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该论文主要研究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等。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避税动机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2008-2011年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
1.绪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两个主要概念进行了诠释与界定,再次,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进行了说明,最后阐述了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安然(Enron)、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以及银广夏等上市公司会计丑闻的陆续曝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会计信息不仅引起了各国证券管理部门的重视,而且严重的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社会各界目光聚集的焦点,各国政府机构监管的重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由此成为当前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高质量会计信息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稳健性原则,表现为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比对“好消息”的确认更高的可验证性。Watts在2003年将契约、会计管制、诉讼和税收列为影响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四个动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其中,税收动因是指稳健性可以推迟税收的支出时间,从而降低税收支出的现值,尤其是高税负的企业,更愿意采取稳健性的避税手段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然而我国的制度背景和国外不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2007年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规范了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使我国会计法规进一步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而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在完善了旧法规的同时却拉大了会计与税法的制度差异,使得我国的会计一税收关系的选择逐渐倾向于适当分离与协作的模式。这种特有模式的存在,也会给会计稳健性的避税动机理论带来新的影响。
另外,在 Basu 之前,由于缺乏对会计稳健性的有效度量方法,关于稳健性的研究描述性的文献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比较分散。直到1997年Basu的关于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的建立,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才逐渐兴起并逐步系统起来。相比国外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我国学者相关的系统实证研究晚了许多,直到 21 世纪初才逐步兴起。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契约和会计管制这两个动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上。然而,在会计稳健性的税收动因方面,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也鲜见相关的经验证据。首先,国外学者已经验证的经验理论在中国特有的市场环境中是否还能继续生存?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很多中国所特有的因素,这必然会增加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而且会影响结论的适用性,即避税动机对我国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是否有影响?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家控股,这种制度安排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国外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税收动因的研究均没有考虑这种股权性质的制度差异所带来的影响。那么,这种股权性质的制度因素是否对我国税收和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产生影响?最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采取的是适度分离的模式,应税收益的计算虽然以会计收益为基础,但是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使得两者在计算口径上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相比与会计收益,应税收益的计算以税法为准则,具有一定刚性,不易操纵。如果避税动机对企业会计稳健性有影响,那么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指标,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而成的,本文将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以上总结的三个问题展开分析论证,希望能为上述问题及更多相关问题提供较可靠的解释,同时也能为政府、企业、投资者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启示。
1.2 研究问题界定
1.2.1 会计稳健性相关概念界定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财产托管人将稳健性原则作为其解除受托责任的策略,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会计工作。Sterling(1970)认为稳健性原则是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Basu(1997)指出稳健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已有五百年了。如今,稳健性原则已经成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是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于实务操作的改进都发挥着重要和久远的影响。
早期研究者通常将稳健性界定为会计师对导致较低的股东价值和净利润的会计方法的偏好, 如“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 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Bliss, 1924)。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第 2 号中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 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 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再意味着对净资产和利润故意地、一贯性低估,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 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并定义为: 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 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 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国外的很多学者从稳健性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出发, 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对稳健性做出阐释。Basu(1997)把稳健性定义为: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也就是说对好消息(利得)和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是不对称的。Feltham和Ohlson(1995、1996)分别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提出会计稳健性是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持续低估。而Givoly 和 Hayn( 2000)在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利润表的影响后提出,会计稳健性会导致最小的累计报告盈余,它是一种会计政策的选择标准。Watts对会计稳健性的理论与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 2003 年将稳健性定义为“可验证性”程度在收入和损失、资产和负债上的不对称应用,将导致每一会计期间净利润、净资产被系统性地低估。
2.文献综述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只有死亡和税收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为的不断复杂和多样化,税收法规的制定也随之越来越细密复杂。税收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经济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章从企业避税动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和企业会计稳健性的税收动因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并综合评价陈述,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
2.1 企业避税动机对会计行为影响的研究
与其他税种相比,所得税税率较高,计算复杂,其应纳税额的计算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进行纳税调整,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所得税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企业避税筹划的重点。研究表明,企业普遍存在以避税为目的的税收筹划行为。这种避税筹划行为可以在不影响税前会计收益的前提下减少应税收益,或者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应税收益的前提下,提高会计收益水平,从而巧妙达到规避所得税负担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会计收益—应税收益差异的扩大。
2.1.1 税率变动与会计行为选择
2008 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一方面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进一步规范了所得税法规;另一方面降低基础税率 8 个百分点,由原来的 33%下降到 25%。税率的下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且也给很多企业的避税筹划行为带来了契机。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做过研究,美国 1986 年颁布了税收改革法案(TRA86),该法案在两年内将所得税税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由过去的46%下降到34%,下降幅度颇大。据此,Scholes ,Wilson 和 Wolfson(1986)测试了税率下降前后美国公司的会计行为选择,研究得出,公司会在税率下降的前一年故意推迟收入的确认直到税率真正下降,从而降低税收支出的现值,但是却没有公司提前确认费用的证据。另外,作者还指出,公司规模对具有避税动机的企业进行会计行为选择时会产生影响。由于小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机会较少,成本较高,因此,与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规模较大的公司推迟确认收入的行为会更加频繁。和Scholes ,Wilson 和 Wolfson 的研究相似,Guenther(1994)研究了当法定公司所得税率变化时,公司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应对,以及这种应对方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干扰。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公司会操控会计收益的延迟确认达到减少所得税支出的目的,且这种行为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公司的财务杠杆高低负相关。由于财务杠杆高的公司面临债务契约的原因不愿意对外报告较低的收益,因此,公司在节约所得税成本和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两方面上是相冲突的,必须要在二者之间做出平衡。
2.2 企业会计稳健性的税收动因研究
Watts (2003)对国外学术界在会计稳健性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后指出,影响会计稳健性原则运用于会计实务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分别为契约、会计管制、诉讼和税收。这四个因素可以用来解释近 30 年来美国会计实务中稳健性提高的原因。他认为对理性的企业来说,为了追求财务目标或节税行为,达到企业预定的盈利目标,必然会尽可能地降低报告净利润。就短期来说,可以通过延迟确认收入和加速确认费用,推迟企业税收的支付,降低税收现值,从而提高企业会计的稳健性,增加企业的价值,扩大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国内外学者在会计稳健性的契约、诉讼和会计管制动因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Nikolaev(2010)、Ball(2008)、Zhang(2008)、Beatty(2008)、孙铮(2005)等对稳健性的契约动因进行了研究。Cahan 和 Zhang(2006)、Zhou和 Lobo (2006)、Huijgen 和 Lubberink(2005)、周福源和刘峰(2007)等对稳健性的诉讼动因进行了研究。Chen和Wu(2007)、Gul(2002)、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曲晓辉、邱月华(2007)等对稳健性的会计管制动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国内外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税收动因研究较少。
Shackelford 和 Shevlin(2001)经过研究后指出,相比于亏损公司而言,只要盈利公司的应税收益同其财务报告盈余挂钩,就会促使公司推迟应税收益的确认来减少税收现值,降低税收成本。
Revsine et al.(2002)提出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突然减少是收益质量恶化的一个标志,且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比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指标。
Ross Jenning s 等( 2004) 检验了1994 到2002 年间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报告收益是否有较高的质量, 用确认损失的及时性( 条件稳健性) 和价值相关性两个维度进行衡量, 发现在财务与税务会计联系高度紧密的国家收益会更稳健。
IgorGoneharov 和 JoehenZimmermann(2006)以俄罗斯公司公开的会计数据为基础,对其避税行为与财务报告行为之间的选择与权衡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经过研究发现,当公司面临着高税负时,公司会积极地采取避税行为来降低税负,其避税程度会加大,并且非上市公司的避税程度会明显地高于上市公司。
3 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理论基础……………18
3.1 有限理性经济人理论……………18
3.2 税收契约理论…………………18
3.3 税收博弈理论…………19
4 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21
4.1 研究假设…………21
4.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22
4.3 变量与模型选取………23
4.3.1 研究模型 1 及变量解释…………23
4.3.2 研究模型 2 及变量解释………………25
4.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26
4.4.1 描述性统计……………26
4.4.2 相关性分析…………28
4.4.3 截面数据回归分析…………………30
5 研究结论………37
5.1 主要研究结论………………37
5.2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38
5.2.1 研究的局限性………………38
5.2.2 进一步研究方向…………………38
4.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根据税收契约理论,税法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税收契约。税收契约是政府依照政治权利强制性地分享剩余分配的法律依据。税收契约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经济人要计算自己行为的税收成本。所得税制度是税收契约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所得税契约规范对象是企业所得,即企业资金运动整个过程的经济结果。税收征纳双方基于这一经济利益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决策与决策均衡问题。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理论,纳税人是机会主义的、有限理性的和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主体。企业为了尽量的降低由于税收契约的约束而产生的税收成本,就必须采取避税或纳税筹划行为来扩大税收利益,更为明智者会参与税法修订和优惠政策制定,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提高自己博弈优势。因此,当企业面临高税负时,就可能会采取会计稳健性的策略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我国上市公司的避税动机越大,会计稳健性越强。
我国国有企业由政府实际控制,其承担着实现国家重要政治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这必然会与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而非国有企业主要是由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实际控制,相比与国有企业,追求企业或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目的,其目标更加单一明确。从这个角度来说,非国有企业的避税动机更强,更愿意通过避税筹划降低税收成本,也更可能采取推迟税收支出时间的方式来降低税收现值,从而提高企业价值。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家控股,这种制度安排在我国普遍存在。而我国的国有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人控制严重,监督机制缺乏。在加上当地政府的政策性干预、预算软约束等,都导致了国有企业避税动机的减弱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国有企业也因此对应着更低的会计稳健性。此外,银行借贷对稳健性的影响也会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更低。综上所述,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可能会受我国特有的制度因素的约束,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5 研究结论
根据第四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本部分对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阐述,同时也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Watts(2003)认为税收可以作为会计稳健性存在的一个重要动因,然而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再者,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均占有较大比重,并且这两类公司在政治目标、社会责任和制度背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会计稳健性的避税动机差异?带着以上问题,本文采用 Basu(1997)的模型来度量会计稳健性,以 2008-2011 年我国 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所得税避税动机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企业的避税动机越大,税负越低,会计稳健性越强。表明企业在强烈的避税动机的刺激下会推迟应税收益支出的时间,降低税收支出的现值,结果是在降低税负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此外,通过进一步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之间实际税率和会计稳健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组测试,得到结果,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避税动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较弱。以上结论证明了国外学者对稳健性税收动因的研究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环境,但是会受到我国所特有的企业股权性质的影响。当企业面临较高的税收负担时,就可能会采取稳健性的策略来降低税收支出的现值,从而降低税收成本,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
第二,既然避税动机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指标来衡量这种影响的程度。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会税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避税动机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即会税差异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税负越高,所得税避税动机越大,会税差异越大,会计稳健性越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会计稳健性的策略降低实际税负,但同时也拉大了企业的会税差异。通过会税差异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以避税动机为目的而增强会计稳健性的行为,然而,对于会税差异过大的企业,应该引起税务部门的注意并将其作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加大力度进行监控和稽查。另外,国家财税主管部门应该从会计与税法的制度因素入手,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加强两者之间的协作,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缩小企业避税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会计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离不开涉税问题的处理,近年来,税务丑闻不断在世界各国曝光,其中因此破产的企业也与日俱增,当中不乏影响恶劣、震惊全球的案例。比如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全球前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的破产兼并,我国的国美、娃哈哈、中国平安、苏宁等知名企业的涉税事件光,更是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并且引起了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的重视。一旦发生税务事件,就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加重企业的负担,税务机关的稽査导致企业的财务税务部门人员业务压力大大加大,由于企业没有考虑到是这种后果,或是税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达不到而显得手忙脚乱,无力抗拒企业的税务风险,这也暴露出企业平时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薄弱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这几年来我国的税制也经常变化修改,税务机关的征管手段也先进了很多,税收稽查的力度也加大了好多,这些都导致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急剧增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中型企业税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税收工作的大局。而广东省的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又占了较大的比重,广东省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前沿战地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全省的大中企业经济发展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全国的GDP总额。目前国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几乎空白,国内的学者研究最多的就是企业的税收筹划,对税务风险的研究要不就是对大型企业的研究,前年有篇博士论文是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研究,而对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少之又少。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针对大企业税收的管理,正式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就算建立了税务风险机制,也是流于形式,成为摆设,主要是高层管理者没有高度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不高,税务内部控制水平低下。目前,中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才刚刚起步,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对大中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这既是我国税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亦是提高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1.2文献综述
由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研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而专门针对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就很少,因此,本文的文献综述主要是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展开。
1.2.1国外相关研究
1.关于税务风险的研究
英国学者对税务风险作了最早的定义。他认为,纳税人在履行税收法律法规和税务机关规定的相关要求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即为税务风险。
澳大利亚学者认为,税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国家税法的变化、会计记账标准的变化、监管变化以及公司治理要求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税务风险产生的成因有内因和外因。由于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是企业无法改变也无法控制的,所以,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只能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对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内部因素进行控制。企业要想实现少缴税款、规避税务机关稽查的目的,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人事活动做出合理安排。
可以看出,这些学者认为税务风险是风险,因此具有一种可能性,这种风险是由涉税事项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它会给企业利益带来损失。
2.关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安然税务事件的爆发,极大地动摇了国际投资市场。1998年,美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机构改革,2000年又成立了大中型企业税收管理局,专门是为了实施税务风险管理。
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严格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一次要求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并强调了管理层对公司全面风险负有责任。
第二章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2.1税务风险的定义
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在年发表了关于税务风险管理(的专题论文,在COSO内部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其管理要素做出了阐述,指出了税务风险来源于下面个方面:事务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该文将事务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划分为特定风险领域,将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划分为普遍风险领域。
对于税务风险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人认为,企业在涉税活动中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而使其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最终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称之为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企业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执行的理解发生偏差,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而遭到税务机关查处,从而导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以及刑罚处罚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企业没有充分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或没运用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导致多缴纳了税款造成经济损失。
2.2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避免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对税务风险的识别,进一歩分析造成税务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自身经营情况以及税务风险的特征,建立的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目标的设立、组织的构建、识别与评估机制的构建以及监督与改进机制的构建。其主要目的就是防范税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要构建高效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对企业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法,并在事后进行监控,通过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及相关业务处理符合税法规定,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达到识别、评估和防控税务风险,及降低企业的涉税成本目的。
2.2.2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年9月,COSO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框架》拓展和延伸了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是一个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明确共同语言、指明方向的指南性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它一经发布就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采纳,对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框架》中包括八大部分,具体内容为: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建设应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与框架,同时会受到企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是其他要素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
目标设定。目标具有导向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应到设定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目标,目标的设定有利于风险事项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识别。预测并确认可能发生并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确定每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种类、何时发生、产生后果如何。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能够得到风险因素对主体产生影响的程度,具体的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估,判断潜在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风险应对。针对不同的类型的风险所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常见的策略包括回避、转移、分担或接受。
控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及实施程序,确定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做。
信息沟通。及时的获取并确认来自内、外部的各项信息,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使企业的相关部门或人员能够有效的评估风险,并及时做出风险反应。
监察。监察必须是持续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且要在监督中不断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章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19
3.1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内因分析.......19
3.1.1税务风险意识不强........19
3.1.2缺乏税管专业人员.......19
3.1.3内控制度存在缺陷.........20
3.1.4税务筹划不当.........20
3.1.5经营多元性和结构复杂性........21
第四章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24
4.1实证研究框架.........24
4.1.1实证研究目的.........24
4.1.2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24
4.1.3实证研究假设......25
4.1.4实证研究方法.....26
第五章加强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76
5.1提高税务风险意识........76
5.1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77
5.3建立有效的税企沟通机制..........78
第五章加强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5.1提高税务风险意识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否经常过问税务问题的相关数据如下图:
从上图5-1可看出,有54.81%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偶尔过问税务问题,有13.7%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不过问税务问题,而只有27.78%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常过问税务问题。说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还不足够重视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意识还不强。
因此,大中型企业应通过及时更新税务风险管理知识,全面细致地了解现阶段的监管环境特点和具体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高度,将税务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将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尽可能地纳入到公司的重要决策流程里;也才可以提供基础来建立系统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紧密结合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企业其他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实现把税务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去的目的。因此,大中型企业要对风险的认识从一次性的“突发事件”转变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常态”现象,将管理从一种“非典型性”的管理工作转变成为一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常态性工作。通过这些观念和意识的转变,针对企业的涉税风险关键点,进行事前控制、自我监督和自查工作的开展,实现主动评估和改进,从而全面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同时,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有些人认为所谓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做好税务筹划,平时和税务机关保持好关系,这样就算税务风险爆发,也可以免受处罚。这并不是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所谓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将管理贯穿涉税事项的始末,从事前预防到事中识别和控制,再到事后的评价与改进,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为准则,以专业的税务知识辅以有效的沟通手段,建立良性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使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特别是税务主管)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税务风险意识,懂得利用税收法律法规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结论
1.结论
本文对广东省部分城市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及现状进行了调研,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五方面的主要结论:1、经济发达与否并未显著影响到当地大中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2、随着企业人数规模的扩大,运营时间的增多,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会逐步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也会越来越完善。3、上市企业明显比没上市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都高。4、同为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税务风险意识以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都比国内的国企、民营私营企业要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企业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5、员工的学历越高,其的税务风险意识越高,但员工的学历越高,其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一定就越高。所以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除了要拥有扎实的教育背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2.不足与展望
由于此次论文的写作时间有限,本人没有对国外的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充分的借鉴研究,构建的理论体系难免不够全面。此外,加上本人是广东人,对广东省各大企业比较熟悉,在广东省内各大城市工作的同学朋友居多,这样调查问卷起来也比较容易点,因此仅以广东省的企业为代表研究其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情况,而没对全国各省份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不具有一般代表性,希望能在后续的写作中加以完善。
另外,当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专业管理机构成立时间也比较短,很少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起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数据资料也比较稀缺,所以本人在写作时能引用的直接数据较少,希望以后随着中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可用资料和数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持,来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会计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对企业来说,投资就是其为了得到回报而进行的资本支出活动。企业投资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经济的影响极为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了企业的经济命脉:从一个企业来看,高效率的投资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表现在现金流充足,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的提升,这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整体看,高效率的投资活动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增加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同时能够起到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投资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效率投资的现象都非常普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过度,另一类是投资不足。而大多数的研宄认为投资非效率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由于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损害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而对公司价值造成损害,所以,寻求治理非效率投资的有效措施就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稳健性又称为审慎性或谨慎性,Basu(1997)认为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500年以上。作一项最古老且最深入人心的会计计量原则稳健性不仅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时也是一项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作为近年来会计学者研宄的热点,根据定义,稳健性强调的是对资产、收益、费用以及负债等发生、记录、确认的客观描述。在与“企业收入确认”相关的问题中,企业需要明确,只有确保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该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而对于损失,应该及时确认所有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同收入相比,会计稳健性对损失确认的及时性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机制、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等角度展开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在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我们发现,会计稳健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会计稳健性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能够向外部投资者传达更稳健、更准确的企业财务信息,从而减少企业与其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以此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稳健的会计政策能够增强公司盈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而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降低公司由于逆向选择造成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监督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行为、增加对管理层的约束程度、改变股东处于信息劣势的现状,从而使公司的代理冲突得到显著改善,进而减少由于错误的项目选择造成的投资过度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前面提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是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由于其具备相对健全的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比较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已被许多国外学者通过研宄加以证实。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资者护体系也不及西方健全,此时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发达国家中成立的“高水平的会计稳健性会限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国呢?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本文拟采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性,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寻求一个新的途径。
1.2.2研究意义
①理论意义
第一,以前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是否存在、如何形成、怎样合理量化等问题,很少涉及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且其研宄多为规范分析,而本文恰好是从实证角度出发来研究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稳健性发展的现状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以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两个角度:一是投入产出角度,即用投资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二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角度,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财务目标和企业投资行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两者都强调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不能提升企业价值的投资是毫无意义的。而本文是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切入研究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一视角在以前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将现代投资理论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②现实意义
正如之前所说,企业投资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普遍存在又在时刻提醒我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德隆系”的没落、“托普系”的消亡以及猴王集团的衰落都是由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造成的,其很好的说明了企业非效率投资所带来的危害:从微观上看,非效率投资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营风险不断上升,企业价值也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从而增加了企业未来的融资和投资的难度;另一方面,非效率投资又会将影响从企业层面扩大到社会资源配置、国民经济增长等宏观层面中去,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的低效投资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关的研宄学者,而本文的研宄对于投资非效率问题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治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研究综述
通过本文的第一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在第二章,我们将采用文献梳理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综述。这一章主要包括四个内容: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宄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如何形成、经济后果以及如何计量四个内容。其次,从理论基础和计量方法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投资效率的相关研宄。再次,对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和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评述,分别考察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以及会计稳健性对投资不足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前面归纳总结的内容,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评述。
2.1会计稳健性的文献回顾
2.1.1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即西方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
Watts(1993)作为早期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学者,其研究主要围绕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原因及意义展开,他还试图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会计稳健性,但是鉴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实现这一想法。Basu(1997)最早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他以多家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最终发现企业盈余一般都会出现会计稳健性。由于Basu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自1997年后,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逐步增多。Dwchow(1999)、Givply和Natarajan(2007)从不同实证模型出发验证了关于会计稳健性存在的观点。Holthausen和Watts(2001),Giner和Rees(2001)将研究视角跳出美国,证实了稳健性在其他国家会计实务中也是存在的,例如英国、法国等等。Pope和Walker(1999)研究发现实行不成文法系的国家的稳健性要低于成文法系国家。
同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2003年,李增泉、卢文彬(2003)首次运用Basu(1997)提出的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以我国1995-200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同“好消息”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对“坏消息”的敏感度更高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从此揭幵了我国会计稳健性研宄的序幕。陈旭东和黄登仕借鉴模型,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分年度、分行业度量,结果发现: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逐渐健全,自上世纪末期起,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呈现出愈来愈强的发展趋势,到了本世纪初期,这些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逐渐有了行业的区分,制造业企业是具备会计稳健性的行业特征最显著的企业。虽然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但是也存在少数质疑的声音。比如,李远鹏和李若山在研宄企业稳健性时对企业类型依照经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很多企业表现出的稳健性是亏损的公司“洗大操”造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稳健性曲晓辉和邱月华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他们以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宄发现: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然而从本质上看,这种稳健性是通过管理层操纵利润来实现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稳健性。
2.2投资效率的文献回顾
2.2.1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目前,不少学者将投资效率的关注点集中在研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时,对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来说,由于其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其在利益分配方面不能达成一致,由此引发了冲突,这也是企业产生资金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委托代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的管理层“帝国建设”假设,该假设对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企业投资过度行为进行了机理分析。根据的观点,当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由现金流较充足时,管理层不是将多余现金作为现金股利发放给投资人,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私利进行“帝国建设”行为,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而可能导致投资过度行为的产生。
关于代理问题引发的投资不足现象,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给出了相关解释。他们从股东一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东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倾向于选择收益与风险均很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获利,那么绝大部分利益都会分给股东,债权人是不能参与公司超额盈余的分配的,如果负债股东作为有限责任人,债权人就会承担大部分损失,由此可见,股东和债权人在责任承担和收益分享上是不对等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债权人将会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为代价进行投资,这将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为了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不至于过高,管理者不得不放弃某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此外,Ross(1973)认为,一些风险厌恶型管理者考虑到代理问题和风险承担问题,会对投资行为持消极保守的态度,从而使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
②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中,同外部投资者相比,上市公司是信息强势的一方,能够完全掌握其经营状况的信息。当二者在公司的经营能力、财务情况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便会导致公司价值无法被真实有效地传递给外部投资者,从而引发非效率投资问题。
第三章概念界定、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0
3.1概念界定.....20
3.1.1会计稳健性........20
3.1.2投资效率......20
3.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1
3.2.1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过度.......22
3.2.2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24
第四章研究设计...........26
4.1会计稳健性的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26
4.2投资效率的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27
4.3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模型的构建.......28
4.4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0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结果.........31
5.1描述性统计分析......31
5.2预期投资模型的实证分析.........32
5.2.1预期投资模型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2
5.2.2预期投资模型的回归分析......33
5.2.3回归残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4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结果
在前面几章的理论分析以及建立的相关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将采用EXCEL、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实证分析。这一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统计性软件分析模型中用到的相关变量,以便于对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相互关系有全面的了解;然后通过预期投资模型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下一期预期投资的变量,并通过预期投资模型的残差分析比较我国企业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行为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最后将会计稳健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联系起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考虑了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通过对所建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期研究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效率关联程度的变化。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是本文涉及到的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文的因变量预期新增投资的取值区间为2010-2012年,其余变量涉及的数据区间为2009-2011年。根据表的数据显示,新增投资变量力的均值为0.0709,其中,比均值大或与均值相等的有1248个,占样本总量的35.86%,比均值小的有2232个,占样本总量的64.14%。此外,预期新增投资为负数的企业有118家,新增投资的均值0.0709明显大于其中值0.0478,这些数据说明:从公司数量来看,我国有六成公司的新增投资水平小于市场平均水平;但从投资规模来看,虽然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公司数量较少,但这些公司的新增投资规模均较大。变量会计稳健性指数的均值和中值均大于0,其分别为0.0164和0.0272,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普遍表现出稳健性的特征。变量代表的是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类型,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2116家,占到了样本总量的60.8%,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仅1364家,占样本总量的39.2%,这说明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占主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问题,以明确是否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研究时,本文以我国年沪深两市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投资过度、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同时加入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以研究不同类型的最终控制人对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差异。经研究,本文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可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结论:
①对于投资过度类企业,会计稳健性能够遏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且该制约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明显。
无论是在全样本中,还是在划分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分组样本中,会计稳健性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降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差异和解决代理冲突来有效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入最终控制人性质这一变量后我们发现:在将全样本划分为国有控股上司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后,虽然会计稳健性对于投资过度均有制约作用,但该制约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显著。
②对于投资不足类企业,会计稳健性会加剧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且这种加剧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明显;
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而言,会计稳健性指数与投资不足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而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全样本而言,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对非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不足的恶化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有控股企业。也就是说,当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人为国有控股企业时,会计稳健性与投资不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
③从总体来看,会计稳健性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
综合前面两个结论,当企业非效率投资类别不同时,会计稳健性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一方面,对于投资过度类企业,会计稳健性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降低代理成本来约束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投资不足类企业,由于过于重视稳健性的要求,使得一些保守型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即使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敢贸然投资,因而可能会加剧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但是,我们前面也提到,对于我国这样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存在,使得其经营资金较为充裕,在投资时较少受到稳健性的制约;再加上国有企业作为国民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承担着保障财政收入、创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责任,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易发生投资过度问题。总之,从发生概率来说,投资不足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投资过度,然而后者的危害却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因此,在企业非效率投资中,虽然投资不足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投资过度的规模和程度却更为严重,因此稳健性更多的发挥的是制约企业投资过度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会计稳健性还是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