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研究概述
公园在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的绿肺”,同时也是一个城市高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进步和人们文明程度及审美品位的提高,公园也日渐超越其原有传统的单纯的游玩、休闲的功能,幵始越来越多的注入一些文化性、指向性功能的新元素。雕塑公园是作为公共艺术形式的雕塑在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城市雕塑与园林绿化在其相互衬托的作用下,构成城市景观整体的美。它是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类文明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它使得这种原本只属于学院精英范畴的艺术形式,开始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大众化和规模化并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的方式出现在公园这一日常休闲场所中。我国雕塑公园以日益成熟的面貌发展至今,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艺术风格。我国雕塑公园在建设上更多的是对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而对于园内的景观环境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对雕塑公园内自然景观元素的利用和保护,对人文景观的供托,对景观环境与雕塑作品的关系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雕塑公园的景观环境意义及价值进行研究和论述,并且结合了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
1.2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雕塑主题公园的建设上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并从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体系。在生态设计理论方面,我国学者俞孔坚提出“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高黑、愧琪提出生态设计应遵循自然优先原则、4R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邱彭华等学者从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融合,形成景观生态设计融合理论。关于雕塑主题公园的优秀期刊论文有刘秀晨(中国第一座雕塑公园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设计者)的《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毕婧和黄耀志共著的《城市雕塑主题公园“沉浮记”一公园经营管理工作的要害性分析》,陶宇的《中国雕塑公园与当代雕塑的收藏和创作》等;优秀的学位论文有大连理工大学的《景观环境中的雕塑主题公园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雕塑公园景观价值分析与研究》等,这些学术理论研究都对雕塑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雕塑主题公园的景观环境和生态化建设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和积极地探索,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雕塑公园发源于欧洲,有着深厚的根基。雕塑公园带来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欧美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的有一主要途径。欧美较为著名的雕塑公园有:成立于1960年的纽约斯托姆京艺术中心(Storm King Art Center)雕塑公园,比利时的拉娜雕塑公园(Lana Sculpture Garden),维也纳国际雕塑公园,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等等,以及亚洲日本的箱根雕塑公园,韩国汉城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等。这些特色雕塑公园在大力推动雕塑艺术发展的同时,都与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是独特的人文景观相结合,为当地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
2雕塑主题公园概述
2.1雕塑主题公园旳概念
雕塑主题公园就其字面意义来解释,便是以雕塑为公园主题,把雕塑与公园相结合。把雕塑集中摆置在公园这一场景中,是以自然生态为环境依托的雕塑的展示场地,起到了 “露天雕塑艺术博物馆”的作用。雕塑主题公园就其文化理论上来分析,它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艺术集合体,是展示一个城市其文化内涵、艺术思想素养的直接体现;就其社会意义来说,雕塑公园为其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环境,并且对于本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就其艺术理论意义来说,雕塑公园集合了架上雕塑、城市雕塑,并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是对传统雕塑形式进行的一种新的布局形式。雕塑公园的诞生既是对雕塑作品的参观空间的合理安排,又是对雕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正如帕特里夏?施特劳斯在贝特西公园展览的前言中写道的:“贝特西公园引人入胜的湖畔花园,广阔的草坪和茂密的树林,为我们找到了一个使雕塑与园林环境结合的大好时机”。以公园的角度来解释,雕塑公园就是一个以展示雕塑为目的的公园,旨在为雕塑的展示提供一个场地,以其自身的铺装、绿化等景观环境来衬托雕塑的艺术效果;以雕塑的角度来解释,雕塑公园使原本只在室内展览的作品走到广阔的室外,是雕塑的露天展示场地,它不一定必须有一定的封闭围合空间来界定,可以以线状的或是面状的形象存在,比如雕塑长廊或雕塑街等。雕塑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旨在为大众提供一个集合艺术与自然景观的新颖的娱乐休闲空间。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如图2.1)为例,它是一个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公园,园区集中展示、收藏国内外优秀的雕塑作品,公园致力于为游客提供雕塑艺术欣赏、艺术教育和休闲旅游等。园区现有收录来自国内外各国的优秀雕塑作品180余件,作品以发展、互动、现代为主题,雕塑作品的设计无论在空间尺度上还是材料选择上都充分与公园环境相融合,游客在园区游览时,不仅能欣赏到城市少有的优美的自然生态园林艺术,还能感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的熏陶。
……….
2.2雕塑主题公园的风格类型
以目前已有的雕塑主题公园来研究,雕塑主题公园大致可以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来划分。一种是以雕塑公园所占的用地面积来划分,另一种是以雕塑公园的建设导向来划分。以雕塑公园所占的用地面积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大型雕塑公园、雕塑花园、雕塑长廊、室外雕塑博物馆等。就一般意义来说,大型雕塑公园占地面积较大,是在一定自然景观环境基础上的雕塑的集中展示场地,它一般建在城市郊区或是旅游景区。雕塑花园相对来说面积较小,它一般建于建筑物的四周,如博物馆或是著名庭院,它一般不以花草树木等景观元素为主,而是将雕塑摆放在平整的草坪上。雕塑长廊的形式一般是带状的或是线状的,大多建于某一风景街区或是著名河流岸边的景观区。如江畔历史文化雕塑长廊(如图2.2),它位于广州省韶关市北江中路,它以展示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市民文化道德为建设宗旨,分别建设了韶乐文化、禅宗文化、余靖从政六蔵、宰相风度、珠巩寻根、瑶山长鼓舞等一共八组历史文化雕像,雕像以铸铜、不锈钢及花岗岩为主要材料,与河畔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体验。
…………
3雕塑主题公园中的景观环境意义........ 15
3.1景观与雕塑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15
3.2考虑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6
3.3雕塑主题公园中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8
4雕塑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21
4.1雕塑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1
4.2我国雕塑主题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
4.3雕塑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23
5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25
5.1大连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概况........ 25
5.2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背景分析........ 27
5.3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及构思........ 27
5.4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的具体规划布局........ 28
7雕塑主题公园在我国的发展策略
7.1对园内雕塑作品质量严格把关
我国雕塑主题公园在短短的近二十年时间里迅速的发展,各大城市的雕塑公园建设也存在盲目效仿的现象,雕塑公园的建设使雕塑作品供不应求。而雕塑创作是雕塑家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雕塑家根据自身经验和水平以及创作灵感,无法预测时间地创作出来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雕塑公园的快速发展,对于雕塑作品的急需,使得有些园区的雕塑作品出现低水准、无内涵、盲目模仿的现象。文化工业所带来标准化、平均化和无个性是对公共意识的另一种侵害,它使那些还未树立起公共意识的市民又跌入大众社会的漩涡,成为“跟风而动,一拥而上,为难当头,一哄而散”,缺乏公共责任感的乌合之众。[14]因此,对公园雕塑作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是极其重要的。就雕塑公园的性质来说,收藏和展示一直是雕塑公园对于雕塑作品的主要吸纳方式,没有对雕塑作品的收藏展示,也就没有雕塑公园的形成。而“收藏” 一词,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优胜劣汰的意义,只有对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创作意义的雕塑作品的收纳才算作是“收藏”,要对园内的雕塑作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只有保证了园内雕塑作品的高质量,才能确保雕塑公园建设的成功。而在我国雕塑公园建设幵始风行之初,有的地区的雕塑公园由于对雕塑作品的匮乏,就采取了对雕塑作品的照单全收,只是一味的在公园中放满雕塑而已,没有对雕塑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没有与其公园自身的景观环境相结合地去考虑雕塑作品的质量,导致了雕塑和景观的生硬结合的不良效果。在雕塑作品的选择方面应贯彻“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于公园中所陈设的雕塑,游客们评价高、口碑好的雕塑将长期永久地展示于公园,而其他一般的雕塑作品则釆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因为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又需要展示的地方,所以便可以取代园中较为陈旧过时、不符合时代意义的雕塑作品,以一种循序渐进的良性模式发展。这样的方式还能刺激和推动雕塑家的创作,能够提高雕塑作品的质量,丰富雕塑的内容和特色,引领大众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公园的整体品质。
……….
结 论
① 雕塑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高度的发展。我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资源、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和高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都为发展中国特色的雕塑主题公园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我国的雕塑公园建设应从自身的雕塑水平出发,充分考虑自然地域特色和环境,从雕塑与自然的环境入手,来打造艺术与自然高度结合的空间效果。
② 本文从雕塑主题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其景观环境意义入手,主要结合大连市小黑山雕塑主题公园的实际设计案例,来分析在雕塑主题公园中雕塑艺术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表明在现代社会中怎样的公园景观环境才能符合大众的心理及需求,以及对今后我国建设雕塑公园提出个人建议。
③ 通过对雕塑主题公园的景观价值进行分析得出,雕塑主题公园作为一个展示雕塑作品的室外公共空间,它的规划和设计使雕塑家和设计师必须开始关注环境,在创作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雕塑和景观环境的结合。雕塑作为雕塑公园中的主体,在空间上,雕塑与植物、建筑同时成为公园的景观元素,参与公园景观构成;而雕塑从室内博物馆走向室外,也使景观环境为雕塑分担了一定的审美任务,景观环境也成为人们在公园中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
④ 雕塑公园对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艺术的繁荣都带来了诸多效用。在雕塑公园的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雕塑作品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雕塑作品质量低劣、景观设计不生态等问题,要深入的研究并合理解决,为人们带来最期盼和喜爱的景观环境。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1章绪论
1.1电化学传感器
作为应用于现代分析化学中的一类特殊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是指以特定感应元件与目标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感知信号,再通过特定的换能器将这种感知信号转换成可识别的、与目标物质浓度成比例的电信号,从而达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检测目标物质的一种装置或器件。根据电化学传感器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电化学传感器主要由固定化的感应元件(识别系统)和换能器(转换系统)两部分构成,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如图1.1所示。首先将具有特定识别功能的材料固定于基体表面形成感应元件,该识别系统主要有两个作用:感应元件特异性地与目标物质发生反应,并将获得的反应参数转化成传导系统可以产生感应信号;接着产生的感应信号被作为转换系统的换能器接收,该转换系统同样主要具有两个功能:首先将接收到的感应信号转化为可以测量的电学、电化学等电信号,然后把所获得的电信号通过电子系统二次放大处理后输出,通过仪器显示记录下来。由于通过二次放大的电信号与目标物质浓度成比例,依据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电化学传感器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于氧气监测。直到1956年,美国的Clark教授发表了隔离式氧电极的经典论文:使用娃橡胶膜隔离了电极过程与主体溶液,这样的隔离操作在既不影响氧分子扩散进入电极内腔的前提下,又极大地避免了开放式氧电极中所遇到的外部物质干扰问题,他强调该隔离式氧电极扩大了氧电极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于测定很多物质,包括用于体内的检测⑷。随着屯化学、微电子和材料加工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 20世纪60年代,在之前氧电极研究的基础上,新型的酶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相继问世,其中以Clark和Lyons于1962年首次构建出的“酶电极”为重要里程碑[5]:他们把固定好葡萄糖氧化酶的透析膜紧贴在氧电极上,然后将其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葡萄糖过程中需要消耗溶解氧这一化学原理,通过检测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达到监测溶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目的;但是,由于该种方法构建的酶电极不能重复使用,因此还达不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
1.2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复合材料,顾名思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不同方式方法组合而成、具有全新性能的混合物。由于不同材料在性能上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复合材料可以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同时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其综合性能往往比原组成材料更为优异,从而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幵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质量小、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耐高温、耐腐烛、耐磨性、延展性优良、工艺性和可设计性好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复合材料已经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交通运输、电子电器、建筑建设及体育运动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其中,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特异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險道效应而最具有吸引力,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己经成为21世纪材料科学的重要探索内容,它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更进了一步。现今,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应用广度及其生产速度和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二十一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
第2章碳量子点/石墨稀的制备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五氯苯酗
2.1前言
氯醋类物质是一类典型的环境持久型有机污染物,而且它们中的几种已经被美国环境保护局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被癌症国际研究机构列为2B组环境致癌物[96_98],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氯酷类物质中,用的最多、致癌性最强的就是五氯苯粉(简称为PCP),由于PCP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由于PCP的浓度与环境中氯酷类物质总浓度线性相关,因此可以将PCP作为一个典型的氯酷类物质进行检测,从而达到监测实际环境中氯酷类物质浓度的目的;并且,由于欧盟和美国环保局对饮用水中PCP残留的严格规定(分别为0.5ppb和1 ppb),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痕量或者超痕量检测PCP[99_iM]。然而这些现有的技术常常存在不足,比如:需要用到大型的贵重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复杂、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操作,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技术不能微型化实现不了实时监测,导致这一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
2.2实验部分
2.2.1试剂
钛片(纯度99.8%,厚底0.127 mm)购买于Aldrich公司;石墨粉购自宜兴市洋溪双园化剂厂;活性炭和l~30kDa分子蹄购买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所用溶液用超纯水配制。
2.2.2实验仪器
电化学实验在上海辰华仪器公司CHI 660D型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修饰钛片为工作电极(尺寸为1.0 cm X 3.5 cm),铀电极为对电极(Pt,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饱和甘萊电极为参比电极(SCE,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5mL电解池为自制;电致化学发光实验在型多功能电致化学发光分析仪(西安瑞迈公司)上测得;修饰钛片的拉曼光谱在Advantage 200A型拉曼光谱仪(美国DeltaNu公司)上测得;修饰钛片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在Nicolet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上测得;修饰钛片的劳光光谱在F-2500型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上测得;修饰钛片形貌在JSM-6700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和JEM-3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上表征;Simplicity型实验超纯水仪(美国MmUPORE密理博)制备实验用水。
……
第3章石墨烯/壳聚糖固相萃取剂旳制备........ 42
3.1 前言........42
3.2实验部分........ 43
3.2.1 试剂........ 43
3.2.2实验仪器........ 43
3.2.3 一步恒电位沉积制备石墨烯/壳聚糖 ........43
3.2.4石墨烯/壳聚糖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过程........ 44
3.2.5石墨烯/壳聚糖电极表面的再生........ 44
3.3结果与讨论........ 44
3.4本章小结 ........51
第4章石墨烯/碳纳米管/壳聚糖固相萃取剂的制备........53
4.1前言........ 53
4.2实验部分........ 54
4.3结果与讨论........ 56
4.4本章小结 ........63
第5章DNA功能化碳纳米管/Cu2+的制备及其检测亚硝酸根........ 65
5.1前言 ........ 65
5.2实验部分........ 66
5.3结果与讨论........ 67
5.4本章小结........ 75
第6章石墨稀/壳聚糖/葡萄糖氧化酶的制备及其检测葡萄糖
6.1前言
糖尿病作为当今世界最普遍且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公众健康安全问题[222],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223]。同时由代谢问题造成的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疾病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比如:心脏疾病,肾衰竭和失明[224]。因此监控血液中血糖含量对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意义重大。至今,科学家们在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基于葡萄糖氧化酶(GOx)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检测限低等优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是最简便的检测手段之一。最近几年,酶的直接电化学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225,227-230]:酶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化学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系统中的酶催化机理,即以电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基础,探究有关酶分子的结构、氧化还原醇分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转化以及代谢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还原转化等问题[225,231]。然而由于酶这种蛋白质分子表面绝缘,常常阻碍了酶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使得实现酶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化学非常困难;再者将酶直接吸附在电极表面也会造成酶的变形和失活。因此寻找合适的生物相容的电极材料,既能够保持酶的活性,又能够实现酶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直接电化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结论
在详细了解国内外有关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和环境分析检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即如何高效、清洁地将材料固定到传感器上,如何快速、灵敏地检测五氯苯酷、甲基对硫憐和亚硝酸盐等环境污染物,通过变换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修饰方法制备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环境分析检测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SWV)、时间-电流曲线(i-t)、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等多种电化学技术,以及电致化学发光法(ECL)、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突光分光光度法(F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其他分析手段,详细研究了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结构、性质及其检测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成功将氧化碳量子点(OCQDs)电还原为碳量子点(CQDs)和将氧化石墨稀电还原为石墨稀(GR),并且利用水溶性不同的特点,实现了一步电还原制备CQDs/GR复合材料的目的;GR是良好的固定化模板,它保持了 CDQs的独立分散性,可以防止CQDs的进一步团聚,并且CQDs均匀、密集地分布在裙皱的GR表面,与GR紧密结合,使得CQDs/GR复合材料结构稳定;GR同时还是良好的ECL信号放大器,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构建的基于GR和S2O82的多级放大系统能够显著地提高CQDs的ECL强度,具有优异的ECL信号放大效果。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云南艺术学院美声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云南艺术学院初期的美声教育的发展
1959 年建国十周年,云南省歌舞团来到了上海演出,节目《赶摆》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深深的打动了上海音乐学院前去观摩的学生,直到同年,云南省委派省文化厅的领导到北京、上海“挖”人才。准备组建在云南的第一所艺术院校,就是今天的云南艺术学院。而当时的毕业生余群、田智周等人就响应云南的号召毅然决然的先后来到了昆明,开始了自己的美声教学生涯。他们带来了上海音乐学院最新的美声教学的理念和最新的美声乐谱。这就使得云南有了自己的美声教师,有了美声唱法。鉴于当时云南艺术教育人才极为匮乏,云南省委作决定,凡是 1959年—1960 年分配到云南的全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都不派给地方文工团,而是直接安排在云南艺术学院教书。改变了仅用文工团的人来当老师的唯一的师资来源。此时,云南就有了一支专业的美声教学的师资力量,来发展云南的美声教学。作为 20 世纪 60 年代最活跃的歌唱家:田智周、杜丽华、杨戈、余群等代表了云南的声乐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就使得云南的美声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1962 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云南决定搞“院校调整”,将原有的云南艺术学院和云南省中医学院减掉,将云南艺术学院合并到昆明师范学院,成立艺术系来培养师资力量。使得许多老师都想远走他方,另谋出路,也就使得云南的声乐艺术水平有一定的降低。
………..
第二节 云南艺术学院九十年代至今的美声发展成果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云南的声乐艺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断对外交流,香港歌唱家何静君两次来到了云南开音乐会,加强了云南与外界的艺术交流,促进了云南声乐事业的发展。1982 年,云南省又举办了第一届“聂耳音乐周”,此次为全国范围内的音乐活动,所以也使得省外的声乐工作者加强了对云南声乐艺术的认识,使云南声乐飘出大山,放飞高原。1986 年 5 月,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参加了北京合唱艺术节大获成功,在 64 支合唱团中夺得表演艺术的二等奖。借此提高了云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提高了云南声乐在全国的地位,也打破云南音乐创作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国内的沉寂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各大高校的声乐系广范招生,特别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乐来越多,呈现繁荣态势,云南的美声事业也在蒸蒸日上,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21 世纪的到来,云南声乐更加注重美声唱法的教学,王红星、林童、王晓康、武红梅、杨英、方新、字舟云等声乐教授,也成了云南美声教学的中坚力量,为云南的美声教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
第二章 云南艺术学院美声教学对云南声乐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云南艺术学院美声教学对云南声乐文化的推动作用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因为它的科学性,被世界各国所公认。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它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发声体系、训练体系和唱法规格组成的声乐演唱形式。它要求演唱者具备极高的音乐素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具有美感的音乐思想的表达。美声唱法科学的法圣及训练体系,弥补了云南传统声乐的不足之处。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与云南民族声乐的融合,正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特色的完美融合。云南民族传统的声乐工作者正沿着这条正确的科学的声乐艺术的道路不断的探索和前进。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美声艺术。金铁霖教授曾说过: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科学的演唱方法普遍的运用到民族声乐演唱当中,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声乐体系。云南艺术学院一代代的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他们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特色之中,以科学的发声方法运用到多种风格的演唱当中,对于云南传统声乐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推动了云南民族声乐走上了正确、科学、规范的道路。为云南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开辟了道路,由此促进了云南专业声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美声唱法在云南发展的困境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直接影响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意大利歌剧是用意大利语来演唱的,在中国通晓意大利语的人为数不多,更不用说一般的普通观众了。这样就对歌词的意思一无所知就更别说对整个作品的精神内涵的领会了。审美意识直接影响审美的习惯,中国的的传统声乐一般倾向感性的横向演绎,而西方美声作品倾向的是织体、多声部的纵向理性演绎,两者交融、碰撞势必会有强烈的反应和“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话美声的道路以前,美声唱法的听众难以达到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也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生活水平相继提高,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简单、快捷、轻松的娱乐方式。西方古典的美声艺术高雅、舒缓、传统的艺术形式很难达到人们快速减压的要求。当今社会,发展模式、社会背景和文化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美声艺术所呈现的有天壤之别,人们生活的环境与美声艺术所表现的已经大不相同,人们很难融入其中,所以高雅的美声艺术出现了“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局面。
………..
第三章云南艺术学院美声教学对云南声乐发展的影响..........10
第一节 云南艺术学院美声教学对云南声乐文化的推动作用......10
第二节 美声唱法在云南发展的困境 ..........12
第四章云南美声唱法发展途径的思考 .........14
第一节 欧洲美声唱法可在云南民族化发展的理论依据.......14
第三节 云南美声民族化发展的措施 ..........16
第三章 云南美声唱法发展途径的思考
第一节 欧洲美声唱法可在云南民族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西方,歌唱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是因为在古希腊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歌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崇尚和歌唱太阳神,在欧洲,歌唱起源于四世纪。第一所正式的圣咏学校正是教皇圣.希尔维斯特在罗马建立,所以在这个时期就有了对声音系统的训练,在当时就要求除了唱赞美诗以外,所有的音乐礼拜都要求由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歌唱队员组成的圣咏队来完成,由此也加大的推动了正规科学的声音训练。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中期,这种唱法就盛行于意大利。后来美声唱法传遍欧洲与世界各国,也大多有几百年的历史。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由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由于发声方法极为科学,美声唱法日渐成熟。在意大利新文艺的影响渗透下,欧洲出现了美声唱法的几大学派: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意大利美声学派尤为引人瞩目,美声唱法的日益完善,成为了欧洲声乐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和大趋势。十六、十七世纪,随着“阉人歌手”的出现,使得美声唱法到了的巨大空前的发展,也被称作美声唱法的“第一个黄金期”。十七世纪初期,女歌手逐渐被人认可和推崇,十八世纪便可以与阉人歌手相抗衡,也逐渐取代了男高音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十九世纪又出现了瓦格纳式的男高音唱法。
………..
结语
21 世纪,中国的经济将持续的发展,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声乐艺术也将更加繁荣。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也将是大势所趋,“从历史的的发展来看,文化的碰撞、融合对人类的影响已经逐渐超越的军事、政治。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与精神状态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以全球化为背景和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云南美声声乐艺术的发展,推进了美声唱法云南化的进程,同时也为云南特色美声艺术走向世界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美声唱法在云南的传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几代美声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它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系统的教育模式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风格当中,把云南26个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相互贯穿相连,这些对于云南民族声乐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建立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人口众多,文化丰富多彩。当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样性。美声这种世界上最为科学的演唱形式传入云南,使云南原本较为古朴的演唱形式的民族声乐有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发展。把美声唱法这种演唱形式引进来,使云南声乐艺术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出去,使云南古老的音乐艺术更加科学的简洁的传播出去,从某种角度来讲,美声唱法很大程度普及了云南的声乐艺术。从而把云南特色的音乐艺术展现在国人面前,漂洋过海的走向世界,让去全世界的人们都了解云南,逐渐爱上云南的音乐文化。使云南的声乐艺术走向世界,从而提升云南音乐艺术的知名度,越来越国际化,也就提升了云南声乐艺术的价值!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人作为一名来自内地的满族学生,对民族文化十分热爱,在西藏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更是对西藏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除了阅读大量有关西藏文化的期刊文献之外,还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西藏除阿里和昌都的偏远地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对舞蹈学相关的理论和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尤其通过阅读观看大量的国内外舞蹈、艺术、美学等相关专著、论文和影像资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与舞蹈学相关的,尤其是西藏自然舞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本人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珞巴族舞蹈生态研究——以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例》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辉煌灿烂的文明。那如万花筒般的文明,正是由中国 56 个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所构成。珞巴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中的一员。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南部的珞瑜地区①,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的划定,使珞巴族成了跨界民族,大部分珞巴族生活在印占区,少部分生活在中国西藏实际控制区,包括西藏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朗县,以及山南地区的隆子县等地。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一直在大山深处过着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狩猎的林区生活。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形成了独具珞巴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很多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中,曾出现过相对原始的珞巴族舞蹈,比如驯牛舞、杀牛舞、出征舞、复仇舞、刀舞、巫师舞等。伴随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珞巴族经历了从原始林区生活到集中定居生活再到现代生活,这样的变迁,虽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大大改善了珞巴族的生活条件,这种改善也改变了珞巴族生存的生态环境,珞巴族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珞巴族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历史传统,使其拥有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原因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更使珞巴族成为我国西藏境内较为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珞巴族所处的地理区位相对偏僻和闭塞,给有关其相应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艺术都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无疑又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难题。因此,有关珞巴族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有关珞巴族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书籍《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民族出版社,2009)、《珞巴族简史》(《珞巴族简史》编写组,民族出版社,2009)、《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珞巴族》(崔华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珞巴族》(王玉平,民族出版社,1997)、《珞巴族——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龚锐、晋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西藏民俗文化》(陈立明、曹晓燕,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珞巴族的历史演进、社会变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用了三十三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民间的三十三个传说故事;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用了八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婚丧嫁娶、节庆仪式中的曲调。这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较早如此宽泛系统地对珞巴族文学艺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世人了解珞巴族起源、发展和生活现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但很遗憾的是在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中,虽有边歌边舞的记述,却没有将珞巴族的自然舞蹈进行描述和介绍。
……..
第二章 珞巴族概况
2.1 珞巴族的起源
研究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考古、历史记载、语言、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为材料 , 探讨人类或民族的起源。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现使用的文字普遍是藏文,还有一部分使用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珞巴族过着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的生活。现代民族问题研究之前,很少有问世的珞巴族文献,在极少数的藏族文献中只有星星点点的记述。1346 年的藏文史籍《红史》中记载,吐蕃时期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 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 1564 年的藏文史籍《贤者喜宴》中记载:“如是 南方之珞与门 等,均被收为属民。”两部藏文史籍中所提出的“珞”和“门”分别指的就是珞巴和门巴,涉及的内容仅仅是藏族与珞巴族和门巴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而关于珞巴族的族源问题并未提及。“只是在盛绳祖的《卫藏图识》中描写过 18 世纪时的珞巴族还过着‘不耕不织,穴处巢居,冬衣兽皮,夏衣木叶’的游猎生活。”①由于珞巴族的起源在相应的文献上很难追寻,只好另辟蹊径,那就是珞巴族生活区域的考古发掘、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信仰习俗,这些将会对研究珞巴族的族源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米林县采访调查的时候,县旅游局的珞巴族干部林勇(如图 2-1)向本人讲述一个当地耳熟能详的珞巴族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上天之父与大地之母结合后生下两个孩子,一个名叫“达蒙”,一个名叫“达宁”,前者是姐姐,后者是弟弟。弟弟达宁擅长狩猎,经常会把活的动物幼崽带回来交给姐姐来驯养。姐姐达蒙除了驯养动物之外,还会去田野森林中挖掘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头脑还学会了用藤条和木头摩擦生火。时间久了,弟弟对姐姐产生了感情却遭到了姐姐的反对拒绝。一次去天上会见天神太阳的时候,太阳告诉他们,地上只有他们一男一女,虽然是姐弟也要结为夫妻,否则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了,于是将他们关在了笼子里,迫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后人就是现在珞巴族人。
………….
2.2 地理区位和人口分布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 12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中国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在幅员辽阔的西藏大地上,生活的人们主要以藏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形式存在。在西藏的东南部,主要居住着珞巴族和门巴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珞巴”翻译过来是“南方人”的意思,这是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以及邻近区域族群的习惯称呼,这种名称因珞巴族生活居住的地域而来。此外还有第二种解释,因为珞巴族人长期以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丛林地带,过着以狩猎为生、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生活,所拥有的信仰普遍是原始崇拜,信仰万物有灵,祭祀时以杀牲畜为主,所以“珞”在藏语中的另一层意思是“不开化或不能驯化的人”或者是野蛮人的意思。此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嘲讽的意思,这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人社会地位较低的一种歧视。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珞巴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待遇,这样的解释也就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国外的学者也将珞巴族人称为“阿巴达尼人”或“阿迪人”,意为祖先阿巴达尼的子孙后代。当下,普遍应用也是能够达成共识的解释,就是“南方人”。
………..
第三章 巴尔给的舞蹈生态分析.....27
3.1 巴尔给的舞畴分析.........27
3.2 巴尔给的舞蹈伴同物.......30
3.2.1 舞具“刀”的尚武精神.....30
3.2.2 舞蹈服装中的狩猎文化.....31
3.2.3 巴尔给的声响律动.........34
第四章 珞巴族舞蹈发展现状.......36
4.1 舞蹈生态幅.........36
4.1.1 珞巴族自然舞蹈的生存现状.......36
4.1.2 文化涵化后的变迁.........38
4.2 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40
4.2.1 植根于生活的舞台艺术.....40
4.2.2 商业行为的舞台艺术.......41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考量.......42
第四章 珞巴族舞蹈发展现状
4.1 舞蹈生态幅
生态幅是生态学中的名词,指生物对环境条件可以适应的幅度叫作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适应的范围,这个范围包括适应的最低点和最高点。最低点指的是适应幅度小,生态幅低;最高点指的是适应幅度大,生态幅高。舞蹈同样存在着生态幅的概念,研究舞种对舞蹈生态环境适应的幅度就叫作舞蹈生态幅。舞蹈生态学中认为“舞种对环境的适应也有幅度大小之分,这就决定了有些舞种在某种环境中可以兴旺发达而有些舞种却要改变自己以求适应,还有一些舞种因不能适应又无法改变而很快消亡。”①本文论述的米林县珞巴族舞蹈所涉及的舞种包括:巴尔给、边波独努、索波独努、纽布依、纽热各让等。上述舞种除了巴尔给的舞蹈生态幅相对强一些之外,其余舞种普遍存在着舞蹈生态幅弱的情况。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珞巴族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珞巴族人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刀耕火种获得基本的收入,通常用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1959 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 1965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珞巴族为我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以来,国家对珞巴族给予了优厚的扶持条件。如今的南伊珞巴民族乡,村与村都由柏油马路或水泥路贯通,村民全部住上了政府安居工程的新建安居房,发展了牧业以及特色养殖业,尤其大力发展了南伊沟(珞巴族聚集地之一)的旅游业。
………….
结论
中国的现代化即不是伊甸园,也不是地狱,我们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当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现代化如浪涌般袭来的时候,整个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变幻生活节奏的时候,自身的传统文化也在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像珞巴族这样从原始社会直接步入现代社会的民族,应该给予它足够的适应时间,充分完成从无到有,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过程,节奏可以加快,但步骤不能省略。社会舆论要包容它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优质基因”的传统文化,呵护它的民族自尊心,尊重它的民族话语权。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舞蹈生态分析,可以看出珞巴族的自然舞蹈还处于形式简单、舞蹈语汇单一、古老原始的文化层面,狩猎、跳巫、祭祀仪式是形成珞巴族自然舞蹈的三大基因。珞巴族因为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民间的传统习俗、民间的文学艺术,已经出现了消亡和正在消亡的事实。珞巴族自然舞蹈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受到了严重破坏,“消亡”、“濒危”这些词汇正笼罩着珞巴族的自然舞蹈。要想将珞巴族的自然舞蹈传承下去,就得学会尊重、保护那些“优质基因”,然后再进行传承。如今,一些文化专家、艺术学者、珞巴族的艺术家、珞巴族的干部都已经开始为保护传承优秀的珞巴族传统文化在努力奔走效劳。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才能慢慢地复活那退色的或者逝去的艺术色彩。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绪 论
一、 选题的初衷和原因
电影自 19 世纪末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作工业的产物、娱乐的工具,而非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直到早期电影理论代表人物、作为电影形象本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爱因汉姆,在他的代表论著《电影作为艺术》中,提出艺术应追求表现媒介特有潜力为基本出发点。在他之后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则进一步提出电影影像本体论,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两者虽有不同,且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他们的电影美学理论都承接了现代主义艺术发展以来理论研究的总体格局:从原来艺术对真理的追求到研究物质材料本身的表现性及其带来的心理反应。因此,从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现状看来,语言研究是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之一,同样也是电影理论研究的重点。尼克•布朗在其《电影理论史评》的序言里谈到:“电影理论提出电影的独特性问题,即作为一种媒介、一门艺术和一种语言的特性。”相对于整个当代艺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云南电影的研究,则侧重于电影与文化界其它领域相互关系的研究,并未真正进入媒介的本体和艺术语言的核心层面。客观地说,此类研究大都属于电影电视外的文化研究。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云南电影进行研究无可厚非,对于云南电影的发展肯定会有所作用。但此类研究成为主体,缺乏从本体上、制作上、语言上等方面展开研究,不但会使电影研究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庸,而且此类研究对云南本土电影的制作发展没有实质性的价值。
………….
二、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情况
民族电影研究者魏国彬、郑先桃在保山师专学报上发表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中,就1978年——2008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现状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归属于影视文艺美学的论文占32.7%;其次是产业管理与历史回顾,各占24.8%和22.8%;再次就是民族影视学,占14.7%•••”由此可见,对民族电影的研究从大都从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文化、产业文化等跨学科的角度展开,或是从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层面进行研究。这些偏重于影视与文化界其它领域相互关系的研究,并未真正进入媒介的本体和艺术语言的核心层面。客观地说,此类研究大都属于电影电视外的文化研究。近些年来,更有一些国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并对这部分电影进行研究分析,然而这部分研究却在诸多的电影研究显得十分单薄。其研究角度也是侧重于文化分析和美学评价,例如保罗•克拉克著的《中国电影:1949年以来的文化与政治》、张英进著的《审视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介入,电影重构与跨国想象》等著作。从相关资料搜集的结果来看,如何从民族性出发建立语言风格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其中大多是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电影学视听语言方向的研究生,笔者有极大的兴趣和义务参与加强和拓宽民族电影理论研究的学科建设。对电影语言的研究,法国电影符号学宗师麦茨的著作《电影语言学——电影符号学导论》里就文化背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有过专门的论述;著名电影理论家克劳考尔提出“物质现实复原”的电影纪实美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建立的理论基础;而著名的电影本体论研究者周传基教授和宋杰教授一直致力于视听语言的理论研究,则为此课题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高度。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将从本体论出发,以艺术语言的研究为中心,探讨当今云南民族电影视听语言的形态和生成机制。
………….
第一章 云南民族电影的民族性
第一节 民族电影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民族电影?从广义上来说,和其他国别电影如日本电影、巴西电影、法国电影一样,整个中华民族的电影都可称为民族电影,其中以表现民俗文化特异性的影片如《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成为国外人眼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电影。而在中国电影的论域中,民族电影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相当程度上是等同的概念,指以特定的少数民族电影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在民族电影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这三个通用术语中,使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个术语,既容纳了少数民族电影导演的创作,也容纳了汉族导演的创作,宽容性和适用性比较大;而去掉少数两个字称之为民族电影,就容易与民族电影、国家电影、甚至华语电影相混淆”。2学界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大致可分为“作者论”、 “演员论”以及“题材论”。“作者论”者认为电影的主要创作人员如导演和编剧等是少数民族,此片传递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思想,那么此片就可归为少数民族电影;如果一部电影中的大多数演员是少数民族的,而演员们潜意识的文化思维将会影响影片的气质,那么这部电影也应该属于少数民族电影,这种看法属于“演员论”;“题材论”者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不仅讲述趣味横生的故事,塑造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同时也呈现了一个与银幕形象不可分割的环境因素。电影镜头中的人物、事件和自然风光、社会习俗,都有存在的价值,任何一个取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素材,都不可避免地和民族地域环境结合在一起”。
…………..
第二节 “民族性”的电影语言
对大部分云南民族电影的创作者和研究电影理论的学者来说,“民族性”只是停留在文化内容的层面上,甚至有时将语言、服饰、建筑、歌舞、景观、习俗等民族元素简单地等同于民族文化——诚然,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民族电影判定的唯一依据。大量影片中的少数民族人文地理以一种视觉奇观的姿态出现在电影的场景中,其存在的表现形态在影片中的建构逻辑从属与“文化消费”的叙事需求。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的特点只是一件外套。有的导演通常在人物关系的设置、情节的安排以及造型、布光、场面调度上,少数民族特征的东西都被处理成表面的、可被观赏的外在热闹,具有民族学意义的东西就象导演手中储备的一件件道具,只作为烘托渲染一些近似异国情调的气氛而加以使用。”9比如章家瑞的《花腰新娘》,海菜腔、烟盒舞、女子舞龙队,以及绚丽的花腰彝服饰,被强行灌注于一个山寨版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故事中,而石屏当地的老百姓却认为,花腰彝女子大多娴静温柔,没有这样野蛮而粗俗的;投入大量资金、请来香港明星温碧霞主演的《怒江魂》中,原本是傈僳族祖先崇拜仪式的的“上刀山、下火海”被生搬硬套过来,用于一段考验汉族小伙子李启的牵强叙事中;《花街节少女》中有一段花腰傣少女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洗澡的场景,少女们穿着暴露,用舞蹈动作做作地嬉戏泼水,完全是商业广告的拍摄方式;《香巴拉信使》中,邮差王大河牵着马匹跋山涉水到藏民居住的高山上送信,刚好碰到当地的一场婚礼,藏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一拥而上向王大河献哈达,这使观众非常疑惑:来一个人就一股脑儿地都献上哈达,他们得准备多少啊?在这些电影中,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符号和道具都被简单地处理成可以满足观众对“异族文化”奇观化的想象,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对象。
…………..
第三章人文地理对影视主题的影响........21
第一节 自然,精神的家园——人文地理作为叙事主体........21
第二节“天人合一”——云南人类学纪录片的精神内核........22
第二节 真实与纪实——纪录片的美学本质........24
第四章 人文地理对视听语言表达的要求和影响........27
第一节 地理条件与电影的创造性语言........27
第二节 人文地理与视觉构成........29
1、人文地理对光线色彩的影响........29
2、人文地理影响下的空间构成........31
第三节 人文地理与声音构成........31
1、声音塑造空间.........32
2、声音产生节奏.........34
第四章:人文地理对视听语言表达的要求和影响
第一节 地理条件与电影的创造性语言
最初提出“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的是英国电影导演、“纪录电影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其英语直译为“纪录”、“文献”之意,因此纪录片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纪实”,纪实性是对纪录片具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别属性。纪录片之美,在于真实。因此,从巴赞为代表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美学理论作为基点,按照“物质现实的复原”来指导纪录片创作,无疑是更贴近纪录片“纪录的真实”和非虚构的原则。当然这种纪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制和纪录,而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20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纪录片重要流派“真实电影”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 R•弗拉哈迪的“参与拍摄”结合起来,其创始人、研究人类学的让•鲁什说:“纪实必须包含主观的成分,也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对于认知的影响,否则人们便无法理解土著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精神生活。”23相比较故事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可以事先设计好镜头,也可以完全把握人和物的场面调度,纪录片拍摄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构成视听元素的光影、色彩、角度、运动、景别、环境声在纪录中并不能完全控制,但是作为经验丰富的影视创作者,可以在拍摄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敏锐地捕捉到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视听元素传递出的信息。
…………..
结论
电影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民族电影应该从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找到更符合自己特征的语境。随着时代背景、社会语境、经济运作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变化,云南民族电影应该持续动态地吸收借鉴能力,进而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自己的表现性语言。只要扎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精神之中,通过对视听语言规律的把握,就能真正的找到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生存的土壤,让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走出误区,真实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状态。云南纪录片由于其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纪实的属性,因而忠实于人文环境,非自觉地在个别镜头和段落里找到了建立民族性的视听语言的可能。但是由于作者自身的局限,这些个别镜头和段落并不能构建完整的云南民族电影语言风格,而只是给我们对探索在人文地理影响下构建民族性的视听语言风格给予了有用的例证。随着云南纪录片的发展,部分云南电影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懈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云南民族电影构建具有民族性的语言风格并非一个遥远的文化想象。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动态性的形象艺术,伴随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她通过身体的语言形象地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脚步,体现着一个民族生活的特色,透露着一个民族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审美取向,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经验和生存理想。因此,民族民间舞蹈行使着与语言文字相同的交际功能,起到保存文化与传播文化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学家喜欢用“你来跳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谁(哪个民族)”来形象地说明舞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肖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索尔指出:“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其长期生活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文化景观和标志性的民俗符号。”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如维吾尔族舞蹈中,一个动作就是一个符号,如牵裙式、托帽式、抚胸式体态等,这就是在伊斯兰教礼拜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典型动作,表达对伊斯兰真主的虔诚膜拜,这都是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语言符号的体现。会议结束后,笔者开始大量阅读关于符号学方面的书籍,发现其中很多都涉及到舞蹈艺术,只是没有深入舞蹈本体进行阐释,让笔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德国哲学家、符号论美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到:“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组成了这个世界,它们共同编织了人类经验的符号之网”①;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民族文化在国内已慢慢形成一股学术热潮,但将符号学理论引入舞蹈领域进行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大多数是从索绪尔语言学角度对舞蹈艺术的能指与所指、共时与历时进行阐述,而把符号学理论系统性、全局性地研究舞蹈符号意义的生成、传播、解释几乎很少涉及,缺少严密性、完整性和实证性。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以皮尔斯符号学视角对舞蹈艺术进行研究的文章尚无一篇,故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应用于舞蹈艺术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冷门”阶段。而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研究更是无人涉猎,只有对其文字文本结合舞台展演文本进行过一些论述,而这只是洛特曼分析的“窄文本”概念。故对于舞蹈艺术文本观的“活态”功能,如符号讯息的传递功能、生成功能、记忆功能都没有进行系统描述。从体语符号(其中包括舞蹈)视角进行研究。主要以研究体语符号的文化属性、解译其准确含义、如何克服语言信息障碍等方面。对体语符号的研究将不同程度的减少民族与民族在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强化文化畅通等方面进行解释,其中舞蹈就是其中涉及的一方面。如陈良旋的《体语符号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差异》;李威的《体语符号的文化意蕴》;王昭的《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结构》;关孜慧的《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等。
………….
第一章 符号学理论与民族民间舞蹈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理论
对于研究符号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首先必须对符号概念本身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当我们读到符号,普遍就会联想到是“代表某种东西的某种东西”,如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代表的是工农联盟,镰刀和锤子就是符号;启蒙老师在我毕业时送给我一支笔,若干年后,当我再次看到这支笔时,让我想到了我的启蒙老师,这时这支笔就是符号;北美洲的红种人跳自己的“野牛舞”,正是在很久捉不到野牛而他们有饿死危险的时候,舞蹈一直要继续到野牛的出现,而印第安人认为野牛的出现和舞蹈有因果联系的①,在这里跳野牛舞就是一种符号,因为印第安人认为它能给他们带来食物,给种族带来希望 。符号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deF.)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定义,能指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是它所表达的概念,也即意义。“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他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②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Peirce,Ch.)将符号定义为:“符号是在某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③“每当我们思维时,都为意识提供某些感情、形象、概念或其他表象,它们都是符号”,“思维不仅介入符号过程,而且其结构本身就是符号过程,‘甚至思想都是符号'。”①“如果我们不能说这宇宙由符号构成的话,我们至少可以说,这宇宙是沉浸在符号中。”②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莫里斯(Morris,Ch.)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符号表述为:如果任何事物 A,是一个预备刺激;这个预备刺激在发端属于某一行为族的诸反应序列的那些刺激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引起了某个机体倾向于在某些条件下应用这个行为族的诸反应序列去作出反应,那么,A 就是一个符号。
………….
第二节 舞蹈与符号学之关系
傅兆先先生在其《语言学纲要》一书中指出,“舞蹈语言是通过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组成的完整舞句,是以独立的舞蹈形象传达出所要表现的情感或美感的舞蹈动作组合。”傅兆先认为:“一般说有三种类型的舞蹈动作组合能成为舞蹈语言:一是传情表意的舞蹈动作组合;二是具有某种情绪和抽象美感的舞蹈动作组合;三是表现某种舞蹈技巧的舞蹈动作组合(这是舞蹈语言的特殊形式)。总的来说,能表达舞蹈的情、意、美、技的舞蹈动作组合大都具有一定的舞蹈语言的意义。并提出舞蹈语言组合的 6 种方法,即重复、对比、平衡、变换、复合和比拟。②胡尔岩先生在其《舞蹈创作心理学》中认为“舞蹈语言”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动作、舞句、舞段三个层级。认为动作是舞蹈语言的基础层次,指动作的姿态、动作的节奏和速度、动作空间走向及时间流动疾缓的内在规范、动作的力度;舞句有三个条件:一是形式相对完整与独立,二是较强的射意性,三是射出的含义能唤起观众的视觉回应及心理联想,舞段是舞蹈语言的最高层级,在作品整体效果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主要有描写性功能、戏剧性功能、抒情性功能和模糊性功能。③舞蹈语言的组合最终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舞蹈作品结构中,表达舞蹈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及表达的意义。总之,舞蹈语言是舞蹈者直接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塑造形象表现思想感情,以反映社会现实。索绪尔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④,可以看出,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系统性和符号性特征。由此推出:舞蹈语言是一种运用肢体动作、姿态、表情等物质材料传递信息与观念、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显意”的符号系统。
…………
第三章符号学理论给予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带来的启示....73
第一节 交际符号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研究.....73
第二节 隐喻符号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研究.......79
一、基于索绪尔符号学思想谈舞蹈中的隐喻......80
二、基于皮尔斯符号学思想谈舞蹈中的隐喻......84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研究.....87
一、文化符号学与马关苗族芦笙舞蹈身体语言.......87
二、马关苗族芦笙舞蹈语言符号系统文本理论.......89
第三章符号学理论给予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带来的启示
第一节 交际符号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组成了这个世界,他们共同编织了人类经验的符号之网。”③舞蹈艺术作为编织人类文化符号之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功能,它犹如一个巨型的信息发生器,在保存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信息,而被一个民族一代一代的、经久不衰的承传下来。舞蹈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是特定的文化空间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态。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形成。在无语言只能靠声音、手势、动作表达原始思想感情的时代,原始人通过模拟与实践学习生存的经验时,表情、手势、动作等就已具有表征身体文化的特征,也即表达意义,形成符号。表达意义的过程就是舞蹈进行交际的过程,从而得出:舞蹈是人们运用符号进行传情达意,进行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行为协调过程。民族民间舞蹈中充满表达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舞蹈实现传情达意的基础。那么,根据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符号特性,结合符号学理论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笔者尝试性的以美国语言学家、符号学家雅各布森(Jarobson,R.)在《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一文中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语言交际结构功能模式为视角,将其引入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研究其交际结构中发出者(编导及表演者)与接受者(观众或自身)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
………..
结论
随着 2014 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符号中国》的播出,更加证实了符号学与舞蹈的交叉融合将有助于舞蹈本体的研究。在这一节目中,通过舞蹈者肢体动作有规律性、有目的性的组合,变换出各式各样代表中国符号的“具象物”,这些动作组合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什么意思,有着什么指称意义,最终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与思想共鸣。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一切被人类赋予意义的事物都需运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我们说,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意义的学科。舞蹈通过符号表达特定的浓缩而又升华了的情感与思想,舞蹈语言符号因此而产生,舞蹈语言符号本身就成为“意义活动”的产物。舞蹈语言符号是现今舞蹈界称呼得最为“抢手”的词语,每每说到舞蹈,就会说到舞蹈语言符号。符号是表达意义的,舞蹈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情达意,它贯穿于信息的发出、传递、接收、理解的过程。笔者在本论文重点研究了舞蹈语言符号的生成、发展,以及它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并尝试性的对舞蹈语言符号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特定的舞蹈语境下,通过人体有节奏的身体律动表现,以身体占有时间、空间的形式,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对其特定的、典型的身体动作进行编码和解码,提炼出有着一定的形式感和象征义的舞蹈动作组合,这些舞蹈动作组合在特定文化代码的规约下,能表达一个民族特定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舞蹈语言符号。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 1 章 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认识
1.1 什么是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
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属于综合材料的一类,是以沙、土、粉末类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与另一种的物质的结合、填充,以用于绘画创作中,达到画面的厚重和肌理的呈现与塑造。填充材料的土是我们最最熟悉不过的了,随处可取。它是由细小的矿物质组成,是我们赖以生存物质;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有细小的微粒组成;粉末类是一种粉末状的物,包括:立德粉、面粉、石灰粉、锯末等等。作为综合材料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具材料有其特殊的本质属性。一、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色彩,填充材料的色彩特性分为自然色与人为色。自然色即填充材料天然的表面颜色。人为色即根据作画者的需要在填充材料表面着色或将填充材料与有色颜料进行调和。泥土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形态,泥土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呈现。如红土、黑土、黄土、白土、紫色土等等。沙子也有着地区不同呈现的颜色不同,例如有黄沙、白沙等。粉末类材料的木屑根据木材的颜色呈现出红色、白色、褐色、等;立德粉、石灰粉,面粉、等呈现的颜色一般为白色、灰色等。二、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肌理,肌理是指填充材料的表面组织、形态和纹理,是可以从表面视觉或触觉感受到的一种表面材质效果。根据填充材料表面形态构造特征,填充材料的肌理同样可以分为天然肌理和人为肌理两种。天然肌理即填充材料自身固有的天然的肌理效果;人为肌理则是通过人为的处理改变原有的自然肌理形成新材质表面肌理特征。例如作为填充材料的泥土的自然肌理效果粗细不规则、粗糙,而人为肌理可以通过对泥土的调和与烘干,泥土可形成裂纹效果。沙子平滑、粗糙、有颗粒感;木屑也同样具有粗糙的肌理效果;而粉尘则细腻、平滑,这些填充材料经过人为处理可形成在保持自身一定的质地的同时处理出创作者需要的肌理。
…………
1.2 通过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即是“物”。首先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东西?要弄清楚物之存在,即物之物性,认识本真的物。路边的石头是一件物、田间的泥土是一件物、瓦罐是一件物、树上的落叶是件物、天上的鸟儿是一件物、水杯是一件物、等等。所有这一切都称之为物,人们都以物命名!只要是一切存在的都统统被叫做物。物,指的是任何一种非无的东西。然而海德格尔说“把上帝称之为物,颇使我们过意不去,同样,对田地上的的农妇,锅炉前的伙夫,课堂里的教师以物相称,也颇令我们尴尬。人可不是物。”2他甚至认为都不能冒然把森林里的鹿、草木从中的甲虫和草叶这类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称之为物!一把锄头、一只鞋、一把斧子、一个酒杯都不是纯然物。只有像石头、泥土、木头等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和用具才能称得上是纯然物。然而“纯然物”是直接的物,仅此而已。“纯然物”即本真的物,这一说法被海德格尔排除否定了。对物的物性的解释贯穿西方思想的全过程,在今天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海德格尔给予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把物作为认识物的标记,物具有物的属性。该物具有这些属性,称之为物?海德格尔认为物不仅仅是若干特征的集合体,也不是这些特征的结合而出现的属性的综合。物是其特征的载体,不管它多流行,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然。从表面上看是确凿有据,物是其特征的载体的概念不仅适合于纯然的和本真的物,也适合于任何存在者。物是其特征的载体概念也不能帮人把非物性的存在者和物性的存在者之间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先去判定了“物”再认识“物”。海德格尔否定了这一说法,是因为物之概念没有认识到物的物因素以及物的根本要素与物的自足性。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写道 “流行物的概念在任何时候都适合于任何物,但它把握不了本质地现身的物,而倒是扰乱了他。”真正的物不是客观的物,而是有感觉的物。
…………
第 2 章国内外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运用
2.1 国外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运用
二战后,哲学思想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让人们的思维开始转变,人们开始对物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在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的运用成为了一种趋势。物质材料开始成了画面的主角,其材料本身的物性得到了显现。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是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自然成为被较早使用的材料之一。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1898-1964),作为非形式艺术(art informel)的神秘先驱,法国画家让•福特里耶(JeanFautrier)创造了形形色色而又常常相互矛盾的艺术作品。7他是一位较早使用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艺术家。在 20 世纪中叶他举办过几次展览,虽然颇受好评,但也迎来了一些批评家对他的作品的批评,甚至将其作品表面的厚厚的颜料比作粪。然后这些厚重与浮雕的效果是让•福特里埃用温热的灰泥和胶水发明了高级涂抹技术,多次的涂抹与塑造的结果。他在作画时会在画布上粘上几张纸,再在平整纸上涂上厚厚的采用具有填充作用的粉末类填充材料,再用上光油把自己构思在画面上勾勒。再把粉末类材料--修墙用的石灰填充入胶水中混合,然后使用调色刀或者勺子在画面上涂上几层以使其干后平滑而有光泽。《人质》(见图 1-2)系列绘画作品,集中地体现了福特里埃在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使用方面的探索。
……
2.2 国内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运用
星星画会、新潮美术、现代艺术大展当时就有很多艺术家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接受新思潮的影响,这是个渐变的过程。首先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是我们最初的认识,之前我们不知道西方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究竟什么。在塔皮埃斯 1989 年在中国的展览,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开始了解到绘画原来不是那么的单一——艺术原来可以这样表现。以下几位当代艺术家,在材料的运用上都受到了国外思潮的影响或启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运用也是这些艺术家画面中常出现的。深受国外材料运用艺术影响的有旅居德国多年的中国艺术家张国龙。在近二十年来他的作品都是以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作为创作的媒介。我们可以通过 1994 年归国期间,张国龙创作了《黄土》(见图 10-11)系列作品看到这些材料的运用。他曾说:“黄土是我个人的情怀,也是引发新视觉主题的契机。”14《黄土》系列作品色彩基调以黄色为主。由此可见,填充材料“土”在其作品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他以黄土作为背景构成意像的画面,这使得抽象绘画原本的平面空间转化成了具有纵深感的空间艺术,同时在这种纵深感空间里“土”更极具的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情怀。张国龙对黄土的这种情怀《天地系列》(见图 12-13)作品中得到延续。他用土、石粉及沙这些硬性材料表达着:静、空、虚、灵、隐、含的东方精神,用感觉和材料中所释放出的“物能”将我们带回自然、历史和文化长河之中。张国龙是绘画是对自然、历史和自我的审视,挖掘自己对艺术的初衷以及对东方精神的情怀,黄土这种朴实的物质将这种情怀更加升华。黄土的自身物性在画面中给观者带来的原有的视觉冲击与内心触动,黄土是我们随处可见到的物质但是在张国龙的作品中却被黄土的自由的物性得到了显现即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中国的根基、文化的传承和哺育万物的土壤。这种以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运用中对“黄土”的使用眷恋一直延续在张国龙之后的创作之中,黄土这种自然、朴实并带有深厚情感的填充材料是张国龙作品创作不可或缺的物质。
…………
第 2 章国内外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运用…… 7
2.1 国外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运用…… 7
2.2 国内艺术家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运用…… 13
第3章 个人创作中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体会....17
3.1 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17
3.2 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运用方法.......18
3.3 个人创作中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运用......19
第 3 章 个人创作中对沙、土、粉末类填充材料的体会
3.1 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当代,视觉艺术不断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观念上,艺术作品的材料媒介上也表现的尤为突出。然而,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观念和媒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们不仅有独立的价值,也有独立进行研究的可能。材料在艺术发展演变中也有着关键的作用,有事甚至是革命性的。在近代美术到当下的美术发展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在很多特定的时期,材料媒介运用的变化意味着观念的变革,意味着形式语言的变革,意味着视觉艺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传统艺术所处理材料的题材“对象”其实只是某种经验与观念,只有在近当代的艺术发展中作才被作为物性材料媒介唯一的现实存在,艺术的核心与关键是物性材料的“感觉”的构成与敞开 。海德格尔指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日常生活处于晦暗“能指”的“物因素”的构成敞开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我们毋宁反过来说,建筑存在于石头里,木刻存在于木头里,油画在色彩里存在。”以材料的运用中材料的“物因素”构成敞开为基本线索作为的创作思路,这样才能找到了艺术作品的“本源”所在,由此艺术的“当代性”并非直接指向“所指”世界,而是建基与让“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的境域敞开,这种“让质料出现”,是当代艺术中社会文化内容转化为“艺术”的要义所在。
…………
结论
在架上绘画的基础上讨论材料对于绘画本身的影响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尤其是对于材料“物”本质感兴趣的艺术家来说有着直观的经验作用。而在文章中撰写对于沙子、泥土、粉末等填充材料为主要的脉络的梳理,对于国内外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对于材料的使用的个案研究。从中加入绘画过程中对于材料本身的感受,意从“物”本身梳理。其实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无论选取何种手段、对于材料本身的物质特性的把握是必须的。即使是最为我们所了解的沙子、泥土、粉末等材料性的绘画的添加物。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
当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事业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的居民小区、景观绿地、广场等都如同雨后春努般的出现。但是缺乏艺术感、千篇一律的景观作品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在很大方面由于景观设计师对新材料缺乏了解、缺乏想象以及创新的勇气,所以使得运用的材料乏味、不灵活。同时不可忽视景观材料运用的人性化,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在设计中所具有的重大位置。任何艺术的美感都来自于变换。材料作为景观的载体,在不断更新、发展,各种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推动着景观事业的发展。绿色环保材料的发明,高科技的施工水平,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景观的概念。现代的设计更注重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给观者带来回归自然的感受而不是将自然照搬或再现,这满足了人们拥有一颗体验与品位自然的心。“国内对景观材料的研究尚浅,不能适应目前的实际景观项目的需要,而景观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⑴”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材料的认识,使景观材料有更多的变化形式,将艺术性与功能性巧妙结合起来,创新出新的景观作品。
……………
1.2研究意义
在景观设计的艺术领域,材料作为表现手法,都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景观设计中,景观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媒介,必然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景观材料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途径。”因此设计师们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形式的材料,在不断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上有着重要意义。对景观材料的正确认识与灵活运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避免单一、.乏味、不灵活的设计出现。对改变雷同的千篇一律的面孔有所帮助。景观材料是反映城市形象的媒介。大自然将不同地区塑造成不同风貌,本土材料本身就象征了地域文化。就地取材不仅强化地域特征,又能节约成本,尤其减少植物的跨地区转移,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减少维护及运输费用,又能呈现独特景观效果。生态不仅是指材料本身无污染,再生性好等属性,还包括产生材料的过程耗能少,污染少,耐久,低维护,满足环保标准。这样的材料值得大量使用。对材料的使用要有所控制,通过高新技术来改善景观,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是发展趋势。但是人是崇尚自然的,需要一种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不可对其弊端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可尽信其好,需周全考虑,慎之又慎。
…………
第2章景观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2.1景观材料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它横跨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景观设计伴随着自身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形式,并通过形式上的创造,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支柱。“材料”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实物表现的载体。是景观价值性的体现,景观材料的应用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东方,根据《史记》记载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最早关于材料的应用,其中关于春秒:和战国时期宫苑的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那时的宫廷林苑到明清时期的园林,石材、木材、植被等材料一直是组成园林风景的主要元素。在每个园林材料的选择上,基本是釆用本土材料的形式,所以每个园林都有着各自浓郁的地域特征。在运用材料中,为了营造古典园林安详的自然气氛,造园者免去了过多的雕孫与加工,更多的加强了对材料的组合与搭配。在西方,景观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欧洲主要是以皇家园林为主,因此更加重视材料的规整性和装饰性,造园者都会对材料进行精心的修整、打磨。“为了反映出皇家贵族文化和改造自然界的强烈期望,欧洲园林经常出现华丽的大理石雕塑、规整的树列、复杂的石材铺装等一系列的代表性材料。”
……………
2.2景观材料的种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景观材料品种越来越繁多,新型材料又不断涌入市场,为了更好的研究与应用好景观材料,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根据材料的质感可以将材料分成硬质景观材料和软质景观材料。“硬质景观是在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首次被创造的,其作者是英国人M.盖奇和M.凡登堡,硬质景观是相对于植物等软质景观而言的。[12]”即景观分为石材铺装、小品等硬质景观和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两部分。二、根据材料的整体形态划分,如板材、线材、管材等。三、根据材料的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材料、人工材料或者半人工半天然材料。四、根据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按使用功能划分,可将景观材料划分为有机材料、复合材料、无机材料。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划分方式,有机材料包括沥青材料、植物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包括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又可细分为五小部分,分别是:天然石材、烧土制品、玻璃及溶融制品和混凝土及桂酸盐制品;复合材料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自然界的石材一直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它有着赏心与悦目的双重优点,并且保留着一种可以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永恒力量,传递给人们一种地域间的归属感。大部分石头从釆石场被挖出来时都有着几亿年形成的独特的强度以及丰富的色彩和纹理,这使它成为最耐用、最具魅力的园林景观材料之一。石材给人的的第一感觉是古朴,在传统的园林中被经常使用于铺设人行路面。釆用较大的不规则的石材铺设广场和道路,釆用小石块铺设人行道,在道路的接点处,工匠一般采用与碎砖碎瓦的结合,铺挪出一个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石材的优点很多,比如可以就地取材,实用性强,结实耐用,这是人们热衷于使用石材作为最主要的铺装材料的原因。并且石材在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后,曾经的路面会出现独特的纹路以及微弱的起伏,就如同一件历经沧桑的艺术品一样,有着别样的韵味。
…………
第3章 新型材料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与创新 .........22
3.1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22
3.2景观工程材料应用的原则........ 23
3.3传统景观材料与现代景观材料的组合创新........25
3.4景观材料应用与创新的实例研究........ 28
第4章 池州香格里拉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0
4.1项目概况 ........40
4.2规划设计构思 ........41
4.3文化梳理与总体规划设计........ 42
4.4景观系统分析 "一轴三入五要六配”........ 44
4.5交通道路系统分析 ........45
4.6生态、环保、节能的景观材........ 46
4.7景观材料与高科技的创新........ 49
第5章景观材料的发展趋势 ........53
5.1生态化趋势........ 53
5.2人性化趋势........ 54
5.3多样性态势........ 55
5.4本土化态势........ 55
第5章景观材料的发展趋势
5.1生态化趋势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因此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污染,使人们奈以生存的家园受到巨大的威胁。这时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也让人们清楚了解城市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的生态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设计师逐渐开始追求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的生态理念。景观材料的运用与更新,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生态体系和高科技技术结合起来,这为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提供条件,为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开辟了新的思路。那些一味的展示现代化的高新产品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关注地域文化、环境和气候,对材料的选择也更注重生态化,研发材料时也加入了生态观念。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新材料的价位和定位就是髙端的,但其实并不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景观设计师必须能够运用最合适的景观材料去实现最佳效果。传统的景观材料,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只有新型景观材料才可以改善这些问题。现代设计师应将生态环境作为最强有力的核心内容。如果说早期的设计师的作品还在盲目的炫耀成就的话,那么作为当代的设计师,必须要走一条减少耗能、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结论
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论述仅仅总结了近现代景观工材料的发展和研究中一小部分内容,只是浩如烟海的景观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冰山一角,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近10年来不断提升,大量不同类型的新建项目吸引了全球各地景观设计公司的眼球,这给我国景观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是我国的景观事业达到顶峰状态。有些作品是与西方设计相类似的也有原封不动照搬仿造的,但更多的是加入了民族特色的设计。如今是全球文化快速融合的时候,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和从业工作者必须要全面深入了解国际国内景观科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也要对我国目前景观发展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要以借古创今,借洋为中,博釆众家之长的思想和方法在相互理解中取长补短。首先,景观设计工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选材、造景的原则,尽量选用当地和现有的材料来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设计所达到的经济性,充分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其次,景观设计师要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材料,勇于打破因循守旧的旧思想、旧手法、旧观念,在景观设计中既要契合我国国情,又应做到适应当地社会文化风俗生活和世界潮流,同时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我国加快了公路、铁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当中的热点之一。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了4.1xl06km,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6xl04km,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⑴的1.0xl05km。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我国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将以北京为中心的7条放射线、以南北方向的9条纵线和东西方向18条横线组成,预计可以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建成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105km。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的建设仍将持续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目的是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珍稀动值物及其栖息地。截至2011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不含港澳台地区)总数为2640,其中陆域保护区面积约为1.4333><106km2,占国土面积的14.93%。虽然我国近些年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的《爱知目标》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爱知目标》的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全球自然生物保护区应达到陆域面积的17%,达到海洋面积的10%。因此,在今后的几年内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仍将持续。由于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涉及穿越自然保护区的道路建设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重要公路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相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07年就已经有超过38个公路建设项目涉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所以不得不对保护区进行调整,涉及其他级别的保护区的道路项目数量也就更多。道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不仅使道路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了沿线地区的环境质量。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而公路具有分割生境、孤立种群、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污染等特性,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十分突出。虽然道路建设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因此本文对建三江至虎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饶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
……………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公路穿越自然保护区不仅打破了原有保护区的整体性而且公路在建设期和运营期都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随着时间的增长问题更加凸显。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更加需要认真对待,最终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保护区和谐发展的目的。湿地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作用还是动植物最为主要的栖息地。目前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为335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2.69%;内陆湿地类保护区数量为320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2.12%,而国家级内陆湿地保护区仅有36处占保护区总数的1.36%,这足以表明饶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但是为打造区域交通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三江至虎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不可避免的与饶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冲突。为使道路建设施工期及运行期间对保护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需要对道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减缓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样方调查完成了对饶力河保护区及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的调查,结合公路建设施工特点明确了在公路建设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建三江至虎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不同阶段生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为今后高速公路建设在不同阶段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评价重点及减缓措施提供借鉴,达到公路建设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2饶力河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生态评价区现状
2.1饶力河自然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齐全,森林、灌丛、沼泽、草甸、河流水域生态系统发育良好,蕴育着丰富的中生、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以及野生动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保护区规划图见图2-1,保护区土地类型见表2-1从大地构造上讲饶力河自然保护区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沉降带的一部分,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从中生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大片冲积平原一直为相对下降区。距今数千万年前,前第三纪至二、三百万前第四纪时,乌苏里江与晓力河断裂继续发育。俾两侧盆地不断扩大加深,致使晓力河西侧三江平原堆积层厚达160余米。晓力河流域东西向断裂再次开始活动是在1300万年前的第三季期间,北部地区持续陷落演变为今日的三江平原。此间斯莫勒山,莲花泡近西之西勒喜山等地伴有火山活动,喷出玄武岩类,第西纪更新世时,大量冰水流入晓力河北地区,形成冰水冲积层,冰水冲积扇,更新世晚期,乌苏里江流域与晓力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形成一片继续下陷。广泛堆积顾乡屯组亚粘土、粉砂、细砂及烁石等及第三系泥岩、砂岩:下伏中生界地层。该地区最为年青之堆积物发育在烧力河流域形成砂、砂烁为主的现代河床或低河漫堆积。地层结构从上而下分别为亚粘土一游泥质亚粘土一粉砂一中细砂一砂石细砂一砂碌石、中细砂—粉细砂一砂烁石(低山、丘陵地形除外)。
……………
2.2保护区的类型及主要保护目标
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5429-93),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目标是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鹳、苍寶、鸾鸯等湿地水禽及其生物多样性组成的生境。评价区兽类区系主体为草原、农田、沼泽动物种类。但由于大面积开荒,河流两岸的湿地均已被开垦为农田,仅在晓力河两岸堤坝内有的成片未幵垦的湿地。由于本区大部分为农田景观,因而兽类资源多以农田鼠类为主。草原动物种类在农田交错分布区的荒地可见。偶尔可见黄融(Mustela sibirica)、草兔(Lepus capensis)等,但数量极少。而大型的鹿科动物仅记录有狗,但数量极少,仅在冬季偶见。该区的优势种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等伴人种类,分布广农田和村庄。调查中只见到一些老鼠洞穴,兽类极少。
……………
3高速公路建设对饶力河保护区生态...........15
3.1公路建设规划设计期分析.......... 15
3.1.1道路技术标准分析.......... 15
3.1.2线路设计分析.......... 15
3.1.3施工方式分析.......... 18
3.2施工期分析 ..........19
3.3运营期分析.......... 23
3.3.1对动物影响分析.......... 23
3.3.2对植物影响分析.......... 23
3.3.3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分析.......... 23
3.3.4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24
3.3.5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27
3.4本章小结 ..........28
4公路建设对饶力河湿地减缓措施.......... 30
4.1施工设计阶段减缓措施 ..........30
4.2施工阶段减缓措施 ..........30
4.2.1对动植物的减缓措施.......... 30
4.2.2对地表水的减缓措施 .......... 31
4.2.3对大气环境减缓措施.......... 31
4.2.4固体废弃物减缓措施.......... 31
4.2.5水土流失减缓措施.......... 31
4.3运营期减缓措施 ..........31
4.3.1对动物影响减缓措施.......... 31
4.3.2对地表水的减缓措施 ..........32
4.3.3对饶力河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4.4本章小结.......... 32
4公路建设对饶力河湿地减缓措施
4.1施工设计阶段减缓措施
高速公路线路选择应在保证道路设计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选择工程量较少、工程造价较低、尽量占用原有旧路以及根据饶力河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避开生态敏感区域的路线。A线路在施工难度、工程占用湿地面积、区域经济、工程造价等综合指标中最为合理。饶力河湿地属于沼泽型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仅存在于河流两岸的防洪堤内。桥涵位于烧力河中下游三江平原区段,上中游支流汇入较多,下游支流汇入少一些,呈羽状分布,晓力河两岸及其湿地保护区内多塔头及喜水的戸蒂等草本植物。饶力河属于平原区沼泽性宽滩河流,地势平缓,多河汊。跨越河流时应加大桥梁孔径,桥梁与湿地水流之间必须全部正交,完全可以保证湿地上下游水流畅通无阻,不会造成下游湿地萎缩。在未设置桥涵构造物的地段,土质为粘土,透水能力较差。考虑减少由于湿地开挖和换填处理对湿地的影响,在保护区地段内采用了水泥撹拌桩进行地基处理,为保证公路两侧湿地间的水力联系,在进行路基处理水泥搜拌柱施工前,先填筑中粗砂(厚度1.3m),这样就保证了地下水的连通,同时减少了路基对水力联系的阻断性。
……………
结论
本文以建三江至虎林公路建设对饶力河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和样方调査完成对饶力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调查。结合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影响的特点在公路规划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三个阶段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减缓措施。
(1)在生态评价区内共有植物424种,其中受保护植物2种,但公路占地范围内没有这两种植物分布,不会对保护植物产生影响;动物有159种其中受保护动物62种大多数为鸟类,说明本地区物种丰富。
(2)在规划设计期是公路建设最初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在选线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规模、侵占湿地面积、工程投资、环境影响等因素。在5个备选方案中,D、E线距离核心区仅600m容易对核心区产生影响,B线在连接经济点上低于A、C线。A线在侵占湿地和土石方量均小于C线,投资相对较高,通过以上综合分析A线路最为合理。公路施工方式主要有路基、桥涵、隧道三种。结合湿地环境特点选取路基-桥涵方式最为合理。在湿地地段架设桥涵可以保证湿地上下游的水力联系,增加了动物的迁徙通道,更降低了由于公路建设带来的生境割裂影响。
……………
参考文献(略)
精选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随着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历史时期[6]。农业科技园的出现是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研发生产方式,它不仅增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改变,而且,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农业科技园经过十几年的飞跃发展已经上升到重要的经济地位,并且己经发展成为展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建设方式,农业科技园区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进行推广示范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农业生产方式随着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已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进行转变,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示范窗口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1993年北京“中以农场”和1994年上海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为园区建设的起点,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主要经历了试验、探索、发展3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由于国家政府的大力鼓励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是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有关科技园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之下,通过以人为本及创新等理念,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环境理论,为哈尔滨市松北区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在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一套人本化的规划对策。即在系统分析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对策,合理设计出充分满足人们心里需求的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环境。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己不仅仅是高新科技园区的一种新形态,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薪新形态。在这种现代化的科技园中,快速普及的网络、大量支出的脑力劳动、计算机逐渐替代以及它所需要的不断刺激创造能力,都要求一个相映成彰的园区环境,这些都需要规划建筑师为其做出布局合理、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同时,农业科技园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环境、空间等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给我们规划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面对这一新类型、新功能的规划设计,如何规划设计出农业科技园区特有的空间特色,在规划建设周期短、对园区使用功能了解薄弱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使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技与生产相挂钩,进而高效地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者展开了全文的论述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
2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性研究
2.1相关概念
人本主义从个人角度出发,探索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人在社会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价值的一般学说,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研究将其转变为一种本体的、孤立的相关学说。人本主义不仅仅是研究人类自身的活动以及内在心里对事物产生的不同感受和非理性直觉,同时对人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研究,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从普遍人性及一般存在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变换为探寻独立个体的特性、生命和本能[9]。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有更新的理论来指导现代的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而园区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农业科技园区正常运行的指挥主体,也在逐渐适应社会变化而导致园区中各个因素的相应转变过程,尤其是园区的规划者在设计中体现新阶段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园区提倡对“人性”的理解,通过系统的设计考虑人的心里特点和需求,最终产生共鸣,体现出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空间环境。农业科技园区是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新型模式农业园区,能够对现代的农业科技统一整合,形成福射源,并且将市场与农户彼此连接,成为农业技术统一集成的平台,能够对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的人员提供培训场地,为我国以农业技术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以及附近区域的相关产业提高提供示范以及推广平台。
………………
2.2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借鉴
2.2.1相关理论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在中国的规划设计中已逐渐兴起并强大起来。“以人为本”就是要求要把“人”放在核心位置上,树立人在空间环境中的主导地位,人的心理感觉决定着空间环境中的一景一物的设置,“以人为本”既是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终极目标。通过把握设计中的各组成要素,设计出安全、便利、舒适的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微观层面上的“以人为本”主要考虑的是设计的细部要素之间的尺寸、比例、均衡、统一、韵律、秩序等等。主要体现在宜人的尺度及尊重人的需求上是城市规划中人本化的具体体现,要求设计者充分考虑人们的视觉感受及行为活动方式习惯等等。中观层面上的“以人为本”主要着眼于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园区空间环境,创造人本化的园区空间设计及活动组织。农业科技园的空间环境设计应设计出具有强烈空间感、有特色、能反应出园区文化的园区空间,考虑园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们设计出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宏观层面上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空间结构为出发点,组织合理的道路交通,确定合理的园区规模。从园区工作人员的出行习惯、交通方式、自身体会及园区的性质及功能出发,以人们的出行尺度为基准点,进行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环境设计。
………………
3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问环境设计与对策........... 21
3.1规划理念及原则........... 21
3.1.1规划理念 ...........21
3.1.2设计原则 ...........22
3.2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设计........... 24
3.2.1功能结构........... 24
3.2.2建筑空间........... 28
3.2.3生态环境........... 29
3.2.4景观塑造........... 30
3.2.5行为活动........... 31
3.3人木化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的规划对策 ...........33
3.4本章小结 ...........39
4以哈尔滨松北科技创新城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0
4.1科技创新城现状及规划构想........... 40
4.2松北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48
4.2.1规划理念与设计原则........... 48
4.2.2功能结构与建筑........... 49
4.2.3生态环境与景观........... 51
4.2.4行为活动与空间........... 5
24.3松北农业科技园区人木化设计对策........... 53
4.3.1合理化功能结构与自然化建筑风格........... 53
4.3.2生态化空间环境与特色化景观塑造........... 54
4.3.3人木化交往空间与多样化行为活动........... 54
4.4本章小结........... 55
4以哈尔滨松北科技创新城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1科技创新城现状及规划构想
哈尔滨地域宽阔,土壤肥沃,常年雨水充沛,空气清爽宜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冬季虽然偏于寒冷,但夏季温度较高,热量、水分协调配合得当,是农业气候最大优点。全市现有耕地近924万公顷,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烤烟等。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是发展食品加精深工业和发展高科技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紹皮、猪鬃、马尾、蜂王楽、极树蜜、黑木耳、猴头薙、黑加伦、鹿菜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防风、甘草、刺五加、人参、黄茂等名贵的药用植物的质量也属全国上乘;生长在哈尔滨的东部和北部的红松、白松、水曲柳、黄柏等珍贵树种,也为这些产品为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在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以作为各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农业科技园在自身的人才、资金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此优势成为产业的主体之一,由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园决策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9]。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带来机遇。中央政府正在积极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对各个类型产业创新生产要求的多项具体内容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内容都能对应,这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战略发展优势的发挥提出依据,使得整个相关资源、生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有这难得机遇。
………………
结论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崭新形态,对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空间环境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空间环境的农业科技园区,从而使科技与生产相挂钩,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本文以人本化为视角,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综合研究;以哈尔滨市松北科技创新城及城内的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归纳出人本主义、农业科技园区和空间环境等相关概念,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设计的类型、要素和设计方法。重点分析研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以及设计对策。规划设计主要从功能结构、建筑空间、生态环境、景观塑造、行为活动等五大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性研究。得出农业科技园区空间环境设计的五大规划对策:其一,合理的功能结构,功能布局主要依据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区域优势确定;交通规划主要考虑园区人员的出行习惯及安全心理,进行人车分流的设计。其二,灵活的建筑结构。灵活的建筑结构,舒- 适的建筑空间使得人们能在工作、生活中心情偷悦,压力减轻。其三,经济型的生态环境。园区建设、运行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寻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其四,实用的景观塑造。景观设计‘应充分注意地方特色的体现,还应考虑园区内工作人员及游客的心理感受。其五,宜人的活动空间。给人们创造足够的行为活动空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