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由现象到本质研究新闻摄影中摄影记者问题的同时,必不可少地存在由局部(新闻摄影)到整体(整个摄影范畴)的思辨过程,并引出对摄影更本质的思考,究竟摄影是什么,摄影行为人在摄影中的位置与作用如何,摄影中主体客体的关系如何转换等等。本文的论述逻辑与上述思维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摄影的本质出发,再向新闻摄影、摄影记者延伸推演的过程。
第一章摄影与摄影中的行为“人”
第一节摄影的本源
一、摄影的定义简单就其字面来说,“摄影” 二字是“摄取影像”的意思,同样,在英文里的摄影“photography”即“用光绘画”。具体地说,摄影指的是通过某种专门设备(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下文的讨论也是从“设备”与“记录过程”的角度展开。
二、摄影的产生及条件
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人们便对实景再现充满了渴望,何是受技术条件制约,起初只能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景。摄影术诞生的第一步,是对光学成像的发现。早在公元前400年前,古代中国的《墨经》中就记载了 “小孔成像”现象,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不约而同有相关的描述。此后,人们对小孔成像的光学特性有了更深地理解,采用凸透镜取得了更清晰的像。并通过这一光学原理,发明了绘画用的“暗箱”。然而“暗箱”终究只能起到观看的作用,并不能记录影像。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光敏材料,一开始只能让它显影而不能控制光化学反映的结束,影像在显现后便很快消失。直到1826年,尼埃普斯通过“阳光烛刻法”使得影像真正能通过定影驻留下來。此后,达盖尔发明了 “银版摄影法”,1839年,摄影术宣告诞生。从以上摄影的产生条件看,可以发现我们摄影的两个必备要素:一个是光学意义上的,将物体的反射光汇集在平面上成像;另一个是将所形成的像用非人为的方式捕获并固定下来。这里提到的“非人为”方式,指通过光化学反应或者光电子传感器信号转换的方式。
第二节摄影行为中的“人”
绘画暗箱与摄影相机摄影术的诞生是个技术积累的过程,上述两个必备要素中,引起我思考的是其中的“非人为"方式。早在13世纪的欧洲,便有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暗箱”进行观赏或描攀实景。随后直到19世纪初,摄影术诞生前,这种暗箱不断改进,并被广泛应用于绘画。 19世纪初利叫单镜头反光式暗箱巧生的画家我们知道在工作原理上,“暗箱”只能实现观看,“相机”则能完成记录,然而从最终输出的结果上,像这样通过暗箱画出来的画与我们得到的照片有什么同呢?倘若用“暗箱”绘出的画作极为逼真,和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呢?甚至可以联想到19世纪80年代网版印刷发明以前,刊载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也是通过插图师刻在木板上后再进行印刷的。
第二章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中的摄影记者
第一节新闻摄影概念的厘清
一、新闻摄影中的新闻与摄影
1,新闻摄影本质上是新闻新闻摄影是指运用图片摄影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实,属于一种新闻传播活动,它遵循新闻的规律,新闻摄影的所有运作都应在新闻传播的范畴内展开。新闻摄影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摄影,其重心落在“新闻”上,摄影在这里只是一种报道的手段,报道新闻事实才是目的,因此有人称“新闻摄影学应称作摄影新闻学”。
2.新闻摄影的最高要求是真实新闻摄影的实质是新闻,因此它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要求,具备新闻的所有特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它要求报道是真实、新鲜和及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报道形式,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就是它的最高要求。
二、新闻摄影旳评判标准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一张照片能否成为新闻照片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闻性、既然是用来交代新闻事实的,那评价一张新闻摄影图片,主要是看它传达新闻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传播的效果,而不是以画面是否唯美,技法是否完美,等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可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要使新闻摄影艺术化,或者过于追求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对于文字新闻的评价,我们不是看其文字写得如何优美生动,不是当作“文学作品”一样欣赏,对它的唯一评判是新闻要素有没有完备,有没有将新闻事实交代清楚。
第二节夹在新闻与照片之间的摄影记者
一、摄影记者的职业构成
根据我们对新闻摄影的界定,摄影记者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这有别于用摄影进行表现创作的摄影师),并且由其工作内容和职业性质,可以得到:摄影记者=记者身份+摄影设备+摄影技能。
二、摄影记者的记者身份
长期以来,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各行其职,分别担当文字新闻稿与图片新闻的报道,那这两种“记者”之间有区别吗?或者说这两种“记者身份”相同吗?先看两张照片,左边是篮球比赛现场拍摄的原图,右边则是刊载在《托莱多刀锋报》上的新闻照片。可以看到右边的照片较之于原片多了一只“更能反映新闻要素也更能体现构图完整”的篮球,摄影记者Allan Detrich因为这样的修改而被开除。
摄影记者如果过滤掉那些与报道主题无关的对象或者将现场本来就有但没有拍摄到的对象添加进画面,是严重违反新闻道德而严厉禁止的事,而文字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会去掉也必须去掉那些与报道主题无关的内容,有的时候,还会作为新闻背景添加一些资料或者补充说明,这是为什么呢?这先要从“文7-报道”和“图片报道”两种报道形式上找原因。 .文字记者把事件的新闻要素组织成文字新闻稿,必须先通过自己目睹或者耳闻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汇集、整理、提炼,最终再由自己将这种编辑过的信息转换成文字符号,过程上完全依赖于人对事件的把握,换句话说没有机器能够做到直接将新闻转化成文字,更进一步说,新闻文字的真实是通过“记者”本身的公信力所决定的。
第二章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中的摄影记者...........12
第一节新闻摄影概念的厘清...........12
一、新闻摄影中的新闻与摄影...........12
二、新闻摄影的评判标准...........12
第二节夹在新闻与照片之间的摄影记者...........13
第二氧技术发展中的新闻摄影...........29
第一节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新闻摄影...........29
一、新闻摄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2
9二、新闻摄影随技术发展而发展...........29
三、技术发展对摄影记者的影响...........34
第二节技术发展下的新变化...........36
第四章后摄影记者时代...........40
第一节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力量...........40
一、从全职摄影记者到全民摄影记者...........40
二、从新闻摄影记者到新闻摄影机器...........45
结论
的确,科技的发展正渐渐将新闻摄影中“再现工具” “不依赖人”的本质显露,对于本不属于“人”的工作,摄影记者面对着巨大的压力,美国求职网站Career Cast以及全球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CNBC分别就2011、2012年度压力最大的十大职业进行了评选,摄影记者均在榜单之列,分获第四、第九位。也许是时候让摄影记者卸下压力好好休息了。
参考文献
1.韩丛耀:《摄影论》,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2.盛希贵:《影响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别汉俊,《摄影与流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4.齐沾爽:《新闻摄影传播学》,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宸:《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釆编标准及案例精解》,复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何光先主编,《现代新闻学》,重庆出版社199〗年版。
7李培林:《博弈图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补从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化盛芯贵:《影像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