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8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范文,教育论文,顾名思义,“论文”是指专深而有系统的学问,是指研究、讨论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教育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教育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一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并且国家于 2010 年 7月又正式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意味着,自此民办高校又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要素,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主体和核心。民办教育相对于公办教育而言,还是一个较稚嫩的形式。 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①在 2010 年 7 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②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所新升民办本科学院而言,教师是学院能够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实现自身的稳定持续发展,学院应充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由于学校刚刚升格,之前满足专科需求配备的师资队伍存在大量的问题,与现有教育层次水平不匹配,比如:有师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评审“论资排辈”、教学管理机构不完善等教育管理的问题,也有流动性大、科研能力薄弱、职业道德欠缺、教师心理不稳定等教师自身问题,这些都是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民办新升本科院校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要素,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主体和核心。民办高等教育中的教师素质是其立足于高等教育中的关键,所以必须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现状,对比差异,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准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才能更有效果的解决师资建设问题。 河南 C 学院,是在原民办专科层次院校的基础上,于 2014 年 6 月份新升格为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没有完全的“公益性”,在这一新的过渡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支在结构上合理,机制上健全,并且能适应未来高校竞争、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然而,从民办专科向民办本科办学的转化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将要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刚刚升本,现有的师资状况明显不能适应本科院校办学的需要。所以,本文以 C 学院为例,来研究新升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建设问题。因为在学院处在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也给予了相应的对策分析,这不仅应用于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其他民办专科高校也将是一个有益的探讨。 本文将结合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研究探索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再结合 C 学院的个案分析,最终探索出在师资队伍问题上应采取的措施。本文分析了民办本科院校新的理论发展定位,探讨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发展目标,努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改革带来积极的作用。

.......

一、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民办本科院校,是在先前民办专科的层次上升格上来的。专科层次的师资力量跟本科比较起来,非常薄弱。而对于刚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而言,目前的师资力量是无法满足本科层次的教学发展要求的。因此,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教师对于此类院校而言势在必行。此类院校也已经适时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人事进行合理的管理。此外,也引进人才,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鼓励攻读硕士或者博士。总之,在提高教师队伍的层次水平上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上有所优化。然而,百密一疏,再加上民办教育一直以来发展中存在的历史原因,使当前师资队伍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就以河南C 学院作为个例研究,来探讨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河南 C 学院由 1998 年建校,2003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专科学校,属于高职院校;进而,2014 年元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5 月获得教育部批复正式升格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此期间,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 2003 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们经历了一次层次的转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也在管理层面上向高职院校发展转型过一次;第二次是 2014 年学校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此次转型,对学院的管理升格和教师队伍的更高水平升格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上下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其列为学校的“第一工程”。河南 C 院校作为新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民办院校的一个代表,其师资队伍的现状具有民办新升本科院校的普遍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年龄结构

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普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即在民办院校现有教师队伍当中,从其他院校引进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年轻教师的比重有日益加大的趋势,中间年龄层次的有经验教师占比例较小。这种结构也没有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而改变,反而失衡现象越发严重。C 学院专职教师的总数为 350 人,整体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从表 1-1 可以看出,50 岁以上的专职教师有 70 人,占全院专职教师总数的 20%;40-50岁的专职教师有 36 人,占全院专职教师总数的 10.3%;30-40 岁的专职教师有 76 人,占全院专职教师总数的 21.7%;30 岁以下的专职教师有 168 人,占全院专职教师总数的48%,数量很庞大。

..........

二、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民办新升本科院校,顾名思义,它的前身自然是民办专科院校,由于长期从事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再加上学院刚刚办本科教育时间不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还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于本科教育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实际需求。通过对 C 学院师资队伍现状的一系列调查分析,总结了以下的几点主要问题。

.......

三、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素养整体提升的对策 .......... 29

(一)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 ....... 29

(二)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自身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 ........... 30

1.转变教师管理理念,对教师人性化管理 ..... 30

2.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 ..... 30

3.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 ......... 31

(三)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要全力提升师资队伍素养 ........... 32

1.改善师资结构 ......... 32

2.重视应用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 33

3.推行“双师型”制度,重视“双语”教学 .......... 34

(四)教师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 35

1.按照本科教学的要求进行自我定位 ..... 35

2.提高师德水平 ......... 35

3.树立竞争观念 ......... 35

三、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素养整体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4 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和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①《规划纲要》提出依法保障平等权利,特別强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②。 现如今,就外部管理机制而言,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种不完善的机制,不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非常不利,如今已经产生了诸如民办教师流动性大、心理不稳定等一系列消极因素。因此,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引起重视,严格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规划纲要》的精神,高度支持民办高校发展,高度关注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职能,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和获得应有的待遇。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教师要实行同工同酬,从制度的层面上,来保障民办高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比如:上海市就明文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与教师、职员订立聘用合同,建立聘用关系。发生人事争议的,按照《上海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并且《处理办法》对前述问题都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处理。

........

结 语

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民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新升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 C 学院(一所 2014 年新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的师资状况,主要对民办新升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通过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进行佐证,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对策。这对于今后研究民办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问题,甚至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都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研究此课题,笔者产生了一些感悟:首先,办教育者要有强烈的教育观念、人文观念。教育的成果具有延续性,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还要有合理的结构分配。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资金来源的问题,办教育者一定要有“去企业化”的精神,不仅要提高生源质量,更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关注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提高“硬件”,还要注重“软实力”。其次,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它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社会在不断的转型发展,教育的定位也顺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发生着改变。民办教育已经完全走向职业化教育、应用型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队伍的定位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要摒弃旧的思想,抛开死教材,要先与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重在应用,要相应的走出学校,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再把最实际、最应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笔者虽然得到一些感悟,但是由于自身以及条件的限制,对于某些问题,比如:教师的健康心理、民办新升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步奏或操作等问题,仍然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有过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师资,才会有优秀的教育质量,就能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二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2013 年教育部统计公告显示,全国中职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07.46 万人,就业学生 588.07 万人,就业率为 96.81%。各大类专业就业情况如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为 90.98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8.47%;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为 83.63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6.98%;司法服务类毕业生人数最少,为 1.38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0.28%。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加工制造类,达到97.67%;其次是资源环境类,达到 97.65%;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类、财经商贸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平均就业率在 96.68%以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②由此可见促进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部分中职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精、思想状态不好、求职目标不明确、求职技能不高等问题,导致中职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即使勉强找到工作岗位,薪资水平也比较低,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事业制度的不断变革,就业形势显得愈发严峻,中职生的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调查研究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就业、稳定就业。

.......

二、研究意义

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地位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们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想实现中职生顺利就业,就必须从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潍坊某中等职业学校 2014 届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对长期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和相关企业进行现场访谈,分析其中的数据,从而总结出近年来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这将对中职学校适时调整办学方针,明确办学思路起着积极作用。另外,目前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就业指导、就业市场等方面,缺少对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本课题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职工就业前的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7]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也主要偏重于那些生产及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特征归纳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学管理以及文化塑造,这四种特征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存在并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作了理论上的界定。

.........

(二)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论个人或组织,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自觉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涵盖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心理承受力等各项个人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总体看来,就业竞争力,就是指在职场上能够优胜于对手,并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把握机会、赢得赏识的能力与优势。

...........

二、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胜任特征”这一概念起源于古罗马,当时并未获得公众与社会的关注。直到 19 世纪末,我们才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研究和运用胜任特征。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胜任特征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当时“管理科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时间动作分析”。他通过“时间动作分析”研究,将一份复杂困难的工作层层分解,拆分成一项项容易的步骤,以这些拆分出的分项,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高低的依据,以此识别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一个人能力的测验与考核。在泰勒的这一研究中,胜任特征可以归纳为一个人的灵活性、持久性、力量以及体能等各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技能或体力要素。泰勒的这一研究,对后世影响甚远。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工作分析法很大方面就是来源于泰勒的这项“时间动作分析”研究。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胜任特征模型主要包括的三个要素,即胜任特征的名称、胜任特征的定义(指界定胜任特征的关键性要素)和行为指标的等级(反映胜任特征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0]胜任特征模型理论三要素在行为指标的等级上,涵盖了从基本合格行为到优秀行为的等级,并且各个等级都有形象完整的阐述,这对分析普通人与优秀者在行为等级上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第三章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0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10

(二)调查实施.......10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0

三、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17

(一)学校就业指导情况.......17

(二)学生就业现状调查.......18

(三)学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19

四、用人单位访谈结果及分析.......21

五、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23

(一)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利因素...........23

(二)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不利因素...........24

第四章 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26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26

(一)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26

(二)依法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26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7

二、中等职业学校层面...........27

三、学生自身层面...........31

第四章 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对中职学校而言,制约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扶持政策,经费不足问题是中职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当前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上看,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中职教育的投入保证机制也不够完善与健全。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小,将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极为不利。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此类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好本地的中职教育,吸引优秀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发挥好政府的职能,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方针,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包括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出台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扶持为中职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企业等。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与突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法律法规,来缓解当今中职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以帮助他们顺利就业。[11]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能,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就业市场进行约束和管理,保证良好的就业秩序,减少中职生在就业中受歧视与区别对待现象的发生,以保障他们在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中积极就业。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鼓励创业作为工作的重点,鼓励支持中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方针上为他们创造公平的创业环境,提高中职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认清市场,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充分把握好就业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分析市场,分析就业,才能保证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合理有效的实施与进行,才能够缓解中职生的难就业问题。

...........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如何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展开调查研究。本研究首先从国内外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入手,具体分析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然后以潍坊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现场访谈法完成数据的收集与资料汇总,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得出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最后,从国家和社会、学校、学生个人三个层面,得出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明确用人单位、学生以及中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培养体系,既有助于用人单位节约资源,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学校影响力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下,实现中职生高质量就业并非易事,现在就业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逐步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真正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还得靠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推动中职生就业;用人单位也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职业素养;另外,中职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并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三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14 年 6 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 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21 世纪,我国正由制造大国不断走向制造强国,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 求、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家 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其中大部分用于中职教育。 尽管国家对中职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对中职生也出台了免除学费政策,以期 激发中职教育的活力。然而, 中职教育的发展却始终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部分 中职学校尤其是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陷入困境。许多县级中职学校生源短缺,规模 不断缩减,在校生逐年减少。为了生存,有的县级中职学校不得不将招生任务摊 派到每一位老师身上。县级中职学校这种窘迫的招生局面, 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 的发展。烟台市县级中职学校的情况也不例外。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烟台市县级中职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有些学校由于招不到学 生或被合并、或倒闭, 也有一些学校虽然一息尚存,但招生前景不容乐观, 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烟台市县级中职学校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 和访谈, 力求真实呈现县级中职学校招生现状,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县级中职 学校招生现状之成因,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寻求县级中职学校招生对策谈 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求为改善县级中职学校的招生现状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研究意义

研究烟台市县级中职学校招生现状,分析其产生原因,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 其意义不仅在于完成招生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探讨出 制约我市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从而让我们的中职教育更能适应经 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

第二章 县级中职学校招生现状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近几年连续几次召开的 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多个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中职教育发 展的高度重视。但从现状来看,广大老百姓却没有同步响应,积极的政府号召和 低迷的百姓反应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究竟县级中职学校的招生呈现怎样的 现状呢? 本调查采用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县级中职教师及管理者、学生及家长进行 问卷调查。

一、县级中职教师及管理者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教师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线人员,是跟学生接触最频繁、最紧密的群体,是 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的落实者,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建设者。站在县级中职学校 各个岗位上的一线教师,他们对县级中职学校、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最为真实、 切实的感受,对所在学校的发展也有着深深的感悟。县级中职教师及管理者问卷包括前沿、基本信息和主体三部分。问卷主体部 分共计 15 项,涉及县级中职教师及管理者“职业选择”、“在职工作”两个纵向 维度,和“对县级中职学校总体评价”、 “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活动”、“ 教 师进修”、“招生工作”五个横向维度。分析统计工具为“问卷星”。如图 2.2 所示,总体上看,县级中职教师认为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评价“非常 低”和“较低”比例明显高于“一般”、“较高”和“非常高”的比例。县级中 职教师认为,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评价是“消极”的。

.........

二、县级中职学生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学生问卷包括前沿、基本信息和主体三部分。学生问卷主体部分共计 18 项, 包括学生“入学选择”、“在校学习”、“未来选择”三个纵向维度,和“课程 与师资”、“实训实习”、“学生管理”等横向维度。分析统计工具为问卷星。如图 2.16 所示,学生中,“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中选择“没考上高中,被 迫读职校”的比例为 33.01%,选择“学点技术,可以尽早就业”的比例为 33.01%, 选择“ 读职校也可圆大学梦”的 比例为 55.34%,选 择“ 多交朋友”的 比例为 18.45%。 在问卷中所列举的 4 个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中,“没考上高中,被迫读 职校”和“读职校也可圆大学梦”的总选择率远高于其他两个选项。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出于被动的原因(没考上高中) 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最终还是为了想得到与读普高同样的结果(圆大学梦)。

...........

第三章 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难成因探析 ........ 34

一、生源问题 ...... 34

(一)生源数量少 ........ 34

(二)生源质量差 ........ 35

二、职校教学质量问题 .......... 36

(一)师资问题 .......... 36

(二)课程设置问题 ...... 38

(三)实训设备问题 ...... 38

三、家长职教观念问题 .......... 38

(一)传统人才观的错位 ........ 39

(二)对子女片面的读书观 ...... 39

(三)对子女急功近利的就业态度 ...... 40

四、企业招工问题 ........ 40

(一)工资标准不尽人意 ........ 41

(二)就业准入门槛低 .......... 41

(三)工作稳定性和就业保障差 ........ 41

五、社会认可度问题 ...... 42

(一)中职教育由地位教育蜕变为生存教育 .......... 42

(二)无奈的个人教育选择 ...... 43

(三)宣传不到位 ........ 43

第四章 解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对策 ...... 45

一、社会文化层面 ........ 45

(一)积极营造中职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 45

(二)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家长职教观念 ........ 45

二、国家政策层面 ........ 46

(一)稳定中职生源,构建立体化的职教体系 ........ 46

(二)加强中职生就业准入和保障制度,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 47

(三)通过国家立法,保障对县级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 ...... 48

三、县级中职学校层面 .......... 49

第四章 解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对策

目前,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 从提升县级中职学校吸引力入手,这就必须从社会文化、国家政策、县级中职学 校三方面入手,各方力量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乐于在县级 中职学校就读。

一、社会文化层面

中职教育“社会地位不高”、“未来就业层次不高”是造成县级中职学校招 生难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其原因,一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良竞争,二是在很 大程度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态度,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间是有关联的。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正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不良竞争,对接受过中职教育,取得一定职业 资格证书的中职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法和评价,没有职业资格转入制度作为筛选 和评价条件,才造成了中职毕业生低层次就业,因此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广大民 众对中职教育的评价很低,认为中职毕业生没有出路,中职教育没有用。而正是 广大民众的这种认识,促使了中职毕业生的低层次就业。 为解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就应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地位,改变广大民众的误解,为县级中职学校的发展营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 [18] 要运用好新闻媒体资源,大力宣传中职教育,通过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有关中职尤其是县级中职的利好政策,做到真正“认识中职、了解中职, 选择中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可以通过开设 “家长课堂”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和家长了解中职教育,引导学生家 长进行正确的个人教育选择,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形式;树立 正确的人才观,强化职业教育氛围,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比赛,树立“能力本位”、 “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的观念。

..........

结论

县级中职学校的师资需要合理的结构,例如“双师型”教师比例、专业技能 课教师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比例,当然,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也是需要考 虑的范围。“双师型”教师可以极大改善中职教育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情况中, 县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为了能够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落实 和开展,需要采用多项措施,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 需要对县级教师结构进行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县 级中职学校招生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社会所需 要的技能要求,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劳动者,就需要我 们有一支懂理论善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 21 世纪制造强国的需要。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规定合理的奖励机制,防止专业教师的流失。提高教师普通话、板书、计算机、 语言表达等知识水平,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另一方面,要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顶岗实习,增长实践经验,着重提高 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四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和学校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在不同阶段各自负有重要的责任。虽然在学生受教育阶段,学校起着教书育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映射着家长言行举止的影子,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如果教师和家长相互不清楚也不关注学生在家在校的具体表现,就会造成双方教育脱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就会及其不利。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师和家长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取得成效。一直以来,对于家校合作这个课题我就比较有兴趣,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接触。三年前,我由教学一线调到了政教处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参与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的家校合作这项工作。工作期间,我多次就家校合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家长以及部分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学校家校合作开展的历程,亲眼目睹了合作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第一手材料,真实地感受着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的变化和效果,感悟着家校合作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一些思考和困惑,家校合作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育人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通过怎样的形式合作?家校双方怎样才能够实施更为有效的沟通合作?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实践、情感交流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子女施以一定影响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家校合作”,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固定、确切并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在英语中多表述为“home—school coperation(家校合作)”,“parent—teacher collabor(家长 — 教 师 配 合 ) ”,“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 家 长 教 师 会 )“parental—involvement(家长参与)”,“education—intervention(教育介入)”等。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学者则站在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看法。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地位。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专家艾普坦斯(Joycl.Epstein)则强调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对孩子教育的共同责任,将家校合作的涵义由“家庭—学校”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另外她还提出了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个案学校潍坊 S 中学座落于古城鸢都,是一所现代化的城区初级中学。它始建于 1947 年,几经变迁,却校韵犹存。学校有 52 个教学班、2800 多名在校生和220 余名教职工,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现已成为潍坊市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初级中学。选择 S 中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多年来,潍坊 S 中学始终秉承“善于传承、敢于创新、弘扬传统、诚实笃信”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更精彩”作为办学目标;此外,学校不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校校长胡东文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经提出:“过去我们赖以为生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一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班级育人模式,现在看来,已显得陈旧和单一。如何把家长和社会也纳入到育人体系中来,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模式,立体推进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是我们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关键。”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潍坊 S 中学 2006 年成立了家长学校,正式启动了家校合作的实施计划,在原有的学校发展方式上,结合本校实际,对家校合作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探索。家校活动推出后,受到家长、老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该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五年间升入潍坊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学校多次被授予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质量品牌学校、全国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等 200多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也和该校领导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以及实施的制度化、常态化的家校合作分不开。

.........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了文献法分析了本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家校合作的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了基础。为了能够准确、具体地了解潍坊 S 中学家校合作开展的情况,笔者采用了问卷法,设计了《潍坊 S 中学家校合作问题研究的调查问卷》,针对合作的态度、认识、内容、成效、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分别对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了校级领导、家长、分管家校合作的老师、教师及班主任作为访谈对象,访谈的对象不固定随机产生,访谈前拟好提纲(附录三),目的主要是了解该校进行家校合作过程中对学校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变化。本文是对学校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因此运用了现场观察法,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观察,充分地了解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从中挖掘学校家校合作呈现出的表现形式和结果。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9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9

(一)调查对象.......9

(二)调查材料.....1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0

1.对家校合作的理解.......10

2.对家校合作的态度.......10

3.双方的职责划分.....11

4.家校合作的内容.....12

5.家校合作的效果.....12

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12

(一)家校合作的整体运作和发展状况.......13

(二)开展家校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14

三、现场观察的结果与分析.........15

第四章 讨论与探索.....17

一、家校合作工作成绩的归因.....17

二、家校合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19

(一)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制约不够.........20

(二)教师得不到专业提升.........20

(三)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不统一.........20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对策.......21

四、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3

第五章 结论.....25

第四章 讨论与探索

一、家校合作工作成绩的归因

潍坊S中学通过学校、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工作,使该校的家校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级领导的远见,社区的支持帮助、每位教师的积极努力以及家长们的主动参与。为了更好的推广该校家校合作成功的经验,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讨论和探索。200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主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底,是基础;另外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四者相辅相成,方向一致即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潍坊S中学在开展家校合作时,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通过自己的探索,打造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育人共同体,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齐抓共管,拧成一股绳。该校与所在的增福堂社区居委会共同努力,于 2012 年成立了“增福堂社区学生教育中心暨社区学生俱乐部”。在学校组织的一些家校合作活动安排中,地点就设在学生教育中心,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之余还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并参加相关的家校活动,如组织了“讲文明,重修身,共创文明城——家庭教育社区研讨”、“寻访潍州历史,感受鸢都文明”等社区活动。

.........

结论

通过对潍坊 S 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的个案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家校合作又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进步局面,看到了家校合作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所在,也进一步意识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长,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这个阵地,已经落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主张全面发展的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利用来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通过四者的联动,再加上学生的自动积极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队伍越来越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举家搬迁到城市里一起生活。于是一大批的流动人口子女成为入学的新生力量,由于有可择校的政策存在,许多流动人口不愿将子女送入专为他们办学却教学水平相对低下的民工子弟学校,转而投向城市公办学校进行借读。但是农村和城市的文化毕竟存在一定差异,伴有各种生活、学习习惯上的冲突,且城市公办学校也并无特别设计适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方法,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学习困难的几率大大增加。另外,流动人口的传统思想中认为只有语数才是主课,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英语这门学科上,所以英语成为不少流动人口子女心中最为绊脚的石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英语学科的学习困难学生随着年级不断升高而成倍增长。 江北区 H 小学地处宁波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在这个片区里,租房价格低廉,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聚集于此。因此,在 H 小学近 600 名的学生中有超过 70%是择校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每学期还不断有各地赶来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插班生进入该校学习,并且也存在不少流动人口子女转学回老家的情况,人员流动较大。H 小学从三年级起点开设英语课程,随着年级的升高,人员的流动,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约占到了每班的 20%,而在这些学生的名单中,几乎清一色的是流动人口子女,他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上都普遍落后于城市学生。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数量较多,他们大多背景相似,英语上的学习困难学生显露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探寻改变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现状的方法很重要,而在 H 小学这样一个以流动人口子女为生力军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使他们学会学习,也很可能会为整个学校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因此,笔者将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来对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从而思考如何让他们实现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

1.2 研究意义

解决上述问题至少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形成关于转化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困生策略的新知识,帮助学校教师深入了解这部分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意义。梳理已有的对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理清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的转化策略;编制《小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支持;初步掌握当前 H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主要现状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为教师对该群体的学习能力提升研究而提供素材。 第二,呈现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困生的诉求,有助于教师掌握其动态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展现该部分学生困难的原因和需要得到的帮助,为教师提取转化该部分学生的策略提供帮助,使教师能选择更加有效合适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 第三,探究学困生转化的发展前景,促使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为教育部门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评价方法等提供一定的建议,改善现有学习环境以适应如H 小学这样的流动人口子女占比高的学校;同时促使学校采取措施以改进教师教育的各个环节,为流动人口子女营造和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选择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经历和背景,分析这些情况使之成为英语学困生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家长对孩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城市学生对这类人群的区别对待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们自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从调查中凸显的问题准确掌握被调查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从而分析出他们学习困难的确切原因,并对症下药得出合理的转化建议,期许能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的英语学习,并使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能有所改善。 本文所研究的实质是如何改善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问题,这需要基于学生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实地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目前已有的知识水平如何,了解他们自身最迫切需要的是怎样的帮助?按照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原则,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其所呈现的问题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 问卷调查是教育学研究的最常用方法,通过设计书面问题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信息。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对 H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学困问题有普遍的了解。

.........

2.2 问卷编制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编制,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可以从学困生的特点、成因、影响因素、对策及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环境现状入手进行编写,通过特点来确定问卷的对象,通过文献中对成因、影响和对策的阐述,为问卷中学困原因、改善方法和影响因素的选项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根据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环境分析,指导笔者的问卷设计能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的实际。然后在参考比较了朱庆玲的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问题的调查研究学生问卷1 和张金初的民工子女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2后,根据本文所围绕的“流动人口子女学习英语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好英语?”这三个问题,并且结合文献整理中提到的各类影响因素对学生的作用,构想了调查问卷的四个维度:表现、原因、改善及影响因素。基于此问卷结构的构想,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困生的观察,并结合了与 H 小学中英语教师开放式访谈的结果,从而形成了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现状调查的调查提纲。在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提纲后,向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将各专家的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进行第一次修改。再分发给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了第二次修改。进行三轮修改后,问卷正式定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来自 H 小学的样本数据 ...... 15

3.1 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15

3.1.1 总体表现及其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15

3.1.2 考试表现及其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16

3.1.3 课堂表现及其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17

3.1.4 作业表现及其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19

3.1.5 学习习惯及方法表现及其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 20

3.2 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表现及其成因的背景分析 ........ 24

3.3 影响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 ........ 44

3.3.1 自身因素分析 ........ 46

3.3.2 教师因素分析 ........ 47

3.3.3 家庭因素分析 ........ 49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0

4.1 研究结论 ........ 50

4.2 基于结论的若干建议 .... 55

4.2.1 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建议 ........ 55

4.2.2 基于影响因素的改善建议 ........ 6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来自 H 小学的样本数据

3.1 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成因与改善策略分析

从表 3.1 的统计来看,学生关于学习困难概况的描述,在可多选的情况下,有四项选择的学生较多,按选择比例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单词不认识,不能用英语进行对话,课文不会读和课文内容不理解。选择考试临场发挥不好和作业不会做的是 20.2%和 17%,选择语法不清楚的人数最少,只有14.9%。 根据表 3.2 的统计结果,学生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总体的原因中,有45.7%的学生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好和学习态度不好,各自都占到了 24.5%,也有 23.4%的学生认为原因是自己不够聪明,记忆力不如别人好。其他选项也分别有学生选择,但总体人数不多。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学生都能清楚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很清楚自己上课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也知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都不够好. 从表 3.3 中看出,选择最多的学生是希望安排好生来帮助他,占比45.7%;其次是上课多提问,占到了 33%;选择课余帮他补课的有 14.9%,多表扬多关注和放学帮其辅导作业也各自占到了 9.6%,另有 3.2%的学生在最后的开放答案中填写了希望换个老师。

........

结论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统计结果与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并以此对三个研究问题作出解答。子女听课、作业质量及学习习惯均不佳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生在课上认真听讲的比例仅有7.4%,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人数达到了 92.6%,只是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程度不一而已。而经常举手的学生只有 1.1%,很少或从不举手的达到 75.5%之多。在作业上,流动人口子女英语的学习困难生作业不认真的比例达到了 76.6%。能经常听读磁带的学生只有 16%,有经常预习习惯的学生仅有 13.8%,从来不复习的学生比例达到了 35.1%。从这些数据中,笔者看到这些学生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鲜少举手 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的原因有 58.6%的孩子选择的是注意力很难集中。注意力的集中是多方面的原因,缺乏兴趣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兴趣才能引起并维持注意力。但也可能有些孩子自身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不能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来维持注意力。可见这些孩子自制性不强,在意志行动中,容易受到无关诱因的干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不能坚持完成意志行动。他们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所以也就会产生听不懂便放弃听的念头。 还有部分孩子胆小怕事的,沉默寡言的,看到老师就害怕,不敢朗读课文,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提出来。长期的落后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挫败感,怕自己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崭露头角”,所以选择了逃避。学困生的举手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从侧面反映了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并未提供一个合适他们表现的平台,他们的参与度一旦不高,也就意味着课堂倾听质量也不会高。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六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新经济增长模型中内生性的知识外溢效应(Arrow,1962; Romer,1983、1986),还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外生设定(Solow,1956),甚至是内外效应的统一(Lucas ,1998)无不体现了经济学家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但众所周知,人力资本并非天生就有,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投资行为形成,才能对个人收入和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属于一种理性决策行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于是,作为触发教育投资行为的“收益”动机——即教育收益率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那么,作为一种理性的投资行为,何为教育收益率?我国的平均教育收益率估计值是多少?对教育收益率进行研究估计有何现实和理论意义?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的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率是否存在阶段和性别差异?这些问题都是催生本文写作的始源。 在已有的教育收益率研究中,世界各国平均教育收益率约为 10.1%,亚洲地区国家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 9.6%,此外中低收入国家的教育收益率则介于11.2%—11.7%之间。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样本数据对中国的教育收益率进行估计和研究,200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在访华期间,就曾表示中国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可能高达 30%—40%,国内大部分学者研究的平均教育收益率值介于 10%—11%之间。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不断上升态势,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教育投资的巨大回报,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投资行为,建国初期的教育投资集中在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开展了大范围的扫盲运动,使得中国的文盲率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1964年、1982年、2000年及2010年全国的文盲率分别为33.58%、22.81%、6.72%、4.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进程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相向而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的重心聚焦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在探索中前行,改进专业设置、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推进学分制度和双学位制度建设,努力引进和吸取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市场化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高收益率,对更

.........

1.2 研究意义

从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伊始,就有众多海内外学者致力于对教育收益率的评估和计算。教育收益率是评价教育生产力的重要指数之一,它有助于回答社会和个人是否应该在教育上投入相应资源。对教育收益率的准确估计能为相关教育部门在决策时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支持。有助于完善我国教育收益率估计研究理论,推动教育投资决策理论发展。我们对教育收益率进行估计不仅有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教育收益率的估计在宏观上可以较好的把握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及财政投资提供指导。本文中将会探讨的女性教育收益率差异,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保障女性接受更好教育提供依据;关于家庭背景对教育收益率影响的探讨,可以促进政府破除教育不公平现象,维护社会和谐。正因为研究教育收益率的这些重要功能,因此很多国家的政府及其下属研究机构都会定期发布有关教育收益率年度评估报告,一些国际机构也会发布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收益率计算成果用于参考。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评述

2.1 理论基础

教育投资也被称为教育资源投资或教育投入,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家庭和个人,依据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该地区教育的总体水平,反映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现代社会中,各国逐步重视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教育投资经费不断增加。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用人市场对技术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总量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全社会承担日益增长的教育投资经费实现可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教育经常性费用和教育基本建设费用是教育投资经费的两种主要形式。教育经常费用包括教职工工资、员工福利费、贫困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设备购置费和维修费等。教育基本建设费用主要用于兴建校舍和购买大型教学设备。中国教育投资经费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央政府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有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费用,还有人民群众集资办学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支付的为数不多的教育费用。了解教育投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衡量教育投入成本,判断教育投入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

.........

2.2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1959)最早提出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舒尔茨的重大贡献在于开创性的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概念。在舒尔茨之前的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将那些能够给个人或家庭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资金或物质资源称为资本,为了形成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则被称为“投资”(investment)。舒尔茨表示“我主张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对人的投资,这种投资带来的成果当做是一种资本,通过这一理性的投资过程教育已经是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我称其为人力资本”。同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种实现途径,包括医疗和保健、在职培训、学校教育、成人学习,工作迁移等方面。 同为芝加哥学派的卓越学者贝克尔(1964)继承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从微观(即个人或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本作用。贝克尔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引入了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方法。贝尔克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本身的有利性和其潜在收益率”。他借用经济学中计算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方法计算了教育的收益率,这一方法对于后来估算教育收益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舒尔茨和贝克尔同时期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明瑟(1968)也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明瑟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收入分配引起作用,个体之间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个人对于教育、培训的投资量不同而造成的,同时他也指出这种因人力资本投资不同而引起的收入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上。他将人力资本投资概括性的分为学校教育和工作后的在职培训两个方面,用受教育年限(即个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数)和工作经验(即个人参加工作的年数,通常所说“工龄”)表示这两类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用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作为差异变量解释个人工作收入差距建立收入方程。明瑟所建立的工资方程对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后来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第 3 章 教育收益率的计量方法........ 17

3.1 教育收益率估计方法......17

3.2 教育收益率估算中的方法问题及纠正........19

3.3 本章小结....23

第 4 章 模型建立及数据分析处理...... 24

4.1 模型的选择和建立...........24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25

第 5 章 实证研究.... 30

5.1 样本数据描述...........30

5.2 平均教育收益率.......32

5.3 各教育阶段教育收益率比较.........34

5.4 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收益率影响........36

5.5 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38

5.6 本章小结....41

第 5 章 实证研究

在前文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本文选用的计量软件为 Stata12.0, Stata 是目前欧美最为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Stata 作为一款提供给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以及绘制专业图表的整合性统计软件。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基于命令操作、快速计算、简洁的计算结果输出形式,精美的绘图。同时在功能上满足于本文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进行混合 OLS 估计的需要。基于这些原因本文选取 Stata 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5.1 样本数据描述

由上表可知样本总数为 844 份,可以观察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主要变量依次为性别、收入、智商、工作经验、最高受教育程度(edu_code)、父亲的职业(faoccupation_code)、父亲的教育程度(fatheredu_code)。描述指标依次为观测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为了便于统计描述,需要对受教育程度( edu_code )、 父 亲 的 最 高 受 教 育 程 度 (fatheredu_code) 和 父 亲 的 职 业(faoccupation_code)进行赋值,具体对应的数值情况如表 5-2 和 5-3 所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选取的观测样本中父亲的最高学历中没有硕士和博士,所以父亲的最高受教育程度(fatheredu_code)中最大值为 4(大专本科),最小值为 1(普通小学)。

.........

结论

本文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中抽取的 844 份个体样本作为数据,基于明瑟收入方程对教育收益率进行估计。得到了以下结果:

第一,在没有考虑遗漏变量(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平均教育收益率为 13.38%,这一结果是有偏的,相对于真实的平均教育收益率它是一个偏高估计,已有学者的研究中平均教育收益率约为 10%—11%,在考虑了重要的控制变量智力(IQ)和家庭背景因素(父亲的职业、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之后,模型的内生性得到了克服,模型的估计结果更趋近于真实值,教育收益率为 11.89%,估计结果偏高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第二,教育收益率在不同教育阶段存在异质性,不同的教育阶段其教育收益率存在差异,受教育年限和学历越高,相应的教育收益率也就越高。以普通小学为参照组,普通初中的平均教育收益率为 3.26%(保留两位小数),普通高中平均教育收益率为 14.06%,大专本科平均教育收益率为 14.91%。普通小学与普通初中阶段教育收益率差异并不显著,普通小学与普通高中、大专本科阶段教育收益率差异显著。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七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技工教育是评价一个地方现代化程度高低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需要更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技工教育作为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高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计划[1]。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扩大中等技工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利政策,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有关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作为劳动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时的重要条件,虽然它只是我国考试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重要。该制度是一个有机结构,包括管理制度、技工教育与培训制度、法律制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证书的发放与运行等。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能够促进劳动者的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正常发展[2]。例如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存在着在着主观失真的可能、既缺乏灵活的考试制度,又缺乏具有竞争性的质量监督制度体系[3]。因此,要想切实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水平,不仅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且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还要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并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从而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能顺利完成。

........

二、研究意义

技工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能鉴定是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核心环节,而揭示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对于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满足企业在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自 1993 年以来,中国已逐渐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能鉴定体制。在过去的 20 年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我国劳动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促进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才,不仅能满足各企业的用人要求,对于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运行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正确引导了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系统的发展变化。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渐成为劳动者工作和企业用人的重要参考之一。 其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我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中虽首次提出关于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但未制定相关法律,此后《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两项法律制度的建立,才明确了要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两项规定。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处于待业或就业不理想,学非所用状态;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招聘不到专业人员。分析人才教育与企业用人间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发现技工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有着一定偏差,在应聘过程中学历证书所扮演的角色在逐渐减弱,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在增强,虽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学历证书仍然是首选的参考信息之一。

.........

第二章 Y 学校烹饪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Y 学校烹饪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情况

烟台 Y 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开设于一九八九年,是学校建校之初的三个拳头专业之一,也是该院重点发展的专业。近几年来,学校结合烟台地区特点,迎合鲁菜之乡、旅游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区的实际,烹饪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在烹饪大专业下开办面点班、食品加工班、烹饪与营养班、西餐工艺班、厨政管理班、中西面点与西点裱花班、烹饪技师班,同时开设了烹饪、面点不同层次的短训班,并定期开办川点班、川菜班、专项技术班、营养配餐班。在 2009 年山东省重点专业评估认定中,该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 根据论文的需要制订了《职业技能鉴定在技工教育中应用研究的学生调查问卷》(附录 1),共发放问卷 100 份。以下为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情况。 发放完问卷后,共收回问卷 100 份,回收率为 100%,共获得有效样本 97 份,问卷有效率为 97%。问卷的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审核评定,对认定率 90%以上的予以保留,对认定率 50%以下的予以剔除然后对问卷内容的效度做出定性评价。 研究人员为了反映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会保证被研究者在不被干扰和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被研究者可以诚实的回答和填写调查问卷,从而保证该问卷的调查的可信度。 本文作者分别通过赠送小礼品的方式来表达对被调查者的感谢,并也将这些调查信息反馈给被调查者,在发放问卷前会简单说明调查的意义和目的并通过匿名问卷的方式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另外,虽然作者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更可能多的信息,但如果每一次的调查问卷中包含了几十个甚至数百个问题的情况下,会让填答者有压力,并且望而生畏,让被调查者应付了事或者干脆拒绝回答,影响本研究的质量。所以问卷控制在 10 个问题以内,采用选择和评判的方式进行调研,因此问卷有效率高达 97%,而作者通过亲自发放、当场填写的问卷的方式,使问卷的回收率为 100%。

.........

二、Y 学校烹饪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存在的问题表现

虽然烟台Y学校烹饪专业对职业技能鉴定在技工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训条件”、“专业学习”和“考核方式”认为其“不好”和“很不好”,说明大多数被访者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训条件”、“专业学习”和“考核方式”持否定的态度。而认为“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两项“较好”和“很好”的被访者为 12.37%和 12.38%,认为其“不好”和“很不好”的被访者分别为 50.51%和 60.82%,在访谈中大部分的被访者也认为“考试内容难”、“很多知识点没有接触过,书本上没有,老师也没讲过”。 技工教育的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接轨,技工院校教学及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是相关联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主要是通过技工学校的教学、课本、培训、测验和考试应该向职业技能鉴定的大纲借鉴,进而保证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的等级划分分为五个,五个等级均具有对应的标准,高级技师为最高等级。而我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仅需要达到中级的水平就可以满足毕业的需要。[23]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包括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相关知识都是培养合格的工人专业基础。职业技能鉴定的隐性知识特点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远见、经验、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职业院校在其认证标准上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相比专业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在考核过程中仍占有较小的比例,特别是对职业素养的教育程度仍然不够。因此,职业环境和专业氛围的建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使学习者能够从学校安排的课程中和安排的教学内容中获得隐性知识的相关内容和技术。

.......

第三章 提高烟台 Y 学校烹饪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 ......... 23

一、采用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体系 ......... 23

(一)注重职业素养培养,通过职业鉴定提高技工教育质量 ...... 23

1.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烹饪行业的需要 .... 23

2.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 23

3.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 23

(二)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合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 24

(三)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 ........ 24

1. 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有效对接职业技能鉴定 ...... 24

2. 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 24

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 25

(一)校内对学生测评 .......... 25

(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 25

(三)企业对学生的评定 ........ 26

(四)社会对学生的检测 ........ 26

三、促进人才培养全方位保障体系 ....... 26

(一)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的标准 ...... 26

(二)加大投入,更新和补充实训设备 .......... 27

第三章 提高烟台 Y学校烹饪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水平的建议

一、采用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基本的素质能力以外,职业道德、社交礼仪、行业法规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无论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要求和理论知识考试中,还是在专业技能考试中,都会涉及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职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良知和职业操守是高技能人才的底蕴,要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养高技能烹饪专业人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基本条件。技工教育要下大力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饮食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关乎着社会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餐饮业的发展,社会对烹饪从业人员在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智能型、复合型、社会型、创业型劳动者是烹饪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业和创业能力,职业转移能力和自谋职业的能力是新时期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尤其要着力这方面的教育。烹饪专业的技校毕业生入职后的初始岗位往往是打荷(即打杂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帮厨师打杂,什么都需要了解,但什么都不是一把手。打荷人负责将砧板的各类材料按照菜单分到荷台上面让前面的师傅烹调;炉头把菜炒好之后,打荷人不仅要把菜品整理并将装饰摆好,还需将摆好的成品让传菜员送到楼面。然后再赶紧回到自己的岗位做好准备进行下一道菜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砧板是师傅,炉头这边也是师傅,两边都得伺候好,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两头受气。另外打荷人属于杂工,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干的活却不比别人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经常还被要求帮助粗加工,检查备品情况,以及每天上下班打扫卫生等等。在缺人的情况下临时顶岗更是见怪不怪。然而这些往往都是技校学生从学徒成长为师傅的必经之路。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才能够坚持下来,为将来有所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

结论

本论文分析了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查阅、整理和概括,发现虽然国内外的教育领域对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单独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很多,但是将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通过以某一学校的真实案例分析进行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确鲜有报道,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各自的概念与定义,然后又分析技工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相辅相成。通过对烟台 Y 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与技能鉴定状况的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三种体系: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全方位保障体系。进而认为烟台市的技工教育需要职业技能鉴定,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促进烟台经济的发展。 烟台市 Y 学校技工教育发展中的职业技能鉴定调查。主要对烟台市 Y 学校技工教育发展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分别从 Y 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或老师在受技工教育或传授技工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知和需求以及两者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Y 学校目前对技工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也让学生们对职业技能鉴定有所了解,但是学校的技工教育并不能达到企业或者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一方面,政府缺乏对技工教育教师的重视,培养经费严重投入不足,而学校的定位管理也存在问题,致使学校制定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共同培养目标策略等因素,已经影响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后续仍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在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在技工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作出相应的努力。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八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逐步迈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内的经济结构亦随之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社会生产方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到高科技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岗位需要的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这些职业岗位上工作的一线人员既需要掌握较为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实际操作应用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先进的高新科技设备。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偏低,教育主体仍是专科层次,而且其培养出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由原来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过渡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4 年 3 月,国务院下发了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该文件中指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1]。”因此,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学校中的一种,自然也是可以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本论文提出研究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探讨如何转型,即转型的有效对策。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独立学院自 20 世纪末产生以来,通过将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力量的雄厚资本有效结合方式,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为国家教育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但独立学院发展至今,问题和矛盾也越发凸显。例如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者仍需对未来的发展去向合理定位。在此时以“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对策研究”为研究题目,意义重大。 首先,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激烈,迫使独立学院对自身办学定位多审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促使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独立学院,要想在此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对自身办学定位多研究,找准既适应社会需要,又适合自己的定位,并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等。 其次,独立学院自身改制的内在需求迫使对独立学院进行转型研究。《管理办法》颁布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面临五年过渡期后与母校完全脱离,独立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既要考虑继续保持部分原来从母体高校中学来的优秀经验和方法,也要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重新定位以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独立学院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立刻对其进行定位转型的研究。独立学院只有完全从母校中剥离,准确地定好自己的位置,然后建立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等,办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研究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符合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量缺失。研究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及对策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又为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由于国内有关独立学院转型方面的研究较为贫乏,而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结合独立学院发展现状,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觉,将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有效的本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为促进独立学院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

第 2 章 独立学院发展战略与发展状况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通过不断的调整,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体系。高新注(2009)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30 年研究述评》中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 1977 年重新恢复高考至 1998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处于探索和调整阶段,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教育程度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态。普通高等教育的生长速度很慢,教育结构本身的严重不足,知识的贬值等等使师生积极性受挫,厌学、厌教现象严重[8]。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精英化教育战略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很低。1998 年后,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战略由精英化走向规模化与大众化,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要想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确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一原则,即教育改革要从被动适应活跃的市场导向逐渐转变到主动适应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所以,高等教育发展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2.2 独立学院发展战略

国内研究独立学院这一新制教学单位的文献也有很多,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 数据库中以“独立学院”进行“标题”和“关键词”的混合垮库检索搜索,共检索出 6676 篇文章,在这 6676 篇文章中有 285 篇关于独立学院的硕士论文,有 4 篇关于独立学院的博士论文:但绝大多数是对独立学院的介绍性文章和内部管理方面的文章,比如介绍独立学院的创办原因、发展现状、办学属性、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等,如刘清君教授的“论独立学院的基本属性”。和许卉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研究”等等。研究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的关系的文献也较多。如浙江大学王金瑶老师认为,产权不清是引发举办方和投资方之间的争端的主要原因。因为独立学院本身就是依托母体高校的办学声誉、师资而建立的,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问题,尤其是整体发展 战略理论研究很少。在当前独立学院发展遭遇困惑的情况下,也有个别文章研究独立学院的转型问题,比如“论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研究”、“独立学院向民办高校转型研究”等等。随着 2008 年《管理办法》的出台,独立学院面临五年的独立过渡期[10],独立学院独立后,如何进行办学重新定位,如何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将关系到独立学院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是否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很多学者认为,独立学院一定要办出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奉献社会,是其改革的方向。学生毕业有市场,学校招生才有市场。2014 年 19 号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所以如何让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有关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文献几乎空白,因此,本文是一项探索,值得后来者借鉴。

.........

第 3 章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动因分析 .......... 12

3.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多种问题 ............ 12

3.2 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14

3.3 政府颁布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政策......... 14

3.4 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分析 ..... 15

第 4 章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19

4.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9

4.2 本科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 20

4.3 国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 21

4.4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23

第 5 章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教学转型对策 ............ 27

5.1 独立学院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27

5.2 完善独立学院本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 ........... 27

5.3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 ........... 29

5.4 突出实训环节,加强实训设备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 .... 30

5.5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31

5.5.1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31

5.5.2 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制度 ........... 32

5.6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协同机制 ....... 32

第 5 章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教学转型对策

5.1 独立学院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因为其他所有教学工作设计与安排等都是围绕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来开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前景,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关系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从实际上看,独立学院学生生源为三本,虽属普通本科,但应与普通二本以上研究型本科高校有一定区别。独立学院应彻底突破依赖母校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模式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市场需求,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优缺点,形成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立足。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22]。

.........

结 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功能是服务社会,因此,教育理念也随着更新,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随之改变。独立学院本身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改变中产生的。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有过辉煌,亦有过迷茫。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现存的一些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独立学院未来是否能够存在下去。因此,在当前国家提倡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向职业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而独立学院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转型,则不可否认将是独立学院最好的转型模式,未来前景广阔,值得研究。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加快改进其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既是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给自身发展找到可行性道路。本论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背景,从人才培养模式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独立学院存在的各种发展瓶颈,提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基于该模式探讨其教学教学方面的转型对策。由于独立学院成立及发展的时间不长,与其转型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而且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本论文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对策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构建,因与该研究的相关理论还在验证和完善中,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模式转型这一课题仍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本论文即为此研究领域添砖加瓦,抛砖引玉。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九

第一章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生阶段的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龄儿童由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过渡到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为小学新生健全的学习心理、积极学习行为的形成提供后天学习的教育环境。然而,在每一个转折期,都会涉及到一个适应的问题。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既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又是关注儿童学习、成长,提升当前小学新生学校教育效能的实践需要,同时也是笔者的研究兴趣之所在。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首先,本研究能为小学新生健全完满学习心理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小学新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行为指导,以促使他们在学校学习、社会人际交往以及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等领域方面和谐健康发展成长。其次,弄清窒碍小学新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对儿童个体学习心理、学习风格的调适、人格特质的形成以及儿童个体社会化的规律,包括对同侪的人际关系适应、亲子关系认知、自我角色适应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征、找寻出症候,并揭示出小学新生适应性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试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理论。开展本研究也是指导当前小学新生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一般而言,几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如从家庭步入学校、从高中迈入大学、从学校走向社会等,是适龄入学儿童一生中所必须经历的。不同的学习阶段意味着受教育者个体往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并调整自我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外在学习环境,调整自我在家庭中的行为角色认知,转换自我的社会观念。因此,进行小学新生的适应性研究也是现实中的小学新生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

......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在对国内外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文献分析后,以沈阳市皇姑区 300 名小学新生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地课堂观察,同时围绕小学新生若干适应性问题与相关教师、家长、小学新生进行访谈,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试找出小学新生在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障碍症候、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对小学新生出现的若干适应性问题进行矫正与防治。

.......

第二章 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小学新生、幼小衔接、适应性等基本概念。为此需要理清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廓清本研究的论域,以期为本研究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小学新生即由刚接受完幼儿阶段的学习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并非所有的小学新生都接收了正规系统的学前幼儿教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地域广袤的农村地区相当大部分的小学新生并未接收系统完整的学前幼儿教育,然而在正式成为小学新生前他们大多进入小学,接受了一年的学前班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前班教育还是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并不能纳入到小学教育范畴。本研究所指的小学新生泛指一切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显然,小学新生进入小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其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关键拐点。国内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幼小衔接”的概念定义,国外对“衔接”这一概念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概念进行描述性定义,研究者们认为衔接应兼有学习场所的转换以及学习角色的转换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据此,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两个不同教学阶段的过渡改变,也包含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两个社会角色的变换,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根据幼儿园和小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充分尊重幼儿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以及儿童毕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对接工作。毋庸置疑,小学新生的幼小衔接过渡教育,为小学新生实现从学前阶段的幼儿学习转换到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在这一缓冲地带,儿童可以实现由于外在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的心理、行为调适问题的解决。一般而言,小学新生对这一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强,他的学习生活能力也就越强,两者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

二、理论基础

学校适应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对小学生适应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和帮助适应存在问题的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有助于帮助学校、教师和家长为帮助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方法。本研究认为,小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许多,但经过归纳,可以将其归类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相关理论等。对小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这要涉及的理论有: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理论。小学生适应性问题是不是个假命题?心理学界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已经做出了回答。做好应对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的工作,不仅具有其必要性,更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是指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因年龄特征的变化而产生的规律。②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认知能力可以认为是个体认知系统循环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系统的功能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不断的发展。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首先,个体发展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认知发展中体现出是阶段性,所以不同阶段的个体存在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示,儿童心理具有连续和阶段性发展的共同特点,其中各个阶段表现出其阶段性的特点。这些阶段通常都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中所表现出来,并基本上以稳定的年龄为阶段标志。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正是小学新生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性的重要体现。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这个规律出发。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指出:教育儿童需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儿童已经发展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有可能发展到的水平。介于该两种因素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最新发展区”。该理论的提出对学生的发展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生学习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课程。基于此,教师和家长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来消解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后的不适应问题,最主要的做法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做一些专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的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

第三章 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18

一、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内容的调查.........18

(一)研究目的 ......18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18

(三)研究过程 ......19

(四)研究结果 ......22

二、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现状的调查.........22

三、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旳分析..........29

第四章 应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策略分析......33

一、家长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好孩子的引导人..........33

二、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34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科学应对......36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36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36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36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37

四、幼儿园要主动做好入学衔接工作.....37

五、小学新生要主动树立“小大人”意识...........37

第四章 应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家长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好孩子的引导人

家庭是学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由于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偏差而造成的小学生适应性困难十分普遍。基于此,家长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大对孩子入学适应问题的重视程度。家长要摒弃 “孩子只要成绩,不需要做其他”“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孩子不努力”“唯棍棒才能出成绩”等错误的观念。要认识到自己的不恰当教育方式、交流方式和不当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要以积极、向上、科学的言行举止做榜样,激发正能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校观、师生观、生生观和自主观。要尊重、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要随意议论、褒贬学校、老师和同学。要“以身说法”告诉孩子学校生活的快乐,老师和同学的友好。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新环境的看法,然后给予适当地指导。无数事实证明,家长的“心理按摩”对学生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学生进入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家长缺乏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也是小学新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培养,尤其是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从小事做起,凡是能自己做的和该自己做的都要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前适应学校的生活,做好“预备教育”。例如,可以制定一张与学校同步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在家里就可以慢慢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建立时间观念。做事要专注认真,不能三心二意。要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家庭学习空间,购买合适的图书,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

结 语

小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对该问题的忽视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小学新生阶段的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龄儿童由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过渡到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为小学新生健全学习心理、积极学习行为的形成提供后天学习的教育环境。然而,在每一个转折期,都会涉及到一个适应的问题。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既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又是关注儿童学习、成长,提升当前小学新生学校教育效能的实践需要,意义重大。笔者追求真实地反映沈阳市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实情况,所以选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这两种方法就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要进驻到小学新生课堂,这对笔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经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许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并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会对改善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起到实际的效果,这也正是本人进行此项研究的动力,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问卷的编制和数据的处理工作有很大不足,论文的理论深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

参考文献(略)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十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到2013、2014年中高考改革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碰撞、对峙和突围中探索前行。而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晌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读懂改革、践行改革、研究改革、反思改革;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这些无疑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让教师提髙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显得特别紧迫和关键。立足基层,走进教师。通过基层调研,发现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发展困境的原因,寻找推动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对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升教师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幸福的自主发展型教师,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完整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教师怀抱知识分子的自尊心,担负着整理知识传递知识的历史使命。而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不负自己作为人师的使命。正是教师这种工作特殊的使命感驱使教师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对基层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不但有利于我国的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帮助教师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

二、研究综述

19世纪,随着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师范学校的出现和变革,教师职业开始向专业化迈进。196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的专业地位正式得到了认可。其后,欧美等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始兴起。1969年,富勒(Fuller)编制《教师关注问卷》,研究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事物的变化。富勒根据调研的结果,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卡茨(Katz)把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伯顿(Burden)组织了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的大规模访谈调研,最终提出了教师生涯循环发展理论。他认为,“教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肯定,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于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成为热点课题,相关理论大量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1985年,费斯勒(Fessler)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典例研究等方法研究教师的发展阶段,最终提出了教师生涯循环理论。这套理论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构阶段、热情与成长阶段、职业挫折阶段、职业稳定阶段、职业消退阶段、职业离岗阶段八个阶段”。

........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提升的过程。就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专家有各自的表述。例如,国外,霍伊尔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为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专业实践”。国内,台湾学者罗清水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以期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 ;叶澜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余文森提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虽然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表述看似各不相同,但是无不揭示着教师专业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教师培训”,而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动态成长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变化过程。

....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发展的教师拥有很强的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会主动把握日常教学中的发展契机,努力发展自身能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最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因此,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手段激发教师自主进行专业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理论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而是分为不同的阶段的,既有成长阶段,也有停滞阶段;既有高潮阶段,也有低谷阶段。所有事物都应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需求,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各地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自己身处的实际环境,活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断反思,调整自身发展目标,建立与实际相符的发展规划。另外,情景的不确定性还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了未知因素。

.......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2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12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8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19

第三章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22

一、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撖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22

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面有效发展......22

三、开展各类物理教学实践活动......23

四、充分发挥教师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24

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24

第三章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意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教育的发展。然而,社会、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困难重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莆田市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

一、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要正确认识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是老师收钱,就是乱收费。只要学生出了什么事,都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加上社会舆论以偏概全的不公报道,导致社会对教师存在偏见和误解。教师不被社会大众所尊重,造成了教师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等不到缓解,教师较低层次的安全和尊重的需要不能被满足,何来教师的专业发展。缓解教师压力,学校管理是出路。学校应该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让教师感受到关怀、尊重和信任,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身心压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位教师,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平等对待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开放民主的工作氛围。尊重教师的价值和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发展可能与发展需求,给教师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关注教师,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下工作。只有这样,教师的情感、需要、意识等内隐因素才能被调动起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不断增强。

.......

结论

随着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但是,我国以中学物理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专著还不多见。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教师发展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然而,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过高的要求和较低的待遇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师没有自主发展的意愿,就算有再好的发展途径,也很难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本课题通过对莆田市中学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关注广大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探究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希望能通过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达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然而,笔者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等理论的探究上尚有不足。问卷调查的范围只包括莆田市的几所中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很难全面反映我国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这些都影响了笔者对本课题更深层次的探究。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