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场域体育歧视现象探讨---以桂林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28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当因地制宜,主动向学校争取体育设施和资源,自制教学用具,同时合理使用社会的体育资源,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由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可以看出,青年学子关乎家庭未来的命运,关乎国家的兴衰荣辱,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基于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采取了多方面的手段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学者指出,青年群体先天的年龄优势与数量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职责[2]。在这样的使命担当之下,学校体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刘欣然认为:“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使命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汇合点,是强国之梦得以实施的具体途径与抓手,需要将其融入到“中国梦”中去开拓与践行[3]”。2020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指出“体教融合”这一方略。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事业进行改革与完成更显“紧迫性”。在体育强国的建设背景下,推进学校体育领域的法治建设,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体育师生的合法权益呈现“必然态势”。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念念不忘,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高屋建瓴的指明学校体育在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两者的投入比重,促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促进。
......................

1.2 概念界定
1.2.1 歧视
歧视(discrimination)一词首源于清代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朕恭膺天命,寅绍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视,”这里的歧视是指不平等的看待。《新华字典》也有其相关的解释,指“一种不平等、不对等的看待”。同时,歧视在《布莱克维尔政治百科全书》里被认为是“一种偏见、一种带有差异不平等的待遇[1]”。在希腊神说里用它来指奴隶身体的烙印,引申为身体不好的症状或因为疾病引发的状况。(Goffman,1987)认为是“一种给人带来羞辱感的社会属性或特征[2]”,且具备以下特点:其一,如身体的各类残疾缺陷;其二,指对其身上的能力和出身看不起,如态度上的刻薄、心理上的排斥、行为上的疏远等,具备直接性与显而易见性;其三,指在民族中的宗教、种族、地域所被排挤和不被认同的属性或特征[3]。(Alonzo.Reynolds,1998)对歧视进行了研究,他得出歧视是一种通过其行为和心理而表现出的一种对他人的排斥、对其语言上的谩骂打击等方式,主要针对一群较为弱势的个体或群体[4]。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歧视主要表现为通过个人情感及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反应,是指在个体或群体发生利益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表现方式。这两个利益主体是歧视主体与被歧视主体[5]。在通常情况下,“歧视主体”会企图以一种优越感——即体现在权益、地位、利益、文化层次等层面的优越感对“被歧视主体”进行一种不恰当的言行举止的攻击。
国内亦有学者认为:“是一种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多带贬义色彩,属于外界因素引发的一种人格扭曲[1]”。郭凯认为:“要从广义上和狭义上去区别歧视,在广义上来说歧视是指区别和差别对待,从狭义上来说,歧视是指不公平对待,在这是指社会群体通过某些手段和方式,来保卫自身的利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这种“不公平对待”的含义是大多数人所受到的歧视[2]”。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中小学体育歧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桂林市中小学校进行各区域划分。调查对象选取桂林市六城区中抽取:广西示范性高中 3 所,市重点中学 4 所,重点小学 3 所,普通高中 5 所,普通中学 3 所,普通小学 3 所,农村中学 3 所,农村小学 3 所进行调查。分别在小学从五至六年级、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从初一至高三六个不同年级随机抽查的 5500 名学生,共计 5500 人。拟按分层分类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按比例进行调查,对相关学校的管理层人员、普通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等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体育论文怎么写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网、广西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网络平台,以“体育歧视”、“体育态度”、“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歧视现象”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自 1999 年 2 月 1 日至 2021年 4 月 1 日的期刊文献共 1901 篇。经过整理分析,查阅的文献中教育期刊有 140篇、论文有 200 篇、期刊有 1010 篇,国内会议有 90 篇、报纸有 100 篇。通过查找文献和图书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多维度去深入理解歧视概念与理论、学校体育歧视的现状、发展趋势来查阅有关歧视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2.2 结构化访谈法
从入校即随机进行广泛访谈,同时将多年从事学校体育职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体育现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普通教师作为访谈的对象,通过“钉钉电话”、“视频会议”和“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访谈提纲,以中小学师生体育态度行为的现状、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主要访谈内容。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和预设问题对管理者、普通教师、体育教师、学生等各 50 人进行分类调查,设计相关的访谈提纲,从与他们的深度访谈中找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访谈获取第一手材料,为问卷设计效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提供清晰思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的需要,为避免“歧意”和保证调查效果,对问卷主题及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饰,刻意回避一些如“歧视”等敏感词,着重从“态度”入手,大量采用旁证法和反证法的手段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围绕文章研究主题和思路,梳理前人研究成果,详细阐述设计的内容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和使用策略。以桂林市六城区的中小学校为调查对象,拟按“分层分类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按比例从桂林市六城区中抽取广西示范性高中 3 所,市重点中学 4 所,重点小学 3 所,普通高中 5 所,普通中学 3 所,普通小学 3 所,农村中学 3 所,农村小学 3 所进行调查。通过观察法等方法对相关学校的管理层人员、普通教师、体育教师、学生等发放问卷,调查中小学体育歧视现象,以此来确定研究的意义。问卷初稿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等题型;之后走访咨询有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查并完善内容,进行了问卷二稿修改;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了信度测试,先行发放了 20 份问卷,通过检测,我们在问卷设计上进行了完善,加入了 18 道评分题,用于与之前的选择题互相印证信度,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问卷的信度、效度及其操作化。最终形成了与论文相关的调查问卷。
.................................

3 结果与分析 .......................................... 18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18
3.2 中小学校场域体育歧视现象及其伤害 ........................... 21
4.1 结论 ....................................... 44
4.2 建议 ................................................ 44
4.2.1 树立“身心一体”的健康观,强化学校教育对体育的建设 . 44
4.2.2 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鼓励主副科协同发展 ............ 44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广西桂林市是世界著名旅游名城,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还是有名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创新领先城市。本次调研问卷根据桂林市重点中小学、普通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层次分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表 3-2 所示),学生问卷则按照各年级实地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普通教师和体育教师采用实地调研+网络问卷调查形式相结合,问卷回收后经过有效问卷处理。问卷发放具体数据如表3-1 所示:


体育论文参考

其中学生问卷共发放 5500 份,实际回收 5238 份,有效问卷 4975 份,有效率为 90.47%;普通教师问卷发放 300 份,实际回收 300 份,有效问卷 296 份,有效率为 98.67%;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 150 份,实际回收 145 份,有效问卷 136份,有效率为 90.67%;中小学领导层发放 50 份,回收 50 份,有效份数为 50,有效率 100%。
对回收学生问卷基本信息(年龄、身高、体重)进行统计和正态分布分析结果,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可用性和提高可信度,本次调研侧重在具有判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进行,故而选取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作为有效调研样本,所以年龄分布呈负偏态,进一步验证问卷数据的可信度。
...........................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主要从课程上的体育歧视、工作中的体育歧视、人际关系中的体育歧视、言语交流过程中的体育歧视四个类别层面回答了校园体育歧视“是什么”的问题。以上类别中的体育歧视均具备隐性特征。其中,课程上的体育歧视伤害程度低,隐蔽性较强;工作中的体育歧视伤害程度高,隐蔽性较弱;人际关系与交流过程中的体育歧视兼具直接性与隐蔽性,伤害程度需依据具体情况而定。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体育歧视现象有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原因,归结五因素论。其一,历史遗留问题:儒家文化思想引起的重文轻武观念是导致体育歧视现象形成的文化基础;其二,体育歧视现象的孕育土壤:应试教育观念下的主科优先是校园体育歧视现象产生的温床;其三,体育歧视加剧的催化剂:能力评判下的从优心理是个人体育歧视产生的基本表现,源自市场经济所催生出来的“效力就是生产力”“时间就是生命”;其四,体育歧视泛滥的根源:法律保障的缺失是体育歧视现象的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其五,造成体育歧视悲剧的“最后一根稻草”:体育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师职业素养不足是产生体育歧视现象的重要原因,后四者属于现实层面所暴露的问题。五因素论较好的解释了体育歧视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日益加剧的现实原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