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土壤侵蚀速度及危害程度都在日益加剧,土壤侵蚀的威胁正不断考验着人类,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的背景之下,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也在不断扩张中。一些盲目似的开发建设,对自然地貌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植被遭受砍伐、土壤被厚重的混凝土覆盖、沟壑与土丘被填为平地,这些非理性的土地建设方式都成为引起土壤侵蚀与沉积物危害发生的诱因,导致了滨水空间环境的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水体质量的恶化。
沉积污染物长期悬浮在水体中,浑浊水质;同时这些沉积物附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农药、细菌及有毒物质,造成水质环境的恶化;水体散发的气味也污染了周围的空气,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下图为调研的北京市主要河流基本现状,大量的土壤淤泥沉积在河道中间,一些固体沉积物固着在水体中,导致河流的自我净化及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肮脏的水质,恶臭的气味,严重影响了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
(2)淤塞河道、堵塞了排水设施。
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植被的砍伐、大量的城市硬质铺装取代了原有自然地形中能够截留储水的地貌结构,土壤抵抗外力的能力越来越弱,土壤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当暴雨来临时,雨水的冲刷使土壤颗粒流失地面,导致大量沉积物的产生,沉积物在水体中的长期积累,逐渐淤塞了河道,堵塞了市政的排水设施。
(3)引发了城市内涝。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渗透路面的建设削弱了土壤的自渗功能,当城市暴雨来袭之后,大量的雨水急速汇集,土壤的自然水文循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使得雨水无法及时排泄,产生大量的集中洪峰径流。大量的径流又加速对土壤的冲刷,使土壤侵蚀更加严重,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4)威胁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悬浮的沉积物减少了阳关,削弱了初级生产(生物体利用阳关生产碳和氧的过程),水体内的氧气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危及生物的生存,影响了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其生长。一些依靠底栖生物为食、植被为庇护的鱼类,因为水质的污染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空间。
(5)影响滨水空间经济、美学及娱乐价值
水质的恶化导致鱼类数量的降低,使经济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一些可以用来供市民休息及游玩的设施,如游泳、划船、垂钓及其他与水相关的娱乐活动也因此不得被终止。
2、西方国家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西方有关土壤侵蚀和沉积物控制开始于 19 世纪 30 年代,从时间的转折点来看,1970 年代以前,西方的有关土壤侵蚀和沉积物控制的方法,更多的依赖于防沙、防洪等工程性设施。1970 年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以及水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沉积物被看作是一种危害河流水体的污染物质,相继许多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应运而生,通过各种生态的方法实现了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控制,改善了水质,消除河流污染物,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逐步转向生态的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在 20 世纪80、90 年代逐步兴起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及澳大利亚国家兴起的水敏感设计(water sensitive design)理论与方法。西方国家在控制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领域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研究也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在当前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各种以牺牲场地自然地形地貌的城市建设,不断加剧着滨水空间的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产生,使场地丧失了自然排水的功能,污染了河流水质,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而目前国外在土壤侵蚀及沉积物控制的研究工作中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背景下,论文针对当前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危害日益突出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的经验,探讨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的规划方法,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宜人的滨水环境。
第 2 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滨水空间规划研究
进展国外的滨水空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对滨水空间开发的重视,各种研究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1969 年美国著名生态设计师 McHarg 在其创作的《设计结合自然》的著作中,提出各种建设的设计和决策都应该以遵从生态原理作为根本,降低人类的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的破坏,使其危害性减小到最低程度;1982 年,美国华盛顿地区设立了滨水地区研究中心(Waterfront Center),同时创办了《WaterfrontCenter》杂志;1984 年,日本设立了滨水更新研究中心,一些相关的专业杂志也相继推出,包括同年出版的《ProcessArchitecture》杂志、1990 年出版的《Progressive Architecture》、1991 年出版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杂志;1988年,英国地理学家霍依尔创作《滨水区更新》,该书首次对全球滨水区的再开发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收录了 15 篇由不同领域专家撰写的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滨水空间开发的动因与现实矛盾;1989 年,威尼斯大学发起并创办了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并组织开展多次的国际性会议;1990 年,欧洲地区连续召开了三次以“滨水地区”专题的国际会议;1993 年“全球水上城市中心”之称—威尼斯主编的《城市滨水空间—水上城市开发的全新领域》一书,被誉为“滨水空间规划师言论荟萃”;2003 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举办了第 21 届滨水区规划国际会议。会议主要就加拿大法语区圣•劳伦斯河滨水区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热点议题包括滨水区规划与地域文化、滨水区开发中的绿色设计、如何保持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滨水空间开发的市场化与公众支持等;2006年,在希腊雅典召开国际景观设计研讨会,会议探讨了欧洲地区、希腊以及地中海地区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经验。以下总结了一些非盈利性质的滨水区研究机构(表 2-1)及各大国际性的以滨水空间设计为议题的会议(表 2-2)。
第3章 滨水空间土壤侵蚀......................... 47-57
3.1 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形成.................... 47-49
3.1.1 土壤侵蚀与沉积物.................... 47
3.1.2 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分类.................... 47-48
3.1.3 土壤侵蚀与沉积物形成.................... 48-49
3.2 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 49-51
3.3 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 51-53
3.4 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规划.................... 53-56
3.5 本章小结 ....................56-57
第4章 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 57-77
4.1 规划策略体系构建.................... 57-58
4.2 宏观层面规划策略 ....................58-67
4.2.1 土地适建性区划策略.................... 58-60
4.2.2 水体环境控制策略.................... 60-61
4.2.3 水系廊道规划策略.................... 61-62
4.2.4 滨水驳岸规划策略 ....................62-64
4.2.5 道路空间规划策略.................... 64-66
4.2.6 绿地空间规划策略.................... 66-67
4.3 微观层面规划策略.................... 67-76
4.4 本章小结.................... 76-77
结论
在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滨水空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主题。水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自然景观,然而在开发建设的大趋势下,滨水空间的土壤侵蚀与沉积物问题日益严重,使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使河流自身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国外已经将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最为一种污染水质的物质,并开展对其控制的相关研究;而国内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控制还是停留在水土保持的问题,主要是关注对洪涝及对沙尘的控制,并大多采用护坡等硬化的工程性的措施。实际上,土壤侵蚀及沉积物问题已经超越了对防洪及防沙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河流水质的污染源。
本文针对当前土壤侵蚀及沉积物对滨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从城市规划的层面,研究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控制规划方法,以缓解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危害,保护河流的水质。针对滨水空间日益恶化的土壤侵蚀与沉积物问题,本文以参阅大量理论文献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宝贵经验,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控制规划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力求能对滨水空间的发展,做一点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尚需要先进的理论补充与实践的检验,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滨水空间土壤侵蚀与沉积物的控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中国水土保持公报[R].2004.
[2]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 357 万平方公里[L].
[3] 曹梅英,王建化.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 山西水利,2003(1):13-14.
[4] 吴必虎,贾佳.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J]. 地理学 与国土研究,2002,18(2):99-102.
[5] 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1998(2):46-49.
[6] 岳竹.芝加哥河流景观复兴[J]. 现代园林,2010(5):29-33.
[7] 万帆,熊花. 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态恢复设计方法——以芝加哥河为例,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C]. 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8] 吴长文. 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2-5.
[9] 黄荣珍,张金池等.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J]. 江西林业科技,2005(04):30-33.
[10] 李迪华,张坤.低影响发展模式——可持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市政工程途径[J].江苏城市规划,2009(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