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7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研究,笔者选取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维度获得感的现状,并结合山东沿海地区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其他沿海地区提升农民获得感提供借鉴和思路。但由于知识水平、时间等限制,加之,目前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相关测量指标的设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出于研究的便利性,本次对山东沿海地区的研究只选取了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三个沿海地区的农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具有区域限制性。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推广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扩大研究区域,以更加全面的把握影响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并且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落实、实施,其内容主要为以农业农村作为发展的重点,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同于 40 年前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全体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决策,最新的中央文件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对于统筹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越来越追求美好和多元化的生活。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城乡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这制约了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2015 年 2 月 27 日,习总书记提出要尽可能快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中梗阻”的问题,避免出现不作为的倾向,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改革方案的充足含金量,让其有足够的获得感,这也是“获得感”第一次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当中。“获得感” 的提出基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它表达的是民心所向。此后的各种重要场合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及“获得感”,并是把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
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较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沿海地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加之,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仓廪实衣食足的生活并未让沿海地区农民的“获得感同步提升”,反而出现了“获得感”的“钝化”。因此,对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有关获得感的研究成果,了解并掌握获得感的基本内涵;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对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的民生各方面情况的实证调查,了解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获得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获得感寻找路径,为其他沿海地区提升农民获得感提供借鉴和思路。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获得感作为一个本土色彩浓郁的概念,要对其某一群体展开研究,必然也需要结合相应背景才能够更好、更深的挖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就目前国内对“农民获得感”展开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相对数量有限,但经知网查询结果显示,目前针对农民获得感研究非常有限,多是结合了一定背景进行的。有结合城镇化背景进行的农民获得感研究(于卫东,2018;吴业苗,2018),有结合精准扶贫战略进行的(陈美中等,2018),还有从医保角度谈农民获得感问题(陈仰东,2017)。“农民获得感”作为我国在精准扶贫战略与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新词汇,被赋予了具有新时代内涵的概念,论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其展开的研究,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丰富目前研究,同时,结合了实际背景的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论到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从实践上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沿海地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其获得感不再局限于对直接物质利益的获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农民的获得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沿海地区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
一、国外研究
“获得感”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思想,在国外尚不存在与之直接对应的概念。国外社会治理中通常采用“幸福感”来对公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判,由此可见其与 “获得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方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柏拉图看来,有王者气质的人最幸福,而专制的独裁者最不幸[4]。亚里士多德对善及幸福的论证主要基于柏拉图“善”的理念,从而展开进一步的延伸。他指出幸福是一种完善和自足的状态,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活动。[5]英国近代功利主义者约翰·穆勒对边沁“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功利原则进行了修正与补充,指出公共幸福和个人幸福的统一是关键因素,他认为:“作为行为是非标准的幸福这一概念——并非是行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6]。对幸福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则是上世纪 50 年代由社会学学者发起的,即主观幸福感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评判指标主要涵盖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三大方面,相关学者对其研究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量表,其中 Bradburn 的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 ABS)[7]以及 Diener 的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With Life Scale,SWLS)[8]的应用较为广泛,也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可。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伊斯特林悖论”,

他认为“收入增加与幸福增加并不是永远保持一致的”[9]。2002 年,当幸福感的概念逐步得到完善的时候,不丹王国开创性地基于国民幸福总值理念建立 GNH 指数(国民幸福指数),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环保、文化保护以及政府善治等方面[10]。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影响后世至今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需求,按按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分为五种需要。最底层次到最高层次分别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依照这一理论,人在最低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的需要。[52]因此就人们的获得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当人们低层次的(如基本的生活保障、安全方面)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获得。就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现状来说,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方面的生理的基本需要,因此温饱等基本生理需求已经不是“获得感”的衡量指标,诸如居住环境、医疗、教育、公平正义等因素才是当前人们关心和急切需要的内容,因此对于人们“获得感”的研究也是因时代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二、社会比较理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则首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展开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客观的、全面的因素缺失,往往要借助与他人比较来展开尺度的衡量。[53]因此可以把社会比较定义为“思考他人与自己关系相关信息的过程”“与自己的关系”意味着比较者寻找或注意与比较目标的某些维度的相似性或差异。研究者一般会期望比较者对于这些相似性或差异作出在自我评价、情感或行为上的改变。对于比较的过程和方法而言,社会比较主要包含了“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两种路径,向上比较主要表现为个体追求与较优目标的相似性,通过这种相似性的心理感受促使个体提升自我价值;向下比较则主要表现为个体追求与与较差目标的相似性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这种差异性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农民获得感的内在关系...............................16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内蕴着提升农民获得感的实践逻辑...........................16
一、提升农民获得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16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提升我国农民的获得感.................................16
第四章 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获得感测度实证研究.......................................20
第一节 农民获得感测量指标体系建构..............................20
一、获得感指标建立的方法选择..................................20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民获得感指标体系构建.....................................21
第五章 提升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获得感的对策...........................................42
第一节 提高政府执政水平,增强农民的公平认同感...................................42
一、提高政府执政水平........................................42
二、增强农民的公平认同感...................................43

第五章 提升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获得感的对策

第一节 提高政府执政水平,增强农民的公平认同感
一、提高政府执政水平
提高政府执政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也是乡村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它体现着公平公正,是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获得感的关切点和聚焦点。农民内心深处存在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弱势心态以及较强的攀比心理,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困光荣”“我不脱贫我怕谁”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让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感到公平认同,必须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平、操作公正、平台公示以及成效公认。对于沿海地区农村而言,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此外,还要开展治理腐败和树立良好作风的运动,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遁形,坚决依纪依法惩治非法行为。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切切实实解决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
二、增强农民的公平认同感
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中政府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公平公开,确保当进则进,让农民真切有感。二是在管理中依托科学的平台管理,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公开与有效管理,强化政府的执行力,增强农民的公平认同感,消除其“有偏向、不公平”的不必要担忧。三是要积极寻求有效的经济发展道路,改善发展经济评价(3.355)、政府与收入(3.295)、政府与就业(3.3275)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当地农民能够找到更为合适的脱贫致富道路。四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借助战略分析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战略实施到位、措施反馈到位、心理疏导到位,让山东沿海烟青威地区农民尽快走上全面小康道路,让农民物质上有获得、精神上有获得、发展上有获得,在与自己的纵向比较中持续提升自我,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中逐渐减小差距,逐步消减其在整体发展中的不公平感。
.............................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当前制约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好我国沿海地区农民的获得感提升问题,从而让农民群众产生更多获得感,有助于缩小沿海地区的城乡差距,使得更多的农民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维度获得感的现状,并结合山东沿海地区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其他沿海地区提升农民获得感提供借鉴和思路。但由于知识水平、时间等限制,加之,目前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相关测量指标的设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出于研究的便利性,本次对山东沿海地区的研究只选取了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三个沿海地区的农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具有区域限制性。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推广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扩大研究区域,以更加全面的把握影响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