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在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机。特别是雾霾天气的显著增多,经济越发达的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越严重。频繁爆发的生态问题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何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 “美丽中国”的重要思想①,“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显示出我们党对子孙后代以及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法规制度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和态度,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创建一种新的道德和文明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②。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施加于自然的行为,摆正我们自身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彻底改变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将自然看待成与我们甘苦与共、息息相关的朋友。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弘扬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生态道德丰富了我们以前对道德的传统认知,它将道德关怀的触角拓展与延伸到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它将传统道德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范畴扩展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关系范畴,将只重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当代人的短期利益上升到关注整个生态共同体和子孙后代以及其他生命的长远利益。生态道德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将引领我们走入新的文明时代。生态道德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类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端正我们施加于自然的行为,即意识到人内化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平等地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力,珍视和尊重自然与其他生命的生态价值。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有关生态道德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内关于生态道德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生态道德的内涵、意义、内容以及生态道德的构建途径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对于生态道德的概念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统一定义,但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精髓大都存在一个相同之处,即生态道德是对传统人际道德的继承与超越、延伸与扩充。王世民对深生态道德进行了研究,认为生态道德是以道德为评价标准,从生态的整体主义观念出发,研究人及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相关性,并从中形成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价值体系、评价标准和行为指南①。姜春云认为生态道德缺失是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生态道德将所有自然界中的成员都纳入道德关怀的范畴,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伦理基础②。吴桂芹、邢树森在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观中指出,生态道德是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它以维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提出了规范和要求③。吴春芳认为,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新视界④。杨润高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认识生态道德,认为生态道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第三种道德⑤。生态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以及人地公平,即要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人与大地要保持公正关系,保护生态共同体的平衡稳定⑥。
……..
第 2 章 美丽中国与生态道德的相关概念
2.1 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丽中国”一词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首次提出,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顺应自然、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①。“美丽中国”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目标的新境界和新要求,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②。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建设一个山青、水澈、天蓝、空气清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最重要一层涵义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要求,追求的是“人、社会、自然”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要求人们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统筹兼顾起来,把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与自然资源能力和其他生命生存权力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人、社会、自然”复杂关系的和谐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对“美丽中国”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我们的百姓非常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具有很高的期盼,希望能有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生活、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期盼着下一代能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生活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就是“美丽中国”重要的内涵。“美丽中国”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对现有文明进行整合与重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发生相应的生态化转向,通过建设“美丽中国”来实现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政治格局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美好期盼,这将引领我们步入更高层次的文明。
…………
2.2 生态道德的相关概念
“生态”的概念我们需要分清“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人们经常混淆了“生态”和“环境”的涵义,或将“生态”与“环境”连在一起使用,其实“生态”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们通常所表达的“环境”大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环境”是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更舒适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通过实践改造的自然环境,例如,城市、商场、学校、社区等等。“生态”比“环境”富有更高层次的内涵。“生态”包含了人类的“环境”,它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①,“生态”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生态规律性,它将人和自然平等地看作为统一的整体。“生态”由三大要素组成,生物、与生物相关的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
第 3 章 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11
3.1 关于公民生态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 11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3.1.2 调查的结果....... 11
3.2 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3.3 生态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17
第 4 章 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22
4.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22
4.2 促进生态道德生成自我教育....26
4.3 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30
第 5 章 结束语..............34
第 4 章 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4.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然而日本今天山清、水秀、天蓝,日本国民环保意识强,这些都归功于日本坚持不懈的环境治理工作,尤其是日本对国民环境教育的重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同样也出现了不少环境污染的现象,生态问题的反思、借鉴与比较,使我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政府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导。生态道德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当即行动的事情,而不是未来下一代才去做的事情。目前的生态道德倡导者大都是影响力弱的人,知识分子和环保人士也都是弱势群体,以一个弱势群体去影响庞大的社会群体,这种影响力无异于以卵击石。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参与这项活动的主体及部门应该是多元性的,它不只是学校的任务,而是全民全社会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来协调、计划和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政府要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环保相关部门应转变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政绩观,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意识,对各级政府和环保相关机构的公务人员进行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提高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水平,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促使领导者在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方针时,能够自觉地将生态道德思想贯彻其中,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落实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
结束语
生态道德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危机问题的一种有效的伦理手段。本研究力图通过生态道德建设,改变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运用道德的精神力量来自发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统计与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一些挑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构建我国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生态道德好比空气,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怎样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使生态道德变回空气一样的存在;怎样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道德内化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动中,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行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长期奋斗、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我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些许借鉴之力,同时期望这篇论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生态道德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在对生态道德概念的界定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样本的质量及调查结果的分析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对生态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本人会以这篇硕士论文作为开端,在今后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国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并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生态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