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秦似虽然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名作家,但他在主编《野草》刊物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40 年8 月 20 日与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在桂林创办了《野草》。因战事的原因,1941 年 4 月 1 日的第 2 卷第 1 期起因夏衍离开桂林,就由剩下的四位主编负责;1942 年 2 月 15 日的第 3 卷第 5 期开始全部由秦似负责,1943 年 6 月被国民党政府以“节省纸张”为名强制停刊。1943 年 6 月 1 日在桂林的最后一刊,历时 3 年出版了五卷二十九期。停刊后,国民党悬赏金额抓捕秦似,他由王其全护送来到香港。在香港,秦似一直为《野草》的复刊而坚持不懈。1946 年 10 月 1 日在香港复刊,全部由秦似主编,历时两年,共出十二期。广大的读者喜欢《野草》,“《野草》(月刊)和《野草丛书》是当时大后方的桂林文化荒漠中的一片绿洲。”④它成为国统区最畅销的刊物,影响甚广,就连当时在延安指导着全国运动的毛泽东主席,叮嘱他人每期寄两份《野草》期刊给他。⑤周恩来总理在重庆忙于公务,但他也向《野草》期刊提过两次有关编辑方针的意见。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值得研究。目前,对秦似文学创作的研究资料比较少,研究视角有限,大部分集中在某一时期的某个方面的研究,总体进行把握相对缺乏,由此可见,秦似的文学创作还有相当大的可发掘的空间。故本文尝试从总体上研究秦似的文学创作,对于《野草》刊物的了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秦似的评述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回忆类推介。杨东甫《秦似传略》、刘振娅《两间风雨忆秦似》、冯志奇《秦似先生二三事(外一篇)》、安明《柳亚子的悼秦似夫妇诗》、何开粹《柳亚子误悼秦似(外一则)》、彭会资《回忆秦似先生》、张漾《怀念我的老师秦似先生》、魏华龄《中国抗战文学史的光辉页——秦似诞辰八十周年纪念》、骆宾基《又是一年春草绿——忆秦似怀聂绀弩》、陈根生《<语文园地>的好园丁——怀念秦似同志》,主要讲述了秦似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二是文本阐释类。朱江勇《论秦似的桂剧编创艺术》主要研究了秦似编创的桂剧的艺术特色,主要从浓厚的文学色彩、鲜明的剧种和地域特色、简练的戏剧结构形式三方面切入。张葆全《清新脱俗,异彩纷呈——读秦似<两间居诗词丛话>》侧重于谈论秦似谈诗,论析凯切,且时有新解。宋垒《批判秦似的<咏古莲>和<吊屈原>》主要讨论了秦似做这两首诗的题目的用词,宋垒质疑秦似用什么思想来咏古莲和吊屈原,批判其世界观。彭会资《秦似的治学、创新及其著述价值论》是从《秦似文集》的多种价值、开拓创新的精神、知与行和博与专相结合的治学道路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秦似文艺创作的价值。蒋萍《桂林抗战时期文艺期刊翻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研究——以秦似为个案研究》主要从桂林抗战时期的文艺期刊入手,以秦似为代表,对桂林抗战期间这座文化城的翻译活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赖翅平《秦似的语言表现理论:做与不做之间——兼论秦似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阐述了秦似的语言表现理论,继承了鲁迅的“做与不做之间”的文章之道。马树春《秦似杂文讽刺手法论略》探讨秦似杂文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的战斗精神,侧重分析其杂文十种讽刺手法的运用特色。马树春《论秦似杂文的情感内涵及其表达艺术》研究秦似杂文丰厚多元的情感内涵和曲直并用的表达艺术。马树春《秦似杂文的艺术辩证法》从艺术辩证法这个角度研究秦似杂文,由内蕴上吸纳不同范畴为一体和艺术上兼容各种形式为一炉二方面切入。马树春《略论秦似杂文的美学风貌》着重于秦似杂文的美学风貌,分析其敏锐深刻、情理兼备的内蕴美,丰富多样、生动贴切的形象美,严谨灵动、摇日多姿的章法美和简洁隽永、犀利幽默的语言美四个方面。陈焕新《简论抗战期间的秦似杂文》主要研究抗战时期秦似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有抗战时期秦似杂文成功的原因。林建华《秦似——一个具备学者素质和平民意识的散文家》阐述秦似是一个“学者型”和“生活型”的作家,略论秦似散文的艺术特色。吴立德《论秦似抗战期间的杂文》侧重讨论秦似抗战时期杂文的艺术特色。成德《秦似谈杂文写作》着重于秦似谈论杂文的创作手法。黄春芳《秦似的杂文》是从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两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秦似的杂文。黄绍清《飘逸潇洒深邃隽永——简论秦似的散文艺术》主要从艺术风格角度切入研究秦似的散文艺术。彭林祥《学者的副业与革命的事业——王了一和秦似 1940 年代散文创作比较论》从王了一和秦似的身份切入,比较他们两的散文创作。
.........
一、秦似生平和文学创作道路
秦似,原名王缉和,广西博白人,他生活在一个破落的书生门第。他的祖辈都曾中过举人,但他们都未曾做过官员。他们行医和种田维持家中的生活,有时还打铁以增加收入。由于不善于管理家族中的经济,加之人口增多,家族多次出现分家情况,现家族中的十几亩地越分越少,有时甚至还拿它典当,以贴补家用,家境日趋衰落。当曾祖父紫庭公去世时,家中唯有一匹瘦马、一副破马鞍和几亩坡地给后人。秦似曾祖母阿太虽然不识字,但她会讲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如:岳飞抗金、刘二打番鬼、老虎报恩、蟾蜍王,哼唱儿歌童谣,还会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她常常讲民间故事哄秦似入梦,还教秦似背诵二十四节气及一些谣谚。秦似喜欢马,他学的第一个字“马”,是他父亲王力手把手教他写。虽然家里开私塾,但等他的年龄接近破蒙时,他的父亲王力已经到大坪坡教书了。1922 年春,5 岁的秦似开始上私塾,他的老师是他三叔。那天一大早三叔就把他和其他的学生领到书房,向孔圣人画像跪,作三个揖,开学典礼就算完成。之后三叔教他们在描红本上写字,并背诵《三字经》。半年以后,新学兴起,岐山坡办起一所正规初级小学,秦似成为当地第一批上新式学堂的学生。秦似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个子也矮小,排队时,他永远站在后面,但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和书法。新式学校还开办了图画手工课、体操课等,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秦似是这些课上的活跃分子。秦似未满 9 岁,初小就已毕业,岐山坡没有高小,离它最近的高小是县城城厢文昌阁。当时只招收 50 名学生,但是报考学生却达 200 名学生左右,秦似坚决报考,家人无奈只好同意他去,却不相信他能考上。秦似经过努力竟然考上了,家人无奈只好同意他住校读高小,他的求知欲很强,别的学生到处玩耍打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阅读各类的书籍上。他的叔父给他订了份上海印行《小朋友》杂志,叔父离开他到外地,他自己又续订。他很喜欢阅读,并根据这本杂志的征稿启事向它投稿。稿件被采纳了,小试牛刀取得成功,增加了秦似对文学的兴趣,鼓舞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信心。他的语文老师给他们讲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林觉民的一封书信——《与妻书》,给秦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革命就不能怕死”!
1924 年至 1927 年爆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其政治风云也会影响到博白。一大批深受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办起进步刊物《南流潮》,到处演讲,把“革命”“民主”“反帝反封建”等思想迅速传播。秦似在读高小时因受革命启蒙积极参加各种游行活动。秦似还被选中话剧演员,排练场在县党部。他男扮女装饰演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因家里交不起昂贵的租金,被地主活生生地抢走。他们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应强烈。秦似的正义感和反抗邪恶势力的精神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秦似高小毕业,应考初中,但当时的博白初中因闹学潮而不招生,秦似只能进入县城惠民补习学校升中班补习功课。直到 1930 年学潮平息,秦似才考入博中。1931 年桂系军阀李宗仁和蒋系朱为珍部队发生战争。秦似和同学们为了逃避战火,背井离乡遭受颠沛流离之苦。内战未平,又爆发了日寇侵华的“九一八”事件。于是,秦似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博中的义勇军。他个子矮小,站在队伍里特别引人注目。博白地处偏远,抗日救亡运动很快消沉下去。但他热爱祖国之心,拯救民族危亡的意识更加强烈。后来他能成为抗战文学阵线的一位不可缺少的战士并非偶然。在这时期,秦似的文学兴趣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诗词方面,这归功于他的文学启蒙老师——韦碧海,“由于他对诗词平仄格律极为纯熟,口里经常给我们念‘平平仄仄仄平平’,还教我们怎样辨四声,这一层比起别的教师来说总是强多了。我就是在他的开导下初步学会四声、平仄、做对子的。”①秦似作诗填词能力就在此刻有了质的飞跃。1933 年夏,17 岁秦似报考了省立玉林第二高中,则把自己的兴趣放在文学上。同年 11、12 两个月,他以“水生”为笔名,在《国民日报》副刊《雷莺》的 70、71、72、73 和 74 期发表散文《秋雨之夜》《沉寂》《夜钓(一)》《夜钓(二)》《冬——儿时生活断片》,这些作品不仅为他进入文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秦似一生笔耕之始点。1934 年 1 月份,玉林第二高中上学期刚结束,当局对高一新生进行了“甄别试”,秦似所在的班级只有一、两个同学通过了考试,秦似英语差几分,也不能避免取消学籍。经过这次挫折,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心,也没有打击他文学创作的步伐。1933 年 1 月份,在《国民日报》副刊《雷莺》90 期发表词《如梦令 送别》。2 月份,他在《雷莺》的 128 期发表了纪实散文《离校》,这是他第一次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4 月份,他又在《雷莺》133 期发表了新体诗《幽默底诗境》,这是他新诗创作的初试,并取得成功。
.........
二、秦似文学创作 ........... 14
(一)秦似杂文创作 ..... 14
1、时代的呐喊:秦似杂文的思想内容 ...... 14
2、手法多样性:秦似杂文艺术特色 ........ 19
(二)秦似散文创作 ..... 27
1、美丽的自然风光 ............ 27
2、平实利索的真情 ............ 29
(三)秦似的诗词创作 ............. 30
1、史事再现 ........ 31
2、抒发真情 ........ 32
三、秦似文学创作风格的成因 ........... 34
(一)“鲁迅风”的继承 ........... 34
1、继承鲁迅杂文形式及文风 .... 35
2、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 36
(二)《野草》同人期刊的影响 ..... 37
三、秦似文学创作风格的成因
秦似刚迈入高中,抗日战争已经打响。20 世纪初,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日本深受打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唯有侵略他国,才能迅速地弥补本国的经济漏洞。日本对朝鲜和我国东北进行大肆地掠夺财务,国民党统治者错误的指导。导致我国丧失了东北大片的领土。蒋介石忙于和共产党的抗争,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视而不见。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军队在北平的卢沟桥附近演习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向中国守军第 29 军提出要求:进入宛平县进行搜寻,中国军方拒绝了日方的要求。日军炮射我国士兵,轰炸宛平县,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日本侵略军从北向南肆意蹂躏我国的同胞,一路扫荡中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最可耻的罪证。秦似深深领悟到国破家亡,匹夫有责。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不容侵犯的正义感使他走上“行动救国”的道路。1939 年秦似在生活书店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鲁迅全集》,他翻阅了鲁迅先生的书,在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说:“我写杂文,很主要一个原因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①鲁迅先生的杂文针砭时弊,将现实社会问题以杂文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使人们觉醒。杂文“是一种强烈反映现实的武器。”②秦似学习他这种写作方式。秦似幸遇伯乐,与夏衍、聂绀弩、孟超、宋云彬他们一起创办了杂文刊物《野草》,他们共同认为在这样特殊的时局,希望它给社会带来一点生机。秦似文学创作的成因:“鲁迅风”的继承和《野草》五位同人的相互影响。
........
结 语
秦似在《榕树的风度》一文中写道:“榕树二月确实要落叶,但它一边落,一边又长出新叶来了,榕树的叶是那么浓密,一年四季也没有‘落尽’的时候。正象它不曾有过因气候的变化而枯槁,它从来也不曾因风雨冰霜的侵袭而变成秃顶,任凭风吹雨打,它总是并不减损它那一树绿云,巍巍矗立的丰姿。”①对榕树的这段赞词,可以说是秦似的自我写照。即使在抗击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固守良知,挺身而战,他用手中之笔与恶势力搏斗,揭露它们丑恶的嘴脸,启蒙人民站起来共同反抗恶势力。秦似在做人和写文章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秦似生活在血雨腥风的时代,看到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觉得匹夫有责兴国邦,于是走上实际的战场“行动救国”。秦似向《救亡日报》投杂文《作家二例——谈佛列达屋地利与赛珍珠》。夏衍认为秦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邀约聂绀弩、宋云彬、孟超、秦似筹办《野草》期刊。小说重叙事性,语言明快;杂文重议论性,语言简洁、犀利性。杂文虽是“古已有之”,但“因为我本来就不想去高攀艺术之宫,连杂文的大师鲁迅也说过,他不过是摆小地摊而已,何况我辈?”②秦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在战火的年代选择杂文作为武器,关怀社会。三十年代的桂林是桂系军阀统治,秦似为了避开国民党统治阶级严格的监管和审查制度,他选择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的罪行为内容,将中国人民的受难与世界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用文学作品批判他们侵略的罪证,号召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两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1941 年 11月 1 日发表杂文《关于国际青年反法西斯蒂》:“而今天屠杀欧洲人民,劫掠苏联土地的正是同样的法西斯啊!我们打击日本法西斯,也就是打击了德国法西斯,世界青年反法西斯的方向是一致的:要消灭对人类理智的蔑视!要消灭纳粹向中世纪倒退的普遍的屠掠!”③“战国策派”的陈铨宣称:“人生的意义,既然在发展权力意志,那么生活就等于一种战争。在战争中间,强者才配生存,弱者自然消灭。”④按照陈铨的意思理解,侵略是善举,反侵略是错误的行为,他误导国人的思想,他的做法与秦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