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国时期的北京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包容的艺术氛围,成就了 20 世纪以来的诸多画坛名家,胡佩衡就是其中一位。以往国内外对胡佩衡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尤其对他桂林写生时期的山水画创作着墨偏多,且多偏重于作品的赏析,而对他整体的艺术成就,包括美术理论、鉴赏、诗文、出版编辑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以至于他在同时代的画家中长期“被埋没”,未能得到合理的评价和重视,胡佩衡先生在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还没有被世人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本文试图从胡佩衡生平入手,通过对胡佩衡艺术的具体阐述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展现出他的艺术成就与价值以及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就在新时期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他的艺术精神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对胡佩衡及其艺术成就的再认识。本文采用寻根溯源、总结归纳、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从不同渠道搜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特别是从胡佩衡后人处获取了大量从未面世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综合研究,分析胡佩衡作品的笔墨技法特点,探寻胡佩衡山水画创作之外其他艺术领域的成就。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约访胡佩衡后人和知情者的机会,了解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信息,同时到图书馆和资料室查找所能收集到的书籍材料,并多次向导师请教,以丰富文章内容。利用网络搜索最新研究成果,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力图全面展现胡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能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突破。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后学对胡佩衡的关注度和研究的深入程度还远远不足,特别是胡佩衡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对教育的贡献以及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有待更多的人去学习和发扬光大,这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相对可挖掘的空间。
..........
第一章 胡佩衡其人及其艺术经历
第一节 胡佩衡生平及家族探访
胡佩衡 1892 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生于河北省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蒙古族人,字佩衡,又名衡,号冷庵,谱名锡铨。“石墨居”、“春风大雅之堂”、“求爽斋”是胡佩衡的画室名。因胡父是清代管理粮仓的官员,故胡佩衡 6 岁随家人迁居北京。胡佩衡兄弟三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哥早夭,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胡佩衡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勉强度日,生活清苦。胡佩衡 7 岁入私塾,先后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23 年升格为北京法政大学,1927 年参与合并组建京师大学校)、新华专门铁路学校、交通部交通行政讲习所。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胡佩衡到北京三圣观小学担任教员,每天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22 岁时,到北京海军部当办事员。胡佩衡的祖上并没有擅画之人,而他却自幼喜爱绘事,自学成才。他从临摹古画入手,自修钻研,后师从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学画,得以临摹李家收藏的明清画作,尝试用古法进行写生、创作,坚持不懈。15 岁左右已有老师、同学向其求画条幅,由于自身天赋加上勤学苦练,20 岁就能独立进行创作,面貌初具。1919 年,胡佩衡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遂与陈师曾、金城熟识。此间曾研究过素描、油画、水彩画和图案画,主编《绘学杂志》,还编辑出版了《山水入门》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倡“用古法去写生,由写生而创作”。1920 年,“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在胡佩衡主持下创办。1930 年 10 月,《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简章》(图 1)在《湖社月刊》刊出,将学制暂定为两年。1924 年,著《冷庵画诣》。1927 年,参与主编《湖社月刊》,共发行 100 期。1929 年,编辑《胡佩衡课徒画稿》,后相继再版了十余版。1930 年,出版《王石谷画法抉微》,至 1938 年共再版八次。1931 年10 月,《绘事问答》在《湖社月刊》上发表。1923 年至 1934 年的十余年间,出版了《胡佩衡画存》第一至五集,每集均多次再版,其中第三集再版了七次。1933 年,胡佩衡在上海成功举办个展。20 世纪 40 年代,胡佩衡曾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 年后,任中国画研究会常任理事、研究部主任。1952 年,应老舍先生之邀,担任北京新国画研究会福利部主任,负责办理为外宾赠送绘画礼品的工作。1956 年 3 月,与张伯驹、潘素、惠孝同等人赴湖南和桂林写生,这一经历使胡佩衡在山水画创作上又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同年 8 月 21 日,受周总理邀参加国务院欢迎老挝代表团仪式。9 月 14 日,应周总理邀请出席在中南海紫光阁的锡兰政府代表团招待活动。1957 年 5 月,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前身)成立之初,胡佩衡与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王雪涛等著名画家一起,由文化部直接聘任为画院画家,齐白石任名誉院长,叶恭绰任院长,胡佩衡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同关松房、惠孝同、周怀民、吴光宇、林冠明、郭传璋等人为“画院山水画组”画家,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几人共同绘制《岱宗旭日》,作为中央赠给苏联政府的礼物。1960 年 6 月 17 日至 7 月 31 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举办。胡佩衡与陈半丁、秦仲文、溥佺等画家的作品参加展览。同年,参与了《长征万里图》的创作。1962 年 3 月 16 日,胡佩衡因心肌梗塞发作病逝于北京。1962 年 4 月 9 日,文化部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了“胡佩衡遗作展”,展出作品 100 多幅。
.........
第二节 山水画分期及特点
胡佩衡的山水画作品在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有一个发展变化、大胆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02—1929):摹古为主。胡佩衡自幼喜爱绘画,自言“十多岁就开始画山水”,对着家里的山水画天天看,日日摹,临摹了大量明清人的作品,积淀了深厚的摹古功力,其中有几件唐寅画的山水画他最为珍视,他曾说自己就是从唐寅的作品中得到写生的技法而进行写生创作的。由于胡佩衡在年轻时不懈的自修和钻研,临摹与写生并重,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从 20 年代开始出版的《胡佩衡画存》中可见,其中以临仿各家各派的作品居多,如黄公望、王蒙、吴镇、沈周、王铎、程邃、梅清、吴历等,南宗北宗作品均有涉猎,尤爱北宗画。他自己也说:“余爱临北宗画,画存前三集第一幅皆北宗也。且余所写南宗画,多有北宗意焉。”①这一时期的胡佩衡已经在画坛上崭露头角,经常和当时的一些画家来往,互相切磋,听林琴南、姜颖生、文达斋等名家的见解并参与讨论。《层岩积翠》(图 6)是胡佩衡这一时期的作品。该画作于 1924 年,尺寸为 78×19cm。在图的右上角有胡佩衡的自题:“随意寻秋复遇诗,空山来去有云知,但寻诗在秋俱在,叶下霜林水落时。法黄鹤山樵笔,佩衡。”钤“冷庵”白文印。“黄鹤山樵”即“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层岩积翠》仿王蒙笔意,从构图和用笔用墨上均能寻得王蒙的踪迹,用“三远”法布局,描绘了近、中、远的景致,对面的远山巍峨险峻,瀑布从山涧飞流直下,轻雾蒙蒙,与近景水流潺潺遥相呼应,顷刻间,溪水流淌声在耳畔回响,仿佛置身于此,与天地万物深深相拥。两岸岩石层叠,苍松挺拔。整个画面构图似王蒙饱满而繁密,意境空幽且开阔,如自题诗中描写的景色一般,有瑟瑟秋意来袭之感。画中岩石和树木的画法采用王蒙常用的解索皴和牛毛皴,水墨层次富于变化,苔点尝试渴笔焦墨,风格清新却又不失厚重,为皴法增长了精神。该画作可看出胡佩衡早年摹古的功力,但与中后期画作相比,笔力略显简薄,以临仿为主,尚未形成自有风格。
..........
第三节 胡佩衡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的成就
胡佩衡除了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深厚的造诣外,还在花鸟画、诗词、鉴赏、出版编辑等领域成绩卓著。胡佩衡喜用干笔皴法画花卉,这与他擅画山水画的功力基础分不开,他画的花卉既有趣味性又古朴可爱,格调明快。现藏于北京画院的《岁朝图》(图 11)就是胡佩衡花卉中的精品,该作品作于 1962 年的春节,画面左上角胡佩衡题有自作诗:“岁朝清兴写成图,点缀山窗景自殊。生产一年春作主,光明欢乐好前途。”这幅画作中月季、水仙、绿松、桃花齐聚,一派春意盎然,从自题诗可看出画家在作画时可谓心情大好。绘画创作之外,胡佩衡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下笔果断,刚劲有力,反映出先生豪爽洒脱的性格。同时,胡佩衡在诗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绘画作品题记中多见他的自作诗,文学底蕴深厚。胡佩衡先生还是一位中国画教育家,他的课徒教学,在当时的北京画坛非常有影响力。他在教学中总结归纳的“先难后易法”、“分析法”等,广受学生欢迎。他还是湖社成员中著述最丰的学者型画家,在同时代的知名画家中成就突出,著作多着重于画论画法的分析,主要著作有《冷庵画诣》、《山水入门》、《画箑丛谈》、《王石谷画法抉微》等、在《湖社月刊》上发表了《绘事答问》、《中国山水画点苔法》等、在《绘学杂志》上发表过《中国山水》、《美术之势力》等数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此外,他还撰写过《我怎样画山水》、《中国山水画布置法》、《临古刍言》、《山水画技法研究》等文章,编辑出版了《胡佩衡课徒画稿》、《胡佩衡画集》(共五册),与于非闇一起选订编辑了《芥子园画传》等美术教育类图书,在《北辰画刊》上接受记者采访。这些专著和论文文笔流畅,理论指导实践,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观点鲜明,直至今日对后学来说仍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与他几十年的绘画创作实践经验和长期开课授徒,从事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关系。胡佩衡先生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就也为湖社的整体成就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
第二章 胡佩衡与湖社的关系...... 17
第一节 湖社背景探源 .......... 17
第二节 胡佩衡在湖社中的首创作用 ......... 18
第三节 胡佩衡在湖社中的交游 ............. 19
第三章 胡佩衡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23
第一节 胡佩衡在美术史中的地位............ 23
第二节 胡佩衡对后世的影响 .... 23
第三章 胡佩衡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胡佩衡在美术史中的地位
胡佩衡早年深入研究古人绘画技法,临摹了大量古人的名作,集众家之长灵活应用于创作的实践中,自创一格。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扎实的功底为其后来的写生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升华,到了晚年,更是大胆尝试转型,勇于创新,唱出了“大胆删除老丘壑,无边新景尽情搜”⑨的豪迈诗句,绘画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时代文化精神的佳品力作。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北京画坛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胡佩衡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风格独特的艺术之路。胡佩衡先生晚年虽身患重病,却依然每天作画不止,甚至在逝世的那天晚上,还在坚持作画,他的艺术生命从未衰老过,真正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美术事业。秦仲文先生在《悼念胡佩衡先生》的文章中说到:“他自幼爱画,艰苦力学。早年成名之后孜孜不倦地为国画而写作,五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到他临终之夕。可见71 岁老画师一生之中停笔戳画,不过仅有弥留之倾而已。”⑩秦仲文先生所言实乃胡佩衡先生一生之写照。通过探研胡佩衡的艺术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胡佩衡是一位出于传统、师承百家、敢于创新、融汇中西的艺术理论家与实践家,也是一位勇于探索、继往开来、紧随时代的画家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桃李天下的美术教育家,他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发展和推陈出新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后来胡佩衡的名气远没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那么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他在中国美术中的杰出地位将被历史永远铭记,他留给后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成果将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立志在中国绘画领域有所作为的人。
.........
结语
古往今来,每一位被历史长河记录的画家和画作都是我国重要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都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对 20 世纪绘画名家胡佩衡的艺术分析也是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胡佩衡是京派画家和“湖社”中的代表人物,对其艺术的个案研究可以管窥到20 世纪中国画创作的状况和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分析胡佩衡的艺术创作活动,发现和探究近现代中国画大家的创作规律、实践方法和心路历程,起到知古鉴今,继承和弘扬前辈艺术家艺术精神的作用。本文综合研究了胡佩衡先生的家世和生平、绘画创作道路、艺术思想、美术教育与交游活动,同时联系新旧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胡佩衡的艺术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一梳理和归纳。通过走访胡家后人获得了十分难得且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并大量收集了有关胡佩衡的文献资料和图片。据胡新先生介绍,胡佩衡先生存世作品约有千余件,但并未经过确切的统计。其中大部分作品被文博机构和文化单位收藏,如北京画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档案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家属手中也保存了一些,包括 1962 年“胡佩衡遗作展”上展出的部分作品。此外,个人收藏家和胡佩衡的众弟子手中也藏有他的作品,特别是早期胡佩衡在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教学期间,为全国各地学子们示范习作的画稿,许多都寄给了学生们留念,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不同渠道收藏的绘画作品共同反映了胡佩衡艺术创作的面貌和演进,也为本文的研究从不同层面提供了重要的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相信随着各类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对胡佩衡艺术的研究还会有进一步的扩展和突破。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