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女性健康状况是我国提高人口素质与质量的基础,女性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规律、健康的体育活动对其身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务院在 2019 年 7 月提出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细化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1],建立“健康中国”独立委员会,为全社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并努力实现 2030 年孕产妇 1.2 万人死亡率的目标。《意见》中还表示将青少年与妇女作为健康管理的重点对象,加强该类人群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青少年群体中,女性中学生处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的时间段,因此,以清江浦区农村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学女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讨论具有现实意义。体育学者发表的文献资料中能够看出,我国女中学比男中学生更加缺乏体育锻炼。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仍然形势严峻,中学女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与运动水平明显低于中学男生[2]。本文主要围绕中学女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展开分析与探讨,以弥补该类群体体育锻炼少、身体素质偏差的不足。简而言之,一是我国对改善国民健康的政策要求以及对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女性群体家康的重视,二是中学女生体育锻炼的被动性比较明显,对于该类群体的体育锻炼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了清江浦区为研究区域,对清江浦区农村中学生展开一系列调查,最终完成该类群体体育锻炼行为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学业压力比较大,中学生总是面对着书本与知识,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忽略了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长期这样下去,将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恶劣的影响,也将影响学习的进程。现阶段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本研究对清江浦区中学女生体育锻炼现状通过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进行梳理,并将影响清江浦区中学女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发现当代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足,通过逻辑性分析,提出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提升策略。体育锻炼是增强中学生体质,调节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的体育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完成学习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方式,对加强中学生身体素质与形成稳定的体育意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尤为重要。
体育锻炼具有很多优势,规律的锻炼对人们生理与心理有诸多益处,例如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对胃肠起到按摩作用,改善胃肠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减少糖尿病患病概率;加强骨骼生长以防止骨骼破裂;保持身体机能;控制体重,达到瘦身效果,改善外观;帮助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延缓衰老等等。中学是学生是否能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时间段,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今后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的直接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的体育课程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很难保证学生的课程质量,使得中学女生的身体素质较差,经常出现痛经、感冒、发烧等病状,改善当下中学女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很难通过体育课程实现,同时也不能够达到中学女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让中学女生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依靠体育课程的教育与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中学女生在平时的学习与休息中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感受体育文化氛围,激发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体育论文参考
2 文献综述
2.1 行为的概念研究
一般认为,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总称,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3]。行为活动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行为是在人类意识控制下的一种活跃的意识、思维活动。它与某个对象有关,并作用于某个对象。上述要素互相依存、相互关联,并做出能动反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基本模式作出解释,他指出人类行为的产生与其意识思维与社会环境是无法剥离开的。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客观环境、心理、生理都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复杂的、动态的,但都可归纳于两种类别,一是外部因素,二是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指的是行为环境为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成长环境等方面。内部因素指的是由于自我的思维与认知,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思维、意识、感情、欲望、需要、情绪、观念等方面。人类行为的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即客观环境给予的刺激输入大脑,经过思维加工,输出行为[4]。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的体现为:“S—O—R”。
体育论文怎么写
2.2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不同科目的研究者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定义具有不同的看法:行为科学的研究者李俊明表示:体育锻炼行为是以自身体质的增强为主要目的,在生活必需时间以外进行的体育活动。陈调表示:体育锻炼行为主要以满足运动需要为目的而产生的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运动。其体育锻炼是行为的表现形式,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涵盖了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同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王英在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中表示,体育锻炼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改造自身的行为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是在人们的基础生活得到满足后进行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行为。终身体育的倡导者王则珊在生理学方向对体育锻炼行为作出了解释,她认为体育锻炼的行为活动本质上属于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产生的行为活动。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结来看,体育锻炼与行为的构成要素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是行为的主体与客体,在环境与自主意识的影响下人类的行为才能够产生,行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属于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总而言之,体育锻炼行为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生存的环境之中,由于主观意识的生理需要,以自身的健康与良好的身体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各种活动。
在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中,陈炳皇表示,陈炳煌认为,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应当与体育运动行为保持高度一致,提出在体育教育方面改善,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李大春表示,农村的中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强烈,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学习任务的繁重,中学生的体育动机和需求无法得到实现,导致农村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强,限制了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张向群表示,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尤为重要,培育学生的体育艺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国家终身体育任务的达成将会成为一纸空谈。贾少华在研究中表示,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意识有关,同时也脱离不开社会环境和行为环境的等因素的影响。刘心兰表示,体育锻炼的动机不仅来自于学生的自我意识,还需要社会、家庭、老师等多方面的引导,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将来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陈容在研究中,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兴趣的培育发表见解,认为干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不仅需要在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培养中下功夫,还需要在社会环境与行为环境中寻找突破。王洪妮提出,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三位一体的系统模式,从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整体培养[5]。
.................................
3 结果及分析 ................................... 12
3.1 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结果及分析 ................... 12
3.1.1 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认知 ....................... 12
3.1.2 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 ....................... 14
4 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提升策略 ............................. 31
4.1 提升中学女生的认知水平,助其树立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 31
4.2 增强师资建设,优化锻炼活动设计 ................................... 32
4.3 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 33
5 结论与建议 ............................................. 35
5.1 结论 ......................................... 35
5.2 建议 ............................... 35
4 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提升策略
4.1 提升中学女生的认知水平,助其树立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1)由于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面对体育锻炼缺少一定的自信,因此对于学生个人方面应当通过心理与行为两个层面来同时对中学女生的坚持锻炼的自信心进行调整。在心理方面,中学女生需要认清自己的心理状态,冷静地面对和了解自己的感受。在充分的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之后,将体育锻炼的动机调节为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注意在体育锻炼实践的感知与获得的认知,不与中学男生进行盲目攀比;在行为方面,中学女生应当勇于参加体育活动,设置一个体育锻炼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通过自己的自律与努力逐步完成,增强中学女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感与成就感。与参与锻炼活动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参考每个同学的运动水平与方法,对自己的小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
(2)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对自己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由于对于生理、心理知识的不了解,认知出现偏差。农村中学女生提高对自己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的认知的途径包括:翻阅生物、身体等相关百科书籍,观看正规的教育片、纪录片与影视作品,邀请老师与家长进行生理知识的讲解。对于加强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的自我认知,在横向方向看,需要对男性、女性的生理、身体素质以及特征进行了解,从纵向的方向看,中学女生需要了解青少年时期自己的身体发育变化与发育情况,从而在大体上对自身的健康水平与运动特征产生基本认知。
体育论文怎么写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体现在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不能满足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需求。自主运动很少,时间有限,关于身体、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2)清江浦区农村中学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不足,对锻炼项目的需求逐渐个性化与多样化。但是,由于条件的制约,现阶段农村中学的体育锻炼活动比较单一。因此,中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借势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在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锻炼行为水平。
(3)清江浦区中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水平的调查显示出一定的差异,部分中学女生面对应对考试的压力产生了体育锻炼抗拒的心理。
(4)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青春期,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学习压力较重,升学形势严峻,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问题较多。具体在体育锻炼方面表现为意识淡薄、兴趣狭窄、行为被动等方面。这些特点在女生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个阶段女生的生理方面具有鲜明的时期特点,其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增厚、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物质代谢机能旺盛、内分泌活动增强、性腺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稳定不够、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反应迟钝。这一阶段的女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向、行为懒散、抗疲劳力差,怕脏、怕晒、胆小、害怕别人嘲笑等等。
(5)本研究中影响清江浦区农村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体育认知、锻炼动机、自我效能、心理状态、体育需求、环境因素、学校条件、锻炼氛围、锻炼机会、体育教师、家人影响、家庭器材、家人体育、健康成效、生理周期、空闲时间等 16 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