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5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第 1 章 绪 论

近年来新疆植棉水平在机械化、规模化、节水灌溉、科技支撑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实行了机械化采收后,植棉机械化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但在植棉机械化发展中也存在了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从机械化采棉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机械化采棉产业优势不明显、机采棉花品质出现大幅度下降,符合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少,品种布局不合理,大面积采收尤其在南疆和东疆发展不平衡,机械化采棉优势因品质的下降和采收损失较大,以及配套技术不完善,而产生质量效益下滑。特别是在产量和品质及其价格下滑的经济新常态下,机械化采棉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和重大挑战。但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机械化采棉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应对农业人口转移和未来农业人口减少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人均承包定额提高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机械化采棉推进情况来看,有利的方面,主要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异性纤维,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及经营规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2]。

新疆作为国家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机械化采棉是必走之路,但并不是机械采收的棉花就是机采棉,机采棉的含义是机采技术,是一项涉及到棉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残膜回收、化学药剂脱叶催熟、机械化采收、籽棉清理加工等环节的系统工程[3,4,5]。作为系统工程,就要系统考虑,综合施策。从存在的问题分析,必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大机采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5]。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6 个方面。一是加大机采棉品种的选育,选育纤维长度长,马克隆值适宜,比强度高的机采棉品种[7,8]。目前机采棉品种选择不科学,适合机采棉种植模式的主栽棉花品种间纤维品质差异大,采用化学脱叶催熟的棉花纤维品质一致性不高。二是机采棉植株性状必须符合机械采收要求。主要是机采棉的株高、始果枝高度适中,吐絮集中,脱叶敏感等。三是现有机采棉花品种棉铃发育不符合采摘要求。现在的机采棉花品种主要是原来的常规陆地棉,部分品种含絮较紧,机采采摘头很难完全采拾干净,或者部分品种含絮较松,机械杆撞落率较高,产量损失较大[9]。四是现在机采的棉花品种生育期太长,不符合统一采摘要求。五是机采棉花的品种区域布局不合理。部分种植单位盲目引种,单纯追求产量,造成整体机采棉花品质下降。六是发展机械化采棉的认识不到位,开展机采棉的研究较少。主要因为机械化采棉需要大规模的种植,内地棉区和新疆地方开展机采棉种植的较少,在兵团也仅仅是生产单位进行简单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因此开展机采棉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化采棉进程的整体推进,制约了机械化采棉的发展。 总之,如何解决机械化采棉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现有的生产主栽品种着手,摸清主栽品种机采的植株性状和品质的相互关系,影响机采棉花品质下降的主要品质指标,以及机采棉花和手摘棉的品质差距,以期为机采棉品种选育找到可以衡量的植株性状指标和品质指标,以及为进一步开展的机采棉品质区划提供科学支撑。

.....

第 2 章 新疆棉花品种两种采收方式的纤维品质比较分析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性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气温早晚差异大,生态类型多样,纤维品质差异大。兵团实现大面积机采后,近 3 年棉花整体综合品质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13 年兵团棉花公检,棉花纤维长度 28.19mm,低于新疆地方纤维长度28.53mm,低于全国纤维长度 28.37mm 的平均水平;断裂比强度兵团为 26.9 cn/tex,大大低于新疆地方 28.22 cn/tex 的断裂比强度,低于全国断裂比强度 27.99 cn/tex 的平均水平。机采棉大面积推广,棉花品质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兵团棉花整体品质的提高。前人虽然对机采棉花的纤维品质做过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的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对新疆机采棉花纤维品质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本文以新疆 2014 年的棉花采摘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机采棉和手摘棉品质比较分析,摸清南北疆不同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生态差异,为新疆机采棉品质定位、品种布局、引种及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1 研究方法和内容

数据采集分为南北疆棉区,2014 年收花后,分别取机采和手摘主栽品种的棉纤维进行品质分析。手摘棉数据采集样本为统一棉花加工企业的手摘主栽品种棉花品质样本。测定 10 个品质指标: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黄色深度、成熟度、短纤维率、纺纱系数、品级。

..........

2.2 结果与分析

马克隆值是反映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性指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知(表 2-1),机采棉花的马克隆值平均 3.84,中值 3.85,手摘棉马克隆值平均 4.03,中值 4.08,机采棉花马克隆值均小于手摘棉;机采棉花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方差与标准差均小于手摘棉,说明机采棉花马克隆值离散程度小,相对集中;同时,通过 t 检验可知(表 2-2),机采棉花与手摘棉马克隆值大小差异显著。 根据 2012 年新修订《棉花细绒棉》国家标准把马克隆值分为三级五档,由表 2-3、表 2-4 看出:机采棉花约有 70%的数据处于 A 级 3.7-4.2 之间,而手摘棉有 50%的数据处于 A 级,说明机采棉马克隆值处于 A 级的数据较多。 棉纤维长度决定棉纺工艺设计和所纺纱支数,正常情况,棉纤维长度愈长,可纺的纱支也愈细,反之则愈粗。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知(表 2-5、2-6),机采棉花的纤维长度平均 28.48mm,中值28.51,处于 28 级,手摘棉纤维长度平均 29.46mm,中值 29.53 mm,处于 29 级,机采棉花比手摘棉差一个级别,通过 t 检验(表 2-7)机采棉花和手摘棉纤维长度差异显著,表明手摘棉纤维长度优于机采棉花纤维长度;机采纤维长度变异系数、方差、标准差与手摘棉相比差异不大,说明两者数据离散程度差异不大;机采棉花与手摘棉的偏度与峰度均大于零,说明两者数据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相比向右偏,数据分布比正态分布更集中在平均数周围,呈尖峰状态。

..........

第 3 章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主栽品种生育期、株型 ......... 33

3.1 材料与方法 .... 33

3.1.1 材料 ......... 33

3.1.2 测定指标 ........ 34

3.1.3 数据处理 ........ 34

3.2 结果与分析 .... 34

3.3 讨论 ......... 50

3.3.1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品种生育期的选择要求 ........ 50

3.3.2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植株性状选择的问题 ..... 50

3.3.3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株型紧凑度与品质的关系 .... 51

3.4 结论 ......... 52

第 4 章 新疆主栽棉花品种机采条件下纤维品质的特征分析 ...... 53

4.1 材料和方法 .... 53

4.2 结果与分析 .... 53

4.3 讨论 ......... 64

4.4 结论 ......... 67

第 5 章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不同品种脱叶敏感性和吐絮率的比较分析 .... 68

5.1 材料和方法 .... 68

5.2 结果分析 ........ 69

第 5 章 新疆机械采收棉花不同品种脱叶敏感性和吐絮率的比较分析

棉花是新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强,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棉花采收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力十分紧张,机械采棉的广泛应用,使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得到缓解,棉农劳动强度明显降低。但新疆棉区无霜期短,比美国棉区无霜期少 30-50多天,为促进提前机械采收,保障集中机采,通过化学方法促进新疆机采棉集中吐絮和脱叶,成为机采棉花种植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棉田常用脱叶剂主要有效成分为噻苯隆的单剂和噻苯隆+敌草隆的复配制剂两个类型,不同棉花品种对常用脱叶剂的敏感性不同,对棉花在田间的脱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棉花的品质。研究机采棉花品种对脱叶剂的敏感性,为加快适宜机采棉新品种的选育和促进新疆机采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结 论

1. 机采棉应具有比手采棉更长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通过机械采收和手采的纤维品质比较,机械采收棉花和手采棉花在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北疆机械采收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大于南疆。因此,在机采棉品种选育中北疆应注重选择纤维长度长,断裂比强度高,成熟性好的棉花品种;在南疆要注重比强度和纤维长度的提高。

2. 新疆棉花主栽品种机械采收条件下生育期、株型对纤维品质有显著影响,且北疆的影响高于南疆。北疆机采棉花主栽品种纺纱均匀性指数与生育期显著负相关,南疆为弱相关性关系。北疆生育期120-125天,棉花株高65-70cm,果枝类型Ⅰ-Ⅱ式分枝,集中吐絮,株型紧凑的棉花品种更适合机采。南疆生育期130-135天,棉花株高70-75cm,果枝类型Ⅱ式分枝,株型紧凑的棉花品种更适宜。

3. 南北疆不同地区机械采收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组成不同。北疆机采棉花纤维品质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指数与纺纱均匀性指数显著相关,直接作用最大;纤维品质指标可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纤维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第二大类:纤维长度,伸长率和黄度;第三大类:马克隆值及反射率。南疆机采棉花品种2个纤维品质指标马克隆值、纤维断裂比强度对纺纱均匀性指数直接作用最大;南疆8个纤维品质指标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马克隆值、反射率;第二大类: 2.5%跨长、纤维断裂比强度;第三大类:整齐度指数、伸长率、黄度。因为南北疆不同生态区纤维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其中,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差异极显著;南疆机采棉花品种的纤维断裂比强度显著低于北疆,马克隆值南疆显著高于北疆;反射率南北疆差异显著,南疆显著高于北疆。其它纤维品质指标南北疆差异不显著。所以育种中北疆应注重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指数的选择,南疆应注重比强度、马克隆值的选择,以利培育出优质的机采棉品种。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关于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

发达地区的农业园区依托大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与科技资源政策与资金支持等优势条件,不但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而且呈现了产业加速融合、功能进一步拓展、园区类型多样化等新特征。但是发达地区农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受工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功能定位依然唯“经济功能论”;受城市工业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问题依然严峻等等。面对新背景、新特征和新问题,发达地区农业园区应该借鉴海外先进经验,同时利用好其发展的优势条件,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园区的发展。做好园区科学发展研究将是园区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园区应该是符合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超前展示性的农业先进技术集成、生产经营方式集成、发展模式集成的综合体。

1.1.1 发达地区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

发达地区的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新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产业加速融合、功能进一步拓展、园区类型多样化、园区功能综合化、住区加快集中。

1.1.2产业加速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以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作用于传统产业或其他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新的产业或合成产业。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相对独立,划定三次产业的界限也比较清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也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三次产业的划分也比较清晰。但是,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不断进程加快,农业与加工业、高科技产业、旅游业以及服务业出现了加速融合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其它相关服务形成一条龙。发达地区农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出现了农业与高科技产业、旅游业、创意等产业加速融合现象。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浦东孙桥,园内面积 4 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提起农业,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面对黄土背朝天,牛在前头人在后”的农民传统种田场面:松土、插秧、施肥、收割,劳动繁重,十分辛苦。但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完全摆脱了这一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采用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世界高科技来经营农业生产。自控玻璃温室里见不到泥土,也看不见满是泥浆的田埂小道,更不受天气的影响。施肥采用的是配方营养液滴灌,再也没有人畜尿粪对产品的污染,而且节水省肥。电脑对植物需要的温度、湿度、肥料、二氧化碳等生长素实行自动控制。这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通过燃煤加温,可保持四季如春,冬天里作物也能正常生长。因此,自控玻璃温室几乎天天都是收获季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上海五厍休闲农业观光园把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科普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最大效益。园区内有农业科普展示馆、格林葡萄园、春芳花木园艺场、龟鳖养殖基地、名犬观光园、自摘瓜果乐园、番茄农庄等。优美的环境,浓浓的乡士气息,吸引了众多的城市旅游者。农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北京朝阳区的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将民俗文化融入农业当中,开创出了一条弘扬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蟹岛农庄里既有乡绅的富贵豪宅、佃户的茅屋草堂,又有文人雅士的书斋茶社、车轴汉子的酒肆作坊,室内陈设古朴雅致。院内的一草一木无不吟唱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乡间小调,向人们展示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民居文化长卷。当然,农业园区中农业与各个产业的融合并不是单一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在与高科技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同样发展了农业旅游、农业教育等。因此,在考虑农业发展研究时,务必要冲破行业的壁垒,站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借助和利用各行各业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和机遇,使农业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共谋发展。

第 2 章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

2.1 青浦区农业区域资源与生产现状

青浦地处上海西郊,太湖平原东侧,黄浦江上游,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上海文明发源地之一,稻作农耕始于 55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有318 国道和沪青平、沪杭、沪宁三条高速公路,陆路交通极其便捷,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安徽的西大门。水陆空交通条件都较好,东距虹桥国际机场 6 公里, 沪青平、同三等 5条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全境,还有吴淞江、淀浦河、太浦河等多条航运河道,是上海通往江浙皖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全区土壤主要有青黄土、青紫土等土属。由于种稻历史悠久,长期的耕种熟化,形成以水稻土为代表的土壤类型,水稻土占耕地总面积的 95.6%。其中青黄泥、青黄土、青紫泥三个土属,占水稻土总面积的 75.8%。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全县平均 2.96%±0.55%;全氮和全钾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0.182%±0.031%和 1.95%±0.2%;有效磷含量低,全磷含量平均 0.072%±0.013%;速效磷含量平均 13.2ppm±7.18ppm,土壤呈中性或中性偏碱反应。耕层较深,4 寸至 5 寸以上占 72.2%,土壤代换性能较好,14-20 毫克当量的占 72.3%。2.1.3.2 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正常。严寒醋署时间很短,年平均气温为 15.5℃,全年无霜期达 235 d。

第3章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 49-57

3.1 发展背景分析........ 49-51

3.1.1 我国农业园区发展态势........ 49

3.1.2 上海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49-50

3.1.3 上海与青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50-51

3.2 发展目标及原则探讨........ 51-54

3.2.1 发展总目标........ 51

3.2.2 预期性指标........ 51-53

3.2.3 约束性指标........ 53

3.2.4 发展原则 ........53-54

3.3 主要建设内容构想........ 54-57

3.3.1 启动二期开发建设........ 54-55

3.3.2 推进入驻企业二次创业........ 55

3.3.3 加速集体土地流转........ 55

3.3.4 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55-56

第4章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 57-64

4.1 产业特色........ 57-59

4.2 技术保障 ........59-60

4.3 管理机制........ 60-62

4.4 政策保障........ 62-64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64-66

5.1 结论........ 64

5.2 展望........ 64-66

结论

(1)在对发达地区上海青浦区的发展背景、现状特征、现状问题、发展优势做了深入了解之后,提出了其有条件发展农业的四大优势即枢纽区位优势、水乡生态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农业政策优势,以及“二优”、“五打”、“三集”战略。

(2)在青浦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本文构建了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园区发展相协调的模式,启动二期开发建设、推进入驻企业二次创业、加速集体土地流转、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深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3)通过青浦农业园区的发展研究实证了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特色,农业发展要有生态特色,才能促进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要有农业旅游特色,才能拓展农业园区产业功能;要有科技特色,才能推动农业同区科技创新,要有产品开发,才能夯实原有产业基础。要注重技术保障,建立起农业专家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学研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注重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保障机制;引进培训,提供人才保障;深化改革,增强动力;寻求国内外的合作伙伴。要注重政策保障,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建设用地政策,促进农业园区提升科技水平,营造发展环境,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Goldstein H A,Luger M I.Science/Technology Park inhttp://www.51lunwen.org/nx/ the United Sates and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M],1987:56.

[2] 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3] Maskey R K.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epedcountries[M].Outlook on Agriculture,1997:42-43.

[4] 何志文,唐文金,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715-7716

[5] 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78-83

[6] 许越先,试用集成创新理论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4(2):2-9

[7] 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190-193

[8] 李旭霖,郝晋珉,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3):68-71

[9]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的建设[J],农业技术经济,2002(2):23-27

[10] 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332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成为继蒸汽机、电力、生物、计算机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初步估计农业产业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 15000 亿美元,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已经有嗅觉灵敏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关注我国的农业产业投资,携大量的风险资本纷纷涌向了农业这个传统行业。1998 年 12 月,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资 5000 万元人民币参股组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公司,打响了风险资本投资我国农业产业的第一枪。而后的十几年间,农业产业获取风险投资的案例不断增加,到 2010 年,我国农业领域的投资 22 起,投资金额达到 14.89 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产业投资的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趋势。

农业产业投资目前在我国有着非常大的整合和扩张的机会,大规模集中化、产业化的经营生产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而且农业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特点,所以农业企业的正常增长曲线都是比较流畅的,没有陡然的上升和下降。那么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投资无疑是相对安全的,农业产业投资也为金融危机下寻求安全保障的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去向,具有一定的避险功能。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开始对我国风险资本与农业产业投资结合进行的研究,为了更加详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为对象开展研究。

1.1.2 研究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更是保障人民生活供给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满足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了重要保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以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和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原料进行开发、加工和增值,这其中包涵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12个子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对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我们给予足够重视的行业。近年来,很多风险投资企业都开始纷纷投资我国农业领域,有些农业企业在引入风险资本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市场上也产生了很大反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出其获得的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引入风险资本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这亟需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企业所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是可以满足人类衣、食等基本需求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说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更是关乎到人类生命的产业,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我国的加工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在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嗅到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机,并携带大量风险资本进入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我们需要对此带来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风险资本实现自身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为风险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资本的增值提供有效的建议。

第二章 风险资本

2.1 风险资本的相关概念及运作机制

风险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概念,是与“监管资本(RC, Regulatory 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风险资本从银行内部讲,是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风险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广义上的风险资本是指投资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资本。狭义的风险资本是指投资那些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企业的资本。风险资本是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它和共同基金、单位信托等证券投资基金截然不同,在投资、募集等运作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内有些部门提出的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就属于风险资本的范畴。我们这篇文章所研究的风险资本就是指广义上的风险资本。

2.1.2 风险资本市场的形成背景

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初期,当时一部分富裕的美国家庭为了使其资产可以大幅增值,就开始雇佣专业经理人为其进行投资,这样就慢慢开始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小的私人投资市场,这就是风险投资市场的早期雏形。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风险资本市场。从 70 年代开始,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出了多个新的产业,给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近 20 年来,计算机、通信、信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为风险资本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正在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就业结构、贸易格局和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着强力的冲击。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学家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剩余”来计算,但现在这种方法显然已经被颠覆。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新生企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上涌现出一股成立企业的潮流。我们以风险资本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在 1970~1975 年间,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公司有 30 多万个,1975~1979 年间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公司有 45 万多个,1980~1982年间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公司有 50 多万个,1983~80 年代末,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公司有 64 万多个,新生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主要动力之一。风险投资业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创新的驱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创新型新生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的问题,所以需要有专业的投资人士对企业的市场潜力进行评估。所以风险资本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第三章 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利用风险资本 .......24-29

3.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4-25

3.1.1 取得的成绩....... 24-25

3.1.2 存在的问题....... 25

3.2 我国大力发展农业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25-26

3.3 我国风险资本投资农业产业现状....... 26-29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风险资本....... 29-35

4.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9-30

4.2 农产品引入风险资本的机遇 .......30-32

4.3 风险投资对农产品发展的作用 .......32-33

4.4农产品加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33-35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风险资本的案例....... 35-43

5.1 达晨创投投资福建圣农 .......35-38

5.2 凯雷投资安信地板 .......38-40

5.2.1 融资方介绍 .......38

5.2.2 投资方简介 .......38-39

5.2.3 双方合作过程 .......39

5.2.4 风险资本的作用 .......39-40

5.3 德太投资云南红酒业....... 40-43

结论

(1)借助风险投资公司先进的理念,实现自身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企业领导人都是农民出身,缺乏企业管理理念。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不仅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亟需的资金,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大笔无形的财富,如组建董事会、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等。企业应有效地利用风险资本家的专长、经验等资源,弥补企业管理人才缺失、企业制度落户等方面的不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

(2)提升产品品牌。风险投资最核心的本质就是逐利,这种本质就决定了其对所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注。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引入风险资本后,应借助风险投资机构带来的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投资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市场知名度,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知名品牌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品牌的提升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3)加大对原料的控制力度。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吃的饱”、“吃的好”,现在更要紧的是“吃的安全”。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方面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现象屡禁不止,这就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引入风险资本后,借助于雄厚的资金加强对上游原料的控制,以杜绝“三聚氰胺”类似事件发生,只有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另外,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震荡幅度,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原料基地,降低上游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实现企业的平稳运营。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产品总量供求矛盾的基本解决,农产品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关系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也关系城乡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开发农产品已在全国形成热潮。如 2010 年末绿色食品产品实物总量已达到 3260 万吨,年销售额 723 亿元。一些省份已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省域经济的增长点,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其中,黑龙江省依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约占农民增收的 30%。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面临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确保 21 世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定位于大众消费的、“市场准入”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引领了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向。

1.1.2 选题意义

1.1.2.1 开发安全农产品会有力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发安全农产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有其强调环境要洁净,要求不用或少用化学投入品,强调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地,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以培育和利用,通过产品载体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同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加入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大军,使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到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全过程,引导生产行为和消费观念朝着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仅绿色食品就有 514 万公顷生产基地(耕地、果园和水面)处于良好的保护和严格的监控之下,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较大省份的耕地面积。采取这种生产方式,也正是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政策的具体体现。

1.1.2.2 开发安全农产品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基础,组织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均已建立起一整套较完备的标准体系,能够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还有一个遍布全国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技术支持,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别是绿色食品实行对生产企业年检、对认证后的产品抽样、定期向社会公告等制度,更加提高了产品的信誉度。近几年,随着产品总量的迅速增加,绿色食品已开始从“深闺”走向大中城市的专卖区、专卖店和专卖柜,在辽宁省沈阳市就有不同类型的绿色食品专卖店 90 多家,正在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食物日益增加的需要。根据 2004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主题,农业部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围绕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两个主题来开展,实际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于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比较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首先他们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设置早、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例如美国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有 3 个: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美国农业部下设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UIS);加拿大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管理由加拿大农业部及其所属食品检查机构(CFIA)来实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等国都于 20 世纪末就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对农、牧、渔、林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管理。

2.1.2 法律法规健全,执行严格

国外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比较完善,涵盖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美国有关农产品(农产食品)安全的主要法令包括:《联邦食品、药物、化妆品法》(FFDCA)、《联邦肉类检验法》(FMIA)、《禽类产品检验法》(PPIA)、《蛋类产品检验法(EPIA)》、《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加拿大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有《食品药物法》、《有害物控制产品管理法》、《植物保护法》、《谷物法》、《肉类检查法》、《消费者包装标签法》、《肥料法》、《种子法》、《饲料法》等。

第三章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8-25

3.1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8-20

3.1.1 法律规范逐步完善..... 18

3.1.2 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 18-19

3.1.3 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跃式增长..... 19-20

3.2 农业技术协会走绿色农业致富之路 .....20-21

3.3 冰葡萄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21-22

第四章 凤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展状.....25-34

4.1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调查 .....25-27

4.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7-31

4.3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新要求..... 31-32

4.4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32-34

第五章 凤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34-48

5.1 建设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35-38

5.1.1 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35-37

5.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37-38

5.1.3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38

5.2 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 38-39

5.4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技术支撑 .....42-44

5.4.1 大力组织展示示范..... 43

5.4.2 广泛开展技术指导 .....43

5.4.3 切实搞好配套服务 .....43

5.4.4 全面整合资源力量 .....43-44

5.4.5 着力搞好宣传培训 .....44

5.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44-45

5.6 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宏观指导..... 45-46

5.7 结论与建议..... 46-48

结论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城乡居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要形成稳定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在今后一个时期凤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从四点下手:

一是抓源头,消除隐患、构筑农产品安全第一道防线。坚决严厉打击假化肥、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资打假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案件上报和督办制度,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查处,一查到底。建立了农资打假统计和信息报送制度;同时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对市场检查、受理举报等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如实记录建档。农业投入品的主要监管部门—凤城市农村经济局要以农资生产、经营的监管作为工作重心,将全市现有农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门市、摊点)的基本情况输入微机建档,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定农资市场的规范准则,从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证照规范、经营台账档案、产品质量、市场信誉等方面提出要求、进行规范,组织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承诺书》,开展宣传和定期培训;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个人、经营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资的摊点,予以坚决取缔和严厉处罚,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伪劣农业投入品始终坚持防、控、堵、打的高压态势。农业投入品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农产品生产者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抓生产,瞄准高端、基地走向标准化规模化道路。只有标准化规模化才能 按照种苗配送统一、农资使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购销售统一的“六统一”模式生产,才能更好地制定了产业发展意见和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通过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大园区+小业主”等七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三是抓监管,强化检测、把好农产品“出口”关。强化基层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镇乡、蔬菜等主产村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以开展对生产基地拟上市的农产品实施批批检测,对检测合格的出具产地准出证明。全建立完善的基层镇乡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的设施设备,增强了基地农产品上市质量安全监控。

四是抓溯源,建章立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到生产基地,到农产品“出口”,各道关口都严密把守。但要防止百密一疏,还需要有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体系,能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追查其来源、产地,甚至包括其生产期间用过哪些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生产者是谁等等,都可以一查到底。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安全性都是被首要考虑的。这不仅关系到众多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食,更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自我调节具有先天缺陷,而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以致在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亟待解决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诸如“瘦肉精”、“红心鸭蛋”、“毒大米”以及农产品假冒伪劣等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给行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让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来讲指的是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它可以理解为:“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的综合体”,也可以指农产品品质和特性要求上的安全(金发忠,2008)。

随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但是,质量的提升往往也伴随着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则可能削弱产业的竞争力。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与人类生存及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它历来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用补贴的方法来加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安全水平。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政府对因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的成本进行补贴就变得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为提升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如在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者(包括农户、农产品企业等)在政府规制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实施诸如标准化生产、安全投入品、产品质量认证等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活动时,却面临着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的挑战。作为农产品的供应源头,农产品生产者对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力量不容忽视。因此,为了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的合理利益、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笔者认为,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并建立相应的成本补偿机制显得迫在眉睫,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偿机制。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概念的界定为“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产品”,农产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和非食用农产品,但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说,通常指的是食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通常指的是食用农产品中不含有可能损害或者威胁人体身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并且不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隐患的农产品,也指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需要,并经权威部门的认定,在合理食用方式及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消费者健康损害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2.1.2 农产品成本

农产品成本可分为产量成本和质量成本。农产品产量成本指的是为获得单位产量的农产品而必须投入的成本,而农产品质量成本是指农业生产者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这包括一切为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

与工业产品一样,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成本的提高。增加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地环境保护成本。我国对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划定禁止生产区,要求生产者承担防治污染产地环境的法定责任,这些措施都会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二是标准化技术成本。标准化生产技术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但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相应成本,比如生产者参加标准化技术培训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生产记录的制作成本等。三是安全投入品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是指生产者因使用安全高效的投入品而增加的成本。一般而言,安全高效亲环境的农业投入品市场售价要比普通投入品高,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2.1.3 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

一般意义上的补贴,指的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某种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某些居民提供的转移支付。农业补贴政策则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转移支付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它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

第3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构成............. 26-39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的真实构成 .............26-27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增加情况............. 27-31

3.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变动现状............. 31-39

3.3.1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总投入............. 32

3.3.2 产地环境保护成本投入 .............32-34

3.3.3 标准化技术成本投入............. 34-36

3.3.4 安全投入品成本投入............. 36-39

第4章生产主体对成本增加的行为分析 .............39-53

4.1 农户行为分析 .............39-45

4.1.1 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39-41

4.1.2 农户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41-42

4.1.3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实证分析............. 42-45

4.2 农产品企业行为分析 .............45-49

4.2.1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46-48

4.2.2 农产品安全行动决策机制分析 .............48-49

4.2.3 农产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49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分析 .............49-53

4.3.1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49-51

4.3.2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51-53

第5章 我国农产品成本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53-61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贴现状.............53-55

5.2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偿分析............. 55-61

5.2.1 运用供求理论的必要性分析............. 55-57

5.2.2 运用博弈论的必要性分析............. 57-61

结论

本文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增加的实际情况和农产品生产主体行为选择出发,通过供求理论、博弈理论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偿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偿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补偿现状,提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偿机制及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整个社会和人类因此受益。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贯彻“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受损者’得到一定补偿”的原则,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手段和其必要的投入这两方面来带来的成本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手段主要有:产地环境的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严格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档案的记录等,采取这些手段必然会带来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因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必要投入增加主要为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与能源及原材料相关的成本、种子成本、与养殖业相关的成本等。

第三,农户、农产品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生产主体,三者在生产和交易方面的不同意愿和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户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农户特征、价格预期、相关行为及认知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农产品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特征、管理者特征、外部环境和市场预期四个变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安全行为取决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带来的收益与成本间的比较。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因其对技术要求提高使成本增加,导致农户和企业可能缺乏积极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的动力。通过供求模型分析,积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说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农产品因质量提高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程度;二是因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导致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程度。通过博弈分析,从我国目前农业现状以及农产品竞争力情况来看,政府如不给予补贴则不可能实现纳什均衡,必将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低效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丧失。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黑龙江农村面积达 4730 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39.50 万平方公里,农用耕地 11.87 万平方公里。以 2011 年为例,黑龙江垦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 284.28 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高达总播种面积的 97%,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突破 400 亿斤,全省实现了除副业以外的农、林、牧、渔业 2536.3 亿元的总产值,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较去年,按可比价格增长了 6.2%。其中,农业增长 7.1%,增加 876.3 亿元;林业增长 9.3%,增加 44.3 亿元;牧业增长 3.2%,增加 335.7 亿元;渔业增长 6.2%,增加 20.2 亿元;农林牧渔业发展带来的附加值为 26.5 亿元。

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正在突飞猛进发展,步入了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大豆振兴工程、粮食优质工程、养殖业跨跃工程、乡镇企业升级工程及生态农业工程的六大工程,正逐步走向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道路,为实现农业电子商务创造着基础和条件。为积极响应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农业明确指出的,全省农业要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真正鼓励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本着处处为农民服务,为合作社健康成长服务的宗旨,邀请专家指导,让他们深入学习先进的技术,推进示范社带头作用。同时还应该帮助并支持合作社发展大型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将合作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步骤落到实处。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农民合作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合作社的性质类似于企业化作业,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中,供应链就是以企业组织为运作管理中心,从产前的生产资料购买、产中的实际生产运作、产后的物流运输以及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的生产过程,全部借助于对这一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沟通、物质生产资料流动以及所需资金的调配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一生产过程中所牵涉到的材料供给方、产品生产方、产品分销方、产品销售方以及终端顾客协同发展的系统化层级结构。供应链管理(SC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企业组织优化管理研究和有效实际实践的一个新观念。

近几年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作为新兴的联系方式,带动着整个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彻底深刻的改变,人们也由此经历了信息时代的冲刷,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鼠标+水泥”是典型的取得成功经验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的真理,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农业产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是实现黑龙江省发展为农业强省之一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品知名度,增强在农产品市场上整体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农业产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实现对黑龙江省经济实体之间的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构建以客户为导向的运营模式的方法;而且它还能够将传统的产、购、销、运等分散模块整合为具有高效能的虚拟增值网络模式。

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农业大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关键。冷志杰等基于由小农户构成的传统二级供应链结构进行的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加入有效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直接与加工商交易,是小农户可以加入优质粮食供应链的结合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成长,电子商务在其他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的经验也预示了,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不仅可以节省农产品交易的投入,缩短交易流程和交易环节,还能突破农产品交易的时空限制和季节限制,有效对接农产品供需的要求,达到最佳平衡。在国外的成功实践经验还显示了,批量的网上农产品流通交易,理所当然带动了相关的第三方服务业的活跃成长壮大,网上第三方服务模式,显著降低了有关主体的前期投入,提高了服务效果和水平。世界上每一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证实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必然要循序渐。

第二章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交易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每年的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黑龙江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大农民已经从单纯的种植、养殖等传统资本型农业转向商品经济型和知识型的集约化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依托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企业在黑龙江也飞速崛起,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表现的越来越多,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还有最为典型的农民合作社。现在农民合作社经营特色普遍是走产业化、集约化的道路,农民合作社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及各种信息的支持,才能保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通畅协调进行。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其经营的产品、营销策略和手段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就信息技术的支持方面,目前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快速的信息沟通平台,以致出现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有大量的、实用的、低成本的信息供给,而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由于信息的缺乏和失真而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响应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农业明确指出的:全省农业要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真正鼓励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还帮助并支持合作社发展大型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将合作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步骤落到实处。

2.1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现状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是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占全省农村比例较大的省份之一,是合作社发展较早的省份,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不是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多数农村仍然缺少产权明晰的、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组织,难以帮助种植者有组织的进入市场。不能及时地为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在产品供应链上无法合理安排生产,常常陷入被动。我们知道,农产品由于鲜活性不宜长期储存,更需要及时有效的流通销售通道,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第三章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运行主体分析 .....24-27

3.1 运行农业平台的主体优劣势分析 ..... 24-25

3.2运行农业信息平台的优势分析 .....25-26

3.3 本章小结 ..... 26-27

第四章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运行模式 .....27-41

4.1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结构模型 ..... 27

4.2 农产品平台的自我盈利模式 ..... 27-31

4.3 专有和通用信息平台选择 .....31-35

4.4平台信息质量监控模式 .....35-39

4.5 农产品信息平台交易注意的问题 .....39-40

4.6 本章小结 .....40-4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1-42

5.1 结论 ..... 41

5.2 展望 .....41-42

结论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互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黑龙江这样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现状,结合中农网的盈利模式,在分析农合网的具体功能的基础上,找到了合适的集成结合点和集成模式,对农民合作社销售通道进行了维护。具体流程如下:

(1)分析了黑龙江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卖难”问题尤为严重,而现代化的农业电子商务是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的有效解决手段,合理的农民合作社销售通道构建需要突破信息平台运行的有效模式和基于信息平台的销售通道维护模式。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销售通道瓶颈是缺乏信息对称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了运行农业信息平台的大部分主体都是企业,而信息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在集成管理农产品电子化供应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对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的集成。

(2)从信息平台盈利的利润对象、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 5 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一种盈利模式,找到了正确的集成结合点,得出了集成步骤和策略,对上游合作社进行了有效的集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黑龙江省基于农民合作社的销售通道,完成了作为信息平台管理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集成整合的第一步。

(3)对于销售通道的维护管理,也是对农产品销售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农业电子商务正常进行的关键。信用是对于销售商进行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销售商的全面分析,建立了基于信用评价的销售通道维护模式研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的销售商进行严格考核和筛选,以期为信息平台用户营造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保障了农产品销售通道的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平台的持续运行。

(4)基于信息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通道的建立和维护,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对策,我们应该在不断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七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和政府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大力关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明显的进步,农产品的总产量连年增加,由过去的基本平衡逐步转变为丰年且有余,农产品进入了大量有余的时代。但与农产品相应的农产品物流却发展十分缓慢,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加工技术落后,物流过程损耗巨大,造成了物流成本的增加,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新闻报道的山东菜农由于菜价过低而无法承受导致最后自杀的结果再次使人们关注农产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流通环节的问题,农产品物流系统还不成熟、物流成本高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农民没有享受到由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而带来的实际利益。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的整体的优化,对其流通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利润。因此,加快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实现农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转移,通过加工环节实现其价值增值,解决城镇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在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很高的原因,再结合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所面临的困境的新的途径和方向。论文以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理论为基础,从造成物流高成本的因素入手,应用供应链物流中联合运输一库存优化的方法,试图找到降低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新的思路,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影响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脚步。

1.2.2研究意义

我国物流整体行业的发展很短,从最初的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到现在,也只有短短50多年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方面无论是理论还足文践经於:都冇很人的不足。农产品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再加上人们对农产品物流关注的较少,更造成我国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研究的欠缺。我国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不太多而且比较浅显,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必要性及相关的政策体制,但是从农产品物流自身的特点出发,深入研究物流优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农产品物流的具体的优化途径和方法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我们可以考虑如何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在研究了其他学者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造成农产品物流成本一直增加的主要原因,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增加了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思路,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和方法有很大启发。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优化是十分必要。发展农产品物流,除了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产品物流业的整体成本外,改善了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条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业行业的整体利润,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产品物流的现实困境,因此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农产品物流在实践中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农产品物流的涵义

2.1理解农产品物流的一些基本定义

农产品物流过程包括很多环节,如农产品生产、收购,涉及到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管理等,通过这些环节农产品物流实现了其价值增值和利润的创造。

2.1.1物流有关的学术定义

物流中的“物”的含义是可以发生地理位置改变而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也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如:生产过程需要的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等物品;流通中的商品;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等。物流中的“流”的含义是物体位置的改变,也就是物体向目的地的运动,包含物体在空间上和时间方面的变化。

第三章 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25-34

3.1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 25-29

3.2 国内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 29-33

3.2.1 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 29-30

3.2.2 国内农产品物流发展..... 30-33

3.3 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研究..... 33-34

第四章 农产品物流特性及存在问题..... 34-42

4.1 农产品的特性分析 .....34-35

4.1.1 农产品所具有的生产特性..... 34

4.1.2 农产品所具有的消费特性..... 34

4.1.3 农产品所具有的商品特性 .....34-35

4.2 农产品物流过程分析..... 35-36

4.3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36-37

4.4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37-42

第五章 农产品物流优化—库存..... 42-52

5.1 农产品物流中库存和运输的关系..... 42-43

5.2 时滞变质农产品的库存.....43-47

5.2.1 优化模型的建立 .....43-46

5.2.2 模型最优解的验证..... 46-47

5.3 农产品物流优化的其它方法.....47-52

5.3.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 48-50

5.3.2 要建立新型的物流联盟 .....50-52

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1系统阐述了农产品物流的本质、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与我国目前研究的不足。

2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并提出了借鉴建议。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功经验的学习,尤其是日本等亚洲国家,借鉴意义更大,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物流。

3主体部分阐述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特点,接着说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流成本过高一直制约着国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4本文主要是想研究如何优化农产品物流。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优化模型,提出了解决农产品物流实际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八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宏观背景:对于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农业地位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央政府也一直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在增产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现在中国的农产品连年丰收,价格比较稳定,无法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那么将农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上赚取外汇则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微观背景: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4.7%;但同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仅为49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通过上述数据对比,中国农产品出口不仅绝对数额小,而且增速慢于同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速。

宏观背景、微观背景的比较反差警示我们:农产品出口必须获得国家的扶持才能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农业补贴,特别是出口补贴受严格限制后,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受到极大限制,但不是没有其他支持措施;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研究WTO专家组对相关案例的裁决,我们发现-研究构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包括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措施)特别重要,欧美等农业生产大国都在合理运用这项制度支持本国农业发展壮大,目前此项制度是唯一没有被严格限制的出口支持措施,研究这项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2选题意义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占外贸总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从1995年的8.2%下降到2005年的3.6%;为此,2006年,我国制定了农产品出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制度,各个农产品出口大省也都颁布了自己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实际上,直到今天,中国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多局限在政策方面,具体的机构设置,制度完善并没有实质性和突破性的进展;2001年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高速增长,从160亿美元增长的494.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5%,但是远低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五的中国虽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机构给农产品出口给予支持,但是至今没有一项项目一样系统的、大型的、专门的、详细的针对农产品出口的项目(例如,美国政府支持运作的农产品出口公司CCC),即是说我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发展很不充分,与该制度发达的其他农产品出口大国相比,仍属于起步阶段。专门、系统的研究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三农"问题的化解贡献一份力量。

1.2本文的研究方法

1.2.1比较研究的方法

中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虽然不健全,但也有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和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项目,鉴于中国农产品出口信贷项目实施经验并不充分、机构设置和项目运营杂而乱,文章详细研究了美国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项目,包括机构的设置、项目的具体运营和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提出自己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相关建议。

2 WTO农产品出口信贷法律制度

2.1 WTO农产品出口信贷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是世界上第一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这家机构成立于1919年,到现在己经走过九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以出口信贷这种方式来促进本国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使用,到今天,出口信贷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但是出口信贷的概念并没有彻底形成,这些年对出口信贷概念的认识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陈岱山认为,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加强国际竞争,除对本国出口商给予补贴并提供相应担保外,还鼓励本国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已解决买卖双方支付货款的需要,通常采取买方信贷或者卖方信贷两种形式。张安德和鲁晋的看法与此类似,定义显得抽象和片面。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出口信贷是为《补贴与反补贴协定》1项所描述的补贴,是被严格禁止的。陈安总和李国安认为,出口信贷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支持本国大型设备出口,以提供利息补贴及信贷保险的形式,鼓励本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低息优惠贷款,以促进出口交易达成的融资方式。显然这一定义方式明显过于狭窄。但另一方面却有助于深化人们的认识。

3 WTO框架下出口信贷制度合法性研究.... 19-37

3.1 WTO就出口信贷的相关规定.... 19-23

3.2 官方出口信贷的法律分析.... 23-27

3.2.1 案例分析 ....23-26

3.2.2 小结 ....26-27

3.3 出口信贷担保与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 27-34

3.3.1 案例分析 ....29-33

3.3.2 小结 ....33-34

3.4 国际上农产品出口信贷存废的争议.... 34-37

3.4.1 不同国家(利益集团)的主张.... 34-35

3.4.2 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新发展 ....35-36

3.4.3 小结.... 36-37

4 农产品出口信贷比较法研究.... 37-42

4.1 美国 ....37-38

4.2 澳大利亚 ....38-39

4.3 意大利 ....39-40

4.4 小结 ....40-42

5 我国农产品出口及其出口信贷制度.... 42-53

5.1 我国出口信贷制度发展历程.... 42-43

5.2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43-50

5.2.1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意义.... 43-45

5.2.2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45-50

5.3 我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现状 ....50-53

结论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能力和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个国家的实力如何。农业在我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战略意义,而农业"三性"——弱质性、风险性和污染性在我国的表现最为明显,反映到产业层面上就是"三农"问题。在WTO明确削减和禁止农业补贴的大环境下,破解"三农"难题,除了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夕卜,就是加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农产品的出口,实现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农产品出口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进步。出口信贷制度的运行世界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我国出口信贷制度的实践经验只有30年,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我国应当结合自身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和不足,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发展官方出口信贷、完善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的同时,允许商业金融机构开展此类业务,尽快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

规范官方出口信贷。首先,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机构本身的设立与具体业务是否构成补贴不是必然的联系,即使某一项出口信贷构成补贴,也不能证明机构本身违法以及机构的其他出口信贷构成补贴;机构被授予利益也不必然说明进口方被授予利益。因此,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的关键在于设立机构后保证某类或者某项出口信贷的收支平衡。其次,制定《中国进出口银行法》和相关配套法律;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范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发展。再次,大力发展买方信贷;买方信贷对出口国最有利,而且是出口信贷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最后,开拓增加筹资渠道;财政拨付适当使用,不能经常性使用,在企业扩大规模和增资的过程中适当引入4万亿的国家外汇储备。

完善出口信贷担保。首先,扩大出口信贷担保的服务范围;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在设计时应当特别注意满足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中小型企业的要求,适当扩大现有的服务范围,因为中小企业不仅能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还能吸纳众多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其次,建立出口信贷再担保体系,引进纯商业性担保机构;政府要出台政策并初歩制定基本规则,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纯商业性的信贷担保机构。可以在东部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部分地区先行试点,进行探索尝试,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增加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性出口信贷担保机构探索运营再担保业务,支持商业性担保机构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分工负责,协同配合;明确三家机构对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提供的服务种类,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经营的担保业应以开拓新市场的出口商为服务对象,应为这类经营的不确定性较大、风险较高,应有实力相对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营;中国银行经营的担保业务应以短期的稳定型市场的出口商为服务对象,这类出口信贷担保风险较小,不会加重中国银行的经营负担,维护中国银行的商业性银行属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则限定在出口信用保险范围内。

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商业化运作,并且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撬动社会资本。首先,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立法;考察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会发现都是按照先立法,后设立机构的程序运行,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保障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自建立之日其就能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营,减少企业内部运作的混乱而影响到业务的发展与开拓。其次,创新投保方式,适应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特点。通过保险产品的创新向中小型企业倾斜,降低出口信用保险保费率。最后,加强管理,完善资本补充机制;主要是依据国家财力、出口状况、公司业务经营状况及时为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注资,每年的预算列出,标明数据的依据,然后上报财政部、经人大审批,这样有利于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监管,保障企业的收支平衡。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九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食品贸易从种类或数量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大量依靠进口食品。由于食物路线的延长,进出口食品在此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势必增长,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正在为对抗全球变暖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努力。在气候变化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决策者、企业和焦虑的消费者能够想到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式,就是迅速发展碳标签制度。碳标签制度有效的安排能够使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将高排放的方式生产转移到低排放的位置。同时,碳标签制度能够使消费者自觉地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战斗中。

各大公司也都跃跃欲试,通过减少碳足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场为食品加注碳标贴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碳足迹是一项最直观的碳指标,它记录了人类在地球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的痕迹。碳足迹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这个概念起源于生态足迹。碳足迹在运用过程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叫做产品碳足迹;二是仅指公司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称为公司碳足迹。碳足迹的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所以为了对碳足迹进行直观的表示我们通常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市场购买行为。因此,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的值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的值就小。

碳标签的作用在于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提醒生产者关注他们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标贴制度,碳标签开始在厂商及政府决策部门中流行起来,并被作为是对消费者提倡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回应以及告知消费者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使他们在选择一种产品时对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碳足迹有知情权。

碳标签的成功实现也需要消费者愿意以保护全球环境为目而支付额外的费用。因此,需要公司及消费者双方都愿意为保护环境有所付出。近年来,作为提供给消费者食品碳足迹信息的碳标签制度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食品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使越来越多的食品跨国运输,将货物从本国输向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的国家。由于运输距离的加长,食品贸易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便是运输工具的排放给环境带来的负担。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髙,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幵始担忧此种行为是否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效应。这时,食物里程这一概念就孕育而生了。食物里程是指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总里程,它涵盖了农产品供应链全周期的实际距离:即从农场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贸易运输仓库;从贸易运输仓库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零售超市物理距离的总和。食物里程主要的观点是,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地产食品缩短食物的贸易路程,从而达到减少碳足迹的目的。

1.1.2研究意义

碳标签以及食物里程标志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将对低碳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完整化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会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由于食物里程标志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因此实施起来会给公平、无歧视的自由贸易政策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将会使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出现重新洗牌的局面。

发达国家在资本及技术上的优势可能会提高碳标签及食物里程标志的标准,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初级农业食品的主要出口国,对于碳标签的实施非常敏感,一旦运用不恰当很容易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环境恶化,给GDP增长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及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因此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以及消费的量也是最大的。

2.食物里程标志制度及影响

2.1食物里程制度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研究热点和国际环境谈判的焦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1906-2005年,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74;世界气象组织评估认为,2010年为全球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比1961-1990年间平均气温高了0.53°中国2010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C,是1961年以来第十个最暖年,也是第十四个连续气温偏高年。研究表明,未来100年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科学界认为目前所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90%以上的贡献可能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其中,C0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占全部温室气体的50%。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C02浓度为280PPM2,至2009年,已达到387PPM,远远超过以往65万年来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的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2009年受到高度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都表明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我国政府对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在2009年11月26日正式提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发展目标,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在此背景下,我国将逐步加大碳减排的研究力度,并亟需合适的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碳排放量化评价问题。碳足迹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定量评价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方法。各个行业对于碳排放的问题都涌现出非常丰富的研究,其中本文关注的是与食物里程标志相关的问题。

3. 食物里程标志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30-39

3.1 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30-33

3.1.1 我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30-32

3.1.2 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32-33

3.2出口农产品隐含碳及出口情况....... 33-35

3.2.1 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情况....... 33-34

3.2.2 农产品出口运输碳足迹情况....... 34-35

3.3农产品出口食物里程影响的经济分析....... 35-39

3.3.1 食物里程的数量控制效应....... 35-36

3.3.2 食物里程的价格控制效应 .......36-37

3.3.3 食物里程的贸易条件效应 .......37-39

4.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食物里程”标志影响.......39-44

4.1 模型选定 .......39-40

4.2 模型的构建 .......40-41

4.3 数据说明....... 41

4.4 所得结果 .......41-42

4.5 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42-44

5. 结论及对策....... 44-49

5.1 结论 .......44-45

5.2 对策建议....... 45-49

结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出口国,经常遭遇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一旦碳标签、食物里程标志开始普及,商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要考虑到食物里程的影响,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应对食物里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气候政策的实施也是多边协商的结果,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在贸易措施的论证阶段也要考虑到贸易伙伴国的反应,选择最优博穽均衡解决方案。因此,中国应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以掌握气候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并成为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或法律的制定过程中,既要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倾向,又要争取全球气候法律制度对中国的长期崛起形成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出口厂商要认识到目前国际上农产品贸易的新趋势,即更加关注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要在以后的产品生产中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排放少和高效率的运输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足迹。加大农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增加产品的环境友好性,与世界上的产品环境标准接轨,生产符合世界环境标准的产品。此外,消费者个人应该也参与进来,为实现低碳做出努力。

2018年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西部地区农灾频发且造成损失严重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就进入了自然灾害的多发期,我国的自然灾害不但种类多、分布广,而且频率高、损失大,还容易诱发其他灾害。

以 1990年的物价水平为标准,90 年代后的经济损失已经高于 1000 亿人民币。到了 21世纪,经济损失则更加成为了天文数字:2001 年为 1942.2 亿,2002 年为 1637.2亿,2003 年为 1884.2 亿,2004 年为 1602.3 亿,2005 年为 2042.1 亿,2006 年为 2528 亿,2007 年为 2362 亿。2008 年自然灾害灾情十分严重,损失巨大,经济损失是以往的四倍之多,损失额为 11752 亿元,其中四川汶川地震占到总损失的 72%,损失额为 8451 亿元。2009 年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程度仍然十分严重,部分地区重复受灾,共造成 4.8 亿人受灾,4721.4 万公顷的农作物受到损害,83.8 万间房屋倒塌,损失额为 2523.7 亿元,其中,又数西部地区的云南、甘肃、内蒙、四川等地受灾程度最大,损失最重。2010 年农业自然灾害程度进一步加大,比 2009 年又增加了将近 1.1 倍,总损失额为 5340 亿元。在综合考虑人员伤亡、因灾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等各项指标的基础上评选出的 2010 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西部地区就占到了“六大”,其中包括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西南地区秋冬春特大干旱、贵州关岭山体滑坡、陕西安康山洪泥石流以及新疆北部雪灾。上述数据表明,西部地区是我国受农业自然灾害影响最大且损失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导致发生极端气候的次数增多、多种农业自然灾害并发,跟西部地区地域风貌的独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自然因素有关外,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等人为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农灾的频率愈发增大,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不能对西部农灾进行有效的防治,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全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西部农灾防治财政保障机制问题诸多农灾防治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政府财政保障的重点。中央以及西部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农灾防治问题上一直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针对农灾防治的相关要求和实施方针。如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就着重要求完善灾民救助制度。而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也提出了新救灾工作方针,即“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极力强调政府保障在农灾防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财政保障在西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保障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西部农灾防治的支持力度不够;农灾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不足;农灾防治资金投入领域不平衡;对西部农灾防治的运作过程监督不足等,致使其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从目前我国农业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西部农业贫困人口的存在固然与当地自然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科技教育落后等有关,但在西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中政府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中的政府财政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完善措施,以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对西部地区和西部人民造成的损失,加快西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有效防范农灾,保障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通常意义中的“灾害”是同时具备危及人类生存环境、损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产生巨大灾难性后果这三个要素的事件。一般而言,灾害由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部分组成。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它是由于自然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而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以及社会失稳等一系列现象或事件①。自然灾害的界定包括两方面:一是由自然因素而非人为因素变动引起的,二是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其关系如下图所示:不同判断标准下的自然灾害的分类亦有所差异。本文在参照国家统计口径的情况下并依据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承载的客体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火山灾害、洪涝干旱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农业自然灾害的分类可以按照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不同而进行细致划分。由于我国面积广阔,农业生产又占据了大量国土,这使得农灾普遍发生。又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不同,导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类型众多并且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区域性的特点。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总体上讲其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有西南地区普遍发生的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以及西北地区经常发生的沙尘暴灾害、旱灾这主要五种类型。

第三章 西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现状 ............22-33

第一节 西部农业自然灾害概况.......... 22-27

一、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特征 ..........22

二、 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 ..........22-23

三、 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23-26

四、 西部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农灾情况.......... 26-27

第二节 西部农业自然灾害的防治机制.......... 27-33

第四章 西部农灾防治财政保障机制分析.......... 33-40

第一节 西部农灾防治财政保障现状 ..........33-37

第二节 西部农灾防治财政保障存在的不足.......... 37-40

第五章 完善西部农灾防治财政保障机制的对策.......... 40-46

第一节 明确政府在西部农灾防治中主体地位.......... 40-42

一、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制.......... 40-41

二、支持西部农灾保险体系建设.......... 41

三、 利用财税政策鼓励社会参与.......... 41-42

第二节 规范财政保障资金预算..........42-44

一、 建立西部农灾防治专项资金 ..........42-43

二、 加大西部农灾预防投入 ..........43

三、 提高西部农灾防治后备基金..........43-44

第三节 加强农灾防治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 ..........44-46

一、 建立严格预算制度..........44

二、 建立奖罚机制..........44-45

三、 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45

四、 建立资金回收制度..........45-46

结论

我国西部疆域辽阔,然而由于历史发展因素,以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环境的特殊性,西部地区经济一直欠发达,贫困程度较重。虽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对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仍需要加快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同时,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对于一个具有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大团结是实现稳定的重要基础。而至今,西部人口仍是我国未实现温饱的主要群体,因此积极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对于地广人稀的西部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农业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西部是具有特殊地理状态和气候环境的地区,要想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作物抗灾害能力,另一方要积极提高我国西部地区防范和救治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前者是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研制出适合我国西部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后者,因为我们要面对不可预知和无法阻挡的自然灾害,就不仅仅是依靠一个群体解决的问题了,要想建立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机制,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来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个目标。

因此,农业自然灾害的防治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振兴,后起直追至关重要。在西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中,政府财政保障制度是目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最有效的制度之一。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