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小到个人与团体,大到民族与国家,学习是获得新知,跟上时代步伐永德青春的关键。当前,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加之当前和平发展为主流的国际政治态势,世界各国均以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智力的开发与人才的培养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a要标准,需求日益激增,企业雇主也因此更加注重雇员的现代意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等。这在客观上要求年轻的新时代学习者必须具备“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捕获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和素质”。我党十六大报告重要思想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代表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和远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与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 live together)与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观出现,强调用动态的、自主的、个性的、创新的学习观来取代原来静止拘束的学习观。“4A理念”——使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和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学习到任何知识(Any knowledge)也逐渐得到人们认可,促进着学习方式的变革。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进步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学生学习活动泛化,学习需求多样,微学习进入中学生学习领域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它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状况如何,中学生对它的认识、情感与行为现状如何,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都应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析建构微学习的理论框架。结合对己有相关著作文献研究的梳理与分析,了解当前微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重点,把握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制定研究计划。从理论入手,对微学习作出细致详尽的概念检释、要素分析与系统构建,探究微学习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促进机制,构建理论模型。
第二,实践探究微学习的应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全方位透视中学生微学习现状,了解中学生对微学习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表现,分析中学生进行微学习的年级差异与学习基础差异,挖掘当前中学生微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第三,针对微学习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对在中学生群体中推行微学习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立足中学生对微学习的理解和诉求,基于中学生微学习应用现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将微学习与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结合策略,展望结合的前景,切实提高中学生学习成效。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微学习”的研究
微学习的概念最初由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Martin Lindner提出,他与TheoHug和Peter A. Bruck三人一同于2004年揭开了微学习研究的序幕。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也由此成为了微学习研究的滥筋与英才汇集地。2005至2014年,因斯布鲁克大学共计举办了八届微学习国际会议,记录了微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日趋成熟。国外关于微学习的研究成就可以在这八次会议中循序渐进地得以系统整理,因为每届会议的不同主题与内容恰恰反映着相应时期微学习在国外研究的历程,优秀的研究专家与学者将自己的成果在大会上予以汇报,体现着研究的思路与重点,也昭示着微学习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八凰徵学习国际会议的主题如下表所示:八次国际会议将理论研究的视野全方位拓展,关注微学习的各个领域。2005年是微学习提出之后的第一年,对于一个新兴的概念来说这意味着一次科孛普及与推广大会。会议从微学习的概念界定切入,结合微学习的案例以及基于网页的微学习与微知识相关项目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会上,PasiM提出把移动学习环境构建当做日常学校工作的一部分,Breu等学者提出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系统的1L2-P2P系统(即Learners Learn together-peer to peer),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代表着数字化移动学习向微学习的转变。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引出“微学习”的概念,很好的普及了微学习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届会议成为微学习发展与研究的序幕是一次奠基性质的大会,为日后微学习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的会议将关注的视野朝向了 "媒体”,同时将微学习概述为“数字化学习2.0”,即数字化学习新时代。会议探讨了微内容的广泛存在性、微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问题与新型交互问题、微学习与(微)教学论等,拓展了微学习的研究深度,理论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研究者对微学习设备选择、环境构建、社区建设等内容的深入研究标着微学习研究的重点开始由逻辑理性的思辨转向实际应用的技术层面。
…….
(二)国内关于“微学习”的研究
国内关于微学习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报与杂志检索以及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的电子文献。在对CNKI进行的检索中,以“微学习”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共计53篇,篇名含有“微学习”的文献共46篇。以“微学习”进行全文检索,并对检索到的文献按照论述的相关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学术价值进行蹄选归纳和整理,最终获得质量研究文献数据库共计86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2篇,杂志期刊文献74篇/我国最早一篇关于微学习的研究文献发表于2008年,阐述了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与结构。文章将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结合起来论述,虽然不是单纯研究微学习的文献,但这开启了我国微学习研究的一扇大门,自此,我国对微学习的研究.开始萌芽并蓬勃发展起来。依据检索的资料,自2008至2014逐年的文献研究数量统计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我国对微学习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开始关注微学习的时候,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微学习在我国正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论文发表的数量还是论文阐述的深度都有所突破,尤其近三年来的相关研究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已有40条检索结果,文献数量较之前几年出现了几何数翻倍增加。2011年,我国出现了以微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微学习的相关研究上更是走在了我国的前列。除此之外,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也于2008年开始关注微学习,《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开始相继刊载相关研究论著。正如我国微学习研究专家祝智庭教授所说,“微学习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无缝学习等作为数字化学习领域新的学习方式变革,预示着一种新的学习革命。”
……….
三、微学习的理岭分析.........17
(一)核心概念界定.........17
(二)微学习的运行系统.........24
(三)微学习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促进机制.........27
四、中学生微学习现状的调查.........30
(一)研究工具的设计与检验.........30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实施.........32
(三)研究结果的数据处理.........33
(四)中学生微学习现状调查小结.........38
五、中学生微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与归因.........39
(一)中学生微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39
(二)中学生微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归因.........42
六、微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结合的可行性与建议
(一)中学生微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中学生自身对微学习的理解与诉求,本研究认为将微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是必要而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微学习具备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且诸多学习理论已经证明,微学习确实能促进传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当前中学生的微学习仍需要规范和指导,需要借助传统课堂学习的力量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变整体状况不良的局面。在中学生群体中大规模广泛开展微学习,首先应对其进行可行性探讨。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对自主个性的追求极强。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已经懂得了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具备了自主获取知识,自行管理学习活动的能力,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一项关于学习型手机功能期望的调查研究围绕中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的高中生和88%的初中生希望学习软件能集理科公式、英语学习、古诗词、百科知识等功能于一体,并兼具娱乐功能,这表明当代中学生对“3E学习”——轻松、有效、快乐(Easy、Effective、Enjoy)的热切期待与呼唤。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各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学习习惯各不相同,传统课堂学习并不易满足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微学习在学习时空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处理上表现出与传统课堂学习很大的互补性。模块化、小专题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时空,多元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具有和传统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迎合中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学习心理有极大的益处,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
结论
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对微学习研究的重点与思路,缺陷与不足,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微学习的操作性概念界定,勾画了微学习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促进机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实录对中学生微学习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分析,透视出当前我国中学生微学习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基于上述研究,结合中学生对微学习的理解与诉求以及微学习推行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促进微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与建议。研究采用文献法进行理论论证,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单纯侧重理论或单纯侧重实践的单一性弊端,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同时,本研究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切入,将微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区别于当前微学习研究热门领域侧重教育技术或学习理论分析的研究思维,研究角度相对新颖。然而,由于毕业论文准备时间较为紧张,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统计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尚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理解不透彻或以偏概全的问题。这都是需要继续改进与努力的。文章至此,研究与思考却并未停止,对于该问题仍存在许多值得讨论与拓展的空间: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滨州市的现状比较具备代表性,但在发达的一线城市、小城市与城镇、边远地区的城市与乡村等都欠缺系统的考察。调研的过程中仅选了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且均为寄宿制学校,对非寄宿制学校欠缺了解。后期的研究如果能将调研样本的选择面扩大到若干所不同类型时学校;甚至扩展封‘不同的城市/研究结论将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严谨科学。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