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意识和行动计划推动高等院校教员体育运动行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3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却使人们养成了缺少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项来自 WTO 的结果显示:缺乏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是世界十大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有 200 万人的死因可归结为缺乏身体活动。
高校教职员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伏案工作,加之多重的压力,其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得不面对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有些学者称之为―转型期特殊。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普遍存在严重问题,6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疾病,而平均寿命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缩短 10 年左右。2002 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对广东省 19 所高校教职员工进行抽样调查得知,高校教师健康状态程度的比率分别为:健康 10. 4%,亚健康状态 45. 55% ,前临床状态 23. 63% ,患有各种疾病 20. 42%。也就是说,10 名高校教师中只有 1 名教师身体完全健康,7 名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 7 名教师中有 1 /3 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边缘。2003 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对河南省 16 所高校专职中青年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一项中有 27. 8%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65. 3%的人认为一般, 6. 9%的人认为较差;在对于个人精力的自我评价中仅有 7. 5%的人觉得自己精力充沛, 39. 4%的觉得精力较差,53. 1%的认为一般。
某高校在 2006 年 3~5 月对教职员工健康体检的结果显示:参加健康体检的449 名教职员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分析诊断,结果基本正常者 60 名,占体检总数的 13. 4% ,其余或多或少均患有各种慢性疾病,389 人至少患有 1 种或以上疾病,最多 5 种,占体检总数的 86. 6%。宋立,李利伟等人(2008)对保定高校教职员工的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他们的健康状况与锻炼情况有密切关系,锻炼群体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非锻炼群体。刘志明(2008)对浙江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情况做出调查,发现被调查的高校教师经常参加(每周 2 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为 18.7%,尽管其有时参加(每周 1-2 次)的比例为 43.1%。一项对嘉兴学院教职员工健康状况的调查也显示,有 53%的教职员工回答患有慢性疾病,并主要集中在运动器官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等)和消化系统疾病。


2 理论背景


2.1 相关概念
人的所有行为可大致分为两类:风险行为和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指个体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所有与健康促进、健康维持等相关的行为,如改变风险行为、采取健康行为及遵医嘱行为[8]。在健康心理学领域中主要研究的健康行为有:身体活动、合理膳食、使用汽车安全带、使用避孕套、使用牙线、女性胸部自查以及戒烟、戒酒、戒毒等行为。


2.1.2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在《运动和锻炼大词典》中,身体活动被解释为―引起能量消耗水平超过安静时代谢率的人体活动‖。Casperson 等人(1985)认为身体活动是: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导致人体能量消耗巨大增加的身体活动。包括两部分:一是日常活动,即骑车上班,走路购物,使用楼梯等;二是业余时间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在参加各种体育项目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以及一些大众健身活动,如慢跑、游泳、健身走、打羽毛球、打太极拳、跳舞等。美国运动医学会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将身体活动的标准定为―每周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活动,或者每周累积 90 分钟的活动量。该标准是国际上最常用的促进健康的身体活动标准之一。


2.1.3 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
体育锻炼属于身体活动的子类。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锻炼的观点不一致:王则珊认为体育锻炼是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Caspersen(1985)等人认为它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和反复从事的身体活。本研究中,将体育锻炼行为定义为―每周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活动,或者每周累积 90分钟的活动,包括自行车、游泳、爬楼梯、跳绳、呼啦圈、长途步行、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舞蹈等。3


3 研究目的和假设.................................... 23-24
3.1 研究目的.................................... 23
3.2 研究假设 ....................................23-24
4 研究方法.................................... 24-28
4.1 研究被试.................................... 24
4.1.1 预测验研究被试.................................... 24
4.1.2 正式测验被试.................................... 24
4.2 研究程序.................................... 24-25
4.3 研究工具.................................... 25-26
4.4 统计方法 ....................................26-28
5 研究结果.................................... 28-34
5.1 被试流失情况的统计分析.................................... 28-29
5.2 描述性统计情况.................................... 29-30
5.3 HAPA 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 30-31
5.4 相关变量间的预测作用.................................... 31-32
5.5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32-3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教职员工体育锻炼情况的纵向调查,验证了 HAPA 模型的连续性特征。研究结果支持并补充了假设内容,即行动自我效能、积极结果期待是行为意向的预测因子,风险知觉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消极结果期待对行为意向的负作用也不显著;行为意向和维持自我效能对行动计划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和恢复自我效能能够显著的预测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维持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到体育锻炼行为的部分中介因子;维持自我效能完全中介行动自我效能到恢复自我效能的关系。
本研究对 HAPA 模型的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为 HAPA 模型在中国锻炼行为领域的适用性提供了新的实证性支持,有利于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同时也为提升健康体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