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8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作品有限,但已经能够说明,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生态特征为生态报告文学乃至整个报告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与那些反映整个中国重大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一样具有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以其西部特有的文学景观、生态特征、生态诉求在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西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它增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彰显了图像叙事的艺术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 21 世纪,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详细而真实地报道了西部生态变化历程和生态现状,帮助人们在认识西部生态境况,引起人们乃至当政者的注意,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学景观的生态意蕴

(一)西部自然景观的生态意蕴
我国古代诗人早就对西部风光进行过吟诵,李益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其一》)勾勒了一幅草长雁飞的春日图;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寥寥几句描绘了西部空旷、静谧的画面;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其二》)突显了西部恶劣的气候条件。曾经的西部在众多的诗人笔下风情各异。而今,西部的自然景观也呈现于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苍鹰在风暴中搏击,骆驼在烈日下忍着饥渴跋涉,周围是炭火般光秃秃的草滩,胡杨、沙枣、骆驼刺,这些天边沙海中生长着的绿色家族为了抵抗干旱而向地下索取水份......可以说,这些意象本身就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剽悍顽强的‘西部精神’,露出一种凝重感。”54而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一定的生态意蕴,如气候景观的恶劣凸显了西部生态环境的严峻;山水景观的自然美与野生动物的悲惨现状,显现了西部的生态危机;沙生植物的悲壮彰显了西部本身坚韧、顽强的精神。
1.严酷的气候
中国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非季风气候区为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稀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日照充沛。西部多发寒潮,会带来霜冻、大风、气温骤减等气候灾害,给西部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西部气候在整个中国气候中是最恶劣的。中国西部的西北和西南的气候又有所不同,西北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西南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少部分热带季风气候。西部恶劣而多样的气候加重了西部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和严酷性,无时不影响着在这个气候下生活的一切生物,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起着十分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西部气候成为了作家笔下最常出现的自然景观。
.......................

(二)西部文化景观的生态意蕴
“文化景观”一词,突显了文化在景观中的重要性。卡尔·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它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陈慧琳认为物质文化景观“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文、街道等”,非物质景观是“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关系等。”
肖云儒曾在《西部文学论》中指出西部“从地理环境看,是东亚、南亚、西亚、北亚文化的结合部;从生产方式看,是土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从宗教哲学看,是伊斯兰教、喇嘛教和儒、道互补哲学的结合部;从民族类别看是汉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如回纥文化、吐蕃文化、蒙古文化)的结合部。”多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积聚、消融并形成了协调互补、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在西部这片土地上,既有物质文化景观,如经受了岁月侵蚀的历史遗址诉说着曾经的兴衰荣辱,又有非物质文化景观,如保持着传统习俗的少数民族继承着祖先的智慧,具有强烈信仰的教徒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者们对西部的文化景观进行了描绘,并深入地阐释了文化景观所含有的生态意蕴。

历史古迹多指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它是历史的陈迹。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西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足迹——敦煌莫高窟、统万城、楼兰遗址......这些历史古迹是西部历史的见证者和再现者,也是文明的彰显者。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站在历史的古迹前,想象着曾经的风云变幻,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在发思古之幽情书写其历史感时,他们多侧重将笔触伸向历史遗迹的古今生态对比中,突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
.............................

二、西部生态与苦难书写

(一)生态脆弱性与苦难书写
对于“生态脆弱性”,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的认为生态脆弱性“是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在自然或人类活动的驱动下,生态环境所表现出的易变性,这种变化往往是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利用的方向发展”113;有的认为“生态脆弱性是指生态承载力低,受外界干扰后,抵抗和恢复能力弱,生态种群容易发生转变的生态环境”114。尽管学者们的定义不一样,但都有“敏感”、“易变”等生态特征,因此本文倾向于米玛顿珠的观点:“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方向发展,具有自我恢复能力较差的特点,且在现有的技术或经济条件下,难以修复。”她在“敏感”、“易变”特征的基础上强调了“现有的技术与经济条件”,更加严谨。
西部生态脆弱区有西北的干旱区和沙漠化区,西南的山地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和石漠化区等。其中,青藏高原寒冷、缺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丘陵沟壑纵深、土壤贫瘠;云贵高原多高山,山地石漠化严重。这些生态脆弱区导致生物的生存缓慢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一经破坏,不仅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很难恢复,而且会更加重其生态环境的恶化。众多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突出其苦难意识,以图达到生态警示作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思虑之深切、忧患之深重让人感动,也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西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由于海拔高,阻挡了海洋气流的进入,因此寒冷而干燥,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李林樱在《生存与毁灭》中对此有深刻的书写,在第一章第一小节“民族之源”中对青藏高原有这样的描述:
这里除了亘古不化的冻土和晶莹剔透的冰雪外,还有成熟度极差、极浅薄、含砾石极多的土壤,极端脆弱而又极端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隆升除了造成岩块迸裂、草原破碎、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沙丘复活、地震频繁外,还让高原日益干旱......

...........................

(二)贫困恶性循环与苦难书写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西部多生态脆弱区,又多高山峡谷,部分地区长期封闭,与外界交流不便,因此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属于生态脆弱贫困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在 201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的全国 832 个贫困县名单中,西部有 568 个,约占到全国贫困县的 68%。在西部,贫困的恶性循环有两个,第一个恶性循环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第二个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们相继对西部贫困的恶性循环这一现象进行了书写与审视。

贫困的第一个恶性循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在众多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作者李林樱在“可怕的虫草和金子”这一节里展现了挖虫草和采金的危害,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在挖虫草、采金的过程中,有着诸多危险,常常有人因受不了高原反应得肺水肿,或因感冒而死在半路上;在采金的市场上,尽管暗杀械斗时有发生,但依然有不少人疯了一样地涌进草原、涌向采金场,背后的原因除了利益熏心之外,也因为穷。因为穷,人们只得不顾生命危险地挖虫草、采金以求生存,但同时也将草原破坏得满目疮痍。“老百姓们太穷了,不可能为了生态就不饲养牲畜,也不可能为了生态就不挖虫草”,在生态与生存面前,生存是第一要义;曲麻莱县的国土局局长宋铁牛在接受作家李林樱的采访时说:“采金肯定会影响生态环境,藏族的习俗也忌讳挖山开矿......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谁都愿意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美丽的绿地,但是,说来说去是一个‘穷’字,实在太穷了,也就不得不出卖资源了......”133因为穷,他们不得不对长远的利益装聋作哑:凉山州西昌市一带的飞播林被来自“老凉山”的彝民用刀耕火种的办法破坏,但是“要罚他们,什么也没有,最后只得拿走他们的一只小猪......”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流域内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当地的乡民们也懂得水土流失的危害,但依然要砍树,因为他们需要用木材来换取必需的粮食、盐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若不砍树,他们便没有生活来源,无从换取生活必需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破坏生态,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导致了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更加稀少,致使人类更加贫困。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越来越贫穷,《人民日报》的记者曾在自己的报道中感叹:“贫困不除,难有河清之日。”
............................

三、作家的生态诉求............................... 44
(一)对历史的审视..........................44
(二)对现实的批判...................................47
四、意义及不足......................................... 53
(一) 文学意义....................................... 53
1.加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53
2.彰显了图像叙事的艺术魅力...............................54

四、意义及不足

(一) 文学意义
1.加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
生态报告文学以反映生态问题为主,大多采用宏观视角围绕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而进行文学性报道,一般不会拘泥于某一地域,因此,地域性相对较弱。而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以西部为范围划定,在西部这一地区的独特生态特征上反映的西部生态现状,地域性明显。因此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改变了生态报告文学原先以生态问题为分类依据的单一文学形式,在生态报告文学领域增加了地域性划分这一文学功能。

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大多以生态问题为题材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水资源问题,如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乔迈的《中国:水危机》、刘贵贤的《中国的水污染》、徐刚的《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土地问题,如麦天枢的《问苍茫大地》、徐刚的《沉沦的国土》等;森林问题,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王治安的《悲壮的森林》;野生动物问题,如李青松的《遥远的虎啸》《最后的种群》《蛇胆的诉讼》等;这些都是以生态问题为主进行创作,并未以地域性为分界来进行创作。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便突出了西部的地域性。西部生态以脆弱贫困性著称,因而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便显得更加重要,也引起了作家们更深切的忧虑。青藏高原寒冷而缺氧,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众多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们对此都有关注,如李林樱笔下的三江源、哲夫途经的玛多县、周敏笔下的可可西里;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河流对西北显得十分重要,但现状是内陆河流量相继减少,因此吴晓军、董汉河的《西北生态启示录》、矫健的《痛苦的河》、王锋的《塔里木河的枯笔》都对西北地区河流进行了生态书写;内蒙多风雪天气、草场退化、沙漠化扩大,生态极其脆弱,肖亦农、张秉毅便创作了《寻找毛乌素——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和《与天地共生——鄂尔多斯生态现象透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树木具有水土涵养作用,加之川渝地区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因此人地矛盾严重,王治安相继写了《国土的忧思》《悲壮的森林》《靠谁养活中国》来突出川渝生态问题;除了生态问题的地域性外,文学景观的地域性179也十分明显。徐刚的《中国风沙线》《绿色宣言》里顽强的沙生植物蓬头柳、沙柳、臭柏、樟子松、坚韧、无私、坚持种树的榆林人、乌审召人;《天界的风》中的柴达木盆地始终寂寥而荒凉,那海拔 3000 米的高原、寸草不生的荒漠、枯死的胡杨无不在显现着西部特有的地域色彩;《拯救塔里木》记录了历经苦难后重生的塔里木河流域,这里的胡杨、棉花、香梨、红枣、楼兰古城遗址、罗布人狮子舞彰显着塔里木河流域特有的风土人情。除此之外,肖亦农笔下的毛乌素沙漠、张秉毅笔下的鄂尔多斯、李林樱笔下的三江源、哲夫笔下的黄河上游都独具地方特色。
............................

结语
“自然”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对象,从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自然似乎一直扮演着一个归宿地的角色,是文人栖息之地。随着时间流逝,自然成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助推器与牺牲品。面对这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自然,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支离破碎的大地,并将对自然的思考深入到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思考。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展现了西部生态危机,以此发出生态警示,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但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更重要的是唤醒人类的良知,审视人类的哲学体系,提醒人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生态整体主义观点,从内心去尊重自然万物的一切,生命不分贵贱,人类与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尊重自然万物即是尊重人类自己。

尽管本文所涉及的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作品有限,但已经能够说明,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生态特征为生态报告文学乃至整个报告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与那些反映整个中国重大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一样具有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以其西部特有的文学景观、生态特征、生态诉求在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西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它增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彰显了图像叙事的艺术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 21 世纪,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详细而真实地报道了西部生态变化历程和生态现状,帮助人们在认识西部生态境况,引起人们乃至当政者的注意,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