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歌赛》的发展历程
一、《青歌赛》的创办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相对独立被确立,相应的,大众个体的文化选择也得到了确认,从而促使大众产生了文化消费。单一的传媒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大众呼唤着更多、更高的文艺来充实荧屏,电视文化就这样悄然的兴起。回顾历史,1984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之际,全国第一次电视文艺座谈会决定,由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与 1884年首次进入了亿万中国百姓的视野,每两年一届,迄 2013 年已满十五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电视媒体的介入,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电视媒介来透明客观的记录和传播,《青歌赛》在当时的的产生带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时必然性,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传播优势,将信息传播给广大观众,基于央视的品牌效应及观众对央视的认可,同时使获奖选手也得到大众的认可。它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同时为大众对音乐的审美趣味也提供了科学、正确的引导。第一届《青歌赛》的成功举办,是不分唱法,也不区分专业组和业余组。①“在今天看来,那场比赛保留下来的画面谈不上华丽,甚至有些模糊,而且现场没有一位观众,与今天众多异彩纷呈的歌唱比赛相比似乎黯然无光,但是,这次比赛的重要性却是以后的此类任何的歌唱比赛都无法比拟的。它揭开了中国电视歌唱大赛的序幕,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乐坛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次比赛基本上得到了业内专家、选手和部分观众的认可,但由于当时电视普及率很低,没有在电视上单独播出,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报到了这一消息,所以这次比赛没能在内地音乐界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1986 年举办的第二届《青歌赛》开始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现场亮分并进行了现场直播。1988年的第三届《青歌赛》成为了内地最有影响力、最有连续性的声乐赛事,全国音乐界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西北风。在 1990 年第四届《青歌赛》中,我的导师王硕老师代表云南省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最佳荧屏奖,她为我提供了当时比赛的一些情况,所有选手都是有中央民族乐团现场伴奏,并分了三种乐队伴奏,参赛选手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当时演唱的作品都是传统民歌,技巧性和难度很高的创作艺术歌曲很少。
……….
二、《青歌赛》的发展历程
2006 年第十二届《青歌赛》为沉闷的歌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原生态”唱法的迷人魅力。2008 年第十三届《青歌赛》加入了“合唱”赛项,为推动中国合唱艺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比赛给观众带来了新的看点,到现在我都清楚的记得当时武警男生合唱团全新演绎的一首首精彩的合唱作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合唱艺术。在 2010 年第十四届《青歌赛》赛场上,组委会开始注重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为了让比赛更好看,推出流行组与电声乐队同台演出,民族组选唱经典民歌和合唱组增加表演环节等一系列新举措。2013 年第十五届《青歌赛》更是有了许多亮点,与以往不同,本届大赛在比赛项目方面有很大调整,一方面,在备受关注的辅赛项目设计上,创新形式,通过扩充更加丰富的内容增加互动,并考查选手的综合实力,展现选手的个性特色;一方面在演唱上,通过加入规定曲目,选手与交响乐队现场演绎,考核选手对经典作品的诠释能力。本人认为本届《青歌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报名门槛不像以前那么高,参赛选手可以不分职业和非职业组,不受地域限制,自愿选择 31 家省级电视台和 6 家指定网站参加报名选拔,港澳台歌手也可参加本地电视机构选拔,使大众参与面越来越广。
…………..
第二章 《星光大道》的发展历程
一、选秀节目的发展阶段
2003年的夏天,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打响了选秀节目的第一炮,这一年成为了社会开始真正关注此类节目的选秀元年,节目把普通人实实在在地打造出了超级明星,一时间,选秀类节目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成为了他们追逐明星梦的捷径。追溯原因,是受到《美国偶像》的影响,在此之后,选秀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电视台。上海卫视的《武林天下》、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浙江卫视的《超级男声》、山东综艺的《我是大明星》、中央台的《星光大道》、江苏卫视的《红歌会》等等,2010 年浙江卫视的《中国达人秀》给选秀类节目一剂强心针,傲人的收视率引来了业内和传媒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在2012年的夏天,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家喻户晓,取得了惊人的收视率,更是将新生代的选秀节目推向高潮。就连央视的中秋晚会收视率也一并遭遇《中国好声音》的重创,尴尬至极。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第二季、2014年的第三季,依然创造了新的收视奇迹,它有力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在流行乐坛上出现了一批具有真实实力的新唱将,他们的故事与动听的歌声完美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更多观众对歌唱选秀节目的关注度。
………..
二、《星光大道》的现状
在众多的电视选秀节目中,流行音乐是主流,以民族声乐演唱较突出而且成功的节目一个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星光大道》,一个是江西卫视主办的《红歌会》,这两档节目的部分参赛选手水平和比赛评委堪比《青歌赛》。《星光大道》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一档大型的综艺类节目,从2004 年创办以来,已经有了10 年的历史,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收视率持高不下,在全国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本着“百姓舞台”的宗旨,其栏目组工作人员遍布全国,深入挖掘“未来百姓之星”,这是一个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不分年龄,不分唱法,不分职业,只要热爱音乐唱功了得,就可一展歌喉。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从平头百姓到成名成星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门槛,只能望“星”兴叹,而《星光大道》的推出为普通人搭建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歌手大多来自与民间,在演唱方法上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声乐学习培训,像是一块原石璞玉,没有经过太多雕琢,他们所演唱的民族歌曲大部分为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反而有一种亲切、朴实、自然的感觉,他们的民族唱法融入了戏曲、说唱、鲜明的民族小调色彩和风情韵味,在思想性和艺术观赏性上备受普通观众喜爱。几年来,《星光大道》不仅在收视率上一路领先,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百姓歌手。2005年度总冠军阿宝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原生态歌手的典范,推动了原生态的发展,阿宝嘹亮用它高亢嘹亮的高音,演绎了陕北民歌的魅力。紧接着2006年的冠军茸芭辛那,随后的李玉刚、王二妮、盲女刘赛、朱之文、刘大成、玖月奇迹等,他们都是很多都是民族唱法获奖的选手。可以看得出这档节目的参赛选手在演唱水准方面,获奖选手普遍水准较高,既有专业音乐院校的的学生或教师,也有业余水平的普通大众。
……….
第三章 对《青歌赛》与《星光大道》的分析.......9
一、选手专业与业余的不同 .....9
二、公正权威与大众娱乐的异同......9
三、形式传统化与节目时尚化的异同....10
第四章 《青歌赛》与《星光大道》......12
一、《青歌赛》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12
(一) 《青歌赛》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推动作用.....12
(二) 《青歌赛》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消极影响.....13
二、《星光大道》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14
(一)《星光大道》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积极影响.....14
(二)《星光大道》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消极影响.....15
第五章 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16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16
二、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17
第五章 对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事实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相比解放前和建国后的二三十年在高度上己经完善和精妙了很多,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规范、科学的具有可重复操作的教学体系, 其中取得的丰富成果举世瞩目。我国最早的一批声乐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对我国的声乐教育打下了很好地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开了声乐教育新思路,提高了声乐教育质量。我们现阶段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音乐院校,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先学习音乐知识和演唱方法的基础上接受传统的声乐教育。自己从读艺校到本科再到研究生,通过了解,各大音乐院校上课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环境不脱离学校及老师,这种情况也就必然造成老师教什么样,学生就会什么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西方美声熏陶下的老师或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没有向民间和社会学习或体验的理念,教学方法相对保守,“学院派”的很多师生比较排斥非正规唱法,对很多由电视媒体而捧红的歌手和明星更是不以为然。例如从收看率上来说,可能也是因为《青歌赛》每两年才举办一次的缘故吧,只要有青歌赛,我们的同学都是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遇到会唱的歌也一起跟着唱,知识问答环节也一起紧张的答问题,更有同学还拿笔记本做记录,把每场的得分都记录下来。可对于电视节目《星光大道》,或许也是因为每周都有的缘故,不会专门去认真的等待和观看,或许喜欢某个歌手偶尔关注一下,热衷度明显没有《青歌赛》高。
…………
结论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仅是音乐审美创造和审美活动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外在体现。随着中西艺术方面交流的断增多,民族声乐艺术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它将带着它独特的风格韵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鲁迅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今天文化变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我们今后在民族声乐教育领域中,只有可观的辨别和分析,进一步探索与创新,打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新思路,走出了一条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本土韵味,既有多元文化视角,又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新道路,为积极培养民族声乐学生做出贡献,使我国民族声乐的生命延绵不绝,永远充满新鲜和活力,更加灿烂芬芳。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