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题目来源
目前公认的高校四大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社会职能的体现,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早期西方志愿服务在许多社会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作为社会志愿服务行动重要的一部分,能有效的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本文选择 G 学院为个案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指出“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就是在“友爱、奉献、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倡导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要求契合。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志愿服务不断深入以及志愿队伍不断壮大的背后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服务内容浅表化、服务形式简单等等,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长效的运行机制是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如何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获取较为满意的效果,如何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长久、健康发展,如何倡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实践中去显得尤为重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基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在研究起初浏览了大量的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凸显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高校范围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更是面临着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缺乏高校的保障等一系列阻碍其健康、持久发展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 G 学院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关注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发展态势,本研究是对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一次深入总结,基于对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资料以及回收大学生志愿者填写的问卷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效果,总结 G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经验与问题,透过调查数据分析,针对问题与困难提出完善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建议与对策。
........
第 2 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文化”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国内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是指人与人之间跨过年龄、身份、社会阶层、种族等界限,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的一种文化内涵。然而我国大众一般把志愿服务与传统的“助人为乐”、“学雷锋,做好事”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与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文化实质上并不相同。①因此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将真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志愿者心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内化了真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才能更好变成志愿者行动的动力,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更好的发展。“志愿者”一词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英文是 Volunteer,源于拉丁文 valo 或者 velle,其涵义是:“希望、决心或渴望”。现代汉语词典将志愿者定义为:“志愿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员”。在我国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志愿者被定义为:“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愿参与相关团体组织,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以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②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早的是香港、广东及台湾等地区,志愿者在香港地区被称为“义工”,即不为任何金钱的、物质利益驱使,致力于提供社会服务、服务于社会进步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精神和时间免费献给社会。
.......
2.2 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沿革
我国的志愿服务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首先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潮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所提倡的 “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民爱物”等思想都体现着对他人的爱;儒家公忠、群己思想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体现的是人人都是国家、社会的主人公的思想,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物的权利和为之服务的义务;“人之生、不能无群”、“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体现的是助人自助的思想。其次是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包涵着浓厚的志愿文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体现的博爱思想,这与志愿精神所倡导的思想是一致的。第三是佛教的慈悲观念,“慈悲”是对人的关爱与同情,中国具有以“慈悲为怀”的慈善传统。例如佛教推崇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就是一种极其宽泛的慈爱与悲悯,这为后来的志愿者精神奠定了很深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几个流派都含有帮助他人、接济弱者、拯救社会的浓厚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传承至今,传统的慈善事业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社会公益事业,并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及国外志愿文化的传播而发展壮大。
........
第 3 章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及其调查分析....20
3.1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概况.....20
3.2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调查及效果分析 ....24
3.3 结论.......38
第 4 章 完善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建议......43
4.1 建立规范科学的志愿者招募、培训体系 .......43
4.2 推动志愿服务实践内容、形式的创新......44
4.3 积极获取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支撑 ....44
4.4 加强各志愿者组织间的协作与配合......45
4.5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保障措施......46
4.6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评估制度......47
第 4 章 完善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思考
4.1 建立规范科学的志愿者招募、培训体系
志愿者招募工作是为志愿者组织输入新鲜血液的主要渠道,如何能够吸引更多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是招募需要考虑的问题。G 学院当前的志愿者招募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志愿服务及组织的宣传达到招募预期效果,并没有做到细化,规范招募。(1)拓宽志愿服务宣传途径,采用更多丰富灵活的宣传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手段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志愿服务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面,发布积极向上的、内涵丰富的志愿文化以宣扬志愿精神,或者通过网络互助的方式与每位大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当然宣传一定要持久并且实事求是,避免一时热;(2)吸引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不要局限于校园范围,要坚持重点发动,校园招募和社会招募并举。考虑人职匹配,不能泛泛而招,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的“特性——因素论”是说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与特定职业存在相关,都有其适应的职业,同样志愿服务岗位要求相当于职业要求,对志愿者的能力、形象及素质等考查要基于岗位的匹配度,包括是否了解最基本的志愿服务常识、是否具备最胜任条件,如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形象亲和力等;人人匹配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团退其他人员之间的沟通融洽度和协作默契度,包括是否乐观积极、乐群自信、沟通畅通等。因此在志愿者甄选时要做到志愿者与志愿岗位的匹配。
........
结 语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都得到了加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奉献他人的精神也得到提高,最主要的是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自身得到了成长,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有所提升,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涌现出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笔者通过研究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这一个案,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研究的一个缩影,本文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运行效果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以后完善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当事者为角度,以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效果为研究对象,侧重反思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效果与问题,并对志愿服务实践运行概况做出总结,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从而为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发展态势良好的背景下,志愿服务行动在社会事务中已经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志愿服务行动也面临着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在校内外的公益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能有效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
2. 本研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内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历史阶段。
3. 本文选取了 G 学院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从大学生志愿者为角度切入,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 G 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运行效果与问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