数据统计 ....... 45

第四章 研究过程的反思和对策 ........ 47

一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研究的过程反思 ...... 47

二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实施建议 ........ 47

(一)研发将美术治疗融入高中美术的校本课程 ...... 47

(二)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渗透绘画心理分析 .......... 48

(三)将课堂重点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 48

(四)尝试消除青少年的绘画障碍,激发其绘画热情 ..... 48

(五)尝试更多的去运用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 49

第五章 结语 ..... 51

第四章 研究过程的反思和对策

一 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反思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从前期的调查研究到后期的实验研究都尝试尽我可能的去完成。此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我的预期。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时由于自己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完整阅读并翻译的外文资料只有十几篇,所以可供参考的实践资料十分少。 在中期调查研究阶段,由于自己学业与工作繁忙所以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不够充沛,采访的老师数量与问卷发放的数量都相对局限。 在后期实验研究阶段,由于实验班的人数众多,而自己两个月的实习期过短,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而不同的学生在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内容和动机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研究过程中我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观察。同时作为实习老师,自己美术课在课时量上并不能够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效果。凡此种种,都给此次研究带来了遗憾。

....

结语

本研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究了将美术治疗融入高中美术教育的可行性。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材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从一开使确定美术治疗这个选题是因为自己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考取过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证件,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在实施研究之后开始的一路我都是在持续学习中,如何将心理学专业的美术治疗体系比较趣味性的结合进学生的美术课堂活动中去不是一件易事。从一开始的文献阅读,到之后的调查研究以及最后的实验研究都耗费了我很多努力。 未来的美术教育应该强调青少年的审美体验和内心体验而不是过多从技术层面去考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美术治疗在调节学生焦虑与厌学情绪和情感表达方面无疑有着卓越的成效。同时在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中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亦可以有效的帮助推进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