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A分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2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A 分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低于同类型银行机构平均不良率,对公信贷风险管理在辖内国有大型银行中处于中等水平。工商银行 A 分行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本文主要是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等在内的三个环节来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予以细化处置,从而确保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第二,A 分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取得的效果不佳,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以及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均或多或少地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信贷风险的整体管理质量。A 分行应当加强相关工作,确保信贷风险管理落实到位。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面临重要转型,已逐步由强调加快发展经济建设转变为深耕经济质量发展。但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加深的过程中,改革不断暴露出来诸多问题与矛盾。其中银行业深受发展转型的影响,其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尤为严峻。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在这个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银行业经营产生诸多问题:首先,净利润增幅直线下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已逐渐跌落至 5%,并维持平稳,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净利润将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其次,不良贷款额节节攀升,2019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 1.86%;再次,净利润的增长已经不能完整反映资产规模。
在目前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脚步逐步加快,面对未来全球经济冲击,我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为全面达成国际金融一体化,我国将进一步开放金融管制,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商业银行能否充分把握全球市场,利用世界经济资源,合理管控风险,已尤为关键。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 A 分行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研究 A 分行目前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组织架构、资产分配,风险管控机制等相关环节。当前,A 分行在全国经济改革浪潮中以工商银行总行为标准,经营中以存贷款为根本,有以金融资产融资租赁为升级产品的十余种金融项目,也相应的建立了一套以信贷风险调查、信贷风险度量、信贷风险管控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但面对目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形势,A 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分别简述其在实践经营管理中的不足:
(1)信贷风险调查。它是基于商业银行与其目标用户是否签订信贷合约的基本考量,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贷款的增加。但目前 A 行相关从业人员对于风险把控能力不到位;风险识别制度不完善,从业人员不能行之有效的落实。
(2)信贷风险度量。它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能否顺利展开的根本。A 行目前存在着度量手段落后,度量技术较差,度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3)信贷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只有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才能使信贷业务正常有序的开展。从 A 行目前整体经营管理层面来看,其风险管控机制在贷前调查、贷后审查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

1.2 文献综述
1.2.1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的研究,从十八世纪开始到近现代,已超过两百年。十八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方面已有了客观并符合时代发展的认识。
现代经济学之父的 Adam Simy(1776)已论证了商业银行资金组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商业银行的新认识。在其理论中提到:商业银行资金由两部分组成,短期闲散资金及中长期资金,其中绝大部分为短期闲散资金。其站在经济学的客观角度,重新认识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构成。美国经济学家 Morton(1918)在深刻了解经济银行的资产体系后,认为良好的资产转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他认为,商业银行应保持持续不间断的资产转换机制,这样能够保障商业银行高效运营。宏观经济学之父 JohnMaynard Keynes(1936)提出货币资金相关理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其商业银行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能够为国家提供的货币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资金需求,是国家资金的重要提供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Pulukenuo(1943)提出著名的预期收入理论,其中提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取决于贷款人的预期收入,商业银行在面对不同债务人进行信贷业务时,应当根据其预期收入个性化定制信贷方案,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Stiglitze(1981)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相关理论应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认为对于银行来说,应当将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均视作同一种特定类型的金融产品组合,通过调节这一组合当中不同要素的比重来对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规避。Jarrow R A(2004)总结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营销手段,认为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企业信贷产品,对个人信贷业务的拓展动力有所不足。而企业信贷则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Hackbarth(2012)以本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为依据,针对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各自独特的见解,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与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信贷风险密不可分;Huang JZ(2012)探讨了居民需求与信贷业务之间的正相关联系。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贷管理相关理论
(1)负债管理理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理论被进一步的提出,其出现主要是由于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其业务上的操作,导致风险管理的理论不再符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推动新的负债管理理论的实施。这一理论相对于以往的理论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理论中指出银行的运营重点不应该在资产的结构上,该理论认为要努力创造负债的方式以对负债结构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2)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整合了之前理论的优点,进一步与实际结合,而且也更加深入地改良。理论中指出,银行等企业应该充分的考虑除了资产以外的其他可以影响企业的因素,其中负债即为一方面,只有在充分的考虑了各项影响的同时,才能更好的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该理论要求,需配备专业的部门来完成信贷资产的分类,将贷款性质划分等级,对将来可能产生的逾期贷款进行预估,依据在相异风险等级上信贷资产的分布,促使银行提高收益水平。
(3)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巴塞尔协议》在 1988 年发布。这一协议的发布使得该行业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体系,并且这一体系与全世界相统一接轨,各种业务和资产在进行相对应的计算之后,可以得到相对较准确的风险评估,从而大大的降低了风险,并且这一评估是与国际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的。这一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的明确规定,是相对重要的部分,这一协议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使得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根本上对管理方式进行了改变。随着西方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完善,这一协议也随之进行了改善,并在不断的改进,这之中跨越了三十年的历史,在新协议中可以体现出银行风险监管的严谨。
.......................

2.2 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2.2.1 信贷风险的含义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过程,具体指的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方法来进行风险大小的计算、风险监测、风险识别以及风险控制等,对风险的等级进行评定,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细化分类,进一步对这些收集的风险进行报告汇总,从而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可以推动借贷的发展,并且提升借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信贷的风险管理在金融企业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管理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主要是因为管理与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002 年银监会发布制度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正常类贷款:债务人与银行签订协议后,按时还款,贷款的损失为 0。
关注类贷款:债务人有能力还款,但是存在对于还款不利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一直存在的话会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贷款的损失不超过 5%。一般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 天(含)。
次级类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无法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抵押资产或者是其他途经来还款,贷款损失会在 30%-50%。一般本金或利息逾期 91 天至 180 天(含)。
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有抵押和担保也会造成损失,贷款损失几率在 50%-75%之间。一般本金或利息逾期 181 天以上。损失类贷款:借款人没有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贷款肯定会损失,对于这笔贷款,银行会在走完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注销,贷款损失在 75%-100%。一般本金或利息逾期 361 天以上。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由于经营不善、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导致借款人不可能按时偿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不良贷款主要是指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对公信贷业务不同种类风险最终导致的结果都会体现为不良贷款的增加,所以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

.......................

第 3 章 工商银行 A 分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现状.............16
3.1 工商银行 A 分行概况......................................16
3.1.1 工商银行 A 分行基本情况...........................16
3.1.2 工商银行 A 分行组织结构..........................16
第 4 章 工商银行 A 分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5
4.1 风险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25
4.1.1 信贷风险识别能力不强............................25
4.1.2 风险识别制度落实不到位........................26
第 5 章 工商银行 A 分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37
5.1 优化的原则、目标和思路.....................37
5.1.1 优化的原则......................37
5.1.2 优化的目标............................37

第 6 章 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建议

6.1 提升信贷人员风险识别能力
6.1.1 加强信贷人员风险识别业务培训
针对于工商银行 A 分行信贷人员队伍的综合能力情况能够十分清楚的了解到一点,A 分行需要由加强信贷人员业务知识培训这一方面着手,其所采取的培训方式主要参照以下内容:
第一,推进经验交流会地顺利落实,信贷工作人员在沟通与交流地过程当中,还应该要逐步加强。信贷工作者在充分识别相关风险后,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均能够先进行汇总,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问题全部都予以解决。在同一时间段当中,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经办人员来完成现场答疑解惑,并推动后续的发展能够更快落到实处。
第二,推进信贷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信贷工作者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面临诸多重点、难点问题,将其予以解决后,再做出针对性的处置。利用行内在线培训平台能够一对一的完成人员培训,此举能够更好地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予以深入分析,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得到全面升级。与此同时,经办人员还应该要逐步将学习任务顺利达成之后,还应该要完成阶段化考试测试,并就信贷人员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妥善的权衡。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工商银行 A 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为 A 分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进行了制度设计,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及建议,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第一,A 分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低于同类型银行机构平均不良率,对公信贷风险管理在辖内国有大型银行中处于中等水平。工商银行 A 分行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本文主要是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等在内的三个环节来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予以细化处置,从而确保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第二,A 分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取得的效果不佳,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以及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均或多或少地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信贷风险的整体管理质量。A 分行应当加强相关工作,确保信贷风险管理落实到位。
第三,鉴于 A 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本文为 A 分行的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进行了制度设计,为保障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从提升信贷人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度量准确性、加强风险控制活动的执行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保证对公信贷的风险可控。
总之,在今后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A 分行应当扬长避短,发扬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观念,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切实加强对公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