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首饰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2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人类用首饰来装饰身体,将首饰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对不同部位进行装饰,展现首饰美丽的同时又能体现自己的独特品味,由此体现佩戴者的精神面貌,突出佩戴者的社会属性。而步摇首饰作为一种特殊的首饰,在一定时期也曾荣极一时。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这一名称是在辞赋的《风赋》中:“主人之女,垂珠步摇”①关于这句诗歌的描述笔者给它解释为:步摇是一种在一端有垂珠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做流苏状,配戴在头部时会随着佩戴者的走动而晃动的一种首饰,“垂珠”作为一种会摆动的装饰品。由这句诗歌分析“步则摇动”则是步摇最为明显的特点,这一首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慕容鲜卑族将其发扬传播,由此而盛行开来,后期样式种类繁多、在一定的时间段还具有一定封建意义的一种独特的首饰。步摇首饰特殊的金质材质、典型的兽纹、冠型和簪钗型的形制、制作时所涉及的打制、镂雕、簪刻、花丝等制作工艺,在一定的时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曾代表过某一阶段的最高工艺和审美特征,反应这一特定时期的礼仪文化与习俗。通过这些研究,笔者尝试着去探索这一传统首饰的造型、纹样、材质以及制作工艺等。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仅在内蒙古、山东和河南安阳等地有出土过步摇首饰。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出土步摇冠和摇叶饰片。孙国平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的名称为《试谈鲜卑族的步摇冠饰》,他在他的这一文中对步摇冠饰的名称的解释、兴起的年代以及步摇首饰的佩戴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他在他的文章中还收集了多座鲜卑古墓中的多件步摇冠饰,这些步摇冠式不仅仅局限于头饰,还涉及耳饰、马具、带饰等多个方面。并将鲜卑族的金冠饰分为六大种形制,并且他还认为这六种形制的冠饰都可以称之为“步摇冠饰”,有一部分冠式在形制上缀有摇叶的装饰,具有“步则动摇”的特点,可以称之为“步摇”。他还提到步摇冠饰的用法并不仅仅局限于配戴在头上,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冠式也可以是带饰更可以是马具。只要是满足“步则摇动”这一范畴的慕容鲜卑族的所有的首饰及用具均可称为步摇。在这点上笔者与他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金步摇饰品在考古上的出土还十分有限,因此对材料的收集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当时而言也并未发现其他器物缀饰摇叶饰片的现象。因而这篇文章只是论及了鲜卑族的步摇冠饰,在相关夫余、高句丽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同类装饰品并没有涉及,但是这篇文章是最早比较全面的研究步摇冠饰的,在国内被大量学者加以推崇借鉴,为进一步研究鲜卑族的步摇饰品提供了一个崭新又全面的新视角。本文的具体内容主要锁定在:什么是步摇、步摇首饰的造型、步摇首饰的纹样、步摇首饰的工艺。步摇的造型是步摇首饰首要的视觉表现,通过造型表现出步摇首饰的独特的韵律美,而纹样作为造型的一部分为造型服务,更是十分直观的视觉呈现,工艺则作为基础去实现造型的呈现方式,工艺所涉及的工匠却是十分主要的因素,匠人们在参与制作首饰的实践活动中或多或少的会掺加人为的因素反应人文社会的诸多内容。

..........

第 2 章 步摇的起源与发展

2.1 什么是步摇

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一词的是辞赋,《风赋》中的描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在《释名·释首饰》中解释步摇为“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①步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首饰,何为步摇?扬之水《奢华之色》(卷一)指出:步摇属于簪钗一类。她又说步摇在古代使用的范围也很宽泛。最初大约是由钗首悬挂坠饰而得名。②(如图 2-1 所示)图为银镶嵌水晶的步摇钗出土于江西永新北宋墓中,在钗头部位悬挂坠饰,只是镶嵌饰品已经脱落,但由这个钗首所呈现的状态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在缀挂饰物时,随着佩戴者走动时所发出的金光闪烁、步步摇颤的飘逸效果,自是别样的动人。关于步摇的概念我们也不妨从史籍中寻找答案。在《诗·鹿风·君子偕老》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③那么,“副”又是什么呢?毛亨所注《诗经》也对“副”有解释,毛亨云:“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④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还得从《广雅》 “副”来认识,《广雅·释器》载:“假结谓之髻。”①而有人研究认为“髻”其实是“副”字的异体字。可见,副笄是古代女子的头饰,且与礼制有关。《礼记·明堂位》载:“夫人副祎立于房中。”同样,在《周礼·天官·追师》也有记载此类文献,曰:“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以上三条古代文献中均提及“副”字,汉代郑玄作为一位小学家,均加以注解,解释为步摇。由此可见,商周时期的文献所提及的“副”这种与女子头饰有关的首饰与汉代所谓的步摇有着一定的关系。故此,郑玄在注释以上三种文献时,均曰:“副,首饰也,今之步摇是也”②。 “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蘨(摇)矣”③。“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④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副就是当时妇女头上的假鬓,即郑玄所谓的“今之步摇”。并且,郑玄的解释也在后世学者的研究中被继承,如唐刘存《事始》引《实录》说:“步摇,以发为之,如今鬓。”⑤宋代《采兰杂志》也有记载云:“人谓步摇为女鬓,非也。盖以银丝宛转屈曲作花枝,插鬓后,随步辄摇,以增媌婧,故曰‘步摇’。”⑥这种解释成为我们今天为大众所接受。总之,步摇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至宋代以后,其概念和内涵才逐渐统一,即它是一种插在鬓上的饰物,上面缀有可以摇动的花枝,走路时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的摇曳,由此得名为“步摇”。

..........

2.2 步摇的起源

步摇起源何时?这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战国时期著名楚辞家宋玉《风赋》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⑦这是我们可以见到最早提及“步摇”一词的文献。稍后,汉刘熙的《释名·释首饰》也说:“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⑧东汉以后,记载步摇的文献增多,也逐渐复杂了,种类也更加详细了,并且制作步摇的材质也更加丰富了,所出土的文物中以金饰为多。当时大量的诗词文献均屡屡出现有 “步摇”的材料,有的称为步摇、步摇花、金步摇、步摇钗等,名称多有变化,但多数指的是妇女首饰,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到了后期已经不像皇后谒庙所戴的那样繁琐,原本佩戴步摇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时似乎已经被冲破,步摇成为一般贵族妇女或一般妇女可用的饰物。早期文献中也记载了大量的步摇,但很少有实物的出现,即便出现也仅限于绘画、石刻等方式呈现,由于这些呈现方式的局限性,在参考这些绘图的基础上通过文字的描述去推测步摇的形制,由此产生了有些文献记载与后期出土的实物相差甚远的情况。最早所见步摇的图像材料,出自东晋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此图现存为后人摹本,但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画中女子所佩戴的步摇饰品(如图 2-2 所示)。一位妇女头部发饰内垂直并插有两支首饰,下面有基座,上面各出几个分枝,枝头上似栖有小鸟类的装饰。因该女子为侧面站立,我们也难以推测此步摇的佩戴方式,似乎未见摇叶穿插。步摇冠饰之所以具有“步则摇动”的特点,是因为与它缀饰上的摇叶饰片的关系有关。摇叶作为当时一种装饰形式,在很多地方都有使用,这一装饰形式——摇叶饰片在头饰、耳饰、带饰、马具、鞋面上都可以看见。同样,摇叶饰片作为步摇冠式的重要的装饰形式,随着这种装饰方式的流行步摇冠式所承载的摇叶饰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据历史考古发现,摇叶这种装饰形式当属鲜卑族的贵族慕容家族的遗物中出现的最为鲜明,三世纪末到六世纪末东北地区的装饰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夫余、高句丽、百济、新罗、伽耶、日本等地的考古遗物中也存在大量的这类装饰品。这些地区的考古史料充分说明了,包括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摇叶文化区”,并且因为当时鲜卑族的政治和文化的强势地位对传播其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重大作用。而步摇作为当时生活在草原上的鲜卑族的主要头饰,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鲜卑族统治地图的扩大而扩大,最终也对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

第 3章 步摇的类型研究..........22

3.1 冠型步摇........22

3.2 流苏型步摇....29

第 4章 步摇首饰的制作工艺研究..........34

4.1 打制工艺........34

4.2 镂雕、錾刻工艺....36

4.3 花丝工艺........37

第 5章 步摇首饰精品欣赏......39

5.1 宋以前的步摇冠欣赏....39

5.2 宋以后的步摇欣赏........40

第 5 章 步摇首饰精品欣赏

根据步摇冠、步摇所出土的实物来看,在五代之前步摇首饰多数为冠型,但到了宋代之后,冠型这一步摇首饰逐渐减少,戴冠这一现象则集中在了皇家的皇冠之上,成为了一种地位、权利的象征。步摇钗、步摇簪被大多数女性所佩戴,成为步摇首饰的主流。正如齐东方在给扬之水《奢华之色》做序时所说“簪”与“步摇”,前者是名称,后者是形容。①我想这里所说的步摇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步摇簪、步摇钗,是用来形容佩戴的首饰在走动时能够摇动的现象,后来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名称。

5.1 宋以前的步摇冠欣赏

在早期出土的步摇首饰中,多以冠型为主,(如图 5-1 所示)这件出土于阿富汗的金顶冠,通体用黄金打造,这件金冠横向长 47 厘米,宽 4 厘米,两侧垂有小环。并在横向的冠带上装有五簇缠绕而成的树枝状的步摇装饰,其中四簇在树枝末端都栖有两只小鸟,并且每簇树枝状装饰上都装有六枚六瓣形花朵状的装饰,并且在树枝状装饰的周围缀满了可以活动的圆形小薄片。这件作品现在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实物可谓精美绝伦,这种摇叶装饰跟我国出土的步摇冠装饰十分相像。由这些文字与图片笔者做了大胆的推测,那就是步摇摇叶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从出土的这件“金步摇”就可以看出,在若干的细节处理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至于它的传播过程,也有不少的学者在考证。不过汉民族并没有接受具有异域色彩的慕容鲜卑族的步摇冠风格,只是吸取了冠上的摇叶部分并将其移植到原本已经有的簪钗中,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步摇簪、步摇钗。从后来内蒙古出土的四件两套金步摇也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其中一套金步摇的基座为马面形,另一套为牛面形(如图 5-2),在出土的这四件步摇首饰基座上也就是兽头的部分均镶嵌有宝石。它们的整体造型都是从基座上半部分延伸出分叉的树枝,看起来与鹿角十分相似,而上半部分所延伸出的鹿角造型又与下半部分的动物头骨造型相互呼应,十分协调。枝上也系有金叶,金叶的边缘处随着金叶的形状也有炸珠工艺的参与,在伸出的枝干转折处都嵌有蓝色宝石,在牛面部位嵌有白、蓝色宝石,竖着的耳朵处呈尖状的倒桃状,内部嵌有白色宝石。由于在兽首面部随着骨骼的起伏在结构部位采用了炸珠工艺进行装饰,使这件金步摇首饰看起来更加立体、更加精美华丽。

..........

结论

由于对美的追求,我认为步摇首饰作为簪钗中的一种。由早期的固定发饰的作用型首饰到后来的展示美、彰显美的珠宝首饰被广大女性所推崇,在一定时间段也是女性地位的象征。步摇作为一个古老的名称,使用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在簪头、钗头悬坠饰物,行动时金光闪闪、步步摇颤,十分动人。首先;早期出土的步摇多以步摇冠为主,我国主要佩戴步摇冠的时期为魏晋时期的慕容鲜卑族,在这一时期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的变革是这一时期大背景的主旋律。其次;在东北地区最先将摇叶用在冠饰上,借鉴了中亚的同类的冠饰,将摇叶用于冠饰装饰,并结合本民族冠饰的传统,加以创造利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摇叶装饰——“树状步摇”、“慕容鲜卑式步摇冠”。再次;社会动荡,民族南北间的大迁徙,不同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必定会使胡人“汉化”。大量汉民的到来啊,必定会带来中原地区“汉式步摇”。最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财富的渴望与炫耀,在唐宋明清时期簪钗首饰进入了黄金时代,簪、钗曾盛极一时,其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使得唐宋明清时期的步摇深受其影响,步摇与簪钗相融合并形成了新的型制——流苏型步摇,又将流苏型步摇细分为步摇簪、步摇钗,这种首饰是在坠饰上用垂珠或者小金片作为装饰,一端有细孔从细孔穿入,然后把垂饰系于钗首或者簪首。步摇这种装饰品在中国东北乃至中亚地区整整流行了四百多年。到了后期被步摇钗、步摇簪逐渐被替代。由于佩戴受限制到现在慢慢被遗忘,至今仅在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上有沿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