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工艺艺术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0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由于彝族分布较广,支系繁杂,现在人们通常根据彝族六大方言区和所居住的地域而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六大类型。这六大类彝族服饰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以完整地展现出彝族服饰的精彩纷呈。彝族服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色或大胆热烈、对比强烈或含蓄优雅、温柔平和。①彝族是人口众多、文化较高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字、方言、历法、音乐等等,极具民族特征,舞蹈也多与歌唱相映成趣。它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缤纷的文化形态、独具一格的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的注意。因为彝族支系众多,所以服饰也各具特色。它们与彝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历史文化、丧葬民俗、农业节庆等都十分密切,无一不反映出彝族悠久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民风淳朴,服饰刺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特点突出、观赏性强,而且还融合了彝族的风俗、文化、宗教习俗,并添加了不少古代图腾和原始素材,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彝族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前场镇彝族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崇拜、信仰体系,并成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在彝族的刺绣作品上同样具有这样的符号分析。例如:马樱花是彝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图案,这既是一种图腾崇拜,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植物。前场镇彝族服饰分类详细、美观实用,是服饰文化中的一块瑰宝。男人、女人、小孩的头饰、上衣、裤子、鞋子均不同,孩童、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服饰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与服饰相配的饰品也品类繁多,不管是从材质还是功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有贝壳镶嵌的、有棉麻制作的、有玉质石质打磨而成的、有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令人叹为观止。说到服饰,就不能不提图案纹样了。姚安县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大自然中、融入于大自然中,并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所需、获取经验灵感。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就是对大自然、神明崇拜敬畏的最好佐证。最常见的各种花卉图案,各种动物的图案,各种植物的图案,太阳、月亮、风雨的图案,都是在大自然中接触、领悟到并加以运用的。前场镇彝族的刺绣、加工工艺也是一绝。从纺线、织线到缝制技艺,从织布、染布到成品加工,从剪花底图到绣品完成,每一步工艺都有其精妙独到的地方,无不流露出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在色彩绚烂的彝族文化中,服饰刺绣文化独树一帜,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而且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源流的重要载体。所以,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刺绣中蕴含了许多可以体现生态的符号。前场镇彝族刺绣本身就是彝族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反过来,彝族刺绣也影响着前场镇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二者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前,在众多专家学者们对于彝族服饰的研究中,有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研究等。《云南图经志》中描述彝族服饰为:“妇人蟠头,或披衣,衣黑,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九夷考》中描述彝族服饰为:“倮倮—男女插发,著长衣,腰系皮带,裹帕,赤足—妇人纽发蟠头上,身着绣花长衣,赤足,外披细毡衫”。①这些都是古时候先人们对彝族服饰的记载,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在现代,对彝族刺绣研究的文章著作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钟仕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该书以图片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滇、川、黔三地彝族服饰的款式。②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该书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工艺、结构进行了表述。③沐家荣的《论云南彝族服饰的历史文化》④和《彝族服饰异彩纷呈》⑤,按楚雄罗罗、但淮、纳苏大支系的地理分布对他们的服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锦绣中华—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和工艺品展》,将一组不同支系的服饰特色一一详解,配合图片清晰明确。《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专辑》集百家大成与一本书中,向全国彝族地区广泛征集所得有关彝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中选出的 33 篇编辑成册,对彝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与变迁、服饰内涵与传承、刺绣纹样与工艺以及后续的认识发展与利用,作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对后来学者研究彝族服饰、刺绣提供了重要线索与依据。⑥郑姗姗写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刺绣》一书中,对刺绣的民俗文化、图案纹样、工具工艺、针法技艺,做了详细的描述,更在第三章中对彝族刺绣及其相关问题做了分析、归纳⑦。彭瑶、李珊姗编著的《云南红河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一针一线间讲述的历史文化;仔细分析纹理的组合方式、色彩的搭配规律;认真考察和记录刺绣工艺的五个主要环节——打稿—配色—掰线—刺绣—绞边缝合以及针法,并在传统的书面记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多媒体的记录方法与方式;以手绘的方式对六种主要的针法的步骤做了一一的分解⑧。张雪青,杨秀花的《云南大姚彝族服饰文化初探》,具体对楚雄大姚县的彝族服饰做了初步的试探性论述⑨。范例的《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在系统梳理彝族图纹类型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图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①。樊艳萍的《浅论云南姚安彝族服饰特点》一文中,对姚安县两种类型服饰特点与文化内涵进行了描述与分类,大体可分为东山型(或前场型)、西山型(马游型)两种类型②。殷广胜的《少数民族服饰(下)》,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男装与女装的服饰类别与特色、服饰配件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系统展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状况。③周莹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介绍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概述、原料加工、平面式服饰手工艺、立体式服饰手工艺和制作手工艺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④前场镇彝族服饰融入了特有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基础,为后人研究彝族服饰的发展、传承彝族文化的独特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

2.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刺绣概况

广泛的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专家学者近几十年来的综合研究,认为彝族是由部分向西南下的古羌人抵达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及哀牢山,后与当地土著部落以濮人融合,逐渐发展形成的。根据彝族与古羌人的渊源学说相关理论,彝族距今已有近 6000-7000 年的历史。彝族是西南地区分布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哀牢山一带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地区的彝族与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2.1 姚安县前场镇彝族主要支系及分布情况

前场镇位于姚安县东部,地处东经 101°24′53″,北纬 25°29′48″,东临适中乡,南枕牟定县军屯乡,西连大龙口镇,北壤大姚县仓街乡。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 千米,牟姚公路贯穿而过,素有“前场关”、“姚安东大门”之称。是一个集高寒、冷、凉、民族集聚为一体的山区乡镇,全镇总面积 305.16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757 米,最低海拔 1840 米,中心海拔 2140 米,年平均气温 13.5℃。境内居住着汉、彝、回、满、藏、苗、傣、白、哈尼、傈僳、拉枯族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彝族人口占 82.7%。前场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龙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从事狩猎和种植水稻。在东汉时期曾经设前场关,有重兵把守,自建武十八年就有彝族人立寨定居前场,把守姚安东大门。汉武帝原封二年,前场属于弄栋县辖地,第一次纳入大一统西汉封建王朝的管理。唐于此设长明县,民国设新街镇、前场镇、东山区、前场区等。元代为姚安军民总管府辖地,从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场成为姚安通往昆明的咽喉要道,“前场”之名由此而得。1951 年为第三区,1958 年设镇,1961年为前场公社,1983 年改区 1988 年改镇。2006 年,前场镇辖庄科、石河、新街、王朝、新村、小河、木暑、稗子田、新民 9 个村委会,105 个自然村,155 个村民小组。其中,2006 年 2 月原太平乡新民村委会划归前场,改名为前场镇新民村委会。①这次笔者调研的主要地点就是新街和小河村。

..........

2.2 姚安县彝族及其服饰刺绣的历史沿革

姚安彝族服饰大体可分为东山型或前场型、西山型或马游型两种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前场镇服饰就属于东山型,也叫做前场型。前场镇彝族的刺绣与中华民族的刺绣是一脉相承的。其演变、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前场镇彝族刺绣的必经过程。前场镇刺绣是从其祖先羌氏人那里继承、发展而来的,是羌氏人刺绣与中华民族的刺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产物。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龙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前场镇彝族服饰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新时期几个阶段。据彝文史籍记载,彝族远古时期以人的眼睛分时代。他们的祖先曾经经过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原始社会进化的阶段。独眼人是彝族的第一代祖先,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彝族开始了树叶为衣的历史。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及彝族史诗《查姆》都有记载。从文字记载上来看,至少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这门技艺。据《尚书·虞书》记载,帝舜令禹在衣上绘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元素也成为历代皇帝的专用图案。②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之一的彝绣,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大量考古资料、彝汉文史籍和壁画来看,彝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早在两汉之际即已形成,它是彝族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和与其他部族进行多次复杂融合的结果。公元 225 年,诸葛亮南征,曾绘制《龙生夷》图谱,并将成都的瑞锦与图谱一起赠与南夷,同时还将孟获、孟琰、爨习等力量一并纳入蜀国政权。①叟帅的夫人们在蜀学成汉绣的技艺之后,便将这些技法带回家乡传授给昆叟的女子。唐宋时期已形成并保留了古老民族的服饰形制与色彩。

.........

3.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刺绣工艺............10

3.1 刺绣原料.............10

3.2 主要原料的制作工艺..............12

3.3 底图与剪花...........17

3.4 刺绣与缝制...........18

4.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服饰的工艺特色......30

4.1 衣、帽....304

4.2 裤、裙....38

4.3 鞋、鞋垫.............394

4.4 其他配饰.............44

4.4.1 围腰.............44

4.4.2 挎包.............45

4.5 银饰......46

5.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47

5.1 发展与流变...........47

5.2 传承人现状...........48

5.3 传承现状及问题.......49

5.3.1 工艺复杂且落后..............49

5.3.2 少继承人.........49

5.3.3 缺少支持与宣传..............49

5.4 保护方法与对策.......50

5.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5.1 发展与流变

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刺绣历史悠久,从几百年前开始,彝家儿女就把服饰、刺绣作为一种调剂生活、爱美打扮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工艺变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1.1 主体、传承方式的发展与流变

刺绣是祖祖辈辈彝族妇女必备的一项最基本技能,过去的日子没有电视等娱乐设施,女人们便都把做花、聊天作为休闲娱乐,一直延续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这里的女孩已经没有从小就学习刺绣的习惯了,只是到了嫁人时才现学现做一点自己的嫁妆,技艺也被日渐生疏和遗忘。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大家更倾向于买成品服饰或请别人代绣,由此,专业绣娘就产生了。这些替人做衣服的绣娘们一开始是集思广益,找村里擅长飞针走线的老妇人替她们做事,赚取中间费用,但现在有些外地的游客或刺绣爱好者、收集者不断来到镇上,以及政府部门需要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时,就会向她们下订单制作手工艺品,而她们也因为生意越做越大、收益越来越丰厚而更加努力,甚至还有开起网络商店的。绣品也从以前的实用功能逐渐转为审美、赏玩等功能。

5.1.2 原料、技艺的发展与流变

刺绣工具是贯穿整个制作环节必不可少的材料,在调研时,笔者也了解到随着专业绣娘这一职业的催生,专门买卖布料和绣线的商人也应运而生,没有人再用自染自织做成的土布来做衣服了。因为过去使用的布料十分厚实,又要在布上进行刺绣,所以并不是每个彝族妇女都能熟练操作的。所以慢慢的,大家开始使用方便易得的布料来做衣服,大大的节省的制作原料的时间和成本,穿着也更加舒适轻盈。随着专业缝纫机器的出现,传统手工刺绣已经被完全替代了。通过电脑设计好图案纹样后,多台及其同时运作、批量生产,且速度快、做工平整,价格上自然差距也越来越大。从刺绣技艺上来看,顾名思义我们也知道针刺才是工艺的精髓所在,但现在变的“重挑轻刺”,以挑花为主。

.......

结语

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刺绣技艺作为前场镇甚至姚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重大。开发刺绣相关商品,是保护和传承前场镇服饰刺绣很好的选择。笔者在阅读陆平的《浅谈大姚彝族的开发与保护》一文中,对于他的许多观点十分认同:“根据现代民族服饰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趋势,彝族服饰开发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保持制作传统的典型彝族服饰,以便满足还生活在原生态环境(主要集中在山区乡镇)的那部分彝族同胞的购买力。这部分产品应该保持彝族服饰的传统符号功能;图纹、色彩、款式、布的质地都是人们喜欢和熟悉的,能一看就能辨认出这些服饰适合在什么场合合穿,属于哪个片区的服装。大姚有万多彝族群众,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另一方面是为已离幵原生态环境的彝族群众和对彝族服饰感兴趣的人们准备的“现代彝族服饰”,这些服装要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个性与人类接受美的普遍心理结合起来。彝族服装准确定位,解决了将要把服饰卖给谁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服饰按商品的市场规则进行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因此,彝族服饰要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开发,釆取整合营销方法进行传播”。①通过对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技艺的研究,笔者有如下感想: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中刺绣文化更是彝族非物质发展的标志,也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敏智慧的集中体现。 我们不仅要坚定有力地传承、发展前场镇彝族刺绣事业,还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使人民自觉的保护这门技艺,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前场镇彝族刺绣的队伍中来。而只是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系统的规划并总结,最后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以此达到传承发展彝族服饰刺绣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前场镇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调查研究,对服饰特点、文化内涵、刺绣工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和分析,对刺绣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行深入考察。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