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浪网平台的医患纠纷新闻媒体报道研究(2010-2015)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12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分析过程中发现,医患纠纷的报道不仅反映报道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还反映医患纠纷的一些本质,例如:多数纠纷源头并非医方过失,而是患方怀疑基础上的医方过失;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医院总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或多或少赔偿;医患纠纷经历了从最初的民事纠纷演变到暴力医闹的过程;报道也存在从强医弱患到弱医强患的话语流变。

第一章 新浪网医患纠纷议题的呈现

1.1 从报道本身发现问题
1.1.1 报道数量总体渐增,缺乏深度报道
如上文所述对新浪网转载医患纠纷报道以每篇报道为基本单位进行内容分析并制作编码表,通过大量阅读新浪网转载的医患纠纷报道,创建了标题、日期、时间、新闻来源、爆料来源、体裁、语义倾向、口语反应、报道立场、报道基调、报道方式、渲染方式、主题概括、关联框架、有无暴力、是否医闹、结果、真相描写、医学知识、专有名词等类目。两名编码员 各操作一次后调换工作用霍尔蒂斯 的“相互同意度”与“信度”方法检验信度, 经计算编码信度为 85.65%,符合内容分析内部信度 80%以上的要求,此次编码类目有效。
经分析发现,新浪网 2010-2015 年转载医患纠纷报道从 2010 年至 2014 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向,如图 1.1,以 2014 年为拐点,2014 年之前一直上升,2015 年开始下降。

.........................

1.2 从报道看内容
1.2.1 多数报道无结果,医方总赔偿
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素即 when、where、who、why、how 等,一个事件的完整性是受众了解来龙去脉的前提,只有在充分了解事态发展的基础上受众才能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视角进行是非判断,医患纠纷的报道尤其如此,详细阐述事情的经过非常重要,否则,根据只言片语得出的结论极容易成为偏见。分析新浪网 2010-2015年医患纠纷报道的数据发现除去 237 篇报道无需结局如评论类文章,或者无法判断外,其余 431 篇报道中 230 篇结果为“待定”,占 53%,这类报道通常为篇幅 100-500字的短消息,只描述冲突事件,很少详细叙述事情的缘由和经过,如 2010 年 5 月 12日《信息时报》的题为《发生医患纠纷数十人堵医院》,篇幅仅为 100 字左右,起因为手术后视力下降患者要求医院赔偿,数十人堵在医院警方维持秩序,疏导医患纠纷。口语反应只有警方一方,患方和医方完全没有做采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任何说明,结果也只在最后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正在调查中,笔者再针对该事件进行新浪全网搜索发现并没有相关的后续报道。这样无结果无缘由的短消息占据大概一半的容量,浏览该网站的受众长期接受不明真相和结果的报道易对医患纠纷产生误解,认为目前有大量的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甚至认为医闹也是一种合理现象,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医闹造成什么后果也不清楚,受众的认知体系中逐渐对医院产生负面解释,理所当然认为一旦治疗结果不满意就是医院和医生的问题,更严重的会对医生群体产生怀疑和畏惧,影响着医患关系。
除了没有结果的报道外,有 23%(99 篇)的报道结果是医方赔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患方道歉和赔偿的比例仅为 2%(10 篇)(见图 1.8)。可见多数情况下医院即使没有过失最终也会以医方赔偿作为结局。

..........................

第二章 新浪网转载医患纠纷报道的特征

2.1 报道体裁多样化
新浪网 2010-2015 年转载的医患纠纷报道体裁以短小精悍的消息为主,占总体数目的 67%,在短消息的基础上另加知识链接、专家观点或评论的长消息 78 篇,能够具体阐述医患纠纷前因后果和体现深层次社会背景的挖掘性消息、解释类报道和调查类报道分别为 15 篇、7 篇和 12 篇,作为跟进事件后续进展的追踪报道 27 篇,值得关注的是新浪网还转载了关于医患纠纷历史题材的报道,以史为鉴,转载美国等关于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和矛盾的报道,为处理医患冲突提供借鉴。
2010-2015 年新浪网医患纠纷报道的类型分为文字类报道和图文并茂两类(视频、图片新闻不在本研究范围内),6 年医患纠纷报道以文字报道为主,占总数的72%,图文并茂的报道仅占 28%,从阅读体验来说文字报道较图文并茂报道吸引力差一些,较不丰富,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但优点是文字新闻更加容易阐释医患纠纷的前因后果,让受众得到更加全面的真相还原,避免报道的偏颇和受众的误解。
.....................

2.2线上线下舆论场结合
在新浪网 2010-2015 年医患纠纷报道的分析中发现,患方作为主要爆料来源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013 年起微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新闻记者发现医患纠纷报道线索的场所。在微博中,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用户可以对所见所闻编辑后用 140 文字或者图片、视频发送,这些内容被大量转发,形成裂变式传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官方账号或者个人账号发布消息在微博中迅速被转发和评论形成线上舆论场,许多新闻记者从线上舆论场中获取信息,然后到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报道发布后再形成线下舆论场,而新浪等门户网站则大量转发纸媒报道,又形成新一轮的线上舆论场。
新浪网转载的医患纠纷报道呈现多框架化的特征,可能与转载各种都市报、日报、专业报的报道有密切关系。这些报道的主题框架分为主框架和关联框架,主框架揭示报道的主要内容,关联框架则揭示报道的目的。主框架包括事件叙述框架、评论反思框架、政策法规框架、调查报告框架、他山之石框架、历史框架、知识延伸框架、故事框架和疏导舆论框架。其中,最主要的框架即为事件叙述、评论反思、政策法规三种。这些框架不仅涉及对医患纠纷事件的详细叙述,还有对当今医患关系的评论反思,通过政策法规框架来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用他山之石、知识延伸框架介绍国外医患纠纷的处理机制为国内提供借鉴。而关联框架则包括社会冲突框架、奇人异事框架、人文关怀框架、意见建议框架、经验介绍框架、道德高点框架和情感宣泄框架。社会冲突框架特征为曲折性、戏剧化,体现医患纠纷引发的医闹、暴力事件;奇人异事框架则显示该报道出于新奇性,希望通过新奇、奇异来吸引读者,报道奇特的纠纷事件。而意见建议和经验介绍框架则本着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纠纷的目的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道德高点框架是报道站在道德的高度评论医生的作为,塑造了冷漠、强势的医生形象,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进行拷问;人文关怀框架体现新闻记者和媒介对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的关切。
.........................
第三章 新浪网转载医患纠纷报道存在的问题...............41
3.1 深度报道缺乏..................41
3.2“标题党”盛行..............41
第四章 对网络媒介转载医患纠纷报道的思考...............44
4.1 网络新闻制度的监管.......................44
4.2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44

第三章 新浪网转载医患纠纷报道存在的问题

3.1 深度报道缺乏
新浪网 2010-2015 年转载的医患纠纷报道体裁以短小精悍的短消息为主,共 445篇,占总体数目的 67%,而长消息仅 78 篇,占总数的 12%,能够具体阐述医患纠纷前因后果和体现深层次社会背景的挖掘性消息、解释类报道和调查类报道分别为 15篇、7 篇和 12 篇,仅占总数的 5%,由此可见,新浪网 2010-2015 年转载医患纠纷报道多为简要的短消息,不能深入探究医患纠纷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同时采访并呈现患者和医生双方对事件的看法,报道较为笼统。
很多时候医患纠纷和医闹事件发生的比较急,记者无法迅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是正常现象,对于这种类型的报道,通常要进行后续的追踪,先发一篇消息简述概要,稍后再发一篇深度报道呈现双方观点和意见,有的还要做评论和调查。但新浪网 2010-2015 医患纠纷报道不仅短消息较多,作为跟进事件后续进展的追踪报道仅仅 27 篇,占总数的 4%,可见这些报道大多只关注医患纠纷这个社会冲突的现象报道,希望通过其曲折性、新奇性吸引受众,真正探讨其背后深层次原因致力于改善医患矛盾的深度报道较为缺乏。
深度报道的缺乏让新浪网充斥着大量以医患纠纷为主题的短消息,这些新闻没有纠纷的来龙去脉,不讲发生纠纷的经过,只以纠纷所引发的冲突为主干和噱头,吸引读者关注,有的甚至没有该纠纷的处理结果,只轻描淡写地一句“正在调查中”结尾。短消息只能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只有深度报道才能从人文关怀、调查分析、道德拷问等角度深层次剖析医患纠纷的原因,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等,给受众一个客观公正的解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四章 对网络媒介转载医患纠纷报道的思考

4.1 网络新闻制度的监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1.7%,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使用率均在 80%以上,网络新闻网民使用规模达到 57927 万,受众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对互联网新闻制度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2014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按“周密实施、分期分批、稳妥有序、可管可控”的原则对已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核发记者证,部分新闻网站具备了采访资格,这些商业网站为增加点击量,大量吸引读者就必然着重报道社会冲突和噱头性、曲折性、戏剧化的信息,就出现许多虚假新闻,不实报道,不客观报道,因此对新闻网站的监管工作更为复杂。对于医患纠纷这类容易出现纠纷、冲突、暴力的社会议题更需要依靠外部监管使其坚持正确的新闻报道原则,不偏不倚、公开公正。这就要求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网信办多部门通力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监管,成立行业监督机制,同行业之间实现自我监督,避免医患纠纷报道出现失实、偏颇等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职业道德在医患纠纷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记者还是网络编辑都应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不偏不倚的报道立场,不一味同情患者,也不对医生戴有色眼镜,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只忠实于新闻事实,做一个新闻的记录者,以第三方的口吻公平、公正、客观地呈现医患双方的言论,尊重任何一方的发言权,不追求轰动效应,更不以此为噱头,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医患纠纷报道中致力于缓解医患双方矛盾,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和谐医患营造有利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