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某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22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几乎有一亿多人口在不断地流动。从中国的历史以及世界的历史来看,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来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获得更富裕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许多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根据相关组织的预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每年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数量将达到3.5亿。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诸如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他们子女的入学、高考等受教育问题等。和普通家庭相比,农民工的家庭由于其外出务工的缘故,使其子女成为了特殊的儿童群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类儿童的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流动儿童虽然和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中,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教育、生活等方面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他们最终仍然要回到农村;而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要比流动儿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自身的许多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些都告诉我们必须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的出现,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生活着60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已经占到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2/3以上,约能占到整个农村儿童数量的30%;再次,由于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大量报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要使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城乡共同努力,整合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一起实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其它国家的不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论述在国外文献中很鲜见。与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类似的是国际移民(通常是指为了在其他国家定居的目的而跨越国境流动的人群)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三个方面与我国的留守儿童教育相类似。

(1)关于亲属抚养方面。美国学者JenniferEhrie&RobGeen (2011)指出,在未成年的人群中,由于父母的国际移民,而由相关的亲属监护的孩子,极易在心理上产生社交恐惧、出现交往困难等现象,心理出现问题的未成人比例远高于其他未成年人。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在2009年鉴于被其他亲属监护的未成人的比例不断增多,对于亲属抚养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由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或者是形成法律关系的养父母对未成人提供一定的监管和照顾。美国学者SusieSpence(2010)指出,由于未成年人的父母常年在外,其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由辅助的角色变为了主导的角色,祖父母的言行及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美国学者EsmeFulThomason(2011)研究表明,超过一半数量的祖父母已经退休,他们其中百分之三十的人群在经济上是比较困难的。在一些经济上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子女国际性流动以后,许多祖父母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流动的子女提供,再加上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这种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背负了经济负担的祖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孩子身心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美国学者MaLBlacurn(2012)指出,祖父母自身的身体健康程度也会影响到对未成年人的监护。

(2)关于父母对儿童发展影响方面。学者ClickandSahn (2012)研究表明,父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不同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受到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而母亲对孩子的显著影响却只能体现在女孩身上。学者 Amuedo DoranteSandPozo(2012)研究指出,父母亲长期在国际间流动,不能与孩子一起长期生活,这样一来,一方面不利于留守子女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家里繁重的家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留守的孩子身上,不利于学生的求学深造,甚至许多的留守子女辍学在家。国际移民定期把钱汇到国内,能使留守的孩子在受教育时获得更多的物质保障,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也能使留守子女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术界论述较多,但笔者认为相关基础概念存在很多不同观念,本章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相关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儿童

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经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献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是有差异的。概念的差异表现的非常明显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数量的界定上。同是在2004年,学者续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应该在1000万左右;而学者王玉琼则认为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应该在2200多万左右。同是在2005 年,学者项继权认为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 5500 多万左右;而学者齐学红则认为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在7000万左右。为什么关于留守儿童的数量的界定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归因于概念的外延不同。

(1)对外出形式的不同界定产生的概念差异

对于农村外出务工而言,外出务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子女同父母一起外出务工、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外出务工、父母亲都外出务工。通常子女同父母一起外出务工,这种务工类型中的农村儿童被称作流动儿童。有的学者认为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外出务工、父母亲都外出务工这三种形式下的农村儿童都可以叫做留守儿童。而也有的学者认为,只有父母亲都外出务工这种形式下的农村儿童才能够叫做留守儿童。

(2)对儿童年龄范围的不同界定而产生的概念差异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大?对此问题不同的学者认定范围是有差异的。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认定,儿童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人,所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留守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而在我国关于儿童年龄的界限是有争议的。一般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人认定为儿童,但是对于儿童具体年龄的认定却是不一致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年龄界限,全国妇联认定留守儿童指的是未满17周岁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而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16周岁以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指14周岁以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政策学理论

政策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政策的作用不断地增强,影响力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政策。20世纪50 年代,政策科学的概念最早被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其所著的《政策科学:在范围和立法上的最新进展》一书中提出,政策科学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到了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德洛尔所著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的构想》三本书对政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政策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 政策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一些全球知名的著名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都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课程。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政策科学的机构、专门研究政策科学的书籍、专门研究政策科学的各种论文和杂志,政策科学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总而言之,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 政策科学已经在西方的社会科学体系中成为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门科学。要处理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政策层面去关注教育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政策层面对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强,教育政策学发展的十分迅速,已经成为了政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学科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政策学,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比较教育的研究,实际就是教育政策的研究,教育政策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关于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教育政策已经成为了社会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无疑会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留守儿童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群体,义务教育一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机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会对个人的选择性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义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保障依赖于一系列的社会政策的实施,比如,《宪法》、《民法通则》、《儿童权力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当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依靠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涉及到留守儿童的户籍、入学、升学、社会保障和农村经济发展等相关的社会政策层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3.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17

3.1 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17

3.1.1 家务繁重,课余生活单调乏味 ...............17

3.1.2 未享受应有的受教育权 .................17

4.1 家庭因素 .................. 20

4.1.1 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 ...................... 20

4.1.2 其他监护人的监管不力 .................. 21

5.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 25

5.1 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 25

5.1.1 家庭环境建设 ................... 25

5.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关系到农村的广大特殊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民工群体的稳定与否。然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长期存在而又极端复杂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必须从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和政府切实履行职能两个方面来解决。

5.1 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5.1.1 家庭环境建设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在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通过不断地选择和筛选教育信息,使儿童在成长中不断地接受积极的、良性的影响,从而使儿童在成长中能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儿童成人后在社会中表现出的诸多行为习惯的特点无不体现出儿童时代家庭教育的烙印, 在家庭中子女的价值观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而逐渐形成。子女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通过教养方式形成的,子女的学习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对比于其它的教育方式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从控制方式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两大纽带来实现,一是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儿童对父母充分地依赖,充分地信任;二是经济为纽带。经济上的联系使儿童与父母的依赖是利益攸关、休戚与共的;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发展;寓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耳濡目染中起到效果。可见,完整的家庭教育结构是子女成长最有利的环境。

结语

本文以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笔者亦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这些对策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政府职能的发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笔者在文中谈到有的留守儿童父母缺乏责任意识,当地的相关部门曾以督促令的形式促使其回家看望留守的子女。但是据笔者获悉,被督促的许多家长至今仍然没有回家。这说明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不能简单的用一纸政令,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足,要真正地使政府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