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业信用在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融资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从世界范围来看,Kohler 等(2000)发现商业信用正在成为英国企业短期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占到了 70%[1],石晓军、张顺明(2010)根据已有文献统计的结果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商业信用融资已经占到了企业总资产的 15%左右[2],而 Ge Y 和 Qiu J(2007)发现即使在金融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中国,商业信用融资占比竟然也达到了 13%[3]。不可置否,商业信用融资在实体经济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纵观商业信用研究的发展历史,国外学者早在数百年前就已针对商业信用开展了相关学术研究,理论基础已相对比较成熟,我国对商业信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才有了一些针对商业信用的基本描述,进入 21 世纪之后伴随企业商业信用使用频率的提高,与其相关的研究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加,但大部分研究仍然是局限于定性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方面也大都是以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商业信用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虽然很多学者都从经营性角度和融资性角度研究了商业信用的盛行原因,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使企业广泛受益,但是鲜有研究从商业信用供需的双视角出发研究其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缺乏对商业信用供需的系统性研究。那么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和提供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其影响程度又是多少呢? 伴随商业信用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商业信用在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对于商业信用在产业链不同生产环节中的差异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以我国汽车产业链为例,长期以来整车制造企业倚仗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在整个产业链中“一家独大”,商业信用“逆向供给”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整车制造企业在挤占上下游企业现金流获取大量商业信用融资的同时是否会显著促进其企业绩效增长呢?另一方面位于产业链两端的中小零部件供应企业和汽车经销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的问题由来已久,它们在提供大量商业信用的同时是否又会对企业自身发展存在抑制作用呢?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商业信用、企业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回顾,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归纳和总结,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重点。其次,在进行理论分析和统计描述之后,分别从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的基本关系,以及此关系在同一产业链不同产业链环节中的差异性给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按照实证研究的规范性流程,确定研究样本和查找研究数据,并使用 Stata12.0软件对本文的样本数据依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根据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提炼总结,并为我国汽车企业更好地进行商业信用融资,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以及政府规范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回顾了商业信用需求和商业信用供给的相关理论,并深刻剖析了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和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这种关系在同一产业链不同产业链环节中的差异性;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了我国沪深 A 股 2007-2015 年的上市汽车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近似构造了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的产业链条,借助 Stata12.0 和 Excel 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与企业长短期绩效的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一步采用对比分析法根据样本产业链环节的差异,将研究样本分为整车制造企业样本和非整车制造企业样本分组进行回归,比较不同产业链环节下企业商业信用行为对企业长短期绩效影响关系的差异性。最后通过变换企业绩效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测试,进一步巩固了本文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企业的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扩大销售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做出的相应的市场反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促销动机,降低交易成本动机,价格歧视动机以及质量保证动机。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其交易的时间并不是确定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当企业面临资产难以变现或者变现成本较高时,同时又为了保证交易在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中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预留充足的现金流来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然而这样的做法无疑就增加了买方企业的现金管理成本,加重买方企业的财务管理负担。然而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选择使用商业信用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分离,充分降低企业因原料不足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减少企业之间的结算次数,降低交易成本,让获取商业信用的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投产销,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让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也能及时得到回款,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而从产品销售的季节性差异进行分析,大部分商品都会存在旺季销售供不应求,淡季销售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信用政策,在旺季销售时减少商业信用供给的规模,而在淡季销售时提高商业信用的供给,在提高销量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管理库存,降低仓储成本,进而优化生产。
.........
2.2 文献综述
现代的商业信用研究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研究领域,宏观领域主要偏重于研究在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贷融资之间的“替代性”关系以及实体经济效率或者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中观领域主要研究商业信用行为的地域差异、行业差异和产业差异等;微观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与企业规模、产权性质和市场地位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为主。针对商业信用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石晓军、李杰(2009)在研究发现中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系数与同步宏观指标 GDP 之间具有反周期性规律,并且在其 2010 年的研究中根据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将研究期间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周期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4]。同时学者们也开始逐渐关注货币政策的松紧是否也会影响到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陆正飞、杨德明(2011)以我国 A 股上市公司 1997-2008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商业信用的存在与货币政策存在相关性,并且在不同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商业信用存在的理论意义也有显著差异[5]。随后张超林、杜金岷等(2013)通过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后发现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的规模会趋于减少,而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规模会趋于增加[6]。还有部分学者以金融危机爆发作为研究背景,阳丹、赫然(2014)将 2005-2010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商业信用一直是作为银行信贷的主要替代融资方式,而且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获取商业信用会对企业价值产生负向作用[7]。
...........
第三章 现状分析 ...... 14
3.1 商业信用分析 ........ 14
3.2 负债来源分析 ........ 16
3.3 经营成果分析 ........ 17
3.4 现金流分析 ............ 18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0
4.1 研究假设 ...... 20
4.1.1 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 20
4.1.2 同一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链环节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 22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3
4.3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24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29
5.1 描述性分析 ............ 29
5.2 相关性分析 ............ 30
5.3 回归结果分析 ........ 32
5.3.1 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 32
5.3.2 同一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链环节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 35
5.4 稳健性测试 ............ 40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所选取样本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以上表格结果可知,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报酬率的最大值为 0.2043,最小值为-0.1924,平均值为 0.0460,托宾 Q 值的最大值为 9.9932,最小值为 0.2019,平均值为 1.5902,说明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中企业的长短期绩效表现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从解释变量来看,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规模最小值为 0.0024,最大值为 0.3610,标准差为 0.0769,说明样本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规模的差异不是特别显著,而从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来看,最小值仅为 0.0007,而最大值达到了 1.0163,部分企业当期应收账款的金额甚至都超过了营业收入的金额,说明企业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存在重大的流动性风险。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资产规模对数的最小值为 19.2362,最大值为 26.9609,标准差达到 1.3238,说明企业的规模差异非常显著;企业无形资产占比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0.2615,说明汽车产业链内部企业对于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固定资产占比的均值为 0.2220,标准差为 0.0989,说明样本企业在资产配置上也存在着不小差异;市场地位指标最小值仅为 0.0001,最大值达0.1371,证明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中存在着巨头垄断的现象,行业发展极不均衡;现金流指标最小值为-0.3456,说明部分企业可能存在现金周转不畅的问题;在成长能力方面,最小值为-0.4194,最大值为 2.0221,均值为 0.1839,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在稳步发展阶段,但是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存在不小差异;在资产流动性和财务杠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都存在巨大差异,而均值分别为 1.7043、0.5041,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杠杆都保持在了一个合理水平上;最后在股权集中度方面,最小值为 7.1800,.最大值为 83.8300,标准差达到 15.9138,表明样本企业在股权集中度上差异显著。
..............
结论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产业视角,从企业商业信用供需的两个维度分别探究企业的商业信用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结合产业链中各企业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现状,分别探究其对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为了验证文中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选取了 2007-2015 年我国沪深 A 股上市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检验主要分析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1)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和提供商业信用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2)在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中,企业商业信用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存在差异。基于最终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和稳健性测试结果,得到了如下结论:
(1)从企业商业信用需求的角度来看,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确会影响到企业的短期绩效,但对企业的长期绩效并无显著影响。一方面,由于商业信用在融资方面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使得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持续经营;另一方面,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加强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
(2)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角度来看,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企业短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但对企业长期绩效仍然无显著影响。由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时,在一段时期内不仅会丧失一定的资金流动性,还需背负一定的信用违约风险,增加企业的财务运营成本,因此当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较大时,反而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3)从产业链环节的差异性来看,由于企业在行业地位、经营模式以及融资约束上存在的差异,企业商业信用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在整车制造企业样本中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而在非整车制造企业样本中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规模与企业短期绩效之间仍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在整车制造企业样本中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而在非整车制造企业样本中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与企业短期绩效之间仍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不同产业链环节中,企业商业信用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会存在显著差异性。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投资效率作为现在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为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效率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效率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价值和可持续性。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受到了各界人士热切关注。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采用 GDP 来度量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追求高增长率的GDP 也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过去的30多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 10.0%,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而在 GDP 高增长率的背后,靠的是国家对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数据显示,投资/GDP 的比例逐渐攀升,2010年达到峰值 69.9%,也就是说 GDP 的 2/3 用于投资。然而,与高投资率相随的却是非效率投资,重复建设、资源低效利用等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短暂不可持续的,其最大弊端就是引起通货膨胀,产量过剩。这时国家就会出台紧缩政策,使高速增长的 GDP 放慢脚步,当经济回落到一个限度时,为了防止造成回落过快,国家又开始新一轮的刺激,投资力度又将会加大。这样的循环并不是健康的增长方式,总有一天靠大量投资拉动的经济会爆发出所有积累已久的问题。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天已经到来,2015年各行业经济的大萧条证明了前期的大量投资造成了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市场资金流通缓慢。由此可见,粗放的投资-增长模式年代即将结束,怎样抑制非效率投资并提高投资效率才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增长的正确途径。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投资效率进行了研究(程新生,2012;王茂林,2014;李延喜,2015),并取得了相关的成果。这些成果表明:从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代理矛盾来看,当股东的利益和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会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此时经常会表现为过度投资.
............
二、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部分功劳归功于大量投资,但投资效率长期处在一个低效的水平上。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到 2015 年已经暴露出了该发展模式下的经济疲软,重复建设过度、内需不足、实体经济低迷,大部分企业面临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因此,如何缓解非效率投资、提高投资的效率、提高投资的准确度、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背景下,非效率投资行为一直普遍存在着,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研究如何有效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文献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从公司内部治理出发,忽视了实际外部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且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较为单一的高管薪酬或者高管持股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代替指标。本文弥补了以上不足: 1、本文选择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外部机制指标,选择高管激励作为内部治理的指标,探讨在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下高管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抑制效果。有机的将影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结合起来,更合理的研究有效的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措施。 2、在选择高管激励机制指标时,除了选取传统常用的高管薪酬和期权激励两个显性激励外,还加入了在职消费这个隐性的激励指标。分别从多高管激励机制的这三个方式去探讨,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哪种激励机制更能有效的抑制非效率投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主要源于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理论。Myers(1977)认为,在权益投资者和债权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债权人要求获得投资项目的大部分收益,而权益只能获得较少的收益),权益者会选择放弃投资项目,即使该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正,导致投资不足的发生。Jensen(1986)提出,过度投资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小于或等于零时决策者仍坚持实施投资的行为,该行为会严重损害到公司的利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当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利用股东不知晓的自由现金流投资于符合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项目而忽视净现值(NPV)是否为正。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还从其他角度研究了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基于融资约束理论(Jensen 和 Meckling,1976),由于企业内外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较高,而内部资金不足以投资新项目,管理者受到公司内部资金约束导致投资低于最优水平,甚至不得不放弃净现值(NPV)为正的项目,导致了严重的投资不足;基于自由现金流视角,当公司自由现金不足时,管理者会投资不足,但现金充足时时又会导致过度投资行为(Stulz,1990),因此股东全面掌握自由现金流的动向能够有效地监督经理人的投资行为,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Fama 和 Freneh(1999)提出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方式、资本成本以及产权存在密切关系,而外部融资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则较弱。Stroble(2003)研究表明,股东为了向外部投资者传达提高股价的信息而选择进行过度投资,所以可以认为公司中股东比管理者更有过度投资动机。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企业投资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但长期以来,国内大多企业将重点放在了筹资上,轻视了投资的重要性,结果造成了大量的非效率投资,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抑制非效率投资的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界研究的热点。学术界针对投资效率描述和测算普遍采用净现值(NPV):当一个项目的NPV 大于或等于 0 时,企业投资该项目属于有效率投资;当一个项目的 NPV 小于 0 时,企业选择投资该项目属于过度投资;当一个项目的 NPV 大于 0 但企业放弃了投资该项目时属于投资不足。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统称为非效率投资。目前,国内存在着普遍的非效率投资现象,关于治理非效率投资的研究角度可以分为内部治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和外部治理(债权人及产品市场、政府监管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两个大的方面。 方红星、金玉娜(2013)研究表明加强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缓解非效率投资问题。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之一的高管激励能有效的抑制非效率投资,徐倩(2014)认为股权激励能缓解因代理问题产生的过度投资以及因管理者厌恶风险导致的投资不足。马伟(201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高管薪酬对过度投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此,刘慧龙(2012)的研究从董事会结构的角度表明,独立董事可以减少因大股东的利益输送,从而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陈运森、谢德仁(2011)认为当公司管理层做投资决策时,独立董事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监督,能够缓解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且石大林等(2014)表明当独立董事比例提高、董事会规模降低时有助于降低非效率投资的程度。 从非效率投资的外部治理的角度研究,申慧慧、于鹏等(2012)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投资偏离,在国有企业表现为过度投资,在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投资不足。而产品市场竞争则有助于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张洪辉(2010)的研究表明,产品竞争市场对过度投资有明显的约束,徐一民、张志宏(2010)认为,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者的投资效率,且投资效率与竞争越激烈程度呈正比。 国内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已有研究中往往是单独研究外部治理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或是只考虑到内部治理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
.............
第三章 理论概述及研究假设 ........... 16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6
一、非效率投资 ..... 16
二、产品市场竞争 ......... 16
三、高管激励 ......... 17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18
第三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21
一、产品市场竞争、高管薪酬与非效率投资 ..... 22
二、产品市场竞争、在职消费与非效率投资 ..... 23
三、产品市场竞争、期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 ..... 24
第四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25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25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5
二、模型设计 ......... 25
三、关键变量定义 ......... 26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29
一、描述性统计 ..... 29
二、相关性分析 ..... 32
三、实证结果回归分析 ......... 33
四、稳健性检验 ..... 38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40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建议 ........ 40
一、研究结论 ......... 40
二、政策建议 ......... 41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42
第四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是国内上市公司在不同产品市场竞争下高管激励机制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笔者选择 2012-2014 年的全部 A 股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原则剔除 A 股中的部分数据:(1)A 股市场公司在国内外双重上市的样本予以剔除;(2)剔除上市公司中金融业和保险行业的数据;(3)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 1 的数据;(4)剔除当年上市公司的样本;(5)剔除 ST、*ST 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数据。本文的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以及非效率投资的数据来源于 CSMAR 和 WIND。学术界度量非效率投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 Fazzari(1988)提出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检测企业的投资不足,但该方法与 kaplan 和 Zingales(1997)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且此方法只能判断是否投资不足,不能检测过度投资以及投资不足程度。另一种克服了 Fazzari 方法的缺陷,用现金流、投资机会以及交互项来检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最终判断出是过度投资还是投资不足,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方法,不能直接度量其程度。Richardson (2006)提出了用最优投资模型残差项来度量非效率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的方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方法不能度量非效率投资程度的缺陷,在近几年有关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
结论
本文以 2012-2014 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管激励在产品市场竞争下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以及二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关系对非效率投资进行影响。高管激励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科学地设计高管激励机制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外部环境之,考虑在竞争激励程度不同的环境下,对高管激励效果有所影响。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两条路径: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过度投资,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投资不足,以下是本文的结论:
(一)高管薪酬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且产品市场竞争能促进高管薪酬对过度投资的抑制效果;高管薪酬对投资不足有缓解作用,且产品市场竞争能促进高管薪酬对投资不足的缓解效果。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随时面临着被清算的威胁,管理者为了避免因企业被清算而失业的风险,紧迫感随着威胁的增加而增强,因而管理者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使企业能长期立足于市场。在同等的薪酬待遇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管理者会采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每天的机遇和挑战,做出的投资效率往往比竞争不激烈的行业的企业高。因此,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可以促进高管薪酬对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的抑制效果(缓解作用)。
(二)在职消费对投资不足有缓解作用,且产品市场竞争能促进在职消费对投资不足的缓解效果;在职消费并不能有效抑制过度投资行为,甚至可能会促进过度投资的发生。产品市场竞争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合理的在职消费能有效的激励管理者,促进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者进行投资的效率,但过度的在职消费则会造成奢靡之风,使企业代理成本增加,导致非效率投资。当在职消费激励机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在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反,若当企业在职消费机制不完善时,产品市场竞争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是有限的。
(三)期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实施期权激励机制的上市企业较少,数据不具有说服力;二是已采用期权激励的企业在设计机制时不完善,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三是针对期权实施的法律制度不全面,让行权人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资本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进行投、筹资决策以及企业进行股利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准。经过学术界半个多世纪对资本成本的深入研究,有关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被丰富。除了微观的企业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内部控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外,还涉及了宏观领域的相关研究,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环境不确定性等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多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影响较大,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的问题。同时,环境不确定性具有随机性,因而难以被企业所预测,对企业的决策、组织、战略的制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资本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从目前备选的各种投资组合中做出决策,以便获得期望收益,但是由于未来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们并不能完全预测到未来的状况,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所掌握的已有信息对未来做出合理的估计,从而进行决策。此外,由于资本市场并不是完美的,企业内外部融资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成本较高时,企业会选择内部融资,而内部融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自党中央实施“一带一路”以来,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刚刚过去的 2015 年,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下滑压力的影响:下行趋势明显、经济增长乏力、货币供给不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十分艰难。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步加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如很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遭受到高负债、高利率水平、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和自身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多重挤压,接连遭遇重大资金困难,面临着被市场边缘化的情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企业资本成本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本文的实证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2)从环境不确定性的角度研究了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从融资约束角度研究了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融资约束是如何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组的资本成本影响有何差异。本文将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环境不确定性、企业融资约束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规范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1)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阅读整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评述;(2)分析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之上,探讨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融资约束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3)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1)采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构建多元回归统计模型,对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企业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2)在实证研究时,运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本文的回归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
第 2 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对资本成本的研究,学者主要是集中在从政治关联、政府干预、企业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这几个方面。本章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 公司内部经营特征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
公司内部经营特征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如内部控制质量、国际化程度、政治关联与政府干预等。关于公司内部经营特征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出了很多贡献。Ogneva , Subramanyam 和 Raghunandan(2007)[1] 通过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和资本成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内部企业披露的内部缺陷越多,那么公司的资本成本也就会越高。Beneish , Billings 和 Hodder(2008)[2] 经过检验萨班斯的相关条款,发现由于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资本成本核算上升,这在 302 条款下得到体现,而 404 条款却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它的表现并不显著。Singh 和 Nejadmalayeri(2004)[3]探讨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资本成本会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其资本成本却越低。Niessen(2010)[4]讨论了企业的政治关联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他选择了 25 个国家的 2300 家企业来研究,他发现在控制了国家治理水平和企业层面的因素之后,不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所处的国家外部环境更差时这种关系表现的更加显著。 我国学者李超、田高良(2011)[5]认为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可以限制管理层的侵占行为,内部控制与资本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因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林斌等(2012)[6] 通过研究发现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即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秦伟苒等(2013)[7] 在分析内部控制时从债务契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当内部控制较好时,债务人的契约条件就会相对更宽松。具体表现为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较长债务期限和扩大的债务规模。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
2.2 公司治理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
关于公司治理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信息披露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两方面研究。国外关于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主要是从流动性和风险角度来研究。基于流动性角度,学者认为充分披露信息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股市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那么资本成本就会增加。基于风险角度的研究者认为当信息披露的水平较低时,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投资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它们会要求更高的补偿,资本成本就会增加。研究也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会使公司治理更有效,这是因为它降低了管理层侵占资产的可能性,充分保护利益相关的利益,最终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Botosan(1997)[14]最早研究了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他选取了 1990美国 122 家制造企业作为样本,在衡量信息披露的水平时,采用年报中自愿性披露的数量来衡量,在估计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时通过 β 系数来衡量,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家跟踪较多的企业中信息披露和资本成本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分析家跟踪较少的企业中,信息披露越充分其资本成本会越小。Bhattacharya(2003)[15]使用收益的不透明度代替了信息披露来考察收益的不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同时考察了选取的替代变量是否很好的反映了收益的不透明度和收益的透明度是否与股票交易的数量有关,结果显示,收益的不透明度与企业资本成本和股票交易数量均呈负相关。Alan J.Richardson 等(2001)[16] 基于加拿大公司的三年数据,我们将信息披露质量分为了社会信息披露以及财务信息披露。
..........
第 3 章 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 12
3.1 环境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 ......... 12
3.2 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 ......... 15
3.3 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共同作用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 ..... 17
3.4 本章小结 ......... 18
第 4 章 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影响 ...... 20
4.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 20
4.1.1 变量选取 ....... 20
4.1.2 模型设定 ....... 23
4.2 数据来源 ......... 24
4.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24
4.4 相关性分析 ..... 26
4.5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27
4.6 本章小结 ......... 31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32
5.1 研究结论 ......... 32
5.2 政策建议 ......... 33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34
第 4 章 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章首先分别从环境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的角度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进行了实证研究,接着实证研究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如何变化以及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组的资本成本对环境不确定性变化的敏感度有何差异。
4.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资本成本,通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得到,模型见 4.1。在计算民营企业的债务成本的过程中,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计算方法本文借鉴曾炎雪(2014)的做法,在计算债务融资成本的过程中,首先对长短期债务期初期末总额进行简单平均,然后将利息总支出与上述平均值的比值作为本文的债务融资成本。这样有助于对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有效的评估。在分析利息支出时,采用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里的利息支出。短期债务选自资产负债表里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短期借款这两个科目。长期债务选自资产负债表里的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以及长期借款与其他非流动负债。由于用此方法衡量债务融资成本存在很大的噪声,本文釆用 winsorize 的方式对小于 1%分位数的数据进行缩尾处理;在考察权益成本时,借鉴陈冬华(2009)的做法,在估计企业的权益成本时采用上市企业市盈率的倒数。
.......
结论
本文结合企业背景,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如何变化以及不同融资约束组的资本成本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敏感度有何不同。本文选取 2010 年至 2014 年之间在沪深两市交易所挂牌上市的符合筛选条件的民营企业为样本,所需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了企业环境不确定性、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
(1)民营企业的资本成本不仅与环境不确定性有关,还与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有关。环境不确定性与民营企业资本成本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当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经营者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去估计企业的未来经营状况,即无法合理估计未来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在做出决策时,经营者失败的风险也会增加,而此时外部对于经营者行为的监管和预测相对也会随之增大,并且间接增大投资人的投资回报评估的难度,一旦项目投资出现问题,管理者很可能会为了逃避自己追求私人利益而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中国目前的转型经济环境下,有关投资保护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机制还不健全,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侵害行为导致的私人收益大于侵害成本时侵害行为将会发生,此时投资人対公司将来的盈利成果很难形成合理的评估,面对这样的风险,将会促使投资人要求提高投资回报来作为补偿,进而加剧了企业的资本成本。
(2)融资约束与企业资本成本也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资本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民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被各种因素所影响,如税收、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因此当企业内、外部融资存在较大差异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银行借款和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有一定的劣势,这些融资约束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进行融资,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大。而当民营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时,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方式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违背道德风险而采取逆向选择,会使得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
(3)在考虑了环境不确定性的因素下,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了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对企业的融资形成了制约,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越严重,企业的资本成本就会越大。进一步将样本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高融资约束组还是低融资约束组,环境不确定性对资本成本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低融资约束组相比,高融资约束组资本成本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敏感度更高。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自身积累进行发展;另一种是通过并购重组获取自身短缺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显然,第一种方式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去积累资金的,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短、企业的成长时间不足,这导致我国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因此在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利于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第二种方式可以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利用国内资源,迅速获取自身短缺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使企业可以得到迅速发展。 现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有助于我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主。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着可持续成长的潜力,但也拥有着规模小、收益高、风险大、产品单一的特点。因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利用并购重组获取自身短缺资源可以促进企业的迅速扩张发展。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来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它包括许多内容,如: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谈判、并购方案的实施以及后期的整合等。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中期的谈判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而在中期的谈判中,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支付方式的选择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购后期的整合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
1.2 文献综述
Gordon, Yagil(1981)选取 1948—1976 年间的并购交易来研究并购支付方式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并购完成后的 8 个月内,公司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得到的超常收益约为 7.9%,而公司采用股票支付方式得到的超常收益约为 5.3%[1]。 Lane, Wansley, Yang(1983)通过对 1981-989 年间并购交易数据的分析来观察并购支付方式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并购完成后的两个多月内,公司用现金支付方式得到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最高(32.98070 ),其次是企业使用股票支付方式得到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18.97070),最后为现金与股票混合支付的条件下得到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11.87070)[2]。Majluf, Myers(1984)通过研究认为:在企业并购时,并购双方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此时,主合并方企业采取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会向外部的经济市场传递不一样的信息。当主合并方采用股票支付方式时,投资者就会认为公司的股票价值有可能被高估了,那么投资者就会出售公司股票,从而会引起公司的股价下降。然而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将会产生相反的效果[3]。 Robert G. hansen(1987)认为:对被并购方内部信息的了解性同样影响着主并购方对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因为对被并购方内部信息了解的多少与主并购方所承担的风险有着必然联系。当对合并对象真实信息了解少或不全面时,合并方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增大,选择股票支付有利于降低并购风险[4]。
..........
2 理论基础
2.1 并购支付方式的类型
国内有许多并购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方式、债权支付方式、资产置换方式、股票支付方式、混合支付方式等。但这些并购支付方式的划分比较混乱,因此本文将从主并购方的角度考虑,以支付的最终表现方式将并购支付方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现金支付方式、股票支付方式、混合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方式是指并购方以不含自身股权的资产为对价来交换目标公司股权的行为,这里的资产在我国主要以现金为主。因此,它包含了普通意义上的现金支付、债权支付、资产置换等。现金支付方式是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并购支付方式。 对于主并购方来说,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可以使得双方产权明确,并且向外界传达一种企业现金流充裕、盈利状况良好、股票价值被低估的有利信号;同时采用现金支付不仅不会使得并购方的控制权被分散还会享有对目标公司盈利的最大分成,但采用现金支付在享有对目标公司盈利的最大分成时也要承担其相应的风险。同时如果不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而盲目的采用现金支付可能导致自身现金流的缺失,会增加企业的债务成本,不利于对目标公司的后续整合与运营,也将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 对于被并购方来说,接受现金支付虽然程序简单,可以迅速获得大量资金或资产,但却要缴纳即期的高额资本所得税,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好处。而且接收现金支付就意味放弃了对并后公司的股权,也就是失去了并购后公司增值收益的分成。
...........
2.2 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并购必然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也不例外。这个中心便是企业的并购目的。企业的并购目的有很多,但主要的有三个:战略性并购、财务性并购和借壳上市。企业进行战略性并购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从公司长远发展入手,拓展公司产业链,实现公司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被并购公司的硬件实力,更需要被并购公司的软件实力,如:目标公司在行业中的影响、研发技术、科研能力等。因此,企业要实现战略性并购就需要将自身与目标公司的利益捆绑起来,即采用发行股票的并购支付方式使被并购方也能与并购后公司的利益相连,这样双方就可以共同协作,达成共赢。由此可见,对于战略上的并购来说,股权支付方式与混合支付方式是较优的选择。财务性并购是指公司通过并购目标公司来改善自身财务缺陷、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从而达到增加公司利润、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它主要是上市公司为保障自身上市公司的地位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由此可见,对于财务性并购来说,一次性的现金支付方式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
3 并购案例介绍 ........... 5
3.1 东方通公司基本情况 ......... 5
3.1.1 东方通公司简介 ......... 5
3.1.2 东方通公司的股权结构 ........... 5
3.2 东方通财务状况简介 ......... 6
3.2.1 资产负债表简要数据 ..... 6
3.2.2 利润表简要数据 ......... 7
3.2.3 现金流量表简要数据 ..... 8
3.2.4 主要财务指标 ........... 8
3.3 东方通发展情况简介 ......... 8
3.4 惠捷朗科技公司基本情况 .... 10
3.5 并购概况 .......... 13
3.5.1 并购背景 ...... 13
3.5.2 并购目的 ...... 14
3.5.3 企业并购交易过程 ...... 14
4 东方通并购惠捷朗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分析 ........ 16
4.1 两种并购支付方式的摒弃 .... 16
4.2 本案例支付方式的最终选择 .......... 19
4.3 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评价 .... 23
4.4 案例分析的启示 .... 26
5 案例的结论与不足 ...... 27
5.1 案例的结论 ........ 27
5.2 案例的不足 ........ 27
4 东方通并购惠捷朗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分析
4.1 两种并购支付方式的摒弃
从企业的并购目的来看,此次并购属于战略性并购,东方通是为了“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预研与开发,建立云计算的产业链,争取更多的项目应用案例”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并购。即:东方通公司通过并购抓住 4G 网络建设的机遇,寻求在移动互联领域下大数据及云平台的共同发展;东方通公司通过并购结合双方软件技术,可以推出基于大数据的实时网络优化服务,从而创新网优云服务的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东方通公司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恵捷朗科技公司,主要是恵捷朗科技公司在无线网络测试与优化及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影响、核心技术员工、客户资源、软件技术等。 如果东方通公司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来进行并购,这将会对企业的并购目的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并购属于一次性买断行为,这会导致原恵捷朗科技的股东与并购后公司失去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丧失有可能会导致原股东的离职。而恵捷朗公司的原股东都是公司的重要高层:刘健一直任职恵捷朗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与维系着重要客户资源;李飚和王熙春一直任职公司的区域经理负责地区销售业务,他们对公司开拓市场联系客户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晋敏一直是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引领者公司的技术发展。他们的离职将会对恵捷朗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公司客户资源的减少、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以及一些无形资源的消失。 东方通的并购目标正是留下恵捷朗的这些无形资源与核心技术员工从而实现自身战略发展。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很可能会导致这些资源与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增大企业的并购风险,从而不能达到东方通的并购目的,这也标志着并购的失败。因此,采用现金支付在公司的并购目的上来看并不可行。
.........
结论
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交易也在频繁发生。但并购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并购整合以及后期发展,因此在并购时要谨慎选取并购支付方式。本文在本次并购案例中得到以下结论: ①企业并购选择支付方式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谨记此次并购的目的,在满足并购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控制权因素等选择并购支付方式。 ②在选择并购支付方式时要多元化,即采用混合支付方式,它可以根据公司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组合支付方案,这要比单一的支付方式更加合理更适于企业发展。 ③对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选择并购方式时可以考虑恰当的融资方式,如募集配套资金用于企业支付并购对价。它可以给企业带来众多好处:吸收潜在投资者、吸引合作伙伴、减少股权稀释等。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自 1990 年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的深入,财政体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高校的数量以及在校生的规模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而此时高校的收入来源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由最开始的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转变成财政拨款、学生费用收入以及来自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收入来源。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办学条件在逐渐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为配合国家扩招的要求,学校通过新建或者扩建校区的方式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如投入资金过多而带来的负债以及财务费用的增加,贷款利息负担沉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费的支出使用不合理使的学校的办学成本过高;还有很多建设项目被重复建立,导致资金严重浪费;再加之高校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导致高校的各种资源不能被很好的利用;上述现象使得高校本身就不充足的资金变的更加紧张,资金缺口逐步加大[1]。 因为资源的极度稀缺、投入与产出却又不成比例等因素,使得教育界开始不断的探索研究应通过何种方式来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2008 年,我国开始对高校预算拨款体制进行改革,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进行评价,并建立高校的预算拨款制度。2010 我国在探讨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时进一步提出:要改进高校的预算管理模式,引进竞争机制,推进绩效评估的实施,全面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2010 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绩效预算在各高校的实施,《河北省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河北省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等文件使得高校在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上更近了一步。2013 年 1 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开始实施。2014 年 1 月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一步细化了高校的事业支出的分类以及核算,这使的高校的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便利。2014 年 8 月修正版的《预算法》发布,与此同时,河北省财政厅制定了《深化省级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用来完善绩效预算管理的运行机制,规定省级部门自 2015 年起开始实施。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些年,由于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我国预算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绩效预算管理是通过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借鉴其成功的预算管理案例形成的基于绩效的预算管理体系[2]。绩效预算不仅对政府等公共事业单位有较好的作用,还对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将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管理署以及农业部第一次采用了绩效预算的概念,但是早期对于绩效预算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预算管理局给出的定义为:拟定出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所需要的资金,根据所需的资金来请求拨款,并利用可以用具体数字计量的指标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2]。随后,学术界曾多次开展了关于绩效预算概念的讨论,但迄今为止,绩效预算的定义仍然很难被界定。目前,有关绩效预算的概念有如下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Cochran(1993)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管理制度,它能够可以进行成本支出控制,并且分享利润[3]。Schick(2003)认为绩效预算从应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阐释,广义的绩效预算是指政府机关对已用资金的去向的一种预算管理;从狭义方面来讲,绩效预算是针对某一项资源而言,这种资源的增多与产出能够利用其他成果的增加联系起来,从而来判断该种资源利用效果的一种预算管理[4]。
.........
2 绩效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绩效的本来意思是“执行”和“完成”,它被用来反映某项活动最终的结果或着效果。关于绩效的涵意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绩效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一种行为,强调的是过程;另一种看法认为绩效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者责任的履行程度,强调的是成果。Salvatore Schizo Camp 对绩效也有所研究,在他的观点里,绩效完全可以用两个词语解释,努力、结果,因为绩效比较抽象,他帮我们提供了描述的思路,可以按照投入和产出等几个方面进行[32]。绩效评价是对绩效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众所周知,评价一件事情离不开三个要素,被评价对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因此进行绩效评价时要清楚自己的评价对象,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一般情况下,绩效的评价是有共性要求的,首先绩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要客观合理,也就是说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拟,除此之外,还要遵循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否则评价结果就没有说服力,评价结果也相应地就不具备可比性了[33]。本论文所称的绩效管理是专门针对于预算的绩效管理,也就是说绩效预算管理是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绩效管理。我国财政部关于绩效预算管理定义给出了如下解释:是构成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它讲究绩效和预算的有效结合,还要注意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对绩效和管理方法地科学运用。它强调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政府时刻肩负责任的思想,着重突出对预算的使用应该力求保证有效率,它要求各部门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预算资金的去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果。绩效预算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目前的预算管理水平,有效的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4]。
........
2.2 绩效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 S.Ross 在 1973 年提出委托代理这个名词,指的是在交易的双方,有一方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行使权力,为他谋求利益从而获得报酬,这样的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35]。出现委托代理关系是由于二者目标的不同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从经济人假说来说,每个人天生会为自己谋求利益,代理人更是希望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并不是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方没有直接参与交易中,获得信息相对较少,而代理人可能会抓住这个漏洞谋利,甚至会罔顾公司的大利益。因此,只有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再加上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将企业的信息告知委托人,实现信息对称。 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用到委托代理理论,政府与高校之间也存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如:政府拨款给高校,高校用资金培养优秀人才。而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作为委托方的政府并不会参与进来,因此这其中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政府并不了解;而高校作为代理方,便拥有更多的信息,他们会为尽可能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拨款而多报预算,而政府并不能有效判断出这些拨款是否用在了所报的项目上,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益。因此,预算信息同样需要提高透明度,使得上级部门知晓下级部门信息,建立严格的规范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约束各级部门单位的行为,优化预算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绩效预算管理强调引入竞争。传统的公共部门直接由政府组织,没有竞争性,会增加相关的成本,因此引入竞争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从而增加绩效管理效果。对于大型的项目,政府可以组织高校进行招标,通过分析投标单位上交的项目报告,可以有效了解该项目的成本去向,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提高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
..............
3 H 大学预算管理现状 .... 14
3.1 H 大学基本情况 ..... 14
3.1.1 H 大学概况 ..... 14
3.1.2 H 大学的预算管理体制 ........... 14
3.1.3 H 大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 16
3.2 H 大学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7
3.3 H 大学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9
3.3.1 必要性分析 .... 19
3.3.2 可行性分析 .... 20
4 H 大学绩效预算管理实施设想 .... 21
4.1 绩效预算管理的基本理念 .... 21
4.2 绩效预算管理实施流程图 .... 21
4.3 H 大学实施绩效预算管理主要流程设想 ......... 21
4.4 H 大学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 ........... 30
5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32
5.1 研究结论 .......... 32
5.2 研究局限性 ........ 32
5.3 未来研究展望 ...... 32
4 H 大学绩效预算管理实施设想
4.1 绩效预算管理的基本理念
绩效预算管理以“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为理念。这种预算模式将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以高校的整体目标为政策导向,将绩效作为约束预算的一种手段,它将绩效管理与预算有机结合,体现了绩效的本质。基于绩效预算管理的模式,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的控制支出总量,而在使用预算资金的方面,中低层管理者能灵活的使用预算资金,从而达到了将预算执行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的目的[42]。绩效预算是指为达到预定目标而制定的预算计划。绩效预算管理以绩效评价为基础,但并不仅限于单纯的绩效评价,而是以绩效评价为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进而拓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过程,更强调系统和机制的作用[43]。H 大学绩效目标我们可将其分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是指通过实施具体的项目,在一定时间内预期能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整体支出绩效目标是指各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利用其全部的财政资金在一定时间内所预期达到的整体目标。H 大学的战略远景是:提高科研水平以及学校竞争力,建“地方性、应用型”的特色师范类高校。H 学校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模式,这使得目前的预算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高校的预算管理改革由此开始。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是我国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开始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高校未来预算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以 H 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绩效预算管理在该校实施的主要流程,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结论一:绩效预算管理能够帮助 H 大学更好的进行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管理是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融合的实践,它适应 H 大学预算管理的发展要求。在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以及手段,使二者能实现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该校的预算支出效率、提升该校的预算管理水平,这是该校的预算管理从规范性向效益性转变的必然要求。
结论二:绩效预算管理使得预算管理与 H 大学的战略目标相连接,能有效的促进该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该校自身的竞争力。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校发展壮大,满足该校的发展需求。
结论三:在分析政府与高校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委托方即政府了解到高校的社会效益以及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能更好的把握财政拨款的额度。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为早日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提高我国事务所在国内外的整体竞争力,针对事务所有限责任制的制度缺陷,财政部和工商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我国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的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财会[2010] 12 号)的文件。要求截至到 2010 年底大型事务所要全部完成转制,而且鼓励中型事务所在次年底前也要完成转制。事实上,到 2013 年底我国事务所的转制政策已经基本落实,有证券资格的四十余家事务所已经全部完成了向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转变。其中,2010 年完成转制的事务所有 3 家,2011 年完成转制的有 6 家,2012 年完成转制的有 1 家①。 会计师事务所向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转变,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有限责任制下股东人数较少的限制,从而扩大事务所的整体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双重纳税,降低股东的税收负担;另外,事务所转制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也由有限责任的“一元责任制”转变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并存的“二元责任制”,这说明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和诉讼风险都会加大,审计师肯定会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风险、保护自身利益,所以不同的法律责任,会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行为,并且对不同规模事务所的影响会有差异。截至日前,我国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结论尚不成熟,而且涉及到事务所规模的研究时,基本都是采用规范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分析的,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规模事务所转制后审计收费变化程度大小的研究很是缺乏,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延长研究窗口期,并且进一步从事务所规模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另外,与国外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变化相比,我国此次推行的特殊普通合伙制虽然和西方国家的有限责任合伙制极为相似,但转制的过程不尽相同。西方国家从合伙制转变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合伙人的法律责任有所降低,并且是一种为了适应行业环境所主动进行的转制;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转变,是由有限责任制向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合伙人法律责任的提高,并且是在政府立法下的强制转制行为。那么在强制变更的制度背景下,提高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导致的经济后果如何?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进行的研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制的制度缺陷,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是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实现做大做强战略的重要工作和前提,特殊普通合伙制下不断增强的法律责任必然会影响审计师的风险判断和审计行为,进而对审计收费水平产生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验证了事务所转制后审计收费的变化情况,又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事务所规模的角度研究了不同规模事务所的转制政策对审计收费影响程度的大小。另外,本文是在我国事务所组织形式强制转变的制度背景下来研究转制政策的经济后果的,为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效果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的理论意义是事务所转制完成的时间还比较短,已有的文献研究时间跨度短、样本选取不充分,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延长研究窗口期,而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从事务所规模的角度研究,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事务所整体来说数量多、规模小,且提供的审计服务同质性高,由于审计师行业存在这样的特点,所以不少事务所在诉讼代价不大的情况下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进而进行低价揽客的不当行为,审计费用被恶意压低的不良风气和由此带来的低质量的审计结果都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研究事务所转制后面临不断加强的法律责任和巨大的诉讼代价,其审计收费行为的变化,对我国事务所改善审计收费偏低的现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研究事务所组织形式变更的经济后果可以为推进改制的监管部门提供建议和参考,促进事务所做大做强和“走出去”战略的顺利进行。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广为应用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是经过数次转变,针对各国经济形式的要求,为应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风险而自发形成的。与之前普通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相比,有限责任合伙制在保证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前提下更能有效的保护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这样更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不少学者也通过实证模型支持了这种组织形式。Dopuch(1992)、Chan et al(1998)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制度背景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相关数据,证明了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更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1] [2]。Firth et al(2012)在比较了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公司制组织形式后,也认为有限责任合伙制更符合发展趋势[3]。 西方国家从合伙制转变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合伙人的法律责任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事务所转制后,审计收费也会相应降低。Lennox et al(2012)以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转制为研究对象,并未得出事务所转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后,随着法律责任的降低审计收费也随之降低的实证结果[7]。Liu et al(2011)从审计独立性的角度研究了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也没有得出转制后审计收费降低的结论[8]。
.........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经历了挂靠制、有限责任制与合伙制并存、特殊普通合伙制三个阶段,与西方国家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变的过程不同,我国由有限责任制转变为特殊普通合伙制意味着合伙人法律责任的提高,且转变的方式是通过政府立法的强制要求,并非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主动进行的选择,在这种相对被动的转制过程中,事务所的转制意愿并不如西方国家强烈,因此转制的效果可能也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周中胜(2014)不仅证明了事务所在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审计收费会随之上升,而且他认为这种变化在小客户市场上更为显著 [22]。高雪(2015)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来研究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事务所转制后的审计收费水平会高于转制前,而且已转制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较于未转制事务所也有所提高[23]。范燕飞(2013)发现,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事务所改成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审计收费都会显著提高[24]。 陈少青(2013)也认为审计收费水平会随着事务所转制的完成而逐渐上升,另外,他从时间上证明了这种变化与事务所的转制并不同步,因为审计收费水平要在事务所转制完成后的第二年才会有显著上升 [25]。张自清(2014)把审计收费水平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之一,他认为事务所改制后会使审计收费水平提高,而且这种提高会随着转制完成时间的递增而愈加明显 [26]。
........
3 研究设计 ...... 13
3.1 研究假设 ......... 13
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14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17
3.3.1 样本选取 ..... 17
3.3.2 数据来源 ..... 19
4 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检验 ........ 20
4.1 纵向实证分析 ..... 20
4.1.1 2010 年转制的事务所 ........ 20
4.1.2 2011 年转制的事务所 ........ 23
4.1.3 2013 年转制的事务所 ........ 25
4.2 横向实证分析 ..... 27
4.2.1 描述性统计 .......... 27
4.2.2 相关性分析 .......... 29
4.2.3 回归分析 ..... 31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34
5.1 研究结论 ......... 34
5.2 政策建议 ......... 35
5.2.1 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法制建设 ...... 35
5.2.2 健全合伙人的个人信用体系 .......... 36
5.2.3 优化事务所的内部治理 ....... 36
5.3 研究展望 ......... 37
4 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检验
本文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事务所转制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纵向主要研究事务所转制前和转制后以及转制后各年审计收费的动态变化过程;横向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进一步研究审计收费的提高是否由事务所转制政策造成。
4.1 纵向实证分析
为研究事务所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审计收费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将完成转制的事务所按照转制批次进行划分,每批次选取转制前后共四年的数据,通过四年数据两两间的对比,形成六组数据来研究事务所转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下面分批次进行分析。以 2010 年转制的立信、中瑞岳华和国富浩华 3 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户为研究对象。选取 2009—2012 四年数据,共有 175 家样本公司,每家样本公司有 4 个观测值,共 700 个观测值。表 4.1 列示的是六组审计收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前三组审计收费的均值在逐渐上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 年、2011 年和 2012 年审计收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五组数据的收费值也在上升,说明 2012 年的收费情况较前一年有一个上升的趋势。最后一组的收费均值最大,说明事务所转制后时间越长,审计费用的变化越大。
.........
结论
为了验证会计师事务所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文章不仅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还结合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引用的理论有风险报酬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审计定价理论,以此对事务所转制政策与审计收费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事务所转制后,法律责任和诉讼风险都加大了,基于风险报酬理论中的高风险高报酬,审计师为弥补其增量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要求的额外收益也会增加,从而提高审计收费;转制后事务所为应对风险、保护自身利益,会保持更加谨慎的执业态度、加强职业怀疑、不断加大审计投入;另外,从审计总成本的角度,审计人员为了降低预期法律责任成本,也会增加努力程度,提高审计服务质量,高投入和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都会要求更高的审计收费。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验证,结论如下:
1.通过不同转制批次的分别研究,以各自转制前后四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的纵向实证分析可知:事务所转制后虽然会提高审计收费水平,但是审计收费的变化与转制并不同步,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转制前一年,事务所转制当年的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变化,而在转制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审计收费才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事务所转制后,相较于转制当年,转制后一年与转制后两年的审计收费显著上升。另外,在 2010 年首批完成转制的事务所中,这种滞后性更加明显,只有在事务所转制完成后的第二年其审计收费变化趋势才比较显著。这是因为我国事务所的转制是由国家立法强制要求的,而非事务所为适应本行业的发展自发形成的,在这种被动的转制过程中,事务所和客户都要有一个认识、应对和接受的过程。
2.从事务所规模的角度研究发现:与大规模事务所相比,小规模事务所转制后审计收费提高的程度更大。即不同规模事务所间审计收费的差距随着转制后法律责任的由弱变强而逐渐地减少。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是为了全面深化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先后在 2015 年 9 月 13 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 9 月 24 日《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均强调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建立企业激励约束长效机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关于高管激励机制的改革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国企改革与我国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之间的变革发展紧密相关、互为条件。改革开放至今这些年,让国企变为拥有独立法人的实体,并成为我国未来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有企业改革先后推动了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配套改革,其中包括从金融、财税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从价格、计划到社会保障、政府机关,甚至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改革。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以历史罕见的速度快速发展。在推行经济改革开放 30 的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维持在 GDP 年均增长 10%左右。2013年,我国 GDP 为 58.8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的国有企业贡献率约 40%。2014 年,我国 GDP 达到 63.6 万亿元,突破 10 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有企业贡献率已降至不足 40%。2014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 26.4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民营企业和境外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然而我国国企的进出口出现了微降的情况。2014 年,我国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9.13 万亿元人民币,保持同比 6.1%左右的增长率,相对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占比是 34.5%。与此对应,境外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2.19 万人民币,保持同比 2.4%的增长率,相对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占比是 46.1%;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4.59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3%,相对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占比是17.4%。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企相比,中间的差距却很大,因此,继续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加快国企改革,优化国企资源配置,增强国企活力已刻不容缓。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和前期研究的总结,来研究宝钢股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限制性股票的实施现状、取得的效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探讨如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充分发挥限制性股票对高管的激励作用,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国企限制性股票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来完善公司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高级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综合实力,进而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深入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主要分析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限制性股票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一方面,本次研究可以为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高管限制性股票实施的有效性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本次研究工作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激励机制研究中的一部分,在理论研究上可以补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激励机制研究。另外,宝钢股份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高管实施激励机制是钢铁行业的风向标,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管的概念界定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的限制性股票实施情况,所以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高管人员是指掌握企业经营权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者。他们作为企业出资人的代理者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决策者、管理者、控制者,为企业的运营负主要责任,发挥着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企业中,高管一般指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本研究所指的高管是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对企业发展和命运起至关重要的人员。
........
2.2 限制性股票概念
所谓限制性股票,是指由上市公司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的要求,按照预设的授予条件给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时,才能出售并从中获益。而股票的限制性有两个:一个是股票获得上的限制;另一个是股票出售上的限制。即激励对象只有满足一定的业绩指标才能获取限制性股票,也只有达到要求的业绩指标才能解锁并从中获益。限制性股票,是指由上市公司按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政策的要求,根据提前设定的授予条件给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通常来说,它是无偿的或只需要支付少量的投资就可获取。而股票期权则是指企业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时期,以提前确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和条件,购买企业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激励对象可以通过行权获得潜在收益(执行价格和市场价之差)。 设某企业授予日当天股价是 40 元,3 年后股价涨到 50 元,如果要保证该激励对象3 年后可以获得 5000 元的权益,对两个激励进行方案对比: 方案一: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公司需要给予 100 份股票(5000&pide;50=100)。 方案二:授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公司需要给予 500 份股票(5000&pide;(50-40)=500)。 由两个方案对比发现,同等条件下,实施限制性股票只需要 100 份股票,而实施股票期权需要 500 份,因此,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措施与股票期权对股东财富的稀释效应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前者小于后者。
..........
3 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高管限制性股票实施背景及条件 ......... 16
3.1 宝钢股份的基本状况 ............ 16
3.1.1 宝钢股份的经营情况 .......... 16
3.1.2 宝钢股份的公司治理情况 ...... 16
3.1.3 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 ........... 17
3.2 宝钢股份对高管人员实施限制性股票的必要性 ........ 17
3.2.1 宝钢股份对高管人员实施限制性股票的外部背景 .... 17
3.2.2 宝钢股份对高管人员实施限制性股票的内部需求 ............ 18
3.3 宝钢股份对高管人员实施限制性股票的可行性 ........ 20
3.3.1 外部环境为宝钢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提供了保障 ........... 20
3.3.2 宝钢股份具备可实施的内部条件 ....... 22
4 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高管限制性股票实施情况 ........ 24
4.1 宝钢股份限制性股票实施方案分析 ......... 24
4.2 宝钢股份限制性股票效果分析 .... 25
4.3 宝钢股份限制性股票实施效果不足的成因 ............ 33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局限性 ........ 35
5.1 研究结论 .... 35
5.2 政策建议 .... 35
5.3 局限性 ...... 37
4 宝钢股份混合所有制改革高管限制性股票实施情况
4.1 宝钢股份限制性股票实施方案分析
宝钢股份是我国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发布后首个出台激励方案的国有企业,同时也成为试水股权激励机制的首家示范央企,但是却无疾而终。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国企员工持股带来了全新机遇。在这个最佳的窗口期,宝钢股份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率先对企业高管、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机制,将他们的利益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实现公司业绩目标和经营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工作,授予日为2014年5月22日,激励对象合计136人,授予股票数量合计47,446,100股,股票来源为公司通过公开竞价交易方式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回购的公司A股普通股股票,授予后公司总股本不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变。宝钢股份于 2014 年 3 月份正式推出《A 股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相对比 2006年的方案,此次方案简化了条件,在指标设计上也相对宽松。2014 年的宝钢股份的股权激励计划,很好地实现了恰当激励、多重约束的预定原则,可以将其总体实施方案概括为:(1)激励模式。激励方式是限制性股票,实施计划的有效期是 6 年,禁售期是 2年,禁售期满后 3 年内解锁,股票来源于二级市场的回购。 (2)激励对象。本次的激励对象主要是公司董事、高管、对企业综合业绩和长远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共 136 人。 (3)业绩指标及达标标准。限制性股票授予时的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利润总额、营业总收入增长率、EOS(EBITDA/营业总收入)。业绩指标要不低于公司近三年平均水平和同行业平均水平才视为达标。所有业绩考核指标均达到设定的目标值方可授予。解锁时的业绩考核指标目标水平要高于授予条件的指标水平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所有业绩考核指标均达到设定的目标值方可解锁。
...........
结论
限制性股票激励是股权激励方案中可行性强,效果明显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完善我国上市企业管理模式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制度设计的有效发挥必须依赖于适合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所以,如何借鉴成功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机制推行经验,来助推国企改革,将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宝钢股份限制性股票实施方案入手,对宝钢激励方案的实施背景、授予条件和激励方式的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并从方案设计上以及激励效果中分析其不足之处,为我国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行限制性股票提供数据支持和宝贵经验。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宝钢股份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高管实施限制性股票,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业绩有促进作用,但总体效果不显著。在净资产价值、资产负债率、EOS 等相关指标上表现明显,有持续的推动作用,但在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总收入增长率等指标上表现出的积极效果未能持续。 其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复杂的过程,其必须从实际出发,尤其在业绩指标和达标标准的选取上,不仅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更要考虑到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在整个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如果业绩指标和达标标准设置较高,则高管会因为无法实现,从而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整个市场繁荣时,若业绩指标和达标标准过低,则会使高管对工作懈怠。因此,限制性股票方案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最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整体的推进对宝钢股份的限制性股票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高管“行政化”的现象难以改善、“三会”、“一层”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宝钢股份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扫除体制内障碍,这样才能保证限制性股票激励发挥其应有的良好效果,才能真正帮助企业盘活国有资本,进而提升企业的业绩,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宝钢股份成为全球最强钢铁企业的目标。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西方学者对股票 IPO 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存在三个现象:抑价、热点市场、长期弱势。其中 IPO 抑价现象是这三个现象当中研究最早的、最广泛的一个问题。而近几年中,股票市场 IPO 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中几乎成为了一种严重存在着的普遍现象。我国证券市场是经济转轨的产物,导致我国的新股发行不同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股票市场是我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方便上市和股票交易分别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我国企业的股份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国有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拥有,法人股是指由境内机构或金融机构持有。流通股是指能够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股票,也是在 2006年之前唯一的一种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IPO 在 20 世纪中期前实施的是配额制度。在配额制度下,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者联合,为每年新股的发行设定好年度配额,再分配给省级政府或部级机构选择在其管辖下的 IPO 公司。2005 年之前大多数公司 IPO 发行价格的制定都没有通过市场需求的反馈机制来调整价格,而 2005 年询价机制的全面施行,它先根据发行人的情况和市场需求设置价格区间,再根据投资者的反馈设定发行价,显著降低了首发新股(IPO)抑价的水平,原因在于它缓和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询价机制的实施表明了我国对国际惯例的适应,不过基于我国薄弱的市场管理和监督,询价机制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效又受到我国制度特征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表明:提供和披露高质量信息是证券市场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对 IPO 来说也不例外。因为信息质量的好坏能帮助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判断,减少损失,同时也能降低抑价程度。所以说其在 IPO 过程中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用户角度来说,如果是个人投资者,信息的稳健能为投资者减少损失,或者说能够帮助投资者和经理辨认和区分投资于金融资本和增加资产生产能力的好或坏的机会。如果信息的使用者为公司或者机构,那么高质量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帮助公司或者机构在最大程度上预见可能的信息和估价风险。国内外关于信息质量与 IPO 抑价关系的文献,基本上所得出的研究成果都是认为信息质量与抑价负相关。如 Leone 等人研究表明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越透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 IPO 抑价程度(Leone、Rock and Willenborg,2007)。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越不透明越模糊,则 IPO 抑价程度越高(盖晓伟,2012)。Boulton 等人通过考察了几十个国家的几千个新股之后,发现信息质量与 IPO 抑价之间负相关(Boulton et al,2008)。企业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信息质量越好,信息越有用,则 IPO 抑价的程度相对会降低(胡松,2007)。陈胜蓝研究了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所操控的应计利润与 IPO 抑价的关系,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陈胜蓝,2010)。将股票市场分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别研究两个市场的财务信息对抑价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中每股收益与 IPO 抑价负相关。而二级市场中销售收入增长率与 IPO 抑价正相关。相对二级市场而言财务信息对一级市场抑价程度影响要更大(石春萍,2013)。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满足发行条件的非上市公司,它首次对市场上的投资者发行公司股票的行为就称作 IPO,也就是首次公开发行新股。IPO 能发挥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功能。不论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企业首发新股,第一:其引入的市场资金可以起到融资的作用,第二: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上市对于一个年轻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所募集的资金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既能提供公共权益资本,又能降低公司的经营和投资的资金成本。IPO 的地位非常重要,大量的治理质量优良的公司进行 IPO,能对二级市场起到激活的作用,投资者们也能收获更多的投资机会。首发能否成功,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影响。全世界存在一个普遍的、一直被众多学者说成是“谜”的现象,即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 IPO 的股票,其在上市当天的收盘价远远高于发行价格,投资者狂热跟风,产生超额收益率。这种现象被称为 IPO 抑价,也可简单解释为股票发行价被低估。抑价现象不仅在我国有,而且是在全世界无论发达或新兴的资本市场都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不过我国跟其他国家相比,这种现象最为突出。IPO 抑价现象从一出现就一直被各国学者重视,在西方国家更是很早就成了研究热点。大量的理论解释以及分析抑价的模型也随之出现,不同的研究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抑价现象开展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在 20 世纪中期之前,IPO 抑价普遍被研究者们归因为是发行价格的定价问题,定价太偏低所以才会有 IPO 上市后的超额收益。到 20 世纪中期之后,学者们又指出,抑价的成因除了是因为发行价格定价偏低,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投资者高估了股票的价格,意思就是投资者对新股的狂热,导致了二级市场的火爆,股价有可能被投机者抬高。学者们对 IPO 抑价现象成因的解释及理论非常多,至今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能对 IPO 抑价现象作全面恰当解释的理论,从这一方面来说,或许直接把新股发行上市当天的超额收益视为抑价并不合适,不过在目前,IPO 抑价已普遍被学者们认可为是该现象的传统称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根据相关的研究理论统计,新股发行抑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国家,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首发新股的定价以及其上市之后所表现出来价格的差异,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比如中小投资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承销商和发行公司等。正是由于新股发行高抑价会造成这种巨大的影响,抑价的成因就成为了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花了不少心思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事实证据被发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慢慢多了起来。不过当前的抑价理论成果都是来自国外,他们大多都是从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抑价成因。但是,这些西方的理论解释,很多都没有得到我国的证券发行市场的有效验证,(张玉,2013)用国外抑价理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检验,结果为我国并不适用国外的抑价理论,但是国内并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 IPO 理论。不过近年来,IPO 逐渐被企业当做是一种融资的重要手段,这促进了 IPO 在我国的发展,相关研究 IPO 高抑价现象的文献也越来越多。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发行人的角度,来研究公司会计稳健性、公司治理影响 IPO 抑价的机理。从发行人的视角来看,IPO 抑价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发行人将 IPO 的股票低于其内在价值进行定价。主要基于三个不对称信息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赢家的诅咒理论。
...........
第 3 章 研究设计.....15
3.1 研究假设....... 15
3.1.1 会计稳健性与 IPO 抑价........... 15
3.1.2 公司治理、会计稳健性和 IPO 抑价......... 15
3.2 变量定义及选取.... 17
3.3 模型构建....... 19
第 4 章 实证分析.....21
4.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4.2 描述性统计............ 22
4.3 相关性分析............ 22
4.4 实证结果分析........ 25
4.5 稳健性检验............ 30
第 5 章 结论以及建议......33
5.1 结论...... 33
5.2 建议...... 34
第 4 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 IPO 首发数据来自 choice 金融终端,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部分缺失的数据通过中财、巨潮资讯网手工搜集完成。选取了我国 2007–2012 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 A 股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没有选取 2013 年度是因为 2013 年我国停发 IPO,这一年没有任何企业通过 IPO 并上市。样本对 B 股和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剔除,因为 B 股和金融行业的财务报告环境和监管要求都明显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最后所有的有效样本共计有 1031 个。从 IPO 数量的折线图(2007-2012)(图 4-1)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股票首发市场在时间序列上有着很强的波动性。在 2010 年 IPO 的数量达到顶峰,有337 家企业首发新股并上市,不过 08 年只有 71 个 IPO,这是因为第一,2008 年我国的海外上市环境受到美国次贷危机恶化而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2006 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对境内公司境外上市做出了很多严格的限定。这说明我国 IPO 上市的情况相当受环境和制度的影响。
..........
结论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考察我国股市的会计稳健性与 IPO 抑价程度的关系。选取了 A 股市场 2007 年到 2012 年的剔除掉金融行业外所有的上市公司,综合分析了基于公司治理质量,会计稳健性与 IPO 抑价之间的关系强度会有何变化。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国内有关 IPO 抑价以及稳健性、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借鉴了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莫大的帮助。通过数据的搜集、实证方法的选定,最后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1.会计稳健性和 IPO 抑价呈显著地负相关。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IPO 抑价率就越低。
2.治理质量较高的公司,其稳健性和 IPO 的负相关更显著。首先,我们用实证通过证明会计稳健性对 IPO 抑价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对现存稳健性的实证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补充。研究结果发现,IPO 抑价与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相关性,会计稳健性能帮助资本市场更好的运作。其次,本文强调了会计稳健性的重要作用,在公司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越准确,能越代表其所在公司的治理越完善,整个公司的外部评价就会越高。但是中国的体制结构,特别是政府持股的参与,以及尚欠发达的资产评估市场,又给了管理者激励夸大财务报告盈利的动机。因此,中国的企业急需调高稳健性。本文在研究在 IPO 抑价和会计稳健性的过程中,同样发现了会计稳健性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国情下,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坚守是相当必要的。再次,本文创造性的将公司治理质量,会计稳健性和 IPO 抑价三者结合起来,不仅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和 IPO抑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以公司治理质量为出发点,将公司治理质量的综合指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在实证部分用最终的综合质量指标来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和 IPO 抑价的作用,结论是作用相当明显。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健康运营,又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若企业长期存在过高的财务风险,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也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爆发。因此,如何及早的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做出合理应对,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时下,新常态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也是中国当前执政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在经济领域中的突出体现。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仍然可观,这就要求企业摒弃过去不顾后果的不可持续增长,而要让企业更加健康的稳中有进,当然财务状况健康也是应有之义。同时,新常态下许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的财务预警就显得更为重要。综上所述,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模型,使企业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预先察觉,并及时采取措施,是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基于传统财务指标的研究。预警指标的选取是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重要环节,最早的预警模型大多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进行构建。Altman(1968,1977)、Haldeman(1977)等学者以传统的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其最经典的 Z计分模型给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最具代表性的 5 个比率,分别为营运资金/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份市值/负债账面价值总额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1-2]。Hamer(1983)认为,作为构建预警模型的财务指标的相对独立性较高可以提高模型预测的正确率[3]。
(2)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研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学者们开始将公司治理指标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司股票市价与公司财务状况存在相关关系。Beaver(1966)、Aharony 等(1980)认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公司财务状况的反映,股票收益率也可以用来预测公司财务困境,但时间上有些滞后[4-5],Charitou、Dionysiou 等(2013)甚至认为期权定价理论可以代替破产预测模型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6]。另一些学者研究了公司治理指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Ohlson (1980) 、Warfield 和 Wild(1995)利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当前资产变现能力以及管理者的所有权水平等公司治理类指标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进行预测[7-8]。此外,Ciarlone 和 Trebeschi(2005)还综合考虑了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信息[9]。
(3)基于现金流量类指标的研究。随着现金为王的观念越来越为人所接受,现金流量类指标也开始出现在财务预警模型当中。Aziz 等(1988)最早采用现金流量指标对企业破产进行研究,预测效果较为理想[10]。近年来,Mária Re?ňáková和 MichalKaras(2014)、Geng 和 Bose(2015)等学者使用动态指标对企业破产预测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量/总资产等财务指标对公司的破产具有显著影响[11-12]。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
新常态一词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新经济泡沫引发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首次提出是习近平主席 2014 年 5 月在河南考察时,他认为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当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所谓“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的阶段。2014 年 11 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更趋平稳;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为稳定,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50]。中国经济新常态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新变化,体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
2.2 财务风险和危机基础理论
风险是财务管理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 世纪,西方古典经济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益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现代管理学中对于风险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认为风险只能造成损失,不可从风险中获利。这是对风险的狭义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观点下,风险除了包括不利结果的不确定性外,也包括了有利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既可能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这一观点是对风险的广义理解,也被更多的学者所接受,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学术界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使用负债筹资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狭义的财务风险仅存在于举债经营的企业,换言之,如果企业的全部资金均来自于股权资本,则企业不存在狭义财务风险。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可以通过零负债经营的方式避免狭义财务风险的产生。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机会和可能(这一偏离可能是超出预期,也可能是未达预期),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本文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能够更为全面、准确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各方面的风险,因此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均指广义财务风险。
...
第 3 章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21
3.1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21
3.2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26
3.2.1 现状及问题分析.......26
3.2.2 成因分析...29
3.3 本章小结..........31
第 4 章 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32
4.1 指标的选取原则......32
4.2 财务指标的选取与分析..........33
4.3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与分析......37
4.5 本章小结..........39
第 5 章 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实证分析...40
5.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40
5.2 财务风险等级分类的确定......40
5.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构建...43
5.3.1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确定..........43
5.3.2 财务预警模型的训练及检验...45
5.4 财务预警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分析..........45
5.6 本章小结..........49
第 6 章 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6.1 公司财务管理层面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举债能力和偿债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从公司近五年的财务指标来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有一小部分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公司而言,高于合理水平的资产负债率给企业的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公司管理者应当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重视,不可盲目扩大财务杠杆。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现金流量水平,以保证能够支付当期利息和应当偿还的债务。公司还可以在不影响现有股东行使权力的前提下适当发行股票,从而减小其偿债的压力,避免一旦发生非常事项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同时,中小板上市公司还应当合理安排债务结构,保持合理的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比例,避免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出现债务危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小板上市公司应当顺应新常态的这一特征,加大企业的自主研发力度。若企业不注重自主研发而靠大量引进相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从长远来看会耗费企业大量资金,且缺乏使企业立足的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小板上市公司只有增加研发投入,重视自主研发,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
结 论
本文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最新的公司财务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基本现状,剖析其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板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对新常态下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出应对建议。本文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有:
(1)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短期偿债能力较差、负债比率不合理、亏损面较大等问题,这些财务风险的形成归咎于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投资缺乏科学性、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内部原因,以及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外部原因。
(2)本文构建了以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类财务指标为主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且结合经济新常态的特点选取了 GDP 增长率、研发支出比例和股权结构等非财务指标。
(3)本文利用 BP 神经网络,分别以 2012 年和 2013 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财务预警模型对 2014 年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预测,并且对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进行了检验,结果以 2012 年和 2013 年数据构建的模型分别达到了 67.75%和 75.95%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利用(t-1)年的数据进行预测比(t-2)年数据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两个模型结合使用预警效果更佳。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营运资金循环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营运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企业的利润,甚至决定了企业偿债与获利能力,并对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和进行风险防范有着重要影响。在 20 世纪 70 年代前,营运资金管理通常指的企业流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管理,比如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财务项目管理上的优化。由于这种管理模式仅适应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不适用于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式。企业不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取得优势,同时还必须规避经营风险,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变得尤为迫切。基于价值链导向下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受到很多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任一项活动都有可能对为企业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每一项经营活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却又相互联系,由于它们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也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价值链”。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送达到经销商或者消费者手中,这样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整个价值链的运行伴随着营运资金的投入、损耗再到回收,故营运资金被称为企业“循环的血液”,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波特教授指出价值链的理论核心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是由最薄弱的一环所决定。[1]营运资金是价值链上最薄弱的一环,影响企业日常管理和未来的发展,并且营运资金作为价值链上流动性和收益性最强的增值元素,其绩效水平的提高将为价值链上的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价值链的要求,而引入价值链管理理论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新体系建立具有很大的意义,给企业注入了新活力。将价值链的思想融入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中,可以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具体到企业各项增值活动的微观层面,提高价值链上整体运行效率和对市场的反映速度,实现战略优势。又可以让企业管理者站在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来统筹营运资金的管理,通过优化营运资金管理,不但可以获得“供应商、企业、客户”整体行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也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做到了精细化管理,获得最大竞争优势。因此,建立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框架,以价值链理论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指导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
1.2 文献综述
营运资金的概念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相关定义也在不断修正,研究方法也逐步完善。Harry G.Guthmann(1934)发表了题为“Industrial Working Capital During Business Recession”,以 1929-1932 年美国经济疲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了主流工业企业的营运资金。[2] William Collins(1946)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通过查看这两个表来编织企业营运资金的来源,并从中分析营运资金的变化情况。这项研究为将来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3] John Sagan(1955)强调企业各项营运资金的相关比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类比率会严重影响财务决策,然而这一点在过去经常被管理人员忽视。评价指标只强调各项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并没有把企业流动负债纳入营运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内,不能全面的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4] William Beranek(1966)出版了一本专著“Working CapitalManagement”书中主要介绍了有关流动资产的管理,例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他将营运资金管理定义为:为了在未来的期间内最大化公司的目标,对可以控制的变动资产进行价值管理,书中通过两个存货模型,清晰的论证了存货管理和利润最大化的相互关系,此外书中还对其他流动资产进行了模型探讨。[5] 1970 年以前,国外对于营运资金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认识也较为局限,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仅停留在对流动资产项目(应收账款、存货等)的优化上。很多学者期望通过每一单项营运资金的优化,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导致在当时,对单项营运资金的管理优化和企业盈利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20 世纪 70年代之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整体层面上的营运资金最优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W. D. Knight(1972)曾经指出,通过单独研究每项流动资产,并使其达到最优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的最优,这样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当企业管理者把各项流动资产进行综合考虑的时候,应该把整体的满意程度作为决策的重点,而不再是最优化的考量。[6] Hampton C. Hager(1976)首次提出“现金周期”这一概念,他提出将企业现金的运转情况与生产流程相结合,通过降低现金循环的周期,可以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并在文中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降低现金周期的方法。
..........
第 2 章 价值链导向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2.1 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联系
从企业价值链管理角度看,营运资金是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耗费和占用的资源,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价值链作为企业寻求价值创造的最有效工具,对内,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按价值链管理理论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按价值创造的观点还可细分到能使价值增值的经营活动和不能直接使价值增值的经营活动。优化价值增值的经营活动,减少不增值的经营活动,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外将供应商、顾客等相关企业组成外部价值链,企业外部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博弈,而是向着合作共赢的角度发展。 因此,营运资金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营运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链管理理论与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目标一致,都是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寻找竞争优势,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传统的营运资金针对单项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研究,比如提高企业物流的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资金的占用从而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在流动资产中主要关注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进行管理;在流动负债中,则对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进行管理。 现如今单个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角度审视营运资金的观点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需要。营运资金贯穿于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中,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而且涵盖外部价值链。对内通过整合企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外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都是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将价值链上各成员进行无缝连接,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富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从价值链视角审视营运资金的管理,其不再是单纯的财务上的管理,而拓宽到了业务部门,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减少各环节的资金占用提高整体的营运资金的周转速度,并且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内外部价值链等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通过价值链优化,打破了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企业的各项日常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边界的固有限制,从而更好的发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使得各项业务安排更加合理,增进企业的现金流。营运资金的管理应该是建立在对整个经济活动系统的、循环的把握之上,而不单单是局限于某个单个财务项目的管理。
.........
2.2 价值链导向下的营运资金管理内涵及特点
1985 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书籍《竞争优势》,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且对于价值链的基本模型做了细致的描述。价值链的概率是由波特教授最初定义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存在的目的是从事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归纳到一个概念,这就是价值链,并且各项价值活动可以依据不同的经济性以及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进行分解。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代表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而这些活动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价值链管理的精髓在于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个价值增值的环节。企业被看成是服务于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环节的集合体,主要是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这三个价值增值环节,其构成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企业的外部价值链由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客户等相关企业构成。本文研究的价值链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同盟体。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实质就是把价值链中各项价值增值的环节作为营运资金的管理对象,由于价值链的正常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营运资金,这些资金贯穿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营运资金的投入、损耗再到回收的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产生利润,实现价值增值。通过引入价值链的概率可以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用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日常营运资金的管理,而不是最初单纯的计算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周转率,对单个项目进行管理优化。
...........
第 3 章 价值链导向下的青岛啤酒营运资金管理 ......... 18
3.1 青岛啤酒基本情况 ..... 18
3.2 青岛啤酒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实施 ....... 21
第 4 章 价值链导向下的青岛啤酒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 27
4.1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复合评价体系 ........... 27
4.2 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28
4.3 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30
4.4 绩效分析小结 ............. 35
4.5 青岛啤酒实施基于价值链导向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启示 ........... 36
第 4 章 价值链导向下的青岛啤酒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4.1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复合评价体系
本文的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按照营运资金的不同分类为基础,由两部分构成。首先,将企业营运资金按构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考察了企业单个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的周转率,并使用综合性和整体性较强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①,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在营运资金按渠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经营活动中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并综合使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进行总体的管理绩效分析和评价。在计算出各个具体指标之后,本文采用两个评级标准进行分析:1、横向标准,即将青岛啤酒与所处行业中各企业的平均水平做比较。通过该评价标准可以衡量青岛啤酒在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中所处的地位。2、纵向标准,通过青岛啤酒 2009-2013 年公司绩效数据对比,进行公司内部的一个纵向数据分析。 本文将对青岛啤酒与该行业按要素和按渠道对公司营运资金周转天数绝对变化和变化幅度进行对比分析,一般将周转天数缩短界定为绩效改善,将周转天数延长界定为绩效降低。本文使用的行业数值主要来源于《中国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系列丛书,丛书的行业数据是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 2009—2013 年财务报表数据披露完全、相关会计科目②可计算的 A 股食品、饮料行业大型上市公司。行业抽样数量依次为62、80、84、87、89 家。本着谨慎原则,统计结果中剔除了所有 ST 和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使得最终行业绩效分析数值具有准确性和可比性。
.............
结论
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对改善企业盈利水平和预防资金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旧的理论仍然满足不了实际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需求。而价值链理论为传统营运资金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案例的形式结合价值链中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三个细分角度来衡量青岛啤酒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并以价值创造的各环节为载体分析了青岛啤酒的营运资金管理措施。本文构建了基于要素和基于渠道两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复合评价体系,并对青岛啤酒与该所在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行业整体各项周转效率降低的大环境下,青岛啤酒的各周转指标数略有波动,但总体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整体绩效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有效的证明了通过引入价值链思想对采购、生产、营销、理财这四个环节营运资金的管理,可以改善整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2)按要素分析来看青岛啤酒与行业应付账款周转效率均有所提高,说明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是通过青岛啤酒五年该指标均值与行业平均值对比均为 26 天,青岛啤酒应该关注供应商关系管理进一步提高应付账款周转效率,取得竞争优势。2013 年可以看出青岛啤酒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有所下降,说明青岛啤酒需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使得销售款项及时回收。
(3)按渠道绩效分析,行业里各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中,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最长,说明企业在该渠道所占用的营运资金数额最大,因此行业里面每家企业都需要重视营销环节营运资金的管理。青岛啤酒在往年采购渠道占用资金数额最多,而2013 年采购渠道效率相较于往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整体绩效的提高贡献最大,生产渠道的管理水平较为稳定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受大环境影响,管理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