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农耕舞蹈文化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国中原地区民族舞蹈具有话静、优柔、细腻、形式繁多的特色,以花鼓舞蹈文化最为突出,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舞蹈文化。该类舞蹈以谬鼓为乐,多运用到扇子、绢巾和雨伞,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行发辛苦农耕丰收之后的愉悦心情。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的特点,既有南方优柔的风韵,又有北方爽朗刚劲的特点,形成了热情、奔放、敏捷、灵活、优柔、细腻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农耕舞蹈,形式自由、奔放,风格欢快、热烈,以铜鼓舞蹈文化最为突出。铜鼓舞舞步张她有力,舞姿奔放灵活,动作幅度较大,情绪热烈饱满。跳至舞蹈兴奋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高允和激动的喊叫声,给人带来波澜起伏的情绪和振奋人心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奔放、质朴的民族性格,衧发了他们快乐、纯洁的思想感情。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民族,该民族的民族舞蹈是该地区农耕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民族人群主要聚居在吉林省边界的朝鲜族自治州,其他分散居住在黑龙江省、辽宁省等。朝鲜民族在商周时期就生活在中国东北部沿岸,朝鲜族人民幵始是以捕鱼为生,后来经历原始农耕,再后来转为一般的谷物劳作。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有的风格,以含蓄、潇洒、典雅而名扬远播。朝鲜族民间舞蹈浓厚的民族韵味,是离不开丰富的舞蹈节奏、舞蹈演奏技法及伴奏乐器的。其中主要演奏的乐器的长鼓(即“杖鼓”),就能很好的激发舞者内心情感,以此妤发丰富的内心世界。
2、草原文化
我国北方的草原文化是我国十分有特色的草原文化类型之一。在古代,北方民族从来都是以骑马、放牧为生,他们依靠马匹纵驰在草原上。因而,马和鹰同游牧民族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成为他们民族舞蹈中最常出现的舞蹈形象。游牧民族的人们不光是单纯模仿这些动物的形态,而是把这些动物的特点和人们对它的深切感情融入在肩部、腿部的动作和舞蹈的造型中。如蒙古族民间舞中双肩碎碎的颠抖来表现走马时的平稳状态,两臂打开用两肩环绕八字来模仿雄鹰翱翔在天际的形象。高原农牧舞蹈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主要流行于藏、宪和塔吉克等民族中,这些民族的生计方式相对于其他民族较为复杂。藏族的生产方式是农业、畜牧业和半农半牧的形式,主要经营农业和狩猎。锅庄舞是藏族很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该舞蹈分有古旧锅庄、新锅庄。古旧锅庄舞属于祭祀舞蹈,带有宗教的色彩,宗教界人士和老一辈的人都比较喜欢古旧锅庄,其中的歌词内容和舞蹈动作形式等都比较陈旧,该舞蹈带有一种节奏缓慢、稳健,风格古朴、庄重的特点。相反新锅庄舞的歌词内容、舞蹈动作都比较灵活,舞蹈主题大多数都是反映当地人们生产劳作的场面,以及经商贸易活动和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情形。
3、海洋文化
居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有汉族、京族、黎族、壮族和高山族。这些民族世世代代以大海作伴,由于海洋的变幻莫测,因而炼就了坚朝的性格和深挚的气质,于是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冒险性的文化特性。大海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富裕文明,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自然灾难。沿海民族信仰佛以及海神妈祖,以求出海平安,渔业丰收。在祈求许愿、谢神还愿时,人们会举行隆重的歌舞仪式,如京族的“进香舞”。沿海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等。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西族的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在表达形态、表演形式及服饰上带有海洋文化、海洋色彩的风格。山东烟台福山区的福山雷鼓,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通常以雄壮威武、豪放热烈的表演形式,凸显出胶东人民的艺术情趣及审美心态。还有黎族的竹竿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当黎族人民经过辛苦的劳作之后,换得.粮食归仓时,村里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每家每户都会蒸上新米饭,杀鸡宰羊,祭祀祖宗和神灵的保佑。酒余饭饱之后,大人小孩们儿就会来到山坡上,燃起篝火,跳起竹竿舞。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庆祝五谷丰登,祝愿下一年有更好的收成。
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构成
第一节教学内容
一、理论与舞蹈基础教学
要想更深入的了解某一民族的舞蹈,就得先从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入手。花灯、花鼓与采茶都是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南方农村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灯节、花会中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三种民间舞蹈形式的形成年代及发展脉络虽有不同,但都源于水稻种植的劳动生活,从农民击鼓调节轻松的风俗中发展而来。其中的云南花灯有着柔美轻盈的风韵,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花灯的舞蹈动律主要特征是“崴”。所谓“崴”,就是指舞蹈表演者不论作什么样的动作,身体都要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这种“崴”的动律,来自于山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花鼓与花灯近似,花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以鼓调节田间劳作辛苦的风习,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系鼓互歌”、“秧鼓”等,都是这种古风的遗存。江苏花鼓的表演形式以歌舞为主,大都基木上是两小、三小戏的模式。一男、一女演唱一些简单的情节,并常常即兴编词,各种节目都充满生活情趣。釆茶,是表现茶农劳动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舞形式。它以优美动听的曲调,活拔清新的舞蹈表演,描绘出春光明媚的采茶情景与诗情画意般的青年茶农生活。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18
第一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18
一、掌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理论.........18
二、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程式化教学内容.........18
三、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即兴教学内容.........19
第二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19
一、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19
二、培养即兴创作的兴趣.........19
三、培养对民族民间舞蹈独特.........20
第三节民族特性的体认和生发.........20
一、感知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20
二、用肢体展现民族特性.........21
第四章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即兴实践.........23
一、藏族舞蹈.........23
1、藏族舞蹈屈伸等元素训练和体态学习.........23
2、藏族舞蹈语汇单.一性即兴训练.........23
3、藏族舞蹈语汇与舞段的综合.........24
二、傣族舞蹈.........24
1、傣族舞蹈屈伸等元素训练.........24
2、傣族舞蹈语汇单一性即兴训练.........24
3、傣族舞蹈语汇与舞段的综合即兴训练.........25
三、山东海阳秧歌舞蹈.........26
1、山东海阳秧歌提沉拧波浪等元素训练.........26
2、海阳秧歌舞蹈语汇单一性即兴训练.........26
3、山东海阳秧歌舞蹈语汇与舞段的综合.........26
结论
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详细论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构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这四个方面。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兴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即兴教学活动的基木结构和框架。根据现代教倉学的理论,阐明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教学理论依据。借鉴发现教学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旨在构建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结构框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实施条件中研究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内容。区别民族民间舞蹈程式化课程的最根木要素。即兴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定了即兴课程的教材,具体说明即兴课程教授什么内容。教学手段方面是要研究在即兴教学过程中特殊的教学道具等。教学环境是研究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表演的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去往民间,亲身感受民间艺人的演出。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应找寻其他的教学环境来弥补不足。制定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理论的教学目标。即兴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学有特殊性,因此研究制定多层次、多维度目标。具体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清晰的体现。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操作程序即即兴教学过程,包括即兴课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以及他们之间的三角关系。即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探究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认识条件的特殊性及认识任务的特殊性。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启发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要建立现代教学评价,借鉴和运用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不同层级和阶段的评价标准,以达到对每个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做出客观的评判。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咅乐出版社,2001.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咅乐出版社,2004.
3.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咅乐出版社,2006.
4.周萍,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孙爱华.即兴创造舞蹈基础教程[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8.满运喜.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咅乐出版社,2004.
9.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咅乐出版社,2004.
10.雷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