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德育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0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德育工作的中心和灵魂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履行好人才‘培养这一神圣使命,和谐德育必然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今后长期追寻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表达。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方法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构建和谐德育工作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回声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需求,采用“国标”要求来培养人才: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①。这种“有计划”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德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式的简单化、德育过程的扁平化、德育评价的概念化。德育过程缺乏实效性、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德育环境缺乏人文性、德育方式过于单一等,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导致了德育的效果收效甚微。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德育工作理念,把和谐的精神引入到德育工作中,并努力促成其具有更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使高校德育因和谐而真诚、 因和谐而生动、因和谐而成功、因和谐而直达人性深处,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1.和谐德育的提出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时代使然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而德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和谐理念引入高校德育,探寻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高校大学生德育模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校德育体系,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和谐德育的提出是高校德育发展内在需要
高校需要引领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的人的存在。和谐德育系统的构建,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大批和谐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和谐德育系统的构建,除了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外,还能塑造一批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主力军。
3.和谐德育的提出是高校德育发展的现实必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终内在诉求。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和谐德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性、知识与能力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价值在于发挥德育的灵魂统帅作用,促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建构和谐德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育过程以及优化教育环境,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调动一切积极的和谐的因素,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产生教育合力,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而促使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理论研究
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就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其学说, 的时至今日,道德教育领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涉及到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提 倡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马斯洛教授提倡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模式”,“价值澄清理论”, “建立理论基础德育学说”,“德育关怀理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等相关理论。

(二)国外的实践研究
世界各国对德育都是相当重视,世界各国德育发展呈现出时代性、实用性、渗透性、和综合化等发展态势,强调传统文化对树立核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道德模范的榜样,非常强调德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并且各自都有不同的德育特点。
1、美国德育实践①。当代美国德育在内容上尊重个体价值,注意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公共品格的培养,紧跟时代的主题、注重专业伦理、德育内容的层次性、渐进性和渗透性;在方法特点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形式多样、咨询和指导工作细致、全面、针对性强、倡导社会服务,促使社会意识制度化。
2、日本德育实践②。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日本德育具有东西合璧的显著特色、既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家庭和社会配合;既设立全方位的德育课程,又注重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内容上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在途径上强调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作用、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和成长的环境、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
3、韩国德育实践③。韩国是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德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韩国的崛起同其“家族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都要归功于韩国的成功的德育。①儒家伦理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儒家伦理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家族主义体制的基础思想;②国民精神教育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主要途径。③历史文化教育是 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突出体现。历史教育,重点不在历史知识的简单讲授,而在于思想品德教 育。而更着意于民族意识,民族复兴教育,突出韩国强烈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民族 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新加坡德育实践④。新加坡独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工业化国家。 新加坡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立足于华人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现实,高度重视以儒家伦 理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加坡政府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孝仁爱礼 义廉耻”重新赋予新的含义,批判地传承儒家伦理,大力倡导新“八德”—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宽厚待人,关爱社会、他人,文明礼貌,讲信义,廉洁公正,知荣耻。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传统,构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项共同价值观。新加坡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政府对学校德育高度重视,并在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一直把德育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制定了具体的德育方案,并切实保证这些方案的贯彻执行。以培育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注重继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结合国情予以改造,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渗透相结合,重视德育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德育的研究较多,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缺乏对和谐德育的系统性研究。主要是。
1、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尤以儒家为甚。儒家的理论旨归就是把道德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念,希望通过对个人进行道德教化以及个人自身提高道德修养来培养具有高尚完善的道德人格的圣人君子。朱晓华学者①认为孔子德育思想基本特点有:①教育目标明确并且是分层次的:一是圣人,二是君子,三是士。②内容系统丰富。孔子十分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要求弟子首先要把道德方面要求的事做好,其次刁’是学习文化知识。“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是人格的最高标准。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最大 的仁爱之心,这才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孔子肯定人各有志,志士仁人的“志” 将保卫家园、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作为主要内容,孔子追求诚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信者人任焉。”(((论语·阳货》))③德育方法独特多样。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新 颖独特、行之有效并且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第一,立志有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耳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仁》 第二,身体力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第三,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即悟守忠恕之道。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孔 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身为原则克己内省。第四,孔子重视道德的内化性,认为自我努力是提升道德修养的内部动力。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重大而又深远的人性理论,他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德育目标系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德育实施途径,对后世德育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沈萍霞学者①认为,①“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人格的理想目标,也是德育的目标。“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阵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君子就是内心充满道德,而且现于外表的人。“君子所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心中有仁和礼的观念,并时时按照仁与礼的要求去做。②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并提出了前人未曾论及的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人性与道德品质的内在联系等。人性主要是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不否认人的生理本性,不否认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但他进一步指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他还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在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后,进一步在区分性与命的基础上规定人性他认为生理欲望追求属于外在追求,道德追求属于内在追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在德育的实施方式上,孟子主张内求外修。③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即保存先天存在的善心,同时扩充固有的善性。在德育过程中孟子不仅注重个体自身的道德内求,通过“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调动人的内在本质的驱动力,还注重从外部向人灌输伦理道德观念和知识,通过内求外修,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2、高校德育困境的研究
学者对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困境研究较为全面。白翠红②学者研究认为,高校道德教育成效差,主要是由道德教育的目标错位引起的。道德教育目标的错位导致了道德教育内容、道 德教育模式和道德教育考评方式都发生了错位,要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就必须对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模式、考评方式进行全面调整。要重新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呼唤道德教育缺失的内容,转换道德教育模式;王军学者③认为,高校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并非全然因为德育教学效果不突出,也并非全然是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乏力所造成,应该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长时段的审视。从宏观上看,目前高校道德教育乏力的问题并非单纯是校园内的问题,而是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制度规范尚未完善,社会价值观处于调整期,新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的特点有关,还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由此引起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分裂息息相关。蒋晓雷①学者研究认为,高校德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自我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感,政治鉴别力低,同时网络信息时代负面冲击影响较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园区出现德育“真空”地带。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于德育人文关怀和回归生活的理念,在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宏观把握上,分析高校德育的现状,研究新时期高校和谐德育新的内容和新的特性,提出和谐德育新的建构模式和实践方法,以期对高校德育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研究内容的设计以及资料的识别与取舍,它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能否顺利完成。根据本文研究的现实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本文的文献搜集以权威性的、公开发表的国内外著作、论文为主,通过查阅古典文集和各个时期不同研究者关于德育研究的论文、著作,总结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和谐德育提供研究视点和参考角度。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成果、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和谐德育的内涵。包括和谐的内涵、和谐德育的概念、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和谐德育的现状。主要包括高校德育生命教育缺失、高校德育偏离现实生活、高校德育遭遇心灵窘境。
第四部分概括了和谐德育的应有之义。和谐德育在内容上应包括:德育与生命、德育与 生活、德育与心灵。和谐德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存在,这是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没有生 命就谈不上研究德育。进而和谐德育应关怀人的生活,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离开生活 谈德育将是空洞的。再次德育应该当关怀心灵,追求心灵和谐才‘是德育和谐的最终目标。和谐德育主要有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回归生活、追求心灵和谐的特性。
第五部分提出了和谐德育的构建。在研究和谐德育“生命、生活、心灵”基础上提出和谐德育构建要追寻生命内涵,夯实和谐德育的基础、回归现实生活,绽放和谐德育的魅力、构建和谐心灵,彰显和谐德育的光辉。

五、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1)和谐德育的内容
(2)和谐德育的特性
(3)和谐德育的构建

2、研究难点
(1)和谐德育的构建
(2)和谐德育内涵下,生命、生活、心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构建方法

3、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
学术界对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德育现状、德育困境、德育理念、德育实践方式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但从高校和谐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多,尤其反思我们高校德育是否和谐,德育和谐困境的出路在哪里暂时不多。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德育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2)研究内容的创新。
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大环境为出发点,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了和谐德育新的概念和内容,以关注大学生个体和谐全面发展为起点,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本体、生活现实、内心感受,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人的生命,关注德育与人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和谐,从“生命一生活一心灵”三维建构来研究高校和谐德育,以个体的和谐推动整个德育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具有一定创新性。
(3)研究对策的创新
 文章以和谐德育理念和内容为基础,提出了追寻生命内涵,构建尊重价值、张扬个性、凸显灵动的生命德育,构建关注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生活的和谐生活德育,以及构建感恩、求美和谐心灵德育的建构设想,并研究该模式构建下的和谐德育实践方法。

第二章 和谐德育........................19-27
一、和谐的内涵.....................19-22
(一) 和谐的概念..........................19-21
(二) 和谐的社会........................21-22
二、高校和谐德育.......................22-25
(一) 高校和谐德育....................22-23
(二) 高校和谐德育的.....................23
(三) 高校和谐德育...................23-25
三、高校和谐德育.......................25-27
第三章 高校德育.........................27-34
一、高校德育生................................27-30
(一) 高校德育生命...........................27-29
(二) 高校德育缺乏...........................29-30
二、高校德育偏离.......................30-31
(一) 高校德育倾........................30-31
(二) 高校德育目标........................31
(三) 高校德育内...........................31
三、高校德育遭遇....................31-34
(一) 自我认知的...........................32
(二) 心理问题突出....................32
(三) 道德信仰危机.......................32-34
第四章 高校和谐德.......................34-41
一、德育与生命.......................34-35
(一) 自然生命.....................34
(二) 精神生命.........................34-35
(三) 道德生命......................35
二、德育与生活.....................35-38
(一) 德育即生活......................35-36
(二) 德育超越生活...................36-37
(三) 德育回归生活...................37-38
三、德育与心灵..........................38-41
(一) 自我意识和谐.................38
(二) 人际关系和谐.....................38-39
(三) 心灵和谐...................................39-41
第五章 构建高校和谐德............................41-53
..............................................................  

结束语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是精神的殿堂,大学是时发表展的引领者。高校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她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母胎”。既承担者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又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德育是校园的灵魂,高校德育应超越物质主义,摆脱生命的栓桔、生活的空虚,找回心灵的和谐,在超越性提升中帮助大学生找回失落的精神,回归精神家园,让大学生诗意的栖居在和谐德育中。
 本文的研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瞄准了高校校园这个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分析了高校德育的现状,结合高校德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失、与生活的背离、学生心灵的不和谐,提出了高校和谐德育的应有之义。并围绕“生命一生活一心灵”这一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离不开的体系,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新途。鉴于知识储备、认识和知识水平上的局限,本文的探索仅可能是一种粗浅的尝试,一个开端,希望从“生命一生活一心灵”角度来解析高校和谐德育,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推动高校和谐德育的建设和有针对性的找到德育的新方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南.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3)
[2] 常青. 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0)
[3] 庞跃辉. 大学生人格优化与全面发展的系统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 张敏. 以理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5] 乔凯,张晓婧. 高校德育理念和方法创新研究[J]. 管理观察. 2009(07)
[6]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 教育研究. 2010(06)
[7] 夏凤琴. 高校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1)
[8] 潘明芸. 从德育的人文关怀角度谈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建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
[9] 张祖华. 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J]. 教育探索. 2010(04)
[10] 徐红波,侯文华. 德育生活化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J]. 教育探索. 2010(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