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 年)》,2018 年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项举措,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较高。二是小企业金融服务状况得到改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缓解,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长迅速。三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成效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普惠金融目标群体的能力显著提升。四是金融对民生领域、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五是信用体系及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设、金融知识普及等稳步推进。
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使用情况:2018 年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长迅速。2018 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 8 万亿,同比增长 18%,全年增加 1.22 万亿,同比多增 6143亿[1]。
(2)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迫切性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倡导的 21 世纪金融发展理念,是实现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认为,普惠金融能从普遍角度解决发展问题,取得金融服务涉及所有国家和部门,能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有利于社会发展各方面,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2]。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G20 峰会上,高度肯定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普惠金融在 G20 被列入了专门的议题。2019 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壮大普惠金融,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高速发展势在必行。2018 年,银监会明确指出对银行的考核将突出小额、分散,将原来的“三个不低于”改为“两增两控”,并且要求银行业和各金融机构将增强普惠金融业务的透明度,要求信息及时在年报中披露,接受社会和市场监督。同年十月,周小川在 2019 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强调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抓好可持续性,强风控强监管。2019 年央行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要求,“深化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现代金融体系效率性、稳定性、普惠性、开放性四大核心要素”。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普惠金融概念的研究
普惠金融在联合国 2005 年“小额信贷年”活动中正式提出,是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化金融供给让所有金融需求者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体现了“金融权是人权”的思想。
Hannig & Jansen(2010)指出,普惠金融是将社会中受金融排斥的群体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以提高该类群体使用储蓄、支付、信贷、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可能性[4]。Camara & Tuesta(2014)将普惠金融定义为扩大金融服务的接触和使用,同时降低正规金融排斥的过程[5]。Kodan & Chhikara(2013)认为普惠金融可用性是指,任何人有需要的时候都可以享受相应的金融服务[6]。Wang(2017)提出虽然普惠金融目的是提供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但“包容”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输血,普惠金融不是扶贫[7]。同时,Dollar et al.(2013)认为普惠金融发展的终点也不是减贫[8]。Corrado& Corrado(2017)认为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普”和“惠”,换言之,政府应该让所有有需要的群体都参与进来,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如此才是发展普惠金融之道[9]。
Yang(2015)把普惠金融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普惠金融是指提供可用的金融服务广大中低收入类和小型和微型企业。广义普惠金融意味着每一个人或组织都有公平的机会来获得足够的金融产品和有效的金融服务渠道[10]。
De Haan(2015)进一步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在方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作出行动,使“普惠”的实现效果最大化,因此普惠金融的发展,又可以称作为了提高人类福祉、权利、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发展[11]。Wang(2017)认为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使金融机构能够服务于所有的社会群体。所以对于银行来讲,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是商业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来支付他们的运营和资本成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使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这就要求普惠金融发展符合市场规则,即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商业上可持续发展[12]。
............................
第 2 章 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
2.1.1 普惠金融
为解决贫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众多问题,减缓或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的努力目标。国内外曾出现很多扶贫模式,如救济、捐赠等,但都不能最终解决贫困本身。因此出现了小额信贷,后续发展为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经历了小额信贷阶段、微型金融阶段和普惠金融阶段。
(1)小额信贷阶段
因为正规金融机构一般将低收入群体排斥在服务之外,他们的金融需求只能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满足,民间高利贷因此盛行并进一步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负担。为有效提升降低贫困或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效率,减少民间借贷,很多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为该类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在 15 世纪,意大利慈善人士以小额贷款为贫困家庭提供信用贷款。18 世纪,在欧洲、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政府背景的邮政储蓄金融机构,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提供结算、信贷等金融服务。最著名的是爱尔兰贷款基金,利用捐赠所得向中小企业和贫困家庭提供无息小额信用贷款,借助于“共同监督”机制来保障贷款安全,后来慢慢变成金融中介机构,逐渐被政府认可,但最后由于金融压抑而走向衰落。受爱尔兰贷款基金影响,18 世纪后期,德国社区银行发展起来。相继出现了储蓄协会(Thrift Society)和公共储蓄基金(Sparkasse)等机构,吸收居民存款,通过支付利息方式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居民积累资产,改善其生活水平。储蓄银行在德国取得了较大成功并广泛传播。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孟加拉国等国。默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南部开展的小额信贷扶贫实验,后发展为乡村银行,专门为乡村贫困妇女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模式在当时取得了成功,被多国效仿。尤努斯因此获得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20 世纪 80 年代,小额信贷机构摆脱了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走上了商业化轨道。20 世纪 90 年代,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下,各种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全球发展,形成了以扶贫为目标的小额信贷行业。
.....................
2.2 相关理论与方法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有波特及哈—普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
2.2.1 金融发展理论
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中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从而最大程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1]。
2.2.2 农村金融理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金融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理论也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影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现在主要有三个学派。
(1)农业信贷补贴论
随着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逐渐被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经济学所取代。20 世纪 80 年代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农村金融理论主流,认为农村居民没有储蓄的能力,面临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业收入不确定性、长期投资和低回报,
农村商业金融并不可持续,农业也无法成为商业银行投资对象,农村金融陷入困境。解决办法是从外围注入资金,成立非营利金融机构分配资金。但这种政策并不成功,它引发了资金回收率低、使用效率低、忽视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等一系列矛盾,难以建立农村金融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
(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该理论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农村资金缺乏并非源于储蓄能力,而是因不合理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等)抑制了其发展,主张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
第 3 章 M 银行枣庄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7
3.1 发展现状................................17
3.1.1 M 银行枣庄分行基本情况...........................17
3.1.2 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18
第 4 章 M 银行枣庄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环境分析........................36
4.1 PEST 分析............................... 36
4.1.1 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36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37
第 5 章 M 银行枣庄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50
5.1 机构经营转型和团队建设策略................................50
5.1.1 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开展同业合作策略...................... 50
5.1.2 队伍建设策略............................ 50
第 5 章 M 银行枣庄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5.1 机构经营转型和团队建设策略
为有效解决第 3 章 3.2.1 机构设置与团队建设问题,针对性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5.1.1 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开展同业合作策略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发展好普惠金融业务,一方面,要做实线下专营机构,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虽然目前枣庄分行已经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在 8 家一级支行设立了小微金融中心,但在营业网点层面尚未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服务效益,应在34 家营业网点设置普惠专兼职岗,负责普惠产品推广等普惠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式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合作模式,从第 4 章中波特五力分析结果看,存量市场范围内主要竞争对手仍以政策更为灵活、机构分布广泛、业务效率更高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因此研究提出与在农村地区设有机构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农商银行开展业务合作推广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大型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优势(4.3.1 S(Strength))及地方金融机构及农商银行的网点区位优势,强化普惠金融业务覆盖面,进而解决本文第三章 3.2.1 部分提到的机构区位设置壁垒问题,有效拓展农村普惠金融市场。
5.1.2 队伍建设策略
针对本文第三章 3.2.1 部分的人员问题,提出以下队伍建设策略:
(1)强化专业人员配置。小微中心(普惠金融业务中心)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基石,也是线上网络融资业务落地的必要支撑。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须深化小微中心建设,强化经营职能,提升专营效能,使之成为小微信贷业务的营销组织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风险管控中心和 O2O 落地服务中心,实现集约化运营、工厂化运作。要充分保障普惠金融事业部和小微中心的机构、人员编制,配备与其职能定位及业务规模相匹配的专职队伍。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是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M 银行枣庄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其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PEST 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及 SWOT 分析等方式分析其经营环境,并提出了 M 银行枣庄分行在未来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在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是:
基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共性特征,M 银行枣庄分行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领域拥有较强的区域发展、科技技术、内部管理和总部支持等优势,但依然存在辖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到位、同业竞争及产品同质化、优势产品推广不到位、风控体系建设执行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 M 银行枣庄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需进行完整的系统建设和措施落地,更好挖掘普惠金融信贷市场潜力,需要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明确市场投向和发展目标,通过制定机构经营转型和团队建设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开拓产品推广渠道、审慎合规经营策略以及强化激励策略等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优质市场,保证同业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