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复杂电磁环境概述
近年来,随着部队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武器大量出现在现代化战场上。信息化武器以及战场通信设备的电磁福射不可避免,现代战争是在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进行的。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对于战场的影响巨大,直接导致战争胜负。因此,复杂电磁环境的研宄工作应运而生。复杂电磁环境的概念至今没有严格的定义,通常认为是在一定作战空间内所有电磁活动及现象的总和。福射电磁信号主要来源于我方、敌方、民用设施及自然环境的有意无意的传导及福射的电磁场。复杂电磁环境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时域、空域、频域和能量等几个方面,具有动态性、广泛性和密集性等特征。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要素有很多,并且有多种分类方式。从福射源的角度可分为三类,包括我方福射源、敌方福射源以及民用福射源和自然电磁福射现象,如图1-1所示。从信号的角度可分为接收信号和干扰信号。从频谱上可划分为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当今世界,军队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未来战场上的电磁干扰将不可避免,使得武器装备的电磁兼容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不仅会影响军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而且对信息化战争的全程均存在重要影响。因此,对电磁环境掌控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作战的效果。为此各国军队的军事训练及作战部署越来越注重考虑电磁环境的影响,世界军事强国为了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无不重视复杂电磁环境的搭建、模拟及演习。在我国,为推进解放军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军事训练。
…………………
1.2复杂电磁环境仿真研究
为构建真实的战场电磁环境,使用实际的武器装备进行实战演练最为直接有效。但是,构建实际的电磁环境代价高昂,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人力财力损失巨大,因此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在信息化的今天多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实现电磁环境搭建和演练。通过虚拟真实的战场环境实现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电磁学方法预测战场电磁环境,最后利用计算机的显示技术可实现电磁环境效果的形象显示,达到构建复杂电磁环境的效果。计算机仿真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复杂电磁环境构建的效果,对于指导实际演练十分有效。还可作为参考,为研究武器装备的电磁兼容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复杂电磁环境计算机仿真与电磁态势显示具有以下效果:战场电磁态势是指电磁能量在战场区域内立体、非均勾分布的状态,是由敌方辐射电磁能量、我方辐射电磁能量和自然环境产生的电磁能量共同作用形成的态势。通过电磁态势显示,可以形象地反映战场电磁能量在平面和立体空间的分布区域、在不同区域的电磁密度,反映频段的占用情况等等。
………………
第二章电波传播研究
2.1电波传播概述
电磁波源于交变电磁场。当发射源的电磁场为交变电磁场时,电场和磁场将不再彼此独立,而是相互激发,互相为源,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交变的电场、磁场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它们便脱离了场源(如天线上的交变电荷、电流),由近及远的传播。这就产生了电磁波。在通信系统中,电磁波通常是由天线进行发射的。电磁波脱离天线在环境中传播,会与各种介质相遇并发生作用,直到有接收机接收。电磁波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机制为反射、绕射和散射。到达接收机的电磁波是经过多次的直射、反射和绕射才到达的。因此,在计算接收机功率时,必须要知道电磁波所经过的传播过程。直射、反射和绕射这些都是计算公式中的重要参数。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较光滑的平面且平面尺寸比之电磁波的波长大得多时,电磁波会发生反射现象,因此反射发生在大地表面、建筑物墙体上。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勞形物体或与物体的边缘相交时发生绕射现象,这时会在阻挡体表面产生二次波。物体的边缘相当于新的波源并向周围扩散。因此,电磁波可到达阻挡物旳背面,波的传播会在阻挡体处产生弯曲。绕射的发生同样依赖于入射波的振幅、相位以及极化等情况。当电磁波传播的介质中存在大量的体积较小(小于电磁波的波长)的阻挡物时,电磁波将发生散射。这些阻挡物可能是粗糙的物体表面、尘埃或其他不规则物体。在实际的电波传播中,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会引发散射。
………………
2.2传播预测模型
无线电一般在不规则的地形上进行传播。在估算路径损耗时,地形和地貌的特性影响很大。地形特征复杂多变,从规则平整的平原到海拔变化巨大的山区,覆盖范围十分广泛,而树木建筑物和其他的阻挡物也应在计算式加以考虑。在实际的工程中,常常使用传播预测模型来对特定地形上的路径损耗进行估算,每种传播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如地形、距离、频率等因素。大部分模型对于服务区测试数据的较为系统的解释。现在讨论一些最为常用的室外传播模型。总的看,目前在工程技术和战场电磁环境仿真方面,仿真模型主要还是应用比较成熟的电波传播模型,包括经验模型、确定性模型和半经验半确定模型三类。
………………
第三章射线跟踪法研究....... 18
3.1射线跟踪法理论基础 .......18
3,2射线跟踪法的实现....... 19
3.2.1射线的发射....... 20
3.2.2射线跟踪过程....... 20
.2.3射线的接收....... 22
3.2.4接收场强和功率计算....... 23
3.2.5射线跟踪法的加速算....... 24
3.3计算机仿真....... 25
第四章地形建模处理....... 27
4.1地形数据库分析....... 27
4.1.1常用地形数据库....... 27
4.1.2数字高程模型....... 29
4.2仿真地形构建方法....... 31
4.2.1规则三角网络模型....... 32
4.2.2系统坐标转换....... 33
4.2.3仿真地形构建....... 34
4.3多精度地形研究....... 35
4.4建筑物建模方法....... 39
第五章电磁环境仿真应用....... 40
5.1基站电磁环境仿真....... 40
5.2复杂电磁环境模拟....... 44
第五章电磁环境仿真应用
5.1基站电磁环境仿真
复杂电磁环境仿真研究是基于地形的电磁环境仿真方法,可以实现地形和建筑物的精准建模和仿真。研究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章主要描述了基站电磁环境仿真和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两个方面的应用。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其电磁辅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辖射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发射机及其配件的电磁泄漏,二是发射天线的信号发射。发射机及其配件一般放置在发射机房内,其电磁泄漏到机房外的强度都是极其微弱的。因此,基站电磁环境效应主要考虑来源于基站天线的辖射发射。当前移动运营商在基站建设完成后对基站的电磁辐射进行测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整改,这种方法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如果不达标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移动基站电磁环境效应的准确预测,成为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
结论
论文以复杂电磁环境的仿真为为主线,阐述了建模仿真的几个基本问题。
(1)复杂电磁环境概念描述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及组成要素,复杂电磁环境的效应。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电磁环境仿真的研宄现状及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
(2)电波传播研宄研宄了电波传播的基本机制,分析了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的特性及其使用条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射线跟踪法在复杂电磁环境仿真的优势。
(3)射线跟踪法研究阐述了射线跟踪法的理论基础,详细描述了射线跟踪法的实现过程。给出了各个参数的计算公式。
(4)地形模型处理分析现有地形数据库的特点,构建电磁环境仿真所需地形类型,提出了多精度地形用于仿真计算之中并进行了验证。
(5)电磁环境仿真应用详细描述了基站电磁环境仿真的过程和复杂电磁环境的构建方法。
……………
参考文献(略)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碳是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元素,存在众多同素异形体,包括零维富勒稀[1]、一维碳纳米管[2]、二维石墨稀[3]以及三维石墨[4]。石墨烯是一种111碳原子按sp2碳晶格紧密排列形成类似于蜂窝状结构的层状材料,它与碳纳米管及富勒碎的化学结构极其类似,均可视为山碳的单原子层经过一定的卷曲变形构成。如图1-1所示,单层碳原子网络团成球形便成为富勒稀,卷成宵状便成为碳纳米管,舒展成片状便成为石墨稀。石墨炼在室温下的电子迁移率约为20000cm-V-'-s' [5],电子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1/300,也就是说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许多研究期待通过与石墨稀复合达到提高原材料电学性能的。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优异的机械性能,高的化学稳定性,大的表面积-体积比,这使得它在纳米电子、传感器、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制氧储氧等许多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1.2石墨烯的制备
微机械分离法是采用机械分离的手段获得石墨稀的方法,即直接将石墨稀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剪裁下来。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等[3]即采用机械法(如图1-2)从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上剥离出单层石墨稀。他们在HOPG表面用氧等离子刻烛微槽,并用光刻胶将其转移到玻璃衬底上,用透明胶带反复撕揭,然后将玻璃衬底放入丙酮溶液中超声清洗,并在溶液中放入单晶桂片,单层石墨烯会在范德华力作用下吸附到鞋片表面。后来机械法简化为直接用胶带从HOPG揭下一层石墨,然后在胶带之间反复粘贴,石墨片层会越来越薄(其中包含单层石墨稀),再将胶带贴在衬底上,单层石墨炼就被转移到衬底上了。虽然机械剥离是一种简单的制备石墨稀的方法,但是它不适合石墨稀的规模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CVD)是指反应物质在相当高的温度、气态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固态物质沉积在加热的固态基体表面,进而制得固体材料。CVD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大规模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的方法,也是目前制备石墨稀的一条有效途径。Yan等[10]通过CVD (如图1-4)在Cu箱衬底上得到了晶圆级的石墨稀薄膜(如图1-5)。通过此法制备的石墨炼电导率高、透明性好、电子迁移率高(~3700cm2_V_i_s_i),具有室温半整数量子Hall效应,而且经图案化后的石墨稀薄膜可转移到+同的柔性衬底。CVD法为制备人而积的电子器件(如电极、显示器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石墨稀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现阶段CVD法成本较高,丁艺复杂,难以精确控制加工条件,制约了石墨稀制备的发展,因此该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二章钴/石墨稀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制氢性能
2.1引言
近年来,a能源逐渐成为能源科学界的宠儿。它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可再生清洁能源。它燃烧时热沮高、燃点高、导热好,可直接用作发动机燃料、工业燃料、燃料电池燃料等[47,48]。如上章介绍,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很多,如电解水、甲醇蒸汽重整、水合胼水解、硼氛化钠水解等[49-52]。其屮硼氧化钠水解制氧近年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具冇诸多优点,如:储氢能力大,常温下稳定存在,容易储运,产生氧气纯度高,制氧速度容易控制,安全无污染等。研究发现,在硼氧化钠水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以极大的提高产氧速率。常见的催化剂有很多,如过渡金属及其盐类,贵金属单质及其盐类,过渡金属氧化物、硼化物,合金催化剂等,其中贵金属如铀、金、铭、钉等的催化性能尤为突出,但是它们的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应用[53-56]。过渡金属单质如钴具有铁磁性,沾于回收重复利用,也常被)、V:用于硼氢化钠制氧,但它的催化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型催化剂的幵发亟待解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石墨炼基复合材料可以显著提高原材料的电导率、导热性、机械强度等性能。Hu等[57]报道了用电键法制得Au/石墨稀复合材料,其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一使用Au或者石墨稀时的活性。Kim等[58]报道了通过联氨还原確酸银、氧化石墨、PVP和APTMS混合溶液来制备银掺杂石墨稀/聚批略(Ag-GRs/PPy)复合材料,测试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显著提高了 GRs/PPy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Liu等[59]报道了通过电化学还原法制备Pt/可膨胀石墨稀纳米片,直径约为15 nm的Pt颗粒均匀分散在石墨稀层中,提高了石墨稀纳米片的催化性能,且稳定性良好。
………………
2.2实验部分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60]。在冰浴中,将一定量石墨粉与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均匀并纟合,搅拌过程中缓慢加入高猛酸钾,泥合液呈深绿色。搅拌一段时间后,将所得深绿色混合液加热至35 °C,反应一段时间,混合液呈棕褐色,再缓慢加入去离子水,温度升至98 °C并保温一段时间。进一步加水稀释,同时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H2O2溶液处理,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过猛酸和二氧化猛及残余的高猛酸根还原为二价猛离子,混合液变成金黄色,抽滤混合液,并用盐酸多次洗漆滤饼,彻底干燥后研磨成粉,得到氧化石墨粉体,备用。室温下称取一定量的上述所得氧化石墨分散于乙二醇溶剂中,所得混合液超声分散后,加入確酸钴、无水乙酸钠、聚乙二醇200,撹拌后形成反应液。将反应液倒入反应蓋中,升温至200°C,反应12h。反应结束后,离心收集产物,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洗潘产物,干燥得到钴/石墨稀复合材料。
………………
第三章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钴/石墨烯复合材料.......... 29
3.1引言.......... 29
3.2实验部分.......... 29
3.2.1实验原料.......... 30
3.2.2实验设备 ..........30
3.2.3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3.2.4石墨烯包覆聚丙烯腈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3.2.5聚内烯腈纤维负载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3.2.6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钴/石墨烯复合材料催化硼.......... 31
3.2.7表征及测试方法.......... 31
3.3结果与讨论 ..........32
3.3.1石墨烯包覆聚丙烯腈纤维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分析.......... 32
3.3.2石墨烯包覆聚丙烯腈纤维复合材料的Raman图谱分析.......... 32
3.3.3石墨烯包覆聚丙烯腈纤维复合材料的SEM观察分析.......... 33
3.3.4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钴/石墨烯复合材料..........34
3.3.5石墨烯包覆聚丙烯腈纤维复合材料.......... 35
3.3.6聚丙烯腈纤维负载钴/石墨烯复合材料..........36
3.4本章小结 ..........38
第四章氮掺杂石墨烯/P25复合材料的制备.......... 39
4.1 引言 .......... 39
4.2实验部分.......... 39
4.3结果和讨论.......... 41
4.4本章小结.......... 48
第四章氮掺杂石墨稀/P2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性能
4.1引言
硼氧化钠分解制备氧n具有效率高、氧气纯度高、速度可控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如原料硼氧化钠生产成本过高、副产物NaBCb需要回收利用等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它在生活中的推广应用。前文已介绍多种制备氧气的方法,其中光催化裂解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备方法。该法具有副产物氧Z-L易于利用,原料水来源丰富,反应结束后只剩催化剂,反应过程中消耗的太阳能储量无限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氧气制备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催化剂的选择是光裂解水制备氧气的关键步骤。二氧化铁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及物理、化学稳定性能,无毒,产量大,是一种廉价而优良的光催化剂。1.1.4中介绍了许多关于氧化铁/石墨稀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可以得出石墨稀以其优良的电子传导性质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延长了光生屯子的寿命,提高了光催化效率。等将氧化石墨在氨气气氛下进行氮化得到氮掺杂石墨烯,然后以氮掺杂石墨烯为起始原料,引入痛源、硫源后通过简单的搅拌过程得到氮掺杂石墨稀/硫化镉复合材料,由于掺杂后的石墨稀仍保持本征石墨烯所具有的优越的电学性质[78],同时氮掺杂石墨稀与CdS之间形成兄质结结构,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对得以快速传导并完成氧化还原反应,光催化分解水速率明显提高。氮掺杂石墨稀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反应速率,还有效阻止了 CdS的光腐烛作用,延长光催化剂寿命。本章借鉴液相氮化法得到氮掺杂石墨稀[79],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稀/P25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光催化裂解水制备筑气的性能。期待通过半导体石墨稀与P25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本征石墨烯的电子传导性质提高P25的光催化制备氧气的性能。
………………
结论
由于石墨烯具有优越的电学性能,是目前理论上电子传输速度最快的材料,而且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吸附性好,是很好的催化剂载体。将催化效率相对较低的过渡金属催化剂与石墨烯复合,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本文将钴、P25与石墨烯复合,并研究其催化性能,主要结论如下:以富含极性官能团的氧化石墨为基体,采用一步醇热法制备得到了不同钴含量的钻/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硼氢化钠分解制备氢气的过程中,石墨烯的引入,增加了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输路径,提高氢气形成速率,使得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较单质钴有了很大的提高。将复合材料均匀涂覆在滤纸表面得到功能滤纸,该功能滤纸具有一定的磁性,鉍于回收再利用,为磁性可控、可循环制备氢气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
参考文献(略)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年经济增长率达9.67%。石油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经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已有60多个省级以上的化工园区,在不久的将来各类型化工园区将达到300多个,并且主要分布在华北、环勸海湾及东北地区。“十二五”期间,石化产业依旧是各地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全国各地的化工石化项目纷纷上马,从辽宁大连一直延展到广西钦州,我国沿海地区遍布各类石化项目,湖北、四川、重庆等内地城市也分布着大量石化项目。石化行业生产需要大量能源、水源、同时排放大量污染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并且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原料与产品大都是危险化学品,因而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点,易发生各种突发环境事故,与一般行业相比环境风险较大。又因为化工行业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聚集效应明显、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等特点,石化生产装置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进一步扩大。由于化工行业本身固有环境风险,国内外不断发生震惊世界的重大环境事故,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表1.1为国内外典型突发环境事故。在2005年全国石化项目环境风险排查行动中,总投资近1万亿元的7555个石化项目中有45%为重大风险源,约32.4%的项目分布在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区。布局性环境风险成为我国环境风险研究与管理的主要对象,集中表现在:老牌化工企业在最初选址时较多考虑的是能源、水源是否充足,对环境风险问题与安全问题考虑较少,因而导致离水源越近,产业布局越密集,甚至一些化工石化区和大型企业就布设在城市水源上游或紧邻居民集中区,对周边生态安全与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理念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外已经幵展一系列研究,而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缺少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从4个方面对规划环评中风险评价进行述评,依次是规划环评、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区划研究、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本章节4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2所示。1940年开始,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层出不穷,造成重大人员死亡与环境破坏。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学者KLee、F.Walsh等最早提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概念,认为SEA是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评价是及早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重要工具。1992年Therivel在进行SEA概念研究时,提出SEA可以直接借用项目环评方法学[2]。后来,Sadler认为单纯借用项目环评的方法并不能满足SEA需求,SEA需要更灵活的评价方法[3]。
………………
2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基本程序与内容
2. 1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化工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大批建设,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危险性高,危险化学品大量运输,均会引起巨大环境风险。当前在许多城市中大都存在工业园区与居住区混杂,以及由于城市迅速扩张所带来,城市重工业区与居住区相互包围的现象。布局性环境风险愈演愈烈。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研究首要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由于规划环评研究范围较广,既有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有地方层面的规划,在行业上覆盖区域、矿区、港口、轨道交通等领域。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规划环评都涉及环境风险源开发与建设,因而不能要求所有规划环评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本文研究的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只是针对那些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区域发展规划,如城市发展规划、化工园区规划等。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对象一般是值是在建设、施工、运营过程中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储运等可能发生突发性事故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的引发的环境风险。规划环评中的环境风险评价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新领域,是风险评价用于规划的尝试,规划环评中风险评价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区域规划中所有涉及污染源(风险源)的项目,即目标区域内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的危险化工企业,同时应该关注环境污染源发生污染物非正常排放而引起的突发事故。
...............
2. 2规划环评风险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在规划编制阶段及早介入,将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与建设项目联系起来,解决区域内项目布局、规模等问题减少环境影响。规划环评中的风险评价目标应与规划环评相一致,从源头上对规划中涉及的风险源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及提出减缓方案,彻底解决布局性环境风险问题。建设项目风险评价与规划环评风险评价的区别如下表2.1所示。规划环评风险评价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相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规划,常需要解决区域内各规划项目的布局、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而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是分析具体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近期或远期不良影响。因此,规划环评的风险评价在评价目标上与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有所不同。从研究对象上看,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对象一般是通过风险识别来确定需要评价的对象。当建设项目涉及多个风险源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风险叠加,并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策略。而规划环评中风险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区域内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源,需要进行风险叠加,制定区域环境风险分布图,为整个区域规划的行业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发展规模提供合理指导。从评价程序上看,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意见形成较为完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设项目风险导则》对风险评价程序、评价方法与内容等都有详细规定。规划环评风险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方法与程序多为借鉴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未能突破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框架限制。
………………
3基于环境风险区划的规划环评研究............. 27
3.1环境风险 ............27
3.2环境风险系统理论 ............27
3.3基于环境风险区划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 29
3.3.1区域现状调查............ 30
3.3.2环境风险识别............ 31
3.3.3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研究............ 32
3.3.4 事故后果分析............ 34
3.3.5基于环境风险受体分级和事故后果分析......35
3.3.6环境风险管理............ 36
3.3.7规划布局调整............ 38
4 案例分析 ............39
4.1松木岛化工园区规划概况............ 39
4.2区域重大风险源识别与筛选............ 40
4.3事故后果分析 ............41
4.4 环境风险受体分布............ 41
4.5环境风险区划图............ 42
4.6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 44
4.6.1环境风险常态管理............ 44
4.6.2环境风险非常态管理 ............49
4.7 本章小结............ 52
4案例分析
4.1松木岛化工园区规划概况
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位于大连市新成立的普湾新区内。化工园区始建于2005年下半年,是大连“一个中心,四大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市“一岛十区”重点园区,2009年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也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三期工程,总面积为20.35平方公里,总投资可达180亿元,实现年产值可达320亿元,每年实现税收可达2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可达7亿元,经济效益可观。新规划的松木岛化工园区,目标成为集生产、研发、物流为一体的带动化大连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的新型化工园区,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台阶。松木岛属于近期新开发的化工园区,在园区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全面贯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工业生态理念,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化工园区开发建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在园区层次、企业层次重视环保技术推广,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及绿色生产的目标,注重园区内外工业生态产业链(网)。松木岛化工园区内的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经济化工、合成气化工等组成。
………………
结 论
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与实际案例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风险区划的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内容,构建基于环境风险受体分级与事故后果的环境风险区划方法,并将该方法与程序应用到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在客观评价区域环境风险状况的基础上,实现环境风险区划,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环境风险预防措施预案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以为化工园区企业选址提供建议,以减少布局性环境风险。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内容与程序,详细论述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对象、评价特点、评价程序及与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异同。本文完善环境风险敏感受体的分级方法,构建基于环境风险受体分级与事故后果的环境风险区划方法,并将该方法引入规划环境风险评价程序。以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利用GIS实现结果可视化,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周边风险受体以潜在保护对象为主,占74.2%;环境风险分布中,低风险区约占88%,中风险区约占6.6%,局风险区约占5.4%;村庄分布在化工园区不同方位,存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问题;化工园区B区受A区环境风险影响较大,需要加强A区环境风险管理;D区规划不合理,需要调整发展规划。
……………
参考文献(略)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从 2007 年 3 月云计算被提出之后,迅速发展成为现在最为炙手可热的计算机技术。云计算系统也越来越被科学界和商业领域所关注,包括 Google 的云计算、IBM 的“蓝云”、Amazon 的 EC2,阿里巴巴的“阿里云”、苹果的“ICloud”等等。云计算是指计算作业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通过 Internet 中央数据中心,公司或者个人用户能够根据需求获取不同的资源,然后切换到不同的应用上。云计算的核心部分就是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计算资源整合在一起,按需要提供给用户。云计算系统这种全新的计算机技术是由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技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方式、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的内容、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和大型数据中心(Large-scale DataCenter)的方法演化和发展而来的[1]。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方式,采用创新的计算模式使用户通过 Internet 随时获取非常庞大的计算能力和更加丰富和完善的信息服务。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用户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自由,按量付费的使用云端的资源。它利用远程或非本地集群服务器的分布式计算机为互联网用户提供 IT 基础设施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将传统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模式。 早年的资源管理是通过服务器的性能或系统的响应时间来辨别该调度算法是否合适。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上的用户量逐年上升,计算需求也日趋多样性,因此所需的计算资源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公司或用户都不愿意因为一时高峰的计算需求就购买大量的计算资源,当高峰期过后计算资源又会闲置下来。云计算的核心是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它实现了资源的大规模共享。这样用户在完成自己计算需求的同时,又能为别的用户提供自身的闲置计算资源,对于资源提供者和用户来说是非常愿意这么做的,也避免了计算资源的浪费。但是当多个用户同时需要获取同一个资源的时候,用户之间就存在着竞争关系。那么研究资源的划分,预留,及调度策略就势在必行。云资源预留思想的目的是为用户的应用顺利运行提供资源的保证,它允许用户在应用运行之前就预约某一段内一定量的云计算资源。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多个用户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引入竞争机制算法,它能够有效解决多个自力个体之间的资源竞争问题,从而达到任务效用全局最佳状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云计算在全球各个大型公司的支持下正迅速发展着,它由多种技术进行结合,并保持自己特有的核心部分,形成了完善度较高的云计算系统。在担当云计算的领头者中,有许多全球知名大型公司,如 Google、IBM 和 Yahoo 等。YouTube、腾讯、Vmware 等公司也相继加入云计算研发的大队伍中。在云计算系统的应用中,使用者最大的当属 Google。云计算的许多基础设施都伸入到了 Google 的各个应用平台,比如 Google 地球和 Gmail 等。而它的搜索引擎更运用了大量的云计算资源,建设 200 多站点、100 多万台服务器,而且这些设施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它提出了 MapReduce 软件架构,能并行的处理海量的数据,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与传统的分布式模式相比,MapReduce 封装了并行处理、容错处理、本地化计算、负载均衡等细节,还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接口[2]。它能够使一个主节点下的多个分节点共同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集操作。Amazon 依靠着电子商务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开发出了计算云 EC2、简单存储服务 S3、简单数据库服务 Simple DB、简单队列服务 SQS 等。用户可以灵活的获取一个或多个 Amazon 云计算服务。所有服务都是按需获取资源,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微软在2008年的年会上隆重推出了微软云计算战略和云计算服务-WindowsAzure Service Platform。Azure是新的云计算战略平台,它由互联网架构打造。Azure继windows推出后,是微软公司全新的一次腾飞。微软的云平台提供了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基础设施,用户也可以将他们的应用程序和数据部署在云计算系统中。微软的Windows用户桌面和浏览器几乎延伸到了全球,把他们与“蓝天”连接。由几乎占全世界大多数的第四代的数据中心所构成的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是Azure的底层。至今,微软已经设置了拥有44万台服务器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共两百多个。
第 2 章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与相关技术
2.1 云计算基础知识
2.1.1 云计算的概念
关于云计算的概念,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多达一百多种,但是至今没有一种公认的解释。 百度百科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通过 Internet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被广泛的认为是一种商业模式,它能够在用户利用网络访问所需资源时,使资源能更快速、便捷的使用,而相对付出的管理较原来大大减少,同时与服务器的交互也是很少的。 刘鹏认为:云计算是从网格、并行和分布式计算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逐步演化而来的商业实现。它让应用系统在资源池上获得所需的服务和计算能力。 中国云计算网研究小组认为: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构建的庞大的计算机资源池,它能够对批处理作业或者用户的交互应用程序等工作负载进行托管;它是一种可以自我修复并且可扩展的编程模式,能够从许多硬件或者软件的故障中使工作负载正常工作;它还可以监控闲置资源的剩余量,在必要时重新调整资源的分配。 国际互联网运营商巨头认为:之所以称之为“云”,是因为它时刻在动态变化着,可扩展性很高且能够自我管理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的存在,用户将成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需要知道数据从何处而来,只需要支付所需服务的相应费用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庞大的云中资源。这样也能够有助于提供云服务的企业降低核心成本,拥有更大的动力创新其相应业务。IaaS: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它把硬件设备等底层封装起来,形成服务供给用户使用,例如 Amazon 云计算的 AWS 的弹性云计算 EC2 和简单存储服务 S3。虽然用户在 IaaS 环境中可以随自己偏好使用 Windows 或 Linux,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用户去认真的思考,那就是把多个计算机如何一起共同协作连接在一起进行工作。IaaS 的收费标准是按量计费,IaaS 中,用户能够进行动态申请,同时,也能够操作释放节点。这两个操作也是它的优点。因为 IaaS 服务器规模庞大,而且资源进行共享,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户可以申请多个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样资源的利用率就会很高的。
第 3 章 基于博弈论的云计算资源管理的设计....13
3.1 博弈论概念 ......1
3.2 博弈均衡 ....14
3.3 博弈函数 ....15
3.4 博弈的模型部署 ....17
3.5 本章小结 ....19
第 4 章 虚拟资源分组预留优化算法的研究....20
4.1 虚拟资源的分组策略 ........20
4.2 虚拟资源的预留策略 ........22
4.2.1 资源预留申请的判断 .......24
4.2.2 资源预留的数据结构 .......24
4.3 基于博弈论的资源预留算法........25
4.4 本章小结 ....27
第 5 章 仿真实验分析 ....28
5.1 CloudSim 简介........28
5.2 实验步骤 ....33
5.2.1 环境配置....33
5.2.2 仿真步骤....34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5.4 本章小结 ....38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云计算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把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海量资源分配相结合,把资源池内的属性按一定的方式进行了有序分组,为系统管理大规模资源提供了基础。同时验证了资源预留的可行性,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博弈论,通过博弈效用函数,从任务的时间、费用和能耗三个方面考虑全局任务的效用,计算多个任务同时到达时,各个用户任务的效用值,来决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避免了多个用户同时竞争有限的闲置资源而造成云端资源池内资源分配非最优化,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用户的满意度和全局的效用值,也促进了用户进一步关心自身的效用值。
参考文献
[1] 王鹏. 走近云计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 Buyya R,Yeo CS,Venugopal S.Market-oriented. Cloudcomputing:Vistion,hype,ans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utilities[C].Keynote at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HPCC-08).IEEE, 2008 5-13.
[3] 王淑江 .虚拟技术应用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8. ISBN :978-7-1210-8953-4.
[4] 杨正洪,郑齐心. 企业云计算架构与实施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4-41.
[5]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EC2).
[6] Foster I, Kesslman. The Gir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U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2.259-2882
[7] 中国云计算网. 什么是云计算?[EB/OL]. (2010-05-04).
[8] 百度百科.博弈论[EB/OL].
[9] 刘丽,扬扬,郭文彩,施水才.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网格资源调度机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00-112.
[10] 刘鹏. 云计算的定义与特点.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近代以来,对于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类问题,书法界逐渐在各个层面开始验证书法和其他艺术品类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交叉使用文艺学、文献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借以论证书法与舞蹈所具有的共通性。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将重点放在书法.舞蹈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相互渗透的层面,并将行草书的节奏、韵律、力度、张力、意境作为主要研宄元素,在此基点上探讨行草书的基本意义、价值和美学特色,借此体现出行草书和舞蹈的相应联系节点,从行草书艺术的基本规律中寻找中国书法与舞蹈在视觉性、音乐性和生命感方面的融汇点,并借以分析林怀民选择行草书作为书法与舞蹈结点的缘由。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现代多位美学家都曾研宄过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与舞蹈的关系。音乐与舞蹈是血缘极为亲近的艺术门类,中国古代也一直有乐舞的名称,书法与舞蹈在外在的审美领域体系内看似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内在的视觉艺术的实践领域,却始终具有高度融洽、彼此影响、同根同源的关系。近代以来,陆续有美学家关注到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和舞蹈的关系。宗白华在其《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文中曾说:“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论滴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 回舞蹈,一曲音乐。”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曾认为:“ ‘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曾说:“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亦然。” ?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与舞蹈具有共通性是公认的说法。李泽厚站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生态链高度,将艺术置于制度仪式的文化体系之内,强调了书法与舞蹈艺术的复合性、联动性和相似性品质。易中天则认为:“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狂草和写意,简直就是纸上的舞蹈。宗白华、李泽厚以及易中天对乐舞和书法的关系都十分关注,三位美学家的论述构成了一组有关书法与舞蹈的学理性关系链,对书法和舞蹈都作出了较为清晰、明确的界定,具有艺术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多元性意义。
2.当代其他学者关于舞蹈本质以及舞蹈线条美学的相关论文
当代研究表演学和文艺学的部分学者同样延续了近现代美术家对书法与舞蹈关系的研究思路,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对书法与舞蹈的关系作出了更为精确的论说。徐子方《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论述了舞蹈动作的美在于其节奏的变化。朱笑玲在《曲与直,刚与柔一一艺术结构中的辨证统一》一文中论述了视觉艺术中的曲线美。梁一孺也在其《色彩与线条一一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符号系统》一文中曾将书法和其他艺术形态联合起来论证,并进而认为中国人对各类线条及其变化形态具有特殊的领悟力与把握力。由此可知,体现身体动荡之美的艺术是舞蹈,而对舞蹈作出更为抽象概括的则为行草书。
3.近期专门讨论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与舞蹈关系的论文
书法和舞蹈的关系也引起了新生代学者的关注,如徐瑜萍的《笔飞墨舞:论书舞相应的美学因素》从造型、意象等方面强调了行草书和舞蹈的共同点。孔志群和陈宪年的《多情的舞姿动态的书法一一论书法与舞蹈的通感》⑴感官感受来表现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与舞蹈的互融。刘萍的《简论舞蹈与书法艺术的通感>主要论述书与舞神韵的相同。刘丽颖的《简析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对座前草书艺术的影响》介绍了古代乐舞文化对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的影响。惠货的《论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共性》阐述了书舞间相同的审美气质。朱突的《论舞蹈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共通性》讲述了书舞内在特质、表现规律的相似。余嫂娱的《墨韵舞风一一论中国古典舞与书法艺术的异同》主要论证古典舞和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的关系。王怡凡的《现代舞蹈艺术与传统书法文化的求同存异》主要论述现代舞与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的共融。李玉和锁英的《浅论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共通性》着重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与舞蹈表现形态上的相通。余洁芬的《浅析中国书法对舞蹈动作编创的启发》介绍以行草书为代表的书法对舞蹈的启示。蔡昕宇的《生命之本能,艺术之本源一一中国书法之势与舞蹈之境的美学漫谈》从美学角度讲述行草书法与舞蹈的关联。王耕夫的《书法布局与舞蹈节奏》专讲书和舞在布局和节奏上的相似。于力的《舞动的笔墨一一试论书法艺术中的舞蹈神韵》以神韵为中心讲述行草书法与舞蹈的关系。沈鸿根的《书法的舞蹈美》认为行草书和舞蹈都是运动的。竺靖的《书法中的舞美》同样从动静方面讲书与舞。景舜逸的《书法与舞蹈》从肌体和情感谈论两者关系。陈道裕、胡涨和郑建岳的《体育舞蹈与书法艺术》专讲体育舞蹈和行草书的相同点。王盡、陈相道和洪肇赞的《书法与舞蹈的艺术共通和审美结合》用笔画和队形等细节对比行草书与舞蹈。许枉民的《舞蹈与书法艺术审美比较研宄》说明了行草书与舞蹈的尚美共性。
第一章行草书与舞蹈共通的文化底质
行书与草书合成称行草书。行草书是中国书法体系中一种最具有艺术化特性的书法类型,书写出这样的字在古代即已被认为是-?种很有文化品位的技艺。近代以来,中国书法理论家和美学家开始关注以行草书为主导的书法艺术的特色,并进而关注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品类的独立性问题,书法界也逐渐在各个层面全方位地验证行草书的艺术本质以及行草书和其他艺术品类之间的关系,其中即涉及行草书与乐舞的关系。所谓乐舞,即音乐与舞蹈的合成体,而书法和乐舞的关系不仅涉及书法学与音乐和舞蹈之学,还旁涉人体学、身体学、观剧学等相关学科。因为书写行草书的速度较快,需要大量的身体性参与,因此,行草书的动态性、身体性和行为性更为接近人体行为内涵的舞蹈,行草书也较多地包含了舞蹈性。当今学者已经关注到书法与乐舞的关系,但尚未对行草书与舞蹈的关系作出全方位、理性化和具有更层次理论介入的学术论述,即便论述书法与乐舞关系,很多论文仍停留在感性体认的状态,间或有一些论文使用了一些理论,但仍未产生质的穿透力,或较为空洞的套用美学术语,停留在感性化经验描述的阶段,但思想深刻且具有学理性的论文仍然难得一见。有关书法和舞蹈论题的论文大多关注行草书与舞蹈的共同点,入木三分地阐释行草书与乐舞或舞蹈具有共通性的论述较少。
第一章行草书与舞蹈共通的文化底质......... 5
第一节舞剧再现了行草书与舞蹈缘起........ 6
第二节古代书法与舞蹈的互通性尝试........ 14
第三节舞剧融合了盛唐字舞中舞蹈........ 20
第二章书法与舞蹈表象的共性........ 24
第一节林怀民舞剧中反映的书法与舞蹈........ 24
第二节行草书和舞剧的身体解放特质........ 30
第三节林怀民行草书舞剧中的武舞精神........ 34
结论
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当代书法和舞蹈在进入电视时代后,出现了诸多新现象。电视时代引发出了读图风潮,而网络时代又诱发出读屏时尚,两者都使得书法和舞蹈艺术得以更为通畅地传播,也使得具有古典情愫的书法艺术遇到了商业化、世俗化和非审美化因素的影响,书法艺术传播渠道的过度通畅同样会使书法艺术变成另一类文化快餐,使得古典艺术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传统的舞蹈艺术受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呵护后获得了新生的同时,同样面临着过度传播迫使其具有价值淡化的危机。如何使得书法艺术和舞蹈艺术产生新的文化碰撞点,则是在电视和网络时代到来后考量艺术家的一种现实问题,来自台湾的林怀民及其行草书系列为我们作出了探索和尝试。首先,书法和舞蹈艺术在线性美、流动美、意境美等方面具有共通性,两者在历史上就有过多次碰撞,书法与舞蹈的每次碰撞和交融都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美的享受。分别从书法的自然性、身体性和乐感性三方面体现出与舞蹈的共通性。
一,书法中具体的笔画侧、勒、弩、趙、策、掠、啄、磔,书写的起、收、转、合,以及起笔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都体现出和舞蹈动作中的起、跳、翻腾、回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一致性。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如鱼翼鸟翅,有舞者翩翩自得之状。竖钩、竖弯钩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若舞者踢脚、抬腿之势
二,在进行书法书写的过程中,书写者随着字组的行列错落分配,蘸墨的多与少,内容句读的停顿,其书写速度是时快时慢的。这和舞蹈中诠释作品的手法如出一辙,舞蹈家亦会根据作品的内界诠释出不同的情感。书法中的章法布白与舞蹈中的舞台布局也具冇--致性,疏密、向背、挪让、留白、补空、意连云云。如字之独立者必得搾住,然后劲健可观,凡作竖,直势宜,曲势难,直笔挺拔而笔力易劲,曲笔和婉而笔势难存,舞蹈同样属和婉而形势难存。再如书法中的朝揖,偏旁凑合之字也,-字之美,偏旁凑成,分拆后又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令人联想到双人舞,朝揖相让而又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汉]扬雄.法言注.问神[M].北京:中平书局,1992.
[2][美]理査.谢克纳.人类表演学系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唐]怀素.自叙帖[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4.
[4][唐]张旭.古诗四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崔树强.笔走龙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钦玮、黄沂海.行家.冬季号[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0]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现况
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反映民族地区的人们民间现实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形,来真实的反应当时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愿望,是我们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宣扬中国民族艺术的的重要资料。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民族艺术保留的重要遗产,记录着从古至今人们生活的变迁,它有着浓厚地域色彩和风格特色,是民间节日、民俗活动、祭祀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源自于人们民间的生活状态,也服务于人民在生活中的社会需要。建国后成立民族民间舞这门专业后,将民族民间舞蹈上升为一门课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民族民间舞蹈更在全国人民面前闪现出了夺目的光彩,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传承打下了基础,培养了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要,现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不再只是有民间土生土长的自娱性舞蹈、被后期整理加工的民族民间舞教材,还有各种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节目,在艺术的高度下供人民大众观赏,满足当下人们精神世界的需要。所以不管是哪种民族民间舞蹈的存在方式,都给如今的我们带来了宝贵财富,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辉煌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方向编导专业的一名学生,在研究怎样编创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书籍、课堂学习后,思考可否将我国当下的民族民间舞存在的形式分类,通过横向的研究方法针对“当下”这个时间点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找出民族民间舞存在的形式,以期待可以清晰的了解如今民族民间舞发展情况,找到促进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要点要素,为编创民族民间舞蹈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一节、 具有非遗属性的民族民间舞
顾名思义,具有非遗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定,2003 年 10 月 17 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这个概念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显然我国民间舞,特别是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属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换句话说,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艺术形式,目前我国已发掘整理的民间舞蹈就有 17000 多个,到 2005 年以来我国公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中有 117 项民间舞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国的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的,不论是已申请成为非遗的民族民间舞,还是未能申请为非遗的民间舞,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现在全球都在抢救遗产,我们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应该加大力度,将现有的遗产珍惜保存。在我校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舞蹈学院就多次邀请国家级或省级的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像我学习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有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自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的普通彝族农民施万恒老师,他主要教授的是彝族烟盒舞,还有来自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故乡香格里拉维西县叶枝镇,2010 年被评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教授的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等。除此之外,在民间未申请成为非遗遗产的民间民俗舞蹈像在云南双柏县法镇小麦地冲彝族聚集地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时所跳的传统舞蹈老虎笙,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形式和文化内涵,也是具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祭祀、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往往都要举行各种群众性的民间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等特征,是民族精神生活风貌的展示,有着重要的保存价值,都是具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遗产,一个保护的对象,不但具有表演的舞蹈形态,更是研究、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手段。具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最为贴近生活,古朴,原生态,没有具体的教学资料,流传方式以口传身教为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为传承民族文化、保存民族艺术,大多用于研究活动,文化价值高。
第二章 创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现状的研究,找出在编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节、具有非遗属性的民族民间舞在创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保护的角度看,对该保护的事物,人们的重视程度却往往不够,对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也是如此。政府保护力度薄弱,人们感觉事不关己所以漠不关心,宝贵的遗产正在渐渐消失。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传承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民族民间的舞蹈更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对技艺的传承带着功利性目的,无法真正的去做到实施保护,在保存民间舞蹈遗产的道路上还要有很远的路要走。就像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当时就给了中国人的一次沉重的打击,我们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所赋予的无数宝贵遗产,但如果我们再不着手行动,当我们曾引以自豪的伟大民族文化消失殆尽时我们将无处痛哭,现在民族艺术不仅的我们国人的财富,更是在国际地位中彰显国家文明形象和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手段与方式,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抓住保护国家尊严和维护人民身份的机会,但现代的人们意识上总是不认可不重视,让机会从手中轻易流失,特别是让人们误会还是“下里巴人”的民族民间舞蹈,总在当下人们感觉越来越步入“阳春白雪”的贵族气息中被忽视掩埋了。
第二章创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0
第一节:具有非遗属性的民族民间舞在创作.......10
第二节: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发展过程........10
第三节: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发展过程.......11
第四节、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发展过程........11
第三章寻找新形势下的编创发展思路........13
第一节:对具有非遗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13
第二节:提炼民族舞蹈元素,将有营养…….. 15
第三节: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要做………… 15
第四节:表演类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发展思路.....16
(一)编导深入学习民族文化,积累丰厚底蕴......16
(二)发起对舞蹈语汇“创造性”思维的思考......18
结论
民族民间舞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完美的生态性,它从原始舞蹈、宗教活动、祭祀礼仪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具有古代本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间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正如著名学者斐伏尔说过“消失了的时代对于我们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它的艺术仍然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价值。”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民族民间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意义。它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借助手舞足蹈的表述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无条件的保护它,还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倡导政府、民众全社会认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地位,保护我们一切创作发展的根源。但保护并不等于禁锢,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是那时候人们的生产劳作状态,那现在的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经济状况的差异,其舞蹈也都有不相同的独特的风格特色,更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在远古社会由于人们居住地域的限制,和人们交往的稀少,各部族的舞蹈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着,只是到了科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交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舞蹈才有可能产生交流和影响。例如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我国居住在边疆地区和边缘的深山老林中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过去他们长期很少和居住在发达地区的民族交往,所以他们的舞蹈和他们的社会生活缓慢的发展一样,只是代代相传,极其缓慢的发展着,因此,大多还保留着原始民族舞蹈的特色。
现在,举行的历届民族民间舞蹈晚会,国家组织的民族访问团、民族歌舞团到个民族地区的巡回访问演出,对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当各个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我们不用逃避,应该正视这种状态的出现,谁也无法断定我们现在在经历的改变是对是错,就像几十年后他们会认为我们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什么状态,发展的状态是空白的还是一如既往的“挖掘”,如果几十年后研究现在舞蹈的历史,出现的只会是接受学习了国外各式流行的舞蹈的话就太悲哀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促成问题的发展,放手让反应现状的民间舞蹈出现,不能打包票说一定会发展一定会成功,但想要发展,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包容心态,走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
[2] 聂乾先.云南民族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筹委会.中国民间舞蹈选集[M].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
[4] 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薛天.舞蹈编导知识-舞蹈知识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 李雪梅. 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7] 金秋.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汪以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9,第八期
[10] 李晓燕.浅议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气派的舞蹈文化[J].乐府新声,2008,第三期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源于“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这样一个电视比赛,其中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生选手都用我国民族歌舞的形式来诠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我就开始关注外国留学生在华高校接受舞蹈美育情况以及我国普通大学生普及舞蹈美育的现状。一方面舞蹈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学习舞蹈的过程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变更,不同的民族舞蹈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美育形式,它对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人格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古往今来被诸多学者用实践证明了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华筠在谈到如何实施舞蹈美育时明确提出:“以身体教育实现全面教育,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提升人的智能;以律动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形体训练,塑造完美人格。”同时,在其它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舞蹈艺术教育,可见,舞蹈教育和其他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使受教者顺利地成长为适应 21 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团结奋斗精神的新型建设人才。中国高校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开展舞蹈美育的这个过程,让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的学生通过舞蹈文化这个窗口也更加认识这个世界,舞蹈美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刻不容缓。本论文的研究就是通过对江西几所普通高校的公共舞蹈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借以对存在问题的进一步深挖,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学课程设置着眼,尝试探讨和研究出适合我国普通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公共舞蹈课在发展中实际需要的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具体操作方案,使其有所启迪能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引起相关高校对外国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高校接受舞蹈美育的关注和重视,为最终实现公共舞蹈教育理性、健康和规范发展最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首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委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脚步,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面向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舞蹈艺术教育是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一种教育活动,实践已经证明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舞蹈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进一步扩大舞蹈在普通高校的普及范围和力度以及推进公共舞蹈教学课程的深化改革。虽然舞蹈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了高校,如选修课、舞蹈团等,但依然还是有绝大部分的同学对舞蹈一无所知,甚至抱有错误的观念,通过本论文对舞蹈普及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端正舞蹈在非专业大学生中的传统观念。当前部分开设了公共舞蹈教育的普通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通过本研究可以或多或少的推进当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舞蹈教学改革。再次,提高中外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促进中外国际友好交流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国在整个国际地位上的崛起,中外高校教育的频频交流,来自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外学生和本身就是多民族的中国学生齐聚一校,可以说当今高校就处在这样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中。舞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用身体的语言,形象的记录了每个国家和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变迁,更是可以透过舞蹈来了解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的功过成败、荣辱盛衰,这时舞蹈不单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现今的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到舞蹈可以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同时促进相互的中英文能力学习,提高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现实而非虚拟的环境下,通过获得舞蹈文化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不同的民族或种族文化,学会化解矛盾冲突和沟通障碍,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中外友好往来。
第一章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概况
第一节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 我国舞蹈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舞蹈就已经孕育而生了,人们用手之足之蹈之来代替语言去传情达意,它形成于最原始、最简单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是当时没有语言或语言不发达的情况下情感与意义表达和交流的最好形式。它几乎出现于所有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在狩猎、出征、收获,还是游戏、治病、祭祀等等,都离不开舞蹈,不仅有实用意义,更因为它有审美意义,它成为人类原始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渗透在各个角落,可以这么说,原始社会是舞蹈最繁荣、舞蹈的普及教育最兴盛的时代。舞蹈是最早出现于人类社会中的胚胎性艺术,应该是人类的母体艺术,舞蹈教育亦在那时产生。因为在人类还没有语言之前,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相互协作交流必须要依靠肢体语言去完成,在模仿的过程中实质上正在进行舞蹈教育,尽管那时还不可能有学校,但原始的舞蹈教育已很发达,并且是社会教育主要内容,几乎所有的先民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它是一种平等的、全民的普及性教育。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舞蹈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它就不可避免地受统治阶级的世界观、审美理想、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的支配和影响,反映着一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比如在周代,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国家通过对身体的动作规范,对臣民、国子进行政治与礼规训诫,好让“天命在兹”、“德配圣王”的宗教思想扎根在百姓心中,通过表演中的礼法规矩实现君王统治。[1]“六艺”以及“六小舞”的制定更是贴上了阶级和等级的标签,为了学习管理国家的本领、学习礼义等治人之术,只有奴隶主或者王室贵族的子女才有资格去学。还有不论是中国的“大司乐”、“乐府”、“梨园”,还是法兰西的“皇家舞蹈学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从兴盛——衰落——兴盛,从独立——综合——独立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决定制约了舞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江西普通高校在多元文化背景.........31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步骤.........31
一 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31
二 调查研究的内容....31
三 调查的时间........32
四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32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33
第三节 调查结语.........39
第四章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发展舞蹈........50
第一节 舞蹈教育观念的更新.......50
一 转变教育机构管理者的传统观念........50
二 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51
三 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52
第二节 建立健全的舞蹈教育新模式.......53
一 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53
二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54
三 完善教程, 推进多元舞蹈文化在施教过程.........55
四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6
第三节 呼吁相关政府的重视和支持........56
结论
本文章主要以舞蹈对普通大学生的美育功能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舞蹈的必要性,同时立足于国际视野,将舞蹈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起来,把以肢体为媒介来表情达意的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无声的国际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使它成为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人们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阐释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不善言辞的人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流,同时在中外交往中通过舞蹈这条途径提高国内学生国际化意识,增进中外学生的情感交流。笔者已在第二章着重论述了当今高校多元文化的趋势以及外国留学生接受舞蹈美育的现实意义,希望曾经在高校舞蹈美育中一直备受忽视和冷落的外国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开始被关注和重视起来。通过对江西某所普通高校开展舞蹈美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大胆的提出个人设想,针对外国留学生实施舞蹈美育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做出客观分析,最后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中国普通高校在多元文化的趋势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舞蹈美育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包括在更新观念上,不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改变原有固定的传统观念,摒弃对舞蹈过于狭隘的认识,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对舞蹈的认识;从形式、内容等方方面面去去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还是呼吁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和支持,不然所有的意见和建议只能成为一个“空口号”。由于研究时间以及本人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探索还不够深入细致,但它是一个开端,一种尝试,希望在以后的公共舞蹈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公共舞蹈美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王国宾主编.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
[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西藏宗教及其羌姆
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主要宗教有: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信奉伊斯兰教的约有 4000 人(主要分布在拉萨城和日喀则城区),信奉天主教约有 600 人(主要分布在昌都盐井地区),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仍然占绝大多数。在西藏自治区现有 4 座清真寺,1 座天主教堂,各类成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 1700 多处①。在今日西藏,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各种宗教活动在人们生活中正常进行。在西藏,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几乎没有与教规教义相关的舞蹈。因此,西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指藏传佛教的宗教舞蹈和打着西藏本土烙印的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舞蹈。
1.1 苯教与舞蹈及其羌姆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自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也就出现了崇拜自然神灵的原始宗教。在藏民族的发展史上,苯教是雪域高原人们崇拜自然神灵的原始宗教的总称。而这种原始宗教与音乐舞蹈天生有着非常的默契:音乐和舞蹈成为他们实现其目的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音乐和舞蹈又因此得以传播和创造。所以法国音乐家孔百流和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术”②。由此表明,西藏远古时期的苯教中音乐和歌舞已成其祭拜神灵、占凶吉卜卦、招魂驱鬼和呼风唤雨活动仪程与表演形式。远古时期辛饶米沃切创立雍中苯教之前已有许许多多的原始苯教,《西藏音乐史略》中就有提到苯教经书《多色米》中有诸如“歌苯妙音”、“姻苯坦坦”、“王苯断道”、“月苯日历”、“日苯正直”、“叙苯婉调”、“药苯中庸”①等记载。对于这些苯教的具体情况我们暂已无从把握具体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字面上就事论事般地做一些探讨和猜想,虽然这样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我想我们仍然能找到真相的一些蛛丝马迹。如“歌苯妙音”无疑与音乐和歌舞相关。“苯教”一词的“苯”在象雄文中与“给尔”同义,有“诵”、“唱”的意义。因此,苯教可能具有在祷告或念咒语时有把祷告辞或咒语唱出来的特点,“歌苯妙音”的独特之处可能是纯粹用歌舞形式或一些特定的歌舞来赞美和祭祀他们的神灵,或用歌舞进行占凶卜卦、医人治病等等的宗教仪轨。总之,由于苯教对音乐舞蹈的功利需求,使他变得与音乐舞蹈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是无容置疑的,正因为如此,苯教的歌舞就随着苯教的发展而发展。雍中苯教出于自身的需要,还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为苯教音乐舞蹈赋予了苯教的思想和神圣的力量。如《西藏音乐史略》著作中有这样的记载:“苯教经书《八界抉择本意记》写到,辛饶米沃切从饰有日月图案的宝座上站起来,在金色的土地上迈出了三步辛氏舞步,右脚在地上擦了擦,发出了三界皆响的音。于是,周围的雍中信徒们发出喜悦的声调,唱起愉快的歌曲,对苯教祖师上奏:慈悲为怀的辛饶喇嘛是普渡三界安福之神明,圣意之辉是驱散蒙蒙黑暗之光芒,‘古尔鲁’道歌之声是解除轮回苦难之福音,辛氏舞步之威力压服十地,会合之手是捆绑妖孽之法。”②据此看来,辛饶米沃切不仅亲自跳苯教宗教舞蹈,而且还亲自创建苯教宗教舞蹈,并且亲自显示过苯教宗教舞蹈的无比威力与神奇魅力,从而突显苯教的无比威力与神奇魅力。这也就更加说明舞蹈在苯教宗教活动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关于苯教舞蹈的神奇魅力在《密解大法之父绩》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手来舞之,足来蹈之,肢体富有喜怒之神,合会手势变幻莫测,能钻万座山,能飞九重天。”③这一描写与苯教徒纳若本琼和米拉热巴比法术时,纳若本琼骑着鼓,奏响手中的扁铃,轻轻一跃就飞上了岗仁波其山顶的故事传说同曲异工。
第二章 西藏不同宗教和教派的羌姆之比较
2.1 苯教羌姆与藏传佛教羌姆之比较
苯教羌姆与藏传佛教羌姆有许多共同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共同的地域特色。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都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二、共同的民族特色。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都是藏族人们智慧的结晶,是藏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其民族性是不言而喻的。三、共同的宗教特色。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都属于宗教祭祀舞蹈的范畴,都是所谓的“密宗”修习活动,千百年来,它们都一直在寺庙秘密繁衍传承。四、共同的功能作用。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都具有所谓的降妖除魔神奇功能,同时又都肩负着宣传本教、弘扬本教的责任和义务。五、相似的创造发展模式。苯教羌姆与佛教羌姆都是承先启后,在吸收与继承自己之前的羌姆艺术的同时,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得到发展的。如雍中苯教的羌姆是在借鉴远古原始苯教羌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藏传佛教羌姆也从苯教羌姆中吸收了许多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东西。六、“佛中渗苯,苯中有佛”。佛教的传入之日就是与苯教的斗争之时。千百年来,它们谁也没有吃掉谁,谁也没有否定掉谁。反而构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利用、彼此借鉴、共同成长的微妙关系。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更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藏传佛教羌姆以非凡的气概和胆识吸收了许多苯教的仪式仪轨来为自己服务、丰富自己的内容从而赢得人们的亲近与认同。苯教也同样在保持自己宗教原理和教规教律的前提下,以各种名义吸收了不少佛教的东西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藏传佛教羌姆和苯教羌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些舞蹈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原因。这也是藏传佛教得名扬名的本质原因之一。藏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羌姆,特别是苯教与苯教羌姆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名存实存,这与苯教羌姆和藏传佛教羌姆的个性化有莫大的关系。它们在人物形象设定、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舞蹈服饰和舞蹈面具等方面都因有所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 西藏宗教羌姆的舞蹈性..........(34)
3.1 羌姆表演形式的舞蹈性..........(34)
3.2 羌姆表演动作的舞蹈性..........(42)
3.3 羌姆构成要素的舞蹈性..........(47)
3.4“伴物”功能的舞蹈性..........(50)
第四章 西藏宗教羌姆的理论与审美..........(54)
4.1 羌姆的基本理论..........(54)
4.2 羌姆舞蹈的美学特征..........(57)
第五章 西藏宗教羌姆的功能性..........(66)
5.1 羌姆舞蹈的功能性展示..........(66)
5.2 羌姆舞蹈的传承与发展...........(68)
结论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藏族是一个与音乐和歌舞一起成长起来的民族,藏族儿女和其他各族儿女一样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创造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勇敢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创造了无数的音乐和歌舞。羌姆就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专门用于宗教的舞蹈,属于最为精美的传统民族纯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千百年来,由于羌姆一直在寺庙繁衍传承而蒙有神秘诡异的面纱令人好奇神往,因此它是开发西藏、建设西藏的宝贵资源。作为西藏大学一名研究西藏歌舞的硕士研究生有责任和义务搜集和整理它的相关资料和素材并加以向外界宣传推介,为建设新西藏、建设文化强区出力。西藏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姆是西藏宗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整理羌姆是珍视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羌姆的艺术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宗教特色确定了它的民族文化瑰宝的地位,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日益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它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著述不乏其人其篇。但可能是受羌姆自身封闭性、神秘性的影响,著述基本上都还停留在源流承传等史学性研究层面上,对羌姆自身的舞蹈语汇、表演技巧、表演程式等舞蹈孕育发展规律的著述少有所见。这就需要我们从舞蹈学角度出发加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在搜集、整理民族文化遗存的同时帮助人们科学的看待宗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最高学府,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藏学专家、学者,他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秉承他们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学习和掌握他们的科研方法使藏学研究薪火相传是每一个西藏大学学生的圣神职责,更是我── 一个热爱西藏、热爱藏学、热爱西藏歌舞研究人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强巴曲杰 西藏宗教舞蹈艺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待出).
[2]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土观•罗桑曲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4]巴俄•祖拉陈瓦.知者喜宴[M].民族出版社,1986.
[5]阿旺洛桑加措.西藏王臣记[M].民族出版社,1980.
[6]东嘎•洛桑赤来.东嘎大词典[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7]张怡荪等.藏汉大词典[M].民族出版社,1985.
[8]朗卡罗布.古代象雄与吐番史[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9]萨班•贡噶坚参.智者入门[M].民族出版社,1981.
[10]更堆培杰 西藏音乐史略[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选题阐述
1.1选题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这句谚语讲的是编导的家乡锦溪。锦溪原名陈墓,陈墓镇当地有一种手工制作砖瓦的技术起源很早,繁盛于明代,在清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这里出产的砖瓦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可靠的品质闻名全国,技艺传承有上千年。当然,砖窑的兴盛也有其特定的原因。相传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刚刚登基,听说陈墓这个地方水系尤为发达,有一条龙脉贯穿于这个地方。民间也有关于风水学的谣传,陈墓会出千军万马和皇帝。朱元璋为了破解这个传言,在陈墓大肆兴建窑肚,想借助千砖万瓦来破解千军万马的传言。由此,陈墓这个地区的砖瓦行业在 80 年代前期兴盛一时。“清代抄本《陈墓镇志》有记载‘经窑作,扛窑、装窑、烧火、出灰,俱男工’,在过去锦溪镇的男子大都以烧窑为业。”跟编导切身相关的是,编导家中有很多亲戚曾经承包过砖窑厂,祖父母都是做瓦坯出身。当然这些事迹都是从小听家人口述,也从未亲眼见过砖瓦的制作过程,更未曾体会过父辈口中烧砖制瓦的苦楚。近二十年,家乡的古砖窑越来越少,窑逐渐变成重点保护的“文物”,机器生产砖瓦逐渐代替手工劳作,如今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也屈指可数了,烧砖制瓦的民俗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在一次参观古砖瓦博物馆经历的启发下,编导萌生了想要探访这门行将消失的民俗技艺的想法,寻访仅存的几位手工制瓦人,听他们讲述那些年跟砖瓦有关的人生故事。
1.2确定拍摄主题
人都无法离开情感的负载,有情感必定会产生故事。 因此编导要挖掘拍摄对象身上的故事,首先必须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从中提炼主题、撰写文稿、为拍摄内容打下厚实的基础。在确定了拍摄主题和采访对象后,编导对素材进行收集:编导深入被拍摄对象家中和工作现场,现场观察朱师傅制作瓦片的过程,向朱师傅了解手工制瓦的工艺流程:制坯、装窑、烧窑、闷窑、出窑。在与朱师傅的交流过程中,编导了解到制作土坯只是砖瓦制作最初的步骤,一块泥土最终成为建筑上砖瓦材料还有后续很多的步骤,砖瓦的烧制也有很深的学问和讲究。在朱师傅的介绍下,编导后续对两位烧窑师傅进行采访,并拍摄了烧窑的过程,对砖瓦基本的制作流程有了了解,也获得了第一手的影像资料。每一门手工技艺的流传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积淀,查阅相关记载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帮助编导了解锦溪砖瓦制作兴盛的历史发展。为此编导与锦溪古砖瓦博物馆的馆长多次沟通,了解锦溪当地砖瓦历史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弱过程,对民间的一些传说和典故有了大致的了解,引经据典地将典故融入到影片中,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与拍摄对象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状况。任何影片讲述的点最终都要归结到人,情感是影视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作品的血肉灵魂。在本片中,拍摄对象的人生经历是构成《砖瓦人生》中“人生”部分不可缺少的内容。本片的主人公有两个,分别是朱师傅和丁先生。他们身上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朱师傅为了“生计”,丁先生渴望“传承”,无论他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都跟一件东西结下了不解之缘——砖瓦。当然,这背后的故事可能是他们的难言之隐,深藏在心底不希望让人知道,但这恰恰是影片中最动情、最感人至深的部分。因此,前期与拍摄对象做好良好的沟通准备,为后期拍摄对象讲述自己多彩的人生故事做铺垫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章 人物故事介绍
2.1人物朱师傅
朱师傅夫妻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唯一的技术就是手工制作砖瓦。虽然这个工作收入颇丰,但是早上四点就要开工一直到晚上十点才能收工,非一般人能坚持下来,实在是辛苦,朱师傅也一度考虑想要退休。只是在朱师傅的心底还有一个寄托:儿子还没成家,他和老婆唯一的心愿就是帮儿子能把婚结了。在得知儿子所交的女朋友家庭比自己富足,要把姑娘娶回家需要十几万的彩礼钱时,他和老婆决定趁自己还干得动体力活,再做几年砖瓦生意,这是身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然而,在机械化生产日新月异的今天,手工做瓦技艺逐渐被淘汰。同时,中秋节儿子原先说好要来看望父母,由于节日期间车票紧俏,最终放弃了中秋节与父母的团聚,老两口在中秋之夜相顾无言地吃着精心准备的“团圆饭”……
2.2人物老丁
老丁有一家自己的砖窑厂,经济条件富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了一张单子,对方要求定做两块一定尺寸的琴砖。由于之前没有做琴砖的经验,出于对砖瓦艺术的喜爱,他决定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琴砖。这看似简单的四块泥土拼成的砖头做起来并不简单。在土坯做成的第三天,老丁告诉编导们,琴砖开裂了……朱师傅是个老实人,说起话来朴实无华,有问才有答,不会多讲题外话。编导第一次拍摄记录片,由于朱师傅的回答展不开,因此编导对朱师傅的提问大多使用了封闭式的提问法,这是编导采访过程中犯的最大错误。采访过程中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砖瓦这个活苦不苦?”这样的提问方式把编导对砖瓦这份工作的态度隐形的传达给了采访对象。尤其是对于一个从事这份工作 32 年的人来说,苦是肯定的,编导窑挖掘的不是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而是辛苦背后的故事。采访中大部分都是问一句答一句,以至于故事性的叙述不连贯,后期剪辑很吃力。老丁与朱师傅则是截然相反,老丁是一个话匣子,对砖瓦这一行他可以称得上是行家,老丁所感兴趣的话题一旦打开便覆水难收。在被问到烧制砖瓦的步骤时,老丁讲的异常详细,而这些细节可能是短片中所用不到的内容,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发现已经为时已晚。
第二章 人物故事介绍.....3
2.1 人物朱师傅 .........3
2.2 人物老丁 .......3
第三章 文案写作.......4
3.1 撰写拍摄提纲 .....4
第四章 中期拍摄面临问题.........5
4.1 主线不清晰 .........5
4.2 提问方式单一 .....5
4.3 采访对象变卦 .....5
4.4 文稿中期修改 .....6
第五章 后期编辑.......7
5.1 蒙太奇的运用 .....7
5.2 声音的运用 .........7
结论
纪录片难拍,纪录片中的人物更难拍。本片从 2012 年 3 月份提出拍摄想法到制作完成历经 8 个多月,前后探访拍摄对象十余次,面临了拍摄对象不配合采访、凌晨 3 点等候采访对象门口守候一个起床的镜头,在一个人承担所有工种的情况下,编导还是要把这部片子拍摄完。为此,要向所有的纪录片编导致敬!当然在制作本片中也暴露了编导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一,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不够深入,如果能在被访者放下心理戒备的情况下,可能挖掘的人物故事会更生活化,减少被访者表演的成分;其二,采访技巧存在单一性,没能将采访对象带入到情境中,以致采访内容没有连贯性,导致后期剪辑中同期声的采访内容不够饱满;其三,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后期剪辑一度陷入找不着主题,结构搭不起来。这里要特别感谢导师李亦中老师,在编导拍摄时一度陷入主题偏离的情况下给予清晰的思路指导。此外也要感谢张亚光老师的不远百里驱车敢往现场指导,与拍摄者进行沟通,以致后期在拍摄朱师傅的场景中获得了足够的素材资料。除此之外,拍摄记录片最重要的部分是前期策划,前期的策划确实应该落实到对每一个镜头的设想。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后期拍摄有力的后盾,使拍摄更有目的性、选择性,增强镜头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丁金龙 刘延华. 地域建筑文化论坛文集.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2005
[2] 美伦•谢尔曼. 记录编导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11
[3] 王蕊,李艳临. 电视节目设置与编导.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4] 比尔•尼古拉斯. 表现显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1
[5] 张浩岚. 视听语言.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专业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的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开展情况的现状调查,找出课程开展中暴露的问题,从分析了体育舞蹈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得出结论并给予建议,从而促进北京市海淀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顺利开展。并为全国其他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 选题的意义
海淀区是我国高校最为集中的区域,对海淀区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研究结果对全国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是以技能教育为主,现在转变为以健康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舞蹈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极大的重视,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众望所归。国家教委 1987 年就为一批高校增设了体育舞蹈课的内容,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1]。发行于 1991 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体育舞蹈课程分为两种形式,一般普修课和选修课[2]。如今,体育舞蹈向大多数的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发展。在一些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和北京,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都比较好,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舞蹈运动更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毛振明博士认为: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娱乐身心为主,通过体育理解文化内涵,达到能力培养为目标[3]。在曲宗湖、杨文轩提到大学体育不再是打基础,在主编的《学校体育教学探索》提到掌握体育方法,享受体育过程才是重要方面。在大学阶段的体育应该通过生活化、娱乐化、教育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一书中,毛振明强调:体育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从事运动、观赏、锻炼、娱乐能力[5]。体育舞蹈做的非常好,作为一项以美为核心的运动。它融合了各种美好的元素,如舞蹈、音乐;在体育、美育和艺术培养方面都有教育意义。体育舞蹈还有其独特的魅力,并进行着对人的艺术创造、对人体的塑造以及对人情操的陶冶等。这也是体育舞蹈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的重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这群快要步入社会的群体,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体育舞蹈积极作用还在于他对大学生身心的发展。身体方面: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持续 10 分钟一定强度的体育舞蹈运动,可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大约增加量是 60%~80%,体育舞蹈是混合能量代谢运动,适当运动可降低脂肪含量,增加糖原储备,有一定的减肥作用。连续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同时心肌收缩,血量液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耗氧量会增加,对身体健康的塑造十分有效。连续的拉丁舞练习,女生每分钟每千克体重的摄氧量相当于最高摄氧量的 90%.男生相当于最高摄氧量的 90%;平均心率达到最高心率的 78%[6]。在心理方面:体育舞蹈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有效的控制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机能的积极改善,这其中包括运动、呼吸、心血管、新陈代谢系统。
1.2 体育舞蹈的研究现状
1.2.1 体育舞蹈的概述
体育舞蹈的每个舞种的舞曲各异、舞蹈风格不同,根据舞种的音乐和动作要求,结合舞蹈形式、参赛服装等组编成成套动作。体育舞蹈的分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若按竞赛项目来分,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拉丁舞、十项全能和团体舞四类。我国体育舞蹈的分类是根据竞技性很非竞技性来区分,通常分为大众体育舞蹈和竞技体育舞蹈,其中健身舞、交谊舞属于大众体育舞蹈,而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则属于竞技体育舞蹈。若按舞蹈的风格,可分为摩登舞、拉丁舞,这两大类共 10 个舞种。像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高贵优雅的舞蹈属于摩登舞系列,而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这些欢快的舞蹈则属于拉丁舞。每个舞种的起源不同,特点也不同具体分类项目(如表 1)[8] 在我国的舞蹈中,很早就有体育舞蹈的雏形。在少数民族特色舞蹈中,如宋朝瑶族的“踏摇舞”,这些的舞蹈就是类似的“交谊舞”雏形,另如布朗族的“圆圈舞”等。宋以后,这类“舞蹈”以戏曲、宗教和武术的形式存在发展[9]。现代体育舞蹈传入中国较晚,大约为 20 世纪 20 年。最初以“交谊舞”的形式传入,当时上海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多,所以率先进入我国上海市。当时上海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由中国人创办, 1926 年成立并教授交际舞,后改名并专门教授西洋交际舞[10]。随后几年“交谊舞”蓬勃发展,并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并广泛流行。新中国以后后,舞会盛行经常有不同的单位组织舞会,这段时间舞蹈蓬勃发展。但 1966 年以后, “文化大革命”各项社会活动受阻,交谊舞也没能幸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复出。1979 年 2 月 2 日,“交谊舞”复出,并春节联欢晚会上进行表演。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舞蹈和外界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许多国外优秀选手来华表授课演。美国杨柏翰大学舞蹈团和联邦德国的布伦瑞克“体育舞蹈”俱乐部的体育舞蹈队的到访,让人们真正感受并接受这项运动[11]。此后,我国积极邀请世界先进国家的选手来华讲学,先后邀请了英国、丹麦、瑞士、美国、日本等专家来华表演与教学,他们为我国体育舞蹈的事业做出了贡献[12]。1986 年,“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这是由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的。并于 1987年“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以后每年一届[13]。随后,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蓬勃的发展。1989 年“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1990 年国家体委为国际标准交谊舞更名为“国际体育舞蹈”从此体育舞蹈诞生。 伴随着“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 1991 年 5 月我国第一个竞赛草案出台--《体育舞蹈竟赛规则草案》,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举行。此后,体育舞蹈发展迅速,各主要省市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1991 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举办,此后的每年都举办一次。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状况,调查对象是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 7 所高校的学生以及 28 所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北京市海淀区 28 所高校中,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有 15 所,国务院办院校有 6 所,北京市属 7 所。这些学校分类如下[31] 1987 年国家教委就为一批高校增设了体育舞蹈课的内容,对海淀区乃至全国高校的体育舞蹈的开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舞蹈的发展,对体育舞蹈在校园中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伴随着全国体育舞蹈开展的大浪潮,高校体育舞蹈的开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育舞蹈在改革大潮的大学校园中,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探索迈出坚实一步,为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营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科教中心,高校云集,海淀区是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对全国高校的课程开展有积极的引领作用。据统计目前海淀区有教育部直属院校 15 所,国务院办直属直属院校 6所,北京市属高校 7 所,总共 28 所高等院校。这些高校无论从等级、层次、还是数量都在全国的前列。
3.结果和分析 ....15
3.1 海淀区高校体育舞蹈课开展现状 ....15
3.2 北京市海淀区体育舞蹈教学课开展....24
3.2.1 体育舞蹈课开展不均衡 .....24
3.2.2 体育舞蹈师资力量不均衡 .......25
3.2.3 体育舞蹈教学形式较单一 .......25
3.2.4 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利用率低 .........26
3.3 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体育舞蹈课开展的对策 .....26
3.3.1 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比赛机制.......26
3.3.2 加强体育舞蹈师资力量 .....26
3.3.3 加强体育舞蹈教学组织开展 .........27
3.3.4 加强场体育舞蹈地建设........27
4.结论.....28
5 结束语....28
结论
4.1 体育舞蹈在海淀区高校中的普及较高,但因为各学校的层次不同,导致体育舞蹈在校际间的开展不均衡,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利用周围优质资源进行进行协调。
4.2 男女比例失调,女多男少,男女生比例的失衡会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不便,会造成课堂男女生的运动量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上课效果的巨大差异。
4.3 海淀区体育舞蹈教师资源比较丰富,但从年龄结构,技术等级裁判等级等方面观察,在校际间配置不协调。教师的再培训,引进机制还可继续完善。
4.4 仅仅课堂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外练习的参与度较差,课外教师指导和课堂双人教学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影响教学的效果。
4.5 海淀区高校的场地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师生的课内外需求,且场地多为非标准场地,仍有完善的余地。另外在场地的有效管理上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启权.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价值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40-42.
[2 ]杨英.体育舞蹈与高校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3,2(11):67-68.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4]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
[5]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6]王福臣.体育舞蹈在大学中健身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21);186.
[7]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
[8] 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4-5.
[9] 王宁宁等.中国舞蹈史[N].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0] 王介南.外文化交流史[N].书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