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IM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技术的含义分析
有关IM技术的含义分析就目前的研究内容来讲,还是没有一定的规范化陈述,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本人通过查阅近现代有关IM技术的内含上面有这样一些说法,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大概在1980左右,这是关于IM技术的早期阶段研究,该时期以研究专家(Cialdini and Richardson)为代表,在1992年以后,研究IM技术的专家当属Schlenker and weigold。心理学百科全书上讲IM其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印象整饰、自我展现等,并且对IM的定义是这样的,即“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本人将IM技术的内含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进行陈述。具体如下:在上文中己经清楚的介绍了关于印象管理(IM)的真正研究的先起之父当属Goffman,他对IM的研究可以说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幵辟了道路,他认为,印象管理是一种欺骗行为,旨在通过控制别人的行为,为了让对方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一对方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举措。在Goffman的定义中,明确强调了行为的实施者与行为的期待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他虽然强调了这种关系要达到平衡,可是两种人又如何达到共识。行为者如何做出一些行为来符合行为期待者的心理呢?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提到这一重点,因而他的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琼斯(Jones)认为:“IM可以认为企图控制他们对自己的个人特征的印象”。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本人结合相应的理论,着力编写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关的日常生活管理调查问卷,本次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由于调查人数比较多,故本人充分利用了体育QQ群的功能去进行调查,在长沙地区的体育院校内发放了 300份网络问卷,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6,回收率97%,有效率为98%,因此该问卷的发放是行之有效的。此外,在研究中,为了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印象管理水平,也随机发放了 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4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94%,由于个人的资历有限,因此本人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访谈法。具体的访谈对象是心理学的专家,向其请教关于IM技术理论方面的问题。还向体育管理领域内的教授们,向他们请教体育专业大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第三章 IM技术理论的先进性解释及方法论阐述.........................................19
第一节 IM技术理论的先进性解释.....................................................19
一·理论出现的前瞻性与新颖性......................................................19
二·IM技术理论的方法论阐述........................................................21
第二节 IM技术在大学生求职面试中的方法论阐述.......................................21
一·IM技术在大学生整体印象中的方法论阐述..........................................23
二·IM技术在大学生整体印象中的具体研究程序........................................26
第四章 体育专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概述...........................................40
第一节 体育专业大学生.............................................................40
第二节 日常生活...................................................................42
第三节 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46
第五章 体育专业大学生口常生活行为的特点分析.......................................50
结论
随着IM技术的不断发展,当IM从社会学转入心理学领域中进行研究时,一些相关的研究就开始出现,首先,印象管理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研究。文中提出不同性别、不同种族文化等方面其印象管理的方式也有所有同。其次,是在自我监控方面的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凡是重点关注自己所处的较为重要的场面,其自我监控水平较高,反之则低。再次就是控制点的问题,夕卜控者与内控者在印象管理水平上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尼可罗·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7,314,315
[3]李琼,郭德俊.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心理科学,1999,22(1): 488-491
[4]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7,314,315
[5]Rosenfeld P,Giacalone R A, Riordan C A.http://sblunwen.com/tyglxlw/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N.Nicholson (Eds.).Blackwell dictiona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xford, UK: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6]FiskeST Taylor SE.Social Cognition. McGraw-Hill, Inc,1991:229-241
[7]Duncan, S., Niederehe, G: On signalling that it's your turn to speak.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3), 234-247 (1974)
[8]EdeIsky,C.: Who's got the floor? Language in Society 10, 383-421 (1981)
[9]Goffman, E.: Forms of Talk.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1)
[10]Jonsdottir,QR., Thorisson, K.R., Nivel, E.: Learning smooth, Human-Like turn-taking in realtime dialogue.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telligent Virtual Agents, Tokyo, Japan, pp. 162—175. Springer, Heidelberg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