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时评与公共领域建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46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1 论文的提出
时下的中国,正处于各方改革持续纵深前进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这并不仅仅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体制转型,也不仅仅是指社会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到工业、从封闭到开放性的形态变迁,更多的是指一种包括社会结构重建、机制变革转轨、利益重新分配和观念转变在内的、整体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政治文明显著进步、社会文化形态、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反对广州地铁一号线车站翻新工程“举牌哥”的出现、为拦下广州“1.5 亿元光亮工程”宣称要征集 2000个光头照亮广州的“光头哥”的产生、还有给广州发改委赠送皮球的“拇指妹”的现身……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公民意识在觉醒、公共精神在生长,人们已经从要求简单言论自由,发展到主动参与公共事务,试图通过“公共”言论与其他有志之士达成“共识”,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权力的行使,“公共领域”的构建已经十分之需要并且迫在眉睫。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报刊时评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梳理时评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历史发展脉络之时,结合以往研究、加入新时期时评特色、预测发展趋势,势必使报刊时评的发展历史更清晰明了,使报刊时评理论更完整科学。与此同时,本文开创性地将报刊时评与公共领域理论相结合,这将丰富中国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而选取中国本土报纸为研究对象,无疑对这一西方理论的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使之在成长的过程中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中国特色。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该研究将会为探讨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会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现实意义:继 1904 年上海《时报》掀起中国第一次时评热潮和 1926 年《大公报》带动中国第二次时评热潮的兴起后,随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的创办,中国报刊时评的第三次浪潮涌现。这是我国舆论环境的渐趋宽松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经济主导下日益白热化的媒体竞争。对报刊时评与公共领域建构的研究,首先将为具有报刊“旗帜”和“灵魂”之称的时评提供借鉴参考,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改进完善,更让读者所喜爱,报纸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作为大众传媒的报刊担当着社会瞭望者的角色,时评的发展将使其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更加彰显报刊媒介的社会效益。再次,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理念和民主法治意识也都还处于渐趋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的思想前提是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

2 报刊时评与公共领域概述

2.1.1 报刊时评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报刊时评,顾名思义,就是报纸刊物的时评。自 17 世纪初在欧洲国家出现的世界最早的报纸以来,对于报纸的概念,目前学界和业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 印刷出版物[12]。相对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报纸与广播、电视统称为传统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相较于对报纸定义的共识,时评至今都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定义,据笔者的调查和观察所见,对时评含义的解说,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1.2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发展历程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辖属的系列报之一,于 1995 年 3 月 30 日由南方日报社创办,至 1996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以对开 8 版的周报形式试刊出版。1997 年 1 月 1 日起以日报形式正式创刊。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南方都市报》便发展成为开中国报业一代风气的新时代主流媒体。2010 年 8 月 16 日,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了“2010 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 100 名排行榜”,《南方都市报》以发行量 140 万份排名世界第 30 位、中国第 7 位、广东省第 3 位。南都的成功与其报纸内容、经营和广告发行方方面面的原因密切相关,被称为业界“标杆”的南都时评更是功不可没。2002 年 3 月 4 日,《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日报中率先推出“时评”版,开始向其“有厚度、更有深度”的战略目标迈进。自此以后,南都每天都有一个专版的评论,一周 7 版。

目录

3 南都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表现和特征............................................................ 21
3.1 南都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21
3.2 南都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表现.......................................................................... 25
3.3 南都时评契合公共领域精神内核...................................................................... 36
3.4 南都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特点.......................................................................... 41
4 报刊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瓶颈与出路........................................................................ 45
4.1 报刊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瓶颈.......................................................................... 45
4.2 报刊时评构建公共领域的出路.......................................................................... 49

结论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与个人二者之间的自主性社会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公众从公共利益出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并达成共识影响现实决策或改变现实规则。公共领域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构建公共领域很艰难,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南方都市报自 2002 年设立时评专版的 10 年时间里,以其公允而不中庸、执著而不偏执的特质,加之平等自由的气息、深度理性的思考和富于批判的讨论,营造了一个包容而不纵容、开放而不狂放的公共空间,并智慧而不势利、认真而不较真地引领着多元异化的观点达成共识,用一种成熟而不迟暮、深透而不尖刻的力量,不卑不亢、不屈不饶地改变着正在转型的这个社会里的不合理规则、维护着被权力与欲望稀释的公平和正义、展示着忧国忧民的公共精神风貌……显示了它在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进程中独特的价值存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柳珊曾在其著作《当代新闻评论》的自序中说道:“时评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风貌与气质,它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时评繁荣兴盛,那么它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社会;而如果时评软弱无力,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是十分让人担忧的。”我们看到了以《南方都市报》时评为代表的中国时评界正在倾力走出以往“万马齐喑”的阴影,也看到了基于报刊时评结合网络时评、微博评论的力量,那些无法回避的变得更加无法回避,以及一件件公共事件推动制度变革、推进法律完善、推动民主大踏步向前的事实。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