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25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城市化是中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看,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纵观发达国家顺起之路,城市化顺利推进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城市化模式是外生推拉力"为主,加之建国后工业化运动,造成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引发各类社会矛盾。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人"的城市化成为未来社会现代化的重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成为新时期我国杜会发展的方向。这其中,农转城问题是城市化整体推进的基本面。因此,我国基层治理需要一个新的组织来应对如此急剧地社会变迁,推动城市化浪潮向深度涌进。
社区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为了在殖民地推动殖民文化而创造的社会组织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社区的本质是"思想改造"。徐埼以将社区定义为大概要素:一是地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二是当地社会满足公共需求;三是个体相互联系的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只有在当地社会交往互动中才能面对更大的社会。因此,我国农民在农转居后需要一个有一定规模、能为农转城居民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且具备经济福射作用的社区共同体,即农转城社区。
内部治理完全符合农转城居民的意愿,是社会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文明蔓延,农民需求呈现増长迅速、复杂多样的特点。温饱只是最基础的生存需要,农民期望改善生活环境,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内部治理将社区内外主体尽可能融合进一个体系内,能够提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极大改善居民社区环境。国家和市场对农转城社区的投入引导机制也纳入到内部治理中,通过社区内部治理结构统一落实,既可以降低社区建设成本,也凸显建设效果。党的十八鲜明地表达了建设更加民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内部治理所强调的居民参与不仅是居民民主权利的保障,也是发展社会民主的体现。
............................

1.2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如图1-1所示。

1.2.2研究方法
一是理论研究结合实证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农转城社区治理的现状。结合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立足于我国自治组织治理的经验。对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二是本文采用社会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法获取狂区内部治理的现状及问题,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研究更有针对化为内部治理结构提出可行性的路径选择。
.........................

2相关概念和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社区
"社区"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基于利益和情感需要的伙伴关系。虽然"社区"出现早期,仅仅表示"团契"和"友谊",但是它仍然强调"共同的东西、亲密的伙伴"。近代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社区"是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度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他为社区是一种社会联合,是富有情感且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团体。斐迪南认为社区不仅是因为地理因素而形成,血缘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他进一步将社区进行分类:地理空间社区、精神社区和亲属社区。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一般通过征用农村或者近郊土地来实现城市的扩张。这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区组织形态——农转城社区。农转城社区是城市化产物,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轨迹。农转城社区既没有农村社区的血缘性,也没有城市社区完整结构。陈晓莉认为农转城社区是为了终结城中村而产生的。这只是农转城出现的一方面原因。随着2014年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农转城社区更多是因为集体土地征收而整村拆迁安置所产生的新社区。这类社区形式及脱离了传统的乡村性质归属,又具有农村社区的生活场域,"亦城亦乡"是其存在特质。
..........................

2.2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社会分化理论
社会分化理论有诸多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功能主义和现代冲突主义。两者都认为职业是评定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功能主义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社会不平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阶层概念对于社会的平衡是必要的。现代冲突论基于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强大群体对弱小群体的剥削,对社会运行是不利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配就是以阶级为基础的权利分配。资产阶级用"机会均等"掩盖了阶级间的剥削。现代冲突理论虽然认为社会分化是弱者与强者之间不平等的体现,但是该理论并没有继承马克思经典理论的政治态度,只是从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程度、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来分析社会分化。
随后社会分化理论进一步发展,演变出经典社会分化理论,包括三个主流观点: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社会分层理论和帕累托精英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认为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是社会分工。阶级划分的必要条件是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韦伯认为阶级划分的条件是人的市场能力和人生机遇。每个人可以通过市场来改变阶级属性。衡量阶级的标准有三个:财富标准、权力标准和声望标准。这些标准分别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帕累托精英理论认为,社会是由社会情绪、政治组织和经济生产三个子循环所产生的异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权力的分配决定社会分化。但是社会权力分配的结果并不是恒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个人的升迁和沦落都可能发生,社会是在变动中维持平衡。
...........................

3中国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现状.........15
3.1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演进阶段...........15
3.1.1我国社区类型比较.............15
4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26
4.1社区成员自治意识薄弱..............26
4.2社区治理关系不明确、治理结构不清晰..............27
5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的架构构建.........34
5.1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的建构原则..........34
5.1.1公平与效率原则............34

5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的架构构建

5.1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的建构原则
5.1.1公平与效率原则
内部治理应从实践论的维度反映化区治理中职责层面上的主体关系。在政治视阔中的公平是对内部治理中各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维护。平等是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权利义务比例(权利义务对应关系)的平等。内部治理的公平就在于平等地赋予人和组织基本生存条件,给予其参与社区治理,并与他人或组织平等竞争的权利。效率是内部治理运行流程顺畅与否的衡量指标。效率的取得取决于内部治理主体、作用对象和作用手段的有机组合。原因在于,效率推动组织发展,而狂区组织发展得力于上述组合的好坏。其次,每一个组织都对效率的自我要求,送是"理性创造"的过程。效率也是衡量公平尺度之一,效率缺失必然导致内部治理热情降低、效益受损,进而导致公平丢失。
公平与效率原则是解决主体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治理价值的反映与体现。内部治理结构要在在公平与效率的指导原则下,抓住发展机遇,竭力避免社会正义的偏失和人际的疏离,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理性社区,接纳多元需求,分享多元利益,打造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

6结论与对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从利益导向、关系重构和监督运行三方面讨论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涉及到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效果的预期呈现。从政府、市场、居民内部这三个主体进行微观论述,试图在具体的社区互动情景中架构内部治理。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对国家权威、市场力量与居民自治在化区中应通过合作一制衡的角度维护社区内部治理的总体运行。在国家权威层面上,社区内部治理实际上一次放权,满足居民对社区治理诉求,本质上是对以自治为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进一步地树立。从市场力量上来看,效率优先和成本最低化促使社区在实际运行中必然将其纳入其中,这也是国家管控和居民动员范围有限所导致。市场参与作为推动社区内部治理专业化的核心力量之一,承接了国家权威流失后的服务职能,是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结果。在居民自治上,国家宏观体现和市场微观治理都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内部治理中形成居民自主力量。居民作为行动者营造出有利于自身的活动空间,并在不断弥补国家与市场的漏洞中,巩固了自身权威。
(2)社区内部治理深刻反映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社会转型后基层组织形成机制更有助于认识和解决治理难题.前文所论述的内部治理结构正是基层民众在新环境下如何将自身力量反作用于国家与制度、如何将"运动治理"纳入到社会事实的分析当中。国家也在集权与分权中,寻求正式权威与民主政治相互依存的解释。在农转城社区中,治理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民众、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作为践行者,打造出利于自身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看到社区内部治理结构的局限。任何组织的治理效率提高都不得不以牺牲国家治理规模和治理效果为代价,并且民众治理也不会总保持高效与公平,内部治理难以保证有效治理与权威治理的兼顾。如何保持农转城社区内部治理运行的持续动力和治理结构的弹性是未来基层自治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