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媒业也从“阶级斗争”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同年,人民日报社申请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试点,1979年电台、电视台恢复了广告播出。1985年国家将广播电视、报纸等定位为第三产业。19%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话要求:“人民日报社的同志在集中精力办好报纸的同时,要努力搞好经营和管理”。①同年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9年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2号)第一次明确要求组建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省级广播电视集团。
第一章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公司治理(CoprorateGovemnaec)是属于企业制度层面的内容。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这一概念。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己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公司治理的概念、内涵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奥利弗哈特O(liverHart)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①一文中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只要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一个组织中产生。第一个条件是代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可能是所有者、工人或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他这样解释道,在没有代理问题的情况下,公司中所有的个人都可以被指挥去追求利润或企业净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去追求最小成本。个人因为对公司活动的结果毫不关心而只管执行命令。每个人的努力和其他各种成本都可以直接得到补偿,因此不需要激励机制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不需要治理结构来解决争端,因为没有争端可言。如果出现代理问题并且合约不完全,则公司治理结构就至关重要,标准的委托代理人模型,假定签定一份完全合约是没有费用的,然而,实际签定合约的费用可能很大,如果这些交易费用存在,所有的当事人不能签定完全的合约,而只能签定不完全合约;或者,若初始合约模棱两可,当新的消息出现,合约将被重新谈判,否则就引起法律争端。因此,哈特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代理问题也将出现),治理结构确实有它的作用。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下没有明确地设定,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即资产使用权如果没有在初始合约中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决定其将如何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哈特是将代理问题和合约的不完全性作为公司治理存在的条件和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但从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已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公司治理的前提、对象
一、公司治理的前提
在探讨公司治理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即公司是谁的?从传统公司法律的角度来说,股东是理所当然的所有者,股东的所有者的地位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从这个意义说,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传统的公司法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之上:市场没有缺陷、具有完全竞争性,可以充分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①然而现实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股东的利害作为一种个体利害在很多场合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利害是不相容的。另外,支撑现代公司资产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它同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公司的运行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公司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而成的和约。再者,公司是社会的公司,社会中公司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公司必须体现他们的利益。当前很多公司把本应内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转嫁给社会,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污染环境、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欺诈消费者、寻租、法人犯罪等。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强,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一份报告显示,1996年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一百强中,51个是公司,国家只占49个;全球公司二百强的销售总额高于182个国家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公司的经济力量对经济、政治、环境、科教、文艺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公司治理的对象追述
公司的产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因委托一代理而形成的一组契约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契约关系具有不完备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因而才产生了公司治理。所以公司治理实质在于股东等治理主体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现实中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决定公司是否被恰当的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的对象有两重含义:第一、经营者,对其治理来自董事会,目标在于公司经营管理是否恰当,判断标准是公司的经营业绩;第二、董事会,对其治理来自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者,目标在于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恰当,判断标准是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者投资的回报率。公司治理对象的范围指的是公司治理的边界,即公司权力、责任以及治理活动的范围及程度。之所以提出公司治理的边界,是因为集团化是当今企业形态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或者说,现代企业的发展已进入集团化的时代,而单一公司的独立存在己不再是普遍的情形。由于企业集团是个或多个企业法人组成的非法人的经济联合体,因此,如何解决因企业集团的复杂性带来的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面临的新课题。目前,有关企业集团的研究多集中于集团的形态和企业间有效关联的建立等方面,而缺乏对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同时,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单个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显然难以解决复杂的企业集团中的治理问题,如:子公司化的规模起点的界定,公司治理边界的确定,权责在公司间配置的基础、原则以及如何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治理等等。
第二章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运作机制..........10
第一节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运行机制..........12
第二节目前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其根源..........16
第三章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出路..........21
第一节公司化是广播电视集团今后改革的目标..........21
第二节广播电视集团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24
第一节中外广播电视机构(集团)服务宗旨比较..........29
第二节国外广播电视机构(集团)公司治理模式..........35
结论
结合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治理的经验,本文建议广播电视集团设置以社委会、监事会、编委会、经理会为基本框架的组织结构,实行决策层、管理层(包括采编和经营)、监督层相互制约的领导体制。需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人员与议事规则,必须有利于体现媒体的意识形态特征与公益性质,防止经营行为短期化或其他内部人控制行为。二是善于设计符合传媒业特点的管理层与核心员工激励方案。现代传媒是高智力、高科技产业,治理结构的本质在于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资产专用性”①的核心人力资本的治理。必须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公司与他们的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承认他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使之与出资者共享成功。
参考文献
1、《公司治理》李维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企业集团治理》席酉民、赵增耀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规制》陈富良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报业经济学》金暗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5、《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唐绪军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媒介资本市场透视》曹鹏、王小伟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媒介管理》支庭荣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媒介二十五讲》李彬、王君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9、《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著《新闻记者》2001年第5期
10、《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