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电视剧改编文学研究——以 1990 年以来香港、大陆版本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81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神雕侠侣》电视剧改编的可行性

第一节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金庸在新版《金庸作品集》序中说道:“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社会)中的遭遇。”“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艺术是创造,音乐创造美的声音,绘画创造美的视觉形象,小说是想创造人物。”在林以亮访问金庸的过程中,问及武侠小说中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人物、是故事重要还是人物重要时,金庸回答道:“我个人觉得,在小说里面,总是人物比较重要。 我总希望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写得统一一点,完整一点。”“我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 同时我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心,先想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如何,情节也是配合主角的人性,这个有怎么样的性情,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从上述言论中,就可以看得出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是重视人物塑造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塑造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成败。此外,人物的性情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不同性格的人物对待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故事的发展方向自然也会不同。同时,故事也是小说人物的主要陪衬。
对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来讲,自然还有不同于一般小说任务的独特性质。有人说,“作为武侠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势必是要张扬一种‘侠’的风范、‘义’的理念”。武侠世界“江湖”不像现代社会一样讲究秩序、法律,而是讲究侠义、名望,其实塑造人物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侠(包括大侠和小侠)的成长过程。《神雕侠侣》中许许多多经典形象,比如杨过、小龙女、郭靖、耶律齐等等,其成长历程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侠义风范。不过《神雕侠侣》中不仅有“侠士”,还有“名士”“残士”“喜士”,不同形色的人物聚在一起。
.........................

第二节 独特的故事情节
小说人物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小说都蕴含着丰富的画面感和精彩的故事情节,缺乏画面感和故事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被搬上大荧幕的。富含画面感和故事情节的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的,读者通过其文字描述不难在脑海中形成类似于电视剧的静止或是运动画面,这是电视剧中画面的重要基础。画面感和故事情节是小说与电视剧联姻的“红娘”。
自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问世,就饱受广大读者喜爱,读者不分年龄,不分领域,不分地域,同时又不断被改编成影视剧,受众面更广。金庸小说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什么呢?著名学者严家炎在《金庸小说论稿》中提到,金庸小说能够吸引人“靠的是艺术想象的大胆、丰富而又合理,情节组织的紧凑、曲折而又严密。也就是说,他靠的是艺术本身。”《神雕侠侣》可谓是金庸十五部小说中的“情书”,其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不能无视故事情节的独特之处。
一、悬念重重 不拘一格
《神雕侠侣》如同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读者,读者们都有种同感:一旦开始看了,就很难把书放下,内心有种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欲望。情节曲折,悬念重重,故事开头的呈现与预想的结局肯定是不同的,这是《神雕侠侣》的魅力,也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
悬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手法,它深受说书人故意吊听众胃口的影响。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设置悬念的技巧,在小说的开头便设置悬念,到小说故事中间又设置了重重悬念,不拘一格。《神雕侠侣》开局就将读者置于层层疑云中。《神雕侠侣》以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为开篇,一位左手沾满鲜血的道姑感慨采莲女“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远处一位青袍长须老者听到词曲也发出了叹息声。一个满头乱发、疯疯癫癫的“怪客”得知陆展元和何沅君已逝的消息后,情绪失控并徒手挖掘二人的坟墓。就在程英和陆无双急忙跑回家要告诉陆立鼎变故时,陆家庄的墙壁上出现了九个血掌印,陆立鼎记起是哥哥陆展元的仇家来寻仇的记号,夫妇二人担心不已。武三通的妻子武三娘带两个儿子前来陆家庄寻访武三通。屋漏偏逢连夜雨,关键时刻陆无双腿受伤而行动不便,“怪客”武三通意识恢复清醒,接连抱走二武兄弟和陆无双程英二姐妹。柯镇恶与郭芙遇到了避难的陆无双等四人,得知详情后就赶往陆家庄救人。前来寻仇的李莫愁打伤陆立鼎夫妇、武三娘、柯镇恶后放火烧了陆家庄。小说的开篇第一回《风月无情》给广大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武三通挖掘了陆展元和何沅君的坟墓后是如何处理的?他的疯癫何时能痊愈?在武三通夫妇和柯镇恶的帮助下,陆氏夫妇能否逃过一劫呢?
.........................

第二章 改编电视剧的异同

第一节 《神雕侠侣》的电视剧改编简述
《神雕侠侣》从 1959 年 5 月 20 日在《明报》创刊号连载开始,就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不断改编历程中,共有 9 次被改编成电视剧、2 次被改编成电影、1 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由此可看出改编电视剧的数量是电影的 4 倍多,某种程度上讲,这说明改编电视剧的取向是对《神雕侠侣》这一小说文本进行诠释的最佳方式。对于电视而言,尽管它“由于物质构成方面的限制导致它的艺术表现手段略逊与电影,艺术感染力也没有电影强烈,但它比电影更会讲故事,观赏方式也更为方便,也就更容易吸引观众。26可以说更契合于小说文本本身的叙述与表达,这一点是电影所欠缺的。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作品如表 2-1:


..........................

第二节 三个版本电视剧的相同之处
比较三个版本的电视剧制作,它们都准确地从小说《神雕侠侣》中把握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再以更加符合观众日常生活逻辑的叙事方式将图像组合流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效吸引了观众。尽管上述三个版本的电视剧在产生时间、地区、导演、编剧、演员、配音、主题曲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其在叙事逻辑方面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一、人性化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消费品,呈现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应该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方便消费者去欣赏、去了解,进而实现消费者的功能与心理双诉求。三个版本的电视剧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改编的过程中对故事本身进行了人性化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良好的开篇是电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带有悬念、烘托气氛的开场,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1995 年版电视剧以李莫愁吟诵《摸鱼儿·雁丘词》开篇,配乐以悲哀惆怅为基调。2006 年央视版电视剧是以在书卷上写“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为开篇,并配以情趣盎然的江南风景画,碧波荡漾,燕语呢喃,垂柳轻拂,荷叶满塘。2014 年最新版则是以爱而不得、伤心欲绝、身穿红色嫁衣的林朝英在雪地舞剑为开篇,爱恨交织,师父叮嘱小龙女和李莫愁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与男人有来往,李莫愁对此产生疑虑。三个版本的开篇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探究“情”是什么。同时,三个版本的开篇均以李莫愁为主动方,或发出对“情”的感慨,或对爱、对男人是洪水猛兽充满疑惑,暗示了她的一生就是一场爱而不得的惨剧,因爱而生,因爱而伤,最终因爱而葬身火海。
其次是同情反面人物。在小说《神雕侠侣》中,赤练仙子李莫愁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江湖中人人欲杀之而后快,老百姓一听到她的名字更是心惊肉跳,能逃多远就逃多远。李莫愁是可恨的,同时也是很可怜的。三个版本的电视剧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她同情的理解,更加人性化。在 1995 年版中,李莫愁救了受伤的陆展元,二人暗生情愫,恳求师父同意陆展元留在活死人墓中,陆展元却以回家禀报父母为由,再也没有回来,李莫愁也由此性情大变,逐渐成为女魔头。2006 版中,李莫愁看到陆无双和程英脖子系的锦帕,忽然失神,想起了自己曾经与陆展元的恩恩爱爱,竟一时间忘记追赶程英和陆无双。2014 年版则详细讲述了李莫愁从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女孩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满心仇恨的魔头。李莫愁为救陆展元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为使陆展元不再受他人欺负就认真教他武功,她认为的这一切真心付出换来的却是陆展元的移情别恋。李莫愁伤心欲绝,心生怨恨,便返回古墓。没想到的是,师父非但不让她进古墓,而且还将她逐出师门,这更加深了她内心深处对陆展元和何沅君的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仇恨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剧了,将对陆何二人的怨恨迁怒到他人身上,只要是有人的行头上或者说话提到“何沅君”这三个字就会遭到她的毒手。如果陆展元一直爱着李莫愁,或者她受骗后得到师父的安慰,她的结局也许就不同了。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李莫愁的感觉由讨厌转为可怜,可怜她遇人不淑,可怜她在最需要安慰的时候饱受冷落。
........................

第三章 不同版本电视剧改编的文化因素.................37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盛行.................37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影响...................39
一、娱乐功能的凸显................39
二、平民化表达..............41

第三章 不同版本电视剧改编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盛行
这个世界正在以图像的方式彰显着它的存在。20 世纪 20—40 年代,电视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从短时片段到长期连续播出、从图像和声音非同步播出到同步播出,其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进入新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传播媒介由单一性发展为多样性。这也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它也使得大众在小说与电视之间更倾向于后者。“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这也恰恰印证了读图时代的来临。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这也表明了图像比文字更有吸引力,也更契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它促使文学作品不断地进行影视改编,以此来适应读图时代的潮流。
事实上,“图像转向”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它标明了当代文化越来越围绕着图像来结构和运转。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许多领域正在经历广泛的视觉化, 当代视觉文化中各种复杂的图像或影像形式的爆炸性发展,必然对当代人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图像的存在:广告、电影、网游 这表明当代社会已经离不开图像了,越来越围绕图像运转。在图像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读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神雕侠侣》电视剧的改编,为大众了解小说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

结语
本文探讨了《神雕侠侣》的电视剧改编,通过细致分析和认真比较,明晰了《神雕侠侣》小说文本及其电视剧改编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机制。《神雕侠侣》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被改编的次数最多,显示了小说文本与电视剧之间内在的深切关联。然而,小说文本中的许多东西是电视剧无法表达的,而电视剧受媒介自身的限制也无法将小说文本中的精神内蕴表现透彻。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香港、大陆的三个版本的《神雕侠侣》电视剧的改编充分体现文学作品和影视之间的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它们的则是现代随时而动的复杂文化结构。
《神雕侠侣》之所以一遍一遍被改编,表面是大众口味变化的结果,实质上是由当今图像时代影视文化内在推动所导致的。电视剧这种新的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的传播空间,带动了文学与电视剧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原著、欣赏电视剧的角度。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神雕侠侣》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逐渐增加“搞笑”“言情”“夸张”“穿越”“调侃”等艺术元素,慢慢开始夹杂着商业利益的气息。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在经受着商业文化的慢性侵蚀,在文化内蕴和商业利益的博弈中苦苦挣扎。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应该坚定两种立场:
首先是应该忠实于原著。“无论是对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还是对未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文学名著的改编都要求忠实原著,因为读过原著的观众要在改编作品中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确证,依原著的价值对改编作品进行评价;未读过原著的观众往往以剧为真,以为他在荧屏或银幕上所看到的就是某某文学名著本身。”无论观众是否看过小说文本,电视剧都是他们与原著之间的纽带,肩负着传递原著真谛的使命。当然,忠实原著并不代表改编完完全全地照搬原著,而是可以在不会导致观众通过看电视剧而误解原著真谛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创作。
其次是应当继承原著的人文精神。视觉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正在席卷着当今社会,电视剧的创作者不应该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应担负起展现原著人文精神、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历史使命。“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权力人的尊严为旨归,所有艺术作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的内容,都要归结到符合可提升当代人文精神,通过艺术之美,让人思考,让人反思,提升人们心灵境界。”人文精神是电视剧经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神支柱,是其代代相传的“魂”。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