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9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一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在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景观设计承担的责任显得愈加重要。长期以来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城市面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要求。而如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升,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通过景观的艺术语言,追求景观价值,满足人们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层面上的情感获得。公共艺术的创造是景观的构成元素相组合形成的。对于城市中不断出现的“萧瑟的景观空间”,缺少的正是可以提供互动、共鸣、共享的艺术公共空间。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渐渐密不可分,公共艺术不再作为城市的附属品,而是作为具有空间导向、承担公共设施的实用功能存在。艺术介入景观空间,介入公共空间,“使艺术成为装饰和实用兼备的社会艺术”,也使景观增添艺术文化底蕴,融入情感交流价值,充实了景观的整体性。瓷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及无与伦比的美丽见证着社会发展;同时它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公共艺术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取向。瓷器作为瓷元素以“瓷片拼贴”的形式参与到景观设计当中,它丰富的色彩、独特的肌理效果、多样的拼贴方式等多样的装饰价值,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环境景观设计、城市雕塑艺术设计等公共艺术设计之中。本文以景观设计中瓷拼艺术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自己对瓷拼在景观设计装饰与人文影响的观点和研究性发展的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瓷拼艺术进入景观设计领域作为实用与装饰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目前国内外对现代陶瓷的论著虽然都很多,但是跟景观设计、公共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很分散。实践方面国外在陶瓷雕塑、瓷砖壁画、建筑表皮设计等领域的尝试较早,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瓷拼作品。从古罗马时期开始,陶瓷拼贴艺术就成为欧洲城市建筑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班牙最富盛名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在巴塞罗那创作了巴特罗公寓、文森公寓等一系列立面嵌有瓷拼马赛克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用色对比强烈,充满幻想。古尔公园是高迪设计的瓷拼介入景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由朱迪思·卡梅尔·亚瑟所编写,张帆翻译的《安东尼·高迪》一书中,总结了高迪对瓷元素进行的新的诠释,这些饱含生机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过了瓷器本身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夏威尔·古埃尔所著,曹欣然所译的《安东尼·高迪》,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绘图资料,对后人研究其作品提供了借鉴。对于瓷拼的理论研究往往可以在跟陶艺、建筑、景观、公共环境相结合的著作中找到其身影。陶瓷艺术家苏珊·塔尼克所著的《陶瓷地平线》描述了城市中的建筑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德国作者维勒格编著的《德国景观设计》中包含了瓷拼的部分内容;珍妮特·曼斯菲尔德的《环境中的陶瓷》总结了世界各国 100 多位艺术家的景观陶瓷作品;还有如《陶瓷期刊》等外文杂志上也会出现相关的理论分析。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中西历史起源与发展

最早追溯到苏美尔—阿卡德美术时期的镶嵌工艺,跟瓷拼艺术的历史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碎陶片被认为是当时最早的镶嵌材料。为了提高防水功能,当地人把碎陶片黏贴在大坝的墙壁上,在之后的发展中,慢慢出现了装饰的作用。在古欧洲的意大利半岛,镶嵌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为镶嵌壁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公元 313 年,基督教开始合法化,基督教题材绘画的需要,再加上建筑上新型粘性水泥的出现,玻璃制造业的兴盛,为大型镶嵌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于公元 547 年创作的镶嵌壁画的《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与大主教马克西米安》、《皇后西奥多拉及其随从》(如图 2.1)是古罗马时期的绝佳代表作。这两幅壁画存于意大利的文纳圣塔尔教堂,描绘了皇帝和皇后捧着供物进入教堂的场面。中世纪仍然可以看到镶嵌艺术相关的踪迹,然而因为制作形式化和局限于宗教题材的,它的发展开始衰落。公元 13 世纪哥特艺术的发展是促进镶嵌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因素,镶嵌艺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教堂建筑上。在基督教堂内部立面上的镶嵌,很多采用高纯度、鲜艳辉煌的彩色玻璃和小石子构成宗教人物的画面。教堂外部的光透过玻璃折射进内部,在光的照射下宏伟高耸的教堂内部产生迷离神秘的光影效果。在代表光荣与神圣的金色光圈之下,宛若天堂,一切都有了精神的意味和象征。这种装饰手法附加了一层宗教的精神信仰。

.......

2.2 瓷器的东方美学

中国是较早发明了瓷器的国家,也是自古以来最充分发展瓷器艺术的国家。瓷器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瓷器取材于黏土,取自天然,经窑火淬炼,为人所用。这个过程以自然无为为美,是返朴归真的。在钧瓷的烧制过程中,线条和色彩的变化并非人工绘制而是自然天成的,是随着时间互相渗化渲染的,这些色彩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动中呈现出绝美的画面感,是偶然之美也是自然之美。而由此所形成的意境、格调、气韵,却是没有哪一种人为修饰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情感、想象和享受的。还有裂纹釉的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比之人们的刻意修饰来的高明与神奇。从文化背景上来看,这种崇尚自然的内在意识基础上的情感与体味,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是与以“道法自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相一致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原始混沌,其运动又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万物生育发展的必然和规律。“自然”即“道”,它无需效法谁,因它本来就是如此。瓷器包含的文化渊源为它本身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思想价值。

..........

第 3 章 景观设计中运用瓷拼艺术的设计研究分析

3.1 景观设计中运用瓷拼艺术的艺术特色.... 18

3.1.1 极具表现力的色彩.... 18

3.1.2 独特的肌理....19

3.1.3 丰富的精神内涵....20

3.1.4 中西艺术特色对比分析.... 22

3.2 景观设计中运用瓷拼艺术的物理优势.... 24

3.2.1 生态环保........24

3.2.2 与其他材质相结合.... 24

3.3 瓷拼艺术在景观设计领域应用的表现形式....26

3.4 陶瓷艺术家与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之间的协作....32

第 4 章 景观设计中运用瓷拼艺术的设计研究方法探析

4.1 平面中基本形式实现方法........ 34

4.2 平面序列中产生体积关系的实现形式.... 37

4.3 空间变化与场所营造........ 38

第 5 章 洪楼广场瓷拼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5.1 项目概况.... 41

5.2 设计概念形成.... 42

5.3 瓷拼景观设计策略.... 43

第 5 章 洪楼广场瓷拼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5.1 项目概况

区域内有百年名校山东大学;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洪家楼天主教堂;山东省图书馆。目标广场洪楼广场分为两块区域,西边地块与洪家楼教堂及洪家楼圣修院紧紧相连,东边地块被大学入口分割开,背面紧邻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西面是繁华商业区。广场为逛街人群及周边居民学生提供一个休憩放松的场所。洪家楼教堂及其圣修院在这片繁忙的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圣修院至今依然有神职人员和修行人员居住。他们不想被周围紧紧相连的喧嚣所打扰,追求一片宁静。整个洪家楼片区因教堂而得名,周围建筑的外形也多是有意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基本风格相靠拢的。洪家楼广场作为一个很好的隔离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将广场风格与教堂建筑相融合,并用增加绿地,设计成为绿地广场的形式来隔绝噪音。洪家楼是济南市第二大商圈所在地,还是历城区政府所在地,并与济南开发区毗邻。主要道路为洪家楼北路与花园路,广场位于交叉口的东北方向。人流聚集方向以十字路口为中心,沿花园路以西,洪家楼北路以北放射分布。平时工作日上下班交通拥挤,周末假日逛街人群众多,广场的存在不论对逛街游人还是高校学生、周围居民区的居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放松地点。年龄分布以老年人、儿童、青年人为主。

........

结论

在将瓷拼艺术设计与实际景观相结合的过程中,许多具体细微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经验,这也是设计师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对瓷拼艺术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的分析和应用,我得出了以下成果:一、瓷拼艺术是一个具有生态环保,且包容、灵活性很强的设计方式。它符合当代大众期望。瓷材质所具有的其他材质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得瓷拼艺术迈入景观设计领域成为了理所当然。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建立一个生态、宜居、新型的生存空间是它不可或缺的职责。二、瓷拼艺术设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瓷的历史。它是历史文化符号,也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人们可以从身边的景观,从瓷拼作品中感受设计者情感的传递,思维的碰撞。瓷拼艺术设计在不远的以后将成为传递社会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三、瓷拼艺术应用广泛,利用瓷拼艺术手法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改变我们城市环境,是一种可行性强、形式自由灵活的手段。将原本看似简单的艺术行为赋予更高的价值使命,需要各个领域的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设计师、艺术家、规划师、城市建设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这种形式,瓷拼艺术将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对外来艺术的学习与借鉴而得以不断推进,中国艺术家受传统艺术的影响深刻,写实绘画发展有所受限。在不抛弃经典追随时尚的思想基础上,对写实绘画的转型自然地成为了艺术家们的探索目标。这些艺术家在对当代艺术的表达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试图通过写实绘画来完成当代艺术的转型。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毛焰这类艺术家群体,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人们在研究中国当代美术时有所参照。本人自小学习画画,受到中国传统绘画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接受写实主义的训练,喜欢把自己的情感以绘画的方式加以表达。通过对国内优秀艺术家个案展开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为跟我一样走在艺术之路上的莘莘学子有所帮助,为他们的创作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毛焰绘画的访谈或者论述撰写成了文章。微木(2004)认为如文人画的小品倾向是毛焰的画风体现,毛焰的人性探索是以绘画的方式对其身边熟悉朋友的形象画面进行勾勒和完成的。舒可文(2011)提出,毛焰是其肖像画中的人物的旁观者,其肖像画与真实对象之间的距离更远。赵强(2009)认为毛焰通过古典主义中的方式之一来对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靠近、深入并揭示。他不断地努力,竭尽全力在当代艺术中体现古典绘画相关特征。如今的很多绘画没有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这些却能在毛焰作品中再次被呈现。李小山(2009)认为,小范围、小形势是毛焰的题材创作之本,变易并不是他的追求,最多也只是在方式上做细微的调整,与其他喜欢以宏大叙事类型为主、对“大”问题、“大”形势热爱的艺术家有所不同,毛焰对此类型题材却极为警惕。他出版了多本画册,如市面上常见的《毛焰画册》及《肖像的零度》等。在《外滩画报》、《男人装》等人物周刊上有很多对毛焰的专访文章。

.......

第 2 章 毛焰的艺术经历和艺术观

2.1 毛焰的艺术经历

毛焰为湖南湘潭人,出生于 1968 年。按常理,毛焰自幼所处的生活及艺术环境,是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并论,艺术似乎与毛焰没什么联系。但毛焰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本人对美术非常热爱。父亲教毛焰画画并带他参观各类大大小小的画展,这都成为了毛焰以后走上绘画道路前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自此对绘画产生了情感。当时,小小的毛焰就萌生了将来要走画画这条路的想法。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引导,使小毛焰儿时就开始动笔画画,并且鼓励和支持毛焰多临摹,尤其让毛焰临摹自己喜欢的,更加激发他绘画的浓厚兴趣。勤奋加天赋,还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毛焰终于在 1998 年考上了中央美院油画第二工作室。该工作室要求必须扎实掌握写实绘画语言。其办学理念是对古典写实语言进行梳理,并不断吸取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同时摸索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怀。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培养出了一批写实主义画家。数年在油画第二工作室的艰苦锤炼,使毛焰更坚定绘画的信念,并用一颗平常心来理性看待当代艺术潮流的冲击。早期的毛焰作品颇具学院风、写实风。由于毛焰沉醉于戈雅和丢勒等大师的古典主义中,再深入了解和学习西方传统油画,并虚心学习和汲取新现代主义的精华,在大量临创作品的绘画实践中,充分运用和发挥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逐渐形成和建立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通过他的毕业画作可以发现,当时的毛焰已经大致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信仰与创作思路。经过严格而系统的学院式训练,毛焰的传统根基更加扎实,使其极具完美的艺术创作技巧,令常人难以企及,这一优势注定了毛焰独特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的个性精神面貌,他之所以能在艺术创作的路上特立独行,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我,坚持传统语言的描述。

.........

2.2 毛焰的艺术观

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是观念艺术,而毛焰的艺术风格却与之格格不入。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毛焰并没有随波逐流。他非常坚定地认为创作应该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己的天性。绘画对他而言是理想,无关乎时间和空间,与当不当代无必然联系,对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并不只限于是不是当代。不困于个人的名气、名声,这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事。主要应该考虑的是作品,探索作品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再次提高,哪些方面又是难以提高,又或是无能无力的,这些都有可能,需要放弃什么,需要加强什么?逐步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判断。面对名声或者艺术跨时代的意义,毛焰并没有过多地去追求,他认为自己的视角并不大,轰轰烈烈的事情他不喜欢去参与,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描绘者,做着喜欢做的事情。对毛焰来说,绘画就像是为自己布置的功课,并且一布置就是十多年。他认为,能绘画的自己是最幸运的,他早已将画画当成一辈子的理想,直到今天,除了专注于探索绘画,他几乎没干过其他任何事。很久以前,他就确定了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时至今日已越来越明确、坚定和牢固,这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或者职业,更是上升到了信念的高度。

.........

第 3 章 毛焰与托马斯肖像系列

3.1 托马斯是个幌子........7

3.1.1 最“干净”的媒介........ 7

3.1.2 自我认知,自身强化.... 7

3.2 写实的对象化......8

3.2.1 精神的融入.... 8

3.2.2 视觉的直观.... 8

第 4 章 托马斯所承接的毛焰精神性的演变

4.1写实主义的新的精神性......10

4.2 东西方艺术的融合......10

4.2.1 中国水墨的意蕴.... 10

4.2.2 东方玄学的味道........11

第 5 章 对毛焰绘画精神性内涵的学习借鉴....12

第 5 章 对毛焰绘画精神性内涵的学习借鉴

毛焰没有受到当今流行艺术的影响,他对绘画有着自己的执着,依然坚守自己对绘画艺术的信念和绘画的伦理,这样的执着和坚持也影响着热爱艺术的我。自学习油画以来一直都很喜欢人物肖像这类题材,比起描绘一些大场景、大形势,我更倾向这种小范围、小角度的题材。我认为能把“一个人”画好就很不容易了,人物肖像画题材虽小,但要画“好”并非易事。我努力把个人体验与肖像画融合,希望在画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深入挖掘,这次毕业创作就是一组人物肖像,落稿初期我做了大量的尝试(图 5.1,图 5.2),虽然是对一个形象的不断重复,但这种重复我认为是有意义的,不是机械性的重复,我希望观者能透过画面看到一些画面之外的东西,能与画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共鸣,又或是触碰到内心某一块柔软的部分。我认为毛焰能有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始终坚持艺术“内功”的修练,不忘坚持对西方古典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的探究和把握,形成属于自己绘画艺术独特语言和个人风格。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艺术量”的大量前期储备积累,高质量的艺术锤炼和打磨是毛焰绘画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毛焰必无他路可通。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艺术“外功”的修行。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地看待名和利,始终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毛焰绘画艺术之所以为当代人所肯定、认可和追捧,的确是在其扎实甚至堪称“完美”的技巧上,充分发挥了其绘画艺术在思想性、独特性和探索性等诸方面的“高明”,毛焰绘画之所以轰动画坛,其画外之功的用功之勤、修行之深,必使其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

结语

当代艺术界,毛焰可谓另类,但又独具特色,非常人所企及,因此,颇受当代艺术的宠爱。他具有高超的写实绘画技巧,传统古典主义艺术修养。依托对传统艺术的系列学习和探索,殷实而又勤勉地扎根于写实主义绘画实践中,并将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表达通过极具传神、独具慧眼的表现方式和语言,来传递和诠释绘画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性内涵。毛焰的人生信念就是执着画画,他早已把画画作为一种人生的信仰而虔诚崇拜。其内心深处的那种淡定和冷峻,坚强和自信,超越和脱离于当代艺术追求的功利和浮华的“艺术生态环境”,真所谓“独坐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纵观毛焰的作品,其用笔是那样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笔触,每一个局部都是发自他灵魂深处的生动写照,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是空灵而深邃的艺术真谛。看似虚幻而缥缈,抽象而恣意,抑或有点神经质,但已超越了物理层面意义上的具“像”,所表达和传递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众生情感和精神状态的高度提炼和象征。艺术并没有消亡,绘画也是如此,作为艺术家,必须回归到自身的生命体验上,以及对感性的挖掘,在此基础上,让艺术自由地诞生于个人的自我选择。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三

第 1 章 引 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 50 年里,各种政策以及生育观念的改变使世界人口的总出生率急剧下降,经济医疗的发展使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加。距离现在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是在 2010 年,当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 74.38 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出生率迅速降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1】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全方位的挑战,比如经济养老保障,健康问题保障,照顾服务保障以及老年人情绪心理健康等各种需求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1.1.2 新型养老理念的提出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诸多老龄化社会问题导致了传统落后的养老模式即将面临改革,中国养老事业面临更高的要求。近日,工信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2】行动计划提出,期内培育 100 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让养老服务搭上科技发展的快车,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高科技产品运用到养老服务产业,实现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都能很好的享受到新型健康养老资源,推动高科技在健康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效率。 文化养老是在物质养老模式上的进步。文化养老理念能很好地帮助老年群体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再因为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而认为自己老无所依,老无所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年轻人每天接收的新鲜事物太多,对于长辈的各种传统教育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导致老年人群体产生被社会以及家人边缘化的危机感和不适应感。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相结合,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帮助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丰富精神生活,让他们重拾自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活出精彩。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多数人都从事全职工作,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良好实行,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结婚后多数家庭面临着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多位老年人的现象。人们越来越无法做到传统养老模式上的陪伴,加上老人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老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我国对于老年用品的设计研究以及产品普及度都还远远不够,老年市场产品单调,大多以保健和医疗为主,而在旅游、娱乐、通讯、公共设施等方面产品却很少,因此,很多老年群体所需的独特商品还很短缺。当代设计师应该在老龄化背景下,突出人性关怀,抓住老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给予老人群体应有的尊重与陪伴。 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将作为推动养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到 2050 年,我国的总人口中每 3 个人当中就有 1 个老年人,中国的养老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应该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面对挑战,把握时机,从各方面做到最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得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拥有着极大的消费力。生活条件提高,老年人的追求从吃饱穿暖上升到吃好穿好,并且愈加重视健康问题和精神生活。当下,各种养老资源的供给不足,高科技技术也并未很好的在老年人群中普及,对于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满足,急需加快智慧养老、文化养老等新型养老产业的发展,这便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机遇。智慧养老、文化养老产业的出现将打破老龄产业的发展瓶颈,创造出更多真正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为养老事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

第 2 章 老年人与互动产品分析

2.1 老年人群分析

我国把年龄到达 60 岁作为进入老年期的年龄界限,但是由于经济、医疗、居住等条件的变化,人们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增长,壮年到老年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年龄到达 65 周岁才进入老年期。 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随之衰退,主要体现在感知觉退化、智力退化、运动系统退化、免疫系统退化几大方面,心理上则会表现出情感空虚心理、怀旧心理、返老还童心理,这些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变化,综合形成了老年人群独有的性格特点、互动特点以及消费观。 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数量攀升,国家对提高老年人幸福度的重视,相应政策的实行,适老产品生产将变成最有前景的行业。老年人经过一辈子的积淀,大多拥有丰厚的积蓄,消费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大众应该改变对老年人消费观的传统看法。时代在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有条件的老年人都很乐意追求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

2.2 良性互动理念

“互动”按字面意思是指互动双方彼此发生作用的过程。当互动双方价值理念一致,且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或者互动双方具有相互依赖的可能性时,就具备了良性互动所需的条件,如图 2-1 所示。一个好的互动产品,必须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大多喜欢团体活动,喜欢互相合作,并且乐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动作和言语的交流,喜欢和互动双方产生一种默契。行为参与互动是在设计产品时,增加用户的参与性,引导用户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老年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可以和产品之间达成彼此意图的反馈,从而增加产品使用的弹性空间,使更多的老年人走到户外,广交朋友,增加生活乐趣。

.........

第 3 章 老年人互动需求与日常行为分析 ........... 12

3.1 老年人互动需求调研计划 ......... 12

3.2 老年人日常生活互动行为分析 .... 17

3.3 老年人日常生活互动存在的问题 ........... 18

3.4 老年人互动产品设计思路 ......... 19

第 4 章 老年人互动产品设计策略 ......... 20

4.1 互动产品设计定位 ....... 20

4.2 相关互动案例分析 ....... 20

4.3 老年人互动产品功能性要素 ....... 26

4.4 老年人互动产品设计原则 ......... 27

第 5 章 互动产品设计实践 ....... 30

5.1 设计流程概述 ........... 30

5.2 产品互动人群及互动方式定位 ..... 30

5.3 设计实践——“公共社区”移动终端 ....... 31

5.4 外观设计 ....... 32

4.5 使用环境分析 ..... 36

5.5 界面设计 ....... 36

第 5 章 互动产品设计实践

5.1 设计流程概述

第一章根据老龄化进程加剧及政府大力推崇智慧型养老和文化型养老等新型养老理念的大背景而提出研究课题。 第二章根据课题对课题主体老年人群及互动产品进行了分类解析,发现了现有养老产品存在的问题,寻找到了设计突破口,思考老年人真实需求。 第三章对老年人互动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互动行为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设计思路,总结出老年人互动需求。 第四章根据老年人互动需求进行了设计定位,分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互动案例,总结出了改进方向和设计点,对老年人互动产品设计功能要素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根据互动产品设计功能要素和设计原则确定了产品方案,从各方面对设计产品进行解析。设计流程图如下:在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年青一代背负的责任与使命越来越重。由于生活时代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老一辈人和青年一代的隔阂越来越大。由于了解度不足,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总是存在很多误解,社会上偶尔出现的老人意外摔倒后讹诈好心人的事件更加疏远了老年人和年轻一辈的距离。以前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光荣事件,现在却鲜少见到。但这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尊老爱幼,而是因为社会个别恶性事件所导致的一些不良影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公共社区移动终端”的设计出发点旨在拉近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使两辈人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让年轻人能够积极投身公益,尽自己所能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能帮助我们身边的老年群体更加积极自信的面对人生。

.........

结论

老年型社会背景下,国家积极践行智慧型养老和文化型养老等新型养老理念,鼓励企业开发老龄市场,适老产品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关爱、照顾老年人,丰富晚年生活,增加幸福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论文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依据,提出了老年人互动产品设计这一议题,做了如下研究:

1)对课题主体研究对象“老年人”和“互动产品”进行分析,按老年人与产品的互动类型对老年人互动产品进行了分类解析,了解市场现状,寻找到了市场空缺,确定了老年人需求调研方向。

2)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了解老年人真实生活状态和互动需求,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深入目标人群,寻找解决方式,并在设计方案中进行功能体现。

3)按总结的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定位,分析同类案例,借鉴经过市场考验的产品优点,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结合目标人群制定出产品功能性要素和设计原则。

4)提出“公共社区”移动终端的设计方案,结合创新互动模式,定位互动人群和互动方式,依据前期研究结果,从外观和界面两方面深入展开设计。 “公共社区”移动终端旨在帮助老年人丰富晚年生活,通过“公共社区”移动终端这个纽带,促使老年人和年轻人形成良性代际互动体,增加人群互动接触面,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公共社区”的创新点在于线上线下互动的交替进行,这里的线上互动是指老年人通过终端发布需求,青年团体在网页上获取需求的过程。线下互动是青年团体获取需求后,根据需求为老年人开展公益活动,“公共社区”移动终端作为一个平台载体,将二者相结合。但这个产品是从公益角度出发而设计,并没有考虑资金成本和推广度等现实因素,因此,产品的可行性还有待考证。本文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研究主体一直围绕老年人群,没有对互动产品的其他互动人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对于适老产品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佛塔,梵语称其为窣堵波(Stupa)。《甚希有经》云:“于诸如来般涅槃后起窣堵波,其量下如阿摩洛果,以佛驮都如芥子许安置其中,树以表刹量如大针,上安相轮如小枣叶,或造佛像下如穬麦①。”《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过去有佛,号阿罗那鞞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出现于世,佛事周已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彼土人民,火灭已后收佛舍利于清净处起大窣堵波,而作供养②。”有关窣堵波的佛经记载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而从佛经内容可知,佛祖涅槃后,要对佛祖的遗骨进行火化,火化后得到的舍利子需要建窣堵波供养。窣堵波内部供养舍利,外部造型如同阿摩勒果。今位于印度的桑奇大塔形制与佛经中描述的窣堵波造型近似,该塔外形呈覆钵形,是早期印度窣堵坡的造型。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我国。佛塔作为对佛陀的供养对象,也随之传入中国。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清凉台的《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石碑上,记录了东汉孝明帝时期白马寺建寺修塔的相关信息,这其中提到了塔的造型:“凡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通过文字描述,虽然得知该塔有九层,高五百余尺,但是有关该塔的具体造型无从知晓。 1986 年在四川什邡县白果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雕刻有三座佛塔图像③。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佛塔的供养。从造型方面来看,这三座佛塔样式形似我国传统的楼阁建筑,不同于印度桑奇大塔的覆钵式造型。而在我国豫北地区的河南安阳灵泉寺,寺院周边的宝山和岚峰山的山体崖壁上雕刻了数量众多的塔形龛,这些塔形龛外表模仿了佛塔的样式,属于单层覆钵亭阁式的造型。由此说明我国佛塔造型并不单一。 另外,灵泉寺的大多数塔形龛龛内供有石像,从部分塔形龛的塔铭内容得知,多数塔形龛是灵泉寺周边寺院僧尼的灰身塔;为什么在安阳灵泉寺周边的山上会聚集着来自其他寺院凡僧的灰身塔?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课题内容。

..........

第二节 研究史与研究方法

佛塔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过去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其研究成果如下:1991 年,河南古代建筑研究所编撰的《宝山灵泉寺》,对灵泉寺遗存佛教建筑进行了整理。该书可分为文字和图片资料两大部分;图片部分,则又细分出图版和线图两种类型。而文字部分,则对灵泉寺的历史以及寺院基址、周边石刻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寺基址区的文物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述;此外还对寺院周边的宝山、岚峰山的摩崖石刻、塔林的形制、装饰纹饰、铭文进行了详细、客观、全面的调研记录;除了基础资料的整理、叙述外,该书还对灵泉寺和附近山上的石刻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说明①。 1996 年,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主要内容是对中国部分地区的石窟寺从窟型、年代、佛造像、装饰纹饰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说明②。 1999 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撰的《古建筑石刻文集》中,收录了有关河南地区的佛教艺术研究的文章,以石塔类的文章居多③。 2001 年,由桑子长主编的《中国名塔》对中国境内的著名佛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说明;在塔的造型方面,先生将我国塔分成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花塔、过街塔和门塔,并对各个塔的形制特点进行了叙述④。 2003 年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对中原北方地区北朝晚期的石窟寺的佛教艺术进行了探究;在讲到邺城响堂山石窟各个龛立面造型时,将其分为帐形龛、圆拱龛、塔形龛和楣拱龛,并对不同形制龛的造型样式特点、装饰题材等进行了罗列分类⑤。

.........

第二章 灵泉寺现状调查

第一节 灵泉寺历史背景

灵泉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是我国商代都城殷的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赵国先后管辖这里并称为“邺”,后来秦接手此地称“安阳”。西汉起,又改称为“邺”并被作为魏郡的中心所在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被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六个政权立为国都。可见邺城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由于统治阶级对佛事的推崇,邺城的佛教事业快速发展起来,大批僧人来到这里弘法、修建寺院、开凿石窟佛像;百姓也在统治者信仰的影响下跟风信仰佛教,佛教事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邺城成为了当时中原地区北方佛教中心城市之一①。 宝山寺,是高僧道凭在东魏时期至邺城创建的①。至隋代,隋文帝把“宝山寺”寺名改成“灵泉寺”,且被沿用至今。唐代,灵泉寺佛事兴盛,它与西北百里的清凉山修定寺及漳河以北的响堂寺并称为当时北方三大佛教胜地②。但中晚唐时期的灵泉寺香火不覆旺盛,这从寺内的佛塔题字可知。至北宋,佛事日衰,成为一般寺院,到清末时已基本废弃③。上世纪 80 年代,灵泉寺所在的当地政府及河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出于对灵泉寺的保护,组织考古勘探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勘查与清理,并对寺内文物进行了保护、拯救工作。当地政府也将灵泉寺与周边山群组成旅游资源对公众开放。1996 年,灵泉寺被国务院设立成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灵泉寺除了发挥宗教、旅游上的用途外,在北方佛教美术历史研究上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寺内的古代石塔、周边群山崖壁上的摩崖石刻等,皆对研究各个朝代中国北方佛教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影响等提供了实体文物研究资料。

..........

第二节 灵泉寺佛教遗迹的保存现状

灵泉寺位于安阳市区 25 公里外的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宝山东麓的峡谷盆地中。寺院四面环山,从东面起山分别是:岚峰山、鸡冠山、虎头山、覆釜山、宝山、悬壁山、马鞍山和矿窟山④。寺院坐北向南,院内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玉皇殿、三佛殿、千手千眼佛殿及万佛楼。寺内玉皇殿外北两角,各立有唐代佛塔一座。两座佛塔已无塔刹。唐塔中的东塔北前方,立《重建宝山灵泉禅寺并观音阁碑记》石碑,碑文标明了石碑是明弘治七年所建。碑身有裂痕及缺失部分,石碑外圈有后来修建的砖砌保护层。 寺院外西侧的小院,门额挂木匾书“塔林”字样。院内星罗密布着数座石塔,现今最高石塔高不过三米。众塔造型多样,但是保存状况不佳。院内东侧,立《唐故灵泉寺玄林禅师神道碑并序》石碑,从碑文看是唐天宝八年所建,碑身正反面均刻字。碑整体保存完好,石碑被嵌入红砖保护层内。 塔林外西北方向是“吴青云纪念苑”。院内东边立有一对石塔。石塔已被围铁栅栏保护。二石塔东西向列。从铁栅栏上的简介得知,二塔中的西塔是道凭法师烧身塔。东塔情况不详。二塔保存良好。出院再西是“宝山灵泉寺陈列室”,内存放了灵泉寺旧址的部分文物以及部分寺院文物的图像资料,如隋代双石狮、唐代“佛殿与菩提树图案石刻”、明代“龙与蔓草花图案浮雕”、明代“游龙戏水图案浮雕石刻”、仿建的唐天宝八年的《唐故灵泉寺玄林禅师神道碑并序》碑、“北齐刻经碑”图像资料、“1916 年宝山灵泉寺全景”照、“灵泉寺唐玄林禅师塔”图像资料、“塔林全公和尚之塔”资料图等。陈列室后是宝山,山上沿着山体有序的分布了三层摩崖佛龛。出寺院向东一公里左右是岚峰山,山上也分布有佛龛,在山西面有一洞窟,窟门外刻字大留圣窟,窟内佛像有所损毁。

...........

第三章 灵泉寺佛塔类型及筑造方式 ........ 7

第一节 垒砌石塔 ........ 8

第二节 摩崖塔龛 ...... 10

第四章 灵泉寺摩崖塔龛造型特征研究 ........... 17

第一节 覆钵亭阁式塔形龛造型特征研究 ........... 17

第二节 屋形龛造型特征研究 .... 21

第三节 尖拱龛造型特征研究 .... 24

第五章 灵泉寺佛塔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 ....... 29

第一节 佛塔供养对象转变的意义 ..... 29

第二节 佛塔供养与佛教节日的关系 .......... 34

第三节 佛塔装饰内容分析 ........ 35

第五章 灵泉寺佛塔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

第一节 佛塔供养对象转变的意义

灵泉寺部分塔形龛镌刻有铭文题记,这些铭文题记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供养对象的身份、称号、逝世时间、起塔时间、敬造者等信息。这些提供了供养对象关键信息的铭文内容,为探究灵泉寺佛塔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文字资料方面的帮助。灵泉寺的塔形龛塔身中央都开有龛门,大部分塔形龛的龛门内有供养对象的石像。这些石像基本为坐姿。由于石像雕刻方式的程式化以及损毁等问题,很难通过石像的造型完全判断出石像的身份、性别等问题,这便需要借助塔形龛塔铭提供的内容来了解供养人的详情。 灵泉寺塔形龛的塔铭中标明了供养对象的身份,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居士;他们的塔形龛在宝山、岚峰山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内容得知,灵泉寺宝山区以比丘、优婆塞和信士为主,岚峰山区以比丘尼、优婆夷为主。岚峰山 47 号塔形龛建于贞观十四年,是“光天寺故大比丘尼僧顺禅师散身塔”,她的散身塔是岚峰山区有铭文题字的塔形龛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在她之后多数女性佛教信徒也选择在岚峰山安置塔形龛。在我国佛教文化中,为了方便管理以及生活起居上的便利,男女出家后分别居住在和尚庙与尼姑庵中,那么僧尼逝世后,分区建塔应该是僧尼分开安置传统的延续,于是形成了灵泉寺宝山区与岚峰山区的塔形龛按照供养对象性别不同分区建造的现象。

..............

结 语

河南安阳灵泉寺的佛塔,在数量上以摩崖塔龛居多,其中覆钵亭阁式、屋形龛、尖拱龛的摩崖塔龛造型最具代表性。这三种造型随着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发展逐渐演变着。灵泉寺摩崖塔龛的造型、装饰图像是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摩崖塔形龛的塔铭,是研究该寺佛塔的重要文字资料。塔铭中提供了建塔时间、墓塔主的生平信息概括等信息。通过对佛塔建造时间的统计发现,灵泉寺的塔多集中于四月八号佛祖圣诞、二月八号佛祖出家日或者其他月份的八号修建,这与佛教节日有关;佛祖圣诞、出家日属于佛教文化中重要的日期,除了有如灵泉寺的建塔活动外,还会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及佛教活动。 另外,墓塔主身份多是僧尼,甚至有的塔形龛铭文表明了供养人身份是信士。古印度佛教建塔是为存放佛祖舍利,在安阳灵泉寺,佛塔以供养凡僧为主,从佛祖供养到凡僧供养,这种身份上的转变,体现了佛教传入我国后向世俗化的发展。 灵泉寺佛塔表面应用的伎乐图、力士形象、双龙图像,一方面起到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遵循了传统的佛教文化,伎乐是佛塔供养之一,力士与龙有镇守、辟邪的作用;其中的龙纹,在中国其他佛教艺术中,还有工具性及象征性,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龙的作用近似,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 通过对灵泉寺佛塔造型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并非独立的,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历代政治因素、其他地域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的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在我国,仍有许多类似河南安阳灵泉寺佛塔这样具有研究价值的佛教艺术品等待着人们的整理、探究,所以,对于这些佛教艺术的探究,将作为本人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来进行。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五

引言

音乐的律动感觉对于音乐作品的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律动感觉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加之对于音乐律动研究的成果较少且不成体系,令很多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专业院校的学生都较难掌握音乐律动的精髓。在众多音乐相关的艺术中,多数的演奏者只能掌握乐谱节奏,但准确的节奏在音乐的表现中只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只有掌握并运用好音乐的律动感觉,才能使音乐上升到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二胡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音乐审美。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值计算,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心理感受和弹性变速运动之中。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的律动也是体现其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律动的各个要素为切入点,结合二胡的演奏,从律动的方向、频率、过程和层次四个方面总结律动的规律性;也从乐曲的风格、内容以及演奏者不同的处理等方面分析律动感觉的可塑性;再结合中国音乐的独特审美,分析律动感觉在传统音乐中的独特应用。

.......

第一章 律动感觉对于二胡演奏的重要性

第一节 律动感觉的含义

律动是以节奏和音高变化为主兼有音色、速度、力度而形成的旋律运动形态。律动感觉是音乐节奏的内在规律,是演奏者对于音乐的内在感觉。

......

第二节 律动感觉的重要性

律动感觉是音乐神采的关键所在,对于理解和表现音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不准音乐的律动感觉,必然会违反音乐本体和身体机能的运动规律,所演奏的音乐就会是生硬乏味的。只有找准了所奏音乐的律动感觉,所演奏的音乐才能够流畅深刻。律动是音乐自身规律的集中体现。律动作为一种音乐运动形态,包含了音乐自身节奏、音高、音色、速度和力度等规律中的诸多方面。抓住了音乐的律动感觉也就抓住了音乐运动的自身规律,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律动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一个完整音乐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音乐的各个要素,律动感觉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想要表达《良宵》中中国文人那种怡然自得的形象时,就需要找到平稳舒缓的律动感觉。想要表达《光明行》中坚定光明的音乐形象时,就需要找到欢快跳跃的律动感觉。只有找到与音乐形象相匹配的律动感觉,才能更好的树立音乐的形象,否则就会出现节奏旋律都没错但却与音乐形象相差甚远的情形。

.........

第二章 律动感觉的规律性

第一节 律动的方向感

在二胡演奏中,音乐运动的基本方向分为“上下”、”前后”、”左右”三组。这三组方向构成了音乐律动的三维立体空间。节奏的强弱决定了律动的“上下”方向。节奏有强弱拍之分,一般规律是强拍的时候方向为“下”,弱拍的时候方向为“上”。如果需要再细分的话,那就是强位的时候方向为“下”,弱位的时候方向为“上”。律动的运动方向一般为先“下”后“上”,但如果遇到切分节奏或者人为改变重音的情况下,律动的方向也会随着强弱拍的变化而变化。旋律的走向和内外的换弦决定了律动的“前后”方向。一般规律是上行的旋律方向向“前”,下行的旋律方向向“后”;外弦的时候方向向“前”,内弦的时候方向向“后”。二胡的运弓和节奏的强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律动的“左右”方向。弓子的左右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律动的方向,一般规律是拉弓的时候向“右”,推弓的时候向“左”;旋律中的强弱拍也影响着律动的“左右”方向,一般规律是强拍的时候向“右”,弱拍的时候向“左”。由于节奏的强弱、旋律的走向和弓子的左右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演奏中,音乐律动的方向也都是“上下”、“前后”、“左右”混合的合力方向。有些律动感觉是以“上下”为主,“前后”、“左右”为辅;有些则是“前后”为主,“上下”、“左右”为辅;有些则是“左右”为主,“上下”、“前后”为辅。

........

第二章 律动感觉的规律性..........3

第一节 律动的方向感...........3

第二节 律动的频率感...........3

第三节 律动的过程感...........5

一、动作的比例......5

二、动作的轨迹......6

第四节 律动的层次感...........7

一、区分显性律动和隐性律动......7

二、把握律动中的层次感......9

第三章 律动感觉的可塑性........11

第一节 随内容理解的不同而不同.....11

第二节 随演奏风格的不同而不同.....11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的律动感觉.........12

第三章 律动感觉的可塑性

第一节 随内容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乐曲内容的理解决定了音乐的律动感觉,而律动的方向、频率、过程感和层次感也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因此掌握好律动的这些要素对于音乐的表现尤为重要。《秋韵》这首乐曲采用了一段无名的太行山歌谣做为音乐主题,力图表现人们在秋天里复杂的感受和种种的思绪。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如果对于秋天的感受是杜甫式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么在律动感觉的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第一种。但如果认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是刘禹锡式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在律动感觉的选择上可能会更接近第二种。选择的律动感觉不同,乐曲所表现出的内容也会截然不同。《二泉映月》属于变奏曲式,主题出现了六次,想要较为精彩的诠释这首作品,就需要精心布局每一段的律动感觉,才能体现乐曲的变化统一。在主题的六次出现中,有些变奏可以采用一拍为一个律动单位的律动感觉,有些变奏可以采用两拍为一个律动单位的律动感觉。

.......

结 论

在二胡的演奏艺术中,准确把握音乐的律动感觉是发掘和表现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因素。律动感觉既有规律性,又有可塑性。本文从律动的各个要素为切入点,结合二胡演奏,从律动的方向、频率、过程感和层次感四个方面总结出了律动感觉的一般规律;也从乐曲的风格、内容以及演奏者不同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律动感觉的可塑性;最后结合中国音乐的独特审美,分析了律动感觉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该如何应用。律动感觉是演奏者内心对节奏的一种体验,而体态律动和气息的运用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表现音乐的律动,所以在二胡演奏中还应将音乐的律动与体态律动和气息的运用相结合,协调音乐律动和身体律动的关系,才能使音乐的表现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六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作为传统文化中常见题材,荷这种植物在四季的生长、绽放、枯萎的过程中,有多种的形象、意境和品性,因此自古就有人描绘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北宋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中国传统文人以荷自喻,洁身自好、不堕于世俗的高尚品性。非但文人爱荷,荷亦是中国绘画史上历代画家情有独钟的描绘对象。中国画文化博大精深,将以荷为主的中国画转化为图案纹饰融入到现代装饰设计,在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上做深入的实践探索,有利于荷画在设计应用中,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装饰设计风格。本文基于对当代水墨的实践,将以荷为主题的国画作品进行视觉艺术探索、研究,使荷文化以新的视点来诠释,同时使以荷为主的国画艺术更生活化、大众化。

........

1.2 装饰设计现状

装饰设计即使装饰的主体得到符合其功能性质的美化。可能提到装饰设计,大多数人会想到室内设计专业,其实不然,装饰设计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几乎我们生活空间中的每一件物品在视觉呈现上都有装饰设计的参与。但是细细回想,生活中的大多数设计都是西方设计风格的样式,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作品具有本民族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现代装饰设计在中国大陆兴起,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就开始传入中国。国内各类产品上就烙上了西方文化元素。根据国内市场上看到的装饰设计,装饰设计的表现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种:第一类是手绘风格,这类作品在每年的美院毕业展上经常会看到,基于学院的绘画基础,不需要太强的设计理念,这类手绘风格作品画面简单又比较能表达小趣味,因此受众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如图2.1.1.1)。第二类是传统纹样应用风格,这类风格作品通常造型简单,色彩明快,构图形式感强,简单明快的风格适合平铺的构图方式,这使得这类作品在大面积的商品的装饰设计中是常见的样式,例如墙纸、床品等(如图2.1.1.2)。第三类是字体设计为主的风格,这类风格作品一般以有知名的品牌名称或已网络流行语为主要存在形式(如图2.1.1.3)。但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下的装饰设计领域,以上三种装饰设计风格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明显得受到西方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而无可否认得忽略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经典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与运用。靳埭强先生无疑是将中国本土文化在设计中运用最出色的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他主张在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时,一定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一直追随别人的潮流,而忽略了我们自己本土的艺术优势是不利于我国设计的发展,因而诞生了“画字我心”一些列以水墨为材料的作品。作为国粹之一,国画是中国人数千年历史积淀和艺术升华的成果。在现代装饰设计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若想寻求更符合本民族的新语境、新气象的装饰设计,必然要更多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国画艺术的元素和内容。

........

第二章 中国画《荷风》的创作过程

2.1 古今名家以荷为主题的中国画创作分析

中国画家画荷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即便是同一事物,同一种情感,在每个画家笔下都有不同的呈现效果。宋代有工笔荷花图;元代王冕,明代石涛、八大、恽南田、陈淳,都是画荷妙手;清代任伯年的荷花画也是典范之作;近现代的吴昌硕、张大千、黄永玉、周思聪也都极喜欢画荷。我国是世界荷花种植最广泛的地域,荷文化也源远流长,因而在中国,荷被赋予了崇高、神妙、清净、光明的象征,也正是契合了这些美好的寓意,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文人雅士都喜爱画荷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人对荷花有一种很深的情结。最有名的国画荷花就是宋代的绢本工笔画《出水芙蓉图》了(如图2.1.1.1)。画中作者用俯视角度画出水荷花一朵,花瓣以淡红色晕染,花下衬以绿色的荷叶。整幅图刻画出荷花雍容华贵的姿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从《出水芙蓉图》中,我学习到构图的重要性,一朵盛开的荷花布满整个画面,这种饱满的构图非但不拥挤,反而使这雍容富态的荷花能够直观得映入观者眼帘。画面的位置经营与赋色,使荷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

........

2.2 素材搜集

写生是国画学习的基本路径。于非闇讲:“写生意味着加上相当主观的选择对象,实行提炼,大胆地去取,塑造出自己认为是对象的具体的形象,并强调自己的风格。”[1]因此,在对古今以荷为主题的中国画进行了学习研究后,出于对荷花的喜爱,我会在兴致之至时到公园的荷塘边去观察。尤其是每到万木凋零,满目萧条的季节,孑然独步于人迹罕至的湖堤上,看着那一塘残荷,我时常由心底涌起无限的敬意,就会不由举起画笔,抑或轻按相机快门。(如图2.2.1、图2.2.2、图2.2.3)写生是中国画学习过程必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自古就是画家所推崇的学习方法,唐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在美学上,造化即客观,心源即主观。客观即“应物象形”,主观即“转移摹写”,写生便是掌握如何协调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这是只有实践才能解决的。“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他认为写生即在绘画创作时,要广取生活素材,观察、体悟、抒情,同时博采众法、多多实践,在反复磨炼中不断摸索,创我之法,尽情发挥,进而创出妙法自然且又符合画理画意的作品。《荷风》系列中国画创作的构思及草图阶段,有些形态是从我拍摄的照片素材中组织而成,有些则是我在荷塘写生、感悟而得。

........

第二章 中国画《荷风》的创作过程............4

2.1 古今名家以荷为主题的中国画分析.............4

2.2 素材搜集....7

2.3 落笔定稿....8

2.4 中国画《荷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2

第三章 中国画《荷风》的装饰设计实践......14

3.1 中国画《荷风》的装饰设计产品应用题材分析.............14

3.2 中国画《荷风》设计应用过程的思考...........16

第四章 总结.........17

第三章 中国画《荷风》的装饰设计实践

3.1 中国画《荷风》的装饰设计产品应用题材分析

现代装饰设计提倡简洁,直观的表达装饰形象。为了不失去国画的图像特征,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设计应用产品来提取国画中不同的莲的形象。在构图应用方面,我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了使得国画图案在设计中呈现更纯粹,以不被更多的因素影响,决定使用干净的纯色作为背景色。这种国画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形式,传达出国画的时代美感,给人以更生活化的艺术气息。以荷为主题的中国画在装饰设计中的设计应用即是一种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今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追求日益增进。中国传统国画文化历史悠久,创作并再提取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设计元素,既使国画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又赋予了中国画新的意义,将这个作品作为媒介,把我对中国画在装饰设计中应用的理解传达给观者达到共鸣。艺术源自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所以我在选择装饰设计使用产品时,挑选了生活中常用的布艺、纸制品和瓷器三类产品进行设计实践。布艺产品,我选择了平面化、小面积的三种——丝巾、桌旗、抱枕。丝巾印制面积大,在设计创作时,直接将一组画置于其中,突出画面整体性。(如图 3.1.2.1)桌旗是近几年新兴的产品,不同于桌布在使用时大面积的铺设,桌旗在餐桌上摆设更具装饰性,因此我在设计时,把桌旗中心位置设置为多个圆形,将国画中,莲蓬的形象置于圆形画面中,给桌面以简洁明快的装饰。(如图 3.1.2.2)

.........

总结

在准备毕业设计论文及作品期间,身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我多次去荷塘观察写生,参观展览学习他人所长,并翻阅相关专业书籍,为论文的撰写、作品的创制提供准确的资料。本文以莲蓬作为描绘主体,中国画为表现手法,在国画创作的基础上尝试装饰设计应用,形成最终的论文和作品,得出以下总结:

(1)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绘画人才那么多,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要思考绘画本身的问题,绘画之外,如何让更多的百姓欣赏到好的艺术,接受好的艺术,即更好的应用艺术。这是当今艺术家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2)好的装饰设计作品前提一定是有好的图案形象。而本次选取的中国画荷在多次去荷塘观察、写生、体悟及反复学习前辈经验后,才找到切入点。秋季荷塘没有了婀娜的花朵,没有了聒噪的蝉鸣,纷繁的野草,只有半枯涸的叶子、莲蓬及或直或弯的杆子。这是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尤其是看到半干枯的莲蓬底部还有些许带着花药的花蕊,这就是生命,是一种希望。而这些感受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能看到。因此一个好的作品需要认真的心态,这是做事态度的认识。也是最重要的总结。

(3)中国画的装饰设计应用不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要充分考虑其本身的美学特征,了解设计载体的基本特质。与此同时,了解主题绘画的历史文化,寻求最恰当的绘画风格,才能设计出最适合的装饰图案,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七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出现到成熟,都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它融合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是生物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对于文化与知识的渴求,使得各种各样的科学门类开始与书籍、网络、音像制品等媒体形式相结合并发展起来。生物科学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也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生物科学绘画不再是只存在于课本教材中的科普类插图,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生物科学绘画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本人对生物科学与绘画艺术的热爱,并且有长期的创作经验,希望可以把生物科学绘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更好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以外的领域,能够更广泛的被大众认知与接收,所以此次本人以装饰绘画作为生物科学绘画的新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本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学习,寻找二者的共通性与平衡点,通过此篇文章来叙述自己在研究和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1.2.2 研究意义

生物科学绘画作为生物科学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国内领域一直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中国科学界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生物科学绘画的艺术价值,而中国艺术界往往又对看似理性古板的艺术形式没有过多的关注,更多讲究的是意境与文化气息,所以此次研究的课题意义在于如何让生物科学绘画得到国内更多人的认可。生物科学绘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现其科学价值,而更应该发挥它细致精美的特点,突出生物科学绘画的装饰性,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内容

2.1 生物科学绘画与装饰绘画的定义

生物科学绘画:生物科学绘画是使用绘画的技法和技巧,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地、形象地表达研究生命科学为内容的图画[1]。生物科学绘画始终以科学性、真实性为绘图的第一准则,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借助线条、色彩以表现科学的内涵。生物科学绘画在造型上是优美生动的,但必须是真实的、科学的,绘画者不能掺杂夸张的成分在作品中,但也正因为生物科学绘画的这一特点,也使得生物科学绘画具有了一种理性的美感。装饰绘画:“《辞海》对装饰绘画一词的解释是:广泛指凡属于器物装饰方面的绘画。狭义指装饰壁画,商业美术中的广告画等。装饰绘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和一般写实的绘画不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对装饰绘画一词的解释是:与写实的绘画相对应,偏重于表现形式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画种。”装饰绘画具有以下几种性质:1、凡是具有特定装饰功能的;2、凡是具有明显装饰风格的;3、凡是装饰功能和装饰风格兼备的绘画,都属于装饰绘画,或带有装饰绘画性质[2]。

.......

2.2 生物科学绘画与装饰绘画的兼容性

生物科学绘画与纯绘画艺术的本源一致,创作对象都是人类从大自然的实际物体中进行采集。人类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作为表现题材的历史十分悠久,世界艺术领域中充斥着大量的动植物题材的绘画作品。最早的生物画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壁画。绘画艺术的表现题材有人物、静物、风景、花鸟鱼虫等等,而这其中的花鸟鱼虫走兽等题材则与生物科学绘画表现的题材完全相同,则说明二者的创作源头都是自然,即以自然美作为创作题材。曾经有美学家明确表示,生物科学绘画属于科学范畴而不属于艺术领域,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科学绘画的美学价值。生物科学绘画的早期用途是用来记录与展示生物科学的知识,我国早在唐朝时期,苏敬等人编撰的《唐本草》中就有着系统的生物绘图。随着历史的进程,生物科学绘画的绘画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精致程度不亚于众多的写实绘画作品。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二者产生了不同,纯绘画更注重表现与技法,主观意识对绘画产生了影响,促进了纯绘画艺术的多元性发展。生物科学绘画从产生初始,是以服务生物科学为目的的,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不能影响画面的内容与表现,所以发展的方向是如何能够高度还原物体本身和剖析蓦画对象。

...........

第三章 课题相关案例研究.............6

3.1 国内外生物科学绘画案例分析........... 6

3.1.1 国外生物科学绘画发展历程与案例........ 6

3.1.2 国内生物科学绘画发展历程与现状........ 7

3.2 国内生物科学绘画的发展趋势........... 8

第四章 “花园探秘”系列作品的价值与意义............10

4.1 “花园探秘”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 10

4.1.1 构思与确定创作内容........ 10

4.1.2 创作材料的选择..... 10

4.1.3 作品的绘制过程..... 11

4.2 “花园探秘”系列作品的科学性与装饰性........... 12

第四章 “花园探秘”系列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4.1 “花园探秘”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

创作的初衷源于对生物学科的热爱,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乡镇里度过的,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在溪流旁与山林中玩耍,自然而然的爱上了身边的一草一木。童年时期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从微观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穿梭在杂草野花之中,看蚂蚁如猫狗般大小;看虎豹一样的螳螂、蜘蛛在身旁捕食猎物;骑乘着蜻蜓在花丛中飞翔,看蝴蝶在花朵上吸吮着蜜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难找到儿时的欢乐,但希望创作与此相关的系列作品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花园探秘》中涉及到生物品种多以华北地区常见的动植物为主,其中包含植物、昆虫、爬行生物、软体生物等 29 个生物物种,并结合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与习性进行构思,尽可能的还原生物体的原始形态,科学严谨的运用绘画技法去表现,最大限度的去体现生物科学绘画的观赏性与装饰性。科学绘画的创作材料种类很多,黑白线描画稿多采用毛笔、钢笔等,彩色画稿多以水彩等水性颜料为主。此次课题的研究涉及到科学绘画的跨领域应用,所以我希望在绘画材料上也能有所变化。油画技法运用在科学绘画上的案例并不多,主要原因现代油画多采用直接画法,着重把握光与色的感觉,不利于细节的深入刻画。但选择油画材料进行创作是为了能够提升作品的装饰意味,增强艺术性。为了能够更好的表现生物科学题材,本人适当的融入了多层覆盖与罩染的技法,但延长了创作周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

........

结束语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与生物科学绘画相关的文献资料任比较少见。虽然关于生物科学绘画出版发行的书籍与影像资料在销售市场上为数不少,但任然维持在一个起步阶段,并且专业性不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科学绘画作品都失去了科学的严谨性。本人在之后的创作中,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专业的态度,深入挖掘生物科学绘画的应用途径,继续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提高个人的绘画与艺术鉴赏能力,通过继续创作来为生物科学绘画的发展与传承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八

1.绪论

地方性建筑的形式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自然材料、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有关。地方性建筑往往选择当地的材料,营造方法也较为环保,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革新,混凝土建筑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促进了城市化发展,统一化的城市肌理和面貌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建筑理念的发展,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开始被关注,地域性成为建筑设计中的要素之一,一些地方建筑生态节能的建造方法被重新关注和加以改良,与当代的建筑技术结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的建筑形式。旅游开发的热潮让更多的地方建筑被人们所关注,在新的功能要求下产生了新的建筑,针对旅游者而建设的公共空间一方面要满足和景区环境的融合,维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外来的旅游者成为这些建筑的使用者,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联系人和环境的纽带,建筑不仅仅是临时停留的场所,也是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直观的表现出当地建筑的符号,延续地方文化,功能性观景建筑在满足其观景功能的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功能。新的结构、材料和功能空间共同组成建筑系统,优化的结构与当地的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延续其地域特征的同时引导开放型功能空间,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在旅游开发中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发展。

1.1 研究背景

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对于地方文化的延续非常重要,就地取材的方法和环保的建造方式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这些建造方法也被重新研究和创新,应用于城市或者其他地区的建设中,材料和营造方式的优化能够帮助建筑减少能源的损耗。在旅游开发中,不合时宜的新建筑对当地整体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造成破坏,让地域特征逐渐被消减。地域性不但对文脉的传承起积极作用,也成为吸引游客的要素,更好的推动旅游开发,带来经济增长。建筑理论不断发展,对于地方性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建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这是无法复制的。

......

1.2 研究现状

各国建筑师对地域性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乏商业用途或公益用途的建筑,包括利用地域建筑的建造方法去缩减建造成本设计,也有根据地域环境要素去创造更适应当地的营造方法,或者利用自然材料更好的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建筑,从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上看,主要分为两种倾向,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环境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第二种是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将自然引入建筑。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气候差异较大,形成的自然环境也大相径庭,以北方民居代表生土建筑为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史学家对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窑洞进行了考察;五十至六十年代传统民居研究主要采用实物测绘、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的方法。掌握了传统民居的平立面、结构、材料等资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结合各类学科,如社会学、生态学、人文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总结了传统民居形成的规律。随着传统民居的日渐衰败,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民居的更新创作问题。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也提出利用当地传统和适当引进新的内容组成独特总体的方法,主张学习民间建筑的手法,保持传统。新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紧密的联系。国内外均有很多建筑师针对地域建筑的更新在具体的项目中做出研究和表达。

.........

2.以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为例的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概况和新的应用

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是我国较常见的地域性建筑,由于这两种材料取材方便,可直接从当地获得。石材的坚韧性和泥土的可塑性使得这两种材料不仅经济,而且实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在当地充当着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师在呼吁保护民居的同时,也将当地的建筑形式、材料和建造手法应用在新的建设项目中,地域性建筑虽然环保节能的优势显著,但是建筑学的发展是向前的,并且是不会重复历史的,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特性,地域性建筑也需要更新发展。生土建筑作为典型的地方性建筑,很早就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总结出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生土建筑的利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鼓励了更多人朝地域性方向去研究建筑。相比而言,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石构建筑的研究暂未像生土建筑那样系统和全面。

2.1 生生土民居的概况和新的应用

生土民居多见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燥,降水量少,物资较为匮乏,黄土层为当地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造价低廉,其冬暖夏凉的特点为当地居民节省能源;它的外表和形式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一直保持着生命力。生土建筑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原土生土建筑,一种是土筑生土建筑。原土生土建筑是指为扰动的原生土中挖掘而成的靠崖窑、地坑院、地穴、土窑等等,这类建筑以我国黄土高原的靠崖窑和地坑院位置要代表;土筑生土建筑,指以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前者主要为穴居形式,后者更接近“房屋”的概念。土筑生土建筑按空间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拱结构房屋和土木结构房屋。拱结构房屋又称为砌筑式窑洞的掩土式房屋,按照砌拱材料的不同还分为土坯拱、砖拱和石拱;土木结构房屋指的是建筑的承重和维护结构是由生土、砖石和木构件共同组成的,而承重墙和隔断墙主要是夯土或者土坯砖等。生土建筑虽然环保节能、经济适用,但由于结构的限制,影响了开间的尺度,布局受到限制,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使生土建筑的抗震能力较弱,需要改进。随着人们对生态污染、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布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致使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缺乏,经济落后。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层面上出发,“生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

2.2 石构民居的概况和新的应用

石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建筑材料之一,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人类最早利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就是石材,在中国,很早以前就使用石材建造房屋基础或者围墙,由于中国古代主流的建筑为大木作,石构建筑主要以地方性民用建筑的形式发展和流传。我国石材资源丰富,几乎各个省均有石材资源开发,花岗岩资源集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各省,大理石资源极其丰富,有近四百个品种,遍布于中国各地。因此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石砌为主的建筑群,其中还有一些完整保存的石构民居群尚未被外人发现,较为突出的石构建筑群有:山东海草房、浙江沿海石屋群、闽南石构民居、贵州石板房、川西石构民居群、河北于家石头村等。每个地方的石构民居都各有特点,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文化传统演变而来,山东东楮岛海草房属于北方渔村体系,空间形态和房屋形式与以四合院为核心的北方宅院民居风格相似,以适应岛屿环海的自然环境和满足渔业生产为中心而形成的民居形式,传统海草房的墙体多以碎石任意组砌,墙根之上用体量较大较方正的基石以确保其荷载能力,石料之间以黄泥黏固,墙缝用生石灰抹缝,屋顶堆砌海草,创造出屋面优美的曲线形态,同时达到夏季避暑冬季保温的效果,还可以阻挡风雨。

.........

3. 嵊山当地的石构建筑.........17

3.1 嵊山岛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18

3.2 嵊山后头湾地区的石构建筑............18

3.3 后头湾村的聚落形式............19

4. 开放性空间与场所的契合方法......21

4.1 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关系.........21

4.2 建筑形体与环境的契合方法............22

4.3 空间的连接可能性与分离可能性研究.........23

4.4 以空间中的质来契合自然环境的设计策略............25

5. 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设计部分)............25

5.1 建筑场地分析............25

5.2 概念分析.........26

5.3 形体生成.........28

5.4 功能分区....29

5.5 动线分析....30

5.6 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30

5.7 效果图.......35

5.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

后头湾在嵊山岛的东北角,是被遗忘的村落,正因为被遗忘,长时间的废弃让自然景观渐渐包裹这个老渔村,形成了自然环抱老旧建筑的和谐状态,如同自然对整体环境的“修复”,夏天来临时,整个村庄披上绿植,由此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来感受这“绿野仙踪”的氛围,由于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让原本单一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多了新的参与者,产生了新的功能需求去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嵊山旅游型公共与居住空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由公共服务中心和餐厅两部分组成,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包括:后头湾村参观购票的票务中心、旅客休息观景空间、基础配套设施、内部人员休息、内部人员办公等。居住空间是针对来岛旅游者开发的居住项目。

5.1 建筑场地分析

嵊山岛具有典型的东部沿海岛屿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氛围,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17℃,极端高温 36.7℃,极端低温为零下 7℃,年平均相对湿度 81%,年降水量 1072.5MM,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年平均有效风时为 7917 小时,东南风系常年导向风,夏季受台风影响较重,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940.6 小时,光照充足。气候环境和交通方式让该岛屿的旅游开发形成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人流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后头湾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居于两岬之间的低洼处,除了海上的交通方式,陆地上进入村内只有唯一的入口。公共建筑的选址位于这一入口的西南部,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山脊的地理位置使得场所内视野开阔,既能俯瞰村庄又能直观海景,作为观景建筑能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休息,且位于入外界交通和村内入口的交叉位置,交通较为便利。外来游客进入后头湾村需要经过游客中心购票,沿山路往下走,村内已形成的环形交通为天然的旅游参观路线。

.........

总结

本文从各地域的民居建筑和其延续性出发,横向和竖向比较生土民居和石构民居的特点,以及这类民居的发展,研究了地域性对于建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地域性建筑中传统的构建方法中经济节能的特点对于建筑应用发展的启发意义。节能的方法和逻辑作为一种营造概念被提取出来之后,不仅仅是属于这一个地区,其核心思想也可以适用于城市。对嵊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地传统石构建筑的形式、材料、砌法、布局等,由此扩展到对后头湾地区聚落的形式的研究,从最基本的聚落要素出发,探讨真正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建筑形式和新的建筑形式如何与当地聚落环境契合的方法。文章的创新性在于针对嵊山地区的自然、人文、建筑等场所要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用新的空间理论去契合有较强地域性的场所,创造地域建筑的新形式,由此对地域性建筑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一种可行性研究。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九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全球快时尚潮流的风靡,加之电子商务的销售增长,这更加刺激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求。环保理念的宣扬下,有一些服饰品牌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服装中如何实现可持续性绿色设计的理念。绿色设计的理念不仅仅是运用在环保纤维进行设计,而有其更具深度的内涵实质,也紧密联系着如何最大化、最优化地使用原材料来进行设计表达。不仅需要重视这些废弃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更加重要的是能建立起穿着者与废旧服装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常情况下,一件成衣在生产制作过程中约会产生 15%的布料浪费率。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平均可达到 16%,而中国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不足 10%。服装厂以生产线的方式制作服装会有 20%左右的布料浪费率,而高级定制服装业进行手工裁剪加工,可能有高达 30%的面料变成碎布。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清洗、烘干、熨烫,这些反复消耗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消耗能源。据统计,地球上使用的化肥中超过 25%是为了进行棉花的种植生产,而杀虫剂中接近 18%也是被棉花“消费”了。棉花的种植过程消耗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随着纺织科技的进步转基因的抗虫棉和有机棉已进入生产实践阶段。 服装纺织业更是整个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时代缩影,在绿色可持续社会的背景下,绿色服装在以解决环保问题为第一任务的 21 世纪,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服装行业作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体系也同样面临着棘手的环保层面的问题。绿色服装设计概念的提出,这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的直接反映,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体现。基于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意义与背景、国内外现状的情况的研究之下,了解认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必将成为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服装设计的创新方法是促进绿色服装的首要的任务。不断开拓与发展绿色设计的新方法并加之创新,才能引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绿色生产,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绿色发展。

.............

1.2 研究现状

据统计显示,国内每年制造产生的废弃纺织服装类产品的总量约为 2400多万吨,合理再利用率不足 10%。2012 年 12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广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在未来 5 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废旧纺织服装类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据预测直到 2015 年,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 5150 万吨,其中 15%左右为再生纤维。同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品的消耗量将以 12%的速度增长,持续到“十二五”末,我国的废旧纺织类服装累计产量将超过 1 亿吨,废旧纺织类服装和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从 2012 年 12 月 1 日起,《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已正式生效。虽然国内已经开始局部推广再生资源回收,但是针对旧衣物回收之后如何再利用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文件。 相比之下,国外的环保服装设计的概念已推行多年。国外的环保再生时尚系列案例针对旧衣物回收的方式对国内服装生态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同时已有许多大型组织在废旧衣服的回收设计上形成了标准与规模,有一些北美地区的环保慈善组织(如 Good will industry、织物回收计划会、Wearable Collections),在美国对废弃物的回收主要有四种形式:路边回收桶、收集中心、回购中心及有偿回收。而著名的快时尚品牌瑞典 H&M 公司在全球 48 个国家组织回收废旧衣物活动,所有的衣物捐赠者都将获得公司的优惠购物卡,然后将回收的衣物运送到当地工厂再次改造或者直接制成纤维,使用有机棉、可回收聚酯纤维,以白色为主色系,推出全新的环保主题的新系列,创造一条时尚与环保相结合的新型时尚链。2006 年,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UNIQLO)启动了“全部商品循环再利用活动”,面向消费者无偿回收其品牌服装,回收的服装进行纤维材料的再利用,或实行能源利用,以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英国设计师 Stella Mc Cartney 与法国开云集团进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合作,并预计未来四年内将服装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 25%以上,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做出应有贡献。

..........

2 拼接设计的应用形式概述

2.1 拼接设计的历史背景简述

拼接设计,顾名思义指利用不同材料和款式进行拼合、连接进行搭配设计。拼接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装饰现象和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文明。而关于服装中拼接设计的起源是由于古时候人们困于窘迫的经济条件发明穿着,此种面料拼接方式仍流传至今,服装中拼接设计常见的形式是将规则或者不规则、材料相同或相异、颜色各异的面料或小块材料进行缝合连接,以使服装产生斑斓多样的艺术效果。拼接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服装构成表现手法可以满足人们对现有服装改进的需求,使服装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外观效果,侧面表现出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时尚和穿着风格的内在需求。

.......

2.2 拼接设计的类型与方法

服装中的拼接技术主要指服装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合理地搭配出不同颜色与面料,进而设计出更多款式的服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买选择。现代拼接艺术的发展早已扩大了其应用方法,拼接设计的手法使服装的外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拼接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出艺术性的装饰表达,还能提供功能性的设计需求,从而实现服装中舒适性的基本要求。通过拼接设计完美地表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颜色、不同面料展现出迥异的服装款式风格。拼接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色彩拼接、面料拼接、款式拼接。 色彩的独特性在于相较于人类的其他生理感官,其对色彩的敏感度明显具有更直观的冲击性,色彩在各类设计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位于色相环的不同位置,有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的色相类型。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且在色相环中 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指在色相环中 60°范围之内相邻近的颜色;对比色指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对角)的颜色。具体而言,依据色彩属性的划分,拼接手法还可大致划分为:同类色拼接(图2-1)、邻近色拼接(图 2-2)、对比色拼接(图 2-3),以此形成一种或多种视觉分割。

..........

3 拼接设计在环保牛仔服装中的应用 ......... 8

3.1 牛仔服装的潮流风尚与生态代价 ......... 8

3.2 环保牛仔服装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10

4 毕业设计 .......... 12

4.1 灵感来源 ........ 12

4.2 色彩 ............ 13

4.3 效果图、款式图及使用面料 ............ 13

4.4 服装的制作过程 ............ 14

4.5 胚样展示 ........ 16

4.6 实物展示 ........ 17

5 总结 ............. 20

4 毕业设计

4.1 灵感来源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德国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影片展示了牛仔企业的行业内幕,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人们几乎奉献青春甚至一生却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底层工人的艰难生存,他们的血泪与健康、消逝的青山绿水,而这沉重代价的背后只是在满足现代人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经济的发展自然无法否定,而日益混浊的空气,适应性极强的人类面对恶劣的环境竟大都无动于衷,自我的需求欲望仍持续膨胀着。快时尚的服装模式产生了大量的纺织垃圾,现代人普遍拥有超过前几代人几倍的服装总量。 因此,选择研究“环保服装”这个主题也是关于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反思。每一件衣服都有一段属于它的专属的记忆, 它可以是曾经买到最新热销款式的喜悦,也可以是第一次约会时精挑细选的连衣裙,在我们拥有了新的服装之后,那些曾经穿着衣物的记忆和经历又被抛在了脑后,缺乏情感、冷漠的现代人与其在不能抑制的物欲中不可自拔,不如再次发现拥有温度的旧物以丰富我们逐渐麻木的感官。而表现“环保服装”这一设计主题牛仔面料无疑最具有代表性。简而言之,设计作品意在将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向往同一地融入在现有的情感之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的创作尝试。

........

总结

绿色环保作为一个设计理念引入最早始于 80 年代,环保服装从而得以首次集中展示,绿色环保理念在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使得环保、休闲、健康开始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资源浪费所带来的坏处,任何领域如果不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考虑最终都有可能会走向衰竭。传统意义上的环保服装是指在面料生产过程中避免释放有毒气体及废液,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也可以百分百回收再利用。生态环保服装具体而言指使用天然的动植物原料,从款式和花色设计上体现环保意识,从面料到钮扣、拉链等服装附件也都采用无污染天然材料,从原料生产到最后的成衣避免使用化学有毒原料,然而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模式使得环保理念尤其在纺织行业中的发展遇到诸多现实壁垒。基于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背景,因此将毕业设计作品选择环保服装这一主题进行研究,进行回收废旧牛仔服装进行再生设计,皆在寻找旧物的温度与情感。本文以服装设计领域的可持续设计角度为切入点,借用拼接设计的思维策略从实物材料的新旧组合与情感记忆的连接延续这两个方面对环保服装设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无论在废旧服装再生设计案例的研究,还是在设计方法上都加深了关于环保设计的思考与启发。相比市场上已有的国内外废旧服装设计案例,仍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在设计款式以及系列时尚感等方面,发现自己在设计与面料上的认识仍有所欠缺,如何更好地搭配面料和工艺设计方面仍需学习。

.........

参考文献(略)

艺术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

引 言

歌唱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探究,每个人处理作品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这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所处环境等等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歌曲学习阶段,大家都知道处理,但具体怎么处理?一首歌演绎的成功与否,除了技术、生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还有演唱者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及情感的处理。每个人的所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情感阅历不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也就不同,继而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所以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怎样发挥的弛张有度显得尤为重要,演唱者即可结合个人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使其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有机的结合,不能一味地注重演唱技巧而忽视了歌曲最重要的情感,没有情感自然就感染不了听众,也就失去了作曲家谱曲、写曲的真正意义。笔者将依据研究生阶段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到不同程度的情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歌曲的演唱有着不同的作用。此选题,正是阐述笔者自身对声乐作品《断桥遗梦》情感表达的一些认识,以艺术歌曲《断桥遗梦》为出发点,详细处理作品情感表现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使更多的演唱者包括自己在以后的演唱过程中更细致、更准确的来演绎与诠释声乐作品,让每个听众能清晰地感受到词曲作者所要给大家展现的音乐内涵。本论文分别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来对《断桥遗梦》的歌曲内容、情感表现、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品本身内涵,加上演唱技巧的使用、自身情感的投入和音乐表演等多个角度更好演绎歌曲《断桥遗梦》。

.....

第 1 章 《断桥遗梦》的作品简介

1.1 词曲作者介绍

该曲的词为作者韩静霆,中国电影编剧,农工民主党东方书画社社长。他的文学作品多以诗歌、小说、影视编剧为主,长篇小说《凯旋在子夜》尤为著名。他的歌词风格大气,起伏跌宕,情绪饱满,同时又能体现出他对作品的把控,代表作有《故乡情思》、《大唐雄风》、《断桥遗梦》等。《断桥遗梦》歌词中的每字每句都显现出他创作期间仔细斟酌的痕迹,用料极省,恰好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曲作者为我国著名曲作者赵季平,原籍河北束鹿,1945 年出生于甘肃平凉,中国电影作曲家,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赵望云之子,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鲁日荣先生。赵季平从小就酷爱音乐,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电视剧插曲,如《山河作证》、《孔繁森》、《红高粱》等都是一些家喻户晓的优秀佳作。《断桥遗梦》是他著名作品中的一首,曲风为江南风格,融入了传统戏曲(昆曲),诉温婉而不失大气,豪迈却不掉柔情,造就了这样一首荡气回肠的佳作。

........

1.2 作品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断桥遗梦》创作于 2005 年,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曲目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2007 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大奖,并多次被各大声乐大赛的选手作为参赛曲目,在我国民族声乐创作歌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描写的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为报恩将于凡间,在西湖与男主人公许仙相遇,一见钟情,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后结为夫妻。婚后被金山寺高僧法海镇于雷峰塔中。 女主人公虽是蛇妖却向往人间纯真的爱情,她无视皇权与神权的联合欺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宁可压在塔底受尽折磨,也不愿放弃自己对爱情的追求。歌曲以爱情为背景,歌颂人世间真、善、美。作品旋律跌宕起伏,感情丰富,扣人心弦。

........

第 2 章《断桥遗梦》的作品分析....... 3

2.1 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 3

2.2 断桥遗梦的演唱技巧分析 ........ 4

2.2.1 字声的结合 ..... 4

第 3 章 《断桥遗梦》的情感表达..... 6

3.1 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 6

3.2 “深情”而非“忘情”,“动情”而非“沉重” ..... 6

3.3 情感表达在《断桥遗梦》中的实践运用 ...... 6

第 3 章 《断桥遗梦》的情感表达

3.1 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每首声乐作品都有着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一定要深刻的理解该作品,才能更好的演绎诠释作品。明晰歌曲的创作背景,通晓歌曲的内涵,朗读,理解歌词,精确把握歌唱的旋律节奏,熟练掌握歌唱的技巧,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音乐的风格;演唱时通过咬音与吐字,使听众能够更清晰,更真切的领悟该作品。演唱者要尽所能的剖析作品的真实情感,理解作曲家谱写作品是、时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继而渗透进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调控自己的内心情感,把自己比作剧中人物而进行具体的表现,才能够具体地把握歌曲演唱风格,不至于将或悲伤或欢快的歌曲演绎的情感平平没有起伏。准确的把握该作品的情感基调,向听众传达正确的歌曲信息,给予正面的审美导向。全曲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倾诉、怨恨、追寻情绪上的落差在久了高度紧张的气氛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最后将自己所有的缺憾、感慨聚集成最终撕心的呐喊,这样才能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真真切切的演绎, 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一定要把握好情感抒发的度,不能过度。“深情”而非“忘情”,“动情”而非“沉重”,这里的“深情”理解上更倾向于情感的“深厚”,吐露女主人公对爱人最真挚、深切的爱意,应该具有一种激荡人心的感染力。例如作品的呈示段“桥断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情断梦不断”,这里应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执着,无助,苦苦的等待,永远剪不断的爱恋的情感,而绝对不应为了追求所谓的音乐气场,而忽略了歌唱的主导性,偏离作品想要表现的实际情感色彩,进入审美误区。

.........

结 语

通过对声乐作品《断桥遗梦》的分析,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断桥遗梦》是一首词曲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全曲旋律抒情流畅,具有戏剧性,在演唱时就要注意细节,不同的情节要用不同的感情,坚持深入细致的深入歌曲内容,正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内涵,要将技能与情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深入生活,从社会各方面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拓宽自己的视野,将自己融入音乐,通过感知、理解、体验更好地体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构想,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更好的建立作品与观众之间情感融合的桥梁,继而诠释好一首歌曲,打动听众,使人们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实现作品与演唱者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