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视角下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8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与共和国同龄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已走过了 70 多个春秋,2700 多期的版面上记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见证了一代代作家的成长,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学记忆。孙犁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历代编辑们一直悉心守护着这片“文学净土”,正是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坚守,才使得《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如此与众不同,使得这样一份报纸文艺副刊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支撑起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传承了津沽大地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域文化自信,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格,《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也成为了全国党报文艺副刊中的常青藤,成为了行业的明星和标杆。对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研究也有许多未尽之处,也请各位同仁和老师们能够继续研究挖掘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和价值,结出更多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独树一帜的党报文艺副刊

一、报纸文艺副刊概述
如何界定“副刊”这一概念,不同辞书和专著中有不同的阐释。《辞海》将其定义为“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①。这一界定较为清晰且被广泛认可。与此类似的还有《新闻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报纸上刊登非新闻类体裁为主的专版。通常定期出版并有固定刊名”②。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提出的“副刊”概念则更强调其文化性和文艺性,他认为“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③。随着时代的发展,副刊的定义不断完善,有学者提出副刊是对新闻版面的延伸和补充,把非新闻性版面和专刊都看作副刊,认为副刊是“包括对新闻进行延伸和补充、提供理论、知识和文化(文学、艺术等)享受、提供实用和服务信息的版面和专刊”④。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报业改革力度加大,所谓“大副刊”的概念随之提出,认为在报纸上“以包罗万象的内容及其无限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的一切副刊产品、副刊现象及副刊语言,即专刊、专题、专版、周末版等都属于可以算是副刊之列”⑤。
报纸副刊出现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最早多以一些“消闲文字”和诗文小品来吸引读者,谓之“文苑”、“余录”、“丛载”、“余审”等,是报纸副刊的前身。1987 年 11 月 24 日,上海的《字林沪报》创刊副刊《消闲报》,每日随刊附送,标志着我国第一份具备独立编辑形态的,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副刊诞生。民国时期,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民国“四大副刊”为代表的报纸副刊迅速发展,成为了当时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实践新文学的主要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各级纷纷创立党报党刊,文艺副刊作为当时党报副刊的主要构成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彼时的文艺副刊承担着传播党的先进政治文化理念,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由于建国初期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作为当时的主要传播媒介,报纸副刊也成为了广大群众最直接易获取的精神食粮,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工农兵积极参与到文艺副刊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建国初期文艺副刊发展和全民文学氛围提升的小高潮。但随着阶级斗争形势不断加剧,特别是党报副刊,在“一体化”制度日益严苛的背景下,宣传引导和阐释党的方针政策的教化功能不断放大,各类文艺副刊创作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其政治工具属性逐渐替代了文学性,文艺副刊对于文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大不如前。“文革”时期文艺副刊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改革开放后,文艺副刊纷纷复刊,并在 80 年代由于思想解放和文学创作环境的宽松而迎来了兴盛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发表在文艺副刊上,一批批作家从这个文学创作的重要园地中成长起来。
........................

二、《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党报属性与文学独立性间的平衡
(一)《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创立
1948 年 12 月 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野战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平津战役”。此时,郭小川、方纪、孙犁等一批来自解放区的党的文艺宣传骨干已到达天津方向,积极筹备着天津地区第一份党委报刊的创刊工作。1949 年 1 月15 日,天津全城解放,天津市军管会和天津市政府随即宣告成立,方纪、孙犁等人骑着自行车从杨柳青进入天津城,两日后,即 1949 年 1 月 17 日,在原来《民国日报》的旧址上,出版了《天津日报》的创刊号,自此天津地区的党委机关报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了。当时报社的主创人员主要来自《群众日报》、《冀中导报》,另外平津地区一些青年学生也参加了进来。时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军管会文教部长的黄松龄任报社社长,王亢之任副社长、执行社长,朱九思、范瑾任正、副总编,编委由郭小川、方纪、邵红叶、孙犁等人组成。
自《天津日报》创刊起,每期都会有综合性的副刊内容,当时报社设有副刊科,方纪是科长,副科长是孙犁。为积极贯彻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积极宣传党的文艺理论政策,充分加强与天津群众的联系,考虑到天津人民群众需要来自共产党、来自解放区“新文艺力量的教育”,“中共文艺家应将解放区农民刻苦支前的模例,表现于天津人民面前,以期有助于新区人民思想与作风的改造”①。报社编委会在综合性副刊出到第 50 期的时候,提出了增设纯文学副刊的方案。1949 年 3 月 16 日,报社组织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方纪、鲁藜、田野、芦甸、王林、李克简、陈荒煤、商展思、韩维正、杜宾礼等出席。在会上,方纪提到“过去旧的文艺周刊往往是几个人的小园地,我们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搞,也是害怕弄成那样。现在副刊已开始和天津的群众建立了联系,有了搞文艺周刊的基础,因此,这个文艺周刊也应该是群众性的。在这个周刊上,我们是预备把一些反映人民生活更真实、更深刻的作品集中起来,在新文艺理论的建设上,要把毛主席提出的文艺方针具体地加以贯彻”②。会上,增设纯文艺副刊并命名为《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方案得到一致认可。

.......................

第二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荷花淀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孙犁文学创作风格魅力的感召
1940 年代,孙犁在延安《解放日报》相继发表了《荷花淀》、《芦苇荡》等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新、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解放区文学中独树一帜。茅盾说:“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③。孙犁在战火硝烟与宁静柔美水乡的对比、残酷的战争与至真至美的人性的对比中讴歌中华儿女保卫家园的伟大斗争,这样浪漫诗意的叙述方式,在当时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人能出其右,“荷花淀”系列作品的风格也成了其最具辨识度的创作标签。
天津解放后,孙犁随部队进城,负责《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编辑工作。从解放区进入城市,从一个革命作家、文艺工作者成为了新中国地方党报的文艺编辑,孙犁积极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融入工厂、城市拓宽创作路子。1950 年,《挂甲寺渡口》、《保育》等一系列的工厂速写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后来采写东郊白塘口乡的时候,也及时创作了《妇女的路》、《刘桂兰》、《青春的热力》、《一天日记》、《津沽路上有感》等作品。孙犁这些对工厂和津郊的速写,虽然有别于其独具风格的“荷花淀”韵味,但这些作品短小精悍,质朴凝练,表达出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孙犁将对一个新生时代的描摹付诸笔下,反映了当时的新生活新气象,呈现出新中国的城市面貌,是其作为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和一名革命干部自觉自愿的文学创作,孙犁本人对这些作品也很珍视,后将其辑为《津门小集》出版,在后记中,他说这些作品是“我在那生活急剧变革的几年里,对天津人民新的美的努力所作的颂歌”①。
.......................

二、“荷花淀派”的发展与分化
孙犁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荷花淀”风格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在 1951 年,《光明日报》点名批评了其《村歌》、《钟》等作品后,孙犁便主要转入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创作和连载,直到 1956 年完成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创作基本结束。
刘绍棠初期的作品大都以北运河的村落为背景,描绘着自然美和人情美。“秋夜,田野白蒙蒙,满地是秋虫“吱吱”的叫声,村外的白杨,在夜风里‘哗啦啦’地山响,青幽幽的月光,在蒲扇似的叶子上蹦跳;一只山喜鹊,在窝里低低地喳喳叫,一两片青黄的叶子,轻轻地飘落在地上”④。《运河滩上》中开篇的景物描写可见其功力,此时的刘绍棠擅于以格调清新、田园牧歌式的风景描画来实现其审美追求。从维熙早期的《红林和他爷爷》、《老莱子卖鱼》、《七月雨》、《故乡散记》等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照,将故乡的人物形象和美好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个恬淡、美好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当时作者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向往生活方式的追求,文字间仿佛散发着燕赵水乡泥土的芬芳。
然而,从维熙、刘绍棠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热情洋溢的高产创作在 1957 年戛然而止。二人因为曾经发表《写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一文批评了当时文学创作“左”倾教条主义现象,同时还写了一些批评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因而没能躲过 1957 年夏秋之交的那场“反右”运动,他们被扣上了“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的帽子。在从维熙被打成“右派”的批判会上,主持人还点了房树民的名字让他进行揭发,而房树民却在当时的场合下当众说了“从维熙不像右派”而被驱逐出场。可见“荷花淀派”的青年作家们是惺惺相惜的,他们不但师承了孙犁的文风,同时也继承了孙犁先生的人品和风骨。
..............................

第三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天津工人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 23
一、新中国工人文学兴起的背景 ................................ 23
二、天津工人文学发展的基础 .................................. 24
第四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津味”文学的坚守与拓展 .... 32
一、“津味”小说的刊载与坚守 ................................ 32
(一)初次刊载 ....................................................... 33
(二)津味小说联展(1994 年——1995 年) .............................. 33

第四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津味”文学的坚守与拓展

一、《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与天津地域群众性文学活动的开展

(一)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学普遍参与度
促进一个地区群众性文学活动的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升群众的文学普遍参与度,将更多的普通读者培养成为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家,继而自觉地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在这一点上《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堪称“业界典范”。一直以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被称作一块“苗圃”,坚持以发掘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为己任。从孙犁开始,就为培养工人写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亲自为工人写作小组授课,为他们一对一做辅导、修改稿件。编辑邹明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版面上发表着一篇篇指导如何写作的文章,他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文学新人和习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工人作家以及后来声名鹊起的“荷花淀派”作家们。扶植新人的理念、做法和制度也作为《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重要办刊特色,被一代代编辑们继承和发扬着。1986 年《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一期青年诗歌专版的编后记中写到“《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做为一块苗圃,对于一切文学幼苗,向来倾心扶植,为他们承受阳光、吸吮养分和跻身于文学之林,贡献我们的力量”②。在 1987 年的一期《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专版中,集中刊发了 5 位文学新人的“小小说”习作,编辑在“编后语”中以极具亲和力的口吻来鼓励新人创作。文中写道:“五篇小小说和您见面了。瞧,写小说并不难!这事,这人,可能就在您身边,好歹拨拉拨拉,准能划拉出那么几篇……作为文艺周刊的编辑,我们感到无比欣慰的是,我们一直生活在众多的文学朋友中间。文艺周刊是一块苗圃,是一道阶梯,愿意为虽然幼稚但却是初开的花朵提供一片蓝天和一块沃土”①。在刊物上与读者如此真诚、亲切的交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吸引了更多的“文学幼苗”和“初开的花朵”。

...........................

结语
与共和国同龄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已走过了 70 多个春秋,2700 多期的版面上记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见证了一代代作家的成长,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学记忆。孙犁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历代编辑们一直悉心守护着这片“文学净土”,正是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坚守,才使得《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如此与众不同,使得这样一份报纸文艺副刊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支撑起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传承了津沽大地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域文化自信,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格,《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也成为了全国党报文艺副刊中的常青藤,成为了行业的明星和标杆。对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研究也有许多未尽之处,也请各位同仁和老师们能够继续研究挖掘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和价值,结出更多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