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第一章课题背景
第一节朱熹道德思想与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课题意义
我国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在德育教育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究和界定学生的德育标准,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就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将这些能力逐步渗透进德育教育当中。但是,对十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具体设计我们还有些茫然,需要更加坚定Ifn有力的支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建立十此。本课题着力研究朱熹道德思想对十当今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发展与影响,取其精华,为我国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深入实施贡献力早。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型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有两个高峰,一是出现在春秋战国,二是出现在宋明时期。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层出不穷,观点林立。宋明时期则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实践家,其思想的影响力度绝非是其他时期所能比拟的,也开创了中国教育界最为昌盛的一段。
本课题重点研究宋明时期的儒学继承,即理学伦理道德研究,其表现:一是在继承佛老思想的基础上,恢复儒学权威,再一次将儒家学说推到了稳固的思想地位。二是在儒家伦理思想之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纲五常”为核心的系统理论。二是加强了儒家学说中宗法等级的特点,为后期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提供了历史依据。
朱熹作为对十中国道德伦理颇有研究的大哲学家,也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为官时期的教育作为都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朱熹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是教育时机都有着相当完善的研究。也正是因为这些,决定了对十朱熹道德思想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不仅能够总结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对现阶段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实用性和延伸性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处十迈向发达社会阶段,这种社会的转变是巨大的,它冲击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经济模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有甚者是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观也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当今的高中生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选择,早恋、目中无人、求包养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正是由十学生中的茫然才促使我们认识到当前的德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的研究,同时也是具有相当大难度的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回顾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之精华,塑造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标准和德育方法,这应该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
二、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开始致力十精神文明大建设,近期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关注社会的文化氛围。因此,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总结经验,寻找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从传统历史中汲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人骨子里需求的道德体系。高度的文明发展固然是好,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然要保留民族最根本的东西,否则也就不是中国特色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才能在众多竞争当中屹立不倒,因此,传承包括朱熹在内的优秀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秉承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2.朱熹.朱文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3.钱穆.朱子学提纲[M].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2002
4.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2004
5.朱熹.性理精义[M].清康熙五十六年内府刻本,康熙救编,通行本(殿本)
6.朱熹.朱子大全[M].中华书局,1995
7.朱熹.中庸或问[M].中华书局,1993
8.朱熹.朱子大全[M].中华书局,1997
9.魏义霞.朱熹的践履方法和修养功夫[J]合肥学院学报,2009
10.张伯行.学规类编[M].商务印书馆,1963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第一章 课题背景 7-13
第一节 朱熹道德思想与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课题意义 7-9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8
二、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8-9
第二节 本课题有助于本人履行本职工作 9-10
第三节 朱熹的道德................................... 10-11
第四节 朱熹的道德思想研究趋势 11-13
第二章 朱熹的道德思想 13-31
第一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 13-16
第二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关系 16-19
一、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16-17
二、仁是“心之德”、“爱之理” 17-19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19-27
一、教育价值论——“变化气质” 19-20
二、教育目的论................................ 20-23
三、教学方法论——“教有成法” 23-27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关系 27-31
一、“德”.................................... 27-28
二、“知”与“行”相结合 28
三、“立志”与“践行”相结合 28-29
四、“引导”................................ 29-30
五、“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30-31
第三章 朱熹的道德思想............................................ 31-39
第一节 新课程下德育思想研究背景 31-34
一、中国德育理论研究中心内容变迁 31-33
二、中国德育工作的改革 33-34
第二节 新课程下德育思想与朱熹道德思想的关系 34-39
一、广学博才,勤于反思,严于律已 34-36
二、立志与积习并行 36-37
...............................................................................
第四章 朱熹的教育活动对新课程下德育教育的影响 39-47
第一节 朱熹的德育教育活动 39-42
一、朱熹的官学教育活动 39-41
二、朱熹的..................................... 41-42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德育活动 42-47
一、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严防潜在危机 43
二、循序渐进的实施德育过程...................................... 43-44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德育的阶段性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