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野下大学医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07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 1研究意义
人民的健康素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新医改方案对高等医学教育结构、模式、医学人才队伍培养的更高要求,基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更高标准,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同现代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深刻分析了我国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医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提高整个医学人才队伍的人文素养提供了现实参考,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高度统一,让本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了经典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与现代人文教育的再融合。
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正如先贤希一波克拉底说过的:“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作为直接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对医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知识的传授,更深刻的内涵应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这些思想道德层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直达学生灵魂,并使其受用终身的。重视和提高高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十进一步加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卫生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改进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在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大学生,把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是要求高校医学生要树立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关心病人,把不断满足病人的全面需求,作为思想政治修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要求。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十六大精神和《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同时在学术界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吴潜涛、刘建军,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张耀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土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周长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爱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文教资料,2007年第5期);马成瑶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张莉的《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教文汇,2007年第5期)等等。这些专家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方法陈旧、享乐主义等思潮在大学生中泛滥等等,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来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研究领域在医德教育、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精神等方面,Ifn专门研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常少。如土卫平的《医学生的医德认知与医德教育的途径》(《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6卷第2期);代杏暖的《全面加强医德教育推动医院医风建设》(《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第26卷第4期);张铁的《浅析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4卷第3期);《医学伦理学》(丘祥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章越松的《基十诚信的医学伦理学维度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第16卷第3期);伍天章的《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体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第18卷第1期);《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杨秀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医学与人文精神》(黄妹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土国平的《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第18卷第5期)等等。以上这些专家学者仅是从某一个方面(医德、医学伦理、人文精神等)来阐述其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Ifn没有将这些内容统一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更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这些问题。

1.2.2国外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称谓,因此,无相关报道。但这不是说外国医学教育就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更多是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中,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医学教育西方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的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兴起。进入80年代以后,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并在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科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板块,虽然所开设学时因国而异,但人文课程学时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都非常高。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

1. 3研究目标和内容

1. 3. 1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十六大以来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原因的分析。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视域中,就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一定的研究,包括变革教育理念,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希一望本文能为教育部门和广大高校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3.2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如何立足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刀阔斧的进行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索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比如课程内容的设置,教育形式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等。

1.4研究方法及创新

1. 4.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读部分教育学、医学、人文学者关十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著作。广泛查阅期刊杂志的有关文献。阅读了与本论文相关性较大的国家高等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政策、文件等。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与推理,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和医学界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设计研究框架做必要的理论准备,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实证研究法。通过与学生及相关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接触与交流,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等情况进行较为深入地了解。通过实地观察,收集相关的现实资料,为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3、比较研究法。用古今中外对比的方法,对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己有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缺点,总结经验为制定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

1.4.2创新之处
1、对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前医学教育中并没有占到很重要地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很欠缺,而本文正是从“以人为本”进行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当前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丰富和深化了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2、对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观点创新。本文在对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解决当前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法,具有创新价值。

第2章 “以人为本”是高校医学...............11-14
2.1 “以人为本”的概述.........................11-12
2.2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医学生思......................12
2.3 医学职业的神圣宗旨要求高校医学生思................................12
2.4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求高校医学生思....................12-14
第3章 我国高校医学生思..........................14-19
3.1 我国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14-15
3.2 我国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15-19
3.2.1 传统的教育观念难以...................................15-16
3.2.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16-18
3.2.3 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成为医.............................18-19
第4章 “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医学生思.............................19-22
4.1 用“以人为本”诠释医学模式..................................19-20
4.2 用“以人为本”引领医学生思想....................................20
4.3 用“以人为本”夯实医学生思.................................20-21
4.4 用“以人为本”明确医学生思......................................21-22
第5章 “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22-27
.................................................................................................  

结语
 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取决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必然体现出什么样的形式。它们之间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一一对应又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当两者相适应的时候,形式可以推动内容进一步发展,当两者相违背的时候,形式又会阻碍内容的发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医学教育的主体。它的形式是把教育的途径、手段、方法、载体、渠道等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之间就有一个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这些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其形式也要相应的改变才能与其适应。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本身就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的复杂个体,只有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教育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诚然,我们现在大谈特谈“以人为本”,而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也必然要在“以人为本”上大做文章了。

参考文献
[1] 贾礼伟,徐小荣.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 江凌凌,张琬杨. “以人为本”对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中国市场. 2010(31)
[3] 杜安强,张爱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1)
[4] 吕萍. 浅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0)
[5] 朱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 王琼,张静芳.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09(24)
[7] 苟加明. 关于医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 2009(03)
[8] 陈伟平. 高等院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03)
[9] 时勇鹏,杨晓苏.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10] 汪江平. 医学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及制度建设[J]. 科技信息. 2009(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