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参与对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影响思考——以长春市高校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17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笔者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协调好运动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时间的合理把握来提升体育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坚持奋斗的精神。
1 前言
1.1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时曾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发展力量,在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团结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发展态势,要促进各民族紧密相连,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各民族团结统一就能形成更加包容更加凝聚的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建设美好未来。同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也提到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方针,坚持各民族平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共同走向繁荣。这也凸显了我国体制的一项显著优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民族事务工作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各民族在不断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伴随国家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各方面政策的带动下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各民族群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紧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由于汉族文化的强盛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大融合,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许多少数民族人民越来越疏远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或汉族文化,这就导致了文化疏离感的产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到汉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便逐渐与原有成长环境暂时割裂,除了语言、生活习惯、心理方面存在差异外,他们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置于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大学之中,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若不能认同或不能适应,同样会产生文化疏离感。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为其民族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我国的优质人才,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少数民族建设发展的重大任务。所以对于高校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研究是特别重要的。


体育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有效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经,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自身的文化与汉区文化的碰撞与摩擦产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负面问题,本文问卷调查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厘清体育参与对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作用关系,探求不同体育参与对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产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并提出改善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策略。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体育参与作为降低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手段,吉林省长春市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汉族大学生有文化上的差异,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难适应这个环境,从而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综上,研究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能够为吉林省长春市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汉区高校后与汉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思想和观念上难免存在各种磨擦和碰撞,这是产生文化疏离感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对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究有利于促进其各方面健康发展,同时能够为校园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的融合提供借鉴。
............................
2 文献综述
2.1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疏离感”一词发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意为外化、转让、分离、受人支配、异化、脱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而英文里的“Alienation”则表示的是转化、精神错乱、疏远和异化。而从中文来看,“Alienation”则并不只有“疏离感”一种释义,其在各个范围内也表现出各异的意思。从社会学角度来看,“Alienation”大多时候是表示“疏离感”,指的是在社会发展中,个体由于同社会环境的“疏离”导致其对周围事物疏远,心理层面表现出冷漠、无视,突出表现的是个人心理层面的主观体验。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Alienation”多指在经济发展的各层面人所表现的对立关系。伴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对于该词的释义也越来越多,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都发展十分多样化,在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化,通常被形容在多个领域,如精神疾病、劳资冲突、自我分离、极端主义、种族偏见、阶级意识、人际淡漠和政治上的冷漠等。而从哲学层面来看,“Alienation”多表示“异化”,通常指的是在日常发展进程中,从个人的层面分化出的对立面客体,两者在不断发展中渐行渐远,这也就形成了所谓异化的表现。“Alienation”虽在各方面所呈现出的释义具有差异性,但是其基本主干是一致的,都表现为主体同客体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又体现为和主体对立发展、不可调和、疏远的、由主体所掌控的。总结以往学者主要是从工作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学校疏离感、文化疏离感等方面研究。
有关工作疏离感的研究:蒋德风(2005)深入研究了工作疏离感的相应理论且制定了有关测量量表。于海琴等(2016)在对重点大学教师疏离感的研究中发现,重点大学教师的工作疏离感处于中等水平,但无规范感偏高,而影响大学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的首要因素则是组织政治认知,工作疏离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显著,无力感与无意义感会直接导致工作绩效降低,无规范感甚至会导致教师产生离职倾向。①周浩等(2017)认为员工的五大人格对于工作疏离感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开放性所带来的益处,同时尽责性则不利于工作疏离感的发展;表现为工作积极程度越高,工作疏离感就越低。
............................
2.2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相关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其产生的影响及文化疏离感的影响变量,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心理不健康、家庭关系不畅等;文化疏离感的影响变量主要包括:学生居住地、性别、人际交往等。
有关学习倦怠方面的研究,如③赵冬梅等(2019)研究指出文化疏离感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产生对学习倦怠的情绪,同时也会通过心理韧性对学习倦怠产生间接影响。④赵静(2019)发现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其课堂参与度有显著相关,文化疏离感越高,课堂参与度越差;文化疏离感越低,课堂参与度越好。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如旦增卓玛等(2017)认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若文化疏离感越强则所表现心理层面的负担就越重,反之则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越好。①刘亨荣、郑红等(2020)提出在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正式和文化疏离感成正比关系,并且文化疏离感各个维度均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少数民族中学生和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是由文化疏离感所导致的。②有关家庭功能的研究,汤毅晖等(2004)提出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疏离感,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以及不利于成长发展的各类因素影响的,一般疏离感越少的学生,则会更加自律,处理事物看待问题,更加的自信严谨,在控制情绪上也会更强,而疏离感越强的青少年则更容易在情绪上不受控制,同时在成长期间心理得不到疏解导致忧郁的倾向。③有关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如杨东等(2004)指出对文化疏离感和其中所表现的文化分离感,被控制感以及文化孤立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由其所处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性所造成的,其中所关系到的重要因素为性别。④金钊等(2009)认为就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对于汉语的学习以及拥有汉族朋友的数量是影响文化疏离感的重要因素,汉语学习时间越长,汉区朋友越多,文化疏离感就越低。
..............................
3 研究假设和方法 .............................. 14
3.1研究假设 ............................. 14
3.1.1提出模型概念 .............................. 14
3.1.2根据模型概念提出研究假设 ................... 14
4 研究设计 .............................. 17
4.1问卷的编制依据及过程 .................................... 17
4.1.1预试量表编制 ...................................... 17
4.1.2预试量表项目分析 .............................. 19
5结果与分析 ..................................... 22
5.1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基本情况 ................................ 22
5.1.1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总体情况 ................................. 22
5.1.2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在不同年级、运动量上的情况 .. 22
5 结果与分析
5.1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基本情况
5.1.1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发展状况,在问卷中对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规定,促进其了解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影响情况,设计到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性别、年级、生源地,其具体情况如下:


体育论文参考

从研究中发现,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总平均分为58.74,各维度的平均分值的大小依次排序为:文化分离感(23.18)>文化孤立感(14.79)>被控制感(8.34)>不和谐感(6.52)。这说明文化分离感是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验最多的文化疏离感,由于本研究抽取的样本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个人信仰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导致他们在对汉族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汉族文化的排斥感。此外不和谐感在几个因素中平均分最低,这反映了长春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地与与汉文化相,对汉文化还是比较接受的,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合和交往。
..........................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群体差异
从研究结果来看, 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别主效应在文化疏离感上显著,这与汤毅晖(4004)的研究不一致,生源地主效应以及年级主效应在文化疏离感上显著,这和张进辅等人的研究相同。在年级层面,文化疏离感由低到高为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从生源地层面来看,文化疏离感由低到高为城市生源学生和农村生源学生;从性别层面来看,文化疏离感由低到高依次是男生和女生。
(一)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年级差异
在年级层面,主要是由时间对文化疏离感产生影响的,时间主要提现的是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新环境时间的范围,此次研究表明随着和主流文化接触的频率越来越高,其文化疏离感也会越来越低,这两者表现出反比例关系。因为一年级学生在环境的适应上时间不长,同时其之前所在的环境都是被少数民族文化所围绕的,在刚刚接触到主流文化时,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甚至是排斥,这也是接触到新事物的正常表现。而从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这种心理也是较为正常普遍的,而随着时间的加长,在逐渐深入到主流文化环境中就能实现两种文化的平衡把握,从而提高对汉区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到主流文化环境中,面对各类型文化更加包容,同时也有利于其交友和心理健康发展。文化适应理论中提到,个体在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是一个连续的过渡,在最终的发展结果中也会体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全面接受,换句话说,个体在融入到新环境中时,会伴随着与主流文化的接触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对其适应,而结果也必将表现为原文化的失去和主流文化的全盘融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