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35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SKF中国公司经销商能力评估指标设计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最终用户购买商品,通常有两个选择:直接向制造厂商购买或者通过中间渠道购买。从制造厂商的角度看,前者可称为直销,后者则是分销,中间渠道就是营销渠道。从实践上看,营销渠道是制造厂商占领市场极其重要的一支力量,学术界对营销渠道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如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 4P 理论中,其中一个 P 就是营销渠道(Place)。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制造厂商无不绞尽脑汁寻找各种有效应对方法,如“蓝海”战术等都已经进入大量企业的管理层议程,渠道也毫不例外成为各厂商重点运用的资源。除了传统的货物分销功能之外,营销渠道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职能如产品应用现场服务等,这正印证了整合营销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的经典论述:惟有“通路”与“传播”能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由于制造厂商对渠道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如何推动渠道来完成肩负的使命就成了厂商时刻不可忘记的要事。换一句话说,厂商必须研究出有效方法使得渠道有动力去完成战略目标,这是渠道评估与激励的内容,也是渠道管理工作的核心。事实上,优秀的渠道评估和激励制度,既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世界级品牌的基本要求。

显然,不同的渠道类型应该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法。经销商是营销渠道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其特征是直接从厂家买断产品的所有权再转售给第三方,这一点深受众多制造厂商特别是工业产品制造商的欢迎,实际应用也最为广泛,对经销商的考核评估也是各厂商渠道部门的工作重心。但长期以来,国内厂商大多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估经销商,主要形式是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来搭建考核体系,这在经济飞速增长时看不出存在什么问题,但遇到较为困难的时候如近年来的经济转型期,个中弊端就暴露无遗,比如出现了为度过眼前难关,有些经销商不惜制售假冒经销品牌产品等损害厂商根本利益的行为。而当厂商面临重大困难决心实施战略调整时,会发现不少经销商无法调整方向跟上发展步伐。因而,传统的以财务考核方法应当由更能契合时代要求的考核理念来替代,才可以确保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以持续开展。

.......................

1.2 理论依据

1.2.1 经销商与渠道管理理论

1.2.1.1 渠道管理与渠道绩效评价

何谓营销渠道?

事实上营销渠道出现时间可能要早于理论研究。如 SKF 在 1908 年就已经在澳大利亚设立代理商(agent),而公认的渠道理论先驱韦尔德在 1916 年才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的效率问题,论证出生产厂商设立专业中间商是合理的。

迄今学界对什么是营销渠道,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代理商和经销商(批发与零售)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产品(含产品和劳务)才得以上市营销”。

斯特恩:“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 菲利普·科特勒:“在生产者和最终用户之间有一系列的营销中间机构执行不同的功能。这些中间机构组成了营销渠道”。

SKF 渠道管理实践的重心就是中间机构,上述解释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渠道作为中间机构的实际含义,笔者认为都是可以接受的。

营销渠道有哪些作用?

巴克林认为,从客户角度看,渠道系统存在的意义是降低寻找和等待产品与服务的时间,节约存储成本及其他成本消耗。马颖在其博士论文中则系统指出,制造商最看重渠道的四个功能:服务传递,信息沟通,融资,促销与物流。

SKF 从多年经验总结出一个原理:单方面强调渠道发挥作用而不关注渠道得到的回报,将无法获得忠诚度高的渠道,反而会引发渠道的一系列短期行为,并由此要承受大量的风险。此外,随着环境的变化,渠道的功能也应当随之做出调整,才能有效应对市场竞争。

...........................

第二章 SKF 中国公司与经销商能力评估

2.1 SKF 公司与 SKF 在中国

轴承(Bearing)是机械设备中一种关键零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机械相对旋转,减少运动摩擦并保证回转精度。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Rolling Bearing)和滑动轴承(Sliding Bearing)两大类,其中滚动轴承的生产已经标准化、系列化,不同品牌而规格相同的轴承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全球滑动轴承的产值不到滚动轴承的二十分之一,因而行业内在统计轴承时主要是指滚动轴承。1883 年德国费舍尔发明钢球磨机奠定了轴承工业的基础,目前全球轴承行业产值约为 330 亿美元,其中前 8 大轴承品牌的销售额占据了世界轴承市场的 75-80%。

斯凯孚公司(SKF)创立于 1907 年,总部位于瑞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轴承、密封件、机电一体化和润滑系统供应商,集团的服务包括技术支持、维修服务、工程咨询和培训。 斯凯孚在 130 多个国家经营业务,在全球拥有 15,000 个渠道网点。2014 年销售额达 709.75 亿瑞典克朗,员工人数为 48,593 人。

由于瑞典市场容量小,SKF 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目光瞄准全球市场。1908 年,SKF在德国和法国设立分支机构,在西欧和澳大利亚设立代理商。1909 年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在美洲和日本设立代理商,至 1912 年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包括中国拥有代理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延缓了 SKF 全球化的步伐,然而自 1990 年起又加快了全球布局发展速度,先后在东欧、俄罗斯和中国开设工厂,并展开一系列收购活动。上世纪末,SKF 已经在全球拥有物流分拨中心 10 余个,80 余家制造基地,4 万多名员工,销售机构遍布在 100多个国家,客户数量超过 200 万家,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球化公司。

.......................

2.2 SKF 中国公司经销商策略分析

2.2.1 发展历程与困境

SKF 经销商的业务模式是:经销商购进 SKF 的五大平台产品和服务,再销售给本地客户,从中赚取差价,SKF 分别从财务、技术、市场及其他方便给予经销商支持。

在 SKF 三大业务部门中,汽车市场部和工业市场部都拥有各自的经销商,其中后者渠道的网点数量及销售额远超前者,前者的经销商在 SKF 内部通常被称之为 VSM,而后者的经销商则一般称为 DD,或直呼为经销商。为行文方便起见,本论文不再在“经销商”前再冠以“工业”二字,凡提到 SKF 经销商者,即默认是 SKF 工业市场部的经销商。从 2014 年 SKF 集团年报中可以看到,经销商(Industrial Distribution)的提货额占集团总营业额 28%,如果把经销商视为一个行业,则其业务量高居第一,较排名第二的通用行业高出一倍有余,经销商对 SKF 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由于中国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经销商对 SKF 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推动经销商业务发展,SKF 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下是 SKF 中国对经销商的支持。

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援下,SKF 在中国的经销商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6年,SKF 通过与中国外贸部门合作设立寄售站重新进入中国,1988 年在香港成立 SKF中国有限公司后,即在无锡授权了中国第一家经销商。2006 年底 SKF 中国成立经销商发展部,专职负责经销商的开发和管理,从此经销商发展进入快车道,由 2007 年的近30 家授权经销商 60 个授权网点(每个授权经销商可向 SKF 申请开设多个授权网点)激增至 2014 年近 100 个授权经销商 270 余个授权网点,经销商提货额则攀升到占中国工业市场部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由于部分 SKF 直销客户的备货实际也是由经销商代为完成的,因而可以说整个 SKF 中国工业部门大多数的业务是由经销商或利用经销商的资源来完成的。如果把整个 SKF 中国经销商团队视为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将与中国国产轴承第一品牌瓦轴相当。客观地说,经销商是 SKF 在中国工业市场取得领导者地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 SKF 经销商借助 SKF 品牌的影响力,完成了从弱小到强大的华丽转身,成长为中国轴承行业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的力量。

.......................

第三章 经销商能力评估指标构建------------------27

3.1 经销商能力模型与 DCD 循环----------------------27

3.2 评估指标的设计指引与建立步骤------------------31

第四章 权重和评分标准的设计与实例测试-------------38

4.1 层次分析法原理和流程------------------38

4.2 判断矩阵构建及一致性检验的步骤----------------4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8

5.1 论文总结-----------------------58

5.2 展望-------------------58

第四章 权重和评分标准的设计与实例测试

4.1 层次分析法原理与流程

人们在做出评价及决策时,一般都需要先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在事物较为简单时,凭经验和简单思维能力就可以厘清其中关系做出决策,但在面临结构复杂、决策准则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时,就需要更专业的分析方法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A.L.Saaty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各自的权系数(即权重)。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可给出所有因素(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或偏好)程度的一个排序。根据排序信息,决策者即可做出最优的选择。本质上说,层次分析法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此支持多目标(多指标)或多方案的优化决策。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SKF 中国公司的经销商业务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在 2013 年遇到了困境,需要调整经销商策略来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新经销商策略的推行,特别需要一套有效的经销商能力评估指标来支撑。

本文先借助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现状得出新经销商策略的具体内容,然后按照新经销商策略要求,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构造出一套经销商能力评估指标,并运用这套评估指标对三家经销商样本进行评估,结果证明这套指标能真实反映经销商现状,可以投入实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现了新经销商策略的具体要求,通过推行这套评估指标,可以帮助 SKF 中国公司有效地贯彻落实其新经销商策略,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增长。

本文对理论的运用,主要有:1、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归纳出 SKF 中国公司的强项和弱项,以及面临的两大威胁和一个机会,据此制定出新的经销商策略;2、通过渠道管理理论的学习论证了用经销商能力评估代理经销商绩效评价的合理性;3、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能力评估指标做了合理的权重分配,应用 SMART 原则设计了二级指标的评分标准,从而在操作层面保证了评估指标能够真实反映经销商的能力。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北京JST医院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

第 1 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医院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后,随着外资、合资和合作医疗机构的进入,我国的公立医院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医院外部,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在医院内部,则存在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医院管理水平不高等重重困难。十八大三中全会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目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民营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尚无准确统计数据。在经营规模上,他们虽然没有对我国的医疗市场形成大的冲击,但加入WTO以及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外资、民营等非公立医院必然会更多参与国内医疗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一场人力资源争夺战。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工作的医院是否满意,是否拥有更稳定的工作状态、更高的职业薪酬、更合理的工作强度、更好的执业环境、更多的培训发展机会、更人性化的管理氛围等也就必然成为影响公立医院员工去留的重要因素。

对很多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产是人,而不是机器、设备和资金。经营有方的企业,无一不是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的,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而且是可以增值的资产。人才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医院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医院文化或者工作环境最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这就需要借助于“员工满意度”这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具。员工是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能动因素,员工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只有员工满意,才能使他们服务的客户满意,吸引和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保持高昂的士气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员工是医院医疗水平和口碑的创造者,如果员工对医院满意度高,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为医院创造更多价值,以医院为家。员工对医院如果不满意,结果将是离职,或是继续留在医院但是已经失去了积极工作的意愿,这两种结果都是医院管理者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归根结底,医院只有先让员工满意,找出能激励他们的因素,才能促使他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才能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北京JST医院一所具有60年发展历史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比较明显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本研究以北京JST医院的各级员工为调查对象,希望能够通过实际的问卷调查,了解北京JST医院员工满意度的现状,找出员工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帮助医院管理者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实际的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的客观感受,对医院的管理何处满意,何处不满意,为医院制定和改善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2)促进医院管理层与医院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员工对医院的满意度、忠诚度和归属感,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3)帮助医院管理者真实的看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的解决员工在面对个人发展、薪酬福利等方面问题时的困惑,实现医院整体发展和员工个人价值提升的双赢局面。

(4)为医院制定改进员工满意度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医院的人力资源制度,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人才流失。

......................

第2章 北京JST医院概况

2.1 医院简介

北京JST医院是一所具有60年发展历史的以骨科和烧伤科为重点学科,内、外、妇、 眼、口腔、耳鼻喉、皮肤性病、中医内科、中医正骨、针灸、理疗康复科等并驾齐驱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床位1500张。同时,北京JST医院也是一所具有显著的医疗特色和医、教、研、防综合实力的综合性临床教学医学院。其脊柱外科、创伤骨科、矫形骨科、手外科、小儿骨科、骨肿瘤科、运动医学科和烧伤科的医疗技术达到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医院设有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市烧伤研究所、北京市手外科研究所、北京创伤烧伤抢救中心、北京市骨科疾病研究治疗中心,全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会和计算机辅助外科研究和应用中心也设在该院。医院拥有我国第一个“骨科培训中心”、我国第一个分子骨科实验室、亚洲最大的数字化手术室,拥有经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骨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中国大陆首家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成立。2014年,医院年手术量达到4万多例,居同样规模医院的亚洲之最。

全院职工坚持医改方针和“精诚、精艺、精心”的院训,践行“以人为本,增强品牌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学院型医院”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国际知名、国内著名、区域优势”的战略目标。

.......................

2.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由于来自医院内部的各种不同因素会对员工的满意度产生不同影响,因此,通过对医院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帮助医院管理者及时了解影响员工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只有建立起适应医院战略发展方向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和完善,进而提供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

2.2.1 医院管理模式

北京JST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有院级领导9人,院长负责统管医院的医疗、科研、管理工作,党委书记负责全院的党、政工作,各副院长分工管理医院各方面工作。医院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科室主任向院领导负责,管理本科室各类事务,科室内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是行政职务,属于中层行政管理者,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是技术职称,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业务技术工作。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比较明显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

2.2.2医院组织结构

北京JST医院医疗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大专科、小综合的特点,骨科和烧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细分科室和员工占比均较高。全院按工作性质的划分设有职能处室16个,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53个,并根据医院各个临床学科设立相关门诊科室。

2.2.3医院人员编制及聘任情况

北京JST医院是北京市直属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比较明显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医院拥有事业编制2900人,现实有在岗人员2519人。按照北京市医管局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要求及医院的实际需要,医院实行聘用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制两种员工聘用形式,两种聘用形式员工除编制不同外实行同工同酬。医院通过对外公开招聘、内部民主推荐、选拔任用和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梯队的建设。医院本着和谐发展的精神,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学历要求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结合、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聘任方式,无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的现象。受聘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逐步形成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同时,根据院、科两级管理制度,科主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权力,也享受相应的待遇。

..........................

第3章 北京JST医院概况...............15

3.1 医院简介.................15

3.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15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18

4.1 调查问卷设计..............18

4.2 确定调查样本.............21

第 5 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7

5.1 研究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2 研究结果的分类指标分析..............30

第 5 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综合测评结果

(1)综合测评结果

根据综合测评的结果,北京JST医院员工总体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得分情况如表5.1

从表中可以看出,员工满意度6个维度的平均分数分布在2.86-3.87之间,各项得分中最高的是沟通与支持满意度,得分最低的为薪酬与福利满意度。这说明医院员工的人际关系及协作支持较好,但普遍对收入不满意。总体平均值为3.35,标准差为0.55。这说明北京JST医院员工总体满意度居于一般偏上水平,员工对满意度指标的差异性不大。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医院员工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一般偏上

从对北京JST医院员工满意度调查情况看,各层次员工对医院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偏上水平(平均值为3.35分)。北京JST医院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在骨科和烧伤科领域更是拥有强烈的品牌影响力。然而众所周知北京市是全国三甲医院特别是顶尖医院最多、医疗资源最丰富、医疗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医院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员工是否对医院的管理、改革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所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6.1.2 员工对沟通与支持最满意,对薪酬与福利最不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对医院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及协作感到满意度最高(平均值为4.24),同时员工对于医院的管理及人文环境持认同态度,感到医院有融洽的同事关系和良好的内部交流渠道、院领导肯于主动了解员工的想法意见、乐于接受员工的建设性建议、对医院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员工对于医院有很好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员工满意度最低的是目前在医院的薪酬收入(平均值为2.81),同时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培训及个人发展方面不甚认可,这些因素均与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相关,也与其他类似相关研究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医务人员对收入不满意已经是目前医疗行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涉及多方面原因:首先,物质利益和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最基本动力之一,与所从事劳动相称的薪酬是体现员工个体价值的基本要素;其次,根据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只有当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现实回报超过他得期望值时,才会对工作感到满意,从而对工作的积极性产生正强化作用,反之则相反;第三,按照John Stacey Adams的公平理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其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其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是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的直接因素。因此,应该从多角度看待员工对薪酬收入不满意问题。从现实出发,医疗卫生行业只是一个特定人群的谋生或生存手段,而从当下的社会现状来看,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与其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及获得的物质收益不成正比,加之如果群体组织内不存在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那么从业者将势必得不到有效的激励,进而影响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其在工作中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我国政府直接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07 年美国爆发次贷 危机,随之而来 的全球金融危 机 领世界多个国家 先后陷入经济危机 、债务危机,世界经济逐渐步入下行通道,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以及人口红利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逐渐缩小,加之消费能力疲软,导致我国出口规模不断缩减;以往粗放式的投资模式导致了我国一大 批传统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五个行业,现在还有部分汽车行业产能也初步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造成了近年来制造业物价下跌、利润下跌,许多制造企业举步维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制造业的许多企业都面临严峻甚至生死存亡的形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以往历史前进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其具有颠覆性、革命性力量的特性,同时它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推动 力;经济 发展,是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社会结构优化、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 优化 ,同时伴随着国民 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等全面提高的过程。科技进步 可以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 优化调整等,从而使生产 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科技进步 可以说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普遍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以德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已经拉开了工业 4.0 时代的大幕,我国也出台了 《中国 制造 2025》规划,市场竞 争尤其是国际间的 贸易竞争愈演愈烈,技术进步在 激烈的竞争中生 存和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 重要。

R&D 活动需要人力、经费、专利设备等多维度资源的配套支持,其中经费的配置是一项重要的客观资源支持,研发经费的投入很大 程度上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 初期,出于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外汇储备等原因, 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FDI)进入我国。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显著地受到 FDI 的促进 这一理论 也得到一些学者的证实,如王红领等( 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与 FDI 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某些行业 FDI 进入程度越高,内资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速度越快。

.........................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立足于宏观层面和政府层面,对政府 R&D 经费投入、政府直接 R&D 资 助与企业 R&D 投入之间的关联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直接 R&D 资助与企业 R&D 投入的诱导效应差异性进行了实证 研究。

第一章是前言部分,主要是指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科技的发展极为重视,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进行 R&D 活动,因此对科技进步的重视转变成了对R&D活动的重视。在促进 本 国R&D发展的过程当中 , 政 府 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 R&D 强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

第二章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首先是简单介绍了 R&D 相关概念,对 R&D、R&D 投入与支出、R&D 投入的主体、资金使用主体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然后简要地阐释了政府介入 R&D 市场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进入主体部分,是现有关于政府 R&D 投入与企业 R&D 投入关系重要文献的综述。首先对已有的政府 R&D 投入与企业 R&D 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就二者之间关系究竟是诱导效应还是挤出效应进行了综述与统计;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解,梳理了正面诱导效应与负面挤出效应的分解效应,对各类分效应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说明;最后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进行了点评,已有研究成果并不能充分地解释我国政府直接 R&D 资助对于企业 R&D 投入的诱导效应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一现象,因此研究当前我国政府直 接 R&D 资 助的区域差异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存在的最根本的区域差异性——区域发展水平,并证实了由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水平差异性导致了诱导效应与新产品规模经济效应差异性;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发现,诱导效应与新产品规模经济效应差异性将导致政府直 接 R&D 资助的区域差异性;最后通过对比发现,同等提高比例下,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诱导效应的放大作用远远强于 GDP 增长对诱导效应的放大作用。

第五章是在此 基础 上针对 我国的现实 情况,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2 相关概念说明与理论

2.1 R&D 相关概念

创新活动和R&D活动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 ,R&D 活动带有更强烈的技术 色彩,通过 投入人 财物 取得科技成果 ,例如 专利、技术等,用于生产 新 产品、改进技术等。创新 活动活跃的领域更加宽泛,在产品的 研发 、原材料仓储、生产 、产品仓储、销售 、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中任一节点或多节点的完善优化、流程重造等 都可视为创新。例 如开发新的销售 渠道如网上销售、电视销售等可视作 对于销售环 节的创新,但我们也可将其视为是对于新技术手 段 ( Internet、 数字电 视等 R&D 活 动成果)的应用,因此创新也被定义为 广义的R&D活动 或应用 新的科技成果。对于 传统的 产业价值链体系(研发-生产-销售 ),研发 主要 集中了 R&D 活动,生产集中了 R&D 技术成果 的应用,而创新是分散在三段价值链中的,创新和 R&D 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区别。

2.1.2 R&D 投入和执行的分类

如下图 2-1 所示,一般来说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实验开发型研 究 R&D 活动 是 R&D 活动的三大领域;进行 R&D 投入 的主体 大致有四类:政府、高校、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是政府与 企业);进行 R&D 活 动 的 主体一般有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 政府 同时作为投入主体与调节 主体,对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都有着重要 促进和引导作用。

R&D 投 入 , 主要涉及 到人力资源 、经费资金、设备与专利三方面投入,经费资金是最 重要的投入,经费 资金很大程度上对 整个 R&D 项目所提 供的研 究 基础水平 高低 有 决 定性作用,R&D 项目最终 成败也显著地受到经费资金影响 ,本文研究 R&D 投入主要指 经费资金方面的投入。

.......................

3 政府 R&D 投入与 企业 R&D 投入的关系文献综述 .................. 13

3.1 政府 R &D 投入对企业 R &D 投入的影响 .................13

3.2 政府 R & D 投入的影响分解 .................... 15

4 诱导效应区域差 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 25

4.1 我国各地区差异性分析 .................... 25

4.1.1 各地 区差异性现状 ................... 25

4.1.2 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造成 的需求差异性 ................ 25

5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49

5.1 研究结论 ................ 49

5.2 政策性启示与建议............ 50

4 诱导效应区域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各地区差异性分析

4.1.1 各地区差异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近几年来,人均 GDP 从 2009年的 25963 元 增长到 2014 年的 46652,增长了 79.69%;同时,这种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如 2014 年江苏和浙江的人均GDP 分别达到 8787 4 和 72967 元,远超四川( 35128 元)和河南( 37073元)等一些中西部地区。这些说明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性。

4.1.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造成的需求差异性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以后,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变动较快的阶段,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将发生大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尤其是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将造成各地区在不同时期消费需求市场的差异性,具体机制如下:

(1)挑剔效应。不 同的收入水平群体 的消费层次与结构 不同,对消费品的挑剔关注点与挑剔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我国低收入水平地区的消费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比较简单,消费观念相似,一定程度上,消费品 类别极其有限,大多倾向于低价格、低产品附加值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者的挑剔关注点主要在于价格与实用性,产品品质挑剔程度低。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后,地区居民消费类型与结构开始发生剧变,中等收入水平与中高收入水平的地区的消费者,对大件用品、奢侈品的需求将增加,如住房、汽车、运动、休闲、文化、教育消费等方面,挑剔关注点向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等较高层次发展,挑剔程度逐渐提高。高收入地区的消费热点更多地向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以及体验性消费转移,挑剔关注点向产品的社交属性、精神属性以及创意等高层次发展,挑剔程 度最高 ,消费者的 原创性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

5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5.1 研究结论

(1)政府直接 R&D 资助对企业 R&D 投入起到的影响效应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而提高 ,主要与地区收入水平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可以从挑剔效应、新产品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两方面进行解释,由于这种区域间不同程度正相关数量关系,造成了目前我国政府 直接 R&D 资助诱导效应的区域差异 性。根据 2012 年的统计数据,在回归分析涉及的 30 个省级地区中,其中 19 个地区直接 R&D 资助会对企业自身的 R&D 投入起到挤出效应,但这种挤出效应会随着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提 高逐渐减弱 甚至转 化为诱导效 应, 11 个地区政府直接 R&D 资助会对企业自身的 R&D 投入起到了诱导效应,并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种诱导效应会进一步提高。

(2)政府的 R&D 投入选择对象也会对企业自身的 R&D 投入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政府对高校将会诱导企业增加 R&D 投入;政府对科研的 R&D 投入,将会导致企业减少 R&D 投入。

(3)虽然我国部分地 区政府直接 R&D 资助对企业 R&D 投入影响在回归系数上表现为诱导效应,但实际上,政府 R&D 资助对象和比例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性,部分地区过分偏好科研机构,致使政府的整体 R&D 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例如四川。

(4)其他渠道获得的 R&D 经费在回归系数上不显著,可能是由于该项经费数额较小,不能产生 ―质‖的影响,这并非没有意义,相反,这体现出我国在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方面的成效不显著 ,许多企业获取其他途径资金资助 R&D 活动的难度很高 。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基于价值网的校园营销生态系统研究——以中国移动兰州公司为例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成熟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在高校市场广泛的被使用。本文讨论基于价值网的“产品+平台+服务”校园营销生态系统的建设,探讨新的业务模式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研究和设计应用功能,探讨这种业务模式推行的可能性以及为公司带来的价值。

在对校园市场进行细分和准确的定位后,基于运营商现有的品牌、客户、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平台,建立价值网观的校园营销生态系统,增强校园用户的使用黏性和忠诚度。

建立校园市场生态系统,实现学校“硬关系”传递的信息和内容对学生用户进行硬捆绑,并通过用户传统的电信服务功能和年轻用户喜闻乐见的附加功能来满足学生用户生活便利程度,促进活跃度,提升产品价值,同时,通过互联网入口优势,整合运营商自有的基础网络、语音、带宽、资费、流量、数字化产品等优势资源,以及吸引运营商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将各个割裂的互联网生态圈,借助运营商提供的手机号码所代表的真实个人而实现贯通,依据贯通生态圈的数据而逐步建立校园信用体系,更有效地面向真实的校园用户开展营销,强化运营商在校园市场的核心地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依托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为出发点,结合从语音到数据流量再到数字化服务的三波收入增长曲线的发展趋势,对移动通信传统业务与 OTT(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业务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找出结合点,研究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以校园市场为突破口,切入校园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研究产品机构及业务模式。即运营商面向校园消费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 App,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运营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主要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介绍校园移动市场生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方案。具体地,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4P-4C 理论和缺口理论对移动公司创建的“产品+平台+服务”的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实用价值。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校园市场具有鲜明的特征(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等),要把握校园市场不仅需要完备的硬件条件(基础电信网络),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建立基于价值网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1、校园市场的特征

校园市场相对于其他细分市场有着显著的差异,校园市场的消费者以学生居多,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等特点,而且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热衷于追求与众不同。因此,为了满足校园市场的需要,就应该建立强大的硬件设施以及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基于此,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商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2、理论基础

对于“价值网”理念的深入研究,应更为关注创造价值的主体:产品供应商、公司、客户,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信息交流有利于构建一个高活力、高业绩的网络,并最终形成(平台+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

本文拓展了价值链的概念,将构建基于价值网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包括平台、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有机互动。具体而言,在基于价值网的生态系统中,平台具有网络效应,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产品和服务(例如 APP)能够连接用户和供应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价值网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价值网”对供应商的价值在于价值网将供应商和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地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流动,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能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价值网以客户为核心,充分利用供应商和渠道的资源,建立起联系紧密、高效率且灵活的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便捷有价值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和品牌信誉度。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一)价值网理论

1、价值网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的基石是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价值网理论是将价值链进行重组和整合之后的结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了提升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再也不能只关注内部运营,而是应该将不同价值链的企业联合起来,整合不同价值链企业的优势,利用规模效用,将不同企业的之间的价值链转化为企业之间的“价值星系”。

价值网理念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链有机的链接在一起,不仅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的风险,更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价值网是以无形的虚拟组织为战略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有机灵活的利用相关价值链企业的资源,快速的进行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

2、价值网与价值链的区别

传统的价值链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线性链条关系,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联系是点对点的链接。然而价值网是对价值链理论进行扩充、发展和提升。价值网包括的利益共同体是以网络的形式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之间互动、交叉和交换的关系。

价值链与价值网之间的区别在于:

......................

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一)基于价值网的生态系统研究发展

企业的价值链是供应商→企业生产→销售,价值增值寓于整个价值链。“价值网”集企业的多条价值链的有机、动态的重组与重构于一体,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网是将企业的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赖的活动重新排列组合之后进行网络化。与此同时,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也发生的不同的变化。

商业生态系统是企业“价值网”的深度拓展,商业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缩影(自然环境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的范围不仅涵盖了价值创造的链条,更包括了消费者、投资者甚至是监督者之间的关系。

移动运营商的“价值网”是以客户为核心,以客户为服务支付的金额来衡量价值,如果移动运营商创造了剩余价值,企业就会盈利。移动运营商建立“价值网”的意义在于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思维模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核心的竞争战略就是应该从宏观和长远的视角规划移动运营商的战略布局,从总体战略、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者三个层面对企业的渠道和产品进行设计和控制。

价值网的动态生态系统集价值网和生态系统于一体。一方面,价值网所包含利益共同体(消费者、公司、供应商)是以网络的形式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之间互动、交叉和交换的关系;另一方面,商业生态系统使得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不是在价值创造的链条和网络范畴内,同时还受到其他能够影响商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对移动运营商的讨论,本文将以移动运营商为研究对象,构建移动运营商的生态系统。

.........................

第三章 基于运营商的价值网生态系统 ................ 13

一、移动运营商的价值网生态系统的意义 .......... 13

二、移动运营商的价值网生态系统的概念 ............. 13

第四章 基于价值网的校园营销生态系统(案例研究) ................. 16

一、中国移动兰州校园市场环境分析 .................... 16

(一)宏观环境分析 .............. 16

第五章 完善营销生态系统建设措施 .............. 25

一、流量经营 ......... 25

(一)加快 4G 发展 ............ 25

第五章 完善营销生态系统建设措施

一、流量经营

流量经营不是简单的将客户的语音 ARPU 转换为流量 ARPU,而是要重新审视“流量经营”的内涵。语音、流量和应用是通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三波驱动势力,其中,流量驱动肩负着承上、延展和启下三个使命,流量的承上是快速推动 4G 客户的规模指,弥补语音收入下滑;延展是指推动营销服务转型,拉高流量的增长曲线;启下是指培育信息服务规模,利用应用增强未来的盈利能力。

(一)加快 4G 发展

打造竞争发展新优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中国移动应积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致力于移动改变生活,加快战略转型,加大改革力度,仅仅抓住 4G 全面商用开局之年的良好机遇,全力以赴地推进 4G 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公司从语音经营为主向流量经营为主的转变,促进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保持公司业绩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要打造精品网络,加强 4G 网络建设优化,加强城市地区连续、深度覆盖、室内覆盖,做好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打造 4G 精品网络。抓紧补强固网基础能力。不断提升网络品质,加强 CA、VoLTE 等新技术应用。要提升营销能力。重视发展流量用户,加速用户向 4G 升级。做好资费套餐设计,既要落实降费要求,又要把控节奏,提高流量经营水平。发展 4G 业务,加快推动大规模发展,行业运营商和竞争伙伴依据自身情况,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移动运营商的价值网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维度构建了基于移动运营商的价值网商业生态系统。本文首次提出了移动运营商的平台+产品+服务的价值网理念,并构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框架。该生态系统不仅对价值网的扩展,更从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的视角分析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了该生态系统的可行性基础上,以中国移动兰州公司的校园市场为例,分析了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对理论和实务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农户玉米种子购买行为中意见领袖选择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中国对玉米的种植一直都处于居高不下的位置,2003 年以来,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3 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36318 千公顷,较 2003 年增长 12250 千公顷,增长 50%以上。与此同时农户对于优质玉米种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但目前中国种子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种子经销渠道过多,难以辨别种子好坏真伪;市场上假冒伪劣种子的出现;玉米种子品种多且杂,农户难以选择;农户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玉米种子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种子市场阻碍了农户选择购买种子的决策行为。另外由于目前农户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电视、广播、人际网络、计算机网络、手机短信、图书、报刊杂志、村委会、培训讲座、企业等,且在这些信息搜寻方式中,农户认为可靠性最高的是培训讲座和人际网络(王丽、赵岩宏,2014)。那么如何利用人际网络来解决农户购种行为中的难以选择的问题?考虑到人际网络是农户最信任的方式之一,那么人际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意见领袖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意见领袖凭借着自身专业知识丰富、社交网络广、勇于创新等特征来影响其身边的决策人,因此意见领袖的存在也对农户选择困难的问题产生影响。本文在考虑种子市场混乱、意见领袖影响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农户选择意见领袖问题,旨在发掘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农户选择意见领袖,农户选择什么样的意见领袖的问题,以期解决农户购种决策难的问题。另外,希望能借此研究丰富管理学领域内有关意见领袖选择行为在营销视角的研究,为种子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1.1.2 问题的提出

农户在玉米品种选购的决策过程中,什么样特征的农户会选择意见领袖来询问玉米种子的好坏适用情况?他们又会选择什么样特征的意见领袖?本文将通过实证来研究农户玉米品种选购时意见领袖选择的情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根据意见领袖的相关理论,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样本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多个角度对被访农户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试图研究在玉米品种选购时,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意见领袖的选择问题。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为更好的促进种子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增加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目前对于农村意见领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上,对于意见领袖的选择问题少有涉及,而本文从农户玉米种子购买出发,探讨农户对意见领袖选择问题,则是对这一方面研究空缺的弥补。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户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致使农村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户选购种子这一行为,对于种子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企业想要影响农户选购种子,不仅仅可以依靠不断加大种子宣传力度、加大宣传投入,还可以通过影响农户中的意见领袖来实现其对农户选购行为的间接影响。因此,确定农户对意见领袖的选择问题就成为了企业优化宣传路径的关键点。本文将通过对农户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农户玉米种子购买为例, 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购种农户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户对意见领袖的选择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企业有意义的策略,为进一步加速企业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

2 研究综述

2.1 意见领袖的基础理论

2.1.1 意见领袖的定义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为舆论领袖)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 Lazarsfeld 等人首先引入的,Lazarsfeld 等(1948)认为意见领袖的能力可以较多的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后他在与 Katz 等(1995)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强调了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随后 Ralling 等[4]以及包括 Corey[在内的一些学者从影响力的角度提出了意见领袖的定义。初期意见领袖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中,后来研究者们才将意见领袖引入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中,如农村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等。从传播学角度,Arndt (1967)认为意见领袖是指人际传播网络中那些最先或较多接触大众媒体信息,并将信息再加工后的客观信息或主观评论再传播给他人的人。从心理学角度,Rose 等(2011)将意见领袖定义为:意见领袖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媒体优势,尤其在某方面受过教育,他们寻求别人的认同,尤其想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营销学角度来看,Rogers 等(1962)的研究较早,他们从意见领袖对他人的决策的影响出发,认为意见领袖会对其他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后 Engle 等(1995)也给出了与 Rogers 等人类似的定义。在营销领域中,意见领袖多见于对口碑营销的研究中,如 Li Feng,Timon C. Du(2011)从口碑营销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意见领袖的定义,认为意见领袖通常是那些与他人有更多的联系、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意见或建议以及专业知识来帮助企业推销其产品。

相较于国外对意见领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显然起步较晚一些,但国内对意见领袖的研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学者们对意见领袖的定义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从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较多,后期对于意见领袖在营销中的应用也是层出不穷。从传播学的角度,郭庆光(1999)在认识到意见领袖重要性的基础上给出其全新定义。从舆论学的角度,刘建明(2001)给出了意见领袖的定义。从营销学角度,潘永杰等(2009)对意见领袖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角色进行了界定。特别的,国内对于农村意见领袖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而对农村群体中意见领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意见领袖对农村公共政策宣传方面。彭光芒(2002)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给出意见领袖的定义:意见领袖首先是“消息灵通人士”,在群体或组织中,其媒介接触频率和信息接收量往往都是最多的。李南田(2002)在研究意见领袖对农业技术传播的作用时认为意见领袖是一个社区系统中对其他成员接受传播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

2.2 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凭借其独特的个性以及影响力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会给其他消费者传递信息、观点,还会给他们提供建议。国内研究者对意见领袖的研究中,认为意见领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意见领袖的正面、负面影响

意见领袖虽然不是正式的领导,但是却能因为自身的影响力使跟随者听从他们的想法、咨询他们的意见,并且模仿他们的行为。意见领袖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彭光芒(2002)在研究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时,提出农民在接受科技信息时,要经历感知、理解、认同、决策、采用等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过程,几乎在每个环节,意见领袖都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吉福林(2002)针对意见领袖在新产品扩散问题进行研究时提出意见领袖的作用包括:示范、告知、说服、证实[48]。焦树民(2006)在研究意见领袖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时就提到:意见领袖可以加强广告说服效果,扩大广告宣传效应。王志霞等(2007)在研究意见领袖在新农村宣传中的作用时就提到意见领袖可以说服、示范和引导农民。杨丽娜(2011)认为意见领袖在其专注的行业领域拥有非常高的“话语权”,拥有很多的“追随者”。崔磊(2012)肯定了农村中的意见领袖对广告信息进行扩散和传播,对其追随者对待广告信息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引导和支配作用。郭林(2013)认为新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意见领袖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越高。杨静在研究企业在农村进行营销的问题时,就探讨了如何管理和引导意见领袖使他们愿意、能够用他们自身的口碑、地位、身份和影响力去影响其他农村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品牌口碑进行正面传播。

意见领袖对追随者产生影响,此处的影响不只是产生积极方面的影响,还包括产生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徐伟清等(2004)就提出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也会毫不掩饰地向其他消费者流露不满和抱怨,而且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影响范围, 负面的都远远地超过正面的口碑传播。方冰(2010)提出意见领袖对品牌的负面评价也极有可能成为阻止消费者购买品牌的原因。金柔雅等(2011)在论述意见领袖作为农村传播系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时,也提到了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的情况,另外,如果意见领袖恶意误导,意图谋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那么意见领袖产生的危害会很大。曹丽等(2012)对消费者的负面口碑传播动机进行了研究,认为负面口碑会降低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影响企业的形象,从而减少潜在顾客,在此基础上会降低企业的销售量并导致利润下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依据意见领袖对其追随者的影响程度,意见领袖对产品的负面评价会对产品的扩散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

3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 .................... 14

3.1 中国种业市场发展环境 ........ 14

3.2 玉米种业发展情况 ................. 15

4 研究框架与数据来源 ............... 19

4.1 研究框架 ................. 19

4.1.1 研究模型 ..................19

5 实证研究 .................. 23

5.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23

5.1.1 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情况 .................. 23

5.1.2 农户特征与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情况 ............. 23

5 实证研究

5.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表 5-1 为影响农户选择意见领袖行为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从年龄来看,年龄最小为 20 岁,最大为 94 岁,平均约为 51 岁;从受教育年限来看,受教育年限最少 0年,最多 18 年,平均约为 7 年;从种植业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来看,最小为 0.004%,最大为 100%,平均值为 0.53%;从玉米种植面积来看,最小 0.3 亩,最大 1400 亩,平均 20.28 亩;从种植玉米品种数量来看,最少 1 种,最多 7 种,平均约为 2 种。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六个省份的 2000 多户农户的实地访谈,在分析现状、理论阐述以及实证模型检验的基础上,对影响农户选择意见领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可归纳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第一,对于购种人个人基本情况的 4 个因素中,研究结论证实购种人年龄、购种人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这两个因素对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购种人年龄越小越趋向于选择意见领袖,购种人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更趋向于选择意见领袖询问。购种人年龄、购种人受教育年限这两个因素对农户选择高能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购种人年龄越小越趋向于选择高能意见领袖,购种人受教育年限越长越倾向于选择高能意见领袖。

第二,对于家庭基本情况中的 4 个因素中,研究结论证实家庭玉米种植品种数这个因素对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农户种植品种数越多越趋向于选择意见领袖询问。农户家庭是否拥有电脑这个因素对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农户家庭拥有电脑的选择高能意见领袖的可能性更高。

第三,对于外部影响因素,买前是否收到相关宣传信息对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买前收到宣传信息的农户更趋向于选择意见领袖。 第四,对于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户影响情况的因素,研究结论证实了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户选择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种植区较夏玉米种植区的农户选择意见领袖的可能性更高。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户选择高能意见领袖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种植区的农户较夏玉米种植区的农户选择高能意见领袖的可能性更高。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基于24小时知识工厂的服务支持系统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71153/Go1201):“24 小时知识工厂的知识共享活动模型与服务支持系统研究”的支持。

从简单的单机独立模式到局域网应用的 C/S 模式,再发展为今天的互联网模式,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识。Internet 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先进跨国团队开始探索新的全球化运作模式,24HrKF 应运而生,美国学者 Amar Gupta 等(2005)提出了 24HrKF,其主要思想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全球化团队、组织或企业,在本时区的工作时间段,以持续交付的方式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该模式真正实现了全天候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这一运作模式能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且满足工作者在正常工作时间段工作的愿望。例如在电子医疗中,病人在中国做病情询问、美国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研究、印度进行方案评估、最后在中国进行手术。这一过程与 24HrKF 的典型特征相适应。目前,联想、华为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运用这一运作思想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全球化团队。

从知识流的视角来看,跨时区的知识共享能力将成为提高全球化运作成功发展的关键。24HrKF 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跨时区、跨文化的协同活动中的知识共享问题。从协同合作的视角看,24HrKF 实质上是异步跨时区跨地域团队全球范围内协同合作的过程,其本质是协同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流的转移、共享与再创造。全球化运作要求各协作团队间有效合作,但随着协同圈的扩大,协同合作就变得越困难并且容易出错。

现有的关于 24HrKF 的研究多聚焦于影响 24HrKF 知识共享因素的研究与运用24HrKF 到各个行业中的研究,然而如何解决阻碍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的问题的研究却甚少。本论文基于这样一个现实背景,提出了构建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24小时知识工厂的知识共享与服务支持系统是一类集成的复杂系统。本研究预期在理论上为 24HrKF 的复杂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的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模型。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协同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用户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全球运作模型、24HrKF 全球运作模型等模型为原形。主要以跨时区跨地域分布式团队的典型特征与用户需求为前提,构建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本研究以跨国企业员工与 IT 项目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话访谈、线上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纸质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并最终依据分析结果构建出系统理论模型。

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实际背景;然后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最后表明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通过分析本研究方向的已有研究文献总结了关于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研究方向、用户需求分析的研究进展和现有服务支持系统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现有跨时区跨地域分布式团队间的协同合作局限性进行研究。

第三章:产品设计与需求获取。以产品设计的视角来构建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通过产品设计的方法与流程获取用户产品需求。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与线下问卷发放的方式,面向大型跨国公司或 IT 团队成员发放问卷,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通过分析结论获得用户需求。

第五章:模型的构建。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构建,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证明该模型的可行性。

第六章:研究总结与展望。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以研究的结论提出分布式团队在采取基于 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建议,最后提出本论文未来仍需改进的方向。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最早出自于古希腊语,协作、合作、协调均属于“协同”一词的概念范畴。《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是最早引入协同理念的管理学类书籍,本书于 1965 年提出:相对于各独立部分的价值,组织将能力与机遇的汇总来成功拓展新的业务而形成的组织群体的经营表现。“协同理论”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首次提出的,所谓“协同”就是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共同达成同一目标的过程。对于组织而言协同包含:部门间的内部协同与企业间的外部协同。 “协同管理”、“协同创新”、等术语的产生时间相比“协同”一词要短的多。莫斯.坎特认为获取协同效应是多元化存在的惟一方式。目前学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多聚焦于协同知识创新方面。李朝明学者指出协同知识创新是提高组织动态能力和持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团队协同知识创新是以核心团队为主导,以提高核心团队与协同链知识能力为目标,由多个相关团队或组织合作开展的知识创新活动。它强调通过协同行为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的协同效应。协同管理的实现需要协同工具,协同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杜栋学者在《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一文认为协同理论即:基于协同理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从竞争到合作再到协同的运行机制,把能产生价值的各要素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是利益最大化的管理体系。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管理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团队的协同运作的流程进行了研究探索,如协同创新研究、战略协同、协同管理系统等,通过协同管理提高协同效率,高协同合作效率才能最终具有高团队知识创新能力。

2.1.2 需求理论

“需求”的概念看似简单,但直到 1964 年 J. Paul Leagans 才对“需求”做了系统的定义描述,他认为需求是由于期望状态与当前状态的差距而造成的一种不平衡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经典的需求理论之一,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层级的需求,即生理需要,满足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要,保护自身免受外界伤害的需求;社会需要,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人处于社会交往环境中;尊重需要,每个人都期望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需求是基于上述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希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

.........................

2.2 基于 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研究

24HrKF 的全天候运作其本质就是分布式团队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Amar Gupta领导的团队针对异步跨时区跨地域的全球化运作提出三个应用条件:能够为结构化的工作提供 IT 基础设施,为非结构化任务带来商业应用功能,为半结构化任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如图 2.1)。目前,关于 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的研究主要从运作环境与任务协同两个方面展开。综合前任的研究文献发现,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团队具有以下特质:(1)分布式团队间存在一般异质性与专业异质性;(2)分布式团队对跨时区的工作时间的重叠耦合程度要求高;(3)分布式团队成员间协同工作需要高度的信任;(4)分布式团队协同合作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Xia Huosong(2009)提出的利用时差协同的方式实现全球运作为 Amar Gupta 提出的 24HrKF 知识工厂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如图2.2)。

...........................

3 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产品设计 ...................... 14

3.1 产品设计 ............. 14

3.2 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 ..................... 14

3.2.1 目标用户 ....................... 15

4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18

4.1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 18

4.1.1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 18

5 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的构建 ............... 29

5.1 三层结构模型 ............... 29

5.1.1 存储层描述模型 ................. 30

5 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的构建

5.1 三层结构模型

在目前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软件设计、电子医疗等行业完全符合 24HrKF 全天候任务明晰、 模块化、易分配性的运作模式,但就现有研究而言, 对支撑 24HrKF 这种独特的全球资源配置模式的服务支持系统的研究尚少且现有的服务支持系统不足以支撑全球化运作模式。本研究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寻目标用户对服务支持系统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所得到的用户需求提出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存储层、运作层与交接层)。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论文以跨时区、跨地域的项目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用户需求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并结合 24 小时知识工厂的全球化运作模式,在总结出影响基于24 小时知识工厂的团队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有效性的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 24 小时知识工厂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并运用于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中。基于24HrKF 的纺织服装企业全球化运作是传统行业运作的一个范式,是 24HrKF 在非结构化任务中的应用,通过这种运作模式可以使全球范围内分散的传统行业高技术人才间建立有效合作,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提高知识协同创新能力。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第一,随着 24HrKF 的深入研究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24HrKF 并不仅限于软件行业等结构化任务行业,本研究即提出了一个应用于传统行业的操作框架,但该框架的成功实施基于一定的信息技术。从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角度,传统行业能同 IBM、海尔等企业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安排任务运作团队,与同行业全球范围内优秀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了 24HrKF 服装设计全球运作并节省了运营成本。

第二,本研究结合 24HrKF 的全球化运作方式与用户需求理论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的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到跨时区、跨地域团队成员对服务支持系统的需求,研究发现数据存储功能、知识共享功能、安全保密功能与检索功能是用户最看重的四大功能;而系统的及时性、准确性、技术的先进行是用户判断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在数据需求功能中,数据的安全性、共享性、一致性与完整性都被用户看重。

第三,本研究基于已有的关于 24HrKF 的理论研究、影响知识共享与协同合作有效性的文献综述与用户需求理论提出了基于 24HrKF 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存储层、运作层与交接层。存储层即团队间数据流、任务流、知识流的存储空间,运作层是各分团队或微团队的任务运作空间,交接层是各时区分团队任务交接空间。本研究基于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将 24HrKF 运用到传统行业中,提出了基于 24HrKF 的纺织服装全球化运作,并以服装设计为主导,提出了服装设计(07:00—16:00 GMT)、服装打版(15:00—24:00 GMT)、服装生产(23:00—7:00 GMT)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因产品同质化,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电动车的价格上,在近几年电动车行业的产能增加迅猛、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电动车行业屡次进行价格战,行业销售利润开始全面下滑,价格在竞争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杀手锏。据行业协会统计,在2007年,行业整体毛利平均处于300元/辆左右的水平,属于正常水平,但到了2008年,由于电动车价格竞争,行业电动车的毛利下滑到200元/辆左右,到2009年,延续价格下降趋势,毛利就降到了150元/辆左右,今年,随着价格继续下滑,成本持续上升,每辆车的毛利下滑到100元/辆左右,净利润在三四十元上下徘徊。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市场需求在3000万-3500万辆之间,结束了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的30%高增长。去年仅增长5.4%,相对持平。在同质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保持企业的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必须坚持成本领先的战略,扩大成本控制的相对优势。企业的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必须从整体上筹划。首先必须优化成本控制的管理机制,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搭建一个成本控制管理平台,其次是更新成本管理观念,运用先进成本控制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需要坚实、健全完善的成本内部控制平台,也是企业应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AUCMA电动车事业部建立了符合上市公司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结合自己的体系文件完善了重要业务内控流程,内部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度的执行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事业部的财务成本内部控制出现许多问题,诸如财务管理制度落后、经营资产利用率降低、缺乏原材料的成本预算等等。本文以AUCM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主题,为促进企业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与措施。

............................

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AUCMA电动车事业部的概况和内控现状,根据AUCMA电动车事业部管理现状结合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的特点,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AUCMA电动车事业部的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和成本日常业务管理中制度、职责分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针对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阐述了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方案的实施、实施后的监督以及自我评价方法。

1.2.2研究方法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1、统计调查法:

对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现实情况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调查,运用统计数据和图表,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数据比较,经过加工处理后作为论文意见结论的重要支撑和进一步分析的线索。

2、文献研究法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广泛研读、检索国内和国外内部控制、成本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成本及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吸收这些文献资料精华的同时,对目标成本、价值工程、价值链管理知识广泛研究借签,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管理现状,对文献研究法中优秀的管理方法适用性进行评估、应用;从而找到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本文对研究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参考数据收集情况及行业规律逐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用定性分析判断分析方向,确定分析思路;用定量分析剥丝抽苗的剖析问题,逐层深入,由宏观到微观,从而更高效的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查找原因,为解决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例如,为了获得事业部内部控制现实状况,同事业部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深入的开放式的沟通和交流,直观的了解感受内控运行的环境,仔细观察各流程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判断其运行的有效性,获取事业部内控运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

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国内外成本内部控制相关文献评述

成本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合规目标(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资产安全目标、财务目标、经营目标等,要达到成本控制目标必须综合运用内控知识、成本知识、管理知识。内控对合规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目标的实现作用较大,成本理论、管理知识理论(例如:价值链管理、价值工程、项目管理等)对经营目标的实现作用较大。在成本内部控制中,管理知识作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的依据和出发点,确定成本目标实现的路径和重点;成本理论作为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内控理论知识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

早期成本计量与控制偏向于统计报告职能,属于事后报告,不能及时反映成本的变化情况,只有月底结账后才能了解成本情况,发现问题;标准成本控制制定标准后长期不变,成本标准容易僵化,且没对成本进行增值分析,标准成本控制的目标单纯追求成本最小化,没有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作业成本控制实施成本高,工作量大,对企业人员要求高。

以行业特征、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从内控、成本、管理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控制,也可在全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流程化生产的制造业,生产环节是设计研发阶段确定的生产方式、方法的机械执行,设计研发阶段一般是成本控制重点;原材料是成本主要组成部分的产品中,物料成本的控制是重点。确定控制的重点后,集中管理资源选择针对性强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环节进行控制,通过完善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内控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国内外成本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在其产生的阶段具有先进性,但随着生产经营、产品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这些理论的使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这些理论具体应用到AUCM电动车行业,体现出不细致、不具体的特点,需要根据电动车行业的特性,具体研究。

.........................

2.2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为准确全面的了解、发现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首先以内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为了解主线,对AUCMA电动车事业部控制标准进行了解和初步评价。对增加产品价值、降低成本的价值链环节重点关注,例如对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控制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对管控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支持性文件、配套制度、文件、部门职责、岗位分工等开展详尽调查、分析,在了解的过程中关注成本内控流程的完备性与质量,对成本内控制度、体系的设计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其次,对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通过对经济活动分析、质量月报、KPI控制指标、内部控制评价文档、物料转移单据等管理及体系形成的记录文件逐一调查的基础上,发现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下述问题:

1.成本内部控制视野狭窄,重视生产成本内部控制,轻视研发设计、资产管理阶段对成本的影响,没有实行全价值链内控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单纯以成本最低化为目标,没有将成本与效益统筹考虑。

产品的价值链分为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废弃等阶段,作为首要环节的设计研发虽然没有任何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投入,但它却是成本控制的决定性环节,产品成本构成中大部分金额在此阶段就已确定,其他经营环节的后续工作只能在此框架内展开因此,产品研发阶段是成本价值链控制的关键环节,研发阶段的成本设计控制是后续成本控制的基础,从基因上决定成本控制的效果。

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产品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3个阶段,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各有不同的成本控制目标。产品成长期控制重点是设计研发成本;成熟期成本控制重点是制造成本;衰退期成本控制重点是销后服务成本。

...............................

3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0

3.1AUCMA电动车事业部简介和成本内部控制的现状..................10

3.2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0

4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17

4.1优化成本内部控制方案的目标与原则.....................17

4.2优化成本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18

5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37

5.1企业管理保障措施................37

5.2企业规章制度保障措施................37

第5章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企业管理保障措施

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一定要由最高管理当局来推动。

1、领导以身作则,在各种场所宣讲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营造企业重视成本的文化氛围。

2、构建成本控制考核通报制度,长期参加、关注成本控制活动,定期对成本控制活动进行表彰。

3、对成本控制目标进行分解,定期公布主管领导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4、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严格控制自身部门的责任成本。

.........................

第6章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结论

1.AUCMA电动车事业部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成本内部控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强化企业成本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践中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本控制必须全价值链控制,设计研发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2.通过对AUCMA电动车事业部成本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控方面的优化措施:设立风险控制中心、设置成本经济工程师岗位、内控部的职责调整,由企业的权利机构审批全面预算,增设合同、信息与沟通业务流程等;同时阐述了关于企业领导力、内控制度、员工素质、评价政策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成本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各种成本内部控制的管理手段、控制方法的无缝融合,做好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和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八: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强制分布法的实践有效应用褒贬争议不断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通用公司远用强制分布法大获成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强制分布法引入员工绩效考核系统来规避考核过程中的仁慈和趋中效应。它迫使管理者按照事先确定的分布比例,根据员工考核绩效的优劣程度将其强制列入其中某一等级来进行绩效优中差的等级划分,然后根据所处的绩效等级给予相应的奖罚处理。以杰克韦尔奇为代表的强制分布法拥护者,认为强制分布法要求绩效考核结果要满足正态分布,等级清晰,只需按比例和等级识别员工绩效。合理拉开员工的绩效差距能有效地遥免考核中的普遍满意现象和员工的搭便车行为,经过修正后的考核结果能为管理者调整员工薪酬,晋升优秀员工和督促差绩效员工等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其营造的优胜劣汰机制对员工具有明显激励和决策作用,更有利于企业控制总体薪酬成本。

但国内外企业运用强制分布法的过程并不如GE公司顺利,强制分布法的缺点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从公平理论角度,人们认为将员工强制区分出优差等级的管理方式显得不人道和缺少人文关怀。被考核者认为,对原始绩效数据进行修正后的考核结果具有失真性。从团队精神角度,拉开奖罚差距带来的心理不平衡感会严重破坏组织成员间的团队合作周围和打击士气。从结果来看,"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会造成忽视中间等级员工,强者超强和对弱者处分过于严格的局面。尤其是处理差绩效员工的严厉程度备受争议,直接"末位淘汰"的做法与业界的公平理论相背离。

.........................

1.2研究内容

在国内外对强制分布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针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研究局限和国内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以下影响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的四个主要因素:

1.处理差绩效员工的严厉程度:

2.不同绩效员工间的奖励差距;

3.反馈的频率和持续性;

3.适用的组织规模。

本文研究侧重点主要如下:

(1)探究这四个因素影响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的强弱程度:

(2)研究性别,学历,年龄,工作经验,最近就职企业类别和岗位类别这六个个体差异变量影响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的组别差异:

(3)根据研究结论为国内企业运用强制分布法提供一些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政策捕获这一定量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和上班族,遵循"理论假设一实验研究一假设检验"的研究思路。本文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

2文献综述

2.1强制分布法的理论综述

2.1.1强制分布法的定义

本文认为,强制分布法是现代企业在员工绩巧考核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将考核结果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预先确定评价等级及各等级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再将员工绩效按照事先确定的分布比例进行考核等级的划分,强制列入某一等级后再进行奖励或惩罚决策,以避免绩效考核中出现居中相似和平均满意现象。它的作用在于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调整得更为合理,为企业筛选优秀员工,晋升决策和识别差绩效员工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总体薪酬成本的控制。

2.1.2强制分布法的优缺点

秦丹妮012)认为,强制分布法在业界的研究中,优点主要包括:强制区分,明确筛选淘汰对象:鞭策和激励效应:不同等级賦予不同奖罚措施,等级清晰。但缺点是适应性不足,尤其是姐织过小时,难以操作:员工心理不平衡会损害团队合力:评价者的主观因素会影响结果公正性。

仇勇、杨瑞(2013)认为,强制分布法可以规避绩效考核偏差中的对比效应,晕轮效应,居中效应和过严过宽效应:有助于营造压力和竞争的氛围;有利于管理者提离识别员工绩效的认识。但是,它也会破坏创造的和谐氛围,引起上下级或同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承担不同工作任务的部门间、员工数量与素质存在差异,一概而论的同比例分配,难以保障部门间的公正性;对于人数较少的部门,强制分布法的强制使用就显得牵强。

张化琴、吕康银认为强制分布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克服平均分配来澈励员工;鼓励竞争的组织氛围有助于提高跟个人的约束力,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被评到末端10%的员工会努力提高自身业绩等级;等级清晰和操作简单。但它的劣势是賦予了评估者根据个人喜好来影响考核结果的失真可能性:奖励和晋升机会仅提供给窩绩效的员工会造成强者越强的恶性循环。

.........................

2.2强制分布法的研究方法

2.2.1政策捕获的实验过程

西方研究中,政策捕获是一种对于决策制定者很有效的方法,常被用来研究小问类型信息的相对吸引力问题。Lyndaaiman-Smith&StevenE.Scullen&SteveH.Barr(2002)认为政策捕获是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决策方法。实验对象根据研究人员提供的由不同变量水平组合的描述情境素材来做出评分反应,然后研究者对测试素材场景中得到的一个或多个决策结果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再根据所得的回归系数,即,权重,对个体受访者的决策模型和策略进行推论。它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迄释结果和报告结论这五个步骤。

(1)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问题:区分研究问题的本质,即,分清该研究目的在于测评个体决策结果还是整合多个决策得到整体趋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客体和设计恰当的素材和测试方法;明确样本和素材数量等实验设计详情。

(2)实验执行主要包括三方面:预先告知实验目的,确保实验对象明确所要完成任务的本质所在:用简单多样的方式提供信息,确保受访者清楚素材内容:测试时间设定要规避实验对象疲劳影咱测试结果的现象,不超过一小时为宜。

(3)实验数据分析包括将測试变量译码为可数据化的变童和选取合适的回归分析模型。政策捕获法常用的分析模型包括最小二乘法,广义最小二乘法,逻辑回归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广义矩阵,最大似然估计等。选择不同的回归分析模型主要依据四种数据假定:线性,正态,同方差,独立残差。

(4)实验结果论释中研究人员必须明确政策捕获不能完全包罗影响痴情的所有变量,个例和常规问题分别选取各自的最佳解释量,实验预调查和规避疲劳因素来减少误差,运用事后访谈定性数据来辅助诠释多元共线性数据。

(5)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描述实验细节以便他人埃仿实验;描述关键变量和关键值的测量细节,分布特性和交互关系;描述测试规模和测量结果的分布特性;讨论选取评判的方法;对于个性案例要报告因素权重,线性回归系数,标准差等。

..........................

3实验准备...............19

3.1实验假设..................19

3.2实验设计.................21

4实验研究..................30

4.1实验概况.....................30

4.1.1实验方式..................30

5数据分析................32

5.1基本分析................33

5数据分析

5.1基本分析

5.1.1因素均值分析

(I)同一公司下四因素的相对平均吸引力

如图7所示,同一编号公司下四因素间的吸引力不同,在编号一模拟公司下,因素三(反馈的频率和持续性)吸引力分值最高,其次是因素四(适用的姐织规模),紧随其后的是因素二(不同绩效员工间奖励差距),吸引力分值最低的是因素一(处理差绩效巧工的严厉程度)。而在编号二公司下最重要的因素是紧随其后的是因素(不同绩效员工间奖励差距),其次是其次是因素四(适用的组织规模),紧接着是因素一(处理差绩效员工的严厉程度),吸引力最低的是因素三(反馈的频率和持续性)。因素H在公司一和公司二下的吸引力情况截然相反,从最重要变成了最不重要,其余因素的吸引力也发生了改变。

纵观其余六家公司内部各因素间的吸引力情况,因素在不同的公司吸引力排序完全不周,没有哪一个因素在各个公司占据着绝对重要地位,也没有哪一个因素在各个公司都最不重要。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综合第五章同一公司下不同因素的因素重要性,同一因素不同公司间的因重要性,正交设计的极差分析,不包括第二层自变里的多层线性模型回归分析,包括第二层变量的多层线性模型回归分析和第六章的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分析,假设检验结果,本文关于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论如下:

(1)影响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发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处理差绩效员工严厉程度。

(2)处理差绩效员工的严厉程度与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呈负向作用。

(3)处理差绩效员工问题上给予差绩效员王额外培训,待其绩效提高后予以晋升的做法更能提高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

(4)员工间奖励差距程度与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呈负向影咱作用。

(5)相邻绩效等级员工间的奖励差距控制在1-2倍更能发挥强制分布法有效应用。

(6)公司对员了的工作绩效反馈应保证尽量多的频率且保持一定的持续性,更能发挥强制分布法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九:盈余管理、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作为社会经济资源调节和配置的重要阵地——资本市场也在历经起步、调整、规范后不断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各市场参与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关注聚焦也愈发尖锐。在曝光世通、安然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务丑闻事件后,作为企业最重要会计信息之一的盈余信息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通过不同的会计选择手段在合理的政策范围内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达到其他预期目标的盈余管理成为学界探索的一大重要命题。

其次,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了解经济市场的基本窗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高管"天价年薪"也在社会上引来诸多热议。2007年中国平安高管马明哲以6000万年薪刷新我国金融行业高管年薪记录;2011年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以1504万年薪刷新我国房企高管年薪记录;2013年中集集团首席执行官麦伯良以869.7万年薪成为上市国企高管之最1。根据我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蓝思科技、万科A、中国平安、华远地产、方大特钢5家公司高管年薪过千万,其中方大特钢董事长钟崇武以2038万年薪高居榜首。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具备过硬才能及良好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大企业追逐的香傻模。但伴随着上市公司高管享受高额薪酬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国家政府层面的重视,也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上市公司高管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真的与其所得到的薪酬相匹配吗?与之而来,高管能力的研巧意义也逐步凸显。

基于契约理论的现代高管薪酬体系使得管理层有调整会计盈余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化。高管可能会在为达到某些私人利益或者其他特殊目的的前提下通过盈余管理对自身薪酬产生影响。那么在我国现有产权性质下,具有卓越才能的企业高管与能力平庸的高管相较而言,是否会在盈余管理的程度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自身薪酬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

1.2研究对象

1.2.1相关概念界定

为便于进行后续相关研巧的开展,本小节将对高管薪酬、高管能力及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具体如下:

1.2.1.1高管薪酬

在对高管薪酬进行概念界定之前,本文首先将对高管的内涵进行必要的解释。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高管的概念主要涵盖以下四类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主管、董事会秘书。而在实际的理论研巧中,学者们对于高管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种方式。第一种较为狭义的划分仅认为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为高级管理人员,相关的研究代表为朱紅军(2002)、赵震宇2007)、吴文峰(2008)等;第二种较为广义的划分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统统纳入高管的范畴,例如李维安等(2005)、宋顺林等(2007)、罗富碧(2008)等。本文在参考前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实际获取数据时的影响因素,结合国泰安数据库中有关前三名高管的内涵认定对于高管的范畴给予以下限定: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秘及其他居于公司管理层要职的人员,而不包含董事会、监事会的相关成员。

对于高管薪酬,目前学术界对其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大多的研究认为显性的货币性薪酬、隐性的在职消费(陈冬华,2005;姜付秀等,2011)及长期的股权激励(景晚生10,2007)三者共同构成了高管薪酬的内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众多制度也有待完善,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还暂不普遍,无论是从股权激励的福射面还是从激励的水平程度上来讲都尚不成熟,加之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股权激励情况的披露也较不完全,因此本文未将该薪酬构成纳入后续研究范围。其次,由于在职消费往往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虽然学者们在剥离其实质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规范,但对于其范围的认定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所研究的高管薪酬选取了目前最为认可、最具有客观性的显性货币薪酬。同时,在实证研究中,选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前三名的总额作为代理变量。

......................

第二章文献回顾

2.1基本理论

2.1.1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制度中,为实现更专业化的分工、获得更高的经营绩效,使得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制度得到普遍推崇,委托代理行为也由此产生。然而,也正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导致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衔信息交互机制出现障碍,出现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理论,代理关系中的受托方可能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到代理关系委托方的利益,产生所谓的道德风险,进而发展为代理成本。正因如此,学术理论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相应的代理制衡机制,以期降低代理成本,进一步确保两权分离制度能在促进企业绩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代理关系相关方的自身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批学者在对公司内部机制的研究中将视线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领域,进而关注到激励问题的研究,久而久之,这些系列的研究被人不断归纳总结并逐步演变成专门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断继承和发展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质内涵,对代理问题相关双方的契约机制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普遍认为只有同时兼具"经济人"假设和‘‘信息不对称"假设才会最终导致由于自身利益相悖产生的代理间题。一方面作为委托人的企业所有者希望作为受托人的管理者能切实维护股东价值最大的目标,勤奋打理企业,并给予其适当的薪酬作为回报;而另一方面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实权的受托人在获得其基本报酬外可能会产生攫取更多私人利益的倾向,利用信息壁垒屏障巧妙地规避企业所有者的监控,可能造成对企业或者对所有者的巨大利益损害。在这一机制的潜在作用下,就会滋生我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

.........................

2.2文献综述

本节将分三部分对历史文献进行回顾,第一部分为高管能为与商管薪酬关系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关系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盈余管理、高管能为与高管薪酬关系的文献综述。

2.2.1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关系的文献综述

本部分将从对高管能力的研究梳理着手,进而再对有关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二者关系的文献进行回顾。

2.2.1高管能力

(1)高管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决策、协调、创新与个人特征从决策行为来看,管理层能力的高低将会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关键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会随着管理者职位层级的上升而不断凸显。居于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对企业自身情况及外部客观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从而及时并准确地做出符合公司长远发展和利益需求的决策(孙早,2006)。因而,对项目的分析能力、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对时间的把控能力等与决策相关的各项概念技能都将是高管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协调行为来看,企业完成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需要各部门、各结构单位的通力合作,作为管理活动的总指拝官,高管需要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从而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在协调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在充分了解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员工消除行为目标上的不一致,这就迫切需要管理者能将企业的资产资源与人力资源进行良好的匹配,同时做好人力资源内部的各项调度。如果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考虑进来,张慧杰(2006)发现无论在何种阶段,与协调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调配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极为重要。

从创新行为来看,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活力来源,在面对内外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企业高管应该在事前进行预见性地投入,在事后进行挖掘性地探索。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和市场面向多变的今天,无论是企业整体还是管理者个人,都会时时刻刻面临着来自内外部各种风险的挑战,如何将送种挑战化作机遇,提前做好备战部属,成为高管需要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ConghuiHu(2015)认为拥有丰富且多样职业经验的CEO往往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企业投资发展的现金流,其外部基金支持显著大于那坚职业经验单一的CEO。

.......................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25

3.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5

3.1.1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5

第四章实证结果与分析................39

4.1描述性统计.....................39

4.1.1全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39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58

5.1研究结论.................58

5.2政策建议......................59

第四章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4.1.1全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1对本文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水平、高管能力水平、盈余管理程度这3个主要变量上,样本公司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在样本公司规模、绩效、成长性等指标上也存在着较大幅度的差异。基于此,下文将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更为细化的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选取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7506个样本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检验等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以下三条结论;

(1)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能力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这一结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表明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市场的流动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国有企业不仅仅肩负着盈利的目标,同时还承担着部分国家政治方面的任务,因而其高管的选聘往往是通过行政调配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国有企业高管的性质就无法像非国有企业高管那样"纯粹",其无法通过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获取更优的职位,这种强制性的市场管制使得高管能力因素与其薪酬水平相关性受到削弱。

(2)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通过盈余管理调控薪酬的可能性更高。本文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盈余管理程度与高管薪酬增加显著正相关,而国有企业高管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在公司治理中难以受到较高程度的监督约束,在这种局面下,国有企业高管对于自身的薪酬契约把控更大。这种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及监督的失效,使得国有企业高管更有可能利用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略)

MBA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基于DEA的串行系统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对具有复杂的多阶段生产系统的效率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自 Charnes 等人于 1978 年建立了第一个相对效率分析的传统 DEA 模型—CCR 模型以来,DEA 方法在绩效评价及改善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DEA 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针对多项投入、多项产出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s)相对有效性的实证方法,它能够对最优效率决策单元与相对无效决策单元进行有效识别。但传统的 DEA 模型是将决策单元的内部生产过程视为一个“黑箱”,即只能评价单阶段生产过程,而在实际中,多阶段的、复杂的生产过程较为普遍。

Fare 和 Grosskopf 在考虑决策单元的内部结构可能存在中间产品的情况下,提出了“网络 DEA”这一名词。网络 DEA 实质是打开 DMU 的“黑箱”,将其内部生产过程加以分解,从而查找每一阶段可能存在的对 DMU 整体效率的影响因素。在网络 DEA模型中,串行系统 DEA 模型是其特例。而两阶段生产系统是最简单的串行系统。基础文献关于两阶段生产系统的 DEA 效率的分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视系统效率与各阶段效率之间相互独立,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另一种是将两个子阶段的效率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其中权系数的选取通常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两阶段 DEA 模型,该方法是在传统 DEA 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某项生产过程或操作流程将其划分为前后连续的两个子生产过程或两个阶段,于是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变量——中间产品的作用十分显著,因为它既作为前一阶段的输出,又作为后一阶段的输入。对比传统 DEA 方法,两阶段 DEA 方法既能够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效率值,还可以分别获得每一阶段的效率值,能够为多阶段的复杂的生产系统的总体效率测度与分解提供有效的分析思路,而且每阶段上新增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获得途径便捷,故应该考虑到各阶段的有效性,同时兼顾系统的相对效率。因此,本文将构建内部关联子过程之间存在共享投入的两阶段 DEA 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模型,并以上市银行为例来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希望对提升银行整体效率提供参考。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效率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DEA 被证实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在串行系统领域也被广泛运用。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主要以两阶段生产结构为基本分析框架对串行系统效率测度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Chen 等人根据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过程构建了最初的效率评价模型,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结合两阶段的子系统效率来测度系统的总体效率,此建模方法可以被扩展到简单的网络 DEA 效率测度中。Golany B 和 Passy 提出一个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串行系统的效率测量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计算聚合系统和各子系统的效率。Yao 等基于 Kao 和 Huang 提出的模型,构建了新的两阶段关联 DEA 模型,该模型中系统的总体效率通过两个子系统效率的加权和加以表现,新模型既适用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的 DEA 模型,又同样适用于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的 DEA 模型,但其权重设计并不合理。同时,Kao 和 Huang 在关联网络 DEA 模型基础上,试图思量存在分配投入的串行系统的效率建模,用于解决主观性设定集结的不足现象。但可惜的是,该模型中目标函数的设定未能将中间产品的转化信息以及投入要素在关联子系统之间的配置信息考虑在内,而是仅仅依据系统的初始投入和最终产出。随后,Zha和 Liang 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相乘集结”的方式来集合各个子系统效率用于测度被评价单元的总体效率。Seyed 和 Hamid 采用两阶段 DEA 模型,分析测算了2003-2010 年伊朗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Cook WD, Zhu J 等人拓展了一般的网络 DEA,即前一阶段的部分输出可以离开系统,而其余输出变为输入参与到下一个阶段,同时,新投入可以在任一阶段参与进来,最后采取各阶段效率的加权平均值获得整体效率。Peng CY,Khasawneh MT 考虑到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固有变异性和质量特性若与规格上下限相差太大会导致成本增加,基于马尔可夫模型来确定串行生产系统中预期收益和最佳工艺装置。Liu L,Li N 和 Lu X 考虑决策者有一定的偏好体系,构建了以偏好信息为约束条件的两阶段 DEA 模型。Lozano S 提出了一种评价模糊数据中的两个阶段系统效率的方法,该方法甚至可以在清晰数据情况下处理内在效率的不确定性。Liu ST 提出了一种对模糊效率排名的方法,通过将非线性规划变换为线性规划后来确定效率排名。

.........................

第 2 章 无共享投入的两阶段串行系统的效率评价

2.1 问题描述

DEA 方法广泛用于评价一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由于该方法本身具有诸多优点,例如不要求构造具体的生产函数,涉及的指标也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具有多个输入产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也能够较好的评价等,因此自 Charnes 等人于1978 年首次提出以来,除了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演进外,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也获得了持续的发展。经典的 DEA 方法未将决策单元内部关于最终产出如何由投入转化而来加以考虑,仅仅是把决策单元内部视为黑箱处理,只能测度单阶段过程的效率,无法保障效率测度的真实性。

近几年,伴随科技发展,管理科学的实践工作对效率评价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探寻影响决策单元效率低下或无效的关键因素成为管理者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必需应用新方法对单元内部进行深入探究,打开黑箱,使效率测度结果对管理者更具参考意义。基于此种现状,网络 DEA 被提出,它是一种对于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内部子系统的效率可以同时测算的新模型。国内外诸多学者纷纷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构建了相应的网络 DEA 模型,并将部分模型应用到实际中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串行 DEA 是网络DEA 的一种特例,而两阶段系统则是最简单的串行系统。

..........................

2.2 问题描述

作为常用前沿分析方法的一种非参数方法,DEA 主要利用数学规划建模的思想,依照样本的输出可能性集合,通过比较特定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组合与有效前沿面的距离来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DEA 不需要构造具体的函数表达式来体现有效前沿面,避免了函数错误或不准确带来的问题。然而,在测度包含多阶段的复杂系统效率时,传统的 DEA 模型将生产过程视为单阶段,缺乏对系统“黑箱”内部运作过程的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整体效率通常偏高。

对此现象,网络 DEA 概念应运而生。基于关联两阶段 DEA 模型,诸多学者开始对复杂系统进行效率测度研究,即中间产品参与两个子过程。目前,已有研究中不仅出现了图 2.3 所示的系统结构,即思量中间产出的结构,体现了中间产品直接退出或再投入的分配现象,并且探讨了共享投入要素同时参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问题的模型研究思想,基于系统架构对投入结构展开了分析,合理解决了伴随资源配置而来的子阶段的关联性问题。但是缺乏对以上两种问题共同考虑的研究。本文在分析企业实际运作的种种情况的前提下,构建存在共享投入要素分配结构的两阶段 DEA 模型,为了便于讨论,假设中间产品全部直接参与到下一个过程。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两阶段系统中的共享投入要素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若是忽略了图 3.1 中“黑箱”内部结构,以及共享资源在子过程之间的分配结构,利用传统DEA 模型即可以测度系统的整体效率;否则,传统 DEA 模型明显已经无法完成效率的评价工作。经典的 DEA 模型未能考虑中间产品的转化信息,以及投入变量的配置结构信息,而这两种信息通常是能够反映系统运作的真实过程的关键。传统的单过程效率测度不能准确真实地体现系统的总体效率,也难以寻找子过程对整个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决策者找不到系统无效或低效的根本原因,对于效率的提升途径往往一筹莫展,毫无头绪,因此探索更加精细准确的 DEA 模型来描绘如图 3.1 所示的这类复杂的生产系统。

..........................

第 3 章 共享投入的两阶段串行系统的效率评价 .............. 17

3.1 问题描述 ................... 17

3.2 对等关系存在共享投入的效率评价模型 .............. 18

第 4 章 基于公平的资源配置 ......................... 25

4.1 问题描述 ..................... 25

4.2 基于公平的 DEA 模型 ............. 25

第 5 章 算例分析 .......................... 32

5.1 效率评价模型应用 ............... 32

5.1.1 效率评价的指标选取 ................... 32

第 5 章 算例分析

5.1 效率评价模型应用

5.1.1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银行的业务运作过程属于典型的两阶段生产过程,首先,银行从社会上吸纳存款,聚集闲置资金,此阶段称为资金筹集阶段;而后,银行会将所集中的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的方式提供给资金需求客户,此阶段被称为资金运营或资金盈利阶段。在资金筹集阶段,银行主要利用拥有的人、财、物的投入来筹集资金、获得存款,这是银行资金管理的主要来源,不仅代表着银行对自身承载能力,也反映了银行对市场需求的掌控能力;在资金运营阶段,银行通过将低成本存款资金用于投资利率相对较高贷款,并通过其他各项中间业务来实现自己的盈利目标。

结合既有研究,考虑银行企业运行特点,依据经济学原理,本文选择固定资产净额、业务管理费用及应付职工薪酬为投入变量,选择存款为中间变量,选择利息净收入与投资净收益为最终的产出变量。

从根本上讲,银行必须将存款转化为投资才能盈利,如果没有资金的筹集过程,存款难以聚集产生,所以本文假设资金筹集阶段处于银行经营的主导地位,则盈利阶段处于从属地位;另外,由于两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故本文选择应付职工薪酬作为两阶段的共享投入资源。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构建了主从关系下的存在共享投入的串行两阶段DEA 模型,并最终以我国 10 家上市银行数据为例,以固定资产净额、业务管理费用,应付职工薪酬作为投入变量,以存款作为中间变量,并将应付职工薪酬作为共享投入资源,以利息净收入和投资收益为产出变量,将银行的经营过程划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运作两个阶段,这不仅克服了银行存款的关联性问题,同时也较切合实际地描述了银行的运作过程,得出的结果更可靠,更具参考价值。

对于银行效率的评价,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一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依次高于大型股份制银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各类上市银行的绩效差距约为 0.3;

二是由于银行的整体效率介于资金盈利阶段效率与资金盈利阶段效率之间,在样本期间内第一阶段达到有效的银行远少于第二阶段有效的银行,大部分银行的整体效率均高于第一阶段效率而低于第二阶段的效率,故此本人认为银行整体无效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银行的资金筹集过程的效率偏低;

三是大部分银行对共享投入的分配在第二阶段比例要高于第一阶段的比例,表明银行逐渐将更多的人力投入运用到了资金盈利阶段上,不再仅以吸收存款为主,显示出银行越来越重视资金的高效利用。

关于如何合理公平配置组织内部资源,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基于既有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通过设定目标中间产品量的非导向 DEA 模型来处理存在共享资源的资源分配中的公平原则,追求在既定产出水平下尽可能的缩减投入总量。验证结果为新模型相对单纯以投入导向或产出导向而言,所需要的指标改进幅度最小,以此确定的生产计划更为公平,也更容易被两阶段所接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