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课题背景
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观点不仅是张志公语文教学观的根源和精华,而且也为他后期教材编写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无论是研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观,语文教材观、阅读教学观、写作教学观的研究,还是对其语文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甚至是对其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是他所编写教材体制,都离不开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因此研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观点所体现出来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就目前国文学术界对张志公的研究状况来看,还未有人把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论的观点单独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多是散布在对张志公语文教材观或是阅读教学观或是写作教学观的研究中。另外,虽然学术界对于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观点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对其观点的价值认识不一。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张志公早期提出的“传统语文教育”观点毕竟不成熟,尤其是在实践中还处于探索期,他所参与编写的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张志公“传统语文教材”观点进行专门、深入的梳理,挖掘其真正价值、认清其不足之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张志公为现代语文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传统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人称道的是它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然而张志公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实验本)来看,他构筑了自己的理想教材:“进入初中之后,(语文)应当并且完全可以像其他各门学科一样,以系统的理性知识为先导,并以系统为序,组织全部语文课”“张志公起飞的翅膀就在这里折翼”。①因此,笔者认为,重新对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观点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梳理,从中挖掘出建构新教材体系的的可借鉴的价值以及对当今新课改的启示意义是本选题最大意义之所在。
通过对文献资料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五个关注点:以传统语文教育、语文教材观、阅读教学观、写作教学观、教学改革观,具体表现在:
1、对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在三点:一是集中识字;二是读写基础训练;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2、语文教材观的研究主要是对张志公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实验本),这一套很有特色的教材的分析。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问题,创建跟语言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是张志公先生倡导的。把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挂起钩来是困难的,两端之间需要一个中介,这就是实用语言的知识系统,一旦找到这个中介,将会使听说读写能力高速高效提高。但是对于张志公这套教材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把它拿出来作为一个关注热点,对于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从理论—实践的转化(重点)以及对当今课改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3、阅读教学观的研究,张志公对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概括的简单而有效,概括起来是六个字:熟读,精思,博览。一是阅读的能力,即理解,记忆和速度的阅读能力;二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引起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就是精讲问题,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现当代的语文教学,后人对其培养精讲的教学思想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弘扬,是研究者讨论的焦点。
4、写作教学观的研究,他有关写作教学的见解和论著,对我国现作教学的创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张志公写作教学观的研究主要关注在如下二点:一是对写作教学实用性的重视,二是对张志公提出一些写作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关注,孟宪范先生说:“属对一节是全书中最有光彩的部分,读来使人叫绝,耳目一新,使人感受到科学认识的快意。”①等等。
5、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张志公历来主张教材改革要同现代化接轨。这种“接轨论”对我国现在及今后的语文教材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笔者在确定论题之后,收集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五卷本《张志公文集》、 《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自选集》、《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考研讨会论文选集》、《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等多部著作。2004年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认为“超越,须得回归。要超越传统,首先要尊重,了解传统。要全球化,首先要民族化。”①语文课改要走传统性和当代性、民族化和全球化相统一之路。认为“张志公先生对这些特点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指明其利弊,不乏中肯之论。”②。也指出,“显然张志公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总的来说还较为粗梳,属于整理型的,尚缺乏当代学术视界的观照和论释。也看到几千年的语文教育,靠一人或数人之力进行研究,也是远远不够。”。02008年,潘新和在《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一书中分析《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对当今的借鉴价值时,明确提出“由于张志公的存在,避免了一个时代一个重要领域的学术空白;由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生命脉没有断绝。”④赖瑞云于1990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改的一点思考》一文,在2003年出版发行的《混沌阅读》一书中,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材中思考的古代语文教学有无知识理论的问题。也对传统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探讨了传统语文教材中“序”的问题。于涟先生评价张志公先生说:“张志公先生在语言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贯古今,融中外,学术成就卓越。奖掖后学,诲尔谆谆;导夫先路,以启山林。先生学风可师,师风可学,开语文教育界一代风气,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⑤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写作初期笔者收集了大量张志公先生的著作、书籍、教材以及他人对张志公的评论性文章等等,笔者从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士论文数据库、万方士论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搜寻有关张氏研究的文献资料,约80篇左右。通过整理,目前对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数据、反复修改,最终形成文早。
第一章 张志公与........................11-19
第一节 “传统语文教育”...........................11-15
第二节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15-19
第二章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教..........................19-25
第三章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教育.........................25-33
第四章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33-45
第一节 “属对”——传统语文教...................................33-37
第二节 以“属对”为例——谈张志公编写的语文教.........................37-45
结论
本选题将张志公语文教学观中的传统语文教育观点作一个专门、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理论和实践从中挖掘出传统语文教育观对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意义,以及传统语文教育观建构新教材体系的的可借鉴的价值以及对当今新课改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观进行系统、深入、完整梳理,挖掘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探索该观点对语文教育现代化中的课改与建构新教材体系的启示意义,给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经过本文的阐述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张志公语文教学观中的传统语文教育观点的现实意义,能对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师们有所启发,或者能为后来继续研究张志公老师的论者提供一点点线索或启示。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文中肯定还有对张志公先生教育思想认识不足或理论提升不到位的地方,尚待改进,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刘占泉著.汉语文教材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4] 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5] 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6] 王世堪 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7] 《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8] 张志公著.张志公自选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9]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10]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三个亮点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亮点,启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