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采访中话语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7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本文拟对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进行分析,考察记者如何巧妙地、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手段突破常规限制来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以期丰富语用学理论,并为新闻采访实践提供理论支导。本文是对质疑性新闻采访这一职业言语交际话语类型的专项研究。本文只研究记者的显性采访,不研究记者的隐性采访(即记者的秘密采访、暗访)。

第二章文献综述

前人对新闻采访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话语分析研究、语用策略研究和新闻学本体研究3个方面。同时,本研究将借鉴目的一意图原则来解释相关策略现象。本章将对_L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2.1对新闻话语的研究—话语分析方面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得到确认。在之后的近30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语用学发展尤其迅速。其理论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跨学科性日益凸显。陈平(1991)认为,“最有希望为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的就是语用学”。结合话语分析理论,越来越多的语用学者开始重视对不同话语类型的专项研究,集中研究包括教学话语、法庭话语、销售话语、医患话语、面试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语一言等众多的话语现象,来确证并发展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并为相关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从话语分析角度对“新闻话语”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新闻报道独白语篇的研究和对新闻采访的会话研究。但很多研究者将他们都统称为“新闻话语”。这种统称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的地域不同或研究目的不同,对“新闻话语”概念的定义也不同造成的。对话语(DIScourse)和语篇(Text)概念的区分由来已久。一般从地域上来说,美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话语”,欧洲的学者更偏向于使用“篇章”,实为同指。在语盲一学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像韩礼德、汉森、夸克等,认为语篇既包括口头的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有一些学者认为话语和语篇的所指各有侧重,应区分书面语篇(writtentext)和口头话语。正是由于对“话语”概念界定的不同使得同是对“新}可话语”的研究实则各有侧重。

2.1.1作为话语的新闻—对新闻报道独白语篇的研究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如何连接在1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注重语篇结构分析是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对新闻报道独白语篇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篇章语言学的代表人物—荷兰学者TeunA.VanDijk。他的研究认为语篇是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体,话语是语篇的具体体现,二者的关系好似句子与话语的关系。因此,他把新闻报导文本看成一种话语。(VanDijk,1977)他在两部专著《话语心理社会》(施旭、冯冰译,1993)和“New、a:discourse”(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2003)中,集中对新闻报道文体的结构、制作和理解加以分析。主要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将文学语篇视为一种话语(modeofdiscourse),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2.1.2对新闻采访会话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新闻采访话语一直是西方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些语用学者结合会话分析方法研究新闻采访话语,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些研究主要侧重对采访对象的答话研究。运用含糊理论对新闻采访话语的解释。Bavelas及其同志(Black,Bryson,Mullett)(1988),Bavelas等人(1990),Bull,p.E.(1994、1997),Bullp.E.&Elliott,J.(1994),Bun等人(1996),验证了含糊理论在治性访谈中两难境地下所起到的解释作用。

Jucke:(1986)对政治家、专家、新闻记者的访谈做了大量分析后认为,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被采访者的“积极面子”,他还区分了访谈过程中政治家而子有可能受到威胁的13种方式。面子理沦为导致含糊的两难境地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参见张辉锋,20Ola)Beattie,G.W.(1989a,1989b)研究了政治访谈‘一扣的打断。

s·elayman(1993)主要以政治生活为背景研究被采访者,指出人们在碰到难回答的问题时,通常采用“曲线”方式或改变话题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并研究如何回答不会被看作是“回避”。(参见徐赳赳,1995)JohnHeritage(2002)以新闻采访话语为语料研究记者采访的提问,以反问句框架开头的疑问句在访谈中的限制。研究认为,在新闻访谈中,该类疑问句是介于疑问和断言之间的命令性的语句,很容易引发争议和反驳,这暗示该类疑问句通常被视为一种断言的工具。法国学者JacquelineLeon(2004)以法语为语料对记者采访话语问答语对做了语义分析。重点考察记者的是一非问句(即闭合式提问)和采访对象为回答此类有偏向性的问题在不违反一致原则(agrcementPrjnciPle)的条件下所精心选取的策略。

2.2语用策略研究

Leech(1983)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说话人,即交际者,不得不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想在听话人的意识中产‘}二这样那样的影响,那么,使用语启-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参见刘森林,2003)就是使用语用策略。他的问题引发了包括Leech本人在内的众多语用学家的思考。Verschueren(1995,1999),Brown&Levinson(1987)提出,语言的使用总是策略的。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Bialystoe(1984),他们认为,语启‘使用总是面临选择,而有所选择地使用语言形式就意味着有策略地使用语言。(刘森林,2003)国内的语用学者也对语用策略展开了思考。钱冠连(2002)提到,语用策略是指说话人遵守了它们便使交际更顺畅,使说话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一套措施。胡庚申(1989)认为,语言使用的策略是为实现预期的交流目标而灵活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语用策略,亦称话语策略,是为实现语言交际的总体目标而采取的恰当的对策。(徐盛恒,1995)语用策略,即达到言语交际目的的方式或者途径。(刘森林,2003)张鲁昌的硕士论文(2005)提出,语用策略也可称语用方案,语用方略,是指说话人面对特定情景、问题、任务时从多种可能中做出的一种选择,寻找出或创制出的一种方案;并指出语用策略的使用与“语境,意图,选择和得体有效”4个因素相关。他着重提到,并非所有的选项都是最佳策略或合适的策略,选择不当有时一还会造成语用失误。策略性的表达也不一定会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它能得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说话人所选择的策略是否会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但对语用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都是以“实现交际目的”为目的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6)

2.1对新闻话语的研究..........(6)

2.1.1作为话语的新闻..........(6)

2.1.2对新闻采访会话的研究..........(7)

2.2语用策略研究..........(8)

第三章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13)

3.1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定义..........(13)

3.2本文的分析方法..........(14)

第四章新闻采中质疑性提问的微观策略..........(17)

4.1欲“质”先扬策略..........(17)

4.2模糊限制策略..........(18)

结论

本文在描述质疑性提问宏观策略的同时,验证了钱冠连的目的一意图原则对11头交际的解释力。文章认为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都是受目的一意图驱使,并随着意图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语用学对新闻采访中的质疑性提问是有解释力的。本研究不仅对丰富语用学的策略理沦和研究方法有一定价值,而且可以为新闻采访实践提供理论支导。


参考文献

1.冯·戴伊克.(施旭,冯冰编译)话语心理社会,1993年2月.

2.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解放军外语学}赛学报,1996,(2):9一15/125.

3.高宁远.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98年l月.

4.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

5.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6,(1):51一59.

6.陈平.话语分析说略.现代语言学研究一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

7.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外国语,1986,(2):16一21.

8.陈玉凤,方文礼.论礼貌原则的语用“风险”.长春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一73.

9.褚修伟、霍永寿.目的意图原则与“语用虚无土义”-----与林大津教授等谈“语用原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78一82.

10.邓琪、郭绪文.谈话节日的会话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4一8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