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域背景下的乡村农业治理问题研究——以海阳市X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66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研究,乡村脱域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和人口大量外流的副产物,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它对乡村生活环境影响甚远,并制约着乡村治理活动的进展。为此,在乡村脱域的背景下,要想真正解决脱域产生的乡村治理问题,首先要将脱域农民作为治理主体,并对农村各级组织及个体进行优化,将农民的主体优势尽可能体现出来,同时建设好基层民主组织,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最大化摆脱乡村脱域带来的诸多困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演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社会正在处于相当剧烈的转型阶段,受此影响下,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极大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同时经济体制的变迁,导致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且问题愈发普遍化,此问题就是如今乡村存在严重的脱域现象。受现代性脱域机制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交通发达、社交通信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乡村居民的个人经济自主性的增强,将乡村居民从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环境中牵引,使得他们脱离固有的生活场域,在新的地域开始新的生活。这导致乡村居民与外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对于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投入度大大降低,对乡村治理的关注也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乡村治理的进程。

乡村脱域的不断加深,使得许许多多的乡村能人、青年才俊等精英力量从农村生活环境中脱离,乡村治理的领导阶层逐渐瓦解,这导致乡村居民愈发朝着城市迁移。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可以给农村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也将压力带给了在农村生活的居民们。乡村脱域带给农村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乡村治理的难度因此而大大增加。长久以来保持的文化、经济、治理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被迫发生剧烈的改变,原始村落的传统型被新时代的脱域环境所冲破,乡村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村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是乡村治理的动力所,如果失去了他们的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就失去应有之义。乡村脱域问题的加剧使得乡村居民缺场问题日益严重,不利于乡村治理活动的开展。基于此,本文将从脱域这一背景入手,冲破传统乡村地区地域观念的牢笼,在脱域视角下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从而顺应时代的脚步,使乡村地区发展更加充分平衡。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现实层面
近现代,我国传统社会渐渐融入了一些西方元素。随着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途中用照片与笔记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民间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性格记录下来。这些传教士也就成为了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先驱。20 世纪 50 年代后,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在此环境下,对乡村政治的研究深深受限,国内乡村社会研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是,国外学者在中国农村史方面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常,海外学者以农民的人文关怀为基础,抓住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基于此探讨高层的政治因素对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革,而这又隐藏着乡村居民与基层群众组织之间的种种权益纠葛。威廉·汉丁在著作中,详细地记录了张庄村的变革过程,时间上从土改时期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他提出了农合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政治性的活动,而且应该存在高层领导与处于低层的乡村居民的共有性。弗里曼描绘了建国初期,河北饶阳一个名叫武功村的普通村庄的农村生活,村里的实际情况是以村庄封闭为基础的,村庄及其家庭都有着这一特性。这一文章生动阐明了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对地方的控制力是如何进行有效保持的。

(二)理论层面
1978 年以后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了磅礴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国外有志之士,而对乡村治理的有关研究也因此得以丰富多彩起来。从 1900 年到 1942 年,在利用数据分析了华北六个村庄之后,杜赞其发表了《文化、权力与国家》这个有名的学术著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他用概括性的语言,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并对“内卷化”现象予以阐述,还提出了“经纪人”这一生动的概念理论,以此来形容国家政府组织和农村社会的关系。黄宗智认为,国家权力逐渐向农村基层转移,这使得我国农村的治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社会处于两极分化的历史时期,不仅如此,还有人口增长速度飞快,这导致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快。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治理
“治理”起初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一般被翻译作“操纵”或者翻译成“控制”。“治理”这个词汇的产生,是源于世界银行的一次报告。后来,他们将发展问题与治理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再之后,全球性的治理委员会在联合国成立。随后,治理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虽然目前关于治理的相关研究已经小有成就,研究的成果也是卓有成效,但是总体而言,整个学界对于治理还没有一个相同的认识。一位国外学者在著作中表示,关于治理,政府只不过是众多治理主体的一份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组织或者机构参与治理,也就是调节社会秩序,或者参与社会调节、经济调节。对此,治理委员会有着不同的表述,认为公私两方,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合作的一种管理模式,称之为治理。以上研究证明,治理不是仅仅靠政府独自来完成的,还需要市场、社会等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它的有效性得益于这些多主体能否相互协调、合作。
在我国,治理的研究也是一个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在研究各领域的治理问题。最初引入西方的治理理论的学者是俞可平教授,他是我国治理学界研究的开创者。他指出,所谓治理,就是各种公共权力,在政府组织,抑或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下,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秩序,来为公众提供权利上的保障。治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起到维持公共秩序,规范群众的正常社会活动,从而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侵害。在国内学术界,有一个统一观点,那就是,治理需要一个权威的主体。和我国原始治理模式的差异,就是,这个权威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其他组织,如市场和社会,这些组织都能够成为治理的权威。因此,治理强调政府或私营机构的自愿和共同合作。在模式选择上,传统管理强调强制性、自上而下和强制性治理,而治理则更突出表现出平等性、互动协调性。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 治理理论
在古代,我国并没有治理的相关理论。“治理”一词缘起自西方,在西方国家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尽管如此,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治理理论都有着独有的阐述。所有关于理论界定的主题,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词汇,更多的是把它当作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治理是一种可被利用的公共权力,这个权力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被广泛接受并具有合法的权力。1995 年,全球治理委员对治理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指出治理是所有社会关系产生的管理服务活动的总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经济文化产业日新月异,与此对应,国家的政治生活也有相应的改变。而治理正由政府向无政府治理转型。目前,政治活动愈发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全面管理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众所周知,传统的政治活动需要权力和权威。持有权威的组织必然是政府,政府拥有着绝对的权力,权力从高层向低层运行。不过如今,权力的持有者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许多社会组织也有着这样的权力。权力运行开始摆脱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为自由开放的治理方式。此外,治理理论打破了政府主导的传统理论框架,把公众和社会组织也放到治理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一批权力中心,带来了民主管理,这是也治理理论的追求。

对于治理理论给学术界带来的新的变化,众多学者大都运用“治理”与“统治”来论述。俞可平(1999)认为政府治理优化的必要条件是合法治理,也就是社会秩序和权力,公民应给予它们足够的尊重;透明度,也就是政府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所有公民对政府信息都有相应的知情权;责任感,通常讲,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说人们应该自我管理和约束。社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一定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层次,所有公民都应当按照法律的标准行事,不应该违反法律;反应,即对群众的意见,政府要及时有效做出积极应对;效率,有两个基本内涵,一个是效能,另一个是治理成本的不断降低。

...............................


第三章 乡村脱域现状 ............................. 20
第一节 乡村脱域的特征表现及演变进程 ............................ 20
一 特征表现 ................................... 20
二 演变进程 ............................... 22
第四章 脱域背景下乡村治理困境 ................................... 32
第一节 乡村治理缺乏主体 ................................... 32
一 本土人才队伍脱域 ............................. 32
二 自治主体虚质化 ............................... 33
第五章 脱域背景下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 38
第一节 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 .............................. 38
一 鼓励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 ............................. 38
二 积极引导脱域人群回流 ............................ 38

第四章 脱域背景下乡村治理困境

第一节 乡村治理缺乏主体
一 本土人才队伍脱域
以“乡村精英”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由于没有得到社会和地方政府的认可,不能在引导乡村共同繁荣中发挥作用。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迅速涌现出一批第一批较富有的经济能人,这引导着村民自治的进程。所以,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服务。然而,在许多地方,乡镇领导忽视他们或对他们无作为,这使得这些乡村能人对乡村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许多农村经济精英取得经济上的提升后,就脱离传统生活环境,使得农村精英人才脱域情况严重。这将不利于乡村治理的进程,因为村民自我治理缺少了他们的引导,以至于大多数普通村民在表达需求时,大多考虑质自身的因素。因此,这可能使农村中具有一定话语能力和政治意识的非制度精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为普通村民利益说话的少数群体。
乡村脱域的主要人群一般是受过教育和教育的农村精英,是农村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这部分高素质人才适合选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到村集体参与选举活动,导致村民集体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后备力量薄弱,这也导致干部队伍老化等现象越来越明显,使农村生活和社会管理产生疲弱现象。还有一些人在城市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找到了一份更好更稳定的工作,不会再回到农村。这导致在农村,有大量的人才脱域。在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时,缺乏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高新技术不能在农村普及,导致先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失败。
..........................

第五章 脱域背景下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
一 鼓励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
1999 年起,为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开展了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基层的政策,只要大专学历的大学生,就可以申请到农村任职。具体来说,通过选拔,大学生可以被任命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村级分支机构助理、村长助理或村级两委等。江苏省是村官制度的桥头堡,1995 年就已经开始实行。2008 年起,村官政策开始大规模推广。通过这一政策,起到了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作用,让基层社区服务工作有效优化。

进一步发展村官制度能够推动乡村治理的进程,其中进一步完善村官嵌入机制是重中之重。基层村官的整体水平关系着农村治理水平的高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选择优秀大学生进入基层,对乡村治理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政策实施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基层主体的整体素质水平。所以,要推进乡村治理的进程,就离不开大学生村官政策。同时,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构建我国大学生村官发展的长效机制必不可少。
二 积极引导脱域人群回流
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内源性建设,培育村民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应该把他们和乡村结合在一起,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在中国农村地区,有一批素质高超的人员,他们对农村地区的社会资本产生了相对较高的影响,并可以将乡村居民的观点纳入广泛的乡村治理活动。这一群体已经成为过去几年中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对中国农村地区治理模式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此,应当开放村民自治方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尤其是村民精英的作用。

要加强人才培养,必须建立脱域人群回乡机制,引导人才回归乡村社区。脱域人才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他们的有效参与能对乡村治理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脱域人才在乡村重新落脚创造条件。增强脱域人才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乡村社区管理。与乡村脱域人群保持联系上的畅通,建立脱域人群回乡机制,建立乡村居民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同时要提供财政与政策援助,为他们回归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加强与脱域人员的交流,重视脱域人群对乡村治理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加强沟通交流。并充分利用节假日,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村务管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