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属于并购活动的分支,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是调整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一种市场化方式(朱宝宪,2006),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日常经营经济业绩、金字塔高层的战略、公司的整体价值、剩余股权的分配政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可以作为限制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严重的代理问题存在于公司的股东与管理层的时候,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就可能对公司进行收购,进而替换原有管理层,从而使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得到缓解,公司的效率得以改进,进而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中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议题,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相关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走完了 20 多年风雨之路后,逐步成长,取得了骄人的可喜可贺的成绩。如今,在中国的不断健全的资本市场上,控制权转移的事件风起云涌,2014 年 5 月 23 日,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在香港上市的两个大型知名房地产企业——融创和绿城联合发布了公告,宣布绿城公司的 24.31%股份被融创公司收购,此次收购的总金额约为 62.98 亿港元。当此次收购尘埃落定的时候,绿城中国最大的控股股东变为了融创与香港九龙仓。这成为我国的房地行业历史上特大的收购并购事件之一。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绿地 655 亿借壳金丰投资,此次重组是 A 股迄今为止交易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后,证监会房地产股票“不可以借壳”的规定从此被打破。 面对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并购收购市场,2014 年的 3 月 8 日,国务院宣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 号)》的文件,旨在进一步改善在经济结构的战略结构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并购重组方式和手段的具体应用环境。由此可见,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降临于中国的收购、并购和重组的市场。这种机遇集中呈现于以下两个关键的地方:首先,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的交易活动逐渐增多,活跃程度也进而有了质的提高,多元化的也呈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势头,集中体现在并购的外在形式、内在主体、标的、区域范围、行业特征等;其次,监管环境也不断放松,监管层的理念也出现了质的改变,他们对于并购重组持全力支持的态度,因而其审核的效率也节节提高,审核理念的升级换代使许多许多掣肘的因素逐渐退出了并购重组的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公司前进的初始能量,是未来产生增量现金流的关键基石,而现金流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和命脉,所以投资活动和投资决策长期以来备受财务学者们的青睐和关注。作为当代财务管理中核心三大决策之一的投资决策:从理论上讲,它是现代金融领域探索的重要话题,从实务方面讲,它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重要基石,将对公司做出何种融资决策和怎样分配股利产生直接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公司面临的例如经营风险等系列风险、核心盈利能力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评判公司的经营绩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学术专研的向前发展,公司治理的研究的模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先前伯利和米恩斯(Berle 和 Means,1932)的模式主要是股权分散型,后来发展成为以股权集中型为重点的拉波特等(La Porta et al.,1999)范式,再进一步发展到学术界中探讨公司治理的学者把探索焦点聚焦为对企业大股东甚至是终极控股股东在整个公司治理中发挥何种特有作用 (拉波特等,1999;克拉森等,2000;法乔和郎,2002)。终极控股股东实质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而与非控股股东相比,他们对上市实体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超额控制权,通常会采用这种特殊控制权来赚取控制权私有利益,而这种收益却将中小股东利益置之度外,因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会主动干涉上市公司采用何种投资活动(弗里德曼、约翰森和米顿,2003;施莱佛和维什尼,2003;克拉森等,2002;李增泉等,2005;郝颖,2009)。由此可见,伴随着控制权转移和终极控股股东江山易主,都对投资效率造成不可低估的作用,进而可以作用于全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根据经典的控制权市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从控制权转移出发,对比研究控制权转移前后上市实体的投资效率存在怎样的不同;另外,在按照自由现流量的均值将控制权转移市场中的收购方分为两大类之后,控制权转移事件又会如何作用于目标企业的投资效率呢?本文较为全面地对控制权转移引起的投资效率的改善做出了相应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丰富了该领域地研究,对后续学者进行关于控制权转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
2 文献综述
2.1 投资效率相关文献综述
要研究控制权转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公司治理这个大概念对投资效率能够产生怎样的作用,因为根据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理论可知,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发生属于公司治理的重点构成小分部,控制权对任何一个企业实体而言,都是特别稀缺的有价值的宝藏,对其进行深度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归纳现有的把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相联系的相关文献可知,众多的研究都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各个方面和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l)独立董事。1976 年Jensen 和 2006 年 Richardson 在相关文献中均指出,由于存在独立董事对经理人的相应监督,公司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抑制。叶康涛等(2009)研究发现,中国的上市公司与外国完善的资本市场相比,其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作者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后,发现两个研究变量即独立董事和控股股东对资金的占用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较少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发生,并认为以往的探索成果之所以没有发觉出独立董事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可以当作克制大的控股股东产生掏空企业行为的有效机制及其有可能是来源于作者设定模型产生的偏误。(2)自由现金流。Richardson(2005)、杨华军(2009)、胡建平(2010)及俞红海(2012)均发现正是因为一个企业实体存有相对充裕的自由现金流量才使实体产生了过度投资的资源浪费行为。(3)高管持股。Had1ock(1999)经过探究后发觉,由于利益趋同或者存在职业经理人的防御效应,导致了企业实体的职业经理人持有股权比例作用于投资现金流量的敏感性由线性关系转变为非线性关系。唐雪松(2009)研究指出,在公司内部治理的机制中,企业投资效率低下的不合理现象可以被职业经理人持有公司的股权所制约。(4)股权制衡。Bennedsen and Wolfenzon(2000)、李增泉等(2004)、马曙光等(2005)、魏明海等(2007)、侯晓红等(2008)均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大控股股东持有企业实体股权的比例、第二到第五大控股股东持有企业实体股权比例的平方相加与股权性质等系列股权结构特征对大股东控制权私有财产具有一定作用。
............
2.2 控制权转移相关文献综述
控制权的特征是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它还是可以转移的,控制权转移带来的价值并不少于控制权自身的价值。那么如何评价其转让的效率成为了一个研究的主题,当前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把探索焦点集中在重新配置控制权后能否改进并提升企业业绩作为一个评判标准。那么,为了研究控制权转移的效率,首先要了解的应该是控制权转移源动力是什么,从理论角度而言,控制权转移归于公司治理钻研中的并购重组理论大概念,所以要探索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动机,西方金融学中的并购重组原因无疑就可以成为其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协同理论、效率理论、市场驱动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等。然而任何一种理论的成立一定是建立在较为复杂的现实背景中的,所以当具体应用于不同的国家地域,抑或是不同的企业中,这些经典理论就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事件都是多因多果的,企业的控制权转移也不例外,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原因导致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现实经济生活中控制权转移进程是一个经过各种要素综合平衡博弈的反复斗争过程。经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大致有三大类原因可以导致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解释一个企业为什么有控制权转移的发生最为普遍、最为常规的解释是就效率论。效率论认为不同的控股股东管理公司的效率是不尽相同的,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后,公司被效率更高的股东接管,那么公司的经营绩效就能得以提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上涨。另外,控制权转移实现后,新控股股东可以与母公司进行资源上的整合,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降低企业的经营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这可以用协同效应作为理论的支撑。
.........
3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18
3.1 公司控制权的界定 .......... 18
3.1.1 公司控制权的界定 ..... 18
3.1.2 控制权转移的界定 ..... 19
3.1.3 投资效率的界定 ....... 19
3.2 理论基础分析 ..... 20
3.2.1 投资理论 ............ 20
3.2.2 公司治理理论 ........ 21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
3.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3.2.5 资源重新配置理论 .... 25
4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 26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6
4.2 研究设计 ......... 29
5 统计分析及统计结果 ..... 34
5.1 投资效率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 34
5.2 控制权转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35
5.3 收购方的自由现金流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41
5.4 稳健性检验 ....... 47
5 统计分析及统计结果
5.1 投资效率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投资效率模型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模型,首先对此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我们为了从直观上对全样本数据有整体的了解,我们首先对预期投资水平模型中的各个主要变量通过 stata12.0 统计软件做出全样本公司 2007-2014 年八年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个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 5-1 和表 5-2 分别给出了自变量预期投资量(inv)与投资机会(Growth)、负债水平(Lev)、规模(Size)以及管理层 (Cfo_a)等相关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 Pearson 相关性检验的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新增投资支出均值约为 11.4011,最大值达到 23.044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增长占资产的比重较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在控制变量方面,财务杠杆(Lev)均值为 0.487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广泛使用了财务杠杆的效应,但是企业间的负债水平差距较大,财务杠杆最低的公司仅为 0.0447,最高的公司居然达到 1.7884,而 growth 的均值为 0.2219,表明样本企业成长性较好,标准差 0.6326 也说明不同企业增长机会存在较大差异。
........
结论
本文研究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文章选取了 2007-2014 年沪深两市 A 股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为了考察控制权转移前后以及第一大控股股东增加持股比例后投资效率是否得以改善,我们参考了最为经典的投资效率模型,实际选取了 2007-2014 年共 8年的数据,使用实证回归的方法对这样本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回归结果,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控制权转移事件以及区分了收购方的自由现金流之后控制权转移事件对投资效率的整体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价值增强型控制权转移事件提高了目标公司的投资效率。根据经典的控制权转移市场理论可知控制权转移事件发生后,收购方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下,一般会是具有高成长性或者是业绩良好的优质企业,控制权转移后形成的新兴企业实体会有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会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经营以及投融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效应,最终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改善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那么并购完成后的上市实体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的存在可以降低企业投资不足的程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2)收购方拥有的自由现金流量的多少可以影响控制权转移事件对投资效率的作用。 如果收购方拥有较多闲置的自由现金流,控制权转移事件能够对目标公司的投效率产生影响,并且从整体上来讲,控制权转移事件和投资效率的偏离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细化到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由于现金流量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而如果收购方的自由现金流量较少时,控制权转移事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管理层鉴于较高的自由现流量代理成本的存在会慎重选择投资,因而当收购方拥有较少的自由现金流量时,目标公司投资过度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地抑制。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国资委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其出资人职责,具体包括维护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和奖惩等。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即委托人,而央企负责人是经营者,即代理人,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委托人和代理人间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相分离也将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起源于信息经济学,指在所有参与者中,一方比另一方具有更多或更及时的信息,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比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的前景等,而公司的经营决策往往由经营者代表所有者进行,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则是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它可以实现专业化,提高市场整体效率,委托人和代理人间具体的利益冲突则包括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代理人推卸责任,代理人为个人消费而耗费公司资源,代理人和委托人间存在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等等。为了促进代理人始终以委托人利益为重做出决策,需要设置一定的经营业绩评价标准并据此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和奖励,因此国资委如何建立和健全考核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引导企业的行为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2003 年 11 月,国资委首次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暂行办法(国资 2 号令),从两个维度,即年度和任期维度分别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加以考核,并将于 2004 年起在中央企业中全面试行,其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的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 TP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在实际应用中,以 ROE 为代表的传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固有缺陷逐渐显现,主要在于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缺乏考虑。因此,2006 年 12 月底,国资委对暂行办法进行的修订中(国资 17号令)提出,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 EVA(Economic Value Added)指标,并实行只奖不惩的措施,即只对其值有改善的企业实行奖励。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关注对于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中,EVA 是否兼具业绩评价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其在央企实际应用中的实施效果又如何。因此,本文首先分别从国外和国内学者这两个角度出发,分为 EVA 的业绩评价可行性研究、EVA 的业绩评价优越性研究和 EVA 的业绩评价实施效果研究三方面对其研究内容和结果等进行了综述和评论,这为后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奠定了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基础。其次,以国资委颁布的考核暂行办法为核心,回顾和梳理了中央企业推行 EVA的过程,解读了现行暂行办法中关于 EVA 部分的主要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针对性强、可实践性高的改进意见,而后分析了国资委从鼓励使用 EVA开始到全面推行后的时间里,央企的 EVA 实施情况和评价结果,对 EVA 在央企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探讨。最后,展开了实证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一般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被研究对象,从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个维度,运用相关性分析、相对和增量信息含量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就其运用 EVA 进行业绩评价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对实施效果展开分析,即中央企业将 EVA 引入业绩评价后,企业价值和股票市场反应是否加强,是否达到了技术投入比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抑制非主业投资、提高主营业务利润占比、主业竞争能力增强,提高可持续发展投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预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将经济增加值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应用于业绩评价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研究焦点、重点和主要争论点也几经演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EVA 是否与企业价值显著相关,即其是否可以用于业绩评价;其次,EVA 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是否更强,即其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是否优于那些传统的财务指标;最后,是 EVA 的实施效果研究,即应用 EVA 进行业绩评价后,对企业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又是如何的,解答了实施 EVA 的企业与尚未实施 EVA 的企业的业绩是否存在差异,同一企业在实施前后又有哪些变化等问题。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 EVA 的业绩评价可行性研究中,或从理论角度、或从实证角度或两者兼而有之出发,展开有关分析,从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焦点在于分析 EVA 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具有哪些优势;从实证角度出发的研究则多从检验 EVA 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着手,观察二者是否显著相关,即 EVA 是否是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其是否可以应用到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去,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而同。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EVA 与企业价值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这部分学者选取的代表企业价值的指标主要包括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和市场增加值三大类。Stewart(1991)首先开启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发现了EVA 和 MVA 间的强相关关系。其以 613 家美国企业 1987-1988 年间的数据为例,检验了 EVA 和 MVA 的水平和变化程度,发现二者的水平和变化程度间都具有显著关系,并提出了以 EVA 最大化和 EVA 的增长最大化为目标能够使企业获得市场价值溢价[1]。Tully 和 Hadjian(1993)的研究表明,EVA 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同增同减趋势[2]。Lehn 和 Makhija (1996) 则以 241 家美国企业为例,以其 1987-1988 年和 1992-1993 年的 4 年数据为基础,检验 EVA 和 MVA是否能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 EVA 还是 MVA,都与股票收益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3]。Booth (1997) 指出 EVA 的优势表现在有利于资本配置,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为代价取得短期业绩,并与历史股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提高 EVA 来影响股价[4]。Chen 和 Dodd(1997)立足于 Stern Stewart 公司数据库中的 1000 家美国企业,以其 1983-1992 年的数据为基础展开研究,首先就 EVA 和股票回报率的相关关系是否如倡导者陈述一样强的问题展开了研究,选取年均复合股票回报率 Return、EVAPS、标准化 EVA的变化 STDEVA、资本回报率 ROC、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率之差 Spread、平均年复合资本增长率等指标。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学者在运用 EVA 进行业绩评价方面的研究切入点与国外学者相似,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首先,EVA 是否可以被应用于业绩评价;其次,EVA 相较于传统财务指标是否具有优越性;最后,是 EVA 的应用效果研究,即应用 EVA进行业绩评价后,是否如 EVA 的倡导者所言,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带来有利的引导。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 EVA 应用于业绩评价的可行性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也出现了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 EVA 具有业绩评价可行性,支持将 EVA纳入到业绩评价体系中来,刘力和宋志毅(1999)是国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在比较利润指标和 EVA 指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 REVA指标 [34]。姜洪丽(2005)从理论研究角度入手,指出 EVA 能实现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管理者激励三种职能的融合,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35]。王化成等(2008)则从 EVA 价值管理体系的建立着手展开探讨,指出企业应将基准设置为对 EVA 是驱动还是毁损,进行经营、业绩评价和决策[36]。张帷(2011)的研究指出 EVA 由于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而能更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在业绩评价和市场价值间构建起了桥梁[37]。长青和白丽娜(2011)倡导企业应建立以权益资本 EVA 率为核心的财务分析体系,以助企业反映价值创造情况,衡量其真实经营业绩[38]。杨亚西和杨波(2011)指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引入单位资产 EVA 这一指标有助于提高应用 EVA 进行业绩评价的效果[39]。史富莲等(2012)立足于沪深两市制造业 261 家企业,以2006-2008 年的数据为基础,将业绩评价指标分为 EVA 指标组即资本成本率 COC、资本规模 LNC、EVAPS 和 Spread,和会计指标组即 EPS、ROA 和 ROE,将 EVA指标组和会计指标组与 MVAPC 进行多元回归,又将两组指标合并分别与MVAPC 和股票收益率进行多元回归,发现两组指标都具有业绩评价可行性[40]。连莉娟(2012)立足于 102 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以其 2008-20011 年的连续数据为例,以 MVAPS 作为企业价值的代表,通过将其与如 EVAPS、ROC 和 SPREAD 等 EVA衍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的各指标间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41]。
............
第三章 EVA 在央企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18
3.1 央企推行 EVA 的历史演进 ........... 18
3.2 EVA 考核规定解读 ...... 19
3.2.1 EVA 内涵与定义 ........ 19
3.2.2 EVA 计算与会计调整项 ..... 20
3.3 现行 EVA 考核规定的局限与改进 ....... 21
3.4 央企 EVA 考核实施情况分析 ...... 22
3.5 本章小结.... 23
第四章 央企 EVA 业绩评价的可行性与优越性研究 .......... 24
4.1 研究前提.... 24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4
4.3 变量选择与设计.......... 25
4.4 研究假设.... 28
4.5 研究过程及结果.......... 29
4.6 本章小结.... 36
第五章 央企 EVA 实施效果分析 ...... 38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8
5.2 变量选择与设计.......... 38
5.3 研究假设.... 39
5.4 研究过程及结果.......... 39
5.5 本章小结.... 43
第五章 央企 EVA 实施效果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仍为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本文的实证分析期间为近 4年,即 2010 年-2013 年,并按上文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筛选,即剔除 ST 和﹡ST 企业和数据中存在缺失值的企业,最终选定 10 大类行业中的 171 家一般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据主要为2010-2013年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 CSMAR 数据库、RESSET 数据库和各公司网站公布的年报等。仍采用 SPSS19.0软件作为实证分析软件。央企进行 EVA 业绩考核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具体来讲,通过指引相关企业关注资本使用效率,做优做强主业,提高风险防控意识,趋向于可持续发展等,来达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优化,达到快中有稳的发展,完成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等目标。具体表现为鼓励企业有目的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步骤地提升主业竞争能力,有节奏地增加可持续发展投入等途径。可以明确的从国资委颁布的暂行办法中对 EVA 的计算公式、会计调整项目等的详细规定中可以看出这些导向极具针对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否,关键环节在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多少,因此在考核中将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加回调整处理,视同利润进行计算;同时为了提高主业竞争能力,限制非主业投资,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过程中要将非经常收益项目作为调减项全部扣除;对于如何鼓励企业加大在可持续发展投入方面的投入力度,则在资本的计算过程中,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在建工程进行了扣除处理等。
..........
结论
从国内外学者两个角度出发,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对 EVA 的业绩评价可行性、优越性与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而后以暂行办法为焦点,回顾了中央企业推行 EVA 的过程,解读和分析了暂行办法中关于 EVA 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局限,并介绍了央企 EVA 的实施情况和评价结果。最后从实证分析角度,以 2010-2013 年沪深两市 10 个行业大类中的 171 家一般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其运用 EVA 进行业绩评价的可行性、优越性和实施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绝对量指标 EVA 与 MVA 显著正相关,相对量指标 EVAPC 和 EVAPS 也与 MVAPS 显著正相关,说明 EVA 及其衍生指标能反映出企业价值,具有业绩评价的可行性。
第二,从相对信息含量角度,在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MVA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 要大于 RI、NI 和 CFO 等指标的;在对 MVAPS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PS和 EVAPC 的也要大于 EPS 和 ROE 等指标的。从增量信息含量角度,在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MVA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 与其它指标都具有增量信息解释能力,且 EVA 的这种增量信息解释能力总体最高;在对 MVAPS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组指标 EVAPS 和 EVAPC 与其它指标也都具有增量信息解释能力,且 EVAPS 和EVAPC 的这种增量信息解释能力更高,无论从相对还是增量信息含量角度,都说明 EVA 及其衍生指标具有业绩评价优越性。
第三,在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MVA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 指标与 RI、NI和 CFO 等指标相结合,解释能力更高。在对 MVAPS 的解释能力方面,EVAPS和 EVAPC 与 EPS 和 ROE 等指标相结合,解释能力更高,说明 EVA 及其衍生指标不能完全替代其它业绩评价指标,而应将多种指标综合运用。
第四,中央企业将 EVA 引入业绩评价后,从整体来看,由于数据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企业价值和企业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结论并不确定;从局部来看,技术投入比提高,创新能力增强;非主业投资受到抑制,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提高,主业竞争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投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说明将EVA 应用于业绩评价起到了导向性作为,对企业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
.........
参考文献(略)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三
1绪论
1. 1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改革幵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据公开数据估算,2012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了 77万亿元人民币。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投资渠道匮乏,负利率持续,在股票市场熊市背景下风险偏好大大降低,这些都推动了资金大量流向与风险相比“收益丰厚”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供给方面,中国政府2008-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4万亿元信贷后,为了控制随之产生的泡沫和通胀压力,在信贷总量上予以控制。然而,实体经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融资需求。在此背景下,银行为了突破贷款限额并追求资本金的套利机会,借助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通道,幵发大量银行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等表外化。此外,受制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缓慢,银行难以通过传统的利率定价手段争夺区分度较低的存款市场,可计入客户存款口径的表内理财产品也成为了各家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既满足了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理财产品自诞生之初至今只有短短8年,但是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规模却不容小戯。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发行的理财产品有32, 152种,总价值为人民币7.1万亿元(合1.1万亿美元),而同期证券整个行业受托资管资本金仅1.89万亿元。而且这个数字可能也只是保守口径统计,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余额上升至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笔者统计的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中披露期末理财产品规模的12家银行已经超过5万亿。处于理性摸索发展期的理财产品,存在着诸如信息不透明、缺乏适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以及监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巨大规模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自营资金兑付救急的银行内部跨部门风险传播、非保本“资产负债双重表外化”造成的事实上的资本充足率不足、期限错配导致的短期流动性断裂风险等。理财销售中金融机构信誉被过度消耗,负面信息频频见诸报端,如2012年11月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理财经理推销的“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理财产品,因到期无法兑付而引发投资者抗议;2013年1月,工商银行一款名为“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双重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产品成为中资银行亏损幅度最大的产品,被爆巨亏44%,这款预计募集规模为100亿人民币的理财产品从2007年11月21日发售至今竟从未盈利,截止1月21日已浮亏约44%。
理财产品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it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直指饱受诡病的资产池模式。8号文在市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轩然大波。在新规下发后的3月28日,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价出现集体重挫。当日银行板块股价一度跌幅超过7%,其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都触及跌停价位,券商板块跌幅也超过了 5.5%。与此同时,2013年央行在其5月9日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单独开辟专栏,列举了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五宗罪”,首次公开警示了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风险。自此,理财产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促使了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变的步伐,也带来了更多加快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讨论。
1.2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的理财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对商业银行、监管主体和投资者而言,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各商业银行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着一系列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问题。鉴于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关会计政策和信息披露有关实践的讨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近三年财务报告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统计归纳,提出了当期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完善理财产品相关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准则提供改进参考,因此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此外,理财产品规范且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创新和银行业务转型的发展。
2理财产品概述
2.1理财产品的定义与分类
2.1.1理财产品的定义
首先,从客户方向。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其次,从银行方向。银行理财产品是指由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金融产品。2005年9月29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根据该暂行办法的定义,商业银行在个人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可以向特定目标客户群销售理财计划。根据该定义我们认为理财产品是指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金融产品。
3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与信息.......... 17
3.1我国上市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 17
3. 1.1关于保本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 18
3. 1. 2关于结构性存款的会计处理 .........19
3. 1.3关于非保本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 22
3.2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 22
4理财产品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 29
4.1理财产品会计处理的问题......... 29
4. 1. 1理财产品会计政策的选择......... 29
4. 1. 2银信合作及其衍生模式的相关会计处理......... 31
4.1.3会计处理选择性降低净利差等指标可比性......... 33
4.1. 4资产负债与收益的不匹配......... 33
4. 2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问题......... 34
4.2.1披露的内容不充分、不深入......... 34
4.2.2披露的格式不统一、不规范......... 36
4. 2. 3已披露信息的可靠性.......... 39
5. 1理财产品会计处理相关对策......... 39
5. 1. 1对结构化主体的合并......... 39
5.1.2保本理财产品会计处理......... 41
5. 1.3结构性存款会计处理......... 41
5.2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相关对策......... 44
结论
在目前利率双轨制情况下,现阶段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利率市场化的中间产物。理财产品本质上固定收益率特征、组合投资方式、银行隐性担保等特点均类似于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是市场化存款的一种替代品。种种迹象表明,包括非保本理财产品在内的中国“影子银行”实际上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以控制其“非理性”扩张应当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为根本手段。2012年6月7日,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分别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 1倍和0.8倍,这是利率市场化继04年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后走出的关键一步;9月12日达沃斯论坛上,肖钢透露监管层已将大额存单推进到研究推出的实质性阶段,这将加快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的建设。当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后,我国银行业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通过增加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以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提高资本集约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来提升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P350-388.
[2]考马克.巴特勒著,丛晓红、王振林译.金融工具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P133-148.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王世定等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2056-2207.
[4]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P05-47
[5]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P15-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P95-110.
[7]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P13-84
[8]薄天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 :P20.
[9]丁波、巴曙松、马小可、金玲玲.《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助益中国利率体制并轨》[J].农村金融研究,2012 (09): P21-26.
[10]何洪峰.浅谈商业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会计处理[J].金融会计,2010 (12) :P12-14。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2011 年两会期间,环境问题成为民生的晴雨表。据调查目前自然环境的污染大约有 80%来自企业,企业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严重地污染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深入人心及环保活动的兴起,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这就催生了企业环境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已成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向政府、环保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情况的主要形式之一,既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也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目前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势头很快。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则更加迅速和成熟,比较著名并起着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环境负债会计》,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环境绩效报告》以及日本环境厅发布的《环境会计指南》。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起步较晚,近年来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决策。2011 年 11 月 16 日,联合国环境署在京首次发布了一份绿色经济综合报告《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引起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这充分说明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主题,构建博弈模型,选择污染较严重的石油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相关课题研究。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以往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多是基于影响因素和价值相关性两个方面采用大样本法构建统计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但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旧处于弱势有效的市场阶段,发展还相当不成熟,当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后证券价格在资本市场中的体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就更缺乏时效性,所以采用大样本法进行抽样研究的结果的可靠性有待验证。正因为如此,本文引入博弈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博弈分析,研究包括构建公司与政府、公司与社会公众、股东与管理层的两方博弈模型以及管理层、注册会计师与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从而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研究,还对三方博弈模型的构建有所探究,所以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实务界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现状问题,把博弈论引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选择污染较严重的石油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其相关理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博弈分析,从中发现企业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层次挖掘影响企业履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这将对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相关利益者需求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选择石油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他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也有所借鉴与帮助。
第 2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概述
2.1 环境会计信息体系
2.1.1 环境会计及环境会计信息的内涵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会计信息,要研究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就必须要弄清楚企业环境会计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会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英国学者格瑞(Gray)教授认为环境会计是一种在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是两者之间增减的会计[44]。加拿大D.B.罗宾斯坦认为环境会计简单来说是核算资源消耗的会计,其目的是为了交易以及促进公共福利、为了保护资源进而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我国会计界学者孟凡利教授认为环境会计是近几年新兴学科之一,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类似于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对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以及企业的环境有关的活动所作的核算与监督。孟志华认为环境会计是研究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的会计,并以其为中心展开,它是对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损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并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在宏观上体现为对环境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在微观上体现为用货币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国外学者综合考虑和微观两方面对其进行定义,而我国学者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其定义,这是由于国内外学者视角不同。基于此,本文将环境会计的内涵归纳为:环境会计是以货币及非货币单位为计量手段,通过确认、计量、报告企业在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成本与费用,来反映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的一门学科[45]。
第 3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8
3.1 数据来源 ..... 18
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现状 ....... 19
3.3 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0
3.4.1 披露方式不规范...... 24
3.4.2 披露内容局限.... 24
3.4.3 披露形式单一.... 25
3.4.4 披露信息未经审计 ........ 25
3.5 本章小结 ..... 25
第 4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7
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作用机理 ....... 27
4.2 两方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29
4.3 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证监会不完全....... 36
4.3.1 模型的假设........ 36
4.3.2 博弈模型与分析...... 37
4.4 两方与三方博弈均衡总结 .... 41
4.5 本章小结 ..... 43
第 5 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案例分析 ........44
5.1 中石油大连漏油事件概述 .... 44
5. 2 违规行为博弈分析 ........ 44
5.3 本章小结...... 47
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相关基础理论,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博弈模型(包括两方博弈和三方博弈),并求解均衡,进而剖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足的深层次原因。选择中石油为案例佐证,提出我国石油行业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应措施,为实务界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纵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了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原因 选取污染较严重的石油行业上市公司 2009—2011 年的环境会计信息相关数据为样本,从披露方式、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对我国石油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得出目前披露环境信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探究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层次原因 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管理层与股东、上市公司与政府、上市公司与社会公众间的两两博弈,以及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监管部门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均衡求解得出影响各利益相关者行为决策的深层次因素,而不是仅仅限于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角度分析其宏观表象原因。
(3)提出了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我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分别从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三个角度做出解释,对其他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有所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David Petroni,M.Ali Fekrat,Carla Inclan.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CompetitiveDisclosure Hypothesis Using 1991 Annual Report Dat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1996(2):127-136.
[2] Denis Cormier,Michel Magnan.Environmental Reporting Management:a Continental EuropeanPerspective[J].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l):156-171.
[3] Anderson J,Frankle,A.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 An Iso-Beta PortfolioAnalysis[J].Accounting Review,1980(55):467-477.
[4] Ingra R,Frazier K.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J].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614-622.
[5] Gray R,Javad M,Power D M,et al.Social and www.51lunwen.org/kjbylw/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Characteristics-a Research Note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Accounting,2001(3-4):327-356.
[6] Karim K E,Lacina M J,Rutledge R W,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in Financial Statement Footnotes[J].Advances in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2006(7):77-109.
[7] Ferguson,lam and Lee.Voluntary Disclosure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isted on the StockExchange of Hong Ko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Accounting,2002(2):125-151.
[8] L.L.Eng,Y.T.Ma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Public,2003(22):325-345.
[9] Denis Cormier,Michel Magnan.Environmental Reporting Managementla Continental European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1):256-269.
[10] Kamal Naser,Ahmad Al-Hussaini Duha Al-Kwari et al.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Disclos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Qatar[J].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Accounting,2006(19):1-23.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五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从 1912 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到 1949结束经历了 37 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西方先进会计制度与中国传统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当时的爱国学者展开了关于会计制度改良与改革的激烈讨论,这次学术论战为推动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中华民国首次实现了会计法制化。这一时期,受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民国政府制定了《民三会计法》、《民三审计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决算法》以及《公库法》等各种会计法律制度。虽然部分会计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却对推动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围绕着会计制度的改革与改良问题,学术界产生了一场大争论,这是我国近代会计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改革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虽然非常激烈,但是两派都是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进行的,这促进了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目前我国会计界对民国时期会计制度受西方会计制度影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二、研究意义
从广义上来说,制度就是人类社会中关于人的行为规则。人的一生中要接受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制度约束,这些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化与高效化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计制度也是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会计制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会计工作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制度作为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在对中国会计制度进行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虽然中国古代的会计注重实践但却缺乏对会计制度的研究,所以对中国古代会计制度进行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这导致了对中国古代会计制度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而中华民国时期,作为会计理论西学东渐的过渡时期,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的著作相对丰富,所以笔者对民国时期会计制度进行研究,把握这一时期会计的发展脉络并梳理出基本框架,最后总结了西方会计制度对中式会计的影响和启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掘出民国时期比较先进的会计制度和理念,这有助于总结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当今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方向,为建立中国特殊会计制度体系提供历史借鉴作用。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郭道扬所著的《中国会计史稿》,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会计史著作,分上下两册。上册系统的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下册系统的介绍了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他将会计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变革的浪潮相融合,并加以分析总结。全书通过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古代和近代会计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该书以马克思历史唯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了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韩东京所著的《中国会计思想史》,该书以中国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切入点,围绕政府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政策进行论述,展现了中国会计思想发展演变的全貌。作者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的会计思想,并且按照会计的技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对中国会计思想进行了归纳分析。刘常青所著的《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该书以会计思想的适应、继承、创新和发展进行分期。以会计思想的外部环境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各种会计思想的历史背景、形成条件和原因。将研究重点放在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会计思想上,研究它们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分析这些会计思想的意义和对会计实践所起的作用。宋丽智所著的《民国会计思想研究》,该书对民国时期进行分类,分为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个时期,系统介绍了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民国时期学者们有代表性的会计思想。揭示了在会计制度发展演进过程中,会计思想发生的变化。王建忠所著的《会计发展史》,该书通过详尽的资料,介绍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了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外会计发展的比较中把握中国和外国会计的各自特点。
1.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国形成了“重农轻商”思想。在这种思想的约束下,会计学理论的发展与会计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明的迅速崛起,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正在逐渐成熟。西方学者建立了西方借贷记账法,并继续对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学理论进行研究。在亚洲,日本在明治维新运动中迅速崛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学习了欧美先进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并将其引进本国。日本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的变化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对中国早期会计制度的改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清末对西方会计制度的引进
1.1.1 清末对西方会计法律制度的引进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从协定关税到把持总税务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同时,又从最初对领事裁判权的控制,发展到最终对中国主权的全面侵犯与对司法主权的践踏。但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反而促进了中国对于西方先进会计制度的学习。因此,当时包括会计法律制度在内的整个会计制度建设方面略有起色。1904 年 1 月,清廷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在当时形成了重要影响。商律由“商人通例”与“公司律”两部分组成,构成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商事行为规范。其中的商业簿记规范有针对性的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比如在第六条中规定商人进行贸易时必须要有流水账簿,无论是钱财货物还是日用杂项都需要按日期进行登记。围绕产权保障问题所形成的上述规定与“大陆法系”的商法保持一致,但又未脱离中国的实际,它保持了中国传统的盘点法,以中式盘点清单代替西式“财产目录”,但效果基本相同。在《钦定大清商律》中“公司律”的规定比较详细,规定了公司组织形式、创办呈报的方法、经营管理的方式以及股东权利等内容,“公司律” 按照近代大陆法系国家商法典所通常规定的公司种类将公司分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四大类。从“公司律”的规定看,也主要是继受西方国家的公司立法。
3 民国时期对西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引进...........20
3.1 北洋政府对西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引进...........20
3.1.1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计组织制度 ...........20
3.1.2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库制度 ...........21
3.2 国民政府时期对西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引进...........21
4 民国时期对西方会计核算制度的引进...........25
4.1 北洋政府时期对西方会计核算制度的引进...........25
4.2 国民政府时期对西方会计核算制度的引进...........28
5 会计制度改良与会计制度改革思想...........31
5.1 两种思想争论产生的背景...........•31
5.2 中式会计改良派的会计思想...........31
5.3 中式会计改革派的会计思想...........34
5.3.1 潘序伦的中式会计改革思想...........34
5.3.2 顾准的中式会计改革思想 ...........35
5.4 两种思想之争的影响及启示...........36
结论
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体系是该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其会计制度体系必然要有所差异。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外国的先进会计制度,更不能完全照搬,而应该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地把握中国的实际,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对我国会计制度体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如 2000 年 12 月 29 日,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就规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费用的摊销、资产报废和损失处理的批准、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残值预留和折旧方法的选用等,都由企业自主决定。这样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及时反应的需要。如果照搬美国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并公布上百项会计准则以取代会计制度,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即使能够达到,将会计准则作为公认会计原则,要求企业按照这些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既背离中国的法律环境,又会导致会计规范的弱化,会计人员将无所适从。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学东渐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国家社会监督不健全等。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应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对现行会计较薄弱的地方,应加以完善,对外国先进思想,应为我们所用,但在吸收外国先进会计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自身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积极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使其既符合时发表展要求,又能反映我国的传统。
参考文献
[01]财政整理会.财政部经管有确实提保外债说明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28.3~4
[02]曹春.中华民国审计简介[J].河北审计,1998.39~42
[03]高治宇.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0~35
[04]顾准.中华银行会计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83
[05]顾准.银行会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2~23
[06]郭道扬.会计史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大学出版社,1999.315~320
[07]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25~32
[08]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230~240
[09]郭道扬.复式簿记起源历史环境新论[J].会计研究.2007,6:9~12
[10]高治宇.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5~36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六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会计稳健性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同时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稳健性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Basu(1997)指出,会计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 500 年的历史。自 Watts(1993)提出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系统地研究之后,会计稳健性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Basu(1997)提出了计量会计稳健性的盈余—报酬反向回归模型,这标志着国外学者正式将实证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中,同时该模型的提出为拓宽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思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在 1992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将稳健性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的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的计量和报告时应当“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这之后,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经历了几次较大范围的变化与调整。2006 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仍然将稳健性作为会计实务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也将其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当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国内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由最初对会计稳健性进行规范性的论述逐渐转向实证的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04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要“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部分的流通问题,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5 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当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实现了股份的全流通,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制度措施的不断健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探讨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别从股权结构、股权性质、董事会及独立董事的制度安排和特征等方面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旨在回答:(1)股权的集中是否会导致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地发布“好消息”而隐匿“坏消息”,进行盈余操纵,进而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不利的影响?(2)由于出资人的缺位,国有控股公司往往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公司治理机制的弱化给内部人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同时,国有控股公司还存在外部监管薄弱的问题并常常受到政府的干预,这些都会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国有控股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是否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呢?(3)为了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证监会在 2001年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并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就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任免程序和应履行的职责等做出了规定。独立董事制度实行以来,独立董事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职能,是否对上市公司起到了必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本文考察的是独立董事在监督公司盈余质量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验证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对会计稳健性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检验我国的会计信息是否存在着稳健性、股权结构因素是否会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以及影响的程度、独立董事制度是否能够实现外部力量对公司的有效监督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丰富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动因研究,同时也扩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外延;在实践上,可以得出如何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合理地运用会计稳健性,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便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决策。
1 文献综述
Watts(200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三种计量会计稳健性的方法:(1)净资产的计量方法。Feltham-Ohlson 评价模型常被用于评估公司净资产被低估的程度。由于稳健性通常意味着相对较慢地确认资产和收益,相对较快地确认负债和费用,那么采用相对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会导致利润和净资产的低估。Feltham-Ohlson 模型以会计计提的折旧大于经济折旧这一假设为前提,通过价值变量与输入价值模型的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计量净资产被低估的程度,进而衡量会计稳健性的程度;(2)以应计为基础的计量方法。Givoly 和 Hayn(2000)注意到稳健性会减少累积的报告收益。他们认为累积的应计可以用来衡量盈余的稳健性,在较长时间内负的应计是稳健性的一个标志;(3)反向回归模型的计量方法。即 Basu(1997)提出的盈余—报酬模型。Fan 和 Wong(2002)选取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这些公司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内部具有股权优势地位的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越大,越容易产生大股东对盈余进行操纵的动机,进而导致公司会计信息稳健性水平的下降。Beekes(2004)以英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董事会结构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外部董事比例高的公司,能够更好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能更加及时地披露“坏消息”,因而盈余更加稳健。Bushman(2005)利用跨国数据研究发现,国家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越强,该国的财务信息透明度整体上就越差。由于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直接控制与管理,会计信息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会减弱,这将导致公司透明度的下降。Krishnan(2005)从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角度考察其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他将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划分为财务专家、懂会计但非财务专家和不懂财务的专家三类。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拥有更多财务专家的公司具有较高的会计稳健性水平。
3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稳健性关系.........20
3.1 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20
3.2 国家控股与会计稳健性.........21
3.3 独立董事与会计稳健性.........22
4 实证分析.........23
4.1 研究设计.........23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3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24
4.2 描述性统计.........26
4.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8
4.4 多元回归分析.........29
5 研究结论与建议.........34
5.1 基本结论.........34
5.2 政策建议.........35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8
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以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选取 2007-2011 年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建立模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检验了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和独立董事与会计稳健性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存在着稳健性。本文采用 Basu(1997)基本模型对选取的样本进行了检验,发现表示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系数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数,表明“坏消息”比“好消息”能够更加迅速和及时地反映在公司的会计盈余中,即: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稳健性。我国在 2006 年 2 月 15 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提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更多地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自主选择权以及体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仍然强调会计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本文选取研究样本的期间是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因而研究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也反映了公司在采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后能够很好地落实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2)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即: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时,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水平较低;当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因而存在着股权之间的制衡时,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水平较高。本文在 Basu(1997)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股权集中度这一变量,并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的集中程度,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反映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回归系数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数,因而随着公司股权集中程度的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趋向于不稳健。股权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实现股权之间的相互制约,易产生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同时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股权数量的优势地位对公司的财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控制,攫取自身的利益,并显著地影响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从而导致公司会计稳健性水平的下降。
(3)国有控股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国家控股会显著地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相比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水平较低。本文将所选取的上市公司样本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两个部分,通过虚拟变量来衡量公司是否为国家控股,并将该变量引入到 Basu(1997)的基本模型中,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衡量是否为国家控股的虚拟变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回归系数在 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通常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债务软约束和政府干预等治理问题,这些问题会显著影响股东、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各级政府对公司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进而影响到国有控股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4)独立董事有效地监督对于提高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 Basu(1997)基本模型为基础,用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占全体董事人数的比例作为研究变量,将其引入到基本模型中,通过对选取的样本进行检验,我们发现:反映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回归系数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数,表明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进而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程度。我国于 2001 年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出台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强化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正式形成。经过近些年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独立董事在监督控股股东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保证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圣飞,张忠寿,王烨.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基于契约观和信息观的视角.会计研究,2011,(4):35~42
[2]陈胜蓝,魏明海.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02
[3]陈文浩.公司治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25
[4]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4,(8):72~80
[5]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财务与会计,2005,(7):34~42
[6]李蓓,秦江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质量关系实证分析——以新疆上市公司为例.财会通讯,2011,(11):22~24
[7]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会计研究,2007,(3):79~87
[8]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5):16~22
[9]刘洪渭,荣蓬.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31
[10]刘红霞,索玲玲.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9):53~63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七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经济全球化正迅速发展,伴随着这一趋势,我国经济体制也做出了相应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显得重要。会计信息质量是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及发挥功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就是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随着 21 世纪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接轨国际市场,我国企业也朝着国际市场发展,WTO 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也逐步实现国际化。可见,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关联方等,希望通过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此,会计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要决策依据,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会计信息中最让投资者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希望得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监督项目,学术界也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然而近几年来,会计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却在实务中屡屡发生。通过统计来自国泰君安 CSMAR 数据库、交易所公告、中国证监会公告、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提供的资料,发现 2001-2010 年加总后的 14999 家上市公司中,发生上市公司违规事件的有 1249 家,占比 8.33%;其中属于会计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上市公司有 781 家,占所有违规上市公司数量的 62.53%,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 5.21%①。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在上市公司违规事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比较严重,亟待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导致以下结果:一是误导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动摇投资者投资股市的信念,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重破坏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原则和透明性原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扰乱“市场”这个隐形手的作用,政府也不能运用公开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导致国民经济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后果难以估量。
因此,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势在必行。关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尝试了许多措施,如:修改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的门槛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强化审计行业的监管。这些措施尽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但仅仅是杯水车薪,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需进一步探索。从本根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都是两权分离制度下的产物,它们天生就是联动的,共同影响企业日常运作。改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效应是不可替代的。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委托人,对外代表股东的利益,主要职责有:一是决定重大会计政策,任命财务负责人并且决定其薪酬;二是监督经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并对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三是负责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的制定;四是负责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由此可见,董事会对会计信息的制定、报告、披露负有重大的责任,它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那么,从理论上说,一个完善的董事会能够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董事会制度从 1993 年开始执行,经过 20 年的不断改革,已经日渐成熟。2002 年监管部门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的设置等做了具体规定。在法律的监管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能否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对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成果显示董事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董事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研究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推导出董事会各特征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再利用计量模型和 SPSS18.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为构建有效的董事会结构、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董事会规模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董事会规模越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低。Fama & Jensen(1983)就指出董事会人数越少监管就越为有效。由于当董事会成员较多时,往往就会更加注重“礼节”,因此 CEO 对它的控制就显得更加容易。从 Lipton and Lorsch(1992)的研究中得到,一旦董事会成员多于 10 人时,董事会的效率将变得低下,主要是由于人数的增加会使董事会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董事会容易受到公司管理层的控制。Jensen(1993)通过研究同样也得出,小规模董事会对董事会业绩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假如董事会成员人数超过 7 个,不但降低了运行的效率,而且较为容易被 CEO 控制,很难发挥它应有的监督作用。Dalton & Daily(1994)认为董事会规模增大的同时,一方面降低了它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者从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Beasley(1996)分别对 75 家被指财务报告造假和没有造假的公司做了对比研究,从中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公司在财务报告方面就越容易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Dechow et al(1995),Yermack(1996)两人通过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业绩优异的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一般相对较小。Vafeas(2000)将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用盈余反应系数来表征,从中得到一个规律,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减小。另一种观点是,董事会规模越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Chaganti et a(l1995)他们指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有助于扩大服务的范围,同时又能降低公司财务失败的概率。
3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18
3.1 研究假设............18
3.2 研究设计 ............22
3.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2
3.2.2 变量定义............22
3.2.3 模型设定............24
4 实证结果与分析............25
4.1 描述性统计............25
4.2 相关性分析............26
4.3 回归分析............28
4.4 稳健性测试............30
5 结束语 ............31
5.1 研究结论............31
5.2 政策建议............32
5.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34
5.4 本文研究的不足............34
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董事会特征,通过选取几个董事会特征的代表性因素研究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 2009-2011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上市的 2741 家公司为样本,以深交所披露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以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董事会持股数量和四委设立数量为董事会特征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结论如下:
(1)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回归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并不一致,相关性分析中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原因可能是,相关性分析中,两者是正相关的,但是影响力非常微弱,然后加入更多的变量之后,影响力就变得微不足道了,统计结果就变得不显著了。结果显示,在我国现阶段,董事会人数的多少并不能反映董事职责的履行情况。我国《经济法》规定,我国董事设立的人数为 3-19 人,而现阶段各公司董事数量的均值约为 9 人,说明董事人数少于这个均值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一定差,董事人数多于这个均值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一定好。由此,可以猜测董事会规模与公司内部因素相关,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应该根据公司自身情况量身定做董事会规模。
(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制度被认为是借助于外部董事的客观公正的投票权监督公司内部管理的有效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被广泛认可。然而,被引入中国后,其“水土不服”让其成为了我国公司的一项形同摆设的制度,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原因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有效性不高,不完全按照市场运行。因此,独立董事其实并不独立,独立董事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其相应的职能,更难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设立四委的数量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下设机构能够将董事会的职责进行细分,权利与责任分明的情况下,董事能更好的履行监督职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原因可能是,相关性分析中,两者是正相关的,但是影响力非常微弱,然后加入更多的变量之后,影响力就变得微不足道了,统计结果就变得不显著了。有的人认为,董事会频繁召开会议,是因为公司面临良好的投资机遇,企图通过董事会的决策开启新的篇章。还有的人认为,董事会的会议常常扮演着“灭火器”的角色,一旦公司发生经营不当事件,董事会就频繁地召开会议,企图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此时,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概率就大大提高,那么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就不高。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分析董事会会议次数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5)董事薪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董事薪酬越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就越高,说明薪酬激励体制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6)董事会持股数量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从董事利益的角度来看,董事的收入如果只来源于工资和年终奖,没有资本性收入,那么从委托代理理论来看,董事越容易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因此,如果希望董事为公司的长远利益考虑,就必须建议相应的激励机制,股权利益能够有效提高董事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1999,(5):28-30
[2]蔡宁,梁丽珍.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转型经济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3
[3]陈汉文,夏文贤.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厦门大学学报,2003,(5):94-100
[4]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4,(8):72-81
[5]陈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实证研究.技术与市场,2007
[6]崔永新.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基于我国深市数据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杜兴强.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及产权博弈.财会通讯,2003,(4):3-7
[8]杜兴强.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4,(7):44-99
[9]杜兴强,温日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07,(1):122-133
[10]杜晓旭.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2006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4):29-31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八
第 1 章 概 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大庆市为了响应国家要求,建设高质量合格的会计队伍,也采取了启用大庆会计网、出台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但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会计管理工作[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继续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需要,是各项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贯彻执行的需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还不成熟,存在内容设置不合理、形式缺乏多样性,会计人员认知水平低等问题,使得继续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达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背景的要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亟待更科学的方法来保证继续教育的完成质量。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要求,管理工作亟待引入项目管理理念。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希望。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项目的管理”,而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整套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多种类别的一般管理过程中,并明显表现出了项目管理向一般管理领域的渗透趋势。在我国,项目管理正在被全面推广于各个领域,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部分政府工作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因此,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工作中,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项目,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1.2 研究意义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和模式,不仅是对传统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超越和创新,而且也是对项目管理理论实践应用的有效拓展。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构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效用,为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会计人才提供保障,保证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环境。论文通过对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项目管理研究,试图使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内容、教学形式、重要性宣传等问题得到改善,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率,使得继续教育的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对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项目管理研究,有利于明确继续教育的目标,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保证继续教育的完成质量,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顺利与国际会计教育趋同,具有现实意义。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改变传统管理活动和制度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项目管理理论的广泛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自身将更加完善,应用领域也会进一步拓展。将项目管理运用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有利于项目管理扩大其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项目管理的研究
项目管理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可以说有人类活动开始就有项目管理存在了。20 世纪初,项目管理仍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也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量技术复杂、耗资巨大、时间紧迫的工作迫使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且高质量的完成任务,项目管理才被人们认识和研究。国外项目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项目管理阶段和现代项目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传统项目管理中有代表性的项目管理技术如关键性途径法(CPM)和项目管理计划评审技术(PERT)在当时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关键性途径法是美国两家名为杜邦和兰德的公司在 1957 年共同研发的,它假设每项活动的作业时间是确定值,重点在于费用和成本的控制[2]。项目管理计划评审技术是 1958 年由美国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核潜艇上发射导弹的计划中提出的。PERT 着重于时间的控制,作业时间是用概率的方法进行估计的估量值,并不是确定的,所以主要应用于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大规模开发研究项目。在国外学者对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个项目管理研究组织,即欧洲国家建立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和美国建立的美国项目管理研究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概述
2.1.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含义
继续教育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目的是把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再次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需要,完成科技含量更高、新兴产业所规定的任务。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拓展和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继续教育工程也被人们愈加重视。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继续教育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其所适应的领域不断扩大,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对继续教育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方法都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继续教育是对成人的一种职业培训,受教育者具有相应的学历,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内容是该职业领域内需要着重强调的知识和认识,以及新的知识、技术、以及政策等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获得新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本职工作的需要[25]。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又叫会计人员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26]。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保证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制度以及法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端正政治态度,规范会计人员行为,进一步降低违规风险,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 3 章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分析.......16
3.1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概况........ 16
3.2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9
3.3 大庆市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23
3.3.1 大庆市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23
3.3.2 大庆市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24
3.4 本章小结........ 24
第 4 章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计划与执行.......25
4.1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计划...... 25
4.2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执行...... 33
4.3 本章小结........ 35
第 5 章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控制.......36
5.1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控制...... 36
5.1.1 事前控制......... 36
5.1.2 事中控制......... 37
5.1.3 事后控制......... 37
5.2 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优化...... 38
5.2.1 继续教育形式优化..... 39
5.2.2 继续教育内容优化..... 39
5.2.3 继续教育考核优化..... 40
5.3 本章小结........ 41
结论
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的计划、执行、控制和优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大庆市为了顺应经济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但是,大庆市会计人员人数众多、人员流动性大、主管继续教育部门没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继续教育,使得继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目标定立不明确、内容设置不合理、形式缺乏多样性、企业及会计人员认知水平低、管理组织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师资队伍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
(2)将项目管理运用于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表现在项目管理能有效节省人力资源、使继续教育工作有据可依、加强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控制、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改善继续教育现存的问题。将项目管理运用于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具有可行性。首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可被看作是一个项目,它符合有明确目标、有明确起始点、预算有限、消耗资源等项目的特征。其次,继续教育工作的流程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步骤规定。在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时,可以从其他部门调拨人员组成暂时项目组,选出项目组长,确定项目目标和计划。全组成员按照计划执行项目,在执行项目时及时调整计划,并对项目进行控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计划与执行。将项目启动看作项目计划一部分的前提下,项目计划时要确定项目目标、计划项目进度、经费、人员、场地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继续教育项目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的全部内容、在计划的成本内完成培训的全部任务、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项目执行包括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评价三个部分。前期准备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中期实施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后期评价是项目的收尾。
(4)大庆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项目控制与优化。项目控制按照项目执行的时间轴区分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加大力度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报名时引入报名表信息绑定。事中控制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实时监督面授会计人员的学习情况、为参加网络教学会计人员发放自用网上学习卡并规范严格的接受教育流程。后期控制应引入适当的评价体系,设计评价表用于记录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及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对自身表现、对方表现以及培训相关的评价。在继续教育项目结束后,应该探讨今后进行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时的优化建议,包括继续教育形式优化、内容优化、考核优化等。
参考文献
[1]伍叶青.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09):33.
[2]何银林,王玮.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初探[J].四川建筑,2012(03):318-320.
[3]胡跃祺.项目管理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理论研究[C].江西师范大学,2010:10.
[4]Klaus B, R&D Porject termination decision by discrimination analysis-a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4,41(3):245 - 254.
[5] Kenzner H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in Project management[J].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1997:30-39.
[6] Hughes.B,cotteren.M. Software www.51lunwen.org/kjbylw/ Project Management[M].McGraw-Hill HigherEducation,1995.
[7]John M.Nicholas.Project management for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principlesand practice[M]. Prentice Hall,2001.
[8] Pedberg. F. Software Project to Minimize the Development Time and Cost witha Given Staff[J].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01,(12):187-194.
[9]李殿伟. 会计教育模式的创新——基于职业能力框架的视角[J].会计之友,2008(04):72-73.
[10] 骆珣,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九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断分离,公司利益主体亦随之分化。股东和经营者间的合作与对立成为当今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委托—代理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缓解这种不对称情况,股东对上市公司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与期望相反,近年来全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演愈烈,资本市场深陷诚信危机。从世界范围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财务舞弊案件激增,2001 年 11 月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件揭开了美国会计丑闻的序幕,之后默克、时代华纳等公司相继爆出震惊世界的财务丑闻,投资者开始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这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它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因为起步晚,与欧美发达的证券市场比起来,问题更为严重。我国最早的比较严重的会计舞弊案是 1996 年的琼民源会计造假案。其后的银广夏、蓝田股份、岳阳恒立、红光实业、郑百文、科龙电器、中航油投机巨亏等一系列重大案件强烈冲击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回顾刚刚过去的 2012 年,较为轰动的有八大造假事件:归真堂 IPO“活熊取胆”模式;云南“绿大地”事件成为国内首例 IPO 欺诈发行股票案;广东新大地“茶油第一股”涉嫌造假;恒大地产被指财务作假,资不抵债,并涉嫌行贿;洪良国际 IPO 造假赔偿 10.3亿,全球罕见;新东方在美国遭集体诉讼 被指夸大财务业绩,深陷财务欺诈;惠普暴跌 12%创十年新低,康美药业深陷“假账”门[1]。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亟待解决。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目前专门针对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关于会计信息的关系研究集中于实证方法,而博弈论强调个人理性,将集体福利的最优化建立在个人理性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会计信息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博弈产生的一个最终结果。将博弈论应用到股东与经营者间关于会计信息的关系研究,改变了传统会计研究中的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侧重于对会计活动中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分析,从而使分析结果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故博弈理论的应用,必将丰富股东与经营者间关于会计信息的关系理论,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使之趋于完善。
1.1.2.2 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会计丑闻泛滥,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现状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所要研究的博弈特别限定于股东与经营者间的博弈。在公司内部,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是上市公司内部最基本的关系。经营者作为公司实际上的会计行为主体,决定了公司所有重大会计决策。股东作为公司所有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支持其投资决策。股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量有动机“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积极影响经营者的会计政策选择。因此从股东与经营者博弈的角度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可以更清晰的找出改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第 2 章 股东与经营者间博弈关系的基础
2.1 博弈关系存在的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该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现代公司资产规模庞大,经营范围广泛,是传统的业主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管理好企业,只能聘用专门的经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实质在于委托人的利益与代理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但是代理人作为理性经济人,其目标函数与委托人存在着差异,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双方均只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投机,委托方却不能直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且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监督有困难,只能通过报酬等间接手段影响代理人的行为。股东与经营者作为委托代理双方,由于可获信息不对称导致可能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48]。逆向选择问题。代理人作为信息优势方,通过隐藏某些信息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使信息劣势方受损。公司经营者作为“内部人”有能力正确评估公司真实业绩,而股东作为“外部人”只能通过经营者披露的会计信息了解公司状况。这种情况下,业绩不好的经营者为了避免公司被兼并或自己被解雇而寻机操纵会计报表,掩盖真实情况,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下降。这时那些如实提供充分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即使经营业绩良好,也可能因账面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遭到解雇;而经营业绩差但粉饰加工了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反而得以留存下来,这便是市场上会发生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样一来,将导致市场萎缩,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不必为他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为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败德”行为。道德风险是事后交易行为,股东由于信息上的劣势不能全面监督经营者会计行为,或出于成本的考虑放弃了监督,使得经营者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利用信息优势,粉饰公司业绩,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做出不利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的“败德”行为。
第 3 章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13
3.1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博弈..... 13
3.2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投资博弈..... 19
3.3 本章小结......... 22
第 4 章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充分性的博弈.......23
4.1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充分性......... 23
4.2 股权高度分散时的充分性博弈......... 27
4.3 股权制衡时的充分性博弈..... 30
4.4 股权高度集中时的充分性博弈......... 33
4.5 本章小结......... 36
第 5 章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政策建议.......37
5.1 注重保护小股东利益....... 37
5.2 发展高效的外部市场....... 39
5.3 继续推进我国的股权结构改革......... 40
5.4 本章小结......... 41
结论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结合不同股权结构特点,建立股东与经营者间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会计信息充分性的博弈模型,并提出改善建议。在此研究基础上,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通常情况下,股权制衡型公司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司会计信息真实度较高。当股权高度分散时,公司内部股东对经营者会计行为的监督机制失效,加之流通股比例高,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股价波动较剧烈,导致公司会计信息真实度不高。当非国有控股股权高度集中时,经营者行为完全受大股东意志的控制,股东与经营者间的博弈转变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真实度通常也不理想。当国有控股股权高度集中时,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主体,导致内部监督机制的失效,而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目的也不是期望通过股价波动获益而更多的是掩盖其真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股权制衡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高效运行,而虚假会计信息引起的股价波动相对有限,因此,股权制衡型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保持较高的真实度。
(2)单纯依靠“用脚投票”的市场机制,股东难以得到充分的会计信息。股东“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引入,可以促进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同时提高股东自身和社会总体效用。
(3)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保持会计信息充分性的主要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当股权高度分散时,单一股东人微言轻且享有的权益有限,导致“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失效,保持会计信息的充分性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当股权制衡时,存在若干能够影响公司决策的大股东,内部治理机制有效,但是由于大股东在抛售股票时存在困难,导致股价波动空间相对有限,最终导致市场机制影响力降低。在非国有控股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博弈转变为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博弈,大股东掌控公司权力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失效,而外部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充分会计信息给大股东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关系。当国有控股股权高度集时,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市场机制同时失效,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取决于经营者提供不充分会计信息时遭受的声誉晋升等方面的损失与提供充分会计信息的额外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4)建议从保护小股东利益、建立高效的外部市场以及继续推进股权结构改革三方面入手,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小股东利益应当注重加强相关立法保护、增强小股东素质、提升小股东在公司地位和培养机构投资者;建立高效的外部市场分别包括建立高效的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从培养有效的国有股持股主体和国有股减持两方面,继续推进股权结构改革。
参考文献
[1] ACFE 中国分会 . 2012 年八大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 2013/01/03
[2] Bruno S Frey. Yes, Managers should be Paid Like Bureaucrats[J]. 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 2000, 16: 1-49.
[3] Henry N Pontell. White-collar Crime or just Risky Business? The Role of Fraud in MajorFinancial Debacl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40: 15-32.
[4] DeAngelo.H, DeAngelo.L,Douglas J.Skinner.Asset Liquidity, Debt Covenants andManagerial Discretion in Financial Distr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64(1): 3-34.
[5] William E Shafter.Effects of Materiality,Risk and Ethical Perceptions on FraudulentReporting by Financial Executives[J]. Crime,Law and Social www.51lunwen.org/kjbylw/ Change. 2005,42: 309-322.
[6] Abdel Khalik A 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EO Risk Aversion and The Propensity toSmooth Earnings Volati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2006(2):201-235
[7]Grant J, Markarian G, Parbonetti A. CEO Risk-Related Incentives and Income Smoothin-g[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26), 4: 1029-1065.
[8] Barry C.B., S.J.Brown.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Market Equilibrium[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5(20): 407-422.
[9] Healy.P.M., Palepu.K.G.. 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Market: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2001(31): 405-440.
[10] Omaima A.G. Hassan, Peter Romilly, Gianluigi Giorgioni, et al. The Value Relevance ofDisclosure:Evidence from The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of Egypt [J]. 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9(44), 1: 79-102.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
绪 论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从基本温饱到享受生活,人们的消费方式等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如私家车、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快速更新及不必要的使用。人们对环境问题自我意识的缺乏,无害技术的缺陷,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态度都在加重环境破坏的程度。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的升高、臭氧层的破坏、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丢弃、洪涝旱灾、水污染、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及地震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它将严重威胁到我们经济发展的进程,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紫金矿业污水泄漏、吉林化工原料桶漂入松花江、南京丙烯泄漏爆炸、大连石油泄漏造成海域污染等重大污染事件都说明环境容量有限,我国是人口密度高,从而导致人均资源能源短缺及消耗大。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回收率也较低,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这就要求会计界在记录、计量等经济活动时,应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同时我国一直利用高污染及高消耗来带动经济增长,这必然导致我国成为环境污染大国,因此,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会计界。其中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是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同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及在国际上与他国签订协议都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也充分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行业,是重污染行业。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工业的进程,消耗量的增加,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之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也从“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模式转变为“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煤炭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煤矸石利用率较低,大量的有害残留物占据着土地,使土地遭到严重的污染。煤炭开采产生的废水将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地下水,影响人们正常饮水;开采技术的不成熟使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并污染周边环境。由于我们对资源的依赖需求,煤炭行业所导致的污染并不能得到缓解,但为了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以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0.1.2 研究意义
在央视《经济半小时》对江西省龙门垴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煤炭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煤炭的开采生产将导致水资源、大气、臭氧层、温度及雨水等各方面污染,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理。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煤炭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煤炭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是环境破坏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重污染企业是重中之重,所以企业应该自觉的披露环境信息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煤炭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公司形象,提高煤炭企业的商誉价值。
(2)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由于煤炭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伴随煤炭的开采及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及污染气体。环境信息披露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能够促进企业在开采生产过程中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有毒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经济。
(3)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煤炭企业上市公司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环境问题,制定更为完善的披露制度,使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履行社会责任。此外,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煤炭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投资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或要求企业制定相关环境保护的制度。总而言之,经过对煤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及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基本理论
1.1 概念界定
1.1.1 环境会计的界定
环境的污染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因此,我们应该将其对资源的消耗及对外界的影响和为此采取的措施进行计量和记录,环境会计这一概念就此提出。对于环境会计概念的界定,环境会计理论界并没有达到共识,本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列示如下: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Rube stein)认为环境会计是通过核算资源的耗费,来保护自然资源及促进公共福利的一种会计。①德国吕内堡大学的史迪芬教授(Stefan Schaltegger)表明环境会计是针对企业等明确的经济主体,对由于环境生态等外界的素而产生的财务影响来进行记录和衡量。②我国学者李连华认为环境会计采用货币、非货币等若干计量方式,将管理学与会计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环境活动进行计量与评价。③蔡昌认为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利用货币的计量方式来记录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费用,环境污染,环境收益等以此来研究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④综上所述,环境会计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实质它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环境会计的实质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资源的耗费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反映,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达到可持续发展。
3 实证研究设计...... 23
3.1 研究假设 .... 23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6
3.2.1 样本选取 ...... 26
3.2.2 数据来源 ...... 26
3.3 变量选取及定义 .... 26
3.3.1 解释变量 ...... 26
3.3.2 被解释变量 ........ 27
3.4 模型构建 ...... 28
4 实证检验........ 29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
4.2 独立样本 T 检验.... 30
4.3 相关性分析 ...... 34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4.5 实证结论 .... 36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37
5.1 研究结论 .... 37
5.2 建议 ...... 37
5.3 本文的局限性 ........ 38
结论
本文选取煤炭上市公司2007-2011五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基于这五年样本数据,分析了煤炭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提出 10 个影响因素进行假设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与回归分析,来检验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l)煤炭企业信息披露水平不高,但逐渐增高。通过计算我们得出我国煤炭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平均值很低,其中 2007 年为 0.155,2008 年为 0.219,2009 年为 0.252,2010 年为 0.360,2011 年为 0.260 与最佳的披露指数 1 相差甚远。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披露状况较差,但是逐渐开始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2) 披露内容质量不高,缺乏可比性。通过对煤炭企业的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的阅读,煤炭企业的披露内容繁杂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管理层倾向于利好信息。
(3) 外部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影响。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境外上市对环境信息披露有显著性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与境外相对于欠发达地区与境内而言,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更加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较高。同时,煤炭企业为了吸引投资商,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应该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
(4)内部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负债程度、国有股比例都对环境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
(5)公司治理情况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组织结构中安全或环保部门的设立与煤炭企业的信息披露有正相关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Wiseman. J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made in corporate annualreports. Accounting[J],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2(71):53-63
[2] Jerry G. Kreuze, Gale E. Newell, Stephen J. Newell. What companies are reporting[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6 (6)
[3] M. Ali. Fekrat, Caria In clan, David Petroni.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competitive disclosure hypothesis using 1991 annual report data[J].The www.51lunwen.org/kjbylw/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6, 31(2):175-195
[4] Chow C. & Wong-Boren A.1987. 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corporation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7, 62(3):553-541
[5] Craswell A.T., Taylor S.K.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of reserves by oil and gasCompanies: An economics analysi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Accounting,1996
[6] Lang M., R. Lundholm. Cross- 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disclosur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31(2):246-271
[7] Eng.L.L and Mak.Y.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Policy, 2003, 22 (4):325-345
[8] Dierkes M. & Cop pock, R. Europe trie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port [J].Business andSociety Review, 1978, 16(3):21-24
[9] Lynn M.A note on corporate social disclosure in Hong Kong [J].The BritishAccounting Review, 1992, 2(2):105-110
[10]Anderson J., Frankle A., 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 An Iso-Beta portfolio analysis[J].Accounting Review, 1980, 55(2):4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